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登記表建設項目名稱:桶瓶裝飲用水項目業(yè)主單位名稱:XX公司有限公司聯(lián)系電話:XX編制單位(蓋章):XX公司有限公司編制時間:XX年9月22日一、建設項目概況建設項目名稱xx飲用水項目項目性質新建建設期及投產時間建設期為2個月,XX年11月投產建設地點XX村占地面積(hm2)0.066投資規(guī)模(萬元)50職工人數(人)5取水地點XX東南取水水源自備井取水方式水泵抽提年取水量(m3)10000主要產品及用水工藝主要生產桶裝飲用水;反滲透水處理。退水口位置項目區(qū)西北側退水方式排入項目附近灣塘,用于農業(yè)灌溉。退水總量(m3)4000建設項目前期工作進展情況項目籌建中二、所在區(qū)域水資源狀況及開發(fā)利用分析根據2007年《xx河水源地取水水資源論證報告》成果,XX區(qū)現(xiàn)有水利工程,多年平均水資源可利用量5736萬m3。其中,經興利調節(jié)計算多年平均攔蓄可利用水量為1015萬m3,XX區(qū)多年平均地下水可利用總量3526萬m3,污水回用和其他可回收利用量為100萬m3,XX境外客水可利用量1095萬m3。.按用水定額計算XX區(qū)現(xiàn)狀年生活需水量為933萬m3,工業(yè)需水量為1440萬m3,農業(yè)需水量為3720萬m3,環(huán)境綠化及消防需水量約200萬m3,年需水總量6293萬m3。從XX現(xiàn)狀條件下可供水量和需水量分析可以看出,供水量比需水量小557萬m3,缺水率為8.9%。根據XX區(qū)水資源可持續(xù)利用規(guī)劃,計劃通過水資源開發(fā)利用等工程措施增加地表水攔蓄量和雨洪水利用水量,擴建污水處理廠進行污廢水處理回用,優(yōu)化水資源調度,對工業(yè)、農業(yè)及城鎮(zhèn)生活等各行業(yè)采用節(jié)水措施,以滿足工農業(yè)持續(xù)發(fā)展的需要。目前,XX隸屬XX區(qū)行政規(guī)劃范圍內,水資源數據采用XX區(qū)水利數據。三、取用水合理性分析取水合理性分析1、本項目屬于新建項目,符合國家的產業(yè)政策2、符合當地政策和發(fā)展規(guī)劃本項目可健全、提升XX生態(tài)經濟發(fā)展區(qū)的經濟發(fā)展水平,進而促進經濟和現(xiàn)代化城市發(fā)展的步伐。因此本項目的建設符合當地政策和發(fā)展規(guī)劃。3、取水符合當地水資源規(guī)劃、配置和管理要求根據山東省和XX市實施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要求,2014年XX市地表水用水總量控制指標為7.01億m3,地下水用水總量控制指標為8.45億m3,地表水、地下水均有部分可用空間,本項目在年取水10000m3后,用水總量不超控制指標。綜上所述,本次論證認為XX公司有限公司桶瓶裝飲用水項目符合國家相關的產業(yè)政策,符合當地政策和發(fā)展規(guī)劃,取水符合當地水資源規(guī)劃、配置和管理要求,因此該項目的取水基本合理。用水合理性分析本項目用水定額均符合《山東省節(jié)水型社會建設技術指標》中的用水定額,同時,與國內外部分大城市目前的生產用水量相比,本項目用水量都較低。因此,本項目年取水量10000m3是合理的。四、取水水源論證取水水量及水質論證:擬建項目用水主要是生產用水、綠化用水和未遇見用水,總用水量為10000m3/a,由項目附近xxXX東南。a、生產用水項目生產用水主要為生產桶瓶裝飲用水,根據建設單位提供資料,用水量為30m3/d。b、綠化用水項目綠化面積150m2,根據《建筑給水排水設計規(guī)范》的要求,按2L/m2·d計。c、未預見用水量該項目未預見用水量及管道滲漏按55m3/a考慮;以上合計,該項目全年用水量10000m3。工人為本村居民,不在本項目生活居住。項目用水量計算表見下表。項目用水量計算表序號建筑物名稱人數及面積計算指標用水天數(d)年用水量(m3)1生產用水30m3/d30090002綠化用水150m22L/(m2·d)150453未預見用水量55合計10000本項目主體工程試運行狀況良好,取用水設施基本符合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報告書和取水許可申請批復意見的要求,同意通過驗收。因此,本項目使用XXXX東南自備井,取水量10000m3/a,取水量符合當地用水總量控制指標要求,符合當地水資源利用規(guī)劃,水質符合項目用水標準。五、取水和退水影響分析取水影響分析:本項目符合XX的經濟發(fā)展和水資源規(guī)劃。主要取水用作生產用水、綠化用水和未遇見用水,生產和綠化用水主要取自自備井,取水量為10000m3/a。取水對區(qū)域水資源的影響分析:從XX生態(tài)經濟開發(fā)區(qū)水資源綜合評價分析來看,水資源開發(fā)利用還有潛力。該自備井向本項目供水水量是有保證的,且區(qū)域水資源條件能夠滿足項目取水要求,也不會對其他用水戶產生不利影響。因此,本項目取水對區(qū)域水資源沒有影響,也不會對其他用水戶造成不利影響。因此,本項目取水對區(qū)域水資源影響甚微。退水影響分析:該項目綠化用水全部消耗或下滲,不外排;退水主要為尾水,年退水總量在4000m3。項目尾水排入項目區(qū)西側灣塘,村民用于農業(yè)灌溉。因此,本項目退水對水功能區(qū)、第三方取用水戶和生態(tài)環(huán)境影響甚微。六、其他事項水資源節(jié)約保護措施:(一)工程措施1、本項目必須按照節(jié)水設施與主體設施,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運行;取水用水單位要做到用水計劃到位、節(jié)水目標到位、節(jié)水措施到位、節(jié)水考核到位。2、使用經過認證的節(jié)水器具,淘汰落后的用水器具,不符合節(jié)水標準的用水器具禁止安裝使用;綠化用水優(yōu)先使用尾水,選用抗旱、耐缺水型苗木。3、選用優(yōu)質管材、使用低阻力優(yōu)質閥門等附件,提高施工質量,嚴格控制跑冒滴漏。(二)非工程措施1、嚴格執(zhí)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配合水行政執(zhí)法,做好取水、用水、節(jié)水及退水等依法管理。2、以節(jié)水和優(yōu)化用水為目的,在取用水和退水各個環(huán)節(jié),對各類用水實行統(tǒng)一管理,最大限度提高水資源重復利用率。3、建立健全各項用水節(jié)水制度,提高節(jié)水意識,定期開展節(jié)水宣傳工作,切實做好企業(yè)節(jié)水工作。七、結論取水合理性通過從產業(yè)發(fā)展政策、地方社會經濟發(fā)展規(guī)劃、水資源規(guī)劃等方面分析可知,該建設項目符合國家相關的產業(yè)政策,符合當地政策和發(fā)展規(guī)劃,取水符合當地水資源規(guī)劃、配置和管理要求,因此該項目的取水基本合理。用水合理性通過對項目用水、退水等方面的分析,本項目取水量符合XX水資源開發(fā)利用規(guī)劃,取水方案合理。項目區(qū)用水定額符合國家和山東省的有關節(jié)水規(guī)定和政策,用水量基本合理。取水水源的可行性與可靠性該項目生產用水取自附近自備井,井水供水量能夠滿足該項目用水10000m3/a的需要。綜上所述,本項目取水是可靠、可行的。取水影響該項目符合XX的經濟發(fā)展和水資源規(guī)劃。項目總用水量為10000m3/a,取水量相對XX井水供水能力和現(xiàn)狀年XX生態(tài)經濟開發(fā)區(qū)總供水量較小,本項目取水對區(qū)域水資源和其他用戶影響甚微。退水影響本項目產生尾水排入項目西側灣塘,供農戶農灌用水,故該項目退水對水功能區(qū)、第三方取用水戶和生態(tài)環(huán)境影響甚微。八、水行政主管部門審查意見年月日《石鐘山記》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一)認識作者反對臆斷、重視考察的觀點。(二)了解記敘、說明、議論相結合的寫法。二、難點、重點分析實詞析疑:鼓:①樂器。例。噌吰如鐘鼓絕。②擊鼓;例:一鼓作氣。③彈秦。例:令趙王鼓瑟。④鼓動、掀動。例:微風鼓浪。是:①是。例:問今是何世。②正確。例:辨清是非。③這、這樣。例:是說也。所在皆是也。得:①得到、找得。例:得雙石潭上。②能夠。例:因得觀所謂石鐘者。③收獲。例:此余之所得也。遺:①遺留;例:先帝之遺德。訪其遺蹤。②遺失、遺棄。例:得遺金一餅。鳴:①鳥叫。②一切物體發(fā)出聲音。例;雖大風浪不能鳴也。函胡:見注釋。清越:見注釋。徐:慢慢的。與”疾”相反。適:往。固:①鞏固。例:固國不以山溪之險。②堅決。例:相如固止之。③本來。例:余固笑而不信也。莫:①不要。例:莫用眾人之廣議也。②沒有誰。例:莫不響震失色。③通暮(mù)。例:莫夜月明。磔磔:見注釋。罅:見注釋。當①對、向。例:當窗理云鬢。②阻擋。例:豺狼當道。③抵敵。例: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操者。④在。例:有大石當中流。向:①去向。例:聞操已向荊州。②從前、剛才。例:尋向所志。與向之噌吰者相應。斤:①重量單位。②斧頭。例: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三、教學過程設計(一)導入新課。提問:這篇就是說跟我們剛學過的《游褒禪山記》有相同之點嗎?請說出主要的。(都有記游的內容,都有相當多的議論成分,”記”和”議”又都是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的。)指出:能看出這些相同點,說明同學們能夠舉一反三,這是閱讀能力提高的一個標志。這兩篇文章還有一些不同點,而且是很大的不同。這一點現(xiàn)在先不討論,但同學們在誦讀過程中要認真加以領會?,F(xiàn)在請看”預習提示”的第2段。提問:“未能進一步從”形“的方面作全面考察”這句話是對蘇軾的批評嗎?(是。)這個批評是嚴了一點?教師作解釋后,進一步指出:人們對事物的認識有一個過程,一開始不完善是難免的。蘇軾的論斷被人們承認八百年之久,這是很了不起的。(二)教師示范背誦全文和學生齊讀全文。要求學生在聽教師背誦的過程中給難字注音,并認真品味每句話的語氣。教師背誦完畢,出示小黑板,再次正音:蠡(lǐ)枹(fú)鏗(kēng)磔磔(zhézhé)噌吰(chēnghóng)罅(xià)窾坎(kuǎnkǎn)莫(mù)鏜鞳(tāngtà)識(zhì)無射(wúyì)指出哪些通假讀的字(莫、識),哪個字是古音異讀(射)。正音后學生齊讀全文。(三)劃分結構的探究主旨。說明:本文說的是石鐘山命名的來由,文中的敘事因此而發(fā),言論也因此而發(fā),用的是卒章顯志的寫法,全文的結構都是為“顯志”服務的。作者的“志”即文章的主旨在最后一段說得十分明白,首先抓住作者的“志”,全文結構就可以一目了然。據此,這五項內容擬采用“倒析法”,也就是從最后一段著手分析,先探究文章主旨。這種分析是綱要式的,目的是使學生獲得一個統(tǒng)率全文的初步概念,然后在誦讀過程中逐步加深體會。1.主旨的分析。提問:先將最后一段讀一遍,從中找出兩句話來說明作者的意圖(“嘆酈元之簡,萬而笑李渤之陋”)。從什么地方看出來的?(①文章開頭提的正是這兩個人關于石鐘山山名來由的說法,前后對照,可見作者用心;②這兩句被置于文末,正是“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提問:作者這一“嘆”一“笑”,有什么深刻含義?(酈元是經過實地考察的,然而“言之不詳”,所以使人有“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之疑,這是可嘆的;李渤“以斧斤考擊而求之”這種做法本身就很可笑,是自欺欺人之談。)提問:作者依據這兩件事提出了怎樣的觀點?(反對臆斷——“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擔倡實地考察——“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2.結構的分析?,F(xiàn)在再來看看作者是怎樣依據這個主旨給全文作出恰當的布局的。學生概括第1段大意。(“對石鐘山命名緣由的兩種說法表示懷疑”。)問:這是作者的言論,它跟下文敘事有什么關系?(疑而后察。)作者對酈說用“人常疑之”,對李說則用“余尤疑之”,從這里可以看出什么問題來?(“人常疑之”,我未必疑,或疑參半,不是完全否定,但僅據文字表面意思,又難以肯定;“余尤疑之”,疑的程度勝過他人,有否定之意,而又拿不出證據__可見對酈、李二說的態(tài)度是不相同的。)指出:這是為下文寫“察”作鋪墊的。學生概括第2段大意。(通過實地考察證明李說純系臆則,而酈說是正確的。)問:這段話中哪些語句是對上述二說的表態(tài)?(對李說——“笑而不信”;對酈說——“古之人不余欺也”。)為什么說酈元沒有欺騙他?(作者發(fā)現(xiàn)聲源有兩處,一是山下石穴罅,一是中流之大石,都是因“水石相搏”而發(fā)聲。)到此可以指出:全文的結論,即由這里所說的事實導出。3.板書:對舊說質疑——實地考察中所見——結論(提倡)實地考察(反對)主觀臆斷說明:在分析主旨和結構時,可依次寫出,最后用線連結如圖,不要等到分析完畢再寫。(四)誦讀第1段。1.學生齊讀一遍。2.教師領誦一遍,并作簡釋、簡評。①“《水經》云:‘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此句秘下名合為第一層,為下文質疑張本。按:湖口縣有石鐘山二座:上鐘山在城西,下鐘山在城東。下鐘山即蘇軾作記處。作者引《水經》而不釋,筆法何等簡潔。②“酈元以為……聲如洪鐘”——這是轉述酈元的話,“水中相搏”一語耐人尋味.,下文寫作者的發(fā)現(xiàn),可謂道貌岸然盡“相搏”之狀,但世人不親臨其境,便無法想象。由此導出第二層。③“是說也……而況石乎”——這是第二層?!耙病弊肿饕活D,以示將有所論。“人常疑”,作者政治性疑,恨無證耳?!耙早婍嘀盟小笔恰俺H恕钡念惐戎??!耙伞敝缮?,亦“不耳聞目見”過之。④“到唐李渤始訪其遺蹤……于潭上”——敘事何等簡潔。由此句至段未為第三層。⑤“扣而聆之……余韻徐歇”——作者如此描寫,頗有譏李之意。李文《辨石鐘山記》今已不可見(《文苑英華》不收,)估計是作者轉述,有意作夸張描寫。⑥“自以為得之矣”——他人未必信,一句話寫盡俗人情態(tài)。為下文“笑陋”張本。⑦“然是說也,余尤疑之”——“余尤疑”三字為一篇之一骨。全文重在“笑李渤之陋”⑧“石之鏗然有聲者——何哉”——駁得有力。(五)誦讀第2段。1.學生齊讀這一段。2.教師范讀,加簡釋及評語。①段首至“因得觀所謂石鐘山”——敘述考察機會到來的緣由,僅14字,何等簡潔。②“寺僧使小童……笑而不信也”——此即李渤之固智。李文誤人之深,于此可見?!肮獭保@里應訓“當然”、“本來”,引申為“自然”之意。作者不寫親訪寺僧問山名來由,而直書小童擇石而叩之,又省卻不少筆墨。③“至莫夜月明……此鸛鶴也”——此數句寫景。問學生:有哪些細節(jié)?(大石、鶻、鸛鶴。)渲染了怎樣的氣氛?(陰森恐怖。)要求學生將作者的描寫語劃出來(“如猛獸奇鬼,森然欲博人”、“磔磔云霄間”、“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④“余方心動欲還……如鐘鼓不絕”——妙在“欲還”而未還?!按舐暋蓖蝗缙鋪?,伏下文“恐”字?!叭珑姽摹?,點出山名來由,照應開頭“聲如洪鐘”。⑤“舟人大恐。”舟人既“恐”,作者焉得不“恐”?但忽悟酈元所云,又繼之以喜,喜而后“察”。前此所有之“疑”頓失。⑥“徐而察之……而為此也”——具體道出“水石相博”之狀。為“嘆酈元之簡”伏筆,下句亦然。①“舟回至兩山間……如樂作焉”——又一“水石相搏”之狀。問學生:“噌吰”與“窽坎鏜鞳”有別乎?(前者出自絕壁下,有共鳴,顯得雄渾;后者出自大石中,風來時則有,一吞一吐,節(jié)奏鮮明。)③“因笑謂邁曰……不余欺也”——作者將長子邁寫入文中,其意在此——邁是他的宏論的第一位聽眾。以此結束考察過程,恰到好處?!肮胖恕保羔B元。3.學生討論層次劃分,然后分層練習背誦。說明:這一段是誦讀的難點。為了便于學生記誦,除了劃出大的層次而外,還可以板書行文順序。待學生能基本上背出這一段后,拭去板書,再做檢查。板書形式如下(括號中的話可略而不書):第一層(段首至“此鸛鶴也”)發(fā)現(xiàn)聲源之前訪石鐘山緣由→小重扣石→絕壁下所見所聞:大石、棲鶻、鸛鶴。第二層(“余方心動欲還”至段末)發(fā)現(xiàn)聲源石穴罅中的“噌吰”之聲→大石中的“窽坎鏜鞳”之聲→語邁作結。4.檢查背誦。(六)討論作者對酈、李二說的態(tài)度。問:酈、李二說的不同點是什么?(酈說認為“水石相搏”而發(fā)聲,李說認為潭石有聲。)這意味著什么?(李說是對酈說的否定。)從寺僧使小童擇石而扣之一事,能看出什么問題來?(說明信李說者多,俗見之誤人。)問:從這一段的內容來看,作者對酈、李二說的態(tài)度有什么不同?問:作者對李說“尤疑”,為什么寫小童扣石事僅用一句帶過?(不值一駁。)試品味這句話的語氣。(輕蔑、譏笑。)本段著重寫聲源,有什么作用?(證實酈說。)還有什么作用?(證實酈說,正所以批李說。)本文不是游記,而是考察記,為什么要渲染絕壁下的陰森恐怖氣氛?(唯其如此,故士大夫不至,而淺人之無知妄說遂行于世。)小結:本段是為破疑案而寫,作者對酈說是信中有疑(故結句是“古之人不余欺也”),疑既釋而益信;對李說則是絕對否定。(七)誦讀第3段。1.學生練習誦讀2~4遍。2.教師提問。①“事不目見耳聞……可乎”照應上文哪一句?(“今以鐘磐……而況石乎”。)是什么辭格?(反問。正意是:不目見耳聞而謂“不能鳴”,便是臆斷。)②“殆與余同”的“殆”能換成“蓋”字嗎?(不能。作者只能據文字推測,而無法證明,用“蓋”則會加重肯定的意味。)跟“言之不詳”相照應的上下文是哪些詞句?(上文是“水石相搏,聲如洪鐘”;下文是一個“簡”字。)③“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與上文哪些話呼應?(“至莫夜月明……此鸛鶴也”。)這句話表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思想?(強調實地考察,不盲從。)怎樣的情緒?(坡公何嘗不自得?然與李渤有別:李是臆斷,坡公是以事實為據。)補充問:有人說這句話中的“夜”字可刪,對此你有什么看法?(討論此題不必涉及科學原理,而要著重探究作者的意圖,其實“不肯”后暗含“如我之”三字,是坡公得意處。)④“而陋者……得其實”——再次譏評李渤。上文評李渤只說事實,至此才出現(xiàn)一“陋”字,貶斥之意昭然若揭,何等筆力。⑤“余是以記之……李渤之陋也”——卒章顯志。3.教師領誦。4.檢查背誦。(八)比較、辨析。1.將本文跟(游褒禪山記)作比較。說明:先檢查練習第二題的完成情況,然后做具體分析,不是簡單地列出異同之點,而是從文章的整體構思出發(fā),用列表的形式來進行比較。下面是供參考的表的模式:課文項目《游褒禪山記》《石鐘山記》內容記游。從游未盡興生發(fā)感受,談人生哲理和治學態(tài)度。形式是記游,實際是記考察所得。用事實破千古疑案,提倡實地考察,反對主觀臆斷。結構先記游,后議論。議論——記游——議論。寫法敘與議緊密結合,議論統(tǒng)率敘事,議論重在“立”。敘與議緊密結合,議論統(tǒng)率敘事;議論有“破”有“立”。2.教師將本文改成一篇說明文,學生聽后再進行比較。進一步認識本文的特點。改寫如下:①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②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淺深。③微波入之,涵滔澎湃,④有聲發(fā)于水上,噌吰如鐘鼓不絕。⑤近港口處,有大石當中流,可坐百人,空中則多竅,與風水相吞吐,發(fā)為窽坎鏜鞳之聲,與噌吰者相應,如樂作焉——此山名之所由也。酈元注《水經》,但云⑥“水石相搏,聲如洪鐘”,可謂⑦言之不詳。⑧唐李渤得雙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聲函胡,北音清越,自以為得之,其實悖矣。說明:教師讀的速度要慢一些。讀前告訴學生,用鉛筆劃出書上的語句,并標上句子的序號。便于學生連綴成文。從比較中可以得出如下的結論:①蘇文的內容核心是說明性的,跟考察記相近。但作者把考察的內容跟記游結合在一起,不僅寫了景物,也寫了自己的心態(tài),這就屬于生動的說明了。由此可見,從基本性質來說,本文文體應定為考察記。②作者的考察目的是補酈說之不足,破李說之陋。由此自然生發(fā)出“提倡實地考察,反對主觀臆斷”的議論。③文中的記敘成分只有“元本七年……所謂石鐘者”這一小段,是為了說明考察緣由的;描寫成分只有“大石側立……此鸛鶴也”這一小段,是為了說明考察之不易的。石鐘山記【目的要求】1.理解作者有疑必察、反對臆斷、重視實地考察的精神。2.重點掌握“鼓”、“是”、“遺”、“得”等實詞的用法??偨Y“而”的用法和否定句、疑問句中代詞作賓語時,賓語前置的規(guī)則?!菊n文解析】注音釋義1.噌吰如鐘鼓不絕:鼓,《說文解字》中“鼓”除了名詞義項即所敲之鼓外,還有動詞的義項即以手擊鼓之意,引申為“敲擊”。而“噌吰”課本中的解釋是形容鐘聲宏亮,所以“如鐘鼓不絕”中的鼓應為動詞,譯為像敲擊鐘的聲音響個不停。2.鐘磬:(磬,qìng,這里指佛教的打擊樂器,形狀象缽,用銅制成。)3.臆斷:(臆,yì)僅憑主觀推測來斷定。4.夜泊絕壁下:(泊,bó,這里是停船靠岸之意;湖泊,音為pō)5.穴罅:wuéxià(罅,裂隙)6.有大石當中流:(當,dāng)有塊大石頭在水流中間。7.殆與余同:(殆dài,這里是大概之意;百戰(zhàn)不殆,殆的意思為“危險”。)8.汝識之乎:(識zhì,這里結合上下文的意思,應釋為“知道”。)9.長子邁將赴饒之德興尉:(饒,ráo)(蘇軾的)長子,蘇邁要到饒州的德興縣去任縣尉?!緝热葜髦肌勘疚挠涗浟俗髡呖疾焓娚降妹脑虻倪^程,文中的敘事,議論皆由探尋石鐘山命名的來由而發(fā),卒章顯志,先得出“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的觀點,再用“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的一嘆,一笑點寫自己的寫作意圖。全文分三個部分,第一段,對石鐘山命名緣由的兩種解釋表示懷疑。第二段解疑,通過實地考察去探究石鐘山命名的真實緣由。屬記敘部分。第三段得出結論,即事情如果沒有親眼看見,親耳聽到就不能憑主觀臆測去推斷它的有無。屬議論部分。【寫作手法】《石鐘山記》的結構不同于一般的記游性散文那樣,先記游,然后議論,而是先議論,由議論帶出記敘,最后又以議論作結。作者以“疑──察──結論”三個步驟展開全文。全文首尾呼應,邏輯嚴密,渾然一體。本文第一句就提酈道元的說法,提出別人對此說的懷疑,這種懷疑也不是沒有根據,而是用鐘磬作的實驗為依據。這就為文章的第二段中作者所見的兩處聲源──石穴罅和大石當中流──作鋪墊,從而發(fā)出“古之人不余欺也”的慨嘆。在文章最后又一次慨嘆酈元所說雖對,但太簡單了,讓世人不能真正明白。而對李渤扣石聆之以此推石鐘山得名原因的作法,作者在第一段就表示“余尤疑之”,第二段中寺僧使小童持斧,扣石,作者對此種驗證方法仍是“笑而不信”。待實地考察,得出真相之后,在第三段中,作者又回扣前文“笑李渤之陋”。全文由思而行,由感而發(fā),夾敘、夾議,記敘、描寫、議論、抒情環(huán)環(huán)相扣,渾然一體,是為因事說理的千古明篇?!局攸c語段研讀】第二段:……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大石側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棲鶻,聞人聲亦驚起,磔磔云霄間;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日此鸛鶴也。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fā)于水上,噌吰如鐘鼓不絕。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淺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為此也。舟回至兩山間,有大石當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竅,與風水相吞吐,有窾坎鏜鞳之聲,與向之噌吰者相應,如樂作焉。因笑謂邁曰:“汝識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窾坎鏜鞳者,魏莊子之歌鐘也。古之人不余欺也!”分析:這段先寫作者有機會去考察石鐘山名之來由,非常簡潔而直接地切入正題──小童擇石而叩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寫出李渤之說被世人廣泛地接受,而用一個“固”字表明作者對這種不動腦筋的解釋的輕蔑。(固本意為“本來”,這里引申為“自然”,“當然”。)接著寫作者暮夜實地考察,又先寫環(huán)境,描繪出陰森恐怖的氣氛,從而讓人感悟到探求事情的真相是需要有勇氣戰(zhàn)勝自己內心的軟弱的,同時也點明下一段的“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的原因。再寫心動欲還時有“大聲發(fā)于水上”,舟人大恐,而作者卻一改剛才的膽怯為欣喜──“徐而察之”,再具體寫聲音是怎樣發(fā)出來的,同時為下文的“嘆酈元之簡”作伏筆。又用回程中,河中“窾坎鏜鞳”的大石與先前“噌吰”的絕壁下的穴罅作比。區(qū)別兩者的聲音不同之處:絕壁下,水石相搏,有共鳴,聲音雄渾,故曰“噌吰”;大石中,風水相吞吐,風時有時停,水一吞一吐,“窾坎鏜鞳”強調節(jié)奏鮮明。反復寫聲源,用以證實酈道元的說法,推翻李渤的“謬論”。最后作者欣喜的告訴獨兒子說“古之人不余欺也”。顯然,這里的古之人是指酈道元。此段為破疑而寫,在釋疑的過程中證明酈說,否定李說。【解題指導】一、見【內容主旨】二、首先從文章的內容講兩篇文章都是游記,并且都不重山水風物的描繪,而重在因事說理。《游褒禪山記》從游而未盡興引發(fā)談人生哲理和治學態(tài)度;《石鐘山記》用事實破疑問,提出要重實地考察,及對主觀臆斷的觀點。所不同的是《游褒禪山記》的結構是典型的游記體結構,先記游,后議論。記游雖簡,但游蹤很清楚,體現(xiàn)了游記文的一般特征;而《石鐘山記》先議論,再記游,后議論。首先對石鐘山命名緣由的兩種解釋提出質疑,然后通過實地考察去探疑和解疑,最后在解疑的基礎上得出結論。在寫法上,也有不同?!队伟U山記》的議論重在“立”;而《石鐘山記》的議論是“立”中有“破”。三、鼓:①鼓動,動詞。②擊打,動詞。③彈奏,動詞。④正確,形容詞。是:①這,代詞。②這樣,代詞。③是,判斷動詞。④正確,形容詞。得:①得到,動詞。②能夠,動詞。③收獲,名詞。④交好,形容詞。遺:①遺留,動詞。②送給,讀wèi,動詞。③丟棄,動詞。④遺失,動詞。四、1.古代的人沒有欺騙我??!2.城里(的人)都沒有察覺到這個(情況)。3.當時(一般)人不同意。4.我不欺騙你,你不欺騙我。這些句子的動詞分別是:欺、覺、許、詐、虞。賓語是:余、之、爾、我,都是代詞。這些賓語都移到了動詞前面。各句中的否定詞是:不、不、莫、無、無。(補充,常見的其他否定詞還有:弗、未、否、毋。另外,在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的也要提賓,疑問代詞有“何、誰、孰、惡、安、焉、胡、奚、遏。)總結:古漢語否定句,代詞作賓語時,賓語前置。五、1.承接,可以不譯。2.并列,不譯或譯為“又”。3.轉折,可是。4.因果,因而。5.前“而”表并列,不譯,后“而”表轉折,卻。6.并列,可譯為并且。7.并列,不譯。8.前、后“而”,都表修飾,可譯為“地”;中間“而”表并列,不譯。9.因果,因而。10.假設,如果?!举Y料窗】一、作者簡介: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學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學識淵博,多才多藝,在書法、繪畫、詩詞、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詣。他的書法與蔡襄、黃庭堅、米芾合稱“宋四家”;善畫竹木怪石,其畫論,書論也有卓見。是北宋繼歐陽修之后的文壇領袖,散文與歐陽修齊名;詩歌與黃庭堅齊名;他的詞氣勢磅礴,風格豪放,一改詞的婉約,與南宋辛棄疾并稱“蘇辛”,共為豪放派詞人。二、補充整理文言文基礎知識:①詞類活用:A使動,例:“雖大風浪不能鳴也”。鳴,使之鳴。B名詞做動詞:例1.“而此獨以鐘名”。名,命名。例2.“枹止響騰”。枹,用鼓槌敲擊。C形容詞作名詞:例:“枹止響騰”,響,聲音。D名詞作狀語:例:“目見耳聞”。目,用目,耳,用耳。②古今異義:“自以為得其實”,其實,那事情的真象。③焉的用法:A指示代詞,那里,這里。例:心不在焉。B疑問代詞,哪里,怎么。例:1且焉置土石?2不入虎穴,焉得虎子。C兼詞,于之,在哪里。例:不知其淺深微波入焉。D語氣助詞,啊,呀。例:1于是余不嘆焉。2如樂作焉。E形容詞或副詞詞尾,……的樣子。例:硿硿焉。三、文學常識:紀年法:(一)干支紀年法,干即天干,共十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即地支,共十二位: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一干一支互相結合以紀年,六十年一輪。(二)帝王年號紀年法:皇帝即位,都要改元,稱元年。漢武帝起有年號,后多用年號記年。如開元,天寶為唐玄宗的年號。(三)王公年次紀年法,這種紀年法多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如趙惠文王十六年,魯孝公三十七年等,以元、二、三等序數記。(四)星歲紀年法:星指歲星(木星),歲指太歲。又分歲星紀年法和太歲紀年法。歲星紀年法即根據歲星在十二星次中的位置紀年。十二星次名稱自西向東依次為:星紀、玄枵、諏訾、降婁、大梁、實沈、鶉首、鶉火、鶉尾、壽星、大火、析木。12年一輪。太歲紀年方向與歲星紀年相反,名稱更為繁復。四、關于石鐘山的資料:石鐘山位于鄱陽湖入長江之口,屬江西湖口縣。石灰?guī)r質。關于它命名的原因歷來有三種意見,(一)風水聲如鐘,認為山下縫隙洞穴與“風水相吞吐”發(fā)出敲鐘的聲音。北魏酈道元與北宋蘇東坡就是持此說。(二)石聲如鐘,由于此山是石灰?guī)r質,內中石鐘乳、石柱、石筍等,用槌敲打,也會發(fā)音。唐代李渤持此說。(三)山形如鐘?!妒娚街尽酚涊d:“上鐘崖與下鐘崖,其下皆有洞,可容數百人,深不可窮,形如覆鐘?!鼻宕挠衢芯统执苏f,他在《春在堂筆記》中記著:每冬日水落,則山下有洞門出焉。入之,其中透漏玲瓏,乳石如天花散漫……洞中寬敞,左右旁道可容千人?!谏乡潯暗し俊倍郑叶嘈≡?,語皆可喜。如云:“我來醉臥三千年,且喜人世無人識?!薄靶№耆瞬蛔R,桃花春漲洞門關。”無年代姓名,不知何人所作。蓋全山皆空,如鐘覆地。故得鐘名。石鐘山記教學目的1.學習“焉”“是”“得”“相”等文言詞語的用法。2.理解掌握文言詞語的古今意義差別,特殊文言句式,文言通假字,文言詞類活用等知識。3.通過學習本文了解蘇軾散文的特點及其嚴謹治學的態(tài)度。教學重點:文言詞語的用法和句式教學難點:蘇軾散文特點及其治學精神教學課時:二課時教學方法:文言教學三讀法第一課時一.教學導入同學們,前面我們學習了蘇洵、王安石、歐陽修等宋代文學家的散文,對宋代散文的總體特點已有所了解,今天我們在學習蘇軾的散文《石鐘山記》,以進一步加深對宋帶散文的理解。二.作者作品與寫作背景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少時博通經史,20歲中進士,官至翰林學士、知制誥等,政治上反復升沉,飽經憂患,曾因反對新法而遭貶謫,后又因反對舊黨盡廢新法而貶至瓊州。蘇軾是全才作家,散文和詩詞都“雄視百代”;書法和繪畫的造詣也很高。其散文平順曉暢;詩歌自由豪放,明快自然;詞波瀾壯闊,豪放天成。著有《東坡全集》《東坡樂府》《易傳》《書傳》《論語說》等。與父蘇洵、弟蘇轍并稱“三蘇”,與黃山谷并稱“蘇黃”;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本文是元豐七年六月,蘇軾由黃州團練副使調任汝州團練副使時寫的,此時是其政治上失意之時,此前因寫詩諷刺新法被捕入獄,由湖州刺史貶為黃州團練副使。三.聽朗讀錄音,正音正句讀1.對下列三組句中劃線的詞語注音、釋義有誤的一項是(1)()A彭蠡(li指鄱陽湖)之口有石鐘山焉B今以鐘磬(qing古代用玉或石制成的樂器)置水中C枹(pao鼓槌)止響騰,余韻徐歇D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硿硿(kong指聲響)焉(2)()A而山上棲鶻(hu老鷹),聞人聲亦驚起B(yǎng)磔磔(zhe鳥叫聲)云霄間C或曰此鸛鶴(huanhe一種水鳥)也D噌吰(cenghong形容聲音洪亮)如鐘鼓不絕(3)()A則山上皆石穴罅(xia裂縫)B有窾坎鏜鞳(tangta鐘鼓聲)之聲C汝識(zhi通“志”,記住)之乎D周景王之無射(she弓箭名)也2.朗讀下列句子,準確處理好句中停頓。A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B至唐李渤始訪其遺蹤,得雙石于潭上。C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鸛鶴也。D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E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四.分析理解第一段(一)補充注釋1.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焉:語氣助詞,不翻譯2.微風鼓浪鼓:振動3.水石相搏搏:拍擊4.南聲函胡函胡:重濁而模糊5.北音清越越:高揚6.枹止響騰,余韻徐歇騰:傳播;歇:消失(二)理解下列詞語在句中的意義和用法1.臨A酈元以為下臨深潭B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C臨不測之淵以為固D蒞臨指導2.是A是說也,人常疑之B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C覺今是日昨非D人各是其所是,非其所非3.得A得雙石于潭上B此余之所得也C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乎游之樂也D為所識窮乏者得我歟(三)解釋下列句中活用的詞語1.微風鼓浪,水石相搏2.雖大風浪不能鳴也3.枹止響騰,余韻徐歇4.而此獨以鐘名,何哉(四)補出下列句子中省略的成分1.酈元以為下臨深潭2.今以鐘磬置水中3.雖大風浪不能鳴也4.扣而聆之5.自以為得之矣(五)朗讀第一段,邊讀邊翻譯。五.分析體會1.《水經》是誰的作品?是一部什么書?答:《水經》也叫《水經注》,是酈道元的作品,他是記載我國山川地理概貌的游記。2.酈道元認為石鐘山是怎樣命名的?答:以浪打岸石,聲如洪鐘命名。3.李渤認為石中山又是因為什么命名?答:以山石敲擊所發(fā)出的聲音像鐘聲而命名。4.作者認為李渤的觀點不對,基本理由是什么?采用了什么方法來反駁?答:石頭大都能敲擊發(fā)出如鐘一般的聲音;這是駁論據。六.作業(yè):背誦第一段,并把它翻譯成現(xiàn)代散文。七.教學后記:第二課時一.背誦復習第一段。二.分析理解第二段(一)補充注釋1.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適:到,往2.而長子邁將赴饒之德興尉赴:赴任,就職3.余固笑而不信也固:姑且4.森然欲搏人森然:陰森森的樣子5.微波入焉焉:兼詞,相當于“于之”,在洞和縫里面6.涵淡澎湃而為此也涵淡:水波動蕩7.因笑謂邁曰因:于是(二)理解下列詞語在句子中的意思和用法1.因A因得關所謂石鐘者B因笑謂邁曰C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D事出有因2.焉A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硿硿焉B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為此也C與向之噌吰者相應,如樂作焉D語焉不詳E且焉置土石3.固A余固笑而不信也B固已怪之矣C君臣固守以窺周室D自以為關中之地,崤函之固E固國不以山溪之險4.相A空中而多竅,與風水相吞吐B與向之噌吰者相應C則將焉用彼相矣D今由與求也,相夫子E蘇秦合縱,為六國之相F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三)下列句子中劃線的詞語和現(xiàn)代漢語用法是否相同?1.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2.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fā)于水上3.涵淡澎湃而為此也4.與向之噌吰者相應(四)辨析寫列句子的句式特點1.而大聲發(fā)于水上2.空中而多竅3.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4.古之人不余欺也5.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五)朗讀第二段,并通譯全段三.分析第二段1.作者參觀石鐘山的緣由是什么?答:“舟行適臨汝,而長子邁將赴饒之得興尉”。2.作者是怎樣才有了獨到發(fā)現(xiàn)的?答:深夜泛舟江面。3.作者的獨到發(fā)現(xiàn)是什么?答:石鐘山得名是因為風水進出石洞縫穴發(fā)出的聲音與鐘聲相似。4.本段寫了作者的兩次“笑”,你能說說他當時的心理嗎?(討論)四.分析理解第三段(一)補充注釋1.而臆斷其有無臆斷:主觀地作出判斷2.酈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殆:大概3.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終:總4.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考:敲5.自以為得其實實:事情能夠的真相6.蓋嘆酈元之簡蓋:表原因、目的(二)解釋下列詞語在句中的用法和含義1.實A自以為得其實B較秦之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實百倍C此皆良實,志慮忠純D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2.絕1.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2.噌吰如鐘鼓不絕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4.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三)解釋下列句中的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高一迎期末系列專欄001期-名篇名句默寫(教師版)
- 房地產公司個人年終工作總結 15篇
- 感恩節(jié)感恩父母演講稿范文15篇
- 總經理年會致辭(集合15篇)
- 養(yǎng)老保險知識
- 數據中心運維服務投標方案(技術標)
- 市場監(jiān)管案件審核培訓
- 初級會計實務-初級會計《初級會計實務》模擬試卷479
- 智研咨詢-2024年中國消化類藥物行業(yè)市場全景調查、投資策略研究報告
- 二零二五年度個人與物流企業(yè)貨物運輸信息保密及合作協(xié)議2篇
- 2024-2025學年山東省濰坊市高一上冊1月期末考試數學檢測試題(附解析)
- 江蘇省揚州市蔣王小學2023~2024年五年級上學期英語期末試卷(含答案無聽力原文無音頻)
- 數學-湖南省新高考教學教研聯(lián)盟(長郡二十校聯(lián)盟)2024-2025學年2025屆高三上學期第一次預熱演練試題和答案
- 決勝中層:中層管理者的九項修煉-記錄
- 幼兒園人民幣啟蒙教育方案
- 2024年海南公務員考試申論試題(A卷)
- 臨床藥師進修匯報課件
- 北京市首都師大附中2025屆數學高三第一學期期末達標測試試題含解析
- 軍事理論(2024年版)學習通超星期末考試答案章節(jié)答案2024年
- 2024年貴州省高職(??疲┓诸惪荚囌惺罩新毊厴I(yè)生文化綜合考試語文試題
- 《無人機法律法規(guī)知識》課件-第1章 民用航空法概述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