![《孟子》全文釋義(一)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7/0A/02/wKhkGWXdGFCAHkW_AAMi2RF8i6Y600.jpg)
![《孟子》全文釋義(一)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7/0A/02/wKhkGWXdGFCAHkW_AAMi2RF8i6Y6002.jpg)
![《孟子》全文釋義(一)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7/0A/02/wKhkGWXdGFCAHkW_AAMi2RF8i6Y6003.jpg)
![《孟子》全文釋義(一)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7/0A/02/wKhkGWXdGFCAHkW_AAMi2RF8i6Y6004.jpg)
![《孟子》全文釋義(一)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7/0A/02/wKhkGWXdGFCAHkW_AAMi2RF8i6Y6005.jpg)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文檔僅供參考PAGEPAGE1《孟子》全文釋義(一)《孟子》是記載孟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zhàn)國中期皺國(今山東皺縣東南人),離孔子的故鄉(xiāng)曲阜不遠。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學說的繼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前479)大約百年左右。關(guān)于他的身世,流傳下來的已很少,《韓詩外傳》載有他母親“斷織”等故事,《列女傳》載有他母親“三遷”和“去齊”等故事,可見他得力于母親的教育不少。據(jù)《列女傳》和趙岐《孟子題辭》說,孟子曾受教于孔子的孫子子思。但從年代推算,似乎不可信?!妒酚洝っ献榆髑淞袀鳌氛f他“受業(yè)子思之門人”,這倒是有可能的。無論是受業(yè)于子思也罷,孟子的學說都受到了子思的影響。所以,荀子把子思和孟子列為一派,這就是后世所稱儒家中的思孟學派。和孔子一樣,孟子也曾帶領(lǐng)學生游歷魏、齊、宋、魯、滕、薛等國,并一度擔任過齊宣王的客卿。由于他的政治主張也與孔子的一樣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鄉(xiāng)聚徒講學,與學生萬章等人著書立說,“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保ā妒酚洝っ献榆髑淞袀鳌罚┙裉煳覀兯姷摹睹献印菲咂科譃樯舷?,約三萬五千字,一共二百六十章。但《漢書·藝文志》著錄“孟子十一篇”,比現(xiàn)存的《孟子》多出四篇。趙岐在為《孟子》作注時,對十一篇進行了鑒別,認為七篇為真,七篇以外的四篇為偽篇。東漢以后,這幾篇便相繼亡佚了。趙岐在《孟子題辭》中把《孟子》與《論語》相比,認為《孟子》是“擬圣而作”。所以,盡管《漢書·文藝志》僅僅把《孟子》放在諸子略中,視為子書,但實際上在漢代人的心目中已經(jīng)把它看作輔助“經(jīng)書”的“傳”書了。漢文帝把《論語》、《孝經(jīng)》、《孟子》、《爾雅》各置博士,便叫“傳記博士”。到五代后蜀時,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書十一經(jīng)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這可能是《孟子》列入“經(jīng)書”的開始。后來宋太宗又翻刻了這十一經(jīng)。到南宋孝宗時,朱熹編《四書》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元、明以后又成為科舉考試的內(nèi)容,更是讀書人的必讀書了。歷代為《孟子》作注釋比較重要的有東漢趙岐的《孟子》注和宋代朱熹的《孟子集注》。清代的焦循總結(jié)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撰成《孟子正義》一書,是集大成的著作。孟子生活的戰(zhàn)國中期較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更為變亂,社會更加動蕩不安。同時,思想也更加活躍正當“百家爭鳴”的時代。所以,孟子一方面繼承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等,另一方面又有所發(fā)展,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和學術(shù)思想。同時,在與墨家、道家、法家等學派的激烈交鋒中,孟子維護了儒家學派的理論,也確立了自己在儒學中的重要地位,成為僅次于孔子的正宗大儒。隨著儒家地位的不斷提高,孔子被尊為“圣人”,孟子也被稱為“亞圣”。與論語一樣,《孟子》也是以記言為主的語錄體散文,但它比《論語》又有明顯的發(fā)展。《論語》的文字簡約、含蓄,《孟子》卻有許多長篇大論,氣勢磅礴,議論尖銳、機智而雄辯。如果說《論語》給人的感覺是仁者的諄諄告誡,那麼《孟子》給人的感覺就是侃侃而談,對后世的散文寫作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一、梁惠王章句上【原文】孟子見梁惠王①。王曰:“叟②!不員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③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土庶人④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⑤利而國危矣。萬乘之國,弒⑥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⑦。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茍⑧為后義而先利,不奪不饜⑨。未有仁而遺⑩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注釋】①梁惠王:就是魏惠王(前400-前319),惠是他的謚號。公元前370年繼他父親魏武侯即位,即位后九年由舊都安邑(今山西夏縣北)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西北),所以又叫梁惠王。②叟:老人。③亦:這里是“只”的意思。④土庶人:土和庶人。庶人即老百姓。⑤交征:互相爭奪。征,取。⑥弒:下殺上,卑殺尊,臣殺君叫弒。⑦萬乘、千乘、百乘:古代用四匹馬拉的一輛兵車叫一乘,諸侯國的大小以兵車的多少來衡量。據(jù)劉向《戰(zhàn)國策。序》說,戰(zhàn)國末期的萬乘之國有韓、趙、魏(梁)、燕、齊、楚、秦七國,千乘之國有宋、衛(wèi)、中山以及東周、西周。至于千乘、百乘之家的“家”,則是指擁有封邑的公卿大夫,公卿封邑大,有兵車千乘;大夫封邑小,有兵車百乘。⑧茍:如果。⑨饜(yan):滿足。遺:遺棄,拋棄?!咀g文】孟子拜見梁惠王。梁惠王說:“老先生,你不遠千里而來,一定是有什麼對我的國家有利的高見吧?”孟子回答說:“大王!何必說利呢?只要說仁義就行了。大王說‘怎樣使我的國家有利?大夫說,‘怎樣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說,‘怎樣使我自己有利?’結(jié)果是上上下下互相爭奪利益,國家就危險了??!在一個擁有一萬輛兵車的國家里,殺害它國君的人,一定是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大夫;在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里,殺害它國君的人,一定是擁有一百輛兵車的大夫。這些大夫在一萬輛兵車的國家中就擁有一千輛,在一千輛兵車的國家中就擁有一百輛,他們的擁有不算不多??墒?,如果把義放在后而把利擺在前,他們不奪得國君的地位是永遠不會滿足的。反過來說,從來沒有講“仁”的人卻拋棄父母的,從來也沒有講義的人卻不顧君王的。所以,大王只說仁義就行了,何必說利呢?”【原文】孟子見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顧鴻雁麋鹿,曰:“賢者亦樂此乎?”孟子對曰:“賢者而后樂此,不賢者雖有此,不樂也。《詩云》⑴:‘經(jīng)始靈臺⑵,經(jīng)之營之。庶民攻⑶之,不日⑷成之。經(jīng)史勿亟⑸,庶民子來⑹。王在靈囿⑺,幽鹿攸伏⑻。幽鹿濯濯⑼,白鳥鶴鶴⑽。王在靈沼⑾,於軔⑿魚躍?!耐跻悦窳榕_為沼,而民歡樂之,謂其臺曰:‘靈臺’,謂其沼曰‘靈沼’,樂其有麋鹿魚鱉。古之人與民偕樂,故能樂也?!稖摹发言唬骸畷r日害喪⒁?予及女⒂偕亡!’民欲與之偕亡,雖有臺池鳥獸,豈能獨樂哉?”【注釋】⑴《詩》云:下面所引的是《詩經(jīng).大雅.靈臺》,全詩共四章,文中引的是前兩章。⑵經(jīng)始:開始規(guī)劃營造;靈臺,臺名,故址在今陜西西安西北。⑶攻:建造。⑷不日:不幾天。⑸亟:急⑹庶民子來:老百姓像兒子似的來修建靈臺。⑺囿:古代帝王畜養(yǎng)禽獸的園林。⑻幽鹿:母鹿;攸:同“所”。⑼濯(zhuo)濯:肥胖而光滑的樣子。⑽鶴鶴:羽毛潔白的樣子。⑾靈沼:池名。⑿於(wu):贊嘆詞;軔(ren),滿。⒀《湯誓》:《尚書》中的一篇,記載商湯王討伐夏桀是的誓師詞。⒁時日害喪:這太陽什么時候毀滅呢?時,這;日,太陽;害,何,何時;喪,毀滅。⒂予及女:我和你。女同“汝”,你?!咀g文】孟子拜見梁惠王。梁惠王站在池塘邊上,一面顧盼著鴻雁麋鹿,等飛禽走獸,一面說:“賢人也以次為樂嗎?”孟子回答說:“正因為是賢人才能夠以次為樂,不賢的人就算有這些東西,也不能夠快樂的?!对娊?jīng)》說:‘開始規(guī)劃造靈臺,仔細營造巧安排。天下百姓都來干,幾天建成速度快。建臺本來不著急,百姓起勁自動來,國王游覽靈園中,母鹿伏在深草叢。母鹿肥大毛色潤,白鳥潔凈羽毛豐。國王游覽到靈沼,滿池魚兒歡跳躍?!芪耐蹼m然用了老百姓的勞力來修建高臺深池,可是老百姓非常高興,把那個臺叫做‘靈臺’,把那個池叫做‘靈沼’,以那里面有麋鹿魚鱉等珍禽異獸為快樂。古代的君王與民同樂,所以能真正快樂。相反,《湯誓》說:‘你這太陽啊,什麼時候毀滅呢?我寧肯與你一起毀滅!’老百姓恨不得與你同歸于盡,即使你有高太深池、珍禽異獸,難道能獨自享受快樂嗎?”【原文】梁惠王曰:“寡人愿安①承教?!泵献訉υ唬骸皻⑷艘酝Β谂c刃,有以異乎:?”曰:“無以異也?!薄耙匀信c政,有以異乎?”曰:“無以異也?!痹唬骸扳尧塾蟹嗜?,廄④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獸相食,且人惡⑤之;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獸而食人,惡⑥在其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⑦,其無后乎!’為其象⑧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饑而死也?”【注釋】①安:樂意。②梃(ting):木棒。③庖(pao):廚房。④廄(jiu):馬欄。⑤且人惡(wu)之:按現(xiàn)在的詞序,應是“人且惡之”。且,尚且。⑥惡(wu):疑問副詞,何,怎么。⑦俑(yong):古代陪葬用的土偶、木偶。在用土偶、木偶陪葬之前,經(jīng)歷了一個用草人陪葬的階段。草人只是略略像人形,而土偶、木偶卻做得非常像活人。所以孔子深惡痛絕最初采用土偶、木偶陪葬的人?!笆甲髻刚摺本褪侵高@最初采用土偶、木偶陪葬的人。后來這句話成為成語,指首開惡例的人。⑧象:同“像”?!咀g文】梁惠王說:“我很樂意聽您的指教?!泵献踊卮鹫f:“用木棒打死人和用刀子殺死人有什么不同嗎?”梁惠王說:“沒有什么不同?!泵献佑謫枺骸坝玫蹲託⑺廊撕陀谜魏λ廊擞惺裁床煌瑔??”梁惠王回答:“沒有什么不同?!泵献佑谑钦f:“廚房里有肥嫩的肉,馬房里有健壯的馬,可是老百姓面帶饑色,野外躺者餓死的人。這等于是在上位的人率領(lǐng)著野獸吃人?。∫矮F自相殘殺,人尚且厭惡它;作為老百姓的父母官,施行政治,卻不免于率領(lǐng)野獸來吃人,那又怎么能夠做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說:‘最初采用土偶木偶陪葬的人,該是會斷子絕孫吧!’這不過是因為土偶木偶太像活人而用來陪葬罷了。又怎么可以使老百姓活活地餓死呢?”【原文】梁惠王曰:“晉國①,天下莫強②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東敗于齊,長子死焉③;西喪地于秦七百里④;南辱于楚⑤。寡人恥之,愿比死者一灑之⑥,如之何則可?”孟子對曰;“地方百里⑦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⑧;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梃以達秦楚之堅甲利兵矣?!氨藠Z其民時,使不得耕耨以養(yǎng)其父母。父母凍餓,兄弟妻子離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誰與王敵?故曰:‘仁者無敵?!跽埼鹨?!”【注釋】①晉國:韓、趙、魏三家分晉,被周天子和各國承認為諸侯國,稱三家為三晉,所以,梁(魏)惠王自稱魏國也為晉國。②莫強:沒有比它更強的。③東敗于齊,長子死焉:公元前341年,魏與齊戰(zhàn)于馬陵,兵敗,主將龐涓被殺,太子申被俘。④西喪地于秦七百里:馬陵之戰(zhàn)后,魏國國勢漸衰,秦屢敗魏國,迫使魏國獻出河西之地和上郡的十五個縣,約七百里地。⑤南辱于楚:公元前324年,魏又被楚將昭陽擊敗于襄陵,魏國失去八邑。⑥比:替,為;一:全,都;灑:洗刷。全句說,希望為全體死難者報仇雪恨。⑦地方百里:方圓百里的土地。⑧易耨:及時除草。易,疾,速,快;耨,除草。【譯文】惠王說:“魏國曾一度在天下稱強,這是老先生您知道的。可是到了我這時候,東邊被齊國打敗,連我的大兒子都死掉了;西邊喪失了七百里土地給秦國;南邊又受楚國的侮辱。我為這些事感到非常羞恥,希望替所有的死難者報仇雪恨,我要怎樣做才行呢?”孟子回答說:“只要有方圓一百里的土地就可以使天下歸服。大王如果對老百姓施行仁政,減免刑罰,少收賦稅,深耕細作,及時除草;讓身強力壯的人抽出時間修養(yǎng)孝順、尊敬、忠誠、守信的品德,在家侍奉父母兄長,出門尊敬長輩上級。這樣就是讓他們制作木棒也可以打擊那些擁有堅實盔甲銳利刀槍的秦楚軍隊了。“因為那些秦國、楚國的執(zhí)政者剝奪了他們老百姓的生產(chǎn)時間,使他們不能夠深耕細作來贍養(yǎng)父母。父母受凍挨餓,兄弟妻子東離西散。他們使老百姓陷入深淵之中,大王去征伐他們,有誰來和您抵抗呢?所以說:‘施行仁政的人是無敵于天下的。’大王請不要疑慮!”【原文】孟子見梁襄王①。出,語②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卒然③問曰:‘天下惡乎定?’“吾對曰:‘定于一?!啊肽芤恢俊皩υ唬骸皇葰⑷苏吣芤恢?。’“‘孰能與④之?’“對曰:‘天下莫不與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間旱,則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則苗渤然⑤興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⑥,未有不嗜殺人者也。如有不嗜殺人者也。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lǐng)而望之矣。誠如是也,民歸之,由⑦水之就下,沛然誰能御之?’”【注釋】①梁襄王:梁惠王的兒子,名嗣,公元前318年至公元前296年在位。②語(yu):動詞,告訴。③卒然:突然。卒同“猝”(cu).④與:從,跟。七八月:這里指周代的歷法,相當于夏歷的五六月,正是禾苗需要雨水的時候。⑤渤然:興起的樣子。渤然興之即蓬勃地興起。⑥人牧:治理人民的人,指國君?!澳痢庇赡僚?、牧羊的意義引申過來。⑦由:同“猶”,好像,如同?!咀g文】孟子見了梁惠王,出來以后,告訴人說:“遠看不像個國君,到了他跟前也看不出威嚴的樣子。突然問我:‘天下要怎樣才能安定?’“我回答說:‘要統(tǒng)一才會安定?!八謫枺骸l能統(tǒng)一天下呢?’“我又答:‘不喜歡殺人的國君能統(tǒng)一天下。’“他又問:‘有誰愿意跟隨不喜歡殺人的國君呢?’“我又答:‘天下的人沒有不愿意跟隨他的。大王知道禾苗的情況嗎?當七八月間天旱的時候,禾苗就干枯了。一旦天上烏云密布,嘩啦嘩啦下起大雨來,禾苗便會蓬勃生長起來。這樣的情況,誰能夠阻擋的住呢?如今各國的國君,沒有一個不喜歡殺人的。如果有一個不喜歡殺人的國君,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會伸長脖子期待著他來解救了。真象這樣,老百姓歸服他,就象雨水向下奔流一樣,嘩啦嘩啦誰能阻擋的住呢?”【原文】王曰:“吾惛①,不能進于是矣。愿夫子輔吾志,明以教我,我雖不敏,請嘗試之?!痹唬骸盁o恒產(chǎn)②而有恒心者,惟土為能。若③民,則無恒產(chǎn),因無恒心。茍無恒心,放辟邪侈④無不為已。及陷于罪,然后從而刑之是罔民⑤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是故明君制⑥民之產(chǎn),必是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然后驅(qū)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⑦?!敖褚仓泼裰a(chǎn),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贍⑧,奚暇⑨禮儀哉?“王欲行之則盍反其本矣?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畜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老者衣錦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薄咀⑨尅竣賽福和盎琛?,昏亂,糊涂。②恒產(chǎn):可以賴以維持生活的固定財產(chǎn)。如土地、田園、林木、牧畜等。③若:轉(zhuǎn)折連詞,至于。④放:放蕩。辟:同“僻”與“邪”的意思相近,均指歪門邪道;侈:放縱揮霍。放辟邪侈指放縱邪欲違法亂紀。⑤罔:同“網(wǎng)”,有“陷害”的意思。⑥制:訂立制度、政策。⑦輕:輕松,容易。⑧贍:足夠,充足。⑨奚暇:怎麼顧得上。奚,疑問詞,怎麼,哪有。暇,余暇,空閑?!咀g文】齊宣王說:“我頭腦昏亂,對您的說法不能作進一步的領(lǐng)會。希望先生開導我的心志,更明確的教我。我雖然不聰明,也不妨試它一試。”孟子說:“沒有固定的產(chǎn)業(yè)收入?yún)s有固定的道德觀念,只有讀書人才能做到,至于一般老百姓,如果沒有固定的產(chǎn)業(yè)收入,也就沒有固定的道德觀念。一旦沒有固定的道德觀念,那就會胡作非為,什麼事都做得出來。等到他們犯了罪,然后才去加以處罰,這等于是陷害他們。哪里有仁慈的人在位執(zhí)政卻去陷害百姓的呢?所以,賢明的國君制定產(chǎn)業(yè)政策,一定要讓他們上足以贍養(yǎng)父母,下足以撫養(yǎng)妻子兒女;好年成豐衣足食,壞年成也不致餓死。然后督促他們走善良的道路,老百姓也就很容易聽從了?!艾F(xiàn)在各國的國君制定老百姓的產(chǎn)業(yè)政策,上不足以贍養(yǎng)父母,下不足以撫養(yǎng)妻子兒女;好年成尚且艱難困苦,壞年成更是性命難保。到了這個地步,老百姓連保命都恐怕來不及哩,哪里還有什麼工夫來修養(yǎng)禮儀呢?“大王如果想施行仁政,為什麼不從根本上著手呢?在五畝大的宅園中種上桑樹,五十歲以上的老人都可以穿上絲綿衣服了。雞狗豬等家禽家畜好好養(yǎng)起來,七十歲以上的老人都可以有肉吃了。百畝的耕地,不要去防礙他們的生產(chǎn),八口人的家庭都可以吃得飽飽的了。認真地興辦學校,用孝順父母尊敬兄長的道理反復教導學生,頭發(fā)斑白的人也就不會在路上負重行走了。老年人有絲綿衣服穿,有肉吃,一般老百姓吃得飽,穿得暖,這樣還不能使天下歸服,是從來沒有過的。”【原文】齊宣王①問曰:“齊桓、晉文②之事可得聞乎?”孟子對曰:“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無以③,則王乎?”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痹唬骸叭艄讶苏?,可以保民乎哉?”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聞之胡龁④曰,王坐于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⑤?對曰:‘將以釁鐘⑥。’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⑦,若無罪而就死地。’對曰:‘然則廢釁鐘與?’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不識有諸?”曰:“有之?!痹唬骸笆切淖阋酝跻?。百姓皆以王為愛⑧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蓖踉唬骸叭?。誠有百姓者。齊國雖褊⑨小,吾何愛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痹唬骸巴鯚o異⑩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以小易大,彼惡知之?王若隱⑾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王笑曰:“是誠何心哉?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曰:“無傷⑿也,是乃仁術(shù)也,見牛未見羊也。君子之于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⒀也?!薄咀⑨尅竣冽R宣王:姓田,名辟疆。齊威王的兒子,齊泯王的父親,約公元前319年至301年在位。②齊桓、晉文:指齊桓公、晉文公。齊桓公,春秋時齊國國君,姓姜,名小白。公元前685年至前643年在位,是春秋時第一個霸主。晉文公,春秋時晉國國君,姓姬,名重耳,公元前636至前628年在位,也是“春秋五霸”之一。③無以:不得已,以同“已”。④胡龁:人名,齊宣王身邊的近臣。⑤之:動詞,去,往。⑥釁鐘:新鐘鑄成,殺牲取血涂抹鐘的孔隙,用來祭祀。按照古代禮儀,凡是國家某件新器物或宗廟開始使用時,都要殺牲取血加以祭祀。⑦觳(hu)觫(su):因恐懼而戰(zhàn)栗的樣子。⑧愛:吝嗇。⑨褊(bian):狹小。⑩異:動詞,奇怪,疑怪,責怪。⑾隱:疼愛,可憐。⑿無傷:沒有關(guān)系,不要緊。⒀庖廚:廚房。【譯文】齊宣王問道:“齊桓公、晉文公在春秋時代稱霸的事情,您可以講給我聽聽嗎?”孟子回答說:“孔子的學生沒有談論齊桓公、晉文公稱霸之事的,所以沒有傳到后代來,我也沒有聽說過。大王如果一定要我說。那我就說說用道德來統(tǒng)一天下的王道吧?”宣王問:“道德怎麼樣就可以統(tǒng)一天下了呢?”孟子說:“一切為了讓老百姓安居樂業(yè)。這樣去統(tǒng)一天下,就沒有誰能夠阻擋了?!毙跽f:“像我這樣的人能夠讓老百姓安居樂業(yè)嗎?”孟子說:“能夠?!毙跽f:“憑什麼知道我能夠呢?”孟子說:“我曾經(jīng)聽胡告訴過我一件事,說是大王您有一天坐在大殿上有人牽著牛從殿下走過,您看到了,便問:‘把牛牽到哪里去?’牽牛的人回答:‘準備殺了取血祭鐘’。您便說:‘放了它吧!我不忍心看到它那害怕得發(fā)抖的樣子,就像毫無罪過卻被到處死刑一樣。’牽牛的人問:‘那就不祭鐘了嗎?’您說:‘怎么可以不祭鐘呢?用羊來代替牛吧!’不知道有沒有這件事?”宣王說:“是有這件事?!泵献诱f:“憑大王您有這樣的仁心就可以統(tǒng)一天下了。老百姓聽說這件事后都認為您是吝嗇,我卻知道您不是吝嗇,而是因為不忍心?!毙跽f:“是,確實有的老百姓這樣認為。不過,我們齊國雖然不大,但我怎么會吝嗇到舍不得一頭牛的程度呢?我實在是不忍心看到它害怕得發(fā)抖的樣子,就像毫無罪過卻被判處死刑一樣,所以用羊來代替它。”孟子說:“大王也不要責怪老百姓認為您吝嗇。他們只看到您用小的羊去代替大的牛,哪里知道其中的深意呢?何況,大王如果可憐它毫無罪過卻被宰殺,那牛和羊又有什么區(qū)別呢?”宣王笑者說:“是啊,這一點連我自己也不知道到底是一種什么心理了。我的確不是吝嗇錢財才用羊去代替牛的,不過,老百姓這樣認為,的確也有他們的道理啊?!泵献诱f:“沒有關(guān)系。大王這種不忍心正是仁慈的表現(xiàn),只因為您當時親眼見到了牛而沒有見到羊。君子對于飛禽走獸,見到它們活著,便不忍心見到它們死區(qū);聽到它們哀叫,便不忍心吃它們的肉。所以,君子總是遠離廚房。”【原文】王說⑴曰:“《詩》云⑵:‘他人有心,予忖度⑶之?!蜃又^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⑷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復于王者曰:‘吾力足以舉百鈞⑸’,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⑹’,而不見輿薪⑺,則王許⑻之乎?”曰:“否?!薄敖穸髯阋约扒莴F,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獨何與?然則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痹唬骸安粸檎吲c不能者之形⑼何以異?”曰:“挾太山以超北海⑽,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類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⑾。天下可運于掌⑿?!对姟吩脾眩骸逃诠哑蔻遥劣谛值?,以御⒂于家邦?!耘e斯心加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獨何與?”“權(quán)⒃,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王請度之!抑⒄王興甲兵,危士臣,構(gòu)怨⒅于諸侯,然后快于心與?”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將以求吾所大欲也?!薄咀⑨尅竣耪f:同“悅”。⑵《詩》云:引自《詩經(jīng).小雅.巧言》。⑶忖度:猜測,揣想。⑷戚戚:心有所動的感覺。⑸鈞:古代重量單位,三十斤為一鈞。⑹秋毫之末:指細微難見的東西。⑺輿:車子。薪:木柴。⑻許:贊許,同意。⑼形:情況,狀況。⑽太山:泰山。北海:渤海。⑾老吾老幼吾幼:第一個“老”和“幼”都作動詞用,老:尊敬;幼:愛護。⑿運于掌:在手心里運轉(zhuǎn),比喻治理天下很容易。⒀《詩》云:以下三句引自《詩經(jīng).大雅.思齊》。⒁刑:同“型”,指樹立榜樣,做示范。寡妻:國君的正妻。⒂御:治理。⒃權(quán):本指秤錘,這里用作動詞,指稱物。⒄抑:選擇連詞,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的“還是”。⒅構(gòu)怨:結(jié)怨,構(gòu)成仇恨?!咀g文】齊宣王很高興地說:“《詩經(jīng)》說:‘別人有什麼心思,我能揣測出。’這就是說的先生您吧。我自己這樣做了,反過來想想為什麼要這樣做,卻說不出所以然來。倒是您老人家這麼一說,我的心便豁然開朗了。但您說我的這種心態(tài)與用道德統(tǒng)一天下的王道相合又怎麼理解呢?”孟子說:“假如有人來向大王報告說:‘我的力量能夠舉得起三千斤,卻拿不起一根羽毛;視力能夠看得清秋天毫毛的末梢,卻看不見擺在眼前的一車柴草。’大王您會相信他的話嗎?”宣王說:“當然不會相信。”孟子便接著說:“如今大王您的恩惠能夠施及動物,卻偏偏不能夠施及老百姓,是為什麼呢?一根羽毛拿不起,是不愿意用力氣拿的緣故;一車柴草看不見,是不愿意用眼睛看的緣故;老百姓不能安居樂業(yè),是君王不愿意施恩惠的緣故。所以大王您沒有能夠用道德來統(tǒng)一天下,是不愿意做,而不是做不到?!毙跽f:“不愿意做和做不到有什麼區(qū)別呢?”孟子說:“要一個人把泰山夾在胳膊下跳過北海,這人告訴人說:‘我做不到?!@是真的做不到。要一個人為老年人折一根樹枝這人告訴人說:‘我做不到?!@是不愿意做,而不是做不到。大王您沒有做到用道德來統(tǒng)一天下,不是屬于把泰山夾在胳膊下跳過北海的一類,而是屬于為老年人折樹枝的一類。“尊敬自己的老人,并由此推廣到尊敬別人的老人;愛護自己的孩子,并由此推廣到愛護別人的孩子。做到了這一點,整個天下便會像在自己的手掌心里運轉(zhuǎn)一樣容易治理了。《詩經(jīng)》說:‘先給妻子做榜樣,再推廣到兄弟,再推廣到家族和國家。’說的就是要把自己的心推廣到別人身上去。所以,推廣恩德足以安定天下,不推廣恩德連自己的妻子兒女都保不了。古代的圣賢之所以能遠遠超過一般人,沒有別的什麼,不過是善于推廣他們的好行為罷了。如今大王您的恩惠能夠施及動物,卻不能夠施及老百姓,偏偏是為什麼呢?“稱一稱才知道輕重,量一量才知道長短,什麼東西都是如此,人心更是這樣。大王您請考慮考慮吧!難道真要發(fā)動全國軍隊,是將士冒著生命危險,去和別的國家結(jié)下仇怨,這樣您的心里才痛快嗎?”宣王說:“不,我為什麼這樣做心里才痛快呢?我只不過想實現(xiàn)我心里的最大愿望啊?!薄驹摹吭唬骸巴踔笥傻寐勁c?”王笑而不言。曰:“為肥甘不足于口與?輕暖不足于體與?抑為采色⑴不足視于目與?聲音不足聽于耳與?便嬖⑵不足使令于前與?王之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豈為是哉?”曰:“否。吾不為是也?!痹唬骸叭粍t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⑶土地,朝⑷秦楚,蒞⑸中國而撫四夷也。以若所為,求若所欲⑹,猶緣木而求魚也。”王曰:“若是其甚與?”曰:“殆⑺有甚焉。緣木求魚,雖不得魚,無后災。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盡心力而為之,后必有災?!痹唬骸翱傻寐勁c?”曰:“鄒⑻人與楚⑼人戰(zhàn),則王以為孰勝?”曰:“楚人勝?!痹唬骸叭粍t小固不可以敵大,寡固不可以敵眾,弱固不可以敵強。海內(nèi)之地方千里者九,齊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異于鄒敵楚哉?盍⑽亦反其本矣?!敖裢醢l(fā)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賈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⑾,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⑿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注釋】⑴采色:即彩色。⑵便(pian)嬖(bi):君王左右被寵愛的人。⑶辟:開辟。⑷朝:使動用法,使來朝。⑸蒞(li):臨。⑹若:人稱代詞,你。⑺殆:副詞,表示不肯定,有“大概”、“幾乎”、“可能”等多種含義。⑻皺:國名,就是當時的邾國,國土很少,首都在今山東皺縣東南的邾城。⑼楚:即楚國,春秋和戰(zhàn)國時期都是大國。⑽盍:“何不”的合音字,為什么不。⑾涂:同“途”。⑿愬(su):通“訴”,控告。【譯文】孟子說:“大王的最大愿望是什么呢?可以講給我聽聽嗎?”齊宣王笑了笑,卻不說話。孟子便說:“是為了肥美的食物不夠吃嗎?是為了輕暖的衣服不夠穿嗎?還是為了艷麗的色彩不夠看呢?是為了美妙的音樂不夠聽嗎?還是為了身邊伺候的人不夠使喚呢?這些,您手下的大臣都能夠盡量給您提供,難道您還真是為了這些嗎?”宣王說:“不,我不是為了這些?!泵献诱f:“那么,您的最大愿望便可以知道了,您是想要擴張國土,使秦、楚這些大國都來朝貢您,自己君臨中國,安撫四方落后的民族。不過,以您現(xiàn)在的做法來實現(xiàn)您現(xiàn)在的愿望,就好像爬到樹上去捉魚一樣?!毙跽f:“竟然有這樣嚴重嗎?”孟子說:“恐怕比這還要嚴重哩。爬上樹去捉魚,雖然捉不到魚,卻也沒有什么后患。以您現(xiàn)在的做法來實現(xiàn)您現(xiàn)在的愿望,費勁心力去干,一定會有災禍在后頭?!毙跽f:“可以把道理說給我聽聽嗎?”孟子說:“假定皺國和楚國打仗,大王認為哪一國會打勝呢?”宣王說:“當然是楚國勝?!泵献诱f:“顯然,小國的確不可以與大國為敵,人口很少的國家的確不可以與人口眾多的國家為敵,弱國的確不可以與強國為敵。中國的土地,方圓千里的共有九塊,齊國不過占有其中一塊罷了。想用這一塊去征服其他八塊,這跟皺國和楚國打仗有什么區(qū)別呢?大王為什么不回過來好好想一想,從根本上著手呢?”“現(xiàn)在大王如果能施行仁政,使天下做官的人都想到您的朝廷上來做官,天下的農(nóng)民都想到您的國家來種地,天下做生意的人都想到您的國家來做生意,天下旅行的人都想到您的國家來旅行,天下痛恨本國國君的人都想到您這兒來控訴。果真做到了這些,還有誰能夠與您為敵呢。二、梁惠王章句下【原文】齊宣王問曰:“交鄰國有道乎?”孟子對曰:“有。惟仁者為能以大事小,是故湯事葛⑴,文王事昆夷⑵;惟智者為能以小事大,故大王事獯鬻⑶,句踐事吳⑷。以大事小者,樂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樂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國。詩云:‘畏天之威,于時保之⑸?!蓖踉唬骸按笤昭砸樱」讶擞屑?,寡人好勇?!睂υ唬骸巴跽垷o好小勇。夫撫劍疾視曰,‘彼惡敢當我哉’!此匹夫之勇,敵一人者也。王請大之!“《詩》云⑹:‘王赫斯⑺怒,爰⑻整其旅,以遏徂莒⑼,以篤周祜⑽,以對于天下?!宋耐踔乱?。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書》曰⑾:‘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惟曰其助上帝,寵之四方。有罪無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⑿志?’一人衡行⒀于天下,武王恥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薄咀⑨尅竣艤赂穑簻虦?,商朝的創(chuàng)建人。葛,葛伯,葛國的國君。葛國是商緊鄰的小國,故城在今河南寧陵北十五里處。⑵文王事昆夷:文王,周文王。昆夷,也寫作“混夷”,周朝初年的西戎國名。⑶太王事獯(xun)鬻(yu):太王,周文王的祖父,即古公父。獯鬻又稱獫狁,當時北方的少數(shù)民族。⑷勾踐:春秋時越國國君(公元前497年至前465年在位)。吳:指春秋時吳國國君夫差。⑸畏天之威:,于時保之:引自《詩經(jīng)。周頌。我將》。⑹《詩云》:以下詩句引自《詩經(jīng)。大雅。皇矣》。⑺赫斯:發(fā)怒的樣子。⑻爰:語首助詞,無義。⑼遏:止;徂(cu):往,到。莒:古國名,在今山東莒縣,公元前431年被楚國消滅。⑽篤:厚;祜:福。⑾《書》曰:書,《尚書》,以下引文見偽《古文尚書。周書。泰誓》。⑿厥:用法同“其”。⒀衡行:即“橫行”?!咀g文】齊宣王問道:“和鄰國交往有什么講究嗎?”孟子回答說:“有。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夠以大國的身分侍奉小國,所以商湯侍奉大國,周文王侍奉昆夷。只有有智慧的人才能夠以小國的身分侍奉大國,所以周太王侍奉獯鬻,越王勾踐侍奉吳王夫差。以大國身分侍奉小國的,是以天命為樂的人;以小國身分侍奉大國的,是敬畏天命的人。以天命為樂的人安定天下,敬畏天命的人安定自己的國家?!对娊?jīng)》說:‘畏懼上天的威靈,因此才能夠安定?!毙跽f:“先生的話可真高深呀!不過,我有個毛病,就是逞強好勇。”孟子說:“那就請大王不要好小勇。有的人動輒按劍瞪眼說:‘他怎么敢抵擋我呢?’這其實只是匹夫之勇,只能與個把人較量。大王請不要喜好這樣的匹夫之勇!“《詩經(jīng)》說:‘文王義憤激昂,發(fā)令調(diào)兵遣將,把侵略莒國的敵軍阻擋,增添了周國的吉祥,不辜負天下百姓的期望?!@是周文王的勇。周文王一怒便使天下百姓都得到安定?!啊渡袝氛f:‘上天降生了老百姓,又替他們降生了君王,降生了師表,這些君王和師表的唯一責任,就是幫助上帝來愛護老百姓。所以,天下四方的有罪者和無罪者,都由我來負責,普天之下,何人敢超越上帝的意志呢?’所以,只要有一人在天下橫行霸道,周武王便感到羞恥。這是周武王的勇。周武王也是一怒便使天下百姓都得到安定。如今大王如果也做到一怒便使天下百姓都得到安定,那么,老百姓就會唯恐大王不喜好勇了啊。”【原文】齊宣王見孟子于雪宮①。王曰:“賢者亦有此樂乎?”孟子對曰:“有。人不得,則非②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③也;為民上而不與民同樂者,亦非也。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拔粽啐R景公④問于晏子⑤曰:‘吾欲觀于轉(zhuǎn)附、朝舞⑥,遵海而南,放于瑯邪⑦。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觀也?’晏子對曰:‘善哉問也!天子適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諸侯朝于天子曰述職,述職者述所職也。無非事者。春省耕而補不足,秋省斂而助不給。夏諺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⑧,吾何以助?一游一豫,為諸侯度?!苯褚膊蝗唬簬熜卸Z食,饑者弗食,勞者弗息。睊睊胥讒⑨,民乃作慝⑩。方命⑾虐民,飲食若流。流連荒亡,為諸侯憂。從流下而忘反謂之流,從流上而忘反謂之連,從獸無厭謂之荒,樂酒無厭謂之亡。先王無流連之樂,荒亡之行。惟君所行也?!肮珢偅蠼洧杏趪?,出舍于郊。于是始興發(fā)補不足。召大師⒀曰:‘為我作君臣相說之樂!’蓋《徴招》、《角招》⒁是也。其詩曰:‘畜君何尤⒂?’畜君者,好君也?!薄咀⑨尅竣傺m:齊宣王的離宮(古代帝王在正宮以外臨時居住的宮室,相當于當今的別墅之類)。②非:動詞,認為非,即非難,埋怨。③非:不對,錯誤。④齊景公:春秋時代齊國國君,公元前547年至前490年在位。⑤晏子:春秋時齊國賢相,名嬰,《晏子春秋》一書記載了他的事跡和學說。⑥轉(zhuǎn)附、朝舞:均為山名⑦瑯邪:山名,在今山東省諸城東南。⑧豫:義同“游”。⑨睊睊:因憤恨側(cè)目而視的樣子;⑩胥:皆,都;讒:毀謗,說壞話。慝:惡。⑾方命:違反命令。方,反,違反。⑿大戒:充分的準備。⒀大師:讀為“太師”,古代的樂官。⒁《徴招》、《角招》:與角是古代五音(宮、商、角、徴、羽)中的兩個,招同“韶”,樂曲名。⒂蓄(xu):愛好,喜愛。尤:錯誤,過失。【譯文】齊宣王在別墅雪宮里接見孟子。宣王說:“賢人也有在這樣的別墅里居住游玩的快樂嗎?”孟子回答說:“有。人們要是得不到這種快樂,就會埋怨他們的國君。得不到這種快樂就埋怨國君是不對的;可是作為老百姓的領(lǐng)導人而不與民同樂也是不對的。國君以老百姓的憂愁為憂愁,老百姓也會以國君的有愁為憂愁。以天下人的快樂為快樂,以天下人的憂愁為憂愁,這樣還不能這樣還不能夠使天下歸服,是沒有過的?!皬那褒R景公問晏子說:‘我想到轉(zhuǎn)附、朝舞兩座山去觀光游覽,然后沿著海岸向南行,一直到瑯邪。我該怎樣做才能夠和古代圣賢君王的巡游相比呢?’“晏子回答說:‘問得好呀!天子到諸侯國家去叫做巡狩。巡狩就是巡視各諸侯所守疆土的意思。諸侯去朝見天子叫述職。述職就是報告在他職責內(nèi)的工作的意思。沒有不和工作有關(guān)系的。春天里巡視耕種情況,對糧食不夠吃的給予補助;秋天里巡視收獲情況,對歉收的給予補助。夏朝的諺語說:“我王不出來游歷,我怎么能得到休息?我王不出來巡視,我怎么能得到賞賜?一游歷一巡視,足以作為諸侯的法度?!爆F(xiàn)在可不是這樣了,國君一出游就興師動眾,索取糧食。饑餓的人得不到糧食補助,勞苦的人得不到休息。大家側(cè)目而視,怨聲載道,違法亂記的事情也就做出來了。這種出游違背天意,虐待百姓,大吃大喝如同流水一樣浪費。真是流連荒亡,連諸侯們都為此而憂慮。什么叫流連荒亡呢?從上游向下游的游玩樂而忘返叫做流;從下游向上游的游玩樂而忘返叫做連;打獵不知厭倦叫做荒;嗜酒不加節(jié)制叫做亡。古代圣賢君王既無流連的享樂,也無荒亡的行為。至于大王您的行為,只有您自己選擇了。’“齊景公聽了晏子的話非常高興,先在都城內(nèi)作了充分的準備,然后駐扎在郊外,打開倉庫賑濟貧困的人。又召集樂官說:‘給我創(chuàng)作一些君臣同樂的樂曲!’這就是《徴招》、《角招》。其中的歌詞說:‘畜君有什么不對呢?’‘畜君’,就是熱愛國君的意思?!薄驹摹魁R宣王問曰:“人皆謂我毀明堂①。毀諸?已乎②?”孟子對曰:“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王欲行王政,則勿毀之矣。”王曰:“王政可得聞與?”對曰:“昔者文王之治岐③也,耕者九一④,仕者世祿,關(guān)市譏而不征⑤,澤梁⑥無禁,罪人不孥⑦。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子曰獨。幼而無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文王發(fā)政施仁,必先斯四者。詩云:‘哿矣富人,哀此煢獨⑧?!蓖踉唬骸吧圃昭院酰 痹唬骸巴跞缟浦?,則何為不行?”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貨?!睂υ唬骸拔粽吖珓ⅱ岷秘?;《詩》云⑩:‘乃積乃倉,乃裹糇糧⑾,于橐于囊⑿。思戢用光⒀。弓矢斯張,干戈戚揚⒁,爰方啟行⒂?!示诱哂蟹e倉,行者有裹糧也,然后可以爰方啟行。王如好貨,與百姓同之,于王何有?”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睂υ唬骸拔粽叽笸鹾蒙?,愛厥⒃妃。〈詩〉云⒄:‘古公亶父⒅,來朝走馬,率西水滸⒆,至于岐下。爰及姜女⒇,聿來胥宇(21)?!斒菚r也,內(nèi)無怨女,外無曠夫(22)。王如好色,與百姓同之,于王何有?”【注釋】⑴明堂:為天子接見諸侯而設(shè)的建筑。這里是指泰山明堂,是周天子東巡時設(shè),至漢代還有遺址。⑵已:止,不。⑶岐:地名,在今陜西岐山縣一帶。⑷耕者九一:指井田制。把耕地劃成井字形,每井九百畝,周圍八家各一百畝,屬私田,中間一百畝屬公田,由八家共同耕種,收入歸公家,所以叫九一稅制。⑸關(guān):道路上的關(guān)卡,近于現(xiàn)代“海關(guān)”的概念。市:集市。譏:稽查。征:征稅。⑹澤梁:在流水中攔魚的設(shè)備。⑺駑(nu):本指妻子兒女,這里用作動詞,不孥即指不牽連妻子兒女。⑻哿(ge)矣富人,哀此煢(qiong)0獨:引自《詩經(jīng).小雅。正月》。哿,可以。煢:孤單。⑼公劉:人名,后稷的后代,周朝的創(chuàng)業(yè)始祖。⑽《詩》云:引自《詩經(jīng)。大雅。公劉》。⑾堠(hou)糧:干糧。⑿橐(tuo)囊:都是盛物的東西,囊大橐小。⒀v思:語氣詞,無義。戢:同“輯”,和睦。用:因而。光:發(fā)揚光大。⒁干戈戚揚:四種兵器。⒂爰方啟行:爰,于是;方,開始;啟行:出發(fā)。⒃厥:代詞,他的,那個。⒄《詩》云:引自《詩經(jīng)。大雅。綿》。⒅古公亶父:即周文王的祖父周太王。⒆率:循者。滸:水邊。⒇爰:語首詞,無義。姜女:太王的妃子。也稱太姜。(21)聿:語首詞,無義。胥:動詞,省視,視察。宇:屋宇。(22)怨女:未出嫁的老處女。曠夫:未娶妻的單身漢。古代女子居內(nèi),男子居外,所以以內(nèi)外代指?!咀g文】齊宣王問道:“別人都建議我拆毀明堂,究竟是拆毀好呢?還是不拆毀好呢?孟子回答說:“明堂是施行王政的殿堂。大王如果想施行王政,就請不要拆毀它吧?!毙跽f:“可以把王政說給我聽聽嗎?”孟子回答說:“從前周文王治理岐山的時候,對農(nóng)民的稅率是九分抽一;對于做官的人是給予世代承襲的俸祿;在關(guān)卡和市場上只稽查,不征稅;任何人到湖泊捕魚都不禁止;對罪犯的處罰不牽連妻子兒女。失去妻子的老年人叫做鰥夫;失去丈夫的老年人叫做寡婦;沒有兒女的老年人叫做獨老;失去父親的兒童叫做孤兒。這四種人是天下窮苦無靠的人。文王實行仁政,一定最先考慮到他們?!对娊?jīng)》說:‘有錢人是可以過得去了,可憐那些無依無靠的孤人吧?!毙跽f:“說得好呀!”孟子說:“大王如果認為說得好,為什么不這樣做呢?”宣王說:“我有個毛病,我喜愛錢財?!泵献诱f:“從前公劉也喜愛錢財?!对娊?jīng)》說:‘收割糧食裝滿倉,備好充足的干糧,裝進小袋和大囊。緊密團結(jié)爭榮光,張弓帶箭齊武裝。盾戈斧鉚拿手上,開始動身向前方?!虼肆粼诩依锏娜擞泄龋熊姷娜擞懈杉Z,這才能夠率領(lǐng)軍隊前進。大王如果喜愛錢財,能想到老百姓也喜愛錢財,這對施行王政有什么影響呢?”宣王說:“我還有個毛病,我喜愛女色?!泵献踊卮鹫f:“從前周太王也喜愛女色,非常愛他的妃子。《詩經(jīng)》說:‘周太王古公亶父,一大早驅(qū)馳快馬。沿著西邊的河岸,一直走到岐山下。帶著妻子姜氏女,勘察地址建新居?!菚r,沒有找不到丈夫的老處女,也沒有找不到妻子的老光棍。大王如果喜愛女色,能想到老百姓也喜愛女色,這對施行王政有什么影響呢?”【原文】孟子謂齊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①,則②凍餒其妻子,則如之何?”王曰:“棄之?!痹唬骸笆繋煝鄄荒苤问浚瑒t如之何?”王曰:“已之?!痹唬骸八木持畠?nèi)不治,則如之何?”王顧左右而言他?!咀⑨尅竣俦?bi):及,至,等到。反:同“返”。②則:這里的用法是表示事情的結(jié)果。③士師:司法官。【譯文】孟子對齊宣王說:“如果大王您有一個臣子把妻子兒女托付給他的朋友照顧,自己出游楚國去了。等他回來的時候,他的妻子兒女卻在挨餓受凍。對待這樣的朋友,應該怎么辦呢?”齊宣王說:“和他絕交!”孟子說:“如果您的司法官不能管理他的下屬,那應該怎么辦呢?”齊宣王說:“撤他的職!”孟子又說:“如果一個國家的治理得很糟糕,那又該怎么辦呢?”齊宣王左右張望,把話題扯到一邊去了?!驹摹棵献右婟R宣王曰:“所謂故國①者,非謂有喬木②之謂也,有世臣之③謂也。王無親臣矣,昔者所進④,今日不知其亡⑤也?!蓖踉唬骸拔岷我宰R其不才而舍之?”曰:“國君進賢,如不得已,將使卑踰尊,疏踰戚,可不慎與?左右皆曰賢,未可也;諸大夫皆曰賢,未可也;國人皆曰賢,然后察之;見賢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聽;諸大夫皆曰不可,勿聽;國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見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殺,勿聽;諸大夫皆曰可殺,勿聽;國人皆曰可殺,然后察之;見可殺焉,然后殺之。故曰,國人殺之也。如此,然后可以為民父母?!薄咀⑨尅竣俟蕠褐笟v史悠久的國家。②喬木:高大的樹木。③世臣:世代建立功勛的大臣。④進:進用。⑤亡:去位,去職?!咀g文】孟子拜見齊宣王,說:“我們平時所說歷史悠久的國家,并不是指那個國家有高大的樹木,而是指有世代建立功勛的大臣??纱笸跄F(xiàn)在卻沒有親信的大臣了,過去所任用的一些人,現(xiàn)在也不知到哪里去了。”齊宣王說:“我應該怎樣去識別那些真正缺乏才能的人而不用他呢?孟子回答說:“國君選擇賢才,在不得已的時候,甚至會把原本地位低的提拔到地位高的人之上,把原本關(guān)系疏遠的提拔到關(guān)系親近的人之上,這能夠不謹慎嗎?因此,左右親信都說某人好,不可輕信;眾位大夫都說某人好,還是不可輕信;全國的人都說某人好,然后去考察他,發(fā)現(xiàn)他是真正的賢才,再任用他。左右親信都說某人不好,不可輕信;眾位大夫都說某人不好,還是不可輕信;全國的人都說某人不好,然后去考查他,發(fā)現(xiàn)他真不好,再罷免他。左右親信都說某人該殺,不可輕信;眾位大夫都說某人該殺,還是不可輕信;全國的人都說某人該殺,然后去考查他,發(fā)現(xiàn)他真該殺,再殺掉他。所以說,是全國人殺的他。這樣做,才可以做老百姓的父母官?!薄驹摹魁R人伐燕①,勝之。宣王問曰:“或謂寡人勿取,或謂寡人取之。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五旬而舉之②,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③。取之,何如?”孟子對曰:“取之而燕民悅,則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④。取之而燕民不悅,則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⑤。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簞食壺漿⑥,以迎王師。豈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熱,亦運⑦而已矣?!薄咀⑨尅竣冽R人伐燕:公元前315年(齊宣王五年),燕王噲將燕國讓給他的相國子之,國人不服氣,將軍市被和太子平進攻子之,子之反攻,殺死了市被和太子平,國內(nèi)一片混亂。齊宣王趁機進攻燕國,很快就取得了勝利。②五旬而舉之:據(jù)《戰(zhàn)國策.燕策》記載,當齊國的軍隊攻打燕國時,燕國“士卒不戰(zhàn),城門不閉”,因此齊國軍隊五十天就攻進了燕國的首都,殺死了燕王噲和子之。③不取,必有天殃:因齊宣王認為他攻打燕國太順利,“人力不至于此”,是天意。所以,如果不占領(lǐng)它就是違背天意,必有災殃。它是當時人流行的觀念。④武王是業(yè):指武王滅紂。⑤文王是也:指文王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但仍然服事殷商而沒有造反。⑥簞:盛飯的竹筐。食:飯。漿:米酒。⑦運:轉(zhuǎn)。【譯文】齊國人攻打燕國,大獲全勝。齊宣王問道:“有人勸我不要占領(lǐng)燕國,有人又勸我占領(lǐng)它。我覺得,以一個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去攻打一個同樣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只用了五十天就打下來了,光憑人力是做不到的呀。如果我們不占領(lǐng)它,一定會遭到天災吧。占領(lǐng)它,怎么樣?”孟子回答說:“占領(lǐng)它而使燕國的老百姓高興,那就占領(lǐng)它。古人有這樣做的,周武王便是。占領(lǐng)它而使燕國的老百姓不高興,那就不要占領(lǐng)它。古人有這樣做的,周文王便是。以齊國這樣一個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去攻打燕國這樣一個同樣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燕國的老百姓卻用飯筐裝著飯,用酒壺盛著酒漿來歡迎大王您的軍隊,難道有別的什么原因嗎?不過是想擺脫他們那水深火熱的日子罷了。如果您讓他們的水更深,火更熱,那他們也就會轉(zhuǎn)而去求其他的出路了。”【原文】齊人伐燕,取之。諸侯將謀救燕。宣王曰:“諸侯多謀伐寡人者,何以待這?”孟子對曰:“臣聞七十里為政者,湯是也。未聞以千里畏人者?!稌吩唬骸疁徽?,自葛始①?!煜滦胖瑬|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②也。歸市者③不止,耕者不變。誅其君而吊④其民。若時雨降,民大悅?!稌吩唬骸液螈?,后來其蘇(6)!’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為將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若殺其父兄,系累(7)其子弟,毀其宗廟,遷其重器(8),如之何其可也。王天下固畏齊之強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動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9),止其重器,謀于燕眾,置君而后去之,則猶可及止也。”【注釋】①湯一征,自葛始:《尚書》逸文。②云霓:霓,虹霓。虹霓在清晨出現(xiàn)于西方是下雨的征兆。③歸市者:指做生意的人。④吊:這里是安撫、慰問的意思。⑤溪:等待。后:王,君主。⑤后來其蘇:君王來了就會有起色。蘇:恢復,蘇醒,復活。(7)系累:束縛,捆綁。(8)重器:指貴重的祭器。(9)旄(mao)倪:旄,通“?!?,八十、九十歲的人叫做耄,這里通指老年人。倪,指小孩子?!咀g文】齊國人攻打燕國,占領(lǐng)了它。一些諸侯國在謀劃著要用救助燕國。齊宣王說:“不少諸侯在謀劃著要來攻打我,該怎么辦呢?”孟子回答說:“我聽說過,有憑借著方圓七十里的國土就統(tǒng)一天下的,商湯就是。卻沒有聽說過擁有方圓千里的國土而害怕別國的?!渡袝氛f:‘商湯征伐,從葛國開始?!煜氯硕枷嘈帕恕K?,當他向東方進軍時,西邊國家的老百姓便抱怨;當他向南方進軍時,北邊國家的老百姓便抱怨。都說:‘為什么把我們放到后面呢?’老百姓盼望他,就像久旱盼烏云和虹霓一樣。這是因為湯的征伐一點也不驚擾百姓。做生意的照常做生意,種地的照常種地。只是誅殺那些暴虐的國君一來撫慰那些受害的老百姓。就像天上下了及時雨一樣,老百姓非常高興。《尚書》說:‘等待我們的王,他來了,我們也就復活了!’如今,燕國的國君虐待老百姓,大王您的軍隊去征代他,燕國的老百姓以為您是要把他們從水深火熱中拯救出來,所以用飯筐裝著飯,用酒壺盛著酒漿來歡迎您的軍隊??赡鷧s殺死他們的父兄,抓走他們的子弟,毀壞他們的宗廟,搶走他們寶器,這怎么能夠使他們?nèi)萑棠??天下各國本來就害怕齊國強大,現(xiàn)在齊國的土地又擴大了一倍,而且還不施行仁政,這就必然會激起天下各國興兵。大王您趕快發(fā)出命令,放回燕國老老小小的俘虜,停止搬運燕國的寶器,再和燕國的各界人士商議,為他們選立一位國君,然后從燕國撤回齊國的軍隊。這樣做,還可以來得及制止各國興兵。”【原文】鄒與魯拱①。穆公②問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誅之,則不可勝誅;不誅,則疾④視其長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則可也?”孟子對曰:“兇年饑歲,君之民老弱轉(zhuǎn)乎溝壑⑤,壯者散而之對方者,幾(6)千人矣;而君之倉廩實,府庫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殘下也。曾子(7)曰:‘戒之戒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蛎窠穸蟮梅粗?。君無尤(8)焉!君行仁政,斯民親其上,死其長矣。”【注釋】①鄒與魯拱:鄒國與魯國交戰(zhàn)。昭,爭吵,沖突,交戰(zhàn)。②穆公:即鄒穆公。孟子是鄒國人,所以穆公問他。③莫之死:即“莫死之的倒裝,“之’”指“有司”。意思是“沒有人為他們而死?!雹芗玻涸骱蕖"蒉D(zhuǎn):棄尸的意思。(6)幾:接近,差不多。(7)曾子:即孔子的學生曾參。(8)尤:動詞,責備、歸罪。【譯文】鄒國與魯國交戰(zhàn)。鄒穆公對孟子說:“我的官吏死了三十三個,百姓卻沒有一個為他們而犧牲的。殺他們吧,殺不了那么多;不殺他們吧,又實在恨他們眼睜睜地看著長官被殺而不去營救。到底怎么辦才好呢?”孟子回答說:“災荒年歲,您的老百姓,年老體弱的棄尸于山溝,年輕力壯的四處逃荒,差不多有上千人吧;而您的糧倉里堆滿糧食,貨庫里裝滿財寶,官吏們卻從來不向您報告老百姓的情況,這是他們不關(guān)心老百姓并且還殘害老百姓的表現(xiàn)。曾子說:‘小心啊,小心??!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也會怎樣對待你?!F(xiàn)在就是老百姓報復他們的時候了。您不要歸罪于老百姓吧!只要您施行仁政,老百姓自然就會親近他們的領(lǐng)導人,肯為他們的長官而犧牲了?!薄驹摹侩墓賳栐唬骸半?,小國也,間②于齊、楚。事齊乎?事楚乎?”孟子對曰:“是謀非吾所能及也。無已,則有一焉:鑿斯池③也,筑斯城也,與民守之,效④死而民弗去。則是可為也。”【注釋】①滕文公:滕國國君。滕國,古國名,西周分封的諸侯國,姬姓,開國國君是周文王的兒子錯叔繡。在今山東滕縣西南。公元前414年被越國滅,不久復國,又被宋國消滅。②間:處。③池:城池,也就是護城河。④效:獻,致?!咀g文】滕文公問道:“騰國是一個小國,處在齊國和楚國兩個大國之司。是歸服齊國好呢,還是歸服楚國好呢?”孟子回答說:“到底歸服哪個國家好我也說不清。如果您一定要我談談看法,那倒是只有另一個辦法:把護城河挖深,把城墻筑堅固,與老百姓一起堅守它,寧可獻出生命,老百姓也不退去。做到了這樣,那就可以有所作為了?!比⒐珜O丑章句上【原文】公孫丑①問曰:“夫子當路②于齊,管仲、晏子之功,可復許③乎?”盂子曰:“子誠齊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騿柡踉?4)曰:‘吾子⑤與于路孰賢?’曾西蹵(6)然曰:‘吾先子(7)之所畏也?!唬骸粍t吾子與管仲孰賢?’曾西艴然(8)不悅,曰:‘爾何曾(9)比予其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專也,行乎國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單也,爾何曾比予于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為也,而子為(10)我愿之乎?”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顯。管仲、晏子猶不足為與?”曰:“以齊王,由(11)反手也。”曰:“若是,則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12),猶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13)繼之,然后大行。今言王若易然,則文王不足法與?”曰:“文王何可當也!由湯至于武丁,賢圣之君六七作(14),天下歸殷久矣,久則難變也。武丁朝諸候,有天下,猶運之掌也。紂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遺俗,流風善風善政,猶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膠鬲--皆賢人也--相與(15)輔相(16)之,故久而后失之也。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猶方百里起,是以難也。齊人有言曰:‘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鎡基,不如待時(17)’。,今時則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過千里者也,而齊有其也矣;雞鳴狗吠相聞,而達乎四境,而齊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時者也;民這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時者也。饑者易為食,渴者易為飲??鬃釉唬骸轮餍校儆谥绵](18)而傳命?!斀裰畷r,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時為然?!薄咀⑨尅竣俟珜O丑:孟子的學生,齊國人。②當路:當權(quán),當政。③許:興盛、復興。(4)曾西:名曾申,字子西,魯國人,孔子學生曾參的兒子。(5)吾子:對友人的花色品種稱,相當于“吾兄”、“老兄”之類。(6)蹵然:不安的樣子。(7)先子:指已逝世的長輩。這里指曾西的父親曾參。(8)艴然:惱怒的樣子。(9)曾:副詞,竟然、居然。(10)為:同“謂”,認為。(11)由:同“猶”,好像。(12)百年而后崩:相傳周文王活了九十七歲。百年是泛指壽命很長。(13)周公:名姬旦,周文王的兒子,武王的弟弟,輔助武王伐紂,統(tǒng)一天下,又輔助成王定亂,安定天下成為魯國的始祖。(14作:在這里為量詞,相當于現(xiàn)代口語“起”。(15)相與:雙音副詞,“共同”的意思。(16)輔相:雙音動詞,輔助。(17)鎡基:農(nóng)具,相當于今天的鋤頭之類。(18)置郵:置和郵都是名詞,相當于后代的驛站?!咀g文】公孫丑問道:“先生如果在齊國當權(quán),管仲、晏子的功業(yè)可以再度興起來嗎?”孟子說:“你可真是個齊國人啊,只知道管仲、晏子。曾經(jīng)有人間曾西:‘您和子路相比,哪個更有才能?”曾西不安他說:‘子路可是我父親所敬畏的人啊,我怎么能和他相比呢?,那人又問:‘那么您和管仲相比,哪個更有才能呢?’曾西馬上不高興起來,說:‘你怎么竟拿管仲來和我相比呢?管仲受到齊桓公那樣信任不疑,行使國家政權(quán)那樣長久,而功績卻是那樣少,你怎么竟拿他來和我相比呢?’”孟子接著說:“管仲是曾西都不愿跟他相比的人,你以為我愿意跟他相比嗎?”公孫丑說:“管仲輔佐桓公稱霸天下,晏子輔佐景公名揚諸侯。難道管仲、晏子還不值得相比嗎?“孟子說:“以齊國的實力用王道來統(tǒng)一天下,易如反掌?!惫珜O丑說:“您這樣一說,弟子我就更力口疑惑不解了。以周文王那樣的仁德,活了將近一百歲才死,還沒有能夠統(tǒng)一天下。直到周武王、周公繼承他的事業(yè),然后才統(tǒng)一天下?,F(xiàn)在您說用王道統(tǒng)一天下易如反掌,那么,連周文王都不值得學習了嗎?”孟子說:“我們怎么可以比得上周文王呢?由商湯到武丁,賢明的君主有六七個,天下人歸服殷朝已經(jīng)很久了,久就難以變動,武丁使諸侯們來朝,統(tǒng)治天下就像在自己的手掌心里運轉(zhuǎn)一樣容易。紂王離武丁并不久遠,武丁的勛臣世家、良好習俗、傳統(tǒng)風尚、慈善政治都還有遺存,又有微于、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膠鬲等一批賢臣共同輔佐,所以能統(tǒng)治很久以后才失去政權(quán)。當時沒有一尺土地不屬于紂王所有,沒有一個百姓不屬于紂王統(tǒng)治,在那種情況下,文王還只能從方圓百里的小地方興起,所以是是非常困難的。齊國人有句話說:‘雖然有智慧,不如趁形勢;雖然有鋤頭,不如等農(nóng)時?!F(xiàn)在的時勢就很利于用王道統(tǒng)一天下:夏、商、周三代興盛的時候,沒有哪一國的國土有超過方圓千里的,而現(xiàn)在的齊國卻超過了;雞鳴狗叫的聲音處處都聽得見,一直到四方邊境,這說明齊國人口眾多。國土不需要新開辟,老百姓不需要新團聚,如果施行仁政來統(tǒng)一天下,沒有誰能夠阻擋。何況,統(tǒng)一天下的賢君沒有出現(xiàn),從來沒有隔過這么久的;老百姓受暴政的壓榨,從來沒有這么厲害過的。饑餓的人不擇食物,口渴的人不擇飲料??鬃诱f:‘道德的流行,比驛站傳遞政令還要迅速。’現(xiàn)在這個時候,擁有一萬輛兵車的大國施行仁政,老百姓的高興,就像被吊著的人得到解救一樣。所以,做古人一半的事,就可以成就古人雙倍的功績。只有這個時候才做得到吧?!薄驹摹俊案覇柗蜃訍汉蹰L?”①曰:“我知言,我善養(yǎng)吾浩然②之氣?!薄案覇柡沃^浩然之氣?”曰:“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yǎng)而元害,則塞于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③于心,則餒矣。我故曰,告子(4)未嘗知義,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⑤,心勿忘,勿助長也。元若宋人然:宋人有閔(6)其苗之不長而揠(7)之者,芒芒然(8)歸,謂其人(9)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注視之,苗則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11)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薄昂沃^知言?”曰:“诐辭(12)知其所蔽,淫辭(13)知其所陷,邪辭知其所離,遁辭(14)知其所窮。——生于其心,害于其政;發(fā)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復起,必從吾言矣。”【注釋】①這一段系節(jié)選公孫丑與孟子的對話。問這句話的是公孫丑。②浩然:盛大而流動的樣子。③慊:快,痛快。(4)告于:名不詳,可能曾受教于墨子。⑤正:止?!岸鹫奔础薄岸鹬埂?。(6)閔:擔心,憂愁。(7)揠:撥。(8)芒芒然,疲倦的樣子。(9)其人,指他家里的人,(10)病,疲倦,勞累,(11)耘,除草。(12)诐(bi)辭:偏頗的言辭。(13)淫辭:夸張、過分的言辭。(14)遁辭:躲閃的言辭?!咀g文】公孫丑說:“請問老師您長于哪一方面呢?”孟子說:“我善于分析別人的言語,我善于培養(yǎng)自己的浩然之氣?!惫珜O丑說:“清問什么叫浩然之氣呢?”孟子說:“這很難用一兩句話說清楚。這種氣,極端浩大,極端有力量,用正直去培養(yǎng)它而不加以傷害,就會充滿天地之間。不過,這種氣必須與仁義道德相配,否則就會缺乏力量。而且,必須要有經(jīng)常性的仁義道德蓄養(yǎng)才能生成,而不是靠偶爾的正義行為就能獲取的。一旦你的行為問心有愧,這種氣就會缺乏力量了。所以我說,告子不懂得義,因為他:把義看成心外的東西。我們一定要不斷地培養(yǎng)義,心中不要忘記,但也不要一廂情愿地去幫助它生長。不要像宋人一樣:宋國有個人嫌他種的禾苗老是長不高,于是到地里去用手把它們一株一株地拔高,累得氣喘吁吁地回家,對他家里人說:‘今天可真把我累壞啦!不過,我總算讓禾苗一下子就長高了!’他的兒子跑到地里去一看,禾苗已全部于死了。天下人不犯這種拔苗助長錯誤的是很少的。認為養(yǎng)護莊稼沒有用處而不去管它們的,是只種莊稼不除草的懶漢;一廂情愿地去幫助莊稼生長的,就是這種拔苗助長的人--不僅沒有益處,反而害死了莊稼?!惫珜O丑問:“怎樣才算善于分析別人的言語呢?”孟子回答說:“偏頗的言語知道它片面在哪里;夸張的言語知道它過分在哪里;怪僻的言語知道它離奇在哪里;躲閃的言語知道它理窮在哪里。--從心里產(chǎn)生,必然會對政治造成危害,用于政治,必然會對國家大事造成危害。如果圣人再世,也一定會同意我的活?!薄驹摹棵献釉唬骸耙粤佗偃收甙?,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2)大——湯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3)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对姟吩?4):‘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5),此之謂也。”【注釋】①假:借,憑借。②待:等待,引申為依靠。③贍:充足。④《詩》云:引自《詩經(jīng)?大雅?文王有聲》。⑤思:助詞,無義。【譯文】孟子說:“用武力而假借仁義的人可以稱霸,所以稱霸必須是大國。用道德而實行仁義的人可以使天下歸服,使天下歸服的不一定是大國--商湯王只有方圓七十里,周文王只有方圓一百里,用武力征服別人的,別人并不是真心服從他,只不過是力量不夠罷了;用道德使人歸服的,是心悅誠服,就像七十個弟子歸服孔子那樣?!对娊?jīng)》說:‘從西從東,從南從北,無不心悅誠服?!钦f的這種情況?!薄驹摹棵献釉唬骸叭蕜t榮,不仁則辱;今惡辱而居不仁,是猶惡濕而居下也。如惡之,莫如貴德而尊士,賢者在位,能者在職;國家閑暇①,及是時,明其政刑。雖大國,必畏之矣?!对姟吩脾冢骸盛厶熘搓幱辏瑥乇松M立?,綢繆牖戶(5)。今此下民③,或敢侮予?’孔子曰:‘為此詩者,其知道乎!能治其國家,誰敢侮之,’今國家閑暇,及是時,般樂怠敖(7),是自求禍也。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詩》云(8):‘永言配命民自求多福?!短住罚?0)曰:“天作孽,猶可違(11);自作孽,不可活(12)?!酥^也?!薄咀⑨尅竣匍e暇:指國家安定無元內(nèi)憂外患。②《詩》云:引自《詩經(jīng)?邪風?鴟鴉》。③迨(dai):趁著。④徹:剝?nèi)?。桑土(du):桑樹根;土同“杜”,東齊方言說“根”為“杜”。⑤綢繆(mou):纏結(jié)。牖(you):窗子;戶:門。③下民:民義同“人”。這里的詩句是以鴟鴉(一種形似黃雀而身體較小的鳥)的口吻,其巢在上,所以稱人為“下民”。(7)般(pan):樂。?。旱∏椤0剑和把保赋鲇?。(9)《詩》云:引自《濤經(jīng)?大邪?文王》。③永:長久;言:語助同,大義。配:合。命:天命。(10)《太甲》《尚書》中的一篇。(11)違:避。(12)活:“逭”(huan)的借字,“逃”的意思。【譯文】孟子說:“仁就光榮,不仁就恥辱;現(xiàn)在的人既厭惡恥辱卻又居于不仁的境地,這就好像既厭惡潮濕卻又居于低洼的地方一樣。假如真的厭惡恥辱,那最好是以仁德為貴,尊敬讀書人,使有賢德的人處于一定的官位,有才能的人擔任一定的職務。并且趁國家無內(nèi)憂外患的時候修明政治法律制度。這樣做了即使是大國也會畏懼你?!对娊?jīng)》說:‘趁著天晴沒陰雨,剝些桑樹根上皮,補好窗子和門戶?,F(xiàn)在你們下面人,有誰還敢欺侮我?’孔子說:‘寫這首詩的人很懂得道理呀!能夠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誰還敢欺侮他呢?’如今國家沒有內(nèi)憂外患,卻趁著這個時候享樂腐化,這是自己尋求禍害。禍害和幸福都沒有不是自己找來的。《詩經(jīng)》說:‘長久地與天命相配合,自己尋求更多的幸福?!渡袝?大甲》說:‘上天降下的災害還可以逃避;自己造成的罪孽可就無處可逃?!f的就是這個意思?!薄驹摹棵献釉唬骸白鹳t使能,俊杰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愿立于其朝矣;市,廛而不征①,法而不廛②,則天下之商皆悅,而愿藏于其市矣;關(guān),譏而不征③,則天下之旅皆悅,而愿出于其路矣;耕者,助而不稅④,則天下之農(nóng)皆悅,而愿耕于其野矣;廛,⑤無夫里之布(6),則天下之民皆悅,而愿為之氓(7)矣。信能行此五者,則鄰國之民仰之若父母矣。率其子弟,攻其父母,自有生民以來未有能濟者也。如此,則無敵于天下。無敵于天下者,天吏(8)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薄咀⑨尅竣兮埽–han):市中儲藏或堆積貨物的貨棧。征:征稅。②法而不廛:指官方依據(jù)法規(guī)收購長期積壓于貨棧的貨物,以保證商人的利益。③譏而不征:只稽查不征稅。譏,查問。④助而不稅:指“耕者九一”的井田制只幫助種公田而不再收稅。⑤廛:這里指民居,與“廛而不征”的“廛”所指不同。(6)夫里之布:古代的一種稅收名稱,即“夫布”、“里布”,大致相當于后世的土地稅、勞役稅。(7)氓:指從別處移居來的移民。(8)天吏:順從上天旨意的執(zhí)政者。這里的“吏”不是指小官【譯文】孟子說:“尊重賢才,使用能人,杰出的人物都有職位,那么,天下的士人都樂于在這樣的朝廷擔任一官半職了;在市場上提供儲貨的地方卻不征稅,把滯銷的貨物依法收購不使積壓,那么,天下的商人都樂于在這樣的市場做生意了;海關(guān)只稽查而不征稅,那么,天下的旅客都樂于在這樣的路上旅行了;種莊稼只按井田制助耕公田而不再征稅,那么,天下的農(nóng)民都樂于在這樣的土地上耕種了;居民區(qū)沒有額外的土地稅和勞役稅,那么,天下的百姓都樂于成為這里的居民了。真正能夠做到這五點,就連鄰國的百姓都會把他當父母一樣仰慕。如果有誰想率領(lǐng)這些百姓來攻打他,就好比率領(lǐng)兒人去攻打父母,自有人類以來就沒有成功過的。使這樣,他就今天下大改了。天下無敵的可叫做‘天吏’。做到了這個程度還不能夠應天下歸服的,是從來沒有過的?!薄驹摹棵献釉唬骸叭私杂胁蝗倘酥蘑?。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②見孺子將人于打,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nèi)交④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⑤于鄉(xiāng)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6)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凡剛端于我(7)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人之始然(8),泉之始達。茍能充之,足以保(9)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薄咀⑨尅竣俨蝗倘酥?;憐憫心,同情心。①乍:突然、忽然。③怵惕:驚懼。側(cè)隱:哀痛,同情。④內(nèi)交,內(nèi)交即結(jié)交,內(nèi)同“納”。⑤要(yao)譽:博取名譽。要同“邀”,求。(6)端:開端,起源.源頭。(7)我:同“己”。(8)然,同“燃”。(9)保:定,安定。【譯文】孟子說:“每個人都有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先王由于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憐憫體恤百姓的政治。用憐憫體恤別的心情,施行憐憫體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運轉(zhuǎn)東西一樣容易了。之所以說每個人都有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是因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見一個小孩要掉進井里面去了,必然會產(chǎn)生驚棋同情的。心理——這不是因為要想去和這孩子的父母拉關(guān)系,不是因為要想在鄉(xiāng)鄰朋友中博取聲譽,也不是因為厭惡這孩子的哭叫聲才產(chǎn)生這種驚懼問情心理的。由此看來,沒有同情心,簡直不是人;沒有羞恥心,簡直不是人;沒有謙讓心,簡直不是人;沒有是非心,簡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發(fā)端;羞恥心是義的發(fā)端;謙讓心是禮的發(fā)端;是非心是智的發(fā)端。人有這四種發(fā)端,就像有四肢一樣。有了這四種發(fā)端卻自認為不行的,是自暴自棄的人;認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棄君主的人。凡是有這四種發(fā)端的人,知道都要擴大充實它們,就像火剛剛開始燃燒,泉水剛剛開始流淌。如果能夠擴充它們,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夠擴充它們,就連贍養(yǎng)父母都成問題?!薄驹摹棵献釉唬骸笆溉刷儇M不仁于函人②哉?矢人唯恐不傷人,函人唯恐傷人。巫匠亦然③。故術(shù)④不可不慎也。孔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智?’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莫之御而不仁⑤,是不智也。不仁、不智,無禮、無義,人役也。人役而恥為役,由(6)弓人而恥為弓,矢人而恥為矢也。如恥之,莫如為仁。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發(fā);發(fā)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注釋】①矢人:造箭的人。②函人,造銷甲的人。③巫:巫醫(yī),鵝生。匠:匠人,這里特指做棺材的木匠。④術(shù):這里指選擇謀生之術(shù),也就是選擇職業(yè)。⑤御:阻擋。(6)由:同“猶”,好像?!咀g文】孟子說:“造箭的人難道不如造銷甲的人仁慈嗎?造箭的人唯恐自己造的箭不能夠傷害人,造銷甲的人卻唯恐箭傷害了人。醫(yī)生和棺材匠之間也是這樣。所以,一個人選擇謀生職業(yè)不可以不謹慎??鬃诱f:‘居住在有仁厚風氣的地方才好。選擇住處而不迷在有仁厚風氣的地方,怎么能說是明智呢?’仁,是上天尊貴的爵位,人間最安逸的住宅。沒有人阻擋卻不選擇仁,是不明智。不仁不智,無禮無義的人,只配被別人驅(qū)使。被別人驅(qū)使而引以為恥,就像做了造弓的人卻又以造弓為恥,做了造箭的人卻又以造箭為恥一樣。如果真正引以為恥,那就不如好好行仁。有仁德的人就像射手:射手先端正自己的姿勢然后才放箭;如果沒有射中,不怪比自己射得好的人,而是反過來找自己的原因。”【原文】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禹聞善言,則拜。大舜有①大焉,善與人同②,舍己從人,樂取于人以為善。自耕稼、陶、漁以至為帝,無非取于人者。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③者也,故君于莫大乎與人為善?!薄咀⑨尅竣儆校和坝帧薄"谏婆c人同:與人共同做善事。③與人為善:與:偕同。【譯文】孟子說:“子路,別人指出他的過錯,他就很高興。大禹聽到有教益的活,就給人家敬禮。偉大的舜帝又更為了不得:總是與別人共同做善事。舍棄自己的缺點,學習人家的優(yōu)點,非??鞓返匚e人的長處來行善。從他種地、做陶器、捕魚一直到做帝王,沒有哪個時候他不向別人學習。吸取別人的優(yōu)點來行善,也就是與別人一起來行善。君子。最重要的就是要與別人一起來行善。公孫丑章句下本篇除第一章單純介紹孟子言論外,其余各章兼記孟子的事跡、行為和言論,以立身處世的態(tài)度為主,其中有不少名言。全篇原文共14章,本書選7章。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原文】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①。三里之城,七里之郭②,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③非不深也,兵革(4)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⑤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6)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7)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8)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9)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屆高考英語讀后續(xù)寫說課稿 追車人
- 2025SRV汽化煙道熱噴涂合金防護層施工合同
- 2025民間融資合同范本
- 14《母雞》(說課稿)-2023-2024學年語文四年級下冊統(tǒng)編版
- 2025年駕校培訓合同范本
- 2025商品購銷合同(超市類)
- 2024年五年級數(shù)學下冊 一 圖形的運動(二)1.2畫對稱圖形說課稿 冀教版
- 2024-2025學年高中歷史 第一單元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 第2課 慘烈的四年戰(zhàn)事教學說課稿 岳麓版選修3
- 陶土板幕墻施工方案
- 游樂場植物墻施工方案
- 法醫(yī)病理學課件
- 職代會提案征集表
- 介紹uppc技術(shù)特點
- 物業(yè)工程工作分配及人員調(diào)配方案
- 《諫逐客書》理解性默寫(帶答案)最詳細
- 《黑駿馬》讀書筆記思維導圖
- 2023年物理會考真題貴州省普通高中學業(yè)水平考試試卷
- 盤扣式懸挑腳手架專項施工方案
- 勞動防護用品知識考試試題(含答案)
- 高中教師業(yè)務知識考試 數(shù)學試題及答案
- GB/T 9290-2008表面活性劑工業(yè)乙氧基化脂肪胺分析方法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