顆粒相質量、動量和脈動速度的二階矩方程_第1頁
顆粒相質量、動量和脈動速度的二階矩方程_第2頁
顆粒相質量、動量和脈動速度的二階矩方程_第3頁
顆粒相質量、動量和脈動速度的二階矩方程_第4頁
顆粒相質量、動量和脈動速度的二階矩方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顆粒相質量、動量和脈動速度的二階矩方程

1關于s的擴散理論雖然懸浮沉淀顆粒濃度分布的理論多種多樣,但每一種結果表明的形式都與擴散方程相似,只是一些不同的擴散系數(shù)。長期以來,懸沙濃度分布的研究一直以傳統(tǒng)的泥沙擴散理論為主,泥沙擴散系數(shù)εs的確定是理論的關鍵。但是,泥沙擴散系數(shù)的確定往往依靠半經驗的處理,假定εs等于或者正比于水流的紊動粘性系數(shù)vtf。根據(jù)已知泥沙濃度的垂線分布,利用傳統(tǒng)擴散方程反推出εs往往大于vtf,這樣的結果與離散質點的紊流擴散理論并不一致。雖然針對擴散系數(shù)的確定提出了種種修正方法,如Czernuszenko提出了漂移擴散系數(shù)的概念,但都未從根本上解決這個矛盾。而且,對于試驗和實測中所觀測到的泥沙濃度I型分布,傳統(tǒng)的泥沙擴散理論亦難以解釋。由于傳統(tǒng)理論存在不足,一些學者著手尋求更為一般的理論解釋懸沙運動機理。如Wang&Ni應用固液兩相流的動理學理論,分析發(fā)現(xiàn)升力作用是I型分布形成因素之一。劉大有從兩相流的一般擴散模型出發(fā),發(fā)現(xiàn)傳統(tǒng)擴散理論不能反映顆粒脈動強度梯度引起的擴散,指出在顆粒脈動強度變化較大區(qū)域,傳統(tǒng)泥沙理論所基于的Fick擴散定律存在明顯缺陷,并對εs大于vtf的試驗結果以及濃度I型分布的形成做了定性解釋。劉大有繼而分析了泥沙懸浮運動的機理,認為河流或水平管道中顆粒的懸浮,除了重力和浮力以外,還可能受到其他的升力與顆粒脈動強度梯度的作用。本文從動力學理論的PDF方程出發(fā),修正傳統(tǒng)的泥沙擴散方程,并對懸沙濃度不同分布類型的形成機理及其影響因素作定量分析。2u3000顆粒相動與顆粒動脈內流動力學模型低濃度挾沙水流中,不考慮泥沙顆粒之間的碰撞,單顆粒運動的Lagrange方程為dRpidt=νpi(1)dνpidt=(ui-νpi)/τp+Fi+wi(2)式中,Rpi為顆粒位置,νpi為顆粒速度,ui為顆粒位置處的水流速度;τp為顆粒馳豫時間;Fi為阻力以外的其他相間力與重力之和,wi為顆粒布朗運動作用力,是一連續(xù)隨機過程。將Lagrange方程轉化成為Euler變量的方程,定義顆粒相平均的PDF(概率密度分布函數(shù)):?f?=?δ(xi-Rpi)δ?νi-νpi)?(3)式中,〈·〉表示系綜平均,δ(·)為Dirac的δ函數(shù)。顆粒相平均濃度〈C〉和平均速度〈νi〉:?C?=∫?f?d→ν,?C??νi?=∫νi?f?d→ν(4)模化顆粒軌道的水流紊動與顆粒的作用〈u′iδ(xi-Rpi)δ〈νi-νpi)〉,對式(3)求時間導數(shù),可導出平均PDF的輸運方程:??f??t+νi??f??xi+??νi?f(?ui?-νiτp+Fi)?=Gp?u′iu′k??2?f??xi?νk+1τp{fp?u′iu′k?+Dδik/τp}?2?f??xi?νk(5)式中,D為顆粒布朗運動擴散系數(shù),〈ui〉和u′i分別為水流平均與脈動速度;fp和Gp為描述顆粒與水流紊動作用的參數(shù)。不失一般性,采用:fp=1-exp(-ΤE/τp),Gp+fp=ΤE/τp(6)式中,TE為顆粒和水流紊動渦的作用時間。對方程(5)兩邊分別乘以1,→ν和→ν→ν,并對整個速度空間積分,可進而獲得顆粒相連續(xù)方程、動量方程和脈動速度二階矩方程:??C??t+??C??νi??xi=0(7)??νi??t+?νj???νi??xj+??ν′jν′i??xj=?ui?-?νi?τp+?Fi?-Dtpijτp?ln?C??xj(8)??ν′iν′j??t+?νk???ν′iν′j??xk+1?C???C??ν′iν′jν′k??xk=-Dtplk1τp(δilδjm+δjlδim??vm??xk+2τp(fp?u′iν′j?+Dδij/τp-?ν′iν′j?)(9)式中,ν′i=ν′-〈ν′i〉為顆粒相脈動速度;Dtpij=τp(〈ν′iν′j〉+Gp〈u′iu′j〉)為顆粒擴散張量,包括顆粒無規(guī)則脈動和水流紊動擴散兩部分。3泥沙擴散方程明渠二維恒定均勻流中,?/?t=0、?/?x=?/?z=0,x為流動方向,z為側向,y為垂向。顆粒相連續(xù)方程簡化成:??C??νy??y=0(10)對方程(10)積分得〈C〉〈νy〉=Jw=const.,由自由水面處顆粒相零通量條件Jw=0,可得〈νy〉=0,這里〈νy〉為Euler觀點的顆粒相平均速度,并非單顆粒沉速;同理有液相垂向平均速度〈uy〉=0。顆粒相垂向動量和垂向脈動速度二階矩〈ν′2y〉的方程分別為:??ν′2y??y=?Fy?-1τpDtpyy?ln?C??y(11)??C??ν′3y??y=2?C?τp(fp?u′2y?+D/τp-?ν′2y?)(12)方程(11)可作為研究懸沙垂線濃度分布的基本方程。為與傳統(tǒng)的泥沙擴散方程相比較,引入挾沙水流中泥沙的沉速ωp,它由阻力、重力和浮力之間的平衡獲得:ωp=τp(1-ρf-ρs)g(13)在垂向作用力中,除了顆粒所受有效重力(1-ρf/ρs)g以外,還包括Saffman升力和Magnus升力等,將這些升力表示成綜合升力FL,則有:?Fy?=FL-ωp/τp(14)將式(13)和式(14)代入方程(11),得到二維明渠恒定均勻流的泥沙濃度方程:Dtpyy??C?/?y=-ωp?C?+?C?τp(FL-??ν′2y?/?y)(15)或者:Dtpyy??C?/?y=-ωp?C?β-11(15*)β1={1-FL-??ν′2y?/?y(1-ρf-ρs)g}-1(16)方程(15)左端反映了挾沙水流中泥沙顆粒的擴散,右一項為重力沉降,右二項為顆粒相脈動強度梯度和升力所產生的垂向合力的影響。β1表征了這種合力對有效重力作用的增強或削弱。如果忽略右二項,即β1=1,則方程(15)為傳統(tǒng)的泥沙擴散方程:εs??C?/?y=-ωp?C?(17)其中,εs表示傳統(tǒng)擴散方程定義的擴散系數(shù),以與Dtpyy區(qū)別。在后文中,不引起混淆,用C表示平均濃度〈C〉,用Dtp表示顆粒垂向擴散系數(shù)Dtpyy。4影響濃度分布的因素4.1細顆粒泥沙垂向及布朗運動Dtp濃度方程(15)中的顆粒垂向擴散系數(shù)Dtp和脈動速度二階矩〈ν′2y〉需要封閉。對于細顆粒,局域平衡假設近似滿足,或者假定ν′y服從正態(tài)分布,方程(12)中的擴散項可略去:?ν′2y?=fp?u′2y?+D/τp(18)這樣,細顆粒泥沙的脈動將包括由于水流紊動引起的顆粒脈動和無規(guī)則的布朗運動,垂向擴散系數(shù)Dtp為:Dtp=ΤE?u′2y?+D(19)壁面附近的粘性底層中,TE〈u′2y〉趨于零,布朗運動擴散系數(shù)D為常數(shù),這樣,細顆粒泥沙的布朗運動將居主要地位,使得泥沙的濃度梯度維持有限值。粘性底層以外,TE〈u′2y〉遠大于D,細顆粒泥沙將以紊動擴散為主,Dtp≈TE〈u′2y〉。因為細小顆粒的“穿越軌道效應”并不明顯,顆粒與水流紊動作用時間尺度TE與載能渦的時間尺度Tt近似相等,則有:Dtp≈Tt〈u′2y〉=εm,εm為水流垂向紊動擴散系數(shù),這與單相流體紊流擴散理論一致。4.2邊壁周邊區(qū)域實測資料表明,壁面附近以外的區(qū)域,〈ν′2y〉沿垂向接近均勻分布,或者呈現(xiàn)出下面大、水面小的分布形式,亦即?〈ν′2y〉/?y≤0。在壁面附近區(qū)域,由于水流垂向脈動強度向壁面遞減,可能出現(xiàn)?〈ν′2y〉/?y>0。由于泥沙顆粒密度大,其沿流向的速度分量通常小于水流的速度分量,作用于顆粒上的升力將大于零,且在邊壁附近顯著。定義升力系數(shù)αL,u*為水流剪切流速,作用于細顆粒上的升力可表示為:FL=αLdpyu3*νfρs-ρfρs√νfu*y(20)定義無量綱垂向坐標η=y/H,徑深比d0=dp/H,固液密度比s=ρs/ρf、沙粒雷諾數(shù)Rep*=u*dp/νf、二維水流能坡Je=u2*/gH,將式(20)代入式(16)有:β1={1-αL√d0Rep*Jeη3/2+sJe(s-1)u2*??ν′2y??η}-1(21)由上式可見,β1的取值將存在多種可能,在壁面附近以外區(qū)域,若?〈ν′2y〉/?η≤0沿垂向近似保持不變,升力和脈動強度梯度所產生的合力大于零。徑深比d0、沙粒雷諾數(shù)Rep*、能坡Je、水沙密度比1/s的增加,都將使合力增大。在合力數(shù)值小于有效重力時,β1>1;等于有效重力時,|β1|=∞;大于有效重力時,β1<0。在壁面附近區(qū)域,由于?〈ν′2y〉/?y可能大于零,上述合力可能為正、也可能為負。當合力為負值時,有β1<1。水沙密度比1/s的增加,將促進合力負值和β1<1的出現(xiàn)。4.3參數(shù)l型的出現(xiàn)在傳統(tǒng)泥沙運動理論中,見方程(17),用實測濃度分布資料反算出的泥沙擴散系數(shù)εs通常大于εm,亦即β1≥1。根據(jù)上文分析,比較方程(15)與(17)有:εs=-ωpC?C/?y=Dtpβ1,β=εsεm=εsDtp=β1(22)可見,用已知濃度分布反算泥沙擴散系數(shù)時,方程(17)忽略了升力和顆粒脈動強度梯度的影響,通常過高估計了泥沙顆粒的重力沉降作用,導致εs值較大,從而常有β1≥1。而實際上,由于β1<1在一定流動條件下也可能出現(xiàn),β<1也是可能的。而且,由于εs取正值,方程(17)給出?〈C〉/?y<0,不能預測濃度分布I型的存在。方程(15)中,當有效重力小于升力和脈動強度梯度的合力時,β1取負值(此條件下的等式(22)沒有意義,用傳統(tǒng)擴散方程已不能定義εs),?〈C〉/?y>0,濃度I型分布出現(xiàn)。因此,方程(15)是傳統(tǒng)擴散方程(17)的修正方程,β1為其修正系數(shù)。5u3000不同升力和顆粒相脈動強度梯度對濃度分布和傳統(tǒng)擴散方程的影響粘性底層以外,泥沙擴散系數(shù)Dtp中布朗運動的貢獻可以略去:Dtp≈Τt?u′2y?=εm≈νtf(23)對于低濃度、含細顆粒的明渠二維挾沙水流,液相水流紊動渦粒性系數(shù)νtf和垂向脈動強度〈u′2y〉可用下式計算:νtfu*Η=κ(1-η)[1η+πΠsin(πη)]-1(24)√?u′2y?=1.23u*exp(-0.67η)(y+=yu*/νf≥50)(25)式中κ為Karmann常數(shù),取為0.41;Π為尾流強度。對于清水,Π=0~0.2,隨水流雷諾數(shù)變化;對挾沙水流,Π與Richardson數(shù)有關,Coleman給出Π=0.2~0.9。通過Π的變化,式(24)一定程度上反映挾沙水流流速分布偏離清水流速分布、從而渦粘性系數(shù)不同的事實。而且,本文考察升力和顆粒相脈動強度梯度對濃度分布和傳統(tǒng)擴散方程的影響,采用式(24)計算νtf對結果沒有本質影響。對粒徑dp=0.1~1.0mm的單顆粒,清水中的靜水沉速ω0和挾沙水流中的沉速ωp:ω0=10νfdp?[(1+0.01(ρs/ρf-1)gd3p/ν2f)0.5-1](26)ωp/ω0=(1-C)5(27)用方程(15)、(18)、(21)、(23)~(27)可以計算分析不同因素對β1和用傳統(tǒng)擴散方程預測濃度分布所帶來的誤差的影響。用BL和Bv分別表示升力和顆粒相脈動強度梯度與有效重力的比值、定義無量綱沉速ω*=ω0/u*、顆粒Stokes數(shù)St=τp/Tt,將方程(15)寫成:?C?η=-ω*β1κC(1-C)m1+ηπΠsin(πη)η(1-η)(28)β1=(1-BL-Bv)-1(29)BL=αLη-3/2√d0Je√Rep*(30)Bv=1.2321-1/sJeexp(-1.34η)?{1.34+exp(-1/St)(S-2t?St/?η-1.34)}(31)式中的ω*/κ和ω*/β1κ即為通常的懸浮指標和修正懸浮指標。式(30)中的升力系數(shù)αL可用Saffman力估計,結果為αL~1.62/(3πk1.5)=0.7。實際上,除了Saffman力以外,顆粒還受其他升力的影響,計算中取αL=0.8。邊界條件理論上可通過一定的顆粒-邊壁作用模型建立,為簡便,仍用參考點和參考濃度的方法,下面除特別說明以外,參考點ηa=0.05,參考濃度Ca=0.5%,尾流強度Π=0.2,計算域最低點y+=yu*/νf=50,最高點η=0.9。不同流動條件下的計算參數(shù)和典型位置處的β1的計算結果見表1,β1、方程(28)的解C(η)、β1=1時方程(28)的解C0(η)(即傳統(tǒng)擴散方程的解)、以及ΔCrel=(C-C0)/C0的計算結果如圖1~5所示。5.1不同剪切流速下的升力變化水深不變時,u*增大使得Je和Rep*增加,升力參數(shù)BL增大,而顆粒相脈動強度梯度參數(shù)Bv變化不大,故β1相應增大。從圖1來看,β1隨η的減小而增大,在η=0.1以上,不同剪切流速下的β1都不大;而在接近邊壁時,β1迅速增大。這表明升力變化主要影響壁面附近域內的β1。在Je=0.8%時,η=0.008以下的β1出現(xiàn)了負值(圖中沒有繪出),對應的C(η)最大值點在床面以上,為I型濃度分布。ΔCrel隨著剪切流速u*的增加而增加。Je=0.2%時,計算域底部和頂部的相對差別均不超過10%;而在Je=0.8%時,頂部ΔCrel為17%,底部達45%。4種剪切流速下,ΔCrel在參考點以上為正、參考點以下為負,表明C(η)比C0(η)分布均勻。5.2dp對rel活性的影響隨著dp增大,Rep*、d0和St數(shù)增大。這樣,盡管Bv稍微減少,但BL增大導致β1增大。由于ω*也隨之增大。ΔCrel將隨dp增大而迅速變化。從圖2可見,在η=0.1以下,dp=0.1mm時的β1變化最小,其C(η)和C0(η)幾乎重合,ΔCrel最大不超過6%;dp=0.3mm時的β1變化最大,最大值達3.4,ΔCrel在底部達40%。在η=0.1以上,dp=0.1mm時的ΔCrel〈3%,而dp=0.3mm時達22%。5.3為1.0.6crel的小密度比密度比s的變化,對BL沒有直接影響。s變小使得主流區(qū)的Bv增加和β1增大。但在近壁區(qū),當顆粒相脈動強度為正梯度時,Bv取負值,s的減小將導致β1的減小。從圖3看,對于s=1.056和1.6的小密度比情形,隨著η的減小,β1開始增大,隨后減小,并甚至出現(xiàn)β1<1,這是由于Bv為負值,且絕對值較大所致。ΔCrel在小密度比s時都較小,s=1.056和1.6時的ΔCrel均在7%以內。而s=7.8時的ΔCrel在頂部達到26%,在底部達到30%。這是由于s小時,雖然在主流區(qū)β1較大,但ω*很小,導致濃度分布均勻。降低了C(η)和C0(η)的相對差別。5.4體大學生c、曲線隨著水深H的增大,能坡Je和徑深比d0減小,導致BL和Bv減小,β1隨之減小并趨向于1,但ω*保持不變。這樣,不同水深條件下的C0(η)相同,C(η)隨著H的增大而趨近于C0(η),如圖4所示(圖中僅繪出了一個C0(η)曲線,其他情形與其重合)。圖4表明,在η=0.1以上,H=0.5m和1.0m時的β1都接近于零;在同一η處,較小的H對應較大的β1。ΔCrel分布圖上,H=0.05m時的頂部取值25%,底部取值也比同一η處的其他水深情形為大;而H=0.5m和1.0m時的頂部取值在2%以內,底部取值也不超過17%。5.5ca-ct對crel分布的影響參考點處的Ca從0.05%到3%變化。由于C的變化對Je、d0、Rep*、ω*沒有影響,僅改變沉速ωp、Stokes數(shù)St和Bv,對β1和?C/?η構成一定影響。圖5中,隨著Ca的變化,β1僅在底部有一定變化,在η=0.05以上幾乎沒有變化。ΔCrel的分布在計算域內(y+>50和η<0.9)也幾乎與濃度變化無關。這表明在低濃度下,濃度變化對ΔCrel近似沒有影響。應該說明的是,隨著濃度C的增加,式(24)中的尾流強度Π增大或者Karman常數(shù)κ減小,水流紊動渦粘性系數(shù)隨著變化。而這里的分析中,并沒有將這些變化考慮在內。6關于1和crel的垂線分布下面結合Wang&Qian和Einstein&Chien的細顆粒試驗資料分析上述計算結果。各組次的試驗及計算參數(shù)見表2。其中,尾流強度Π隨著試驗條件的變化有所調整。Wang&Qian的SF組次s小、Rep*大;Einstein&Chien的S11組次Je和Rep*都較大。圖6為計算的β1和ΔCrel的垂線分布。由圖可見,SF組次的β1在主流區(qū)較大,而在近壁區(qū)小于1;S11組次的β1在主流區(qū)并不明顯,在近壁區(qū)較其它組次為大。這是由于密度比s的變化主要影響B(tài)v,Je和Rep*的變化主要影響B(tài)L造成的。不同試驗組次的ΔCrel相比較,由于SF1和SF2的ω*比其他組次小得多,在主流區(qū)盡管其β1較大,但其濃度分布均勻,因而ΔCrel最小;S11組次的ω*最大,濃度分布最不均勻,由于β1也較大,故其在整個計算域內的ΔCrel最大,頂部將近40%,底部在50%以上。圖7為計算的C(η)和C0(η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