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南客家族群祈神災習俗初探_第1頁
贛南客家族群祈神災習俗初探_第2頁
贛南客家族群祈神災習俗初探_第3頁
贛南客家族群祈神災習俗初探_第4頁
贛南客家族群祈神災習俗初探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贛南客家族群祈神災習俗初探

近年來,客家研究呈現出一種普遍可接受的趨勢。即,從對客家起源、方言和客家精神的研究逐漸轉向客家民族的社會生活和其他問題,并產生了一些有啟發(fā)性的研究成果。然而,綜觀這些研究成果,我們發(fā)現對客家族群祈神禳災習俗的探討,極少有人問津。1而對這一習俗的研究,既可以使我們了解客家人的物質生產活動,又可以使我們窺知他們的精神生活,這對于我們了解客家族群的社會生活,理解客家族群人文特質的形成,將大有裨益。贛南、閩西和粵北交界地區(qū)是客家族群的主要聚居區(qū),長期以來,農事禳災活動一直十分盛行。本文擬以地方文獻為主要資料,對該地區(qū)的禳災活動作一概括性的論述,旨在拋磚引玉,以期引起學者對這個問題的關注。筆者才疏學淺,文中所存誤漏,敬請方家指正。一、自然災害對配置的影響贛閩粵邊區(qū)是一個災害種類多、發(fā)生頻率高、破壞強度大的地區(qū),筆者曾以贛南為例,對地方文獻所記載的自然災害作過粗略的檢索,得知贛南常見的農業(yè)災害主要有水災、旱災、蟲災、雹災、霜凍等,這些災害對農業(yè)生產破壞極大,其中尤以水、旱兩災最為頻繁和劇烈。贛閩粵邊區(qū)本來就是“為壤既瘠且貧,無金錫之珍,魚鹽之阜,畜牧駒騾之饒,織文機巧工技之利”,卷20引《喜豐堂記》并且由于地處偏遠,被歷代封建統治者視為“化外之地”,經濟開發(fā)十分緩慢,生產力和生活水平都相對十分低下。頻繁的自然災害,對生活在這里的客家族群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面對頻頻發(fā)生的自然災害,客家族群采取了諸如興修水利、人工驅蟲、建倉儲糧等防災抗災的措施,但實施效果并不理想。以水利工程為例,眾所周知,興修水利工程有利于蓄洪排澇,儲水灌溉,這對于以水旱災害為主的贛閩粵邊區(qū)來說,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但由于這里山高林深,巒嶺起伏,修建水利工程十分困難,誠如文獻所云:“依山為田,沿流作灌,非若平疇廣畝,可溝而澮也。為陂塘者,多橫絕溪流,用石鱗起,水可高五尺?;蚰緲队锰俾o織,內磊小石,水高起亦可五尺。從其所向,鑿圳通之,遇阻斷處,或接以木枧,可繞至一二里外。視疏乎溝澮,艱難何啻百倍!”卷6《水利志》不僅如此,贛閩粵邊區(qū)由于地處山區(qū),耕地多是零星小塊,分布散亂,所以即使耗盡巨資建起了一些水利工程,但其使用價值也是十分有限,往往一座陂壩的引灌溝渠長達十幾里,而澆灌面積只有一、二十畝耕地。上述這些頻繁的災害和惡劣的自然條件,對贛閩粵邊區(qū)造成了十分不良的負面影響,一方面由于救災抗災的成本高且效果卻不好,嚴重挫傷了當地民眾防災抗災的積極性。如福建寧化縣,“以二百余里之域,田之為畝者二十三萬有奇,而陂之可志者僅七,則知士大夫之講水利者稀,咸以汜勝之書為鄙談也?!本?《水利志》另一方面由于他們的防災抗災能力低下,無法抵擋自然災害的侵害,轉而迷信超自然的力量,祈禱神靈的護佑。如寧化縣,“本邑土薄水淺,無以備旱,故旬日不雨,則農人爭水矣;二十日不雨,則迎神禱雨矣?!本?5《禮俗志》在這些因素的影響下,贛閩粵邊區(qū)禳災的風氣因此十分盛行。二、龍神信仰與當地福主客家族群農業(yè)祈請的對象很多,但比較常見的主要有以下這些:一是社公。即土地神,它很早就進入了國家的祀典。贛閩粵邊區(qū)的客家族群對土地神十分敬重,把它稱為“社公”、“社官”或“田伯公”,無論在平時還是遭受災害時,都是客家人祈求護佑的重要對象。如在梅州一帶,每年二月初二這一天,當地人們要向社公舉行隆重的“開耕禮”,祈求田伯公保佑禾苗茁壯生長。在長汀縣鐵長鄉(xiāng)張地村,“除了在過年過節(jié)和每月的初一和十五祭拜社公之外,還在久旱不雨之時,為了保住田里的水稻、地瓜及竹子,聚集在社公壇前舉行求雨儀式。”二是龍神。在水旱災害十分頻繁的贛閩粵邊區(qū),龍神也是客家人在禳神救災時祈請的重要對象。如長汀縣“龍?zhí)?在縣東云驤閣下東岸,見龍王廟。遇旱,筑壇而雩,則雨?!本?《山川》安遠縣“云騰閣,在新龍堡丫髻山東,祀龍神,祈雨有驗?!本?5《輿地志》在談及客家人的龍神信仰時,我們還須提及與此相關的龜、蛇崇拜。按照學者的觀點,蛟龍之所以興云布雨,主要因為它是一種親水動物,常常蟄居深水之中。根據“同類相通”的巫術思維,龜、蛇之屬因為也是水生動物,所以也被賦予了施雨的功能。贛閩粵邊區(qū)也有祭拜龜、蛇,祈求降雨的習俗,如大余縣“舊有普照寺,旁有龍井。明天啟間,知縣龍文光旱禱,至井得小蛇,內入甕中,載以入城,未至而雨隨注?!本?《山川》寧化“龍?zhí)妒?在縣北泉下里,舊傳有龜浮水面溪水即漲。歲旱,鄉(xiāng)人取其水禱雨,多應?!本?《山川》三是本地福主。贛閩粵邊區(qū)是一個多神信仰的地域,在一個普通的客家村落中,常常供奉著各種不同宗教性質的神靈。但在龐雜的村落神靈系統中,一般都有一個被稱為“福主”的神靈,作為當地最重要的保護神,如梅州松源的龍源公,會昌的賴公,瑞金的唐葛周元帥,等等。因為這些神靈被賦予廣泛的神力,能為村民提供全面的保護,所以也成為農業(yè)祈禳重要的對象。每當災害來臨時,村民同樣會向這些“福主”祈禱,如贛南于都縣的福主祁、祿二公,“凡有旱魃為虐,蛟蜃興娛,陰霾不開,禾苗不遂,山瘟作崇,癘鬼為殃,但有祈禱,無不應驗?!本?4《藝文志》引《南鄉(xiāng)畬嶺井塘廟碑記》當然,贛閩粵邊區(qū)的農業(yè)禳祈對象遠不止這些,但凡山川、日月、城隍、佛道諸教等神靈,只要有護佑百姓的功能,就會受到人民的敬奉。如于都縣對雩山的崇拜,“吾邑北四十里,有山嶠起而干霄者,以禱雨有驗,名之曰雩?!本?4《藝文志》引《雩山神行田引》甚至有些神靈原本沒有降雨、驅蟲等救災職能,但民眾還是會把這些職能強加給它。如在閩西地區(qū),原本只關心彼岸世界的諸如如定光古佛、伏虎禪師等佛教神靈,客家族群也賦予其以降雨、治水、筑渠等功能。贛閩粵邊區(qū)農事祈禳對象的多樣性,既體現了客家族群在在對待神靈信仰上的所采取的實用性態(tài)度,也反映了客家文化的多元性特征。三、建議“,祀,除禍也也”“祈”的本義是向上天或神明求福;“禳“則是消除災害,故《說文解字》云:“祈,求福也”,“禳,磔禳祀,除癘殃也。”《會昌縣志》亦云:“求福曰祈,弭災曰禳?!本?1《風俗·祈禳》贛閩粵邊區(qū)為消災而舉行的農事祈禳活動很多,按照其舉行時間來分,大體可以分為歲時祈豐、定期游神打醮和臨災祈禳三類。1.共制的消災活動。在情況時,活動有社是指在傳統的歲時節(jié)日里舉行的祈禳活動。眾所周知,在我國古代的農耕社會里,許多歲時節(jié)日和節(jié)氣安排,都與農業(yè)生產相關。因此,在這些特定時刻舉行的農事祈神,其實也是一種預防性的消災活動,希望神靈能夠預防災難的發(fā)生,保佑農業(yè)生產獲得豐收。誠如古人所云:“二月祈谷,五月迎神,以祈甘雨,祝豐穰?!本?《地理志·風俗》在贛閩粵邊區(qū)的在歲時節(jié)日里,客家人也要舉行此類活動。如贛南在農歷“立春”這一天,要供齋飯,焚香燭、放鞭炮,迎接春神到來,目的是“祈禱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農歷七月十五的中元節(jié)是客家人的重要節(jié)日,在這一天,廣東五華、興寧等地民眾會在稻田中插桿掛紙以驅害蟲。“中元,以竹竿紙錢插田園,謂之‘標園’,迎神驅蟲豸也?!本?《輿地部·風俗》2.預防災害的行為除了在傳統的歲時節(jié)日之外,客家人也會在其他時間定期舉行打醮和游神的禳神活動,這些禳神活動的舉辦時間一般都是固定的,針對性也很強,多是為了防止某一種(些)災害的發(fā)生,也是屬于一種預防性的消災活動。例如,福建武平縣的“保苗醮”,“秧長將熟,斂錢迎神齋醮,或用男巫婆娑吹笳舞,謂之保禾苗。蓋本邑以農為本,城鄉(xiāng)五月后,皆有此舉?!本?9《禮俗志》始興縣隘子村在每年六月初六舉行“扛公王”的游神活動,村民認為大神巡察過的禾苗能得到雨水滋潤,不生蟲災。3.臨災祀神活動頻繁顧名思義,所謂臨災祈禳,就是在災害降臨時所舉行的祈神消災活動。在贛閩粵邊區(qū),臨災祈神活動很多,與當地水旱災害最為劇烈的特點相一致,客家族群最常舉行的祈神禳災活動就是求雨和止潦,這方面的事例在地方文獻中也最多。如福建寧化縣,“若間不雨及潦,人民各舁其坊之神,折柳擊鼓,至縣衙前,縣官出為行香如儀,甚則禁止屠宰若干日,至雨或霽而止。”卷11《禮俗志》實際上,客家人臨災祈神的活動是十分普遍的,每當禾苗遭受病蟲災害,冰雹摧侵農作物,禽畜遭受瘟疫,甚至連野獸危害莊稼,都會舉行祈禱儀式,祈求神靈消除災害。如,贛南安遠縣“如遇病蟲害嚴重成災,村民即組織打‘香火龍’活動,大肆進行藹神拜社公活動,巡回到山野田間轉游,驅逐瘟疫,以求神靈消除這場災禍保佑禾苗正常生長。”長汀縣張地村的村民在野豬危害猖獗的年份,會打“野豬醮”,認為這樣就能驅除野豬危害,保護稻谷、地瓜等莊稼以及山上的竹子能有好的收成??傊?無論是定期舉辦的歲時祈豐和游神打醮,還是不定期舉行的臨災禳神,其實三者在本質上都是相同的,都是希望獲得神靈的保佑,防止或減免自然災害的危害。這些頻繁舉行的祈禱儀式,一方面說明了客家族群在精神生活方面對神靈的嚴重依賴;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贛閩粵邊區(qū)自然災害頻繁,客家族群深受其害的社會現實。四、觀贛閩粵地區(qū)的詠程序贛閩粵邊區(qū)農事禳災的程式包括祈禳的程序和儀式。綜觀贛閩粵邊區(qū)的祈請程式,無論哪種類型的禳災活動,其祈禳的程序基本一致,主要有迎神、禱神、酬神三個步驟,而每個程序中的具體儀式則是復雜而多樣。1、遵守儀式,禁止犯禁迎神的過程是祈神救災的準備過程。準備工作很多,包括選擇祈禳對象、卜定祈禳的具體時間、沐浴齋戒、接神升座,等等。每項工作都要依照一定儀式,不能犯禁。如閩西地區(qū)在舉辦祈雨儀式時,“參與者要沐浴自身戒葷素食,全村各家禁屠,不宰殺禽畜?!惫P者在贛南瑞金武陽鄉(xiāng)做田野調查時得知,有一年村里求雨不應,村民認為是村里某寡婦在齋戒期間挑了尿桶外出澆菜,冒犯了神靈。2、災儀式中的巫鬼習俗禱神是整個祈禳過程中最神圣也是最復雜的程序。在這個過程中,具體的禱神儀式因禳神的類別、禱神的目的和禱神的對象等不同而千差萬別。例如瑞金縣武陽鄉(xiāng)正月初五“五谷神出世”的儀式就十分簡單:這一天,家庭主婦只是用一只小斗箕裝滿白米飯,上面插上一把筷子,置放在家中神龕前而已。一些儀式則很復雜,尤其是那些幾個村落聯合起來集體舉行的,不僅禳神的規(guī)模要大得多,而且儀式也十分復雜。如龍巖地區(qū),“每遇干旱,田園龜裂,農民習慣向‘天庭’祈雨。各地祈雨的方式、規(guī)模不一。有的請僧道口念經打醮。有的鄉(xiāng)村規(guī)定封齋期,市集禁屠,家家不吃葷腥。有的抬出龍王廟里的菩薩,鄉(xiāng)民頭戴斗笠,敲鑼打鼓,迎‘神’游行。并在水口處向天空放銃,聲響如雷,借以震撼‘天庭’降下甘霖。龍巖東肖群眾祈雨頗為隆重、虔誠,集全鄉(xiāng)鄉(xiāng)民、秀才、童生于廟堂,朝夕念經,七日不斷。嗣后全社男丁集中列隊,邊走邊唱祈雨禱文:‘天好生,地愛養(yǎng),吾載功,恩浩蕩,民蠢愚,罪難綰,祈赦宥,告上蒼,恤無知,止天旱,沛甘霖,沃土壤,春得耕,秋有望,衣食足,民乃康。天啊……下雨!’徒步十多華里至東寶山打龍井?!本?7《風俗·宗教》有時在禱神過程中甚至還會采取一些極端的儀式。如在福建將樂、漳平等地,假如祈雨不靈,就要舉行“曬菩薩”的儀式。即將當地信奉的“王天君”或“水神”等菩薩抬出神廟,去其衣冠,放置田埂曝曬。而在廣東梅縣、龍川等地,則是將草藥“魚藤精”搗碎,和上茶餅和其它餌料,投放河中以毒死河中魚蝦,稱為“鬧河”,認為這樣可以激怒龍王而降大雨。亦須著重提及的是,在贛閩粵邊區(qū)的禳災儀式中,有些還充滿濃厚的巫術色彩。例如,福建上杭縣有一塊外形似龍的石頭,當地人把它稱為“石龍”。“遇旱,鄉(xiāng)人積沙石于其背,即雨;水漲,去之乃止?!本?《山川》石城縣天旱時常到一個叫“魚骨石祭”的地方求雨,其儀式為“禱雨者墜崖抵石上,舉篙投辭,須臾,旋波若吸狀,既入,即出,緣崖上奔,風雨立至?!本?《輿地志·山川》客家農事禳災活動中巫術儀式的存在,應與贛閩粵邊區(qū)長期盛行的崇巫尚鬼習俗有關。北宋熙寧年間虔州(即今贛州)知州劉彝打擊迷信活動,“斥淫巫三千七百家”;明朝南安知府張弼亦毀淫祠“凡六百余所”,足見當時巫風之濃烈。甚至時至今天,這種崇巫習俗依然存在。因此,這些頗具巫術色彩的禳災儀式之所以存在,應該是受了當地原有的迷信巫鬼習俗的影響。這也在一個側面說明了客家文化與土著文化之間的密切關系。3.對災活動的制設計也稱謝神、還神或還愿,是在禳祈有應后向神靈表示感謝的儀式。如至今仍然盛行于贛閩粵邊區(qū)的“薦新”習俗(亦稱“嘗新”,即把新獲稻米煮熟后首先敬奉給神靈嘗食),就是一項報謝神靈的酬神儀式?!扒锸焖]新,先祀社神,后敬祖先,知粒食報本之禮哉?!本?9《禮俗志》酬神時亦要舉行相應的儀式,綜觀贛閩粵邊區(qū)的酬神儀式,我們大體可以得出以下一些印象:(1)從時間上來看,定期禳災奉行“春祈秋報”,而臨災祈神則實行“事成補報”的方式。定期舉行的歲時祈神和游神打醮多在春夏之季舉行,而酬神儀式則多在秋冬季節(jié)進行。如《會昌縣志》云:“會俗,當春祈福,歲晚謝福?!本?1《風俗·祈禳》至于災害來臨時的禳神,則采取“事成補報”的方式,只有在祈禱有應時,才進行酬謝,酬神的時間,一般是在祈禱有應后的不久就會及時舉行。(2)從酬神儀式上看,與禱神相比,酬神過程中一般不舉行游神的儀式。無論是歲時祈豐還是臨災祈禳,通常要舉行游神儀式,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