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楊思中學2024年高考考前模擬歷史試題含解析_第1頁
上海市楊思中學2024年高考考前模擬歷史試題含解析_第2頁
上海市楊思中學2024年高考考前模擬歷史試題含解析_第3頁
上海市楊思中學2024年高考考前模擬歷史試題含解析_第4頁
上海市楊思中學2024年高考考前模擬歷史試題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上海市楊思中學2024年高考考前模擬歷史試題請考生注意:1.請用2B鉛筆將選擇題答案涂填在答題紙相應位置上,請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將主觀題的答案寫在答題紙相應的答題區(qū)內。寫在試題卷、草稿紙上均無效。2.答題前,認真閱讀答題紙上的《注意事項》,按規(guī)定答題。一.選擇題(12小題,每小題4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中國近代史學家夏曾佑說:“智莫大于知。何以能知?據往辜以為推而已矣。故史學者,人所不可無之學也?!彼麖娬{的是A.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 B.歷史循環(huán)論思想 C.歷史進化論思想 D.歷史學的功能2.改革開放后天津市政治、經濟、文化等方方面面有了長足的發(fā)展和進步。這得益于黨中央國務院的優(yōu)惠政策。1988年以后經國務院批準天津成立了A.沿海開放城市 B.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 C.經濟特區(qū) D.濱海新區(qū)3.俄國二月革命后,列寧在《遠方來信》中寫道:無產階級“利用目前過渡時期的特點,就能夠而且一定能夠爭得民主共和國,爭得農民對地主的徹底勝利,以取代古契柯夫一米留可夫的半君主制,然后再爭取唯一能夠給備受戰(zhàn)爭折磨的各族人民以和平、面包和自由的社會主義。該材料反映的主旨是A.社會主義革命將滿足俄國人民意愿B.俄國的二月革命基本實現了民主政治C.十月革命是俄國歷史發(fā)展必然產物D.列寧放棄對資產階級臨時政府的幻想4.1939年底至1940年初,毛澤東先后發(fā)表了《共產黨人發(fā)刊詞》《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和《新民主主義論》等重要著作。毛澤東的這些著作A.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完成 B.堅定了國人抗日必勝信心C.建立在革命實踐基礎之上 D.發(fā)展了社會主義建設理論5.1876年,中日兩國就中朝關系展開論爭,日本駐華公使森有禮與李鴻章對答記錄節(jié)選如下:對答一森:至國家舉事,只看誰強,不必盡依條約。李:此是謬論,恃強違約,萬國公法所不許。對答二森:中國不收其(朝鮮)錢糧,不管他政事,所以不算屬國。李:高麗諸國,此是外藩……錢糧政事,向歸本國(朝鮮)經理綜合兩則對答可知A.宗藩關系之爭是甲午戰(zhàn)爭的誘因B.清廷運用條約體系維護宗藩關系C.日本運用萬國公法挑戰(zhàn)朝貢體系D.中日利益沖突的實質是觀念對立6.1877年,清政府采納駐英公使郭嵩燾的建議,在新加坡設立領事館。此后,又在美國舊金山、日本橫濱、神戶、大阪及南洋華僑聚居的商埠設立了領事館,這反映了清政府()A.力圖拜托不平等條約的約束 B.外交上開始出現制度性變化C.逐步向近代外交轉變 D.國際地位得到提高7.歷史地圖具有空間分布與時間定位相結合的特點,對如圖解讀正確的是A.國民革命推動湖南農民運動 B.共產黨人積極探索中國革命道路C.全民抗戰(zhàn)開辟敵后抗日戰(zhàn)場 D.農村革命道路成為黨內主流意識8.唐代前期的宰相中,科舉出身者很少。唐玄宗開元元年到開元二十二年間,宰相中科舉出身者有十八人,占這一時期宰相總數的三分之二。唐憲宗以后,進士在宰相和高級官員中更占據了四分之三的絕對優(yōu)勢,終唐一代再沒有發(fā)生變化。這反映了,唐朝A.宰相權力不斷加強B.社會階層日益固化C.士族勢力逐漸削弱D.官僚體制漸趨成熟9.明代以每納糧一萬石的地區(qū)為一糧區(qū),選派當地大戶擔任“糧長”,負責催征稅糧,參與編制賦役黃冊和魚鱗圖冊,有的還包攬地方事物。政府還以“稅戶人才”的名義,選撥優(yōu)秀糧長為基層官吏。由此可知“糧長制”的推行A.違背了商品經濟發(fā)展的要求 B.擴大了封建統治的基礎C.推動了明代賦役制度的完善 D.適應了強化君權的需要10.1986年,美國可口可樂公司想把濃縮汁廠建到中國,由于配方需保密.美方要求獨資,但當時中國不允許外資獨資。中方提出:可建濃縮汁廠和汽水廠各一個,美方把汽水廠白送給中方,兩個廠組成聯合董事會,各控股50%。中美第一個合作企業(yè)由此誕生。由此可見,當時A.改革開放的措施比較靈活 B.企業(yè)的所有權與經營權實現分離C.企業(yè)的活力已被充分激發(fā) D.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具雛形11."下表是不同文獻對唐宋時期江南經濟狀況的記述。據此可以認定的歷史事實是A.長安地區(qū)物資嚴重缺乏 B.江淮已成為全國經濟重心C.揚州成為最富庶的城市 D.江南經濟社會影響力上升12.1836年,俄國著名戲劇家果戈里發(fā)表劇作《欽差大臣》,描寫的是一名小官吏路過某偏僻小城,當地人們誤把他當作欽差大臣而競相巴結、行賄。該作品A.抨擊了資本主義政治腐敗B.揭露了專制體制的腐朽C.體現了浪漫主義文學風格D.諷刺了拜金主義的風氣二、非選擇題(2小題,共52分)13.(32分)閱讀下表后,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時間事件或條約影響1842年《南京條約》“以前是中國處于命令的地位去決定國際關系”的局面發(fā)生了根本性轉變1895年《馬關條約》中國面臨著被“瓜分”的民族危機,傳統的宗藩體制已經崩潰,華夷秩序幾乎蕩然無存。1900年《辛丑條約》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1919年巴黎和會“中國與外國的條約關系,見證了一個時代的開始和另一個時代的結束?!?928年6月“改訂新約”的運動減少了一些帝國主義在我國長期享有的特權,否認了領事裁判權的合法性,增加了國家關稅的收入,但又很不徹底。1943年1月中英、中美簽訂新約將上海及廈門公共租界之行動與管理權交與中國政府,凡關于上述租界給予英美政府之權利應予終止等。1949年9月《共同綱領》對于國民黨政府與外國政府所訂立的各項條約和協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政府應加以審查,按其內容,分別予以承認,或廢除,或修改,或重訂。——根據《中國廢除不平等條約歷史考察》中的有關內容編制問題:(1)如何理解1919年巴黎和會上“中國與外國的條約關系,見證了一個時代的開始和另一個時代的結束”?(2)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國近代百年間簽訂的條約主要內容的變化趨勢,并敘述近代百年間簽訂的條約對中國產生的主要影響。14.(20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斑x舉”作為中國政治制度的一部分,有一個更替嬗變的發(fā)展過程。材料一中國古代的“選舉”可以說是由統治者自上而下地來選擇治理者,或者說是以“賢”選“賢”?!鳚h時歲舉和特舉“賢良方正…‘明法”諸科并行,地方官掌握著較大的選舉權。魏晉時代,實際選舉權掌握在豪門世家手中。唐代選舉權收歸中央,士民可以自由投考。宋代通過鎖院、糊名、謄錄等方式形成“取士不問家世”的局面,……北宋入宋史的官員有46.1%來自寒族?!幾院螒押辍哆x舉社會》材料二選舉政治是孫中山及革命黨人共同追求的目標。……孫中山指出“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國民政府,凡為國民皆平等以有參政權。大總統由國民公舉。議會以國民公舉之議員構成之?!薄駠跄陞⒆h員選舉法有44條,眾議院議員選舉法有121條,國會組織法22條?!幾灾x冬慧《我國選舉制度的近代嬗變》材料三很多地區(qū)在普選運動中,發(fā)展了互助組,整頓和新建了農業(yè)生產合作社,擴大了生產。通過普選宣傳動員,使他們懂得普選的意義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好處。民眾對新政權的認同和對走社會主義道路的擁護得以實現。各級選舉委員會提出了“整頓作風,迎接普選”的口號,開展普選,整頓干部作風。——摘編自熊秋良《“選舉下鄉(xiāng)”與建國初期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1)根據材料一概括兩漢到唐宋時期“選舉”的變化,結合所學知識說明這些變化對中國社會的積極影響。(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民國初年選舉制度嬗變的歷史背景。(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建國初期“選舉下鄉(xiāng)”的意義。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12小題,每小題4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D【解析】

材料體現的是歷史具有根據以往的經驗來推知歷史發(fā)展趨勢的功能,所以歷史是一門不可獲取的學問,強調的是歷史學的功能,D正確;歷史規(guī)律是對前半句的反映,A排除;材料未涉及歷史循環(huán)論,B排除;材料未涉及歷史進化論,C排除。2、B【解析】

依據所學知識可知,1988年以后經國務院批準天津成立了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故B正確;1984年批準天津為沿海開放城市,故A錯誤;天津不是經濟特區(qū),故C錯誤;1994年成立濱海新區(qū),故D錯誤。3、A【解析】依據“然后再爭取唯一能夠給備受戰(zhàn)爭折磨的各族人民以和平、面包和自由的社會主義”可知,二月革命后沒有解決人民迫切的需要,即戰(zhàn)爭、面包、自由以及土地問題,說明十月革命進行的必然性,即十月革命將滿足俄國人民意愿,故A項正確;B項材料無法體現,應排除;C項是《四月提綱》提出后,與題干時間不符,應排除;D項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應排除。點睛:本題考查俄國十月革命,需要掌握二月革命后的社會狀況,解題的關鍵是對“然后再爭取唯一能夠給備受戰(zhàn)爭折磨的各族人民以和平、面包和自由的社會主義”的解讀與分析,結合二月革命后的社會狀況分析即可。4、C【解析】

1939年底至1940年初,中國共產黨已經經歷過了國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正在進行抗戰(zhàn),毛澤東正是對在對中國革命經驗進行系統總結的基礎上,發(fā)表了這些重要著作,形成了新民主主義理論,C正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一個階段性的理論創(chuàng)新過程,不同時期的新理論都可以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構成部分,如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等,以毛澤東思想為例,其最終提出是在中共七大,排除A;這些著作并非宣傳抗日必勝,百團大戰(zhàn)堅定了國人抗戰(zhàn)必勝的信心,排除B;這一時期尚處于革命階段,排除D。5、B【解析】

根據“恃強違約,萬國公法所不許”“高麗諸國,此是外藩……錢糧政事,向歸本國(朝鮮)經理”可知,李鴻章運用條約體系維護中國與朝鮮的宗藩關系,故B正確;1894年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材料信息無法體現1876年中日兩國就宗藩關系之爭是甲午戰(zhàn)爭的誘因,排除A;日本主張“不必盡依條約”,C錯誤;中日利益沖突的實質是國家利益之爭,D錯誤。6、C【解析】考查對材料的閱讀分析能力。結合材料“在新加坡設立領事館”“南洋華僑聚居的商埠設立了領事館”,運用近代化史觀,判斷C項正確。材料指領事館機構的設立,未涉及大使領事制度的建立,排除B項;A、D項材料無法體現?!究键c定位】必修二·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洋務運動7、B【解析】

據材料信息“革命根據地及革命政權所在地”及地圖信息“井岡山、瑞金”可知,這是國共十年對峙時期,是“工農武裝割據”道路的形成時期,B正確;國民革命是1924---1927年,有材料不符,A錯誤;全民抗戰(zhàn)開辟敵后抗日戰(zhàn)場是1937年秋,C與材料不符;據材料“革命政權所在地---瑞金”可知,此時是長征前,故D說法錯誤。【點睛】本題的關鍵信息是“井岡山、瑞金”,考查的是讀取地圖信息及解讀信息的能力,是“工農武裝割據”道路的形成過程。8、C【解析】

根據材料“唐憲宗以后,進士在宰相和高級官員中更占據了四分之三的絕對優(yōu)勢”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朝科舉制的推行,擴大了統治基礎,削弱了士族的勢力,C選項符合題意。唐朝時期實行三省六部制,相權一分為三,加強皇權,A選項排除??婆e制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B選項排除。材料與官僚體制無關,D選項排除?!军c睛】科舉制的選拔標準是考試成績,科舉制的出現打破了世家大族壟斷政權的局面,擴大了統治基礎,加強中央集權,提高官員文化素質,鞏固封建統治。9、B【解析】

通過材料可以看出,明朝時期選派糧長,并可以擔任基層官吏,這擴大了封建統治的基礎,故B正確;糧長主要負責賦稅征收和戶口統計,這一制度出現并不能說明違背商品經濟發(fā)展,排除A;題干與明代賦役制度無關,排除C;糧長制的推行是為了強化稅收,與加強君主專制無關,排除D。10、A【解析】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改革開放初期,中國不允許外資獨資,但外國有需求,在這種情況下,出現了中外合作這種新型的合作企業(yè),這說明當時改革開放的措施比較靈活,A項正確;1997年黨的十五大上提出要建立現代企業(yè)制度,企業(yè)的所有權與經營權要進行分離,B項錯誤;中外合作企業(yè)是一種新型合作企業(yè),并非是老企業(yè)活力的充分激發(fā),C項錯誤;1992年黨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D項與材料時間明顯不符。11、D【解析】

三則材料反映了江南地區(qū)物產豐富和經濟的發(fā)達,說明江南經濟社會影響力上升,故D正確;材料一雖體現了長安有很多南方物品,但不能說明長安物資缺乏,排除A;材料二雖反映了江淮地區(qū)經濟的發(fā)達,但不能說明江淮成為全國經濟重心,排除B;材料三并沒有反映揚州的富庶,而是江南地區(qū)成為京師的物資供應地,排除C。故選D。12、B【解析】1836年的俄國正處于沙皇專制統治時期,俄國還依然是一個封建農奴制國家,《欽差大臣》里的情節(jié)反映的是小官吏被誤認為是欽差大臣而備受巴結和奉承以至于行賄,這是沙俄腐朽的專制體制的產物,故選B;當時的俄國處于封建制時代,故A中的“資本主義政治”不符合史實,所以排除;劇作表現的是現實主義創(chuàng)作的風格,故C不符合題意,所以排除;題干沒有反映拜金主義,故排除D。名師點睛:這一題以俄國著名戲劇家的作品入題,考查批判現實主義文學作品的基本特征,考生要具備一定的俄國時代特征知識才可以準確判斷每個選項的正誤,既要有時間概念,又要有對俄國歷史的總體把握能力,體現了對考生時空觀念和歷史解釋等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考查。二、非選擇題(2小題,共52分)13、(1)巴黎和會上中國作為戰(zhàn)勝國卻沒有得到應有的待遇,列強重新對中國侵略政策激起了中國人民特別是青年學生的愛國熱情。五四運動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2)趨勢;1919年之前,以不平等條約為主流;1919年以后,逐步修改或收回不平等權利,但因中國弱小等原因,沒有實現平等權利;1949年9月,針對近代簽訂的不同條約制定了不同對策。主要影響:不平等條約使中國民族危機目益嚴重,破壞了中國社會主權和領土的完整,有利于列強對舊中國的侵略和掠奪;阻礙了中國社會近代化進程;激發(fā)了近代中國人民的反侵略反封建的斗志,促使民族意識覺醒和探索救國之路。近代后期收回權利或修改的不平等條約,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國的自主地位,但沒有從根本上取消帝國主義在華特權?!窘馕觥?/p>

(1)理解:依據材料表格信息和所學從巴黎和會對于五四運動的影響以及五四運動反的性質和對于中國民主革命的作用回答。(2)趨勢;依據表格中條約的內容從1919年之前和1919年以后兩個時段對不平等條約進行分析。主要影響:依據材料的信息和所學才從不平等條約對于中國民族危機影響、中國社會主權和領土的破壞、中國社會近代化阻礙以及民族意識覺醒回答前期影響。依據材料內容和所學從收回權利、提高了中國的自主地位以及沒有從根本上取消帝國主義在華特權等回答后期不平等條約的影響。14、(1)變化:選舉方式由地方推薦到中央考試選??;選取標準由注重品行到門第,再到才學(或:由注重世家到不問出身);選舉程序趨向嚴密;選舉范圍逐漸擴大(或:寒族在選舉中的比例越來越高)。積極影響:有利于提高官員素質,提升讀書人政治參與的興趣;擴大官吏來源,有利于社會階層的流動;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緩和社會矛盾;有利于社會趨向相對公正平等。(2)辛亥革命和中華民國的建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增強;國家憲政水平提升,國民民主法制意識增強;西方民主思想和制度的傳播;中國傳統選舉的影響。(3)有利于社會主義改造,發(fā)展生產;有利于鞏固政權和民主政治的發(fā)展;有利于培養(yǎng)公民的民主權利意識,樹立起當家作主的思想;有利于整頓干部的作風?!窘馕觥?/p>

(1)第一小問變化,由材料一“西漢時歲舉和特舉‘賢良方正’‘明法’諸科并行,地方官掌握著較大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