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釁滋事罪在司法實踐中的問題研究8900字(論文)】_第1頁
【尋釁滋事罪在司法實踐中的問題研究8900字(論文)】_第2頁
【尋釁滋事罪在司法實踐中的問題研究8900字(論文)】_第3頁
【尋釁滋事罪在司法實踐中的問題研究8900字(論文)】_第4頁
【尋釁滋事罪在司法實踐中的問題研究8900字(論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尋釁滋事罪在司法實踐中的問題與對策目錄TOC\o"1-3"\h\u2390摘要 11447一、引言 311957(一)研究背景 311578(二)研究現(xiàn)狀 32453(三)研究思路 324051二、概述 44344(一)尋釁滋事罪的概念和內涵 425147(二)尋釁滋事罪的法律現(xiàn)狀 4326181.犯罪對象 4177052.犯罪的行為 4275093.尋釁滋事罪的犯罪構成 5255124.犯罪主觀因素 612125.尋釁滋事罪的由來和性質 68930三、尋釁滋事罪在司法實踐中的主要問題 610729(一)尋釁滋事罪的司法濫用問題 631909(二)網(wǎng)絡型尋釁滋事罪的司法認定問題 727436(三)毆打型尋釁滋事罪的司法認定問題 920695四、完善尋釁滋事罪司法實踐的對策 97110(一)明確犯罪動機不作為定罪依據(jù) 922554(二)正確處理網(wǎng)絡言論自由與公共秩序的關系 1022759(三)明確尋釁滋事罪的罪犯界限 1119855結語 11286參考文獻 12

一、引言(一)研究背景近年來,人民法院對假冒名人方舟子被襲案和重慶的一系列犯罪進行了定罪處罰的標準都以尋釁滋事罪而論處。這些案件的審理引起了媒體的極大關注。理論界和實務界出現(xiàn)了許多意見和看法,尋釁滋事罪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同時,在司法實踐中,一些地方司法機關適用范圍太廣,容易出現(xiàn)濫用職權的現(xiàn)象,在傷害、破壞案件中往往被作為底牌使用。回顧立法過程,尋釁滋事行為是流氓行為最早的表現(xiàn)形式,其內容不夠明確,當時流氓行為在司法實踐中的適用較為混亂,流氓罪被稱為“口袋罪”?!傲髅ァ钡膭訖C和目的不易掌握,其在法律適用上難以控制,致使尋釁滋事罪逐漸成為“兜底罪”。事實上,通過一系列的修改和解釋,尋釁滋事罪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其罪名也越來越明確。但在理論界和實務界,人們對犯罪的客觀方面和主觀動機有著不同的認識。矛盾的根源在于刑事立法層面上尋釁滋事罪的本質和特征。為了依法嚴懲尋釁滋事罪,貫徹刑法,已成為司法實踐中的一項緊迫任務。并對尋釁滋事罪作出正確的司法認定,值得進一步研究。研究現(xiàn)狀一直以來尋釁滋事罪無論是在我國的刑法學界還是在我國的司法實踐當中都是一個比較熱門的罪名,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尋釁滋事罪在我國的刑法中經(jīng)歷了較為曲折的發(fā)展過程。起初尋釁滋事罪規(guī)定在1979年刑法的流氓罪當中,1997年尋釁滋事罪從流氓罪中分解出來,2011年《刑法修正案八》又對其進行了修改和完善。即便如此,在近二十年的司法實踐中尋釁滋事罪也有一些問題被專家學者所詬病。例如刑法條文中的相關模糊性詞語缺乏明確性,容易讓人產(chǎn)生歧義,甚至是司法工作者也會為之感到為難;與相關刑法罪名的界限不是很明確,在定罪量刑時容易造成困擾;隨著經(jīng)濟社會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違法犯罪行為被囊括在尋釁滋事罪之中,“口袋化”趨勢明顯,引起了較大的爭議。研究思路本文首先通過闡述尋釁滋事罪的內涵及法律現(xiàn)狀,分析其在當前的司法實踐中存在的不足與弊端,進而探討尋釁滋事罪在司法實踐中的主要問題,提出相應解決建議。為我國刑法的科學化、現(xiàn)代化建言獻策,發(fā)揮刑法在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保障作用。二、概述(一)尋釁滋事罪的概念和內涵我國刑法對尋釁滋事罪有明確的規(guī)定。根據(jù)法律,尋釁滋事罪是一種蓄意挑釁行為,侵犯他人的人權和財產(chǎn),破壞公共秩序,其犯罪行為主要表現(xiàn)為毆打、追逐、攔截、侮辱、強迫或任意破壞,和造成公共場所的騷亂。從詞義上理解尋釁滋事有故意挑釁、惹是生非之意,深究其內涵應是以肆意的方式主動挑起事端破壞社會公共秩序,其外延則應是主動行為與被動接受行為的界限。筆者認為,尋釁滋事罪是刑法中危害社會管理秩序罪之一。這是一種侵犯社會管理秩序的行為。社會管理可以是公共秩序,也可以是非公共秩序。所謂公共秩序,是指受倫理道德規(guī)范的一種社會公共生活習慣?,F(xiàn)在立法機關制定的法律、法規(guī)和其他規(guī)章都受到規(guī)范的保護。尋釁滋事罪的法律現(xiàn)狀1.犯罪對象尋釁滋事罪的客體主要是公共秩序。公共秩序是指人們在生活中需要共同遵守的共同規(guī)則。挑釁罪大多發(fā)生在公共場所(有些發(fā)生在偏遠隱蔽的地方),擾亂公共秩序,損害人身權利或公私財產(chǎn)。2.犯罪的行為“毆打型”尋釁滋事罪。根據(jù)行為的性質,將尋釁滋事罪具體類型進行了劃分。那么,真正界定這類尋釁滋事罪的詞語是“隨意”和“毆打”。毆打是指對他人施加形力,給他人造成身體痛苦的行為。筆者認為,當大多數(shù)普通人從行為人的角度來思考時,他們不能認同他的行為,那么這種行為就是武斷的。因此,侵害他人人身權益可構成毆打型尋釁滋事罪,這需要限制在隨意暴力攻擊的情況下?!白分鹦汀睂め呑淌伦?。根據(jù)行為的性質,將尋釁滋事罪的具體類型劃分為追逐型尋釁滋事罪。追逐,一般是指限制他人停留自由的行為;攔截,一般是指暫時限制他人人身自由的行為;虐待,是指用非言語對他人進行非理性攻擊;恐嚇,是用傷害告知他人的行為;嚴重擾亂他人正常生活,造成不良影響的。事實上,在司法實踐中,很少有“追逐”挑釁犯罪的案例,因為客觀上純粹的“追逐”挑釁犯罪很少,主要是因為其特征不明顯,性質不好。因此,將追逐挑釁罪的行為因素分為追逐、攔截、虐待、恐嚇四種非暴力的傷害他人身體的方式?!皬娖刃汀睂め呑淌伦铩8鶕?jù)行為的性質,將尋釁滋事罪分為特定類型,將尋釁滋事罪分為強行搶奪財物罪、任意搶奪公私財物罪。強迫,是指違背他人意愿,強占他人財物的行為。也可以理解為強迫他人交付財產(chǎn)。行動的方式是以無賴和無端的手段要求或摧毀公私財產(chǎn)。筆者認為,行為人的主觀隨意性和為所欲為的態(tài)度是區(qū)分其他類型“強制”挑釁犯罪的標準。“起哄型”尋釁滋事罪。根據(jù)行為的性質,將尋釁滋事罪的具體類型劃分起哄型尋釁滋事罪。筆者認為,尋釁滋事罪的認定應根據(jù)活動的規(guī)模、參與人數(shù)和影響程度來確定。我國刑法對本罪的認定主要從以上四個方面著手。根據(jù)有關法律規(guī)定,只要有上述情形之一,就可以構成尋釁滋事罪。在具體的司法實踐中,犯罪人通常會同時實施上述多種行為,但在具體的審判中只會認定為本罪,在量刑上可能只會加大處罰力度。3.尋釁滋事罪的犯罪構成犯罪人不滿犯罪年齡的,可以依照未成年人保護法的有關規(guī)定減輕處罰。行為人的行為是否構成犯罪,取決于犯罪客體的變化,即沒有犯罪客體,就沒有犯罪成立。犯罪客體本質上是刑法所保護的法律利益,但法律利益并不完全是行為客體。訴訟標的是具體的構成要件,法律利益是受刑罰保護的抽象概念。學術界對如何界定和解釋公共生活的具體意義存在著不同的看法。如果公共秩序被定義為由統(tǒng)治階級創(chuàng)造并得到法律制度、道德標準承認或由公約確立和維持的社會狀態(tài)。或者我們可以把公共秩序定義為人們進入公共生活必須遵守的規(guī)范。這一規(guī)范既包括統(tǒng)治階級依法制定的規(guī)范,也包括習慣習慣。或者就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而言,首先是個人之間的關系。在此基礎上,只涉及個人構成的社會關系,只涉及整個社會的獨立價值。事實上,這些觀點所表達的內涵基本相似。筆者認為,公共秩序的含義可以理解為:所謂公共秩序是指公共生活秩序,是由公共生活規(guī)則所規(guī)范和維護的穩(wěn)定狀態(tài)。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挑釁行為是行為人尋求刺激、蔑視法律法規(guī)、任意挑釁、不犯錯誤的破壞行為。其犯罪行為的客體是公共生活秩序。4.犯罪主觀因素主觀要件是指行為人在犯罪時必須具有主觀意識或意志,即能夠根據(jù)主觀意志實施犯罪,其犯罪行為能夠充分體現(xiàn)主觀意志。根據(jù)司法實踐,這類犯罪只能由行為人的主觀能動性來判斷。本罪的主要目的是通過肆意魯莽的行為尋求精神刺激。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犯罪人明知是犯罪行為,但主觀上卻被接受,故意為之。本罪的犯罪動機較為復雜,主要是因為尋釁滋事罪是與流氓罪分離的犯罪,所以犯罪動機與流氓罪在源頭上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也可以說是流氓犯罪動機,但并不十分準確。因為流氓這個詞本身很難定義,它不僅可以指人,還可以指行為。這樣一個難以界定的詞,本身就帶有主觀道德評價的色彩,會使人們的理解有所不同。這種行為的目的源于對社會的主觀心理蔑視和對法律法規(guī)的漠視,這就是所謂的“流氓”動機。有了這樣的思想,行為往往就沒有正確的榮辱觀。他們視公然挑釁公共秩序為“英雄行為”,目的是在“同伴”中樹立威信。當然,不同的挑釁行為有不同的目的。法律沒有明確規(guī)定犯罪目的,因此在分析犯罪構成要件時,可以明確規(guī)定犯罪目的。綜上所述,尋釁滋事罪的目的不是內容上的不同,也不是本質上的不同,而是內容上的不同。筆者認為,犯罪中所體現(xiàn)的心理狀態(tài)是行為人對自身有害行為和后果的直接反映,是對行為人進行懲罰的基礎。5.尋釁滋事罪的由來和性質尋釁滋事罪是1979年刑法中從流氓罪中分離出來的一項新罪名。由于舊刑法對流氓罪的規(guī)定過于籠統(tǒng),流氓罪本質上起著截留或底線的作用。換句話說,只有在不屬于盜竊罪、故意傷害罪、但構成嚴重破壞公共秩序罪并應受到刑事處罰的罪行的情況下,才能將破壞他人財產(chǎn)罪定為犯罪。因此,有學者認為,尋釁滋事罪仍被認為是一種兜底的犯罪,因為它包含了太多客觀模糊的行為。筆者認為,尋釁滋事罪所侵害的合法利益是社會公共秩序,有其自身的犯罪構成要件和自身所保護的獨特的合法利益。只有根據(jù)犯罪的主客觀方面,才能構成犯罪。同時構成其他罪名的,從重處罰。因此,尋釁滋事不是繼承流氓性質的犯罪,而是獨立的犯罪。尋釁滋事罪在司法實踐中的主要問題(一)尋釁滋事罪的司法濫用問題目前尋釁滋事罪在我國立法上有兩個較大的缺陷,其中之一就是違反了法律的明確性要求。法律作為國家調整社會關系的強有力武器,而刑法作為一部關系到人們生命財產(chǎn)安全的法律,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對每一個罪名都要有詳細具體的罪狀描述,這樣公民對自己作出的行為是否違法甚至犯罪就有了內心的預測。但通過分析刑法第239條對于尋釁滋事罪的規(guī)定就可以看出,該條文多次使用了一些概念較為模糊的詞語。這樣就不利于公民對自己的行為是否違反尋釁滋事罪作出判斷,從另一方面來講也屬于剝奪了公民的知情權。其二是該法條所保護的法益存在與他罪所保護的法益相同的情形。即行為人實施同一個違法行為卻構成了兩個刑法罪名。這也是尋釁滋事罪在司法實踐中亟需解決的一個問題。通過查閱相關裁判案例可以看出,行為人在實施尋釁滋事行為過程中致使被害人重傷、死亡的情形不在少數(shù)。但是在當前的司法實踐中如何解決這種日常糾紛,刑法條文卻沒有給出具體的法律依據(jù)。法律規(guī)定的缺失使得司法機關在實踐中對此類案件的處理具有很大的差異。有人認為尋釁滋事罪中情節(jié)惡劣的規(guī)定就是對致人重傷、死亡嚴重后果的描述,顯而易見應當包含在其中。所以司法實踐中有以尋釁滋事罪定罪處罰的。也有人認為這種情況應當以故意故意傷害罪或者故意殺人罪定罪處罰。但在分析具體原因時又會產(chǎn)生分歧。是轉化、想象競合、或者牽連犯,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定論。還有人分析,不能簡單地以一個罪名去評價造成的嚴重后果,而應當通過數(shù)罪并罰的方式定罪處罰。通過分析我國刑法的發(fā)展歷史,1979年兩高有規(guī)定行為人實施了流氓行為造成他人重傷、死亡后果的,以尋釁滋事罪和故意傷害罪、故意殺人罪進行數(shù)罪并罰。從此規(guī)定可以看出在刑法修訂之前流氓罪并不能包括致人重傷、死亡的結果。從流氓罪中分解細化出來的尋釁滋事罪能否包含致人重傷、死亡的結果目前尚無定論。2013年兩高的司法解釋在第七條提到:當同一違法行為同時符合兩罪的主客觀要件時,應當選擇刑罰更重的罪名定罪處罰。對于該解釋是否可以理解成尋釁滋事罪致人重傷、死亡的結果時應當按照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死亡等特定罪名進行定罪處理,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定論。(二)網(wǎng)絡型尋釁滋事罪的司法認定問題從犯罪手段方面來看,其實有一些本被人們認為沒辦法通過網(wǎng)絡進行的犯罪行為,實際上也是有可能在網(wǎng)絡空間實施的。但其實就身體是否能夠進出而言,刑法中的一些罪特別是人身方面的犯罪,根本沒有可能在虛擬空間里面進行,不論現(xiàn)在的社會怎么發(fā)展,其犯罪行為都只能夠在現(xiàn)實社會中完成,這里主要是指某些非常具體的身體接觸型的暴力性犯罪。比如說強奸罪絕對沒辦法通過網(wǎng)絡完成,因為通過網(wǎng)絡實施強奸行為是不可能發(fā)生的;聚眾斗毆罪也是絕對不可能通過網(wǎng)絡完成,因為聚眾斗毆罪名的成立是需要行為人雙方面對面實施斗毆行為的,所以也是不能在網(wǎng)絡上發(fā)生,上述例子里這些犯罪都排除了通過網(wǎng)絡實施犯罪的可能性。而就尋釁滋事罪而言,我國刑法第293條規(guī)定顯而易見,尋釁滋事罪中的“隨意毆打”、“追逐攔截”等的行為無法在網(wǎng)絡空間完成,而“虐待、恐嚇”卻是完全可以在網(wǎng)絡上進行。至于“在公共場所起哄鬧事致使公共場所嚴重混亂”,則正是爭議最大的地方,也是本文主要討論的問題所在。陳興良教授認為,尋釁滋事的唯一形式是在物理空間尋釁滋事,并不認為網(wǎng)絡謠言屬于尋釁滋事。但不可否認的是,網(wǎng)絡謠言與物理空間的干擾沒有本質的區(qū)別。因此,本文認為二者都是尋釁滋事的形式,網(wǎng)絡謠言是信息網(wǎng)絡空間的物理空間尋釁滋事的一種形式。原因如下:首先,從起哄鬧事這個詞語原來的詞意來看,《現(xiàn)代漢語詞典》將這個詞拆解成了“起哄”和“鬧事”這兩個不同的部分,“起哄”是指特別多的人在一起胡鬧、搗亂或者是說很多人針對一兩個人開玩笑;而“鬧事”則是指很多人聚起來搗亂,以致破壞了社會的正常的秩序。[王志:《網(wǎng)絡傳謠型尋釁滋事的法律適用》,《江蘇警官學院學報》,2019年,第5期,第23頁。]據(jù)此,所謂“起哄鬧事”其實也就是多個人一起搗亂鬧事,但其實我國刑法也是并未將尋釁滋事罪歸為聚眾犯罪的一種。其實將二者結合起來,我們可以推斷,所謂的“尋釁滋事”實際上是一種搗亂行為,但其中一些尋釁滋事造成嚴重危害,進而會構成犯罪行為。當然,網(wǎng)絡謠言的傳播散布行為也是具有破壞性的特點,但有的網(wǎng)絡謠言傳播已經(jīng)造成嚴重危害,有的則沒有。其次,起哄鬧事也是網(wǎng)絡謠言的目的之一。其實,網(wǎng)絡謠言的行為就是對虛假的認知和傳遞??陀^上可能導致現(xiàn)實公共場所秩序混亂,主觀上則傾向于追求轟動效應,忽視客觀危害。這是一個典型的搗亂和以搗亂為目的的例子。在實體空間尋釁滋事的案例也可以說明,在實體空間起哄鬧事與在網(wǎng)絡上散布謠言有本質的相似之處。如被告人與他人合謀,在人群中散布“警察打人”等謠言,煽動群眾鬧事,造成圍觀者增多,最終造成現(xiàn)場嚴重混亂。顯然,本案被告人通過謠言達到了尋釁滋事的目的。最后,根據(jù)因果關系來看。就算行為與結果同時發(fā)生因果關系也不一定成立。比如說,公眾不會僅僅憑借著行為人的欺騙行為與受害人想行為人支付財產(chǎn)的行為之間有那么幾天的間隔時間,就認為行人人的欺騙行為與受害人的支付財產(chǎn)的結果之間是沒有因果關系的。網(wǎng)絡謠言跟不良結果之間往往有一個從一點的變化積累當中會出現(xiàn)質的變化的過程。篤信謠言的人通常會自覺到達現(xiàn)場,破壞現(xiàn)場的正常秩序,這其實是跟上述物理空間中的謠言行為如出一轍。毆打型尋釁滋事罪的司法認定問題所謂“毆打”,是指對行為人對他人運用有形力量,使他人身體產(chǎn)生痛苦感覺的行為,毆打應當直接對他人的身體行使有形力量。結合案例1及司法實踐,毆打行為主要涉及到以下兩個爭議點:(1)“毆打”是否限于暴力。對于該問題,筆者認為尋釁滋事罪必須是針對他人的身體行使有形力量,如果僅僅是以暴力的方式去威脅他人,則不構成隨意毆打型尋釁滋事罪,而是構成恐嚇他人型尋釁滋事罪。因此,“毆打”必須是實體實在的有形行為,而不能是威脅行為。在案例1中,被告人李建平與他人發(fā)生撕扯動作并捅傷他人,實施了實體實在的暴力行為,因此符合暴力毆打的情形。(2)“毆打”的暴力程度。筆者認為,從尋釁滋事罪的法定刑設置來看,尋釁滋事罪的“暴力”程度應當僅僅是指輕微的暴力或一般性的暴力,而不包括嚴重的暴力行為。因為一般的尋釁滋事罪的法定最高刑期為5年,遠遠不能涵括致人重傷和致人死亡的危害后果。若在尋釁滋事過程中致人重傷或致人死亡的,致人重傷或死亡的嚴重暴力行為吸收尋釁滋事的一般毆打行為,此時應當按照吸收犯的處理原則,以故意傷害罪或故意殺人罪定罪量刑。在案例1中,被告人李建平在毆打他人的過程中,實施的是一般的毆打行為,因此造成被告人輕傷的后果是完全包含在隨意毆打型尋釁滋事罪“毆打”范圍內,最終某區(qū)人民法院也認為對被告人李建平以尋釁滋事罪進行刑事處罰更為恰當。四、完善尋釁滋事罪司法實踐的對策(一)明確犯罪動機不作為定罪依據(jù)筆者認為在具體的司法實踐中司法工作人員可以將行為人的犯罪動機作為量刑的參考因素,而非定罪的依據(jù)。主要理由在于:行為人的犯罪動機在我們看來都只是人內心的一種心理活動,以一種客觀的標準來衡量具有較大難度,目前的科學技術水平尚未達到這種地步。只能通過司法工作人員運用犯罪心理學進行揣測分析,顯然這種定罪方法存在很大的弊端,稍有不慎就有侵犯人權的可能,甚至造成冤假錯案的發(fā)生,影響社會和諧穩(wěn)定。但是,由于在我國長期的司法實踐中始終將其作為認定該罪的考量因素,要在較短的時間內消除這種影響還有較大難度。犯罪動機并不能構成該罪的決定性因素,更多的還是看行為人的客觀行為表現(xiàn)方式,沒有相關的犯罪動機并不能阻礙行為人構成本罪。對于“兩高”關于該罪司法解釋的規(guī)定,當行為人的滋事行為與其他的相關罪名相符合時,擇一重罪進行處罰。本文認為,該司法解釋規(guī)定按照處罰較重的定罪量刑是有原因的,一方面不會再面臨區(qū)分此罪與彼罪的困難,另一方面把人們的注意力從之前著重考量犯罪動機轉移開來。當行為人的行為符合該罪和他罪的構成要件時,犯罪動機就不在作為區(qū)分此罪與他罪的標準。因此,隨著該司法解釋的出臺,司法實踐中也不再強調該罪的犯罪動機。(二)正確處理網(wǎng)絡言論自由與公共秩序的關系由于我國刑法并沒有將言論自由直接界定為保護法律利益的具體犯罪,而是由于合法性原則的存在,刑法必須面對言論自由的保護。在刑法體系中,以言語表達為基本內容的犯罪包括煽動犯罪、榮譽犯罪、危害國家秘密犯罪等,這些規(guī)定直接指向濫用這種自由或者超越合理限度行使自由。他們的共同點是賦予國家、社會和其他人權力。但是,以下問題是,即使法律條文本身結構合理、邏輯清晰,也不能直接對每一案件的事實作出具體結論。在一些類似的案件中,不同的司法機關給出了不同的結果,這主要取決于法律語言的局限性。如果法律想要涵蓋更多的可能性,它必須做出抽象的陳述。另一方面,在以言語為規(guī)制對象的犯罪中,法律不能以一定的數(shù)額作為衡量犯罪與非犯罪的標準,這與財產(chǎn)犯罪相似。由于缺乏明確的界限,這給司法自由裁量留下了很大的空間。因此,在司法實踐中,運用網(wǎng)絡挑釁不僅要準確認識法律本身,明確“虛假信息”和“造成社會秩序嚴重混亂”的定義,而且要準確判斷行為人行為的性質。在保護言論自由和維護公共秩序方面不能做出選擇時,比例原則應作為一個重要的參考。同時,我們不應該反對言論自由對社會秩序的影響。我們應該認為言論自由只對個人有利,對公眾不利。因此,在判斷一項行為是否構成網(wǎng)絡挑釁犯罪時,必須平衡公民的言論自由和社會公共利益。網(wǎng)絡表達的限制應遵循尺度標準。法律可以為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限制網(wǎng)絡表達,但這種限制的目的應當是減少對網(wǎng)絡表達自由權的侵害。當網(wǎng)絡言論自由與其他社會利益發(fā)生沖突時,首先要權衡社會利益保障的利益和言論自由,然后在比較權衡中確定哪一個最重要,再決定權衡或重新考慮。也就是說,在維護秩序的同時,要注意保護公民的基本權利。如果行為者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的言論嚴重危害公共安全,導致社會秩序嚴重混亂,那么毫無疑問應適用挑釁罪。但是,行動者的陳述只針對當前的政治形勢或行使監(jiān)督權,其內容可能含有不真實的成分,但由此產(chǎn)生的陰影是無可爭辯的。不符合“造成社會秩序嚴重混亂”的程度的,不予處罰。(三)明確尋釁滋事罪的罪犯界限尋釁滋事罪是對他人健康的侵害。其主觀構成是直接故意,主觀上,它也知道并允許有害后果的發(fā)生,這在一定程度上與其他犯罪的故意行為相吻合。首先,區(qū)分被侵害的合法權益。為了更好地保護人身安全,必須明確被侵害的合法權益是人身合法權益還是治安合法權益。二是行為是否“隨意”。如果行為人的行為不能為公眾所理解和接受,且行為沒有具體的客體,則構成尋釁滋事罪。如果行為人的行為有特定的客體,且不是暫時故意的,應當構成故意傷害罪。第三,行為后果的判斷。如果行為造成輕傷,或者受害人因襲擊而自殺或精神失常,行為人不符合起訴標準,只會受到行政拘留和罰款。如果這種行為造成輕傷,甚至重傷、死亡,應該由想象中的共同犯罪人處理。根據(jù)被害人的死亡結果,有必要確定犯罪嫌疑人對死亡結果是否有故意態(tài)度。有故意的,構成尋釁滋事罪或者故意殺人罪。如果沒有故意的心理,嫌疑人要對過失負責。第四,很多人打別人。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由于偶然行為的存在,行為人由于目標的不確定性,很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