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阿Q看魯迅筆下的眾生相_第1頁
從阿Q看魯迅筆下的眾生相_第2頁
從阿Q看魯迅筆下的眾生相_第3頁
從阿Q看魯迅筆下的眾生相_第4頁
從阿Q看魯迅筆下的眾生相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從阿Q看魯迅筆下的眾生相摘要:阿Q形象歷來是人們探討的熱點,《阿Q正傳》之所以能長盛不衰,不全在于阿Q的個人,其攝人的魅力更在于形象的深層內(nèi)涵和獨特的塑造手法。本篇以分析阿Q形象為重點,揭示精神勝利背后的個人悲哀和屬于整個舊社會的不幸。并且以阿Q為切入點,發(fā)散到魯迅先生筆下的眾多典型形象:七斤、趙老爺、趙秀才、孔乙己、陳士成??,通過分析比較,在各自鮮活的思想特質(zhì),表現(xiàn)手法,社會內(nèi)涵等方面作出分析、比較、探討,求同存異,繼而在此基礎(chǔ)上再對阿Q來一個概括的認識。關(guān)鍵詞:魯迅作品、阿Q形象、人物群像、分析比較、重新認識阿Q二十世紀初是一個風雨飄搖的年代,“雖然不斷有人構(gòu)建新的文化理想、文化目標,可由于我們自身的無知、愚蠢和怯懦,我們直到把每一個美好的構(gòu)想都折騰成歷史笑話還決不回頭。我們對這個時代一直缺乏眼光高遠的審視。我們一直是盲目地看著自己在盲目地折騰。直到魯迅出現(xiàn),這種局面才有所改變?!薄咀ⅰ痘胃锩虏B(tài)的靈魂》】魯迅先生是中國文藝界近兩百年來第一位對我們民族的生存和人的境遇產(chǎn)生荒謬感的人,他決意批判并擔當這種荒謬。魯迅是一個劃時代的偉人,他為我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比任何前人和任何同時代人都更加透徹更加英勇地“直面慘淡的人生,正視淋漓的鮮血”,高聲吶喊,并以他的畢生努力盡可能徹底地言說真實。魯迅筆下塑造了永恒的經(jīng)典,那就是永遠不可能直面生存的真實的精神愚昧者,這方面理所當然以阿Q為代表。記得年多前和一位熱衷于文學的朋友談及阿Q,他語出驚人:“其實歷來很多人都不真正了解阿Q具體是個什么樣的人。只是別人老在說,于是自己也隨波逐流地以為阿Q是一位樂觀主義的代表,其實不然。我讀過了《阿Q正傳》三次,之后才發(fā)現(xiàn):他骨子哪里是樂觀!阿Q根本就是一個白癡,無知愚昧得可憐……阿Q好討人厭呀!總覺得在他身上體現(xiàn)的矛盾太集中也太極端。雖然作者是想反映許多人的集合形象,但讀起來有些假,沒有親切感。”我支吾以對。后來又在一個網(wǎng)上論壇上看到一位網(wǎng)友的帖子:“中國的小說不計其數(shù),里面的人物也是千姿萬態(tài),但是為什么魯迅筆下的阿Q這么被廣為流傳呢?”這可是多么的駭人聽聞!阿Q到底有什么“過人之處”?為什么他會在中國的文化史上乃至于整個世界文壇都擁有這么大的影響力?這個問題也帶給了我很大的迷惑,同時又引起了我濃厚的興趣。因此,我決定通過畢業(yè)論文這個契機,把它表述成文。此文中我打算借助于魯迅其他作品里形形色色的人物,通過比較分析的方式,深入理解阿Q這個形象,同時剖析魯迅筆下的眾生相。綜觀魯迅先生筆下的人物,歸納起來大概有以下幾種:農(nóng)民、知識分子、官僚地主、婦女、看客。阿Q嘛?當屬農(nóng)民陣形中的佼佼者,但他又與同一“戰(zhàn)壕”的密友有著不少本質(zhì)上的區(qū)別。一、阿Q與農(nóng)民的異同(農(nóng)民代表人物——七斤)辛亥革命由于它的階級局限性和不徹底性,雖然最終未能獲得成功,但在那個風云變色的年代的確曾經(jīng)引起過無可估量的震撼,其中新舊意識和事物的交錯更替更是引起過無數(shù)的荒唐,盡管這些荒唐多是帶著無限的辛酸和多少的無奈?!安粶矢锩痹撌恰栋正傳》里很有影響力的一段,里面“辮子”的去留成了矛盾的焦點。同樣的問題也在魯迅的其他小說中偶有體現(xiàn)。在與《阿Q正傳》同輯入小說集《吶喊》的《風波》,其主人公七斤與阿Q同是魯鎮(zhèn)農(nóng)民,同樣被卷入當時鬧哄哄的所謂“革命”,不同的是七斤是被迫卷入革命,而阿Q則是主動、自發(fā)參加的。這里不難看出這他們的身份特點,也可以看出當時中國農(nóng)民的兩種典型心態(tài)。他們一個是安守本分、逆來順受,而且需要養(yǎng)妻活兒的一家之主,一個是身無牽掛、百無聊賴近乎于流氓的無業(yè)者。這大概就決定了他們對革命的態(tài)度的基礎(chǔ)。七斤處世的謹小慎微在于他肩負著來自家庭的責任和壓力遠比阿Q沉重得多,故他骨子里隱含著一種優(yōu)柔、忍讓。張勛復辟時,當七斤得知皇帝坐回龍庭后,他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的是一副愁容,既無力反抗,又無處逃避,甚至對付不了七斤嫂當眾的責罵 “這死尸自作自受!造反的時候,我本來說,不要撐船了,不要上城了。他偏要死進城去,滾進城去,進城便被人剪去了辮子。從前是絹光烏黑的辮子,現(xiàn)在弄得僧不僧道不道的。這囚徒自作自受,帶累了我們又怎么說呢?”而在《風波》的前文中“他在村人里面的確已經(jīng)是一位出名人物了?!北憧梢娝跁r局變幻中虛弱得不堪一擊。與之相比,一貫保持著“精神勝利法”的阿Q似乎更善于變通,正如達爾文所說的那樣:“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阿Q當然成了“適者”,說實在他不懂什么叫革命,革的是誰的命,但他能在短時間內(nèi)盡快找到一個自己以為有利的陣形,可見他的內(nèi)心還是有一些靈動的生氣。當然,我并不是說阿Q比七斤進步,魯迅曾經(jīng)說過:“阿Q是否真要做革命黨,即使真做了革命黨,在人格上是否變成了兩個?!毕喾?,七斤實際上較阿Q更為理性,因為他至少明白在時局面前自己無法操縱命運,是時勢比人強。而阿Q的所作所為不過證明他比七斤更愚昧無知罷了。他的極其簡單又略帶狡詐的思維方式讓我們既同情又厭惡。“我們無法想象一個毫無精神支柱可言,思想低俗落后的個體,體會在超出個人的最基本物質(zhì)生活之上的層面上有所悟。”【注《從階級論看“魯迅人學”》】時代的確是荒唐落后的,但阿Q的荒誕與落后性并不亞于那個時代,他必然無法跳出那個腐朽的社會泥潭,相反,由于他的無知與愚昧,他的有限度的判斷力反會被假象所迷惑,最終走向沒有歸途的絕路。所以我認為:阿Q的失敗并不在他的勢單力薄抑或缺乏必要的覺悟——革命性,而是因為他根本就沒有超出那個時代,亦沒有任何比時代進步的思想作為指引,他所做的,不過是被時代牽著跑罷了,他的“左沖右突”只不過是給人一種錯覺,給這個令人氣悶到窒息的年代徒添一些笑料罷了。另一方面阿Q由于煢煢孓立,形影相吊,并沒有維護“小家”安定的需要和欲望,這大概也是他主動參加革命的原因。與七斤相比,他自然要更“果斷”一些,但這在很大程度上只是意氣用事,企圖通過披上革命的“外衣”尋找個人利益就是了。通覽全文,阿Q自始至終貫穿的奴性就是最好的明證。阿Q和七斤這兩個同樣掙扎在社會最底層的農(nóng)民展示了當時的狀況,讓我們在無奈、憐憫與嘆息之余對中國的國民劣根性有了更深的思考。二、阿Q與官僚地主的異同(官僚地主階級代表人物:趙老爺,趙秀才)在《阿Q正傳》中,與阿Q關(guān)系最“親密”的當屬未莊的趙老爺,趙秀才了。作為阿Q的本家,他們的存在能夠很好地體現(xiàn)著阿Q的精神。阿Q先前痛恨革命,繼而想跟著革命撈好處,“中國倘不革命,阿Q便不做,既然革命,阿Q就會做的”【注《〈阿Q正傳〉的成因》】,但好事多磨,他被假洋鬼子拒絕后惱羞成怒,又準備“到衙門告發(fā)謀反”。這投機善變性在趙家父子身上來了個“翻版”,趙老爺從鄙視欺壓阿Q到請阿Q到府上作客,一家人圍繞著他團團轉(zhuǎn)。從懼怕革命到自己“投身革命”,一樣在變著臉:革命黨進了城,可是卻不見得有什么大異樣:知縣大老爺還是原官,舉人老爺當了民政幫辦,帶兵的還是先前的老把總。在未莊,趙秀才便同曾經(jīng)出過洋的資產(chǎn)階級化了的假洋鬼子不謀而合,串通在一起,搶先向革命投機,掛出了“咸與維新”冠冕堂皇的招牌,而“真正”傾向革命的阿Q曾經(jīng)鼓起碩大的勇氣去結(jié)識他們,結(jié)果卻慘遭假洋鬼子揚起的“哭喪棒”,不準阿Q革命。趙家的搶案發(fā)生后,投身革命還不到二十天的把總老爺,為了維護自己,彰顯威風,把阿Q抓了去,不由分說當作搶犯,當作殺一儆百的料子示眾槍斃,可憐阿Q到死還是糊里糊涂。阿Q和趙家代表著不同的階級,趙家是地主官僚,他們生活的方式無非就是媚上欺下。阿Q的生活處境就差得太多了,他所做的都是在維持生計。然而他們的思想、處事的態(tài)度是相同的:見風使舵,盲目混沌,冷酷無情。阿Q不是還有欺負小尼姑的惡習嗎?這與趙家人等的所作所為不過是程度和表現(xiàn)層面不同而已,其性質(zhì)是一樣的。民族的劣根性古而有之,在今天依然存在某些人的身上,人們平時也會不知不覺地做一些阿Q似的事情。民族精神實質(zhì)的養(yǎng)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對缺點的改進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這需要我們幾代人的共同努力,但愿國人靈魂深處的“小”會被現(xiàn)代的精神文明建設(shè)擠得越來越少。三、 阿Q與知識分子的異同(知識分子代表人物:孔乙己,陳士成)阿Q是鄉(xiāng)村無產(chǎn)者,無知無畏,精神上樂得滿腔的“灑脫”??滓壹菏且粋€醉心于功名的讀書人,名落孫山,懵然處世,終歸失去了營生的能力?!栋坠狻防锏年愂砍蓱阎患儎訖C考取功名,為名為利至死不誤。乍然把孔乙己和陳士成請出來與阿Q立在一起,未免有些唐突,兩位老先生怎說也好都是知識分子,無論結(jié)局怎樣,同阿Q這般的村夫為伍,實在是辱沒至極。但是辱沒歸辱沒,他們?nèi)说墓残赃€是頗值得一談的。此三人眾,都對物質(zhì)存在著“執(zhí)著”的追求,尤以陳士成老先生為甚,他對財富的迷戀簡直達到了癡迷的程度,而阿Q與孔乙己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追求的只是眼前的蠅頭小利,缺乏像陳老的“遠見卓識”,或者他們已經(jīng)生活得太過疲累了,一碗粗酒、一碟小菜已然能感到滿足。我們不難看出,阿Q與孔乙己都是十分的嗜酒的,而他們的結(jié)局也是最為悲慘??v覽魯迅先生的其他作品,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條不成文的結(jié)論,那就是:在黑暗專制的舊社會,不要看它無論是大小城鎮(zhèn),酒肆羅列,酒旗飄飄,但那醇香的美酒是不屬于窮人們的!它的作用僅僅是滋潤老爺們的生活。但如果你是窮人一位,流連的是“窮風流,餓快活”,那么對不起,它會一枚一枚地吞噬你殘破口袋里僅存的幾個銅錢,直至你身無分文,卻仍渾然不覺。它是窮人精神的毒品、麻醉劑!“冤枉啊!”這時陳先生站在一旁大叫道,因為陳士成雖然是不曾沾酒的,可他最終也是死了。在《白光》后半部分的述寫中,我們看到他的精神已是近乎崩潰。當發(fā)現(xiàn)那白光不過是一塊下顎骨時,那聲音卻指引他說“在山里,在山里”。這聲音無非是一種意志,是支持窮人活下去的全部信念。從這種角度來看,那猶同是“精神勝利法”。只有在不斷的名利追求,屢索無獲,但又“不懈努力”的惡性循環(huán)中,陳士成才有活下去的可能。其實“精神勝利法”也是一種信念,一種可以支持阿Q繼續(xù)活下去的信念?!熬駝倮ā钡谋碚骶褪亲暂p自賤、自欺欺人、自嘲自解、自甘墮落,而又自我陶醉、妄自尊大。阿Q挨打時,自然也會問自己:“為什么我會被人打?”,但他是不大會想明白的,只好給自己一個理由:“兒子打老子”。人間最悲慘的莫過于此了。誠然這三位仁兄是有區(qū)別的,本人以為:三人中數(shù)孔老先生的形象最為“俊逸”,雖則窮困潦倒,兼偷帶討,弄得斯文掃地,但仍不失君子之仁。所謂“君子固窮”;教“我”這位小伙計“茴”字的四種寫法;分發(fā)茴香豆給小孩兒們;滿口“之乎者也”便是證明。雖然難免偶有偷竊,但卻實為生活所迫,亦是情有可原,社會的罪過啊!試想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弱質(zhì)書生,又怎能干擔抬淌汗的重活呢。但阿Q就不同了,血氣方剛,身強力壯,縱然不去御侮于國門,也可憑力氣掙得一口飽飯,可他卻精力旺盛,不甘寂寞,摘花拈草,著實可惡!說到陳士成,我認為他乃是三者中的下品:首先,陳老先生考取功名懷著不純的動機,他羨慕人家考中了舉人馬上有官老爺來排家譜,仿似名門望族,可以順理成章地把大雜院的舊鄰居統(tǒng)統(tǒng)趕出去,這幫人他早已看不順眼。而他追著那團白光不放,也是想那白光之處必有寶藏,為著這樣目的,死掉了倒也就算了。但話分兩頭,試想一想,孔乙己與陳士成也蠻可憐的,人生在世,想活得好一點兒,也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若然我們硬是抓著一點窮追不舍將其笑弄,不免要遭罵了。可是究其緣由,還是社會吃人,制度吃人,根深蒂固的封建制度束縛著知識分子們的意識,他們沒有能力去打破枷鎖,反抗壓迫,他們只會,也只能去順應(yīng),順應(yīng)這腐朽黑暗下發(fā)生的一切。因此,我以為在魯迅先生作品里封建制度下的知識分子決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知識分子,他們是徒有知識分子的外表,卻是封建科舉制度的犧牲品,孔乙己也好,陳士成也好,沒有一個知識分子擁有應(yīng)該擁有的自由思想,他們是依附于封建制度而生,他們只能是被罪惡制度扼殺的可憐蟲!總結(jié)起來是一句話:阿Q可嘆,孔乙己可憐,陳士成可悲。他們擰在一起,繼而形成一股合力,控訴著舊社會的吃人與罪惡!四、阿Q與“看客”的異同(“看客”代表群體:《藥》和《示眾》里的看客)看客們不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比比皆是。可是魯迅先生筆下的看客們卻顯示出匠心獨運,與別不同。他們雖然份屬配角,但也著實引人深思。所謂看客,重點自然在于一個“看”字。這些人在魯迅的世界中沒有樣貌,不管男女老少,通式化只一個動作,那就是“看”?!坝谑撬澈蟮娜藗冇许毥吡ι扉L了脖子;有一個瘦子竟至于連嘴都張得很大,像一條死鱸魚。”這是魯迅描寫看客形象最有代表性,描寫得最為入木三分的一句。這可能就是愛看熱鬧的中國人的最突出的形象吧。魯迅又在《示眾》中有這一段:“霎時間,也就圍滿了大半圈的看客??待到增加了禿頭的老頭子之后,空缺已經(jīng)不多,而立刻又被一個赤膊的紅鼻子大漢填滿了?!倍潭處拙湓?,生動的反映了一群無知的中國百姓的特點:愛熱鬧,但是缺乏理性,沒有同情憐憫。又如《藤野先生》里提到觀看日本帝國主義槍斃中國人的看客,他們聚眾圍觀的目的不是關(guān)心國運,而是出于好奇。厄運未降臨到他們自己的身上,觀看是一種樂趣,甚至可以說是一種享受。他們比《示眾》中的看客更然之可恨,因為他們沒有人格觀念,甚至連民族意識都可以拋棄掉。說到這兒,我們再來看看阿Q。他也是當時勞苦大眾的典型代表,他是如此的無知,沒有自尊和骨氣,魯迅先生美其名為“精神勝利法”。他的這種方法是不由自己的,而是整個社會造成的。但他也是一名“出名”的看客,他看過革命黨人被殺,看到城里舉人的秘密等。他不是一名普通的看客,但是盡管他看到的是天大的秘密,然而他并不會因應(yīng)采取明智的行動,相反被那些地主官僚所警惕、陷害,最后反倒落得個“被看”(被槍斃)的下場。阿Q雖然和魯迅筆下眾多看客看到的有所不同,而看的原因都是出于好奇,但其結(jié)果比他們還慘。這就是無知的、愛看熱鬧的中國人的下場。阿Q和所有看客都是無聊的,無聊的背后都只是個體行為,但由這樣的人組成的國家,又怎能不讓人欺負呢?魯迅在作品中寫了許多“看客”,目的也就在于此吧?他是要在吶喊聲中為懦弱的國民奏響一首震魂歌。通過上述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阿Q雖然與魯迅作品中的其他人物在身份、地位、階級性以及性格特質(zhì)方面都不盡相同,但從阿Q—個人身上,我們卻能看到許多人物的影子。《阿Q正傳》一直是百年中國文學的峰顛?!栋正傳》撰寫不是產(chǎn)生于那種想要描繪某個體的沖動,也不是作者為了制造某種預(yù)期氛圍而虛設(shè)出來的,它其實是魯迅對病態(tài)國民性的全部感受的結(jié)晶:就是在現(xiàn)實的失敗面前,不敢正視,不愿承認,更不去總結(jié)教訓,而是以自己假勝利來欺騙自己,安慰自己,再以自己在虛假勝利中的陶醉去欺騙別人,釀成惡性循環(huán)。魯迅是要用它來顯示“愚民的專制”的真相,在魯迅心目中,阿Q正是無數(shù)麻木愚昧的中國人的縮影。既然魯迅先生要通過一個象征性的人物來表現(xiàn)無數(shù)中國人的普遍的精神病態(tài),就必然運用夸張的手法,集眾人之所“短”,“不但要在他的身上蘊涵許多遠非他個性所能包容的精神重負,更要最大限度地凸現(xiàn)他身上的那種具有極大概括性的心理特點。”這在小說對阿Q那種種“精神勝利法”的表現(xiàn)的勾畫當中,就可以看得一清二楚。無論是“兒子打老子”,還是自己打嘴巴,這樣的行為,假若孤立起來看,似乎都不太真實,顯然是經(jīng)過了作者夸張的處理的。因此,我們在初讀時感到假,感到難以接受。但他卻真實地表現(xiàn)了中國人的精神病態(tài),這是在概括和象征的意義上,而不是就這細節(jié)本身來說的。在此前和此后的許多作品中,魯迅都是用寫實的白描的手法來刻畫人物,可在《阿Q正傳》中,他卻大量使用了夸張的寫法,其中我想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他是要把阿Q當作那“想當奴隸而不得”的年代里愚昧無知的中國人的象征來描寫的?!鞍洳恍?,怒其不爭”不單單是對阿Q而言,而更主要是針對最廣大的國人來說。這就是《吶喊》之所以名為“吶喊”的原因吧!另一方面,阿Q之所以能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