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陵土壤植被情況-_第1頁
南陵土壤植被情況-_第2頁
南陵土壤植被情況-_第3頁
南陵土壤植被情況-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南陵土壤植被狀況、

一、土壤

本縣土壤共151.76萬畝。其中有水稻土類69.00萬畝;其它土類82.76萬畝。

土壤類型據(jù)1981~1985年全國第二次土壤普查,本縣土壤有鐵鋁質土、淋溶土、初育土、半水成土、人為土等5個土綱,續(xù)分8個土類、14個亞類,51個土屬計88個土種。

各類不同的土壤,在成土條件、成土過程及其剖面形態(tài)、特征和土壤屬性之間有著本質的差別。

水稻土類本縣水稻土面積689979.4畝,占全縣土壤總面積45.47%,為全縣總耕地面積的92.4%。遍及全縣27個鄉(xiāng)〔鎮(zhèn)〕,是本縣最主要的農業(yè)生產土類。

水稻土是經人為長期水耕熟化發(fā)育而成的。水稻土自地表往下發(fā)育層次主要有耕作層、犁底層、淀積層和潛育層等。據(jù)對耕層農化樣分析,有機質平均為2.30%,全氮為0.141%,全磷為0.029%,全鉀為1.22%,速磷5.3ppm,速鉀48.0ppm,陰離子代換平均為10.5me每coog土,變幅為5.66~19.95me每coog土,土壤質地以重壤為主,占65.73%。由于水稻土分布的地形部位不同。灌排條件和地下水位都有很大的差異,對水稻土的各個層段發(fā)育亦有很大的影響。境內水稻土就是依據(jù)不同起源土壤的水分條件和發(fā)育階段,又劃分出潴育型、潛育型和側漂型水稻土等3個亞類。

潴育型水稻土,縣境內有656006.4畝,占水稻土面積95.08%,全縣各鄉(xiāng)〔鎮(zhèn)〕均有分布。潴育型水稻土的地下水位在0.7~1米左右,排灌條件較好,一般為旱澇保收良田。本土耕層銹紋銹斑顯然,水分常處于飽和狀態(tài),使土包多灰暗。犁底層發(fā)育顯然,大塊或棱塊狀結構,厚而緊實,通透性差,有少量氧化鐵錳斑塊及灰藍色斑塊淀積,犁底層以下土色比上層淺,多呈灰黃色,棱柱狀或棱塊狀結構。由此層向下土色變淺,呈淺灰色,膠膜薄而透明,棱塊狀結構易散碎。該亞類包括12個土屬計28個土種。

潛育型水稻土,縣境內有25993.9畝,占水稻土面積3.27%。主要于縣內西部、西南部及北部的地勢低洼處。由于地下水位高,潛育層出現(xiàn)在70厘米以上,厚度大于1米,一般無結構,受上層滯水影響,有不同程度的亞鐵反應。土層排水不暢,長期受地下水浸漬,處于還原狀態(tài)為主,土色呈青灰色,土溫低,通透性差,排水不良,易受澇,還原性物質多,有礙水稻生長。該亞類包括6個土屬,計10個土種。

側漂型水稻土,縣境內有7979.1畝,分布于由第四紀紅土和下蜀黃土發(fā)育的低丘、崗地的土旁沖處。該土分布地勢較高,地表水與地下水長期互串漫灌,致使該土被水漂洗流失大量粘粒,發(fā)生白土化現(xiàn)象,粉砂含量超過55%。且耕層淺,一般在11~15厘米,板結淀漿顯然,適耕期短,土性暖,養(yǎng)份分解快。施肥見效快,易發(fā)小苗,但無后勁,水稻生長后期常因脫肥而早衰。該亞類包括2個土屬計2個土種。

紅壤土類本縣紅壤土面積544129.7畝,占全縣土壤總面積的35.86%,廣泛分布于縣內南部、西部和中部16個鄉(xiāng)的低山、丘陵和崗地。紅壤的鹽基飽和度一般在40%左右,酸性反應,表層含有機質2.04%,全氮0.099%,全磷0.028%,全鉀1.25%,速磷1.8ppm,速鉀65.6ppm。

本縣紅壤土類具有向黃棕壤過渡性質,按其成土條件和發(fā)育階段,可劃分出黃紅壤和紅壤性土2個亞類。

黃紅壤縣境內有510533.2畝,分布于低山丘陵的中下部居多,土層厚度不一,一般多在60厘米左右,坡腳則厚達1米以上。剖面較完整,自上而下分別為耕作層、淀積層、母巖。該亞類土壤開發(fā)潛力大。包括12個土屬計19個土種。

紅壤性土縣境內有33596.5畝,分布于低山丘陵

之頂部居多。由于地形坡度較大,土壤腐蝕嚴重,一般土層薄,厚度小于30厘米,剖面發(fā)育不完整,可耕層之下直接為母巖,土體礫石含量大于30%,并具母巖特征,荒山見多。該亞類包括2個土屬計2個土種。

黃棕壤土類本縣黃棕壤土面積10969.8畝,分布在縣境中部丘陵崗地,占全縣土壤總面積0.72%,呈點片鑲嵌于黃紅壤中。其母質為下蜀黃土,土體有顯然的粘化過程,表土層因地表水漂洗而呈灰黃色,塊狀結構,呈微酸中性反應。黃棕壤淋溶作用顯然,其下一般形成粘盤層。表層土含有機質1.41%,全氮0.074%,全磷0.032%,全鉀1.47%,速效磷3.7ppm,速效鉀54.2ppm。本土類僅有粘盤黃棕壤1個亞類。

粘盤黃棕壤,表層以下由于粘粒淋溶淀積而使下層質地粘重,屬重壤,表層堅硬、緊實、滯水性強,常形成堅實的粘盤層,極其粘重難墾,群眾習稱“黃土崗子〞,至今仍有不少為荒地。該亞類包括2個土屬計4個土種。潮土本縣潮土面積29349.5畝,占全縣土壤總面積1.96%,主要分布于境內東部青弋江沿岸的奚灘、東河、蒲橋等地。

潮土是半水成土,成土母質為青弋江近代沉積物,經旱耕熟化而成。地下水參加成土過程,土體下部土層有顯然銹斑和細小鐵錳結核。離主河道遠處,質地為中壤—重壤,質地均一,毛管作用激烈,潮化過程特征顯著。沿河地帶質地偏輕,輕壤居多,毛管作用弱,潮化特征不顯然。其耕層有機質含量1.12%,全氮0.075%,全磷0.066%,全鉀2.07%,速效磷21.0ppm,速效鉀67.3ppm。本土類僅有灰潮土1個亞類,包括2個土屬計5個土種。

紫色土全縣紫色土面積33622.3畝,占土壤總面積2.22%。主要分布于縣境內西南部丘陵的中下部。母巖屬石灰?guī)r中紫色頁巖、粉砂巖、頁巖、砂巖的夾層經地質構造變動出露地表而發(fā)育為紫色土,多呈小片狀、條帶狀分布,常與石灰〔巖〕土交錯在一起。因母巖巖性松脆,物理風化作用占主導地位,成土物不斷受到腐蝕沖刷,使土壤長期處于幼年發(fā)育階段,土壤厚度淺薄,一般在30厘米左右,仍堅持母巖的特性,含有大量的砂礫,土色全剖面均一,呈紫紅、紫色或暗紫棕色,表土以下即為母質層或基巖層,少數(shù)剖面可有較微弱的結構發(fā)育,形成塊狀結構。表土含有機質1.48%,全氮0.098%,全磷0.031%,全鉀1.42%,速效磷2.1ppm,速效鉀20.5ppm。依據(jù)其風化程度,土體PH值大小和有無石灰反應,紫色土共劃分出石灰性紫色土、中性紫色土和酸性紫色土3個亞類。

石灰性紫色土面積3853.2畝,石灰反應顯然,PH值大于7.0,土層腐蝕嚴重,厚度小于20厘米,質地中壤偏重,包括2個土屬計2個土種。

中性紫色土面積27366.3畝,土體無石灰反應,但母巖有石灰反應。表土質地重粘,碎塊狀結構,松散,厚度在20~30厘米,PH值6.5~7.5。包括3個土屬計3個土種。

酸性紫色土面積2402.8畝,比較集中分布在麻橋鄉(xiāng)低丘坡面上,土體和母巖均無石灰反應,PH值小于6.5。表土質地重粘,粒狀結構,疏松,厚度多在30厘米左右,植物根系多,包括2個土屬計3個土種。

石灰土本縣石灰土面積103702.1畝,占全縣土壤總面積6.83%。主要分布于縣境內西南低山區(qū)。

石灰土是由石灰?guī)r類風化物形成的一種成巖土,其成土過程主要是碳酸鹽淋溶、殘留和淀積過程。由于母質的碳酸鈣含量高,且受石灰?guī)r地區(qū)富含重碳酸鈣的補充,仍有一定數(shù)量的碳酸鈣殘留在土體中,非常有利于腐殖質的積存。如果土體直接發(fā)育于石灰?guī)r的殘積物之上,土層較薄,淀積層發(fā)育差;如果土體發(fā)育于石灰?guī)r坡積物之上,土層則較深厚,一般在1米上下,有較好的淋溶淀積層,表土含有機質3.38%,全氮0.196%,全磷0.07%,全鉀1.94%,速效磷2.3ppm,速效鉀163.4ppm。本縣石灰土類僅有棕色石灰土1個亞類,包括2個土屬計4個土種。

棕色石灰土的表土有機質含量較高,粒狀結構,無石灰反應,PH值在0.7左右,土性暖,質地重粘、松散,植物根系多,養(yǎng)份含量由上至下逐漸減少,至今仍是本縣水土流失嚴重地區(qū)之一。

石質土本縣石質土面積1519.6畝,僅占全縣土壤總面積0.1%。分布于縣境內南部基巖裸露的石質山地、無物質淋溶淀積現(xiàn)象,一般表土厚度不超過10厘米,屬土壤初期的發(fā)育階段。表土含有機質1.65%,全氮0.062%,全磷0.063%,全鉀0.99%,速效磷7.0ppm,速效鉀71.0ppm,全剖面呈酸性反應,缺乏富鋁風化層。本土類僅有鐵鋁石質土1個亞類,包括1個土屬計1個土種。

粗骨土本縣粗骨土面積104291.8畝,占全縣土壤總面積6.87%,主要分布于縣境南部,西南部的石質山地,土層薄,含砂礫,偏粘,其下為風化巖層。表土含有機質2.72%,全氮0.160%,全磷0.042%,全鉀1.28%,速效磷2.2ppm,速效鉀100.5ppm。本縣粗骨土包括鐵鋁質粗骨土和鈣質粗骨土2個亞類。

鐵鋁質粗骨土亞類面積92152.0畝,占據(jù)本縣粗骨土絕大部分面積。由山地表層的黃紅壤遭嚴重腐蝕后,風化碎屑巖裸露而形成。包括4個土屬計4個土種。

鈣質粗骨土亞類為石灰性風化碎屑巖層裸露之上所覆蓋薄層之土體,包括1個土屬,計1個土種。土壤分布

本縣的土壤分布,受其母質、地形地貌、水文地質、植被以及人為活動等條件的影響,浮現(xiàn)出一定的規(guī)律性。

東北部平原地區(qū)的土壤分布:資福河以北水網圩區(qū),以潴育型水稻土為主,在局部凹地,則分布有潛育型水稻土,資福河以南為青弋江沖積平原,亦以潴育型水稻土為主,青弋江沿岸分布有潮土,多呈條帶狀或片狀分布。土壤粘粒含量在整個平原地區(qū),由于青弋江和漳河流水的分選作用,中部較之東部和西部都要高。

中部丘陵崗地的土壤分布:主要土壤類型有黃紅壤、黃棕壤、水稻土和局部的潮土。一般從低到高依次分布水稻土、黃紅壤、黃棕壤和鐵鋁質粗骨土。水稻土主要集中分布在崗丘之間的沖、畈、土旁等地。在青弋江、漳河的各支流的河漫灘發(fā)育有潮土,但面積較小。

西南低山丘陵的土壤分布:地形標高在150~500米之間,土壤類型從低到高依次分布水稻土、黃紅壤、黃棕壤、棕色石灰土和紫色土、粗骨土等。

二、植被

本縣植被屬中亞熱帶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地帶,即銅〔陵〕宣〔城〕廣〔德〕低山丘陵植被片,具有顯然的過渡特點。由于人為活動影響,原始植被已無存,現(xiàn)多為次生灌木林和人工林。1990年,全縣林地面積45.6萬畝,四旁植樹7.8萬畝。森林覆蓋率為22.8%,山區(qū)偏高,平原圩區(qū)偏低。植被呈過渡帶水平分布,無垂直分布帶。

低山區(qū)〔海拔高度350~500米〕,分布與涇縣、青陽、銅陵、繁昌等縣毗鄰的山區(qū),為常綠闊葉林、針葉林、落葉林混交林帶,植被主要有杉、馬尾松、檫、苦櫧、甜櫧、楓香、油桐、紅楠、豹皮樟、青岡紫楠、細葉青岡、麻櫟、白櫟、檀木、香椿、白楊、榆樹、茶樹及竹類等木本植物混生狀態(tài)。該地區(qū)林木面積約占全縣林木總面積的50%。灌木草本植物有:山槐、山楂、饅頭果、杜鵑、山藥、薔薇、六月雪、茅栗、貓耳刺、野苦草、菝葜等及菊科、禾科、蕨科、豆科、藤科等草本植物。

中部丘陵區(qū)〔海拔150~350米〕植被,以針葉林為主,間雜常綠闊葉和落葉闊葉混交林,自然植被破壞較重,主要是人工栽培的用材林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