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優(yōu)篇)20222023學年下學期高中語文人教部編高一年級同步分層作業(yè)()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_第1頁
(培優(yōu)篇)20222023學年下學期高中語文人教部編高一年級同步分層作業(yè)()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_第2頁
(培優(yōu)篇)20222023學年下學期高中語文人教部編高一年級同步分層作業(yè)()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_第3頁
(培優(yōu)篇)20222023學年下學期高中語文人教部編高一年級同步分層作業(yè)()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_第4頁
(培優(yōu)篇)20222023學年下學期高中語文人教部編高一年級同步分層作業(yè)()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Word文檔下載后可自行編輯1/1(培優(yōu)篇)20222023學年下學期高中語文人教部編高一年級同步分層作業(yè)()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培優(yōu)篇)2022-2023學年下學期高中語文人教部編版高一年級同步分層作業(yè)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一.選擇題(共2小題)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技蓋至此乎蓋:大概。

B.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微:輕。

C.謋然已解,如土委地委:散落,卸落。

D.善刀而藏之善:揩拭。

2.從文言句式角度看,下列各句中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

A.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

B.是以后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

C.古之人不余欺也

D.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二.填上空題(共1小題)

3.解釋文中加點詞語的意思。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jīng)首》之會。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蓋至此乎?”

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jīng)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shù)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彼節(jié)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雖然,每至于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yǎng)生焉?!?/p>

三.文言文閱讀(共3小題)

4.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jīng)首》之會。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蓋至此乎?

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jīng)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shù)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彼節(jié)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雖然,每至于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yǎng)生焉。

(《庖丁解?!罚?/p>

(1)下列對文中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莊子,姓莊,名周,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戰(zhàn)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繼承并發(fā)展了老子的思想。

B.庖丁,意思是名叫“丁”的廚師。先秦古書往往以職業(yè)放在人名前。

C.文惠君,即梁惠王,“惠”是他的謚號。戰(zhàn)國時期,魏惠王由安邑遷都大梁(今開封西北)后,魏國亦稱梁國。梁惠王即魏惠王,公元前369年即位,在位50年。

D.臣,文中是指庖丁在文惠君面前的自稱。君主時代,只有官吏在君主面前可以稱臣。

(2)下列對上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先寫庖丁解牛的熟練動作和美妙音響,再寫文惠君的夸贊,引出庖丁對自己追求“道”的解說,以此表明主旨,條理清楚,層次分明。

B.文章用庖丁解牛之初與三年之后對比:解牛三年之后,庖丁對牛的全身結(jié)構(gòu)完全摸清了,憑精神和牛接觸,不用眼睛看就可把它拆卸。

C.庖丁解牛動作熟練,聲響美妙、自然、優(yōu)美。他能夠“依乎天理”“因其固然”,所以他的刀用了十九年,刀刃“若新發(fā)于硎”。

D.莊子通過這個寓言故事來說明“養(yǎng)生”的道理。文中的“養(yǎng)生之道”是指在社會錯綜復雜的矛盾中把握規(guī)律,借以自我保護的方法。

(3)將文中畫線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

②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

5.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齊宣王問曰:“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

孟子對曰:“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無以,則王乎?”

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聞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對曰:‘將以釁鐘?!踉唬骸嶂?!吾不忍其觳觫(húsù),若無罪而就死地?!瘜υ唬骸粍t廢釁鐘與?’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蛔R有諸?”

曰:“有之?!?/p>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為愛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p>

王曰:“然,誠有百姓者。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p>

曰:“王無異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以小易大,彼惡知之?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

王笑曰:“是誠何心哉?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p>

曰:“無傷也,是乃仁術(shù)也,見牛未見羊也。君子之于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p>

王說,曰:“《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蜃又^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復于王者曰:‘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瘎t王許之乎?”

曰:“否?!?/p>

“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獨何與?然則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p>

——《齊桓晉文之事》

(1)下列對選文中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齊桓、晉文之事:齊桓公、晉文公都是春秋時期的霸主,他們的行事不是靠仁政,而是憑武力。

B.寡人,寡德之人。比“孤”復雜些,古代君主自稱的謙辭。

C.“《詩》云”中的“詩”是指《詩經(jīng)》?!对娊?jīng)》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的詩歌,共305首。

D.鈞,古代的重量單位,三十斤是一鈞。

(2)下列對上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齊宣王問“桓文之事”的目的在于和孟子探討稱霸天下的辦法,孟子巧妙地回避了這個問題,把行霸道之事撇開而轉(zhuǎn)入了談論行王道之事。

B.孟子利用“以羊易牛”這件小事來大做文章,說這種“不忍之心”也就是仁愛的表現(xiàn),博得了對方的歡心,大大縮短了彼此的思想距離。

C.孟子用啟發(fā)式解決了宣王心理上的疑難和矛盾,宣王對孟子說的“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表示衷心悅服,可見其內(nèi)心有所觸動。

D.孟子以精彩的比喻說明了“不為”與“不能”的根本區(qū)別,指出齊宣王沒施行仁政,并非“不能”,而是“不為”。這些比喻十分精當生動。

(3)將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

③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

6.文言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孔子世家(節(jié)選)

孔子遷于蔡三歲,吳伐陳。楚救陳,軍于城父。聞孔子在陳、蔡之間,楚使人聘孔子??鬃訉⑼荻Y,陳、蔡大夫謀曰:“孔子賢者,所刺譏皆中諸侯之疾。今者久留陳、蔡之間,諸大夫所設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國也,來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則陳、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與發(fā)徒役圍孔子于野不得行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孔子講誦弦歌不衰。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孔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p>

子貢色作??鬃釉唬骸百n,爾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曰:“然。非與①?”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貫之②”。

孔子知弟子有慍心,乃召子路而問曰:“《詩》云‘匪兕匪虎,率③彼曠野’.吾道非耶?吾何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耶?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耶?人之不我行也?!笨鬃釉唬骸坝惺呛酰∮?,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齊?使智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子貢入見。孔子曰:“賜,《詩》云‘匪兕匪虎,率彼曠野’.吾道非耶?吾何為于此?子貢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蓋少貶焉?”孔子曰:“賜,良農(nóng)能稼而不能為穡④,良工能巧而不能為順。君子能修其道,綱而紀之,統(tǒng)而理之,而不能為容。今爾不修爾道而求為容。賜,而志不遠矣!”

子貢出,顏回入見??鬃釉唬骸盎?,《詩》云‘匪兕匪虎,率彼曠野’.吾道非耶?吾何為于此?”顏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雖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見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國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見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顏氏之子!使爾多財,吾為爾宰⑤?!?/p>

于是使子貢至楚。楚昭王興師迎孔子,然后得免。

:①非與:難道不是嗎?②一以貫這之:意思是做人堅守一個根本的原則。③率:行走。④稼:種莊稼。穡:收莊稼。⑤宰:家臣,總管。

(選自《史記孔子世家》,有刪節(jié))

(1)對下列各句中黑體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楚救陳,軍于城父軍:駐扎B.則陳、蔡用事大夫危矣用事:當權(quán)

C.君子亦有窮乎窮:困厄D.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和纯?/p>

(2)文中畫線的句子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于是乃相與發(fā)徒役圍孔子于野/不得行/絕糧/從者病/莫能興。

B.于是乃相與發(fā)徒役/圍孔子于不得行糧從者/病莫能興。

C.于是乃相與發(fā)/徒役圍孔子于野/不得行/絕糧/從者病/莫能興。

D.于是乃相與發(fā)徒役/圍孔子于野不得/行絕糧/從者病/莫能興。

(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陳國、蔡國的大夫所作所為都違反孔子的心意且孔子又是賢人,因而當?shù)弥淹跻扇似刚埧鬃訒r,他們考慮到孔子入楚對已不利,就共同調(diào)發(fā)役徒,將孔子圍困在野外。

B.孔子一行被困在陳國時,糧食斷絕,隨從一一餓倒,生命危在旦夕,就連被孔子稱為最勇敢的子路這時也沉不住氣了。而孔子臨危不忘義,處驚而不變,用自己的行為為他所倡導的士節(jié)寫下了形象的注解。

C.子路、子貢對孔子“為什么受困在這里”的回答,雖然角度不同,子路認為:主張不被別人采納,是由于身在仁、智方面不到家,所以別人看不起;子貢認為:主張不被采納,是由于老師把標準定得太高,別人接受不了,應該降低要求。但都對孔夫子之道表示質(zhì)疑,表現(xiàn)了二人“窮”境之中的信仰危機,所以遭到了孔子的批評。

D.顏回認為正確的主張不被別人采納,自己仍堅持下去,這才顯出君子的修養(yǎng)。顏回對孔子的回答,做到審時知事而又篤信其道堅守操行,正符合孔子“一以貫之”的思想。孔子聽了顏回的議論感到欣慰,并許諾將來讓顏回擁有許多財產(chǎn),自己愿給他當管家。

(4)翻譯下面句子

①陳、蔡大夫謀曰:“孔子賢者,所刺譏皆中諸侯之疾。

②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蓋少貶焉?

四.默寫(共1小題)

7.在橫線處寫出詩文原句(限選其中4道題)。

①“詩仙”李白追求個性自由,性格傲岸,對權(quán)貴不習慣仰視,《夢游天姥吟留別》中的“,”鮮明地表述了這種思想感情。

②孔子在《論語》中啟發(fā)他的弟子們各言其志,曾皙是這樣來表述自己人生理想的:“,,詠而歸?!?/p>

③李清照的名句“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化用了《國殤》中“,”的詩句,展現(xiàn)出一種所向無懼的人生姿態(tài)。

④諸葛亮以其忠誠和智慧贏得了人們長久不衰的懷念,唐有杜甫在《蜀相》中感慨其“出師未捷身先死,?!彼斡嘘懹卧凇稌鴳崱分匈潎@其“,千載誰堪伯仲間?!?/p>

⑤中國古代詩詞中寫“愁”的妙句很多,李煜在《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中的“?”兩句就形象地寫出了愁之深重。

五.語言文字應用(共3小題)

8.請根據(jù)文意續(xù)寫兩個句子,保持與前文結(jié)構(gòu)上的一致。

孟子,你為了拯救天下蒼生,歷寒暑,驅(qū)車馬,宣仁政,置安危榮辱于度外。貧賤不能動搖你堅定的意志,縱使兩袖清風,你仍然胸懷一腔浩氣;富貴,,;威武,,。你是天地間獨一無二的偉丈夫!

9.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中國印章文化源遠流長。印章在古代主要用作身份憑證和行使職權(quán)的工具?!墩f文解字》言“印,執(zhí)政所持信也”,揭示了印章功能的核心——信?!笆拘拧?,是印章文化功能最本質(zhì)之點。秦以前,官、私印都稱“璽”,起初作為商業(yè)交流貨物時的憑證。秦以后,印章范圍擴大為證明當權(quán)者權(quán)益的法物。印章和政治儀禮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漢初名臣張良______,解印綬辭歸,意味著權(quán)力的卸除。

印章的發(fā)展史出現(xiàn)過兩次高潮,一次在秦漢時期,另一次在明清時期。。明清是印章熱的時代,期間名家競起,流派爭衡,印學理論更是______,促成印章發(fā)展史上的第二次高潮。印章在發(fā)展中,出現(xiàn)了豐富的品類,如表字印、室名印、別號印、收藏印、鑒賞印、考訂印等等,______.印章可分為實用的、非藝術(shù)性的印章和藝術(shù)性的印章。______,這兩部分不是截然分開、互不包容的,而是變動不居、互為轉(zhuǎn)換的。

今天,印章的示信功能已明顯削弱,但它的美學系統(tǒng)正在加強甚至擴展。(),已顯露其“出藍”之勢。印章藝術(shù),正以一種中國的語言方式,向世界講述著文明古國的歷史和文化。

(1)依次填入文中橫線上的詞語,全都恰當?shù)囊豁検?/p>

A.功成身退層出不窮俯拾皆是因而

B.韜光隱晦應接不暇不一而足然而

C.功成身退層出不窮不一而足然而

D.韜光隱晦應接不暇俯拾皆是因而

(2)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有語病,下列修改最恰當?shù)囊豁検?/p>

A.秦印注重實用,無論是印文、章法,還是外形,都蘊含出一種質(zhì)樸、自然的美。

B.秦印注重實用,無論是外形,還是印文、章法,都呈現(xiàn)出一種質(zhì)樸、自然的美。

C.秦印注重實用,即使是外形,還是印文、章法,都蘊含出一種質(zhì)樸、自然的美。

D.秦印注重實用,即使是印文、章法,還是外形,都呈現(xiàn)出一種質(zhì)樸、自然的美。

(3)下列在文中括號內(nèi)補寫的語句,最恰當?shù)囊豁検?/p>

A.篆刻家、書畫家的優(yōu)秀印作,對秦漢范型來說,篆刻創(chuàng)作、展覽、評賽等活動方興未艾

B.篆刻創(chuàng)作、展覽、評賽等活動方興未艾,篆刻家、書畫家的優(yōu)秀印作,對秦漢范型來說

C.對秦漢范型來說,篆刻創(chuàng)作、展覽、評賽等活動方興未艾,篆刻家、書畫家的優(yōu)秀印作

D.篆刻家、書畫家的優(yōu)秀印作,篆刻創(chuàng)作、展覽、評賽等活動方興未艾,對秦漢范型來說

10.根據(jù)要求,完成下面的題。

《論語侍坐》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分別講述了自己的志向,孔子對子路的話不以為然。篇末是曾皙與孔子師生二人的對話,這一對話存在兩種不同的標點,其中一種標點如下。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另一種標點如下。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p>

()“唯求則非邦也與?”

()“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則非邦也與?”

()“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①請在橫線上寫出本句的說話人

②不同的標點源于對文本不同的解讀,請簡要說明第二種解讀與第一種的不同之處。有人認為第二種解讀優(yōu)于第一種,你贊成哪一種?請說明理由。

(培優(yōu)篇)2022-2023學年下學期高中語文人教部編版高一年級同步分層作業(yè)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參考解析與試題解答

一.選擇題(共2小題)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技蓋至此乎蓋:大概。

B.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微:輕。

C.謋然已解,如土委地委:散落,卸落。

D.善刀而藏之善:揩拭。

A.(你解牛的)技術(shù)怎么竟會高超到這種程度???通“盍”,何,怎樣。

故選:A。

在文言文中,推敲常見的實詞的含義有以下幾種方法:

(1)文本遷移法

這一方法需要學習好所學的文言文,能在適合的時候遷移。

(2)事理檢驗法

通過常識或所學知識推斷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若不能切合常理和事理,就要考慮是否有通假現(xiàn)象。

(3)語境推斷法

看實詞在文言文中是否符合上下文,切合語境,常見的是實詞的褒貶異議。

(4)語法推斷法

借助語法知識分析特殊實詞的含義。

(5)互文見義法

同義對應和反義對應,結(jié)構(gòu)句式相同,可利用上下文的對照來推斷。

(6)成語推斷法

我們可以在所知道的成語中推斷出文言文中實詞的含義,看遷入是否順暢。

2.從文言句式角度看,下列各句中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

A.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

B.是以后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

C.古之人不余欺也

D.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A.主謂倒裝句,應為“百姓之謂我愛也宜乎”。譯為:百姓認為我很吝嗇是應該的啊。

B.賓語前置句,應為“是以后世無傳焉,臣未聞之也”。譯為:因此后世沒有流傳。我沒有聽說過這事。

C.賓語前置句,應為“古之人不欺余也”。譯為:古人沒有欺騙我?。?/p>

D.賓語前置句,應為“保民而王,莫能御之也”。譯為:使人民安定從而稱王,沒有人可以抵御他。

故選:A。

賓語前置句中的兩種類型:

一、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

格式:主語+否定詞(莫、不、未、毋等)+賓語(余、之、自、爾等)+動詞

(1)三歲貫女,莫我肯顧。(《碩鼠》)

譯文:伺候你多年,你卻不肯顧念我。

(2)秦人不暇自哀。(《阿房宮賦》)

譯文:秦人來不及哀嘆自己。

古漢語中常見的否定詞(否定副詞)有:不、毋、未、莫、弗、非、匪、糜、罔、無、勿。古漢語中常見的人稱代詞有:第一人稱:吾、我、余、予、朕、自己,第二人稱:爾、汝、若、而、乃,第三人稱:彼、其、之、焉、他、渠、伊。

注意: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必須具備兩個條件:第一:賓語必須是代詞;第二,整個句子必須是否定句,即句子中必須有否定副詞“不、未、莫、無”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詞“莫”。

二、疑問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

格式:主語+賓語(何、曷、焉、胡、誰等)+動詞(介詞+動詞)。

(1)良問曰:“大王來何操?”(《鴻門宴》)

譯文:張良問道:“大王來的時候拿了什么?”

(2)王曰:“縛者曷為者也?”(《晏子使楚》)

譯文:大王問:“綁者的人是干什么的?”

古漢語中常見的疑問代詞有:何、孰、安、曷、焉、胡、誰。

注意: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必須具備兩個條件:第一:賓語必須是疑問代詞;第二:整個句子必須是疑問句。

二.填上空題(共1小題)

3.解釋文中加點詞語的意思。

庖丁為給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接觸,肩之所倚倚靠,足之所履踩,膝之所踦抵住,砉然向同“響”然,奏進刀騞然,莫不中合乎音。合合乎于《桑林》之舞,乃又中合乎《經(jīng)首》之會節(jié)奏。

文惠君曰:“嘻,善好哉!技蓋同“盍”,何、怎么至此乎?”

庖丁釋放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天道,自然的規(guī)律也,進超過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嘗見全完整的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用神遇接觸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精神活動行。依乎天理指牛體的自然結(jié)構(gòu),批擊大郤同“隙”,空隙,導引導大窾,因順著其固本來的然,技經(jīng)肯綮之未嘗嘗試,而況大軱乎!良庖歲更更換刀,割也;族眾,一般的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shù)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磨刀石。彼節(jié)者有間空隙,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因此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雖然雖然這樣,每至于族,吾見其難為,怵然戒懼的樣子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輕。謋然已解,如土委散落,卸落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張望,看,為之躊躇滿志悠然自得,心滿意足,善揩拭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yǎng)生焉?!?/p>

庖丁為(給)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接觸),肩之所倚(倚靠),足之所履(踩),膝之所踦(抵住),砉然向(同“響”)然,奏(進)刀騞然,莫不中(合乎)音。合(合乎)于《桑林》之舞,乃(又)中(合乎)《經(jīng)首》之會(節(jié)奏)。

文惠君曰:“嘻,善(好)哉!技蓋(同“盍”,何、怎么)至此乎?”

庖丁釋(放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天道,自然的規(guī)律)也,進(超過)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嘗見全(完整的)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用)神遇(接觸)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精神活動)行。依乎天理(指牛體的自然結(jié)構(gòu)),批(擊)大郤(同“隙”,空隙),導(引導)大窾,因(順著)其固(本來的)然,技經(jīng)肯綮之未嘗(嘗試),而況大軱乎!良庖歲更(更換)刀,割也;族(眾,一般的)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shù)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磨刀石)。彼節(jié)者有間(空隙),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因此)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雖然(雖然這樣),每至于族,吾見其難為,怵然(戒懼的樣子)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輕)。謋然已解,如土委(散落,卸落)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張望,看),為之躊躇滿志(悠然自得,心滿意足),善(揩拭)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yǎng)生焉。”

掌握正確的閱讀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個步驟:

在測試過程中,不少的同學在讀完一遍文言文后就開始作答,這種做法是很不正確的。解答文言文題目,應遵循三個步驟:

第一步:初讀全文,整體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穩(wěn)住神,快速地瀏覽一遍。初步明確“什么時間、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誰說了什么話”等等,讀懂個大概即可,因為高考作為選拔性的測試,要一遍把它全部讀懂,很少人能夠辦到;

第二步:細讀題目,認真研讀字、詞、句,在這一步閱讀中,要根據(jù)題干的要求,結(jié)合各選項的具體內(nèi)容,一一落實,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詞、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運用課內(nèi)所學的知識(實詞、虛詞、活用、句式等),解決完成較為容易的題目;

第三步:再讀全文,加深理解。這一步是要解決較難的題目,加深對文意的理解,又糾正前兩步中出現(xiàn)的偏差,是一個深入和復核的過程。

三.文言文閱讀(共3小題)

4.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jīng)首》之會。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蓋至此乎?

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jīng)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shù)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彼節(jié)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雖然,每至于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yǎng)生焉。

(《庖丁解?!罚?/p>

(1)下列對文中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D

A.莊子,姓莊,名周,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戰(zhàn)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繼承并發(fā)展了老子的思想。

B.庖丁,意思是名叫“丁”的廚師。先秦古書往往以職業(yè)放在人名前。

C.文惠君,即梁惠王,“惠”是他的謚號。戰(zhàn)國時期,魏惠王由安邑遷都大梁(今開封西北)后,魏國亦稱梁國。梁惠王即魏惠王,公元前369年即位,在位50年。

D.臣,文中是指庖丁在文惠君面前的自稱。君主時代,只有官吏在君主面前可以稱臣。

(2)下列對上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B

A.文章先寫庖丁解牛的熟練動作和美妙音響,再寫文惠君的夸贊,引出庖丁對自己追求“道”的解說,以此表明主旨,條理清楚,層次分明。

B.文章用庖丁解牛之初與三年之后對比:解牛三年之后,庖丁對牛的全身結(jié)構(gòu)完全摸清了,憑精神和牛接觸,不用眼睛看就可把它拆卸。

C.庖丁解牛動作熟練,聲響美妙、自然、優(yōu)美。他能夠“依乎天理”“因其固然”,所以他的刀用了十九年,刀刃“若新發(fā)于硎”。

D.莊子通過這個寓言故事來說明“養(yǎng)生”的道理。文中的“養(yǎng)生之道”是指在社會錯綜復雜的矛盾中把握規(guī)律,借以自我保護的方法。

(3)將文中畫線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

②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

(1)D.“只有官吏在君主面前可以稱臣”錯,“臣”,君主時代的官吏,有時也包括百姓。

(2)B.“解牛三年之后,庖丁對牛的全身結(jié)構(gòu)完全摸清了,憑精神和牛接觸,不用眼睛看就可把它拆卸”,關(guān)于對比的解說錯誤,原文“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也”,起初我宰牛的時候,眼里看到的是一只完整的牛;幾年以后,再未見過完整的牛了。

(3)①所好,追求的;進,超過。譯文:我追求的,是道,已經(jīng)超過一般的技術(shù)了。

②無厚,很薄的刀刃;入有間,插入有空隙的骨節(jié);恢恢,寬寬綽綽的樣子;硎,磨刀石。譯文: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節(jié),寬寬綽綽地,那么刀刃的運轉(zhuǎn)必然是有余地的??!因此,十九年來,刀刃還像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的一樣。

解析:

(1)D

(2)B

(3)①我追求的,是道,已經(jīng)超過一般的技術(shù)了。

②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節(jié),寬寬綽綽地,那么刀刃的運轉(zhuǎn)必然是有余地的?。∫虼?,十九年來,刀刃還像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的一樣。

譯文:

庖丁給梁惠王宰牛。手接觸的地方,肩膀倚靠的地方,腳踩的地方,膝蓋頂?shù)牡胤?,嘩嘩作響,進刀時豁豁地,沒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湯時)《桑林》舞樂的節(jié)拍,又合乎(堯時)《經(jīng)首》樂曲的節(jié)奏。

梁惠王說:“嘻,好?。。憬馀5模┘夹g(shù)怎么竟會高超到這種程度???”

庖丁放下刀回答說:“我追求的,是道,已經(jīng)超過一般的技術(shù)了。起初我宰牛的時候,眼里看到的是一只完整的牛;幾年以后,再未見過完整的牛了?,F(xiàn)在,我憑精神和牛接觸,而不用眼睛去看,感官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動。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結(jié)構(gòu),砍入牛體筋骨相接的縫隙,順著骨節(jié)間的空處進刀,依照牛體本來的構(gòu)造,筋脈經(jīng)絡相連的地方和筋骨結(jié)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過,更何況大骨呢!技術(shù)好的廚師每年更換一把刀,是用刀割斷筋肉割壞的(就像我們用刀割繩子一樣);技術(shù)一般的廚師每月就得更換一把刀,是砍斷骨頭而將刀砍壞的。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幾千頭了,但刀刃鋒利得就像剛在磨刀石上磨好的一樣。那牛的骨節(jié)有間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節(jié),寬寬綽綽地,那么刀刃的運轉(zhuǎn)必然是有余地的??!因此,十九年來,刀刃還像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的一樣。即使是這樣,每當碰到筋骨交錯聚結(jié)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難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視力集中到一點,動作緩慢下來,動起刀來非常輕,豁啦一聲,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開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樣。我提著刀站立起來,為此舉目四望,為此悠然自得,心滿意足,然后把刀擦抹干凈,收藏起來?!?/p>

梁惠王說:“好??!我聽了庖丁的這番話,懂得了養(yǎng)生的道理了?!?/p>

翻譯文言首先要有語境意識,結(jié)合上下文大體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關(guān)鍵字、辨識該句句式,然后進行翻譯,一般為直譯(某些特殊詞語,如官職名、地名、年號名等可不譯),注意字句的落實。翻譯時還要注意按現(xiàn)代漢語的規(guī)范,達到詞達句順。

5.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齊宣王問曰:“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

孟子對曰:“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無以,則王乎?”

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聞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對曰:‘將以釁鐘。’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húsù),若無罪而就死地?!瘜υ唬骸粍t廢釁鐘與?’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不識有諸?”

曰:“有之?!?/p>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為愛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p>

王曰:“然,誠有百姓者。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p>

曰:“王無異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以小易大,彼惡知之?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

王笑曰:“是誠何心哉?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p>

曰:“無傷也,是乃仁術(shù)也,見牛未見羊也。君子之于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p>

王說,曰:“《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蜃又^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復于王者曰:‘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

曰:“否?!?/p>

“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獨何與?然則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

——《齊桓晉文之事》

(1)下列對選文中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C

A.齊桓、晉文之事:齊桓公、晉文公都是春秋時期的霸主,他們的行事不是靠仁政,而是憑武力。

B.寡人,寡德之人。比“孤”復雜些,古代君主自稱的謙辭。

C.“《詩》云”中的“詩”是指《詩經(jīng)》。《詩經(jīng)》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的詩歌,共305首。

D.鈞,古代的重量單位,三十斤是一鈞。

(2)下列對上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C

A.齊宣王問“桓文之事”的目的在于和孟子探討稱霸天下的辦法,孟子巧妙地回避了這個問題,把行霸道之事撇開而轉(zhuǎn)入了談論行王道之事。

B.孟子利用“以羊易?!边@件小事來大做文章,說這種“不忍之心”也就是仁愛的表現(xiàn),博得了對方的歡心,大大縮短了彼此的思想距離。

C.孟子用啟發(fā)式解決了宣王心理上的疑難和矛盾,宣王對孟子說的“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表示衷心悅服,可見其內(nèi)心有所觸動。

D.孟子以精彩的比喻說明了“不為”與“不能”的根本區(qū)別,指出齊宣王沒施行仁政,并非“不能”,而是“不為”。這些比喻十分精當生動。

(3)將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

③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

(1)C.“共305首”錯,應是共311篇。

(2)C.“他人有心,予忖度之”的話并非孟子所說?!胺蜃又^也”應理解為:(這話)說的就是您(這樣的人)。

(3)①保民,安撫百姓;王,行王道;御,阻擋。譯文:通過安撫百姓實行王道,沒有誰能阻擋得了。

②易,替換;“宜乎百姓之謂我愛”,倒裝句,應為“百姓之謂我愛宜乎”;愛,吝嗇。譯文:我并不是吝惜錢財才拿羊去替換它(牛),老百姓說我吝嗇是應該的。

③見,表示被動;為,因為。譯文:百姓沒有受到愛護,是因為(他)不愿廣施恩澤。

解析:

(1)C

(2)C

(3)①通過安撫百姓實行王道,沒有誰能阻擋得了。

②我并不是吝惜錢財才拿羊去替換它(牛),老百姓說我吝嗇是應該的。

③百姓沒有受到愛護,是因為(他)不愿廣施恩澤。

參考譯文:

齊宣王問:“齊桓公晉文公稱霸的事,可以講給我聽聽嗎?”

孟子回答說:“孔子的門徒中沒有講述齊桓公晉文公霸業(yè)的,所以后世不曾流傳,我沒有聽說過。如果不能不說,那么還是說說王道吧?!?/p>

齊宣王問:“具備怎樣的品德才能實行王道呢?”

孟子答道:“通過安撫百姓實行王道,沒有誰能阻擋得了。”

齊宣王又問:“像我這樣的人,可以安撫百姓嗎?”

孟子說:“可以?!?/p>

齊宣王又問:“您怎么知道我可以呢?”

孟子回答說:“我聽您的近臣胡龁說,有一次您坐在朝堂上,有人牽頭牛走過堂下,您問:‘牽牛上哪兒去?’他回答說:‘要殺了它祭鐘。’您說:‘放了它!我不忍心看它那恐懼發(fā)抖的樣子,沒有罪過卻要往死地里送?!侨藛枺骸蔷蛷U除祭鐘的儀式吧?’您說:‘怎么可以廢除呢?用羊去換牛吧?!恢袥]有這回事?”

齊宣王說:“有這回事?!?/p>

孟子說:“有這樣的善心就足以實行王道了。老百姓都還以為是您吝嗇,我本來就知道您是于心不忍呢!”

齊宣王說:“的確有這樣(對我誤解)的百姓。齊國雖然不大,我怎么會舍不得一頭牛呢?就是因為不忍心看到它恐懼發(fā)抖的樣子,沒有過錯卻要往死地里送。所以才說用羊去換牛。”

孟子說:“您不要奇怪百姓以為您吝嗇。用小的換大的,他們又怎么知道您的用意呢?您要是哀憐牲畜沒有過錯卻往死地里送,那么用牛跟用羊又有什么區(qū)別呢?”

齊宣王笑道:“這真?zhèn)€是什么心理呢?我并不是吝惜錢財才拿羊去替換它(牛),老百姓說我吝嗇是應該的?!?/p>

孟子說:“沒有關(guān)系,這正是仁愛之道,(因為您只)見到牛沒有見到羊。一個有仁愛之心的人對于禽獸,看到它們活著,就不忍心看著它們死去;聽到它們鳴叫的聲音,便不忍心吃它們的肉。所以,仁厚的人們總是遠離廚房的?!?/p>

齊宣王高興地說:“《詩》里面講過:‘別人有想法,我能猜中它。’這話說的就是您。我自己做了這件事,回過頭來要探索做它的目的意義,反而得不出。經(jīng)您這么一講,我心里又感到有些觸動了。這種心地為什么就能與王道仁政合拍呢?”

孟子說:“有人向大王稟白道:‘我的力氣能夠舉起三千斤重的東西,卻拿不起一根羽毛;(我的)視力能夠看清秋天里剛換過的獸毛的末梢,卻看不見一大車木柴?!鷷猓ㄟ@種說法)嗎?”

齊宣王說:“不,不會?!?/p>

(孟子緊接上去說:)“現(xiàn)在大王您一片仁心,使禽獸沾恩,而百姓卻一無所得,這是什么原因呢?這樣看來,一根羽毛拿不起來,是因為不愿用力;一車木柴看不見,是因為不愿用視力;百姓不被愛護,是因為不愿廣施恩澤。所以大王您不行王道,是不肯做,不是不能做?!?/p>

翻譯文言首先要有語境意識,結(jié)合上下文大體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關(guān)鍵字、辨識該句句式,然后進行翻譯,一般為直譯(某些特殊詞語,如官職名、地名、年號名等可不譯),注意字句的落實。翻譯時還要注意按現(xiàn)代漢語的規(guī)范,達到詞達句順。

6.文言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孔子世家(節(jié)選)

孔子遷于蔡三歲,吳伐陳。楚救陳,軍于城父。聞孔子在陳、蔡之間,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將往拜禮,陳、蔡大夫謀曰:“孔子賢者,所刺譏皆中諸侯之疾。今者久留陳、蔡之間,諸大夫所設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國也,來聘孔子??鬃佑糜诔?,則陳、蔡用事大夫危矣?!庇谑悄讼嗯c發(fā)徒役圍孔子于野不得行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孔子講誦弦歌不衰。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孔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p>

子貢色作??鬃釉唬骸百n,爾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曰:“然。非與①?”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貫之②”。

孔子知弟子有慍心,乃召子路而問曰:“《詩》云‘匪兕匪虎,率③彼曠野’.吾道非耶?吾何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耶?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耶?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齊?使智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子貢入見??鬃釉唬骸百n,《詩》云‘匪兕匪虎,率彼曠野’.吾道非耶?吾何為于此?子貢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蓋少貶焉?”孔子曰:“賜,良農(nóng)能稼而不能為穡④,良工能巧而不能為順。君子能修其道,綱而紀之,統(tǒng)而理之,而不能為容。今爾不修爾道而求為容。賜,而志不遠矣!”

子貢出,顏回入見??鬃釉唬骸盎?,《詩》云‘匪兕匪虎,率彼曠野’.吾道非耶?吾何為于此?”顏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雖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見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國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見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顏氏之子!使爾多財,吾為爾宰⑤?!?/p>

于是使子貢至楚。楚昭王興師迎孔子,然后得免。

:①非與:難道不是嗎?②一以貫這之:意思是做人堅守一個根本的原則。③率:行走。④稼:種莊稼。穡:收莊稼。⑤宰:家臣,總管。

(選自《史記孔子世家》,有刪節(jié))

(1)對下列各句中黑體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D

A.楚救陳,軍于城父軍:駐扎B.則陳、蔡用事大夫危矣用事:當權(quán)

C.君子亦有窮乎窮:困厄D.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和纯?/p>

(2)文中畫線的句子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

A.于是乃相與發(fā)徒役圍孔子于野/不得行/絕糧/從者病/莫能興。

B.于是乃相與發(fā)徒役/圍孔子于不得行糧從者/病莫能興。

C.于是乃相與發(fā)/徒役圍孔子于野/不得行/絕糧/從者病/莫能興。

D.于是乃相與發(fā)徒役/圍孔子于野不得/行絕糧/從者病/莫能興。

(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D

A.陳國、蔡國的大夫所作所為都違反孔子的心意且孔子又是賢人,因而當?shù)弥淹跻扇似刚埧鬃訒r,他們考慮到孔子入楚對已不利,就共同調(diào)發(fā)役徒,將孔子圍困在野外。

B.孔子一行被困在陳國時,糧食斷絕,隨從一一餓倒,生命危在旦夕,就連被孔子稱為最勇敢的子路這時也沉不住氣了。而孔子臨危不忘義,處驚而不變,用自己的行為為他所倡導的士節(jié)寫下了形象的注解。

C.子路、子貢對孔子“為什么受困在這里”的回答,雖然角度不同,子路認為:主張不被別人采納,是由于身在仁、智方面不到家,所以別人看不起;子貢認為:主張不被采納,是由于老師把標準定得太高,別人接受不了,應該降低要求。但都對孔夫子之道表示質(zhì)疑,表現(xiàn)了二人“窮”境之中的信仰危機,所以遭到了孔子的批評。

D.顏回認為正確的主張不被別人采納,自己仍堅持下去,這才顯出君子的修養(yǎng)。顏回對孔子的回答,做到審時知事而又篤信其道堅守操行,正符合孔子“一以貫之”的思想??鬃勇犃祟伝氐淖h論感到欣慰,并許諾將來讓顏回擁有許多財產(chǎn),自己愿給他當管家。

(4)翻譯下面句子

①陳、蔡大夫謀曰:“孔子賢者,所刺譏皆中諸侯之疾。

②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蓋少貶焉?

(1)D老師推廣而實行它,不被容納擔心什么??。簱?,憂慮.

(2)A“于野”是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修飾“圍”,其后斷句,排除B、D;“徒役”為“發(fā)”的賓語,“徒役”前不可斷句,排除C.句子翻譯為:于是就共同調(diào)發(fā)役使將孔子圍困在野外.孔子沒法行路,斷絕了糧食.隨從的弟子疲憊不堪,餓得站不起來.

(3)D后半句對原文“使爾多財,吾為爾宰”的誤解,其中“使”是“假使”的意思.全句意思是“如果將來你發(fā)了財,我愿替你當管家”.

(4)①謀:謀劃;中:切中;疾:弊?。渥臃g為:陳國、蔡國的大夫謀劃說:“孔子是個賢人,他所譏刺抨擊的都切中諸侯的弊病.

②道:學說;至:程度副詞,極;故:所以;貶:降低.句子翻譯為:老師的學說極其弘大,所以天下沒有國家能容得下您.老師是否可以稍微降低一點標準呢?

解析:

(1)D

(2)A

(3)D

(4)①陳國、蔡國的大夫謀劃說:“孔子是個賢人,他所譏刺抨擊的都切中諸侯的弊?。?/p>

②老師的學說極其弘大,所以天下沒有國家能容得下您.老師是否可以稍微降低一點標準呢?

參考譯文:

孔子遷居到蔡國的第三年,吳國軍隊攻伐陳國.楚國出兵援救陳國,駐扎在城父.聽說孔子在陳國、蔡國之間,楚昭王派人聘請孔子.孔子準備前往拜見回禮,陳國、蔡國的大夫們謀劃說:“孔子是個賢人,他所指責抨擊的都切中諸侯的弊?。缃袼L久滯留在陳國、蔡國之間,眾大夫所作所為都不符合仲尼的心意.如今楚國是大國,派人前來聘請孔子,倘若孔子在楚國被起用,我們這些在陳國、蔡國主事的大夫就危險了.”于是就共同調(diào)發(fā)役使將孔子圍困在野外.孔子沒法行路,斷絕了糧食.隨從的弟子疲憊不堪,餓得站不起來.但孔子仍講習誦讀,演奏歌唱,傳授詩書禮樂毫不間斷.子路很生氣,來見孔子說:“君子也有窮困的時候嗎?”孔子說:“君子能固守窮困而不動搖,小人窮困就胡作非為了.”

子貢面有怒色.孔子說:“賜啊,你以為我是個博學強記的人嗎?”子貢說:“是.難道不是嗎?”孔子說:“不是?。易鋈四苁冀K堅守一個根本原則.”

孔子知道弟子們有怨怒之心,就召見子路而詢問道:“《詩》中說:‘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卻疲于奔命在空曠的原野.’我們的學說難道有不對的地方嗎?我們?yōu)槭裁礈S落到這個地步?”子路說:“或許我們還沒有達到“仁”吧!所以別人不信任我們.或許我們還沒有達到‘智’吧!所以別人不實行我們的學說.”孔子說:“有這些緣由嗎!仲由,我打比方給你聽,假如仁者就必定受到信任,那怎么還會有伯夷、叔齊(的遭遇)?假如智者就必定能行得通,那怎么還會有王子比干(的遭遇)?”

子路出去,子貢進來見面.孔子說:“賜啊,《詩》中說:‘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卻疲于奔命在空曠的原野.’我們的學說難道有不對的地方嗎?我們?yōu)槭裁礈S落到這個地步?”子貢說:“老師的學說極其宏大.所以天下沒有國家能容得下您.老師是否可以稍微降低一點標準呢?”孔子說:“賜,優(yōu)秀的農(nóng)夫善于播種耕耘卻不能保證獲得好收成,優(yōu)秀的工匠擅長工藝技巧卻不能迎合所有人的要求.君子能夠修明自己的學說,用法度來規(guī)范國家,用道統(tǒng)來治理臣民,但不能保證被世人接受.如今你不修明你奉行的學說卻去追求被世人接受.賜,你的志向太不遠大了!”

子貢出去,顏回進來見孔子.孔子說:“回啊,《詩》中說:‘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卻疲于奔命在空曠的原野.’我們的學說難道有不對的地方嗎?我們?yōu)槭裁礈S落到這個地步?”顏回說:“老師的學說極其宏大,所以天下沒有國家能夠容納.即使如此,老師推廣而實行它,不被容納擔心什么?正是不被容納,然后才現(xiàn)出君子本色!老師的學說不修明,這是我們的恥辱.老師的學說已經(jīng)宏大美好而不被采用,這是當權(quán)者的恥辱.不被容納擔心什么?不被容納然后才現(xiàn)出君子本色!”孔子高興地笑道:“有道理啊,顏家的孩子!假使你擁有許多財產(chǎn),我給你當管家.”

于是孔子派子貢到楚國求救.楚昭王派兵迎接孔子,孔子然后得以脫身.

完成文言文閱讀要注意以下幾點:

1.把握整體,觀照局部.文本中的時、地、人、事、情、理等要弄清,文本的各個局部之間的關(guān)系要弄清,各個局部與整體的關(guān)系要弄清,整體的中心意思要弄清.

2.審讀題干,明確指向.題干中的所有要求不能遺漏.題干常出現(xiàn)的詞,“分析”“概括”“理解”及其先后順序都要認真思考;選“是”還是選“非”要看清楚;是分析原因還是概括品質(zhì),切勿馬虎.

3.重視解釋,尋求“外援”.文后解釋絕非可有可無,關(guān)于人物和事件背景的解釋,往往關(guān)系到考生對選項正誤的判斷.

四.默寫(共1小題)

7.在橫線處寫出詩文原句(限選其中4道題)。

①“詩仙”李白追求個性自由,性格傲岸,對權(quán)貴不習慣仰視,《夢游天姥吟留別》中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鮮明地表述了這種思想感情。

②孔子在《論語》中啟發(fā)他的弟子們各言其志,曾皙是這樣來表述自己人生理想的:“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p>

③李清照的名句“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化用了《國殤》中“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的詩句,展現(xiàn)出一種所向無懼的人生姿態(tài)。

④諸葛亮以其忠誠和智慧贏得了人們長久不衰的懷念,唐有杜甫在《蜀相》中感慨其“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彼斡嘘懹卧凇稌鴳崱分匈潎@其“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⑤中國古代詩詞中寫“愁”的妙句很多,李煜在《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中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兩句就形象地寫出了愁之深重。

①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摧”易錯為“催”)

②浴乎沂風乎舞雩(“沂”“雩”易錯)

③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既”易錯為“即”)

④長使英雄淚滿襟出師一表真名世(“襟”易錯為“巾”)

⑤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背上即可)

虞美人

1.詞中一個詰句驚心動魄,把李煜的愁悶劈空傾瀉下來,這個句子是: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這其中包涵宇宙的永恒和人生的短暫無常之意.

2.詞中含蓄地表現(xiàn)出李煜對人生絕望的句子是: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3.表現(xiàn)詞人在永不停止消逝的時光面前感慨無限,同時放筆呼號,發(fā)出一聲深沉的浩嘆的句子是: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4.直接抒發(fā)亡國之恨的句子是: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5.用對比手法,反襯出人生無常的句子是: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6.詞人遙望金陵想象,并傳出物是人非的無限悵恨的慨嘆的句子是: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7.李煜的《虞美人》一詞中用比喻.夸張.設問手法寫出愁思的多與深廣的句子是: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與李白的“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有異曲同工之妙.

8.以水喻愁的名句,將抽象的情感形象化的句子是: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9.將現(xiàn)實與過去對比來寫的句子是: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10.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寫愁的多與綿綿不斷的句子是: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五.語言文字應用(共3小題)

8.請根據(jù)文意續(xù)寫兩個句子,保持與前文結(jié)構(gòu)上的一致。

孟子,你為了拯救天下蒼生,歷寒暑,驅(qū)車馬,宣仁政,置安危榮辱于度外。貧賤不能動搖你堅定的意志,縱使兩袖清風,你仍然胸懷一腔浩氣;富貴不能腐蝕你純凈的靈魂,縱使黃金萬兩,你仍然不改一世清白;威武不能壓低你高昂的頭顱,縱使泰山壓頂,你仍然堅守一脈正義。你是天地間獨一無二的偉丈夫!

本段文字是對孟子的高度贊揚。要注意橫線前句子的特點,即模仿“……不能……你……,縱使……,你仍然……”的形式來進行仿寫。“富貴”“金錢”會讓一個人變得庸俗,可從人的心靈方面入手。“縱使”引導的是假設情況,如“一文不名”等,“你仍然不改一世清白”?!巴洹笔敲鎸e人的威脅時,可說“不能使你低下高貴的頭顱”,“縱使”引導假設情況,可填“壓力巨大”“泰山壓頂”,你“仍然初心不改”等句子。

解析:富貴不能腐蝕你純凈的靈魂,縱使黃金萬兩,你仍然不改一世清白;威武不能壓低你高昂的頭顱,縱使泰山壓頂,你仍然堅守一脈正義。

作此類題關(guān)鍵在于要弄清楚上下文語境,注意關(guān)聯(lián)詞的使用,注意句子結(jié)構(gòu)的對稱性等。

9.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中國印章文化源遠流長。印章在古代主要用作身份憑證和行使職權(quán)的工具?!墩f文解字》言“印,執(zhí)政所持信也”,揭示了印章功能的核心——信?!笆拘拧?,是印章文化功能最本質(zhì)之點。秦以前,官、私印都稱“璽”,起初作為商業(yè)交流貨物時的憑證。秦以后,印章范圍擴大為證明當權(quán)者權(quán)益的法物。印章和政治儀禮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漢初名臣張良______,解印綬辭歸,意味著權(quán)力的卸除。

印章的發(fā)展史出現(xiàn)過兩次高潮,一次在秦漢時期,另一次在明清時期。。明清是印章熱的時代,期間名家競起,流派爭衡,印學理論更是______,促成印章發(fā)展史上的第二次高潮。印章在發(fā)展中,出現(xiàn)了豐富的品類,如表字印、室名印、別號印、收藏印、鑒賞印、考訂印等等,______.印章可分為實用的、非藝術(shù)性的印章和藝術(shù)性的印章。______,這兩部分不是截然分開、互不包容的,而是變動不居、互為轉(zhuǎn)換的。

今天,印章的示信功能已明顯削弱,但它的美學系統(tǒng)正在加強甚至擴展。(),已顯露其“出藍”之勢。印章藝術(shù),正以一種中國的語言方式,向世界講述著文明古國的歷史和文化。

(1)依次填入文中橫線上的詞語,全都恰當?shù)囊豁検荂

A.功成身退層出不窮俯拾皆是因而

B.韜光隱晦應接不暇不一而足然而

C.功成身退層出不窮不一而足然而

D.韜光隱晦應接不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