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閣及樓、閣考_第1頁
樓閣及樓、閣考_第2頁
樓閣及樓、閣考_第3頁
樓閣及樓、閣考_第4頁
樓閣及樓、閣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樓閣及樓、閣考

這座亭子是一座具有藝術(shù)魅力的多層建筑。它們體量高大、華美壯觀,或躋身宮苑之內(nèi),架空百尺;或踞于市井之中,巍峨矗構(gòu);或傍依巖壁之側(cè),突兀層崖;或蒞臨江渚之畔,俯峙山川。其造型之精、結(jié)構(gòu)之巧,展示了木構(gòu)建筑藝術(shù)和建筑技術(shù)的高超成就,令人嘆為觀止。其遏云蔽月的壯麗之姿,又常常讓人產(chǎn)生“可上九天攬月”之遐想,蘊涵著向高空發(fā)展的通天愿望?!皹情w”二字在漢語中雖然常常連用,泛指多層的樓房,但溯源求本“樓”與“閣”最初并不是同一種建筑類型。1“亭”的起源“古代關(guān)于閣的記載比樓多而且早”。閣字的演變經(jīng)歷了一個極其繁復的過程。1.1止墻之閣、長木閣從文字的演進來看,甲骨文和金文中未發(fā)現(xiàn)“閣”,現(xiàn)知其最早出于小篆。在東漢許慎編撰的《說文解字》中“閣”列在“門”部,“從門,各聲”,“凡門之屬,皆從門”,而“各”是從口、夂。夂有行而止之不相聽從之意,故各聲字有暫止義。二者合在一起即構(gòu)成“閣”字原意“所以止扉者”。但其究竟何以止扉,目前尚無定論,略述如后:其一,為門開后插在兩旁用來固定門扇的長木樁。晉郭璞注《爾雅·釋宮》所以止扉之閣為:“門辟旁長橛也?!鼻搴萝残小读x疏》:“此閣以長木為之,各施于門扇兩旁,以止其走扇?!鼻逋跻督?jīng)義述聞》:“謂門之既開,其旁有長橛以止之,使不動搖。今時城門既開,插木橛于旁以止之,是其遺法也”。其二,指舊式門扇旁邊用作轉(zhuǎn)軸的長木樁。五代、宋初徐鍇《說文系傳》:“所以止扉,即今云門頰,扇所附著也?!遍T頰的作法在《營造法式·小木作制度一·烏頭門》中有“立頰長視門高”的記載。其三,謂為門閂。古又稱為“剡移”。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書證》:“案蔡邕《月令章句》曰:‘鍵,關(guān)牡也,所以止扉,或謂之剡移?!陛d樁入地以止門扉者,現(xiàn)恐已無實物可考,但在《營造法式·石作制度·門砧限》中還記錄有“止扉石”的構(gòu)件,大概是保留“止扉之閣”的作法,并以堅固的石材代替易朽的木料。以上各說,不妨存而不論,但從中可以總結(jié)出“止扉之閣”的兩個共同的特征:“長木”之形和“止門”之用。以其長木之形,可泛指長木樁。《爾雅·釋宮》:“謂之,在墻者謂之,在地者謂之臬,大者謂之,長者謂之閣?!惫弊?“別所在,長短之名。”宋邢《疏》:“即橛也,一名;置在墻者名;在地及門中者名臬;大者名;長者名閣是也?!币云淇墒归T止,引申之,《廣雅·釋詁三下》有“閣,止也”之說,更有言曰“凡止而不行皆得謂之閣”。1.2食閣食閣《說文解字》:“橫者可以庋物亦曰閣”。如用于席間暫貯食物,便構(gòu)成一種幾案類家具──“庋食之閣”?!抖Y記·內(nèi)則》∶“大夫無秩膳,大夫七十而有閣。”東漢鄭玄注∶“閣以板為之,庋食物也?!奔从脦讐K板合成H形木架,以暫擱食物。又《檀弓》:“曾子曰:‘始死之奠,其余閣也與’?!编嵭?“閣,庋藏食物?!碧瓶追f達《正義》:“閣,架橙之屬。人老及病飲食不離寢,恐忽須無當,故并將近置室里閣上也?!痹谑褂米酪吻?宴會和平時用膳,盛酒菜的器皿都置于席前地上,《儀禮》中記載甚明。為優(yōu)禮尊者或老人,特設置常膳,以供其隨時取食,故需要閣,不食時器皿入閣,擱于一邊。有時設席飲食之外,與僚友議事論學、對坐長飲,酒菜不必時時置于席前,需用時隨手可取,則也需要庋藏之閣。食閣與類食案,皆有板面與足,用以盛放食物器皿,可自由挪動。不同之處是案低,閣高;案中食物是即時食用,閣是暫貯,待用。尤當辨識者乃是閣與憑幾之別。閣作“H”形,則形制似幾,所別于幾者∶其兼作足的旁板高出于臺面。且臺面較幾為短,故不可作憑倚用。長沙瀏城橋一號墓與幾同時出土漆閣,臺板長不能容兩肱,人無法憑倚?!短垂匪浭侨顺跛?在沐浴之前,即在尸旁設奠,謂之始死之奠。稱謂“余閣”,就是倉促不及籌措,即用常膳的殘余酒菜。食閣隨著桌椅的出現(xiàn),即被淘汰。至唐代,則常指稱書閣,即庋藏書籍的書架。韋應物《燕居即事》詩“幾閣積群書,時來北窗閱”,幾閣皆用以置書?!爸轨橹w”因何與“庋食之閣”同名?郝懿行在《爾雅義疏》中指出:“‘庋食之閣’與‘止扉之閣’皆長木,故二者同名”?!爸轨橹w”本來就是“長木”,“庋食之閣”因用“長木”構(gòu)件架空底部,因此也稱為“閣”。食閣、書閣皆有暫時止物不動之意,且是指在高懸地面的木板上止物。故閣者,指于建筑,亦均是“暫時”止人止物之處,鮮有供人居處者,且早期還具有下部架空的特征。1.3閣道,閣道在古代,有一種特殊的交通橋梁也稱作“閣”?!稇?zhàn)國策·齊六》:“故為棧道木閣而迎王與后于城陽山中,王乃得反,子臨百姓”。棧道或稱“閣道”、“棧閣”,是依山崖修筑的一種特殊形式的木橋梁──單臂梁式板橋。典型的棧道有梁有柱,通常是用一根橫木,一端嵌入巖壁上的石孔之中,一端支在立于水中的木柱上,近似現(xiàn)代的半個排架。諸間排比過去,上擱簡單的木梁,便成棧道?!妒酚洝じ咦姹居洝?“輒燒絕棧道?!碧扑抉R貞《索隱》:“棧道,閣道也。崔浩云:‘險絕之處,傍依山巖,而施版梁為閣?!薄端?jīng)注二七·沔水》:“《諸葛亮與兄謹言趙云燒赤崖閣道書》:‘前趙子龍退軍,燒壞赤崖以北閣道。緣谷百余里,其閣梁一頭入山腹,其一頭立柱于水中’”?!逗鬂h書·隗囂傳》:“白水險阻,棧閣絕敗?!碧评钯t注:“棧閣者,山路懸險,棧木為閣道?!睄{谷棧道名閣道,而“復道”與“輦道”亦稱為閣道。《史記·留侯世家》:“上在雒陽南宮,從復道望見諸將?!彼闻帷都狻?“如淳曰:‘上下有道,故謂之復道。’韋昭云:‘閣道?!庇帧缎⑽浔炯o》:“乃立神明臺、井干樓,度五十余丈,輦道相屬焉?!睂嵸|(zhì)上凡是架空的道路都可叫做閣道。棧道是專指峽谷中、艱險之處架空的道路;而復道、輦道則是宮殿苑囿之間架空的道路,平易典麗氣象與棧道迥然不同。1.4《漢紀六成帝紀》,云:“閣”應為“空室”“閣”作為單體建筑出現(xiàn),確有歷史記載的可追溯至春秋時期。《吳地記》:“吳王于宮中作館娃閣,銅溝玉檻”。秦二世曾“起云閣,欲與南山齊”。漢代宮苑中也興建了許多以閣命名的建筑,如石渠閣、天祿閣、麒麟閣、堯閣、白虎閣、屬車閣等?!度o黃圖》:“石渠閣,蕭何造。其下礱石為渠以導水,若今御溝,因為閣名。所藏入關(guān)所得秦之圖籍。至于成帝,又于此藏秘書也”。又載畫霍光等功臣像于麒麟閣。因之,后世凡收藏器物圖書的房子,皆可稱閣。秦漢時“閣”雖無實物可考,但至少可以肯定其與“樓”尚不相通,因為此時“閣”不是“重屋”,閣的底層平面和上層平面在使用功能上不一樣,而且大多數(shù)的情況下只是一層“支柱層”。支柱層所形成的是一個沒有封閉的空間,雖然形成“層”但卻不能算作“室”。“閣”是“干闌式”房屋的一種發(fā)展,房屋建筑在一個由木樁支撐的平臺上;這種木結(jié)構(gòu)的平臺即為“平坐”。結(jié)構(gòu)形式是由閣道派生的,只是由長橋形的復道變?yōu)榉叫位蜷L方形平面的房屋建筑?!稜I造法式卷四·大木作制度一》中之原注:“平坐,其名有五:一曰閣道,二曰復道,三曰飛陛,四曰平坐,五曰鼓坐”,就是最好的證明。石渠閣下“礱石為渠以導水”則是巧妙地利用了這一沒有封閉的支柱層空間引渠水穿過,達到了防潮和消防的目的,閣亦因渠而得名。1.5“閣”的結(jié)構(gòu)和功能轉(zhuǎn)變至此可以作一小結(jié)。“閣”的意義包含三方面:底層立柱架空為其結(jié)構(gòu)特征;暫止、庋置為其功能特征;底層開敞,主要使用功能在上部則是其空間特征。且在閣的名稱由止扉的長木樁假借為幾案和架空的棧道、復道,進而演變?yōu)榻ㄖ愋头Q謂的過程中,始終貫穿其中。隨著時代的推移,人們?yōu)閿U大使用層面,通過如加“纏腰”等辦法,將閣底部的“支柱層”封閉,因此閣的結(jié)構(gòu)和空間特征隨之消逝?!队衿?“閣,樓也”,說明在南北朝時“樓”與“閣”的概念已經(jīng)混淆。閣發(fā)展到宋代時在結(jié)構(gòu)上已和樓沒有區(qū)別了,只在《營造法式》的記錄中保留了一些痕跡。但閣的庋藏和暫止的功能仍延續(xù)下來。而宋《集韻》所云之“觀也”和明計成在《園冶》中解說的“四阿開四牖”的“閣”已是園林建筑的形式了。有一點需要說明,俗謂“”為“閣”的異體字,實則不盡然。“”為門旁小戶?!稜栄拧め寣m》:“小閨謂之?!薄伴|”和“”都是小門的意思。“閣”與“”義本有別,但后世二字互用,如“閨”、“下”皆誤作“閣”。2“建筑”的含義“樓”與“閣”同樣,在文字中的出現(xiàn)相對來說較晚。樓在自身的發(fā)展過程中,概念及功能也有發(fā)展和變化。2.1樓與臺的關(guān)系樓在早期是高臺建筑的一種形式?!稜栄拧め寣m》:“四方而高曰臺,陜而修曲曰樓?!惫弊?“修,長也。陜,狹?!彼涡鲜?“此明寢廟樓臺之制也。四方而高者名臺。修,長也。凡臺上有屋,陜長而屈曲者曰樓?!笨梢?在臺上建狹長而屈曲之屋,即可稱為樓,但此“樓”并不一定是多層的。臺的建造既可夯土,也可用如井干之法木構(gòu)。這表明,樓與臺的概念在最初是相互關(guān)聯(lián)的?!赌印涑情T》“三十步置坐候樓,樓出于碟四尺”,《六韜·軍略篇》“視城中有飛樓”等,均表明早期的樓多與軍事用途有關(guān),如城樓、樓觀、亭樓、望樓之類,便于眺望敵情和加強防御,故《釋名》中說:“樓謂牖戶之間有射孔,樓樓然也”。戰(zhàn)國時還出現(xiàn)了樓居的形式?!妒酚洝て皆萸淞袀鳌酚小捌皆覙桥R民家,平原君美人居樓上”的記載。2.2樓為多層木構(gòu)建筑秦漢時期則漸多,而多層的木構(gòu)樓屋的大量出現(xiàn)則是在東漢。隨著多層建筑的不斷發(fā)展,樓的概念也有所變化。這與建筑技術(shù)進步、城市人口急劇膨脹和當時“崇高”的思想觀念緊密相關(guān)。樓之謂為“重屋”,始自東漢成書的《說文》?!墩f文解字·木部》:“樓,重屋也。從木,婁聲?!鼻宥斡癫米?“重屋與復屋不同。復屋不可居,重屋可居?!犊脊び洝分匚葜^復屋也?!鼻逯祢E聲《通訓定聲》:“此重屋可居,別有名復屋者,不可居”。然而,無論是高臺之樓,還是重屋之樓,它們的主要特征都是一個高字,非用梯而不能上達。其后,樓的稱謂,一方面繼續(xù)其高臺建筑的特征,并逐漸掩沒了其他如“觀”、“闕”等高臺建筑類型的稱謂,如呼為“五鳳樓”的午門就是由“闕”演化而來的。另一方面,隨著閣的結(jié)構(gòu)形式的改進,逐步向樓靠攏,最終以“樓閣”的合稱,成為多層木構(gòu)建筑的常用稱謂。由此可見,作為建筑類型的名稱,“樓”有著極其強大的生命力?!稜栄拧め屧b》:“樓,聚也”。這“聚”字即“會集、積聚”之意,既是聚合的建樓之法,又涵蓋了樓閣建筑的景觀美學特征。3樓、閣、樓式塔通過考察樓、閣的得名和演變,可以得知,在中國古代,各種單體建筑類型的稱謂并不都是基于同一個原因和理由而進行劃分的,它們的產(chǎn)生分別來自很多不同的因素,有的以構(gòu)造為準,有的以用途作則,有的表示規(guī)模的大小,在此基礎上進而上升為一種觀念上的模式。文字上對建筑物有關(guān)的稱謂本來的確是代表著某一種類型或者性質(zhì)的建筑物,不同的“建筑物稱謂”其含義嚴格地說來都有一種“概念”上的規(guī)限。但是,又不是所有文字上對建筑物有過的稱謂都可以算作是一種建筑物的類型。因此,基于不同因素而產(chǎn)生的稱謂,就不能混合在一起而作為一種類型的劃分。同一座房屋,因為用途改變而其稱謂也可隨之改變;也有用途改變了而稱謂仍然沿用下來,結(jié)果就使這種稱謂產(chǎn)生了另一新的含義。同一用途的建筑,因為選用不同的形式,叫法也可隨之而異。建筑名詞的含義又往往因時代不同而有所改變。因此同一名詞必須結(jié)合所指的時代才能做出恰當?shù)慕忉?。籠統(tǒng)地以為樓與閣無大區(qū)別,則未免有失確切。追其淵源,“樓”與“閣”在早期是很有區(qū)別的,而這些早期的區(qū)別,又因為缺乏可以對照的實物和文獻資料,很難對其原義做出精確的界定。“樓”起源于高臺建筑,而且最早并不一定是多層的,“重屋”之樓只是后世常見的形式。這一點可以從很多古代文獻中得到驗證。而“閣”起初卻與之相去甚遠,是與門相關(guān)的一個構(gòu)件?!伴w”作為建筑類型出現(xiàn),是由干闌建筑發(fā)展而來,陳明達先生認為閣“直接應用了棧道橋梁的結(jié)構(gòu)技術(shù)”,則是在干闌建筑的基礎上發(fā)展的結(jié)果。閣的演變過程始終貫穿著“長木”架空的線索,可以說在架空平坐上建屋的是閣。東漢以后,伴隨著建筑技術(shù)的發(fā)展,宮室建筑不再大量使用高臺形式,或許是從閣的建造方式中得到啟示,高臺樓被多層木結(jié)構(gòu)的“重屋”代替,成為屋上建屋的形式?!皹恰迸c“閣”在外觀上逐漸接近,但在功能及構(gòu)造上還保留著各自的特點。木結(jié)構(gòu)的樓閣式塔則直接應用了樓閣的形式和技術(shù)。從唐宋時期開始,樓、閣漸漸融為一體,閣的發(fā)展趨勢逐漸接近于樓。唐宋以降,命名為“樓”或“閣”的建筑物,在形式和結(jié)構(gòu)方面大都沒有嚴格的區(qū)別,閣的原始結(jié)構(gòu)特征幾乎不復存在。雖然“樓”和“閣”的稱謂仍然保存,不過對于其中的定義就不再那么嚴格去考究,有時唯求其古雅,名實不一定相符。明代計成在園冶中講到的“四阿開四牖”的閣已經(jīng)是園林建筑的形式了。而計成卻認為“漢有麒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