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古代的郡縣制與分封制
中國古代社會的地方行政體制采取了兩種形式:征收制度和征收制度。從西周開始實行的分封制,至秦統(tǒng)一中國后被郡縣制取代。但在秦以后的歷代王朝中,分封制又以與西周分封制不同的形式長期延續(xù)下來。與此相聯(lián)系的關于分封制與郡縣制的爭論也經(jīng)久不息,從秦漢到明清,成為一個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的永恒話題。本文擬就分封制與郡縣制三次大的爭論,談談這場爭論的實質及其沒有得出結論的原因。一、“以有侯王”為目的—秦統(tǒng)一后的“廢封建”之爭分封制與郡縣制第一次大的爭論發(fā)生在秦統(tǒng)一后。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針對秦統(tǒng)一后建立什么樣的地方行政體制問題,秦始皇讓大臣們進行討論。以丞相王綰為代表的大多數(shù)官僚認為:“諸侯初破,燕、齊、荊地遠,不為置王,毋以填之。請立諸子,唯上幸許?!?《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廷尉李斯獨駁眾議,他說:“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眾,然后屬疏遠,相攻擊如仇讎,諸侯更相誅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內賴陛下神靈一統(tǒng),皆為郡縣,諸子功臣以公賦稅重賞賜之,甚足易制。天下無異意,則安寧之術也。置諸侯不便?!?《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秦始皇不顧群臣的反對,堅決支持李斯的主張,他說:“天下共苦戰(zhàn)斗不休,以有侯王。賴宗廟,天下初定,又復立國,是樹兵也,而求其寧息,豈不難哉!廷尉議是?!?《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這次爭論的結果是“分天下以為三十六郡”,在全國范圍內用郡縣制取代了分封制。分封制與郡縣制都有存在的合理性。西周之所以實行分封制,是由當時的歷史條件所決定的。周族是我國西北部的一個新興民族,它聯(lián)合許多方國滅商。為了鞏固新建立的西周政權,不得不實行分封制。一方面承認當時邦國林立的現(xiàn)狀,另一方面用分封同姓子弟、異姓姻親的方法來屏衛(wèi)周王室。分封制是把宗法血緣關系與政治關系緊密結合起來的政治體制。周初的大分封不僅從根本上解決了武王以來殷人復辟的問題,而且把最可靠和最有力量的親屬分封到最要害的地區(qū),鞏固了新生的政權。因此,分封制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行之有效的制度。但是,在分封制條件下,周王室與各諸侯國的關系,主要靠宗法血緣、姻親紐帶和周王室的威望與實力來維系。隨著時間的推移,分封之初的宗法血緣關系逐漸淡化。這樣,維系周王室與各諸侯國的關系主要靠周王室的實力。當周王室強大時,各諸侯國尚能臣服;當周王室衰微時,各諸侯國就會出現(xiàn)不服之勢,割據(jù)一方,與周王室抗衡。一旦周王室對各諸侯國失去了控制,則各諸侯國便成為一種離心力量,周王室與各諸侯國之間以及各諸侯國之間的矛盾沖突必然加劇,整個社會呈現(xiàn)出無序狀態(tài)。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歷史證明,西周那種宗法血緣與政治關系互補型的國家形態(tài)——分封制已失去了存在的根據(jù)。人們?yōu)榱俗陨淼纳?必須對它進行改造,并作結構性的整體轉換,使之向純粹的以地緣關系為基礎的政治社會過渡,否則新的穩(wěn)定的社會秩序就無法建立。這就是當時的大趨勢,而郡縣制正是順應這種大趨勢創(chuàng)造并選擇的一種新的國家管理方法。秦統(tǒng)一后,首要考慮的是用何種手段控制這個版圖遼闊的大帝國。秦始皇獨許李斯推行郡縣制而否定王綰等人提出的分王子弟的建議,固然出于集權的需要,同時也是接受歷史教訓。秦始皇加強皇權的個人意志與歷史發(fā)展的大趨勢互相吻合,因此,郡縣制的推行如順水行舟,沒有遇到任何阻礙。二、關于分封制的認識由于秦朝是一個短命的封建王朝,因此,秦朝實行郡縣制的合理性受到后人的懷疑。踵秦之后的西漢帝國懲戒亡秦孤立之敗,部分恢復分封制,實行郡國并行的雙軌制。但是,隨著諸侯王勢力的不斷強大,逐漸形成了與漢中央政府抗衡的割據(jù)勢力。從文帝開始,采納賈誼“眾建諸侯而少其力”(《漢書》,卷四十八,《賈誼傳》)的建議,將諸侯王國剖分化小。景帝時,晁錯建議對諸侯王采取更加強硬的“削藩”政策,結果引起吳楚七國之亂。景帝派太尉周亞夫等率軍很快平定了這次叛亂,并下令取消諸侯王在其封國內的治民權,削減諸侯王的官屬,從此,諸侯王實際上變成“惟得衣食租稅,不與政事”(《漢書》,卷十四,《諸侯王表》序)的封君。武帝時,實行主父偃的“推恩”政策,又作“左官之律”,設“附益阿黨之法”,諸侯王勢力進一步受到打擊。武帝以后至東漢末,盡管保留著郡國并行的雙軌制格局,但分封制的性質卻發(fā)生了根本的變化。分封制在政治上已不起任何作用,形式上存在的王國和侯國已形同郡縣。但是,分封制又不能完全廢除。因為歷代大多數(shù)皇帝都信任自己的家族成員,把他們視為鞏固統(tǒng)治的屏藩。又由于皇位惟一合法繼承人是太子,而其他家族成員無不覬覦皇位。為了安撫同姓子弟,避免禍起蕭墻,皇帝又不得不分封同姓子弟為王侯。因此,分封制作為調節(jié)皇家內部矛盾、優(yōu)待宗室和功臣的工具,一直延續(xù)到明清。曹魏時期,雖然分封宗室為王,但史稱“封建侯王,皆使寄地空名,而無其實。王國使有老兵百余人,以衛(wèi)其國。雖有王侯之號,而乃儕為匹夫”(《三國志》,卷二十,《武文世王公傳》評注)。宗室曹有感于此,曾上書《六代論》,追述周以下六代興亡的歷史,公開為分封制辯護。目的是讓曹魏統(tǒng)治者吸取歷史教訓,加強宗室子弟的權力,從而鞏固曹魏政權。但是,當時司馬氏已掌握了曹魏的軍政大權,復興曹魏宗室已不可能。所以,曹的上書并沒有引起任何反響。晉時陸機又著《五等論》,也要求恢復古代的分封制,他認為實行分封制可以“使萬國相維,以成磐石之固;宗庶雜居,而定維城之業(yè)”(陸機:《五等論》)。司馬氏代魏以后,鑒于曹魏宗室孤弱的教訓,大力加強宗室諸王的權力。西晉諸王不僅掌握封國中的行政大權,而且控制部分軍隊。西晉分封諸王的目的本來是為了藩衛(wèi)皇室,但后來隨著統(tǒng)治集團內部矛盾的發(fā)展,諸王大都卷入了爭奪皇權的競爭。惠帝時發(fā)生的“八王之亂”嚴重削弱了中央集權,最終導致了西晉的滅亡。經(jīng)過魏晉南北朝長達四百多年的分裂割據(jù),至隋唐時期,國家又恢復統(tǒng)一局面,中央集權制度進一步鞏固和發(fā)展,與此相應的郡縣制已實行幾百年,分封制的殘余形式雖然亦長期保留,但在政治上已不起什么大的作用。因此,唐初關于分封制和郡縣制的爭論幾乎是一邊倒,力主分封者僅蕭一人而已,而魏征、李百藥、顏師古等人皆主郡縣制。貞觀初,唐太宗問蕭:“朕欲長保社稷,奈何!”曰:“三代有天下所以能長久者,類封建諸侯以為藩屏。秦置守令,二世而絕。漢分王子弟,享國四百年。魏晉廢之,亡不旋跬。此封建之有明效也?!?《新唐書》,卷一百,《蕭傳》)唐太宗讓群臣討論分封之事。魏征以為:“若封建諸侯,則卿大夫咸資俸祿,必致厚斂。又,京畿賦稅不多,所資畿外,若盡以封國邑,經(jīng)費頓闕。又,燕、秦、趙、代俱帶外夷,若有警急,追兵內地,難以奔赴?!?《資治通鑒》,卷一百九十三,《唐紀九》)李百藥上《封建論》,認為周代實行分封制數(shù)世之后,即出現(xiàn)“王室浸微,始自藩屏,化為仇敵。家殊俗,國異政,強凌弱,眾暴寡”的現(xiàn)象,導致“春秋二百年間略無寧世”;同時指出“祚之長短,必在天時,政或盛衰,有關人事”(《舊唐書》,卷七十二,《李百藥傳》)。顏師古也認為“古今異俗,文質不同”,所以大舉分封,不僅“于理不合”,而且“制度難成”,故封國不宜過大,“間以州縣,雜錯而居”,“使各守其境,而不能為非,協(xié)力同心,則足扶京室”,對諸王“為置官僚,皆一省選用,法令之外,不得擅作威刑”(顏師古:《論封建表》,《全唐文》卷一四七)。唐太宗聽取群臣的意見,雖然也分封了一些王侯,但他們沒有治民權,僅衣食租稅。自從秦統(tǒng)一后在全國范圍內確立郡縣制以來,分封制雖然在西漢初和西晉曾兩次部分恢復,但已經(jīng)不是政治的主流。實行郡縣制已經(jīng)成為大勢所趨,這是與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政治密切相關的。但是,歷史上封建王朝的治亂興衰又給古人造成了某種錯覺。秦朝廢封建、行郡縣,二世而亡,而周朝實行分封制,享國八百載。實際上,實行郡縣制或分封制與國祚的長短沒有直接的必然的聯(lián)系。秦朝二世而亡不在于實行郡縣制,而是由于秦的暴政。柳宗元在《封建論》中指出秦“有理人之制而不委郡邑是矣,有理人之臣而不使守宰是矣,郡邑不得正其制,守宰不得行其理,酷刑苦役而萬人側目,失在于政,不在于制”(柳宗元:《封建論》)。秦以后,兩漢基本上實行郡縣制,國祚前后長達四百年,而西晉曾恢復分封制,國祚并不長,唐朝完全實行郡縣制,享國近三百年。實行郡縣制或分封制與國家治亂的關系,也是雙方爭論的一個焦點問題。曹、陸機等人認為分封制有利于國家的治理。陸機說:“五等之君,為己思政;郡縣之長,為吏圖物。”分封制下的國君,由于是世襲制,因此“知國為己土,眾其我民,民安己受其利,國傷家嬰其病。故前人欲以垂后,后嗣思其堂構,為上無茍且之心,群下知膠固之義”。而在郡縣制下,民無常主,官無常人,為了功名利祿,“侵百姓以利己者,在位所不憚;損實事以養(yǎng)名者,官長所夙慕也。君無卒歲之圖,臣挾一時之志”(陸機:《五等論》)。柳宗元則認為“天下之道,理安斯得人者也。使賢者居上,不肖者居下,而后可以理安。今夫封建者,繼世而理,繼世而理者,上果賢乎?下果不肖乎?則生人之理亂未可知也”。而實行郡縣制,地方長官“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獎。朝拜而不道,夕斥之矣。夕受而不法,朝斥之矣”(柳宗元:《封建論》)。分封制的各國諸侯由于實行世襲制,很可能因子孫不肖而給生民帶來災難??たh制的地方行政長官由于實行選舉制,雖然也可能因用人不當而給生民帶來災難,但要相對小一些,因為郡縣制的官員是非世襲的,可以隨時調動或免職。因此,從行政體制上看,郡縣制與分封制相比較,是進步的,有利于國家的治理。實行郡縣制或分封制與私天下、公天下的關系,又是雙方爭論的另一個重要問題。曹說:“三代之君,與天下共其民,故天下同其憂。秦王獨制其民,故傾危而莫救。”(曹:《六代論》)也就是說分封制是公天下,郡縣制是私天下。李百藥則指出,“設官分職,任賢使能”,這也是“共治”而非“獨治”(《舊唐書》,卷七十二,《李百藥傳》)。柳宗元也認為殷周實行分封制是不得已而為之,“夫不得已,非公之大者也,私其力于己也,私其衛(wèi)于子孫也。秦之所以革之者,其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盡臣蓄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柳宗元:《封建論》)。這就是說,分封制是私天下,而郡縣制是公天下,并由秦首創(chuàng)。實際上,自夏商周三代以來,家天下(即私天下)已經(jīng)成為中國古代社會一個牢不可破的傳統(tǒng)。所謂家天下,即國家成為王或皇帝一家一姓的私有物。秦統(tǒng)一后,秦始皇說:“朕為始皇帝,后世以計數(shù),二世、三世至于萬世,傳之無窮?!?《資治通鑒》,卷七,《秦紀二》)既然王或皇帝把天下視為自己的私有財產,自然想方設法永遠保住這份家業(yè)。在分封制條件下,周天子一方面以嫡長子繼承形式保持天子世代獨尊地位,另一方面分封同姓子弟和異姓姻親為諸侯國君,與之共治天下。在郡縣制條件下,首先確認皇帝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國家各級政府和大小官員都是皇帝的辦事機構和家奴,不過是在為皇帝一家一姓管理私人家業(yè)。因此,分封制和郡縣制都是為王或皇帝的“私天下”服務的。“封建、郡縣,皆所以分土治人,未容遽曰此公而彼私也”(《文獻通考》,卷二百六十五,《封建六》)。郡縣制并沒有改變皇帝以天下為私的根本性質。古人沒有從本質上認清分封制和郡縣制的實質,所以此公彼私的爭論始終沒有結果。三、關于分封制與郡縣制北宋以后,中央集權進一步加強,郡縣制已經(jīng)成為歷史定式。宋太祖趙匡胤為了加強皇權,不僅層層削弱地方的權力,而且剝奪朝廷大臣的權力,造成“一兵之籍,一財之源,一地之守,皆人主自為之”,“百年之憂,一朝之患,皆上所獨當,而群臣不與”的局面(《宋史·太祖紀》)。至明清兩朝,中央集權的統(tǒng)治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明太祖朱元璋取消三省,廢除宰相,由六部分管全國政務,直接對皇帝負責,真正是天下事無大小皆決于上。隨著中央集權向極權的發(fā)展,作為中央集權產物郡縣制的弊端開始顯露出來。集權制容易忽視地方利益與需要,失去因地制宜的效果。集權制層層節(jié)制,地方官員惟上是從,例行公事,態(tài)度消極,行政效率低。高度集權帶來的直接嚴重后果是國力的衰弱。北宋建立不到幾十年就出現(xiàn)積貧積弱的局面,最后被北方游牧民族金朝滅掉。南宋偏安江南半壁河山,又被蒙古族所滅。龐大的明帝國竟被新興的滿族推翻。這些現(xiàn)象不能不引起一些思想家的反思。因此,至明末清初,關于分封制與郡縣制的爭論又掀起第三次高潮。顏元、李剛主等力倡恢復古代的分封制,這實際上是行不通的,持這種觀點的人是極少數(shù)。多數(shù)人在肯定郡縣制的前提下,也指出郡縣制的弊病。如顧炎武認為:“封建之失,其專在下;郡縣之失,其專在上。”(顧亭林:《郡縣論》,載《顧亭林詩文集》)。這就是說,分封制是地方分權,郡縣制是中央集權,二者各有利弊。這說明這個時期關于分封制與郡縣制的爭論已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即從分權與集權的高度去認識分封制與郡縣制。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們?yōu)閳D找出一種新的模式來代替已經(jīng)陳舊的制度。他們跳出加強皇權的狹小天地,不把分權和集權放到絕對對立的兩極,而像黃宗羲所說“欲去兩者之弊,使其并行不?!?黃宗羲:《明夷待訪錄·辟方鎮(zhèn)》),即兼采分封制與郡縣制兩者之長處,使其并存互補,以期達到振興國家之目的。顧炎武提出一個折中方案:“寓封建之意于郡縣之中”,即“尊令長之職,而予之以生財治人之權,罷監(jiān)司之任,設世官之獎,行辟屬之法”(顧亭林:《郡縣論》,載《顧亭林詩文集》),即加強地方政府權力,調動地方官員積極性,利用他們的“小私”以成天下之“大公”。王夫之在《讀通鑒論》中指出:分封制的出現(xiàn)有其歷史的合理性,郡縣制取代分封制也是大勢所趨,并已實行了兩千多年。分封制和郡縣制雖各有利弊,但分封之害要大于郡縣之害。黃宗羲從限制君主極權出發(fā),提出“復方鎮(zhèn)”,使方鎮(zhèn)與州縣并行,把中央的部分權力下放給方鎮(zhèn),使其有分治之權,在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方面各有其權,各負其責。這樣既可限制過分膨脹的君主權力,又可以防止封建割據(jù)之害。但是,由于歷史條件的限制,他們不能完全跳出分封制與郡縣制的框架,提出一種新的地方行政制度。綜觀歷史上關于分封制與郡縣制的爭論,原因是復雜的,多方面的。首先,應當認識到分封制與郡縣制都有其存在的歷史合理性,并各有利弊,不能絕對地判定孰劣。分封制與郡縣制都是君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蘭州工商學院《文本設計》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2025年江蘇省淮安市淮陰區(qū)高三第二輪復習測數(shù)學試題(文理)試卷含解析
- 2025年青島市高中學段校中考全國卷24省1月聯(lián)考丙卷物理試題含解析
- 吉林省長春市一五0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三下學期第二次模擬考試歷史試題文試卷含解析
- 精神科護理核心制度
- 廣西南寧市第十四中學2025年高三下學期沖刺(二)英語試題含解析
- 西安健康工程職業(yè)學院《臨床聽力學實踐》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福建師范大學協(xié)和學院《全媒體運營》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2025年山西省高平市重點達標名校初三質量監(jiān)測(四)物理試題含解析
- 崇左幼兒師范高等??茖W?!顿Y產評估實務與案例分析》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徐士良《計算機軟件技術基礎》(第4版)筆記和課后習題詳解
- 房屋建造過程課件
- 坯布檢驗標準及檢驗規(guī)范
- 帶壓堵漏、帶壓開孔作業(yè)安全管理制度
- (新教材)教科版二年級上冊科學 1.2 土壤 動植物的樂園 教學課件
- 采用冷卻塔變流量的中央空調冷卻水系統(tǒng)能效分解
- 航空航天技術概論
- 籃球比賽記錄表(上下半場)
- 畢業(yè)設計-太平哨水利樞紐引水式水電站設計
- 新云智能化管理系統(tǒng)運行管理標準
- 畢業(yè)設計(論文)-多功能平板道路清障車設計(拖拽車)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