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學類課件:國家職業(yè)技能鑒定培訓教材-按摩師(中級)_第1頁
中醫(yī)學類課件:國家職業(yè)技能鑒定培訓教材-按摩師(中級)_第2頁
中醫(yī)學類課件:國家職業(yè)技能鑒定培訓教材-按摩師(中級)_第3頁
中醫(yī)學類課件:國家職業(yè)技能鑒定培訓教材-按摩師(中級)_第4頁
中醫(yī)學類課件:國家職業(yè)技能鑒定培訓教材-按摩師(中級)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國家職業(yè)技能鑒定培訓教材

按摩師(中級)前言《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明確規(guī)定,國家對規(guī)定的職業(yè)制定職業(yè)技能標準,實行職業(yè)資格證書制度,由經(jīng)過政府批準的考核鑒定機構負責對勞動者實施職業(yè)技能鑒定。經(jīng)勞動部與有關行業(yè)部門協(xié)商,首批確定了50個工種實施國家職業(yè)技能鑒定。

《職業(yè)技能鑒定教材》以相應的《規(guī)范》為依據(jù),堅持“考什么,編什么”的原則,內容嚴格限定在工種《規(guī)范》范圍內,是對《規(guī)范》的細化,從而不同于一般學科的教材。在編寫上,按照初、中、高三個等級,每個等級按知識要求和技能要求組織內容。在基本保證知識連貫性的基礎上,著眼于技能操作,力求濃縮精煉,突出針對性、典型性、實用性。

《職業(yè)技能鑒定指導》以習題和答案為主,是對《教材》的補充和完善。每個等級分別編寫了具有代表性的知識和技能部分的習題。

《教材》和《指導》均以《規(guī)范》的申報條件為編寫起點,有助于準備參加考核鑒定的人員掌握考核鑒定的范圍和內容,適用于各級鑒定機構組織升級考核復習和申請參加技能鑒定的人員自學使用,對于各類職業(yè)技術學校師生、相關行業(yè)技術人員均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內容提要本書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yè)技能鑒定規(guī)范——按摩師》編寫,是《職業(yè)技能鑒定教材——按摩師》的配套用書。

根據(jù)《規(guī)范》要求和《教材》內容,本書按初、中、高三個等級,分別組織了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知識練習題和技能操作習題,共1000余題。其中技能操作習題尤具特色。為檢測培訓水平,熟悉考核,每個等級編寫了模擬試題兩套,供參考。附有《標準》和《規(guī)范》,供考核鑒定使用。

本書是考核鑒定前培訓和自學的教材,也是各級各類職業(yè)技術學校按摩專業(yè)師生必備的復習資料,還可供從事按摩專業(yè)的有關人員參考?!堵殬I(yè)技能鑒定教材——按摩師》

按摩概論

第一節(jié)按摩發(fā)展簡史

按摩作為中國傳統(tǒng)醫(yī)學的一部分,是經(jīng)過古代勞動人民不斷總結和發(fā)展起來的,將來按摩還會繼續(xù)發(fā)展和推廣(作為一名按摩師應對按摩發(fā)展史有所了解,以便對前人的經(jīng)驗給予總結、研究和吸取營養(yǎng)。

一、先秦時期

殷商是我國第一個有文字可考證的歷史朝代,甲古文字中有“摩面”、“干沐浴”的自我按摩方法,不但可以治病,還具有保健強身的價值,可以看出,殷商時期,按摩已作為治病保健的重要手段。同時,還出現(xiàn)了使用及制作按摩工具的記載。二、秦漢時期

秦漢時期是我國歷史發(fā)展的一個重要階段,統(tǒng)一而穩(wěn)定,具備了全面總結提高的歷史條件,中醫(yī)臨床治療學最重要的原則都在這個時代奠基和構筑。西漢初期按摩手法已成為名醫(yī)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我國推拿按摩史上的第一部著作《黃帝歧伯按摩》十卷與《金貴要略》、《傷寒論》為中醫(yī)辨證論體系的奠基之作,書、中提到推拿治法條文不多,但在推拿史上的影響卻很大。

三、晉唐時期

晉唐時期前后近700年,在這一時期的《諸病源候論》和史稱三大方書的《肘后方》、《千金方》、《外臺秘要》,集中記載了推拿按摩在這一時期的杰出成就,按摩成為宮廷醫(yī)學教學的四大科目之一。這一個時期,我國醫(yī)學得到迅速發(fā)展,醫(yī)學知識與技術隨中外交流的擴大,遠播海外。

四、宋元時期

宋元時期計400余年,北宋時期活字印刷術的發(fā)明,為醫(yī)學知識的總結、傳播和普及提供了便利。但按摩術不僅沒有得到應有的發(fā)展,反而受到嚴重阻礙。宋代太醫(yī)局取消隋唐以來宮廷教育中設置的按摩科。盡管如此,以收集民間單方、驗方為主的《太平圣惠方》、《圣濟總錄》仍記載了宋代醫(yī)家在按摩上所取得的成就。宋元時期按摩雖不及晉唐興盛,但在養(yǎng)生保健中得以廣泛應用,為當時文人道家所推崇,成為這一時期的顯著特點。這時期很重視手法分析。

五、明清時期

明清是我國封建社會的后期,長達500多年,發(fā)源于先秦的按摩術,經(jīng)過兩千多年的積累流傳,學術分支越來越細。明代,按摩改稱為推拿。太醫(yī)院將按摩列為醫(yī)政之一,形成小兒推拿獨特體系。清朝,雖然太醫(yī)院撤消了按摩科,但正骨推拿、一指彈推拿、保健按摩等都相繼取得很大的成績。

六、民國時期

由于受西方文化的沖擊和影響,國民黨政府歧視中醫(yī),加之戰(zhàn)亂頻繁,使按摩術一落為按摩史上最低潮時期。但也出現(xiàn)一些名醫(yī)和按摩名著,女中醫(yī)馬玉書著《推拿捷徑》一書,用歌賦形式將難解的推拿手法編寫出來;曹澤普的《按摩術實用指南》一書重解剖知識和機械力的作用;楊華亭的《華氏按摩術》集古代秘法和現(xiàn)代西洋之生理、病理、解剖、電磁學等于一體。

七、新中國時期

新中國建立初期,沉沒欲絕的按摩術枯木逢春,蓬勃發(fā)展。十年動亂時期,按摩事業(yè)又遭到極度破壞,關閉了全國唯一的推拿學校,專業(yè)隊伍受到嚴重摧殘,學術活動全部停止。改革開放后,按摩業(yè)得到很大發(fā)展,按摩范圍涉及心、腦血管、神經(jīng)、內分泌等疑難雜癥。在傳統(tǒng)按摩手法的基礎上又發(fā)展出來捏脊療法,推拿麻醉,并運用于臨床。70年代以來許多按摩器械被發(fā)明創(chuàng)造出來。由于我國與國際按摩學術交流很少,國外按摩業(yè)只是近30年來發(fā)展得很快,現(xiàn)在全世界都注視著按摩這一古老而又年輕的學科,許多外國人與學者紛紛來中國學習取經(jīng),相信不久的將來富有濃郁中華民族特色的按摩術會在全世界范圍內得到迅速的推廣和發(fā)展。

按摩師經(jīng)常與外賓交往,所以就要了解各國風俗習慣和禁忌。

一、韓國

韓國人正直,待人熱情而有禮貌。在與客人見面時,習慣以鞠躬并握手為禮,女子施鞠躬禮,一般不與男子施握手禮。

韓國人自古以來有尊老、敬老的良好民間傳統(tǒng),贍養(yǎng)、敬重老人被視為一種美德。路遇長輩均鞠躬問候,并主動讓其先行。

韓國人主要信奉佛教、基督教、儒教、天道教等。對白色倍加喜愛。

韓國忌諱與“死”字同音的字,如“私”、“師”、“事”、“四”等,認為不吉利;還忌諱別人在自己面前擤鼻子、吐痰、掏耳朵或衣著不整齊,認為是極其不禮貌的舉止。

韓國人在飲食方面愛吃大米,也喜面食,蕎麥“冷面”尤為人們喜愛,且愛吃狗肉。第二節(jié)主要客源國風俗習慣二、泰國

泰國人多數(shù)信仰佛教,佛教是泰國的國教,泰國的男子到20歲左右,都要當一次和尚,這是泰國特有的國俗民風,不當和尚,會被人瞧不起,泰國的和尚不戒肉類。泰國人喜歡的數(shù)字是"9",他們特別喜愛大象,尤其珍愛白象,認為大象是吉祥的象征,被視為國寶。泰國人偏愛藍色,認為藍色象征"安定和永恒";荷花也倍受喜愛,泰國人常借荷花來贊美人的氣節(jié)。

泰國人在與朋友見面時,通常施合十禮。將手合十于胸前,頭稍稍低下,互相問候,還禮也須雙手合十。地位低或年輕人應主動向有地位、年紀大的人致合十禮,如對對方特別尊重,那么雙手舉得也高。泰國人特別忌諱觸摸別人頭部,認為是對人的一種極大侮辱;忌諱左手服務,認為不干凈;忌諱睡覺時頭西腳東,認為只有死人停尸才能頭西腳東等。

三、日本

日本人在社交活動中,常愛使用自我謙虛的語言,見面時多行鞠躬禮,有時也行握手禮。衣著基本上穿西服,但最喜愛的是和服,女子過“成人節(jié)”時穿和服,平時很少穿。日本人在遇到吉事送禮中,喜用黃白色或白色;在遇不幸時送禮,慣用黑白色或灰色;他們對白色感情深,視為純潔的色彩,同時還青睞黃色。喜歡烏龜和鶴類等動物,認為是吉祥長壽的象征又能給人以生存的喜悅和安全感。

日本人大多信奉神道和大乘佛教。忌諱的東西很多,如忌諱綠色,認為綠色是不祥之色,不喜歡紫色,認為紫色是悲傷的色調。忌諱“4"字,對送禮特別忌諱"9"字。忌諱觸及別人的身體,認為是失禮行為。"忌諱晚上剪指甲,忌諱洗過的東西在晚上晾曬。睡覺或躺臥忌諱頭朝北,因日本人對死者停放頭朝北。日本人在吃飯時忌諱整撫自己的衣服和頭發(fā),認為是不衛(wèi)生、不禮貌的舉止,在進餐時忌諱用同一雙筷子讓大家依次來撥食物,忌諱把筷子垂直插在米飯中或把筷子跨在碗碟上面,也不要用筷子剔牙或用舌頭舔筷子、飯粒等。

在飲食方面,日本人早餐愛吃稀飯,午晚餐吃大米飯,有些人也吃兩餐,喜歡喝綠茶,習慣飯前喝茶,喜歡吃牛肉、豬肉、雞、雞蛋、豆腐及各種蔬菜,愛吃生魚片,喜愛吃醬湯。在很多方面,日本人的風俗和生活習慣與我國有共同之處。

四、歐美國家風俗習慣

歐美各國除少數(shù)國家在某些方面風俗習慣有不同之外,大致相同。如:在稱呼上,不管男女老少,都喜歡別人直呼自己的名字,有的父母也讓子女稱呼自己的名字,而不稱“爸爸”、“媽媽”,他們認為稱呼名字更加親切,如果與他們不熟悉,一般應稱呼“先生”、“夫人”、“小姐”等,只有非常熟悉,方可稱呼名字。對老年婦女禁稱“老太太”,西方人視此為污辱。

在社交場合與客人會面,一般行握手禮。西方人比較尊重婦女,在言行、舉止上,處處以“女士第一”,如:女士先行,女士先坐,拜訪時先向女主人致意,離別時先向女主人道謝等。

在歐美一些國家特別忌諱“13"、"星期五"、"3"這些數(shù)字,認為是厄運和災難的象征。例如:船只啟航,飛機試飛都要避開"13日"這天進行。宴請客人,寧可多請或少請1人,也不請到"13"人。在與西方人談話時,切忌詢問對方年齡、收入、個人物品價值、婚姻狀況、宗教信仰、個人行動等。他們認為這些純屬個人私事,不愿讓別人知道。美國人還忌在見面時說:"你胖了",這在美國人看來是貶義。如果我們用中國的寒喧方式問對方"您到哪兒去?"西方人聽后很反感。再有,西方人忌諱4人交叉握手忌一腳門里一腳門外與人握手。忌在客人面前伸舌頭,認為是污辱人的行為。西歐有少數(shù)國家忌擺菊花、杜鵑花、紙花和黃色花,認為不吉利。

總之,歐美人講究禮貌,注重儀表。

第三節(jié)幾種現(xiàn)代按摩術介紹

起源于我國的保健按摩術因為可維持健康,減輕疲勞,延年益壽且易于推廣,簡便易行,而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歡迎。在目前,旅游業(yè)、服務行業(yè)紛紛興起保健按摩,而且普及到許多家庭中。隨著保健事業(yè)的發(fā)展,各種現(xiàn)代按摩術也蓬勃發(fā)展起來,一些輔助按摩方法也陸續(xù)產(chǎn)生,配合古老的中國按摩術,使人們可以迅速消除疲勞,放松心理,減輕病癥。一、膏摩

膏摩治病在我國有很長的歷史,也產(chǎn)生了不少名師。膏摩即用藥膏涂抹在皮膚上進行按摩,用以治病、健身、美容等。如較流行的按摩乳,取適量的按摩乳涂擦局部,按摩30秒鐘后,皮膚覺得溫熱,有一種輕快舒適之感,痛楚減輕,疲勞速減,如果配合熱敷,效果更佳。效果明顯的有:治療風濕骨痛、肌肉酸痛、關節(jié)炎癥、跌打損傷、運動勞損、無名腫痛等。目前用以制做按摩乳的藥物種類比較多,有生姜汁、薄荷水、桃紅湯、紅花酒等,大多數(shù)起活血作用。另外,再進行合理的配伍,以及科學的配制,對人體組織功能可起到非常好的作用,有的可以迅速減輕疲勞,消除肌肉內酸性代謝物,起到一般按摩術起不到的作用。使用膏摩前,一般應先進行按摩,使經(jīng)絡通暢,肌肉放松,正氣上升,然后進行藥物涂抹,大多數(shù)徐抹在局部部位上,也可以按經(jīng)絡走向涂抹,個別的還在局部加溫,并進行揉搓,盡可能使藥物滲透到皮膚內。最后再進行按摩。此時按摩可以有針對性,有的藥物涂抹后可不作按摩。

二、器械按摩

目前器械按摩很普及,已經(jīng)推廣到很多家庭,比較簡單的多利用機械原理,以物代指,如串珠式按摩器,采用滾動按摩,活動經(jīng)絡,調節(jié)神經(jīng),通達氣血,大面積推滾按壓點,自動尋找穴位,可活血化淤,驅風散寒,強身健腦。隨著科學的發(fā)展,各種電動按摩器有所發(fā)展??偟膩碚f,以電為動力,帶動按摩頭,代替手部按壓、震動、點等手法,減輕按摩師工作強度,更主要的、是使用起來很方便。還有品種多樣的電動按摩椅和電動按摩床,如有一種桐木床墊具有紅外線加熱作用,紅外線是太陽光中不可視的光線,其中波長8~14微米的紅外線對人體最有益處,可以使血管擴張,排出人體有害毒物。還有一種紅外線與按摩混合在一起的按摩床,作用就更大了,紅外線發(fā)生的熱輻射和熱傳導滲人體內,引起細胞共振產(chǎn)生溫熱反應,使血管擴張,加速血液循環(huán),改進新陳代謝,能活化細胞、荷爾蒙及神經(jīng)組織等,加強身體機能,改善血液循環(huán)系統(tǒng)、神經(jīng)系統(tǒng)。在點穴方面,器械按摩作用是明顯的。人體一些重要穴位分布在脊背上,一些穴位以約3厘米間隔并列在脊椎骨兩旁,電動滾輪可以準確點在穴位上,在矯正脊背和伸展脊背方面也有功效,并能解除因人體姿勢不正引起的腰痛、肩酸及其他很多不適癥。電動滾輪使用時慢慢從下往上推,在背部進行按摩,還可以減輕按摩師的勞動強度。

三、氣體按摩

在我國桑拿浴也普及起來,在電的桑拿爐上澆水,產(chǎn)生了大量熱氣,有很強的清洗與去污作用,由于不斷澆水,溫度可升至70攝氏度以上,對風濕引起各種疾病和感冒效果顯著,在水中可以放一些藥物,如蛇床子等,可以殺菌,對性病等具有治療的作用,對人體起松弛作用,使人們心情舒暢,根據(jù)客人的需要,還可以加入維生素、抗菌素等西藥,產(chǎn)生的蒸氣中有藥分子,對人體皮膚起到治療的作用。產(chǎn)生的熱氣對人體有熱敷消腫、消炎止痛等作用。同時也可作吸氧按摩,在現(xiàn)代按摩中,還有奶液按摩、菜汁按摩、沐浴按摩、體育按摩、搔癢按摩等。

第一節(jié)神經(jīng)系統(tǒng)知識

一、植物性神經(jīng)系統(tǒng)

植物性神經(jīng)系統(tǒng)是指分布在心肌、平滑肌和腺體等的傳出神經(jīng)。這些神經(jīng)與腦神經(jīng)和脊神經(jīng)不同,不是從中樞發(fā)出后,直接到達所支配的器官,而是從中樞發(fā)出后,先與植物性神經(jīng)節(jié)的神經(jīng)元發(fā)生突觸聯(lián)系,再由神經(jīng)節(jié)內的神經(jīng)元發(fā)出的軸突到達所支配的器官。

植物神經(jīng)包括交感和副交感神經(jīng)兩部分。交感神經(jīng)的節(jié)前纖維從脊髓的胸段和腰段的側角發(fā)出;其神經(jīng)節(jié)在脊椎的兩側和腹腔內脊柱的前面。而副交感神經(jīng)的節(jié)前纖維一部分從腦干發(fā)出,另一部分從脊髓的骶段發(fā)出,其神經(jīng)節(jié)在臟器附近或在臟器的壁內。由交感和副交感神經(jīng)雙重神經(jīng)支配的諸多器官,雙重神經(jīng)的作用往往相反,如交感神經(jīng)可使心跳加快,副交感神經(jīng)卻使心跳減慢;交感神經(jīng)使胃腸蠕動減弱,而副交感神經(jīng)可使胃腸消化吸收功能加強等等。兩者的作用雖然是對立的,但兩者又是相輔相成的,這才保證了器官的協(xié)調。

二、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

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包括腦和脊髓,它們分別位于顱腔和椎管內。解剖生理知識

第二節(jié)血管結構知識

循環(huán)系統(tǒng)由心臟和血管組成,其作用是使血液在血管里不斷循環(huán)流動,將消化器官吸取的營養(yǎng)物質和從肺部吸入的氧氣供給全身各器官和組織細胞,進行新陳代謝,然后將組織細胞在代謝程中產(chǎn)生的二氧化碳、水及代謝產(chǎn)物等從肺、腎、皮膚等排出體外,以維護人體生命機能的活力。血管分為動脈、靜脈、毛細血管三類。心臟和這些血管構成一個封閉的管道,布滿全身。整個循環(huán)系統(tǒng)包括體循環(huán)和肺循環(huán)兩部分,使全身的血液不休止的流動。體循環(huán)也叫大循環(huán),是經(jīng)過身體大部分的循環(huán)途徑,心臟縮時,左心室的血液被輸送到主動脈,通過諸多的動脈,分布到全身各部直至微細動脈,最后至毛細血管,再流入全身各部的小靜脈,漸漸合為大靜脈,再逐步匯集到右心房,肺循環(huán)也稱小循環(huán),在心臟收縮時,右心室將血液射出到肺動脈,到達肺毛細血管后,在肺內放出二氧化碳,同時吸入新鮮氧氣,從而使靜脈血變成動脈血,經(jīng)肺靜脈回到左心房、左心室。血液循環(huán)的全過程是靠血管作為輸送管道,血管結構知識是按摩師必備的醫(yī)學基礎知識。

一、動脈

根據(jù)血管腔的大小,動脈可分為大、中、小三種動脈。根據(jù)管壁的結構一般分為內、中、外膜三層。二、靜脈

靜脈的管壁比動脈壁薄,管徑較大,管壁也分內、中、外膜三層。靜脈分為深、淺靜脈。淺靜脈在皮膚下能夠看到,即人們通常所說的“青筋”。上下肢的淺靜脈在醫(yī)療時常用于抽血、靜脈注射、輸血、輸液等。三、毛細血管

毛細血管壁薄,由單層內皮細胞構成,分布全身各器官組織中。管徑極小,故血流較慢,血液通過毛細血管壁與組織間進行物質交換。

第一節(jié)五臟六腑

五臟六腑是傳統(tǒng)醫(yī)學的臟腑學說的內容。屬于中醫(yī)基礎理論之一。在臨床醫(yī)學中占有重要地位。臟腑是人體內臟的總稱。其內容包括五臟與六腑,此外還有奇恒之府。

五臟六腑、奇恒之府是構成人體的三種不同的組織結構。這三種組織結構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五臟六腑與肢體組織(肌肉、皮膚、脈管、筋膜、骨骼等)、外部器官(眼、耳、口、鼻、舌、前后陰等)都是有機聯(lián)系著的整體。如:五臟之間有著相互資生與制約的關系;六腑之間有著承接合作的關系;臟與腑之間有著表里相合的關系;五臟與肢體、五官之間有著所主與歸屬、開竅的關系等等。這樣就構成了人體內外各部功能上的相互聯(lián)系的整體。所以中醫(yī)在臨床辨證論治過程中,強調從整體出發(fā)就是基于這個原因。

安徽省淮北衛(wèi)生學校職業(yè)技能炮制-張志軍祖國醫(yī)學基本知識一、五臟

五臟包括心、肝、脾、肺、腎,五臟之外還有心包絡,實際是六臟。但因心包絡是心的外圍,有保護心的作用,其病理變化大致與心一致,所以習慣上仍稱五臟。

1、心(附心包絡)心在五臟中占首位。它的主要功能是主持血脈。即主管血液在脈管內的循環(huán)運行,向各組織器官輸送養(yǎng)料,以維持其正常的生理機能活動。同時心又主神明(即精神、意識、思維活動),因此中醫(yī)所說的心,不僅包括解剖學里所指的心臟,而且還包含著大腦皮層的活動,所以說心是臟腑中最重要的器官。

(1)主血脈,其華在面、開竅于舌心(2)主神明,人的精神、意識及思維活動是心的又一重要功能(3)汗為心液汗是津液之一,與心有密切關系。附:心包絡心包絡是心的外圍組織,有保護心臟的作用。2、肝是貯藏血液的主要器官。有調節(jié)血量的功能。同時肝臟還有耐受疲勞和抵御外邪的能力,以及有疏泄調達的作用。(1)主藏血,為罷極之本肝藏血,是指肝臟有貯藏、調節(jié)全身血量的作用。

(2)在體為筋,其華在指甲,開竅于目,筋附著于骨節(jié),在正常情況下,筋膜既不應松弛,也不能拘急。而維持筋膜這種生理功能的營養(yǎng)來源是肝臟提供的。(3)主疏泄調達一般說來,人的情緒既不抑郁也不躁怒,是肝主條達疏泄正常的表現(xiàn)。3、脾脾的主要功能是幫助胃腸消化水谷,吸收和輸布營養(yǎng)精微,為營血生化之源。臟腑肢體各部的營養(yǎng)物質亦來源于脾的運化,所以說脾胃為“后天之本”。(1)主運化、升清脾主運化(即運輸轉化)的功能,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把胃所消化的食物中的精微部分,吸收、輸送到心肺,通過心肺而營養(yǎng)到全身;二是運化水液,調節(jié)水液代謝,把飲入于胃的水液中的精微,上輸?shù)椒?,再輸布到全身。這兩種運化都是上升的,所以說脾主升清(清指精微物質)。若脾氣不能升舉而下陷,即可導致泄瀉或內臟下垂諸癥。(2)主肌肉、四肢,其華在唇,開竅于口人體肌肉、四肢、唇、口都是脾的外候。人體肌肉豐滿,四肢活動捷健,口唇紅潤,食欲良好,都是脾運化功能正常的一種表現(xiàn)。

(3)主統(tǒng)血脾有統(tǒng)攝血液的作用。4、肺的主要功能是主氣,司呼吸,為體內外氣體交換的通道。主治節(jié)、朝百脈,輔助心臟維持血液的正常循環(huán)。主肅降,通調水道,與脾腎共同完成水液代謝的生理機能。(1)主氣、司呼吸,朝百脈肺主氣,就是說人體之氣皆由肺所主。氣是人體賴以維持生命活動的重要物質。(2)主肅降,通調水道(3)外合皮毛,開竅于鼻5、腎(附:女子胞)腎是人體生命的根源,所以有“腎為先天之本”之說。它的主要功能,一是有促進人體生長發(fā)育的作用,推動這一作用的動力叫做“命門”,又叫“腎陽”,或叫“元陽”。因此,有腎主命門火和腎藏精的說法;二是主水液,對體內水液代謝平衡起著主要作用。(1)藏精,主發(fā)育生殖

(2)主水液代謝(3)生髓、通腦、主骨,其華在發(fā),開竅于耳,通于二陰附:女子胞女子胞又叫胞宮(即子宮、卵巢、輸卵管的總稱),具有通調月經(jīng)和孕育胎兒的功能。二、六腑

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其總的生理功能,是受納和消化飲食物,輸出營養(yǎng)和排泄糟粕,運化水津和疏通水道等有關飲食消化方面新陳代謝的。

1、膽有兩種功能,一是藏精汁(即膽汁),是指輸出膽汁,以助消化。膽雖屬六腑之一,但不與外界直接相通,也不像胃腸容納飲食物那樣時入時出,輸瀉而不藏,所以又把它列為“奇恒之府”。膽的病理特點是易生熱象。二是主決斷,即指精神意識方面判斷事物,作出決定的能力。如俗話說“膽大”“膽怯”等。

2、胃的主要功能就是受納食物和腐熟(即消化)飲食物。故有"胃為水谷之海"之稱。胃的功能叫做"胃氣",由于胃需要把消化后的飲食物下輸?shù)叫∧c,所以,胃氣的特點是以下降為順。如果胃氣不降而上逆,就會引起惡心、嘔吐、噯氣、呃逆等癥狀。

3、小腸小腸的主要功能是受盛化物,分泌清濁。凡經(jīng)胃腐熟的飲食物,由小腸承受下來,進一步加水消化,把其中“精”的部分(指飲食物中提煉出來的精華)吸收后,通過脾的運轉到全身各部,濁的部分(指消化后的糟粕)下注到大腸或滲入膀胱,變成大小便排出體外。所以飲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大小便的排泄,都和小腸有直接關系。

4、大腸大腸的主要功能是接受小腸下注的東西,吸收其中剩余的水分和養(yǎng)分,使之變化為成形的糞便,然后由肛門排出體外。所以說,大腸是傳導糟粕的通道。如果大腸的傳導功能失常,就會出現(xiàn)泄瀉或痢疾、便秘、便血等病癥。

5、膀胱,膀胱的主要作用是“化氣行水”、貯尿、排尿。尿是人體水液代謝的產(chǎn)物,貯存在膀胱,到一定量后排出體外。貯存與排出,都是通過“氣化”這一功能來完成的?!皻饣保椿瘹庑兴┚褪峭ㄟ^體內的熱能,從水液中蒸發(fā)出一定量的氣體來控制體內水液的出入量。因此,氣化功能失調,就會導致小便不利,或尿閉或小便頻數(shù)、失禁等病癥。

6、三焦三焦分上、中、下三部分。相當中脘(胃胱)部位(包括脾胃)為中焦,中脘以上至胸腔部位(包括心肺)為上焦,中脘以下至小腹部位(包括肝腎等諸器官)為下焦。焦就是熱的意思,這種熱能的表現(xiàn)叫做"氣",所以三焦總的功能是主持諸氣,疏通水道,是水谷出入的道路。但上、中、下三部的功能又各有所長。

上焦的主要功能是宣發(fā)積于胸中的“宗氣”,將其輸送到全身,供給體內各組織器官的機能活動(主要是心肺的功能)。

中焦的主要功能是消化和轉輸飲食物(包括脾胃等功能在內),蒸發(fā)津液,把營養(yǎng)物質化生營氣(即血液的組成部分)。

下焦的主要功能是把人體內消化后的殘余物質,加以分別清濁,食物的殘渣通過大腸排出體外。水液代謝過程中的剩余水分,經(jīng)過氣化由腎通過膀胱排出體外。三、臟腑組織間的關系

人的生命活動,是靠臟腑間的密切聯(lián)系所構成的人體生理功能的整體性進行的。這些臟器雖然各有其不同的生理作用,但彼此之間又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

1、臟與臟之間的聯(lián)系

(1)心與肺“心主血、肺主氣。心與肺之間主要是氣與血的關系。血液的運行要靠氣的推動,氣也只有貫注于血脈之中,才能通達全身。故有”氣為血帥“、”血為氣母“、”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的說法。反應在病理方面,心肺不正?;ハ嘤绊懀缈人匀站?,肺氣損傷,推動心血的功能不足,就會導致心氣虛而出現(xiàn)心悸氣短,甚至心區(qū)疼痛等癥。心火熾盛,消爍肺的津液,則見咳痰咯血、鼻燥,咽干等癥。(2)心與肝心與肝之間主要是血液循環(huán)與血量調節(jié)的關系。若心血不足,可以影響肝的調節(jié)而引起失眠多夢、眩暈等癥,肝血不足也可以影響心的功能而出現(xiàn)心悸、怔仲等癥。又如臨床上高燒、昏迷、抽風的病癥,也是心肝相互影響的一種病理變化。另一方面,心主精神意識,肝主疏泄條達(即情緒舒暢)。精神與情緒也是相互影響的,如精神不足,就會影響情緒的愉快,情緒抑郁不暢也會影響精神的充沛。

(3)心與脾脾的運化功能,,需要心陽的幫助,心血的再生又必須依靠脾的轉化為其來源。如果心陽不足,影響脾的運化,除心臟病癥外,還會出現(xiàn)食少浮腫等癥;若脾的運化失常,影響了心血的再生,就會出現(xiàn)貧血心悸等癥。此外,心與脾還有循環(huán)與統(tǒng)攝的關系,如果脾虛不能統(tǒng)攝血液,“就會引起各種出血的疾患。

(4)心與腎心與腎之間的關系有二,一是陰與陽(又叫水與火)的互濟,二是精與神的互根。心居上焦,其性主動,故以陽(火)為主,腎居下焦,其性主靜(藏精氣而不泄)故以陰(水)為主,心陽下降,溫暖腎陰,腎陰上濟,滋養(yǎng)心陽,上下相交,動靜結合,形成一對矛盾的統(tǒng)一體,始終使人體保持在一個相對的平衡狀態(tài),這種現(xiàn)象又叫做“水火既濟”、“心腎相交”。若陽氣不足腎水不化,水氣逆而上犯,就會造成“水氣凌心”的心悸癥,如果腎水不足,不能上濟心火,心火獨亢,也會出現(xiàn)失眠健忘、多夢遺精等現(xiàn)象,這就是“心腎不交”的病癥。

心主藏神,腎主藏精,精與神也是一對矛盾的統(tǒng)一體,精是神的物質基礎,神是精的外在表現(xiàn)。先天之精是神的物質基礎,后天之精是神的給養(yǎng),精氣充沛是神志活動正常的條件。神機旺盛是使精氣再生的條件(又叫互根),所以,對于人體的健康狀況,一般都以精神二字來形容。

(5)肝與肺肝與肺主要是治節(jié)與調節(jié)的關系。肺主治節(jié),肝主調節(jié)全身的血量,而肝向全身輸送血液,必須依賴于氣,如果肺氣虛弱,即影響肝的調節(jié)與疏泄功能,而出現(xiàn)乏力少氣、情緒抑郁等癥。反之,肝氣壅滯,也會影響肺的治節(jié)與肅降,而出現(xiàn)咳痰、咽痛或咯血等病癥。

(6)肝與脾肝與脾之間主要是疏泄與運化的關系。脾的運化,必須通過肝的疏泄。若肝氣郁滯疏泄失常,會影響脾的運化,就會出現(xiàn)腹脹、脅痛等癥。并伴有食欲不振、腹瀉等病癥。反之如果脾失健運,也會影響肝的疏泄,引起腹脹脅痛、黃疸等病癥。

(7)肝與腎肝與腎主要是互相滋養(yǎng)的關系。肝臟疏泄條達與調節(jié)血量的功能,必須依賴腎陰的滋助,腎陰(精)再生的物質來源,又需通過肝的疏泄而入藏于腎。因此有肝腎同源之說。如果腎陽不足,肝失儒養(yǎng),就會導致肝陽偏亢,而出現(xiàn)眩暈頭痛、急躁易怒等病癥。古人把這種現(xiàn)象稱之為"水不涵木"。

(8)脾與肺,脾與肺主要是益氣與主氣的關系。脾所轉輸?shù)娘嬍澄镏珰?,上輸于肺,與肺吸入的氣結合變化而形成“宗氣”,這就是脾助肺益氣的作用。另一方面,脾運化水濕的功能,又需借助于肺氣的肅降。如果脾氣虛弱,運化失常,就會導致肺氣不足,而引起氣短、喘息,甚至浮腫等癥。

(9)脾與腎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后天之本。脾的運化功能,必須得到命門火的溫煦蒸化才能完成。反之,命門火又賴于后天之精氣滋養(yǎng)。因此,兩者之間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如果命門火衰,就會引起脾的運化失常,就會出現(xiàn)食少腹脹、久泄不止等癥。此外,脾與腎在水液代謝上也是相互協(xié)調的,若脾虛失運,導致水濕停蓄,影響腎的氣化,就會出現(xiàn)水腫等癥。

(10)肺與腎在水液代謝上,肺主通調水道,腎主開合,故有"腎主一身之水","肺為水之上源"的說法。在呼吸方面,肺與腎之間又有著呼吸與納氣的關系*肺的呼吸功能,要靠腎的納氣,所以有肺主呼吸,腎主納氣之說。若腎虛不能納氣,就會造成呼吸淺表的病態(tài),一些慢性氣喘病,往往與腎不納氣有關。臟與腑之間的關系五臟主藏精氣,為陰,主里;六腑主傳化物,為陽,主表。臟腑間的關系,就是一臟一腑、一表一里、一陰一陽相互配合的關系。臟腑表里相合,主要是通過經(jīng)脈來實現(xiàn)的。如肺與大腸、心與小腸、肝與膽、脾與胃、腎與膀肌、心與三焦均相互為表里。它們之間的表里相合是以其生理功能上的相互連結,相互為用而存在的。

四、臟腑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及其表現(xiàn)

人體生命主要是依靠臟腑機能活動,而臟腑機能活動又是以精、氣、血、津、液為其物質基礎。在人體生理活動的過程中,這些物質由于臟腑的活動而不斷地被消耗,又不斷地得到補充和滋生。人的精神、意識、思維、知覺、運動等是臟腑機能活動的表現(xiàn)的總稱,叫做“神”。概括的說,精、氣、血、津、液是臟腑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神”是臟腑機能活動的表現(xiàn)。

1、精是構成人體和維持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構成人體之精的精叫做生殖之精;維持生命之精,叫做水谷之精。

2、氣的含意涉及面較為廣泛,總的來說,可歸納為兩個方面,一是指體內流動著的,富有營養(yǎng)的微細的精密物質(如營氣、衛(wèi)氣等);一是指臟腑功能活動的能力。

在人體各部均分布有流動著的精微物質,由于分布的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如聚在上焦的叫做“宗氣”,聚在下焦的叫做“元氣”(或原氣),宣發(fā)在肌膚腠理的叫做衛(wèi)氣,運行在血脈之中的叫做“營氣”,現(xiàn)分述如下:

保健按摩能調整人體機能,消除疲勞,減輕因組織破損而帶來的疼痛,改善血液循環(huán)。要使按摩效果好,必須手法力度適當,并與刺激穴位準確結合起來。祖國傳統(tǒng)醫(yī)學有溫、補、通、瀉、汗、和、散、清八種基本治法。一、溫法

溫法使用摩擦、滾揉、一指禪、擠壓等手法,用緩慢而柔和的節(jié)律性動作,是適應于虛寒證的一種治法,適用于每個穴位的按摩二、補法

補氣血津液不足,臟腑機能衰弱。使用輕柔的動作,如使用一指禪推、滾、揉,摩等手法,在腹部使用順時針方向治法,在施術部位時間要長三、通法

消除病邪窒滯的治法。要剛柔兼施,輕重適宜。常用推、拿、搓法于四肢,拿通肩井。具有通經(jīng)絡,行氣血之功能。四、瀉法

攻逐結滯的治法。一般用于下焦實證引起的下腹脹滿,食積火盛,二便不通等癥,手法由慢逐漸加快,手法刺激稍強,以擠壓類與摩擦類較多。

五、汗法

開瀉腠理、祛除表邪的治法。用按摩手法,使受術者發(fā)汗,病邪從表而解。適用于風寒或風熱之邪,對于風寒外感,應用先輕后重的拿法強刺激,對于風熱外感,應用輕拿法,柔和輕快,多用擠壓類和擺動類手法中的拿法六、和法

調和氣血、調整陰陽的一種主要方法,和解半表半里之邪。凡邪在半表半里者宜用之。手法應平穩(wěn)而柔和,以振動類和摩擦類居多。第二節(jié)按摩八法七、散法

用按摩手法疏散積滯的方法。有“結者散之”,“摩而散之”的說法,用輕快柔和的手法,如一指禪推、摩、搓等手法在施術部位操作,以達到消瘀散結目的。八、清法

采用手法清熱除煩的方法。一般以摩擦類手法為主,適用于清熱,氣分實熱者重推督脈,氣血虛熱者輕擦腰部,血分實熱者重推督脈,表實熱者重推膀胱經(jīng),表虛熱者輕推膀胱經(jīng),在進行小兒按摩時用者居多。

經(jīng)穴是十二經(jīng)脈和任脈、督脈上的穴位總稱,又稱十四經(jīng)穴或十四經(jīng)腧穴,在腧穴學中是主體,多指經(jīng)絡氣血輸注于體表十四經(jīng)脈循行線上的針灸、按摩刺激點。十四經(jīng)穴的數(shù)目是單穴52個,雙穴309個,共361個,另外還有48個經(jīng)外穴。

全身每個經(jīng)穴都具有三個方面的主治功能,即局部治療功能鄰近治療功能,遠端和全身治療功能。

一四經(jīng)穴中有一些常用的保健穴位,它們不僅具有醫(yī)療作用還具備保健作用。例如,合谷除可以治療頭痛、手腕腫痛、全身發(fā)熱外,還可以疏筋活血;百會可治頭痛、頭暈,還可以增快血液循環(huán),促進新陳代謝,防止頭發(fā)脫落等。

第三節(jié)常見50個穴位的作用1、中府

位置:位于前胸外上方,乎第一肋間隙,距胸正中線6寸。

作用:咳嗽氣喘,胸中煩悶,肩背痛,腹脹呃逆。

手法:點、按、揉、摩。

2、尺澤

位置:位于肘橫紋中,肱二頭肌腱橈側凹陷處。

作用:咽喉腫痛,胸部脹滿,肘臂攣痛。

手法:推、按、揉。

3、手三里

位置:位于前臂背面撓側,曲池下2寸。

作用:手臂麻疼,屈伸不利,腹脹。

手法:按、揉、撥。

4、迎香

位置:位于鼻翼外緣中點旁0.5寸,鼻唇溝中。

作用:鼻塞,鼻炎,口眼歪斜。

手法:掐、點、揉。

5、下關

位置:在面部耳前方,顴弓下緣與下頜切跡所形成的凹陷中,合口有孔,開口即閉。

作用:口感齒痛,耳聾,牙關開合不利。

手法:撥、點。

安徽省淮北衛(wèi)生學校職業(yè)技能炮制-張志軍6、頭維

位置:在頭側部,額角發(fā)際上0.5寸。

作用:頭痛目眩,眼痛,視物不清。

手法:揉、點。

7、辟關

位置:在髂前上棘與髕底外側端連線上,平臀橫紋。

作用:腰痛膝冷,腹痛。

手法:點、壓、揉、摩、撥。

8、足三里

位置:在小腿外側,距脛骨前緣一橫指,犢鼻穴下3寸。

作用:腹脹嘔吐,胃痛,消化不良。

手法:揉、點、撥。

9、三陰交

位置:在內踝窩點上3寸。

作用:脾胃虛弱,消化不良,月經(jīng)不調,失眠,神經(jīng)性皮炎。

手法:點、掐、揉、擦。

10、神門

位置:在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緣,腕掌橫紋尺側端。

作用:心悸失眠,骨蒸盜汗。

手法:點、揉。

11、睛明

位置:目內眥角稍上方凹陷處。

作用:目赤腫痛,近視色盲。

手法:按、揉、推、捏。

12、攢竹

位置:在眉頭陷中,眶上切跡處。

作用:目視不明,眼瞼動。

手法:點、按、揉、推、捏。

13、大抒

位置:在背部第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作用:發(fā)燒咳嗽,背項強痛,頭痛鼻塞。

手法:按、揉、點。

14、肺俞

位置:在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作用:咳嗽氣喘,胸滿,盜汗,

手法:按、揉、彈撥、推。

15、心俞

位置:在背部第5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作用:心悸健忘,驚悸心煩,心痛。

手法:按、點、揉、推。

安徽省淮北衛(wèi)生學校職業(yè)技能炮制-張志軍16、督俞

位置:在背部第六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作用:腹?jié)M脹痛,腸鳴逆氣。

手法:揉、按、點、彈撥、推。

17、隔俞

位置:在背部第七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作用:胃脘脹痛,呃逆嘔吐。

手法:按、揉、壓、推。

18、肝俞

位置:在背部第九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作用:脅痛滿悶,目疾,唾血疼痛,多夢失眠。

手法:揉、點、按、推。

19、膽俞

位置:在背部第一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作用:口苦,飲食不下,咽痛咽干。

手法:按、撥、點、推。

20、脾俞

位置:在背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作用:胃脘脹痛,嘔吐。

手法:點、按、揉、推。

安徽省淮北衛(wèi)生學校職業(yè)技能炮制-張志軍21、腎俞

位置:在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作用:月經(jīng)不調,腰膝冷痛,咳喘氣少,耳鳴目花。

手法:揉、按、推、搓。

22、承扶

位置:在大腿后面臀下橫紋的中線。

作用:腰、股、臀、骶部疼痛,大便難.

手法:點、揉、按。

23、殷門

位置:在大腿后面承扶與委中連線上,承扶下6寸。

作用:腰脊強痛,大腿疼痛。

手法:點、按、揉。

24、委中

位置:在橫紋中點。

作用:中風昏迷,筋攣急,下肢痿痹。

手法:按、揉、推、拿。

25、秩邊

位置:在臀部第四骶椎棘突下旁開3寸。

作用:大小便不利,腰骶痛。

手法:按、點、推。

安徽省淮北衛(wèi)生學校職業(yè)技能炮制-張志軍26、承山

位置:在小腿后面正中。

作用:便秘,腰背疼痛,疝氣,痔疾。

手法:點、按、壓、揉、叩擊。

27、昆侖

位置:在足部外踝的后方。

作用:腳跟痛,腰痛。

手法:揉、點、按、撥彈。

28、涌泉

位置:在足底部卷足時足前部凹陷處。

作用:頭暈眼花,咽喉痛,轉筋,足心熱。

手法:推、按、揉、擦。

29、四滿

位置:臍下2寸,腹中線旁開約0.5寸。

作用:月經(jīng)不調,陽痿,腰脊痛。

手法:點、拿。

30、大陵

位置:在腕掌橫紋的中點處。

作用:腕關節(jié)疼痛,胃痛。

手法:按、揉、彈撥。

安徽省淮北衛(wèi)生學校職業(yè)技能炮制-張志軍31、勞宮

位置:在第2、3掌骨之間偏于第三掌骨,掌心橫紋中。

作用:中風昏迷,口臭,心痛。

手法:按、揉、拿。

32、外關

位置:尺骨與撓骨之間,腕背橫紋上2寸。

作用:五官疾病,手臂屈伸不利,手顫。

手法:按、揉。

33、顱息

位置:沿耳輪連線上、中3分之1的交點。

作用:頭痛耳疾。

手法:點、揉。

34、風池

位置:在枕骨之下,斜方肌上端與胸鎖乳突肌之間凹陷中。

作用:頭痛眩暈,頸項強痛,感冒中風。

手法:拿、按、揉。

35、肩井

位置;在大椎與肩峰端連線的中點上。

作用:肩背疼痛,手臂不舉,諸虛百損。

手法:拿、按、揉、滾。安徽省淮北衛(wèi)生學校職業(yè)技能炮制-張志軍36、環(huán)跳

位置:側臥屈股,股骨大轉子高點與骶管裂孔連線的外3分之1與內3分之2交點處。

作用:腰腿疼痛,癱瘓,半身不遂,閃腰。

手法;點、按。

37、長強

位置:在尾骨端與肛門連線的中點處。

作用:便秘,腰背疼痛,便血,癲狂。

手法:點、揉。

38、腰俞

位置:在骶部后正中線上,骶管裂孔處。

作用:下肢痿痹,月經(jīng)不調,腹瀉。

手法:點、揉、擦。

39、命門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凹陷中。

作用:腰痛虛損,五勞七傷,頭暈耳鳴。

手法:點、揉、擦。

40、大椎

位置:在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處。

作用:肩背疼痛,角弓反張,嘔吐,中暑。

手法:點、揉、摩、搓。

安徽省淮北衛(wèi)生學校職業(yè)技能炮制-張志軍41、百會

位置:在前發(fā)際正中直上5寸,兩耳尖連線與頭正中線交點處。

作用:頭痛,眩暈。健忘,耳鳴鼻塞。

手法:點、揉、切。

42、中極

位置:在臍下4寸,腹正中線上。

作用:月經(jīng)不調,陽痿早泄,水腫。

手法:點、揉、顫。

43、關元

位置:在臍中下3寸。

作用:虛勞冷憊,少腹疼痛,消渴,陽痿。

手法:點、揉、顫。

44、氣海

位置:在臍中下1.5寸。

作用:繞臍腹痛,水谷不化,大便不通。

手法:點、揉、顫。

45、神闕

位置:在臍中央。

作用:中風虛脫。四肢厥冷,小便不禁。

手法:揉、摩、擦。

安徽省淮北衛(wèi)生學校職業(yè)技能炮制-張志軍46、華蓋

位置:在胸部前正中線上,平第一肋間隙。

作用:咳嗽氣喘,胸脅痛,咽腫。

手法:點、揉、推。

47、天突

位置:在胸骨上窩中央。

作用:咳嗽哮喘,梅核氣,咽喉腫痛。

手法:點、揉、推。

48、印堂

位置:在兩眉頭連線之中點。

作用:頭暈頭痛,三叉神經(jīng)痛。

手法:點、揉、推。

49、魚腰

位置:眉毛中點直對瞳孔處。

作用:目赤腫痛,眼瞼下垂,口眼斜。

手法:點、揉。

50、太陽

位置:在顳部,眉梢與目外肌之中點,外開1寸凹陷處。

作用,偏頭痛,目赤,牙痛。

手法:點、按、揉。

安徽省淮北衛(wèi)生學校職業(yè)技能炮制-張志軍按摩是通過手法作用于人體肌表,以調整人體的生理、病理狀態(tài),達到身體保健的方法。其作用原理與各種手法有密切關系,但總的說來,都是依據(jù)祖國醫(yī)學中的經(jīng)絡學說。經(jīng)絡貫通于人體的表面、上下、臟腑,是氣血運行的途徑,也是津液輸布的網(wǎng)絡。1、調整經(jīng)絡系統(tǒng)經(jīng)絡是運行全身氣血,聯(lián)絡臟腑肢節(jié),溝通上下內外的通路,包括經(jīng)脈和絡脈。

2、調整陰陽人體為對立統(tǒng)一的有機整體,祖國醫(yī)學以陰陽觀念解釋人體內部變化。當病邪已作用于人體時,陰陽平衡遭到破壞,造成陰陽失調。所以,調整陰陽是祖國醫(yī)學一條基本原則。

3、調整臟腑功能臟腑是化生氣血,通調經(jīng)絡,主持人體生命活動的主要器官,按摩通過不同手法作用于人體體表,刺激體表一定部位,對內臟功能活動產(chǎn)生一定影響。

4、促進氣血運行氣血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是人體活動的基礎,人體全身的一切組織都需要氣血供養(yǎng)和調節(jié)才能發(fā)揮它的功能。

5、調整筋骨關節(jié)屬筋骨范疇,筋骨損傷必然累及氣血,致脈絡受損,血瘀氣滯,影響肢體活動,也就是"不通則痛"。按摩通過舒筋通絡,理筋整復,活血化瘀達到"通則不痛"的目的。第四節(jié)按摩作用的原理安徽省淮北衛(wèi)生學校職業(yè)技能炮制-張志軍

第一節(jié)推法

推法的手法操作、施術要領和作用詳見本書第四章第一節(jié)。現(xiàn)介紹推法的手法應用。

一、推正頂法

1、體位受術者坐位,術者站于體側。

2、手法操作術者以拇指腹自素穴起沿頭正中線經(jīng)印堂、神庭、百會、強間推到啞門穴止,反復操作數(shù)次。

3、要領沿經(jīng)穴位應配合點按。

4、作用安神寧志,平肝熄風。二、推上腹法

1、體位仰臥位,術者站其頭前。

2、手法操作術者以兩拇指對置鳩尾穴處經(jīng)上、中、下脘直推到水分穴上,反復直推數(shù)次。

3、手法要領以拇指腹著力下推,兩手用力應均勻一致。以能耐受為度。本法亦可用雙掌交叉重疊,以大魚際及掌根部進行推動,推動力更加沉穩(wěn)著實,覆蓋面亦大。

4、作用調中健脾,和胃降逆。

30種常用按摩手法安徽省淮北衛(wèi)生學校職業(yè)技能炮制-張志軍三、推下腹法

1、體位仰臥位,術者坐或站其頭前。

2、手法操作術者以兩手拇指掌側,對置臍下陰交穴,余指分置腹部兩側,自上向下逐步推動,經(jīng)過石門、關元、中樞到曲骨穴止,反復操作數(shù)次。

3、手法要領下腹部手法應比上腹部為輕,恥骨聯(lián)合上方用力宜輕柔。

4、作用清利濕熱,培元益氣。

四、推背法

1、體位俯臥位,兩手握拳置鎖骨下方,術者站其頭前。

2、手法操作術者以兩拇指掌側對置在大杼穴的高度,自上向下沿脊柱兩側推動到大腸俞,反復操作數(shù)次。

3、要領術時沿脊椎兩側直線推移。推時兩手用力要均勻一致,皮膚不應有皺折。背部用力大于腰部,以皮膚微紅為度。術時局部發(fā)脹,有沉重感。術后局部發(fā)熱輕松。

4、作用宣熱疏風,行氣通絡。

五、推手三陽法

1、體位坐位或臥位。

2、操作術者以兩手拇指對置于肩部,余指扶定兩側臂部。分別按太陽、少陽、陽明經(jīng)脈的順序依次由肩部沿經(jīng)推到肘部、腕部,每經(jīng)各推5~7遍。

3、要領兩拇指均勻用力推動,推三陽經(jīng)的起止穴及沿經(jīng)穴位可配合按法。推三陽經(jīng)用力比推三陰經(jīng)為重。術時有酸、脹感。術后局部溫熱,上肢輕松有力。

4、作用疏通手三陽經(jīng)脈。

安徽省淮北衛(wèi)生學校職業(yè)技能炮制-張志軍六、推手三陰法

1、體位坐位或臥位。

2、操作術者以兩手拇指對置于肩部,余指置肩兩側扶定上肢。分別按太陰、厥陰、少陰三經(jīng)脈的順序依次由肩腋部沿經(jīng)推至肘部至腕部,每經(jīng)各推5~7遍。

3、要領推三陰經(jīng)用力輕于推三陽經(jīng)。沿經(jīng)穴位可配合按法。推時上臂與前臂應平放成一直線。兩指用力要均勻,以皮膚微紅為度。術時有微酸、脹感,局部有緊壓感。按穴位時有麻脹感。術后局部溫熱,輕松。

4、作用通經(jīng)活血,化瘀止痛,理氣和胃,鎮(zhèn)靜安神。

七、推股外側法

1、體位側臥位。受術側下肢屈曲,股外側向上平放床上。

2、操作術者以兩手拇指掌側對置于環(huán)跳穴處,自上向下經(jīng)過風市、陽關、陽陵泉、外丘、光明、懸鐘到丘墟穴止,反復推動數(shù)次。

3、要領推經(jīng)穴位時,應配合點按,風市、陽陵泉、懸鐘穴應施用長按法。術時有酸、麻脹感及放射性溫熱感。術后下肢溫熱有力。

4、作用疏散風邪,通絡止痛。

安徽省淮北衛(wèi)生學校職業(yè)技能炮制-張志軍八、推股后法

1、體位俯臥位,踝下加墊。

2、操作術者以兩手拇指掌側,對置于承扶穴處,自上向下沿股后正中線經(jīng)殷門、委中、承山到足跟,反復推動數(shù)次。

3、要領推動時用力要均勻一致。推經(jīng)穴位處時,用力稍重,以能耐受為度。術時有酸、麻、脹及放射性溫熱,術后下肢輕松有力。

4、作用疏筋活絡,強健腰腿。

九、推運股外側法

1、體位仰臥位。

2、操作術者以雙手掌根部著力于兩股外側,上下反復推運,推而前行,運而拉回,持續(xù)推運數(shù)次。

3、要領操作中應適當增加壓力,要持續(xù)推,緩慢運。推運中用力宜均勻,不可忽快忽慢,避免搓、擦動作。

4、作用疏通血脈,調和氣血,祛郁行滯溫通經(jīng)絡,理氣行血。

十、推全腹法

1、體位仰臥位。

2、操作術者雙手重疊,以大魚際和掌根部著力于腹部,自上腹部推至下腹部。先中間后兩邊依次推遍全腹,反復操作數(shù)次。

3、要領雙手用力要均勻,先中間后兩邊依次全腹推遍,施術中可聞及胃及腸被推動后出現(xiàn)的漉漉水聲,及尿意頻頻。

4、作用調和腸胃,除濕利水,通便導滯。

安徽省淮北衛(wèi)生學校職業(yè)技能炮制-張志軍十一、掌推肩胛法

1、體位坐位或側臥位。

2、操作術者一手扶肩部并向后掀肩部,另一手以掌跟自肩中俞穴位處,沿肩胛骨內緣,經(jīng)膏盲穴向外下方斜推到腋中線止。反復推動數(shù)次。

3、要領頭要后仰,胸要前挺。掌根推到膏盲穴時著力加重,并囑其咳嗽。肩胛上部用力重于下部。術時有重壓感。術后感覺呼吸舒暢,增益精神。

4、作用平喘止咳,益氣補虛。

十二、兩肋分推法

1、體位仰臥位。

2、操作術者以兩手拇指置于胸骨兩旁的俞府穴處,食指抱定胸部兩側,沿肋間隙的方向,自內向外分推到兩側腋中線,從上向下依次移到乳根穴的高度的肋間隙止。反復進行數(shù)次。

3、要領分推用力要均勻,手法宜輕柔緩慢。術時不宜按壓。此法婦女到靈墟穴處止。術時心胸舒暢,輕爽。術后呼吸舒暢,頭胸輕松,增益精神。

4、作用通宣氣血,寬胸止痛。

十三、背部分推法

1、體位臥位。

2、操作術者以兩手拇指分別置于背部大杼穴的高度,脊柱兩旁,食指分置體兩側,自內向外下方,沿背部肋間隙的方向分推到兩側腋中線止。自上向下依次推到胃俞穴的高度。反復操作數(shù)次。

3、要領

(1)分推時受術者自由呼吸,手法宜輕柔均勻而有力。

(2)脊柱端用力重于腋中線處。

(3)術時背部溫熱,微脹。術后精神振奮,呼吸輕松。

4、作用解表、退熱、祛風清眩。

5、注意勿用蠻力,防止損傷肋骨。

安徽省淮北衛(wèi)生學校職業(yè)技能炮制-張志軍十四、推按腰背法

1、體位俯臥位。

2、操作術者沉肩,伸臂將雙手交叉橫置于脊柱兩側(左手橫置右側,右手橫置左側,掌心向內,手指向外)。同時向腰部兩側反方向推按。自上向下移動,順序推按數(shù)次。

3、要領

(l)操作時著力和緩,連貫。雙手用力要均勻一致。

(2)可用體前傾增加力度。

4、作用通經(jīng)活絡,鎮(zhèn)痛化滯。

十五、分掌法

1、體位坐位,掌心向上。

2、操作術者以兩手拇指指腹置于大陵穴處,食指置受術者手背部扶定助力。以拇指分推,沿大魚際推到少商穴止。沿小魚際推到小指的少澤穴止。反復分推數(shù)次。

3、要領

(1)整個操作著力應輕緩而有節(jié)律。

(2)術中、術后頭腦有安靜感。

4、作用寧心安神,寬胸理氣。

十六、背部擠推法

1、體位俯臥位。

2、操作術者以兩手拇指置于兩側大杼穴,余指置兩側腋下,分別扶定。由上向下,由外向內邊擠向下邊推脊柱兩側之肌肉,到膈俞穴的高度止,反復操作數(shù)次。

3、要領

(1)擠推時應將肌肉從兩側向中央擠起,緩慢向下推動。

(2)兩側用力要均勻,避免皮膚重疊。

(3)擠推后可配合撫摩。

(4)術時皮膚發(fā)熱,有緊張感,術后背部輕松,胸部舒適。

4、作用健脾益腎,調氣補虛。

安徽省淮北衛(wèi)生學校職業(yè)技能炮制-張志軍一、拿肩井法

1、體位坐位。

2、操作術者以兩手四指置肩后,拇指掌側分別置于兩側肩井穴處,著力向上提拿數(shù)次。

3、要領

(1)手法用力大小,以能耐受為度。

(2)拿提后可配合輕微指揉法。

(3)術時局部有酸、脹、沉重感。單側手法時術后上肢、肩、背、頸項有舒適輕松感。雙側施術后,頭腦清爽,增益精神。

4、作用通經(jīng)活絡,豁痰開竅。

二、拿腋下法

1、體位坐位,兩手插腰。

2、操作術者以兩手置腋下,拇指置淵腋穴處,四指分別置于兩側背部隔俞穴,拿提腋下肌肉,自上向下反復操作數(shù)次。

3、要領

(1)拿提腋下肌肉宜緩慢而輕柔。

(2)受術者肌肉要放松,自由呼吸。

(3)術時局部有酸脹感。術后心胸舒暢,增益精神。

4、作用寬胸利隔,寧心止痛。

第二節(jié)拿法安徽省淮北衛(wèi)生學校職業(yè)技能炮制-張志軍三、拿承扶法

1、體位直立,腰前彎。

2、操作術者以一手拇指置于承扶穴,食指置股外側,拿定肌肉后,向上提拿。反復操作數(shù)次。

3、要領

(1)受術者應盡力彎腰,兩下肢用力伸直。

(2)拿提用力大小,以能耐受為度。

(3)術時局部有酸、脹、沉重感。術后下肢溫熱,腰腿輕松。

4、作用調整經(jīng)脈,化瘀定痛。

四、提拿足三陽法

1、體位臥位。

2、操作以兩手拇指與其余四指置于股外側近端,以對合力著力于大腿外側循足陽明胃經(jīng)、足太陽膀胱經(jīng)、足少陽膽經(jīng)之經(jīng)筋,順序拿提到外踝、足背,往返3~5次。

3、要領

(1)雙手拇指與余指要盡力張開,以增加提拿范圍。

(2)術中切忌抓提,以防皮膚損傷。

4、作用疏通經(jīng)絡,宣通氣血,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安徽省淮北衛(wèi)生學校職業(yè)技能炮制-張志軍五、提拿足三陰法

1、體立仰臥位。

2、操作術者以兩手拇指與其余四指對合著力于下肢內側足三陰經(jīng)之經(jīng)筋。從腹股溝循三陰經(jīng),從上向下順序提拿到足內踝,往返3~5次。

3、要領

(1)雙手盡力張開,以增加提拿范圍。

(2)術中避免抓拿,以防皮膚損傷。

(3)提拿足三陽、足三陰主要是配合全身按摩時應用。

4、作用疏通經(jīng)絡,活血化瘀,調肝理脾,溫陽補腎。

六、拿昆侖法

1、體位俯臥位。

2、操作術者以四指置三陰交處,拇指置相對的小腿外側,自三陰交鉗形揉捏到水泉穴,反復操作數(shù)次。再以拇指食指相對置于跟健兩側之內,外昆侖穴處,拿提數(shù)次。

3、要領

(1)術時足踝背屈90度的角度。

(2)提拿用力,由輕到重,逐漸增加力量。

(3)術時局部有酸、脹感。術后局部溫熱,腰部輕松。

4、作用通經(jīng)活絡,消腫止痛。

安徽省淮北衛(wèi)生學校職業(yè)技能炮制-張志軍七、肩周拿提法

1、體位坐位,受術側上肢放于術者膝上。術者站其體側以同側足蹬于座位上。

2、操作術者以拇指和食指對合,置于肩關節(jié)前后進行拿提。向上到肩俞、肩峰高度,向下到腦會。反復拿提整個三角肌部位。再自腋部始,沿三角肌前、后緣及肱二頭肌、肱三頭肌,反復提拿數(shù)次。

3、要領

(1)拿提時應固定肩關節(jié),肩部肌肉要放松。

(2)拿提應緩慢而有力,用力大小以能耐受為度。

(3)術時有沉重和牽拉感。術后局部有微熱及輕松感。

4、作用通經(jīng)活絡,活血止痛。

八、腹肌拿提法

1、體位受術者仰臥位,術者站其側。

2、操作術者以兩手四指置腹部兩側章門穴處,自外向內將腹肌擠起。后兩手交叉叩攏二拇指置腹肌一側,食指置另一側,自兩側關門穴的高度向下逐步移動,順序拿提到歸來穴高度止。反復操作數(shù)次。

3、要領

(1)受術者腹肌要放松。每次提拿時均需先擠攏腹肌后再提拿。

(2)術時有腹肌拉扯感及微脹感。術后腹部有溫熱。舒適、輕爽感。

4、作用調中和胃,補腎納氣。

安徽省淮北衛(wèi)生學校職業(yè)技能炮制-張志軍一、按百會法

1、體位坐位。

2、操作術者以拇指指腹長按百會穴。后以拇指腹從前頂經(jīng)百會穴推到后頂,再從一側絡卻經(jīng)過百會到對側進行推法。反復操作數(shù)次。

3、要領

(1)長按時拇指應與皮膚保持垂直。

(2)用力大小以能耐受為度。

(3)術時頭腦微熱,子宮有收縮感。術后頭腦清爽,增益精神。

4、作用健腦寧神,回陽固脫,理氣消滯,補虛益氣。

5、注意體弱者可用臥位施術。

二、頭對按法

1、體位坐位。

2、操作

(1)術甜兩手四指置兩狽榆額頭維同高處,向枕后推摩叫后頂穴止。反復數(shù)次。

(2)術者以兩掌心置兩側顆部,著力對按1~2分鐘。

(3)術者再以兩掌心對置兩耳孔,著力對合按1~2分鐘。

3、要領

(1)推摩時用力均勻一致而有節(jié)律。

(2)對按時兩側用力相等。

(3)術時頭部有緊壓感,對按耳孔有"嗡嗡"聲響。術后頭、耳輕松舒適。

4、作用祛風止痛,健腦寧神。

第三節(jié)按法安徽省淮北衛(wèi)生學校職業(yè)技能炮制-張志軍一、點按胸骨法

1、體位仰臥位,術者站其體側。

2、操作術者以一手或兩手四指自璇璣穴逐步向下點按到中庭穴處。反復操作數(shù)次。

3、要領

(1)術時要迎隨呼吸,呼氣時點按。

(2)用力宜均勻緩慢而有力。

(3)術時有一緊一松感及壓迫感;術后心胸開闊,呼吸暢快,增益精神。

4、作用寬胸利隔,和胃止吐。

二、雙龍點肩法

1、體位坐位,術者站其體側。

2、操作術者兩手拇指伸直,微屈四指,用拇指端置于肩前窩的抬肩穴,肩后窩的俞穴,同時著力,相對點按。

3、要領

(1)點按前應放松肩部肌肉。

(2)點按由輕到重,由表及里,用力要以能耐受為度。

(3)取穴要準確。

(4)術時局部有酸、脹。微痛感;術后肩部微熱,感覺輕松。

4、作用祛風邪,活氣血,通經(jīng)止痛,解除粘連。

第四節(jié)點法安徽省淮北衛(wèi)生學校職業(yè)技能炮制-張志軍揉撥脛前肌法

1、體位仰臥位。

2、操作術者以單手或雙手拇指置于脛前肌外側陽陵泉穴處,以指腹按揉脛骨外側脛前肌部位,自上向下,邊按揉邊移到解溪穴處。反復操作數(shù)次。再以拇指指端于脛前肌肌腹處進行橫向撥動1~2次,自上向下逐步移到解溪穴處,最后以四指進行撫摩數(shù)次。

3、要領

(1)按揉脛前肌用力由輕到重,同時點按足三里、豐隆、上巨墟、條口、下巨墟等穴位。

(2)按撥動作要輕巧,靈活,注意保護皮膚。

4、作用疏理肌筋,解痙止痛,調和氣血,健脾和胃。

第五節(jié)撥法安徽省淮北衛(wèi)生學校職業(yè)技能炮制-張志軍一、上腹橫摩法

1、體位仰臥位。

2、操作術者以一手或兩手四指并攏,置于一側腹哀、章門穴處,橫向經(jīng)關門、太乙到對側腹哀、章門穴處,反復橫摩數(shù)次。

3、要領

(1)橫摩在兩側腹哀、章門穴處用力稍重,可將肌肉摩拉起,腹中部用力稍輕而緩。

(2)術中有腹肌拉扯及微脹感。術后上腹部輕松。

4、作用補脾陽,助運化,寬胸肋。

二、臍旁橫摩法

1、體位仰臥位。

2、操作術者以一手或兩手四指掌側并置于大橫、腹結穴處,經(jīng)過天樞、外陵穴到對側大橫、腹結穴處止,反復進行橫摩數(shù)次。

3、要領

(1)大橫、腹結穴處著力稍重,臍周用力宜輕柔。

(2)術時局部有拉扯感和微脹感;術后局部溫熱,腸鳴音增強。

4、作用溫補脾腎,調中和胃。

三、下腹橫摩法

1、體位仰臥位。

2、操作術者以一手手指或指掌置于腹部一側五樞、府舍穴處,經(jīng)水道、氣穴、關元到對側五樞、府舍穴處,往返橫摩數(shù)次。

3、要領

(1)水道、氣穴處用力稍重,其余部位稍輕。

(2)下腹橫摩用力比上腹橫摩用力要輕。

(3)術時掌根微向上抬起,手指掌側平放于施術部位著力。

(4)便秘者,左下腹部宜重摩。

(5)術時下腹部肌肉有牽拉和微脹感;術后小腹輕松,溫熱。

4、作用調補下焦氣機,益元振陽。

第六節(jié)摩法安徽省淮北衛(wèi)生學校職業(yè)技能炮制-張志軍一、揉太陽法

1、體位坐位或仰臥位。

2、操作術者以兩手拇指指腹著力于兩側太陽穴,輕而和緩地揉動1~3分鐘。后以一手扶頭部,另一手拇指腹自頭維穴向外下方經(jīng)過太陽穴摩動到耳門,反復操作數(shù)次。

3、要領

(1)指揉時宜輕緩、柔和,摩動可稍用些力量。

(2)術時有酸脹及放射感到前額;術后頭腦清爽。

4、作用疏風散熱,清頭明目。

二、揉風池法

1、體位坐位。

2、操作術者一手扶前額,另一手拇、食指分別置于兩側風池穴處,指揉1~3分鐘。再以拇指掌側自腦空穴向下摩動,經(jīng)過風池到肩井穴止,反復操作數(shù)次。

3、要領

(1)術時頭宜直立,不可偏斜。

(2)指揉方向,向前并微向上方。

(3)術時局部有酸、脹、溫熱感;術后頸部、肩部舒適,頭腦清爽。

4、作用疏風清熱,清頭開竅。

5、注意體弱者可俯臥位。

第七節(jié)揉法安徽省淮北衛(wèi)生學校職業(yè)技能炮制-張志軍搓點強法

1、體位俯臥位

2、操作術者以一手四指指腹或掌面,著力于八廖穴進行搓揉。待局部溫熱后再以拇指指腹點按長強穴1分鐘。

3、要領

(1)搓時自一側上廖到下廖方向往返進行搓揉。

(2)施術中要剛中有柔,注意保護皮膚。

(3)搓以皮膚微紅為度。

4、作用調和氣血,疏通經(jīng)絡,祛風散寒,清利下焦,壯腰補腎。

5、注意孕婦禁用此法。

第八節(jié)搓法安徽省淮北衛(wèi)生學校職業(yè)技能炮制-張志軍溫腎補氣法

1、體位俯臥位。

2、操作術者以兩手掌相搓至熱,迅速以兩掌心置于兩側腎俞、氣海俞穴處,做快速振顫手法約2分鐘。

3、要領

(1)術者腕部放松,全掌緊貼皮膚,掌心對準兩側腎俞、氣海俞穴處施振顫法。

(2)動作要連貫,使振顫連續(xù)不斷傳遞到機體,產(chǎn)生溫熱感,以連續(xù)施術2分鐘為宜。

4、作用溫腎壯腰,大補元氣,疏通經(jīng)絡,活血止痛。

第九節(jié)顫法安徽省淮北衛(wèi)生學校職業(yè)技能炮制-張志軍胸肌拍打法

1、體位仰臥位。

2、操作術者雙手四指并攏,從受術者胸骨正中線,自內向外依次拍打胸大肌部位,反復操作。再以兩手掌自胸骨中線向兩側按揉胸大肌數(shù)次。

3、要領

(1)拍打時用力要均勻、和緩而有節(jié)律。

(2)按揉要迎隨呼吸,掌心不離皮膚。

(3)婦女乳房部不得進行此法

4、作用寬胸解郁,理氣止痛。

第十節(jié)拍打法安徽省淮北衛(wèi)生學校職業(yè)技能炮制-張志軍吉慶有余

1、體位坐位或俯臥位。

2、操作術者雙手五指并攏,屈曲成空拳以腕關節(jié)的一起一落帶動雙拳交替著力叩打肩背及項后夾脊部位,反復叩擊數(shù)遍。

3、要領

(1)術時用力由小到大,逐漸增加。

(2)手法要輕巧,富有彈性和節(jié)奏,叩擊有聲如慶賀豐收,故稱"吉慶有余"。

4、作用舒筋活血,開導放松,調和氣血。宣通肺氣,解除疲勞。第十一節(jié)叩法安徽省淮北衛(wèi)生學校職業(yè)技能炮制-張志軍指尖擊法

1、體位坐位

2、操作十指分開,微屈曲成爪狀。以指尖叩擊前額及頭部,反復操作數(shù)遍。

3、要領

(1)動作要靈活、輕巧自如。著力要均勻而有節(jié)奏,力度依胖瘦而不同。

(2)術時以指尖著力,不宜以指腹著力,要將指甲剪短修圓,避免損傷皮膚。

4、作用輕手法時起鎮(zhèn)靜安神,抑制神經(jīng)的作用;重力快速手法時則興奮神經(jīng),清腦益智。

第十二節(jié)擊法安徽省淮北衛(wèi)生學校職業(yè)技能炮制-張志軍密拿拍打風市上、下法

1、體位臥位。

2、操作術者以單手或雙手三指(或五指)端在股外側,似風市穴為中心進行快速湊合。一松一緊,一張一合,一起一落地反復啄拿數(shù)遍。后以手指并攏,伸直,拍打密拿過的風市穴上、下,反復操作數(shù)遍。

3、要領

(1)密拿時速率較快,以皮膚有印痕,局部有微溫熱感為度。

(2)手法用力要均勻,以風市為中心。

(3)拍打時持續(xù)到局部灼熱、潮紅為度。

(4)避免掐、摳動作,以防損傷皮膚。

4、作用祛風散邪,疏通閉塞,溫通經(jīng)絡,止痛祛癢,引邪出經(jīng)。第十三節(jié)啄法安徽省淮北衛(wèi)生學校職業(yè)技能炮制-張志軍定義:以單手或雙手掌心或拇指指腹,著力于施術部位做左方或上下往返移動的方法,稱抹法。

抹法的動作與推法相似,可謂是直推、旋推、分推、合推的綜合動作。推法是單方向的移動。而抹法則可根據(jù)不同施術部位做單方向或任意往返方向移動。抹法著力也較推法為重。

一、手法操作

1、掌抹法受術者坐位或臥位。術者以一手或兩手掌心大魚際和小魚際部貼于施術部位,著力做輕而不浮、重而不滯、輕巧靈活的往返移動或移抹。多雙手對稱施術,用于額、頸、胸、肋等處。

2、拇指抹法受術者坐位。術者以兩手四指扶其頭部,以拇指自印堂穴交替向上抹到神庭穴,往返數(shù)次。隨后向左右沿前額抹到太陽穴。并在太陽穴作運轉活動數(shù)次,仍向中間合攏。如此往返數(shù)次。再分別沿眼眶周圍反復抹動。然后沿顴骨下緣抹到兩耳前的聽宮穴,再作數(shù)次往返,最后仍還原回到印堂。以上動作連續(xù)不斷,一氣呵成。

二、要領

手法動作要連續(xù)不斷,緩和,靈活。輕而不浮,重而不滯,防止抹破皮膚。

三、作用

抹法所施部位和穴位不同,其作用亦不同:抹印堂、前額、膀胱經(jīng)(項部)均有疏風解表,活血通絡之功;而抹印堂和前額還有平肝降火,開竅醒腦之功;抹眼眶則能明目醒腦,寧心安神;抹人迎則能平肝降壓;抹胸部寬胸理氣;抹法在手部應用則有舒筋通絡,行氣活血的作用。

四、手法應用

抹橋弓法

1、體位坐位或仰臥位,頭偏向對側。

2、操作術者以左手扶前額,使其頭稍向左上斜偏。再以右手拇指外側緣沿胸鎖乳突肌自上向下推抹30次。左右分別進行。

3、要領手法宜慢,輕柔。不能兩側同時施術。術時有酸脹感。

4、作用降低血壓,減慢心率。

5、注意低血壓及心動過緩者忌用此法。

第十四節(jié)抹法安徽省淮北衛(wèi)生學校職業(yè)技能炮制-張志軍定義:以拇指與食指對合著力于施術部位,反復交替捏拿的手法,稱捏法。

手法操作

1、體位坐位或者臥位。

2、操作術者的拇指與四指的指腹對合力交替、反復、持續(xù)、均勻地捏拿皮肉肌筋。使局部在指的不斷對合轉動下捏起,再以手的自然轉動,使皮肉肌筋自指腹間滑脫出來,如此反復交替進行,循序移動。

3、要領術中要用力均勻,剛中有柔,柔中有剛,靈活自如,按其經(jīng)絡。穴位捏而拿之,不可呆滯,注意保護皮膚。移動應順著肌肉外形輪廓循序進行。

4、作用疏通經(jīng)絡,行氣活血。

第十五節(jié)捏法安徽省淮北衛(wèi)生學校職業(yè)技能炮制-張志軍5、手法應用

(1)捏頸肌法

1)體位坐位或俯臥位。

2)操作術者兩手并置于風池穴處,拇指在頸肌外側,余指在頸肌內側,將一側頸肌微向上拿起,自上向下捏拿到肩中俞。反復數(shù)次,左右分別進行。

3)要領捏拿移動宜緩慢,用力均勻,以皮膚微紅為度。術時肌肉有拉扯感及酸、脹感。術后頭腦清爽,頸項靈活。

4)作用調和氣血,解痙止痛。

(2)捏脊法

1)體位俯臥位。

2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