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地理第二階段考試_第1頁
八年級地理第二階段考試_第2頁
八年級地理第二階段考試_第3頁
八年級地理第二階段考試_第4頁
八年級地理第二階段考試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精品文檔-下載后可編輯八年級地理第二階段考試八年級地理第二階段考試

【知識技能】一、用你的火眼金睛選出最中意的一個,選出后把相應的字母填在答題卡。(每題1.5分,共30分)

1.下列山脈,屬于我國地勢第一級階梯與第二級階梯分界線的是()[1.5分]

A.大興安嶺

B.天山

C.祁連山

D.雪峰山

2.位于我國地勢第三級階梯上的地形區(qū)是()[1.5分]

A.柴達木盆地

B.成都平原

C.黃土高原

D.華北平原

3.下圖中數(shù)碼所代表的地形區(qū)名稱是()[1.5分]

A.①黃土高原②華北平原

B.①四川盆地②長江中下游平原

C.①青藏高原②云貴高原

D.①內(nèi)蒙古高原②東北平原

4.秦嶺-淮河一線大致同哪些界線相一致()①1月0℃等溫線②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③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④熱帶與亞熱帶的分界線⑤季風區(qū)與非季風區(qū)的分界線⑥濕潤區(qū)與半濕潤區(qū)的分界線[1.5分]

A.①②③

B.②④⑥

C.①③⑥

D.①④⑤

5.一人乘火車外出旅游,當?shù)竭_目的地時,原來一只空旅行袋內(nèi)裝滿了他一路不得不脫下來且暫時不穿的衣服。你認為此人的旅行路線應是()[1.5分]

A.上海-北京

B.杭州-昆明

C.哈爾濱-廣州

D.濟南-西安

6.下列城市年降水量由多到少排序,正確的是()[1.5分]

A.北京、昆明、拉薩、烏魯木齊

B.臺北、武漢、烏魯木齊、蘭州

C.昆明、廣州、呼和浩特、哈爾濱

D.廣州、上海、拉薩、烏魯木齊

7.下面的鄉(xiāng)村民居多出現(xiàn)在我國的_____地區(qū),反映了該地區(qū)降水______。()[1.5分]

A.青藏地區(qū),降水少

B.西北地區(qū),降水少

C.北方地區(qū),降水多

D.南方地區(qū),降水多

8.天氣預報說明天將有寒潮到來,你將做的準備最好是()[1.5分]

A.帶好防雨用具

B.多穿御寒的衣服

C.帶好雨傘防冰雹

D.穿好皮靴以防暴雨

9.下列河流中,具有“水量豐富、含沙量小、結冰期長”的特征的河流是()[1.5分]

A.珠江

B.長江

C.黃河

D.黑龍江

10.近年來,長江洪災頻繁發(fā)生,其主要自然原因是()①中游地區(qū)圍湖造田②中下游地勢低平③流域內(nèi)降水豐沛④上中游砍伐森林,破壞植被⑤支流眾多,雨季漲水集中[1.5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①③⑤

11.判斷以下幾項內(nèi)容中,哪一項不是自然資源?()[1.5分]

A.空氣

B.魚

C.水

D.書本

12.下列自然資源,全部屬于可再生資源的是()[1.5分]

A.石油、森林、煤炭、太陽能

B.鐵礦、天然氣、鈾礦、陽光

C.陽光、土地、水、草原

D.森林、水、天然氣、鐵礦

13.下列自然資源中屬于不可再生資源的是()[1.5分]

A.生物資源

B.礦產(chǎn)資源

C.水資源

D.氣候資源

14.下列關于我國自然資源的敘述正確的是()[1.5分]

A.礦產(chǎn)資源總量豐富,但種類不齊全

B.資源總量大,人均占有量小

C.對資源的開發(fā)利用成績顯著,沒有浪費

D.我國自然資源狀況十分樂觀

15.我國自然資源人均占有量不斷減少的主要原因是()[1.5分]

A.自然資源數(shù)量有限,難以大量增加

B.自然資源不可再生,用一點少一點

C.我國人口不斷增加,數(shù)量眾多

D.自然資源開發(fā)利用不合理,浪費嚴重

16.對我國土地資源描述正確的是()[1.5分]

A.我國土地資源豐富,沒有后顧之憂

B.我國人均耕地資源豐富

C.我國土地資源構成比例不合理,而且分布不均

D.我國難利用的土地資源比可利用的土地資源多

17.有關我國耕地的說法正確的是()[1.5分]

A.水田與旱地的分界線是季風區(qū)和非季風區(qū)的分界線

B.水田分布在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的地區(qū)

C.旱地分布在年降水量200至400毫米之間的地區(qū)

D.我國耕地主要分布在中部和西部地區(qū)

18.下列哪一項不是我國土地資源開發(fā)利用中的主要問題()[1.5分]

A.耕地破壞,水土流失嚴重

B.草場超載,草質下降

C.過度開墾、放牧,引起土地荒漠化

D.土地價格過低

19.我國人與地突出的問題是()[1.5分]

A.國土面積大,耕地總面積很小

B.后備耕地資源豐富

C.人口增長迅速,人均耕地越來越少

D.草場過度放牧,草地遭受破壞,數(shù)量減少

20.我國把“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作為基本國策,主要原因是()[1.5分]

A.土地資源分布不均

B.土地資源不可再生

C.土地資源多種多樣

D.人口多耕地少

二、開動腦筋,相信你一定很出色。(每空1.5分,共36分)

1.我國的地勢總特征是___,呈___分布。[每空1.5分]

2.根據(jù)___的南北差異,并結合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實際,我國從北到南劃分為5個溫度帶,北京市應屬于___帶。[每空1.5分]

3.___風能給我國帶來豐富的水汽,形成降水;我國年降水量分布的總趨勢是___。[每空1.5分]

4.請列舉兩種我國經(jīng)常發(fā)生的災害性天氣:___、___。[每空1.5分]

5.我們把最終流入海洋的河流叫做___;請任意寫出一條內(nèi)流河的名稱:___。[每空1.5分]

6.世界上最長、開鑿最早的人工河是___;目前,在我國實施的___工程中,將作為長江水北上到達京津的輸水通道。[每空1.5分]

7.直接來自于___并用于生產(chǎn)、生活的物質和能量,叫做___按其循環(huán)再生時間的長短可以分為___資源___資源.[每空1.5分]

8.我國土地資源根據(jù)其利用類型分為___、___、___和建設用地等;我國土地的基本國策是___[每空1.5分]

9..我國耕地主要分布在半濕潤、濕潤的___(地形)區(qū),北方以___為主,南方以___。[每空1.5分]

三、地圖是學習地理的工具,運用你所學的讀圖技能解答下列問題。

1.讀“季風區(qū)與非季風區(qū)分界示意圖”,回答下列各題。(1)A、B兩處中,位于非季風區(qū)的是___________。(2)影響我國的夏季風,主要有C__________季風和D___________季風。(3)根據(jù)我國降水和氣溫的分布規(guī)律,圖中數(shù)碼①②③④中,降水量最多的是__________處,冬季氣溫最低的是_________處。[5分]

2.讀“黃河流域圖”,分析回答:(1)圖中字母A所代表的支流名稱是____________。(2)黃河以河口作為上、中游的分界點,請用字母C在圖中相應位置標注出來。(3)黃河憂患在上游的主要表現(xiàn)是_________、_________。(4)黃河下游出現(xiàn)“地上河”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2分)(5)黃河是我國的“母親河”,但歷史上水患嚴重。你認為治理黃河水患在中游應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什么?[8分]

3.讀下表,分析回答:我國人均資源與世界比較(1)我國自然資源方面的基本特點是什么?(2)怎樣對待我國人均資源不足的問題?(3)我們在報刊上經(jīng)常讀到有關我國自然資源存在危機的文章,這與我們“資源大國”似乎有矛盾,你對此有何認識?(4)造成我國人均耕地不斷減少的主要原因有哪些?(5)你能說出下邊漫畫的含義嗎?[10分]

四、【拓展提高】

1.對號入座下面是有關我國四大高原主要特征的“順口溜”,你能找到其對應的高原名稱嗎?(找到后把相應的字母填在下表內(nèi))A.巍巍蒼蒼,冰峰千丈;百里懸河,山川相間B.禿山荒丘,川梁相間;溝谷縱橫,地表破殘C.洼地羅列,山川相間;巖溶地表,結構奇巧D.地坦蕩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