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秦甲醇質地的幾點認識_第1頁
關于秦甲醇質地的幾點認識_第2頁
關于秦甲醇質地的幾點認識_第3頁
關于秦甲醇質地的幾點認識_第4頁
關于秦甲醇質地的幾點認識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關于秦甲醇質地的幾點認識

在之前的研究中,依靠考古資料主要是秦兵馬俑的陶塑料盔甲。由此許多學者對秦代鎧甲的類型、質地以及開合結構等方面做了大量的推測和認識工作。而近年試掘的秦始皇陵K9801陪葬坑出土的青石鎧甲,更是為秦代鎧甲的研究提供了最新的直觀的實物資料,從而大大擴展了我們對秦鎧甲的研究視野,增加了對秦鎧甲的進一步了解和認識。本文正是在這些典型材料的基礎上,對秦代鎧甲質地和開合等問題提出自己的一點看法,錯誤之處,請批評指正。秦甲烷的材質對于秦鎧甲的質地的研究,不少文章對此已作了回答。多認為秦鎧甲的質地以皮質為主,同時,也存在金屬鐵之類的鎧甲。對于前一點認識,筆者完全贊同,同時從另外兩方面對此加以進一步的論證。第一、從春秋戰(zhàn)國時代各國甲冑質地的情況來看:“吳起儒服,以兵機見魏文侯。文侯曰:‘寡人不好軍旅之事?!鹪?‘臣以見占隱,以往察來,主君何言與心違。今君四時使斬離皮革,掩以朱漆,畫以丹青,爍以犀象,冬日衣之則不溫,夏日衣之則不涼……不識主君安用此也’”?魏文侯積極備戰(zhàn),殺獸剝皮,涂紅漆,繪圖案,這中間相當一部分是用來制作戰(zhàn)爭的防護裝備——甲盾,說明吳國鎧甲質地以皮革為原料。《國語·齊語》中有管仲與齊恒公談論以贖刑解決甲兵不足的一段話:“管子對曰:‘制,重罪贖以犀甲一戟,輕罪贖以鞼盾一戟’”??梢婟R國的犀甲鞼盾,均以皮革為質地。至于南方的楚國,出土的戰(zhàn)國鎧甲實物也以皮革為主。如湖北曾侯乙墓、江陵拍馬山五號墓、藤店一號墓、天星觀一號墓等均為皮質鎧甲。可見,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齊、吳、楚等大國的鎧甲均以皮質為主,不見金屬?!妒酚洝ち鶉瓯怼份d:“秦始小國僻遠,諸夏賓之,比于戎翟,至獻公之后常雄諸侯。論秦之德義不如魯衛(wèi)之暴戾者,量秦之兵不如三晉之強也……”,作為大國的齊、吳、楚、秦,生產力發(fā)展水平大體相當(甚至秦國還落后于他國),因而,其作戰(zhàn)武器的優(yōu)劣程度也應處于同一水平線上(甚至秦國還落后于他國),秦國鎧甲的制造水平不會超過其它幾國,其質地也應是以皮革為主。第二、云夢秦簡許多記載從反面向我們道出秦甲質地是皮革而不是金屬。在這些秦簡律文中,出現(xiàn)了大量關于“貲”的規(guī)定?!墩f文》云:“貲,小罰,以財自贖也”,即令犯罪者通過繳納一定數量的實物或金錢來抵償徭役或刑罰。有關“貲”的規(guī)定次數累計達144次之多,其中“貲甲”就達87次之多。這些記載說明了作為衛(wèi)體使用的鎧甲,其制作工藝并不是很復雜,民間能夠制作,其數量是非??捎^的;又《考工記》記載:“燕之無函也,非無函也,夫人而能為函也?!焙存z甲,意為燕地人人都會制作鎧甲。燕國如此,秦國當也與此大體相同。這說明甲的制作較為平常,如果原料缺乏,制作工藝又很復雜,貲刑豈不難以實現(xiàn),成為紙上談兵的一句空話?況且,翻遍所有云夢秦簡,凡是被處以貲罰武器的,除了“盾、甲”以外,其它武器諸如戟、戈、矛、鏃、劍等均無一被作為貲罰的目標,其原因就在于這些武器除原料屬金屬,個人難以采取外,其制作工藝水平也是相當復雜的,絕非一般單個人的能力所能為。這豈不從另一方面說明戟、戈、矛、鏃、劍等為金屬,而甲、盾則為非金屬。此外,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之后,為了杜絕私人手中擁有武器威脅其統(tǒng)治,“收天下兵,聚之咸陽,銷以為鐘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宮中”。既然已將天下兵器收繳殆盡,又鑄十二銅人,那么私人鑄造兵器是絕對禁止的(況且也無原料)。這時候,老百姓若犯了過失,“貲盾”、“貲甲”的懲罰豈不成了一句空話?從中也可以看出,秦鎧甲絕非金屬,而只能是以皮革為質地。由上可見,秦鎧甲的質地為皮質無疑,根本沒有一點金屬質地的影子。那么,具體到秦俑坑和K9801陪葬坑中的鎧甲,它們所模擬的鎧甲質地又是如何呢?秦俑一號坑發(fā)掘報告將秦俑鎧甲分為兩類:一類鎧甲即一般士兵和下級軍吏等所穿的鎧甲,為皮質;二類鎧甲即高級軍吏俑和中級軍吏俑所穿鎧甲,“尤其是二型與三型甲,甲片小,有可能是用金屬制造的”。楊泓先生認為“第一類出土數量很少,看來是當時軍隊中指揮人員使用的防護裝備。很可能下面的整片甲衣是皮革制成的,上面嵌綴的甲片有可能是金屬制造的(注:此處的一類即報告中的二類)”,即秦俑中高級軍吏俑所著鎧甲均為金屬。王學理先生更是強調鐵甲的范圍:“秦俑甲札色赭,甲片又有大小兩種,大者顯系鐵質;而將佐的甲衣則應是鐵、革的結合物”。這幾種看法,多認為秦俑中高級軍吏俑所著的鎧甲是在整塊皮革上嵌綴金屬甲片,甚或指明是鐵。而出土于秦陵K9801陪葬坑中的石質人甲中的札甲四型和魚鱗甲,也被認為可能是仿鐵甲制作而成的。綜合這些觀點,均主張秦代存在金屬鐵之類的鎧甲,對于這一認識,尤其是“在整塊皮革上嵌綴的甲片應是金屬”的看法,筆者認為仍值得仔細推敲。首先,上述以整塊皮革做鎧甲的方法較為落后,正如楊泓先生文中指出的那樣:“其中的一型鎧甲(即報告中的二類一型,下同)應是比較原始的形態(tài),它與……原始的皮甲接近”,“應是代表秦國軍隊早期使用的鎧甲的遺留”。至于二型和三型,雖然較此型完整,做工更細,但仍是在整塊皮革上嵌綴甲片,其仍是比較原始的一種。因而其做法應與原始做法同出一轍,應為同類——皮質的鎧甲。其次,既然已承認以整塊皮革為原料的做法是“比較原始的形態(tài)”,那么,它必定與原始的鎧甲在防護性能上有所接近,也就是說,在實用性能上,兩者都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笨拙性,身著此類鎧甲,其靈活性、方便性和實用性大為降低。若再在此上綴以金屬甲片,笨重不說,在戰(zhàn)場上的活動也受到極大限制,因而,我們認為這些嵌綴的甲片仍為皮革。這樣,既美觀實用,又不失輕巧。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推測,這與當時秦國社會發(fā)展狀況是密不可分的。原因之一,它與當時的秦國社會生產力發(fā)展水平是相適應的。秦俑坑發(fā)現(xiàn)大量青銅兵器而罕見鐵兵器的現(xiàn)象,顯示了秦國武器的發(fā)展水平,也表明了秦國在兵器改進方面,發(fā)展尚較遲緩(僅從質地方面而言)——進攻類武器未發(fā)生根本性的變化,與之相反相成的防護裝備甲胄類也不會有太大的變化。而發(fā)現(xiàn)的大量鐵質生產工具,則表明秦人將代表具有先進材料的鐵主要應用于農業(yè)生產、手工業(yè)等方面,“秦在‘耕戰(zhàn)政策’的推動下,鐵多用于制造生產工具和部分生活用品;而在兵器制造上,則沿用已有的基礎,發(fā)展青銅器,從而創(chuàng)出新水平?!苯y(tǒng)一后,“停息了戰(zhàn)爭,自然無須講求武器的研制和大量生產”,“北逐匈奴,南擊百越,仍沿用著原有兵器。此時此刻,秦統(tǒng)治者把自己的注意力和更多的人力、物力投入到修建阿房宮和驪山陵墓的浩大工程上去。所以,作為從葬的秦俑坑使用的兵器也只能是當時現(xiàn)成生產的,無須棄銅而用鐵”。另外,這也與鐵在當時是一種新生事物,質量尚不能完全達到兵器的要求有關。因而鎧甲的發(fā)展也較緩慢,只能是以皮革為主。原因之二,與秦國的軍事政策有關。史料中有許多關于秦國訓練將士和戰(zhàn)馬的記載,如《秦律雜抄·除吏律》:“除士吏、發(fā)弩嗇夫不如律,及發(fā)弩射不中,尉貲二甲。發(fā)弩嗇夫射不中,貲二甲,免,嗇夫任之”。又云:“駕騶除四歲,不能駕御,貲教者一盾;免,賞(償)四歲繇(徭)戍”。卻從未有對兵器進行改進的記錄,這些從側面為我們明確道出了秦國在軍事政策上的偏向——秦人對兵器的改進比較遲緩(這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與社會生產力發(fā)展水平緊密聯(lián)系),而把重心著重放在訓練人和馬的方面,更注重人在戰(zhàn)爭中的因素——人在戰(zhàn)爭中的作用是第一位的,充分調動和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其作用是任何武器都無法相比的。正因為這樣,才能形成“虎賁之士,跿跔科頭,貫頤奮戟者,至不可勝計也”,在六國中戰(zhàn)斗力最強。另一方面,與秦的鼓勵勇戰(zhàn)的政策是密切相關的。史載秦人治軍,“扼而后用之,得而后功之,功賞相長也”,實行嚴刑重賞。這直接導致了秦人“聞戰(zhàn)頓足徒裼,犯白刃,蹈煨炭,斷死于前者比是也”。或者“虎賁之士,跿跔科頭,貫頤奮戟者,至不可勝計也?!綎|之卒,被甲冒胄以會戰(zhàn),秦人捐甲徒裼以趨敵,左挈人頭,右挾生虜。夫秦卒之與山東之卒也,猶孟賁之與怯夫也,以重力相壓,猶烏獲之與嬰兒也。夫戰(zhàn)孟賁、烏獲之士,以攻不服之弱國,無以異于墮千鈞之重,集于鳥卵之上,必無幸矣”。反映出秦人在戰(zhàn)場上敢于拼搏、不怕犧牲的英勇氣概。這種不怕犧牲的精神受到秦國軍事獎勵政策鼓勵后,日益膨脹,影響波及到幾乎所有的秦軍將士?!坝掠诠珣?zhàn)”就成為一種時尚;“科頭銳士”遂成為一種標志——做戰(zhàn)時根本不屑于披甲蒙胄,哪論甲胄的優(yōu)劣先進與否。這也在一定方面阻礙了甲胄的進步和發(fā)展。當然,這種不怕死的精神,不僅僅對防護裝備甲胄的發(fā)展有影響,更重要的是它直接阻礙了其它進攻型武器的發(fā)展與改進,秦俑坑大量青銅兵器的存在,而極少鐵兵的出現(xiàn)就是極好的證明。此外,在《考工記》中有“合甲五屬”的記載。湖北江陵一號墓出土的皮甲,用兩層皮革合制而成,被認為有可能是“合甲”。秦俑坑中的一類甲也有可能屬于“合甲”之變種,那樣的話,則為皮質無疑??傊?以整塊皮革為原料,上綴甲片的鎧甲應全為皮革,也就是說,秦俑身上的鎧甲全為模擬皮甲而成。秦代存在鐵甲的說法目前尚顯證據不足。至于K9801陪葬坑出土的部分石甲,被認為有可能是仿鐵甲制作而成的看法,因資料匱乏,目前尚不能斷定。甲片的大尺寸問題秦俑一號坑發(fā)掘報告認為,除過一類一型外,鎧甲都在右上角設鈕扣,為鎧甲開合的地方。二號坑發(fā)掘簡報也進行了詳細說明:“每領鎧甲都在右上角設鈕扣,為鎧甲開合的地方;在兩腋下甲片相接處未設鈕扣,同樣用甲釘固定,證明鎧甲在穿的時候,除過Ⅲ式外,其它都是從頭上往下套的”。楊泓先生對此持相同觀點。對于從頭上往下套的做法,很早就有文章從“在二號坑T9出土的一個甲俑,右臂腋下新發(fā)現(xiàn)設有一個鈕扣”的說法中得到啟示,認為這一發(fā)現(xiàn)極為重要,從而對上述看法提出質疑。“因為秦俑鎧甲從腋下到甲下緣長達20厘米,對于這樣一個用皮甲或金屬甲編綴的圓桶,很難想象可以從頭上往下套得下去,這決不是我們穿一件柔軟的具有彈性的背心那樣的容易。說明幾乎每一領鎧甲的右腋下均可開合。多數鎧甲未見設鈕扣的原因有二:一是俑的腋下多被右臂所遮蓋,故在制作時未予考慮;二是有可能存在帶鉤那樣的暗扣,夾于前后甲片之間。秦甲在制造時有意使開合處與其它甲片連接處看上去一致,這從胸前右上角可以看出,如若不設鈕扣,我們便不是容易看出它的開合線的”。對于這一判斷,新出土的石質鎧甲從實物上給予了肯定。就K9801陪葬坑的發(fā)現(xiàn)來看,鎧甲一般都設計有方便穿卸的開合結構,一處在右胸上部(與秦俑坑中的鎧甲開合相近),上面設計有一個類似扣環(huán)的構件,開合起來非常方便;另一處位于右腋下。這兩處上下相互貫通,連為一體,同時打開,即可穿卸,同時扣合,即可固定。這與秦俑身上所穿右衽衣服是相類似的:都是從一側打開與扣合的。從目前已修復的數領石鎧甲來看,右胸上部處的開合及構件非常明顯,而右腋下連接處的甲片邊緣沒有鉆孔,前后兩部完全處于相互分離狀態(tài),證明鎧甲當初在此處是敞開的,至于是如何扣合以及采用何種方式來扣合,因在清理過程中未發(fā)現(xiàn)任何線索,故而到目前為止,仍是個謎,也是今后清理工作中需特別注意的地方。至于秦俑坑中有的甲衣下擺很長,甚至上下形成一個圓桶狀的鎧甲,其右腋處是否有開合結構的問題,我認為,還是應有一個方便的開合結構,因為,相比之下,從頭上往下套穿卸要比解開穿卸難度明顯增大,既有從旁開合的簡單方法,那么何必去簡就繁,去做一些費力不討好的事情呢?況且,從秦俑坑出土陶俑所穿衣服來看,當時秦人所著衣服也不見從頭頂往下套穿的樣式,采用套穿的方式與人類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豈不背道而馳?再從反面設想一下,如果鎧甲腋下沒有開合結構,則做好的鎧甲的大小就是固定的,采取套穿的方式,就存在一個合身與否、大小是否配套的問題,過于寬大松弛不利于作戰(zhàn),太緊則夾身難以穿卸,即使按體量度、定做的鎧甲,穿卸起來也極其艱難費力。另外,從現(xiàn)已發(fā)現(xiàn)的比較完整、能辨別出開合結構的幾例東周秦漢時期的鎧甲的結構來看,也多是從旁開合,而少見從頭上往下套穿的。比如:戰(zhàn)國早期的曾侯乙墓出土了厚達一米左右的皮甲胄,多數鎧甲重疊堆放,大部分甲片已散亂,現(xiàn)共清理出人甲13件,復原后的Ⅲ、Ⅳ號皮甲均在前胸的右側和腋下設計有開合口,鎧甲穿好后以絲帶結扣系合;西安北郊西漢早期墓中出土的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