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中二年級上冊語文教案人教版指南模板設計人教版高中二年級上冊語文教案1
《仁義禮智,我固有之》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繼續(xù)積累文言實詞(去、賊、惡、),虛詞(焉)
和有關的文言句式(判斷句、倒裝句)。2、把握孟子的“四端”說。情感目標:
深刻理解孟子的“性善論”,達到修身養(yǎng)性的作用
【教學重點】
1、重點講授第1則、6則。2、學習和掌握重點字匯
【教學難點】1、理解“性善論”,聯(lián)系實際,讓學生學以致用。2、要充分挖掘自己的潛能
【教學方法】講授法、討論交流法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用具】多媒體投影儀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還記得512汶川大地震吧,幾秒鐘的時間一座城市化為廢墟,多少人流離失所、無家可歸。而遠在深圳的你們,也是紛紛捐款,時刻關注著四川人民。那我想問一下,你跟他們是親戚嗎?是朋友嗎?認識嗎?——不認識,那你們?yōu)槭裁磿杩罹栉铮踔亮粝铝藴I水呢?那是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對別人的痛苦、不幸、危難等覺得不忍、同情的心理,也就是側隱之心。孟子說“側隱之心,人皆有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
今天我們就來一起跟隨孟子的腳步去探尋“人性本善”的豐富內涵。二、檢查預習情況
1、正音
孺子怵惕
惻隱鑠
荑稗強
2、投影重要字詞句。實詞:
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賊害
非惡其聲而然也厭惡
庶民去之,君子存之拋棄
虛詞:
反身而誠,樂莫大焉翻譯句子:
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
非所以要譽于鄉(xiāng)黨朋友也
五谷者,種之美者也
三、齊讀文章、研討問題
(1)我們具備了“仁義禮智”四種發(fā)端,是不是就已經(jīng)具備了“仁義禮智”這四種品德了?怎樣才能達到“仁義禮智”的境界?在孟子看來,我們要達到“仁義禮智”的境界,至少要做到六個方面:
①要“擴而充之”,②要“存之”,③要“求”之,④要“反身而誠”、“強恕而行”,⑤要“熟之”,⑥要不“自暴自棄”。不是不能,而是不為
小結與過渡:孟子告訴我們擁有了‘仁義禮智’四種發(fā)端”并不意味著我們就擁有了“仁義禮智”,只是說我們具備了達到“仁義禮智”境界的潛能。問題的關鍵就是你有沒有去發(fā)現(xiàn)并挖掘這種所固有的潛能,也就是課文中所說的“擴而充之”,如果你挖掘了你的潛能,你就一步一步走向成功;如果你自暴自棄了,你也就流入了凡庸甚至墮入了邪惡。下面就結合你自身的經(jīng)歷或者是你的所見所聞來談談你是怎樣看待你自身的潛能的?你又是怎樣不斷挖掘你的潛能的?四、拓展、探究
結合你自身的經(jīng)歷或者是你的所見所聞來談談你是怎樣看待你自身的潛能的?你又是怎樣不斷挖掘你的潛能的?小結: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著巨大的潛能,你是一個火炬,要看你怎樣把他點燃,你是一塊寶藏,要看你怎樣去挖掘;你是一顆星星,要看你怎樣去發(fā)光。五、升華主題,總結教學
我們學習先秦諸子散文,不僅要掌握最基本的字詞句,還要品味其中所蘊含的深刻的文化內涵。孟子說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仁義禮智四種發(fā)端,但是有發(fā)端之后還要不斷向內心求取,還要使他成熟,不能自暴自棄,只有這樣才能把仁義禮智四端發(fā)揚光大。人教版高中二年級上冊語文教案2
《六國論》教學目的
1.了解作者借史抒懷、借古諷今的用意,領會作者關心國家命運,反對屈辱求和、主張抗擊強暴的思想。2.結合單元知識短文,學習有關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翻譯知識。3.了解課文中部分文言詞的意義與現(xiàn)代漢語的區(qū)別。4.學習本文圍繞中心論點用對比方法逐層論證的方法。教學設想
1.設計預習提綱,讓學生通過自學自練疏通課文,了解和掌握課文的有關文言文字詞的意義與現(xiàn)代漢語的區(qū)別以及作者寫本文的時代背景。培養(yǎng)學生使用工具書閱讀文言文的能力。2.通過朗讀或復述有關內容,培養(yǎng)聽、說能力。3.對于翻譯常識以及如何分析課文的論證,教師以方法指導為重點,引導學生在練習中獲取新知識。為此,要加強質疑方面的設計。4.視學生程度,可在程度較好的班級印發(fā)蘇轍、李楨的《六國論》全文或片斷,擴展閱讀面,并作閱讀比較指導,以加強對課文的理解。教學時數(shù)
2教時。第一教時
教學要點
1.預習全文,落實教學設想1、2.2.研習課文第1自然段。導入新課
上一課我們學習了賈誼的《過秦論》,作者治史致用,借評論秦的興亡引出可資當時統(tǒng)治者借鑒以治國的歷史經(jīng)驗。賈誼這種治史致用、關心國家命運的憂患意識在今天仍然值得我們學習。今天我們學習的《六國論》也是一篇史論,它的作者蘇洵,也是一位充滿憂患意識、關心國家命運的封建進步文人。關于蘇洵,課文注釋中已經(jīng)有簡括介紹,如果愿意進一步了解,可參看宋史本傳(見附錄)。在這里需要指出的是,作者十分關心政治,論文大多是針對時政而發(fā),議論鋒利,說服力強,能切中時弊。歐陽修很賞識他的論文,在嘉祐年間,曾把蘇洵的22篇文章推薦給朝廷,一時名動京城,文人競相模仿。因此蘇洵把自己的文集命名為《嘉祐集》。課文《六國論》即選自《嘉祐集·權書》,原題《六國》,后世選本多題為《六國論》。“論”是散文的一種文體,以論證為主,要求善于析理,析理愈透愈精,就愈能體現(xiàn)這種文體的特點。蘇洵的《六國論》到底切中了宋王朝的什么時弊?他在文中怎樣通過評史來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張?這些主張有什么進步性和局限性?這是我們學習時要注意的。但《六國論》畢竟用文言寫成,要讀懂這篇文章,就必須注意文言詞語的積累,明白詞義的古今差別,對與今天不同的特殊句式該如何翻譯等,在學習時也不可忽視。下面我們就來學習這篇課文。預習指導1.關于課文的“預習提示”。這是我們質疑的鑰匙?!邦A習提示”共4小段。首段介紹了作者的寫作動機。為對此加深理解,請認真閱讀作者所處時代的背景介紹。同時,在閱讀課文時了解作者分析六國滅亡的原因是什么。第2小段,介紹了論證特點。讀課文時應思考作者使用了哪些歷史事實,如何進行“充分分析”,文末又如何聯(lián)系北宋實際的。第3小段,介紹了文章的結構。這對幫助我們理解文章內容很有作用,它實際上是全文的結構提綱。讀課文時可以一一與之對照,細加體味。第4小段,是對本文寫作特點的評價以及提醒我們讀時要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去分析作者的觀點。讀時既要弄清其片面性,又要注意其進步性和今天可借鑒的有哪些方面。2.預習提綱:提綱力求體現(xiàn)課文“預習提示”的內容,但側重于字詞,未涉及的將在后面研習課文時處理。本提綱以學生自學自練為主。(1)聽課文錄音或教師范讀課文,注意下面加黑字的讀音,并與以前學過的字詞作比較。①六國互喪(),率()賂秦耶②暴()霜露暴()秦之欲無厭③洎()牧以镵()誅④勝負之數(shù)()數(shù)()呂師孟叔侄⑤從()六國破亡之故事從()散約敗(2)在下面括號里填上恰當?shù)淖郑员嫖鲂嗡谱郑?/p>
①與()而不助五國也
②()糧而景從
③悉使()兵負草填之
④革滅()盡之標
⑤()然自得()笑大方(《風景談》)
(3)有些文言詞(或短語)與現(xiàn)代漢語常用的意義不同,翻譯時要注意其區(qū)別。看課文注釋,做課文后“思考和練習”四和以下的補充練習(提示:其現(xiàn)代漢語常用的意義可查《現(xiàn)代漢語詞典》):
①六國互喪②思厥先祖父
③始速禍焉④至于_
(4)辨析加點字的意義:
(5)文言句中若有一些省略成分,在翻譯時常需要補出。試補出下面文言句中的省略成分(補在括號中),然后翻譯。①較秦之()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實()百倍。②()奉之彌繁,()侵之愈急。③至丹以荊卿()為()計
譯文:①
②
③
(6)有些文言句子的詞序,在翻譯時要改變。試譯下面句子,說說如何改變。①趙嘗五戰(zhàn)于秦
②其勢弱于秦
3.簡介時代背景:
蘇洵一生經(jīng)歷了北宋真宗、仁宗、英宗三世。北宋中葉以來,中國境內東北的契丹和西北的西夏奴隸主貴族的勢力逐漸強大,成為北宋王朝的嚴重威脅。1004年,遼(契丹)大舉攻宋,直逼黃河北岸的澶州城下,威脅宋都。宰相寇準力主抗遼,宋軍在澶州城下打了勝仗,但北宋統(tǒng)治者面對于己有利的形勢卻屈辱求和,與之訂立“澶淵之盟”,每年向遼納白銀10萬兩,絲絹20萬匹。1042年,宋又在遼要挾割十縣土地的情況下,應允每年增納白銀10萬兩,絹10萬匹。1044年,宋又與西夏簽約,每年納白銀7萬兩、絹15萬匹,茶葉3萬斤。而在此前的1006年,宋曾應允每年給西夏銀萬兩、絹萬匹、錢2萬貫。蘇洵反對這種屈辱求和,認為這和戰(zhàn)國時六國“賂秦”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故以《六國論》向北宋統(tǒng)治者陳述政見。[附]預習提綱參考答案
(1)①sàngshuài②pùbào③jìchán④shùshǔ⑤cóngzòng
(2)①嬴②贏③羸④殆⑤怡貽
(3)(古義見注釋,練習“四”見“教參”,僅舉今義)①互相,表示彼此對待的關系,一般不單用,常見于成語中或作合成詞語素。②先——時間或次序在前的,與“后”相對。祖父——名詞,父親的父親。③迅迅,快。④用陰謀手段從內部_合法政府。(4)①定數(shù)(命運)屢次計算②交好歟(文言語氣詞,用于句尾)③拿攻克④有人或許⑤像還⑥愛惜吝惜⑦發(fā)語助詞(表原因)大概⑧弊病困頓(失敗)
(5)①以收賄;城邑;諸侯;前者;是后者之。②諸侯;秦。③刺秦王;抗秦之。譯文(略)。(6)①趙國曾經(jīng)五次和秦作戰(zhàn)?!坝谇亍痹谠渥餮a語,譯時可充狀語,放在謂語前。②他們的勢力比秦弱小。語序改變同前小題。研習新課
1.關于段落層次的劃分提示及練習:
方法提示:議論文一般有引論、本論、結論三部分。引論提出所要論證的中心論點或中心問題,以引起讀者注意;本論是分析問題的論證部分,在文章中占重要地位;結論是在分析問題基礎上解決的部分:或歸納論點,或總結全文,或明確任務、提出辦法等。給議論文劃分段落一般可按上述三個部分進行。至于段落之內的層次劃分,或各段之間的結構方式的分析,則應參考第三冊第36——40頁“合理安排論證結構”的知識短文所說的進行。根據(jù)上面介紹,參看課文“預習提示”,閱讀課文,看看本文5個小段可劃分的三個部分,是下面的哪一種(敘線是段界符號,數(shù)字是小段序號)?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2.讀課文第1段,本段共6句,其段內句間關系是下面圖示的哪一種(數(shù)字是句子序號)?3.課文“預習提示”指出:“文章開篇便提出了‘六國破滅,弊在賂秦’這個中心論點?!苯Y合第一段課文思考:
(1)本段所提中心論點在文中是指哪句?()
A.第1句B.第6句C.第1、6兩句
D.1—6句E.1、2、4、5、6句
(2)如果中心論點是第1句,按“預習提示”所列那樣刪去“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和本段最后一句,可以嗎?如果是最后一句,刪去第1句,怎么樣?(3)本段所列兩個分論點和中心論點的關系是什么?把分論點刪去,可以嗎?(4)比較本篇提出中心論點方法與《過秦論》的不同之處。[附]“研習新課”答案及提示
1.C2.B3.①A(說明:B是本段論證結論。D、E誤把分論點當中心論點)。②③提示:中心論點在首句,這是一個并列關系的復句,不是偏正關系的復句,兩分句從兩個不同角度陳述觀點?!胺潜焕?,戰(zhàn)不善”用否定句式排除異說,保證了后一分句正面肯定的確鑿性。因為事物之間聯(lián)系是復雜的。多方面的,單純肯定“弊在賂秦”,并未排除“弊在兵不利”等其他因素。因此,中心論點應是第一句全句。文章的兩個分論點,在本段實際上是論證中心論點的兩個論據(jù),它們從“賂者”和“不賂者”兩方面的受賂秦之害的角度進行論證,加強了中心論點的嚴密性,增強了說服力。結句“故曰”,回應首句,形似重復,實乃對中心論點的強調,使之更鮮明、突出。(4)提示:本文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和《改造我們的學習》相似);《過秦論》卒章顯旨,先以論據(jù)論證,然后歸納出論點。布置作業(yè)
1.完成課文后“思考和練習”一、三、四。2.朗讀課文,背誦第1段。第二教時
教學要點
1.學習課文第1至第5小段,落實教學目的第1、4兩項。2.總結全文。教學內容與步驟檢查作業(yè)
重點檢查背誦、朗讀。字、詞、句練習在學習下面課文時,通過讓學生口譯課文即可檢查糾正。關于“思考和練習”一,可讓學生口頭回答。1.學習課文第2小段。(1)學生口評本段課文,教師訂正。訂正過程中要特別注意:
①課文沒有注釋而學生容易理解錯的文言詞。如:“諸侯之所亡”的“亡””(丟失、失去)與后文“燕雖小國而后亡”的“亡”(滅亡)不同。這類詞多在課后練習或預習提綱中出現(xiàn),但仍然難免遺漏,如虛詞“以”“之”等。②特殊句式:除練習中提到的,本段仍有。如“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zhàn)矣?!薄八蠡肌鼻皟刹糠謽嫵膳袛嗑洌笠徊糠种坝质÷粤恕百T者破滅”,譯時對這類句子一定要仔細辨別。(說明:以下各段都有這兩種情況,在學生口譯前一定要告訴以上兩點,讓學生結合上下文認真辨析。茲不贅述。)
(2)課文“預習提示”指出,本段承上文第一分論點展開論證。作者是如何展開論證的?即從哪些方面展開論證的?用什么方法論證的?對此,我們在閱讀時應弄明白。請同學們根據(jù)下面提示來回答上述問題。提示:讀時注意文中的關鍵字詞:“較”“古人云”和大量的反義詞。為了便于大家思考,我們不妨來做如下填空:
①作者用和相比較,和相比較,兩相對照,得出“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zhàn)矣”的論斷。從比較中可以看出,秦得地的主要原因是,諸侯失地的原因是,“固不在戰(zhàn)”四字,深化了上面中心論點中的“,”的道理,證明了“”的觀點。②為了說明“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即賂秦之弊,作者進一步作了如下對比,諸侯為“一夕安寢”,今日與明日相比,說明割地次數(shù)的頻繁,且數(shù)量越來越;秦得“五城”“十城”之后?!啊比终f明秦的“大欲”是“”的。從而證明:并不能茍安圖存,實乃“”。在這一對比說理中,作者又將賂秦諸侯的先輩創(chuàng)業(yè)之艱難與子孫的“”相比,先輩的“暴霜露”與子孫的“”相比,斥責了賂秦者的卑鄙無恥。③以上兩層用了論證,下面作者又用古人名言“”印證了自己的論證。這是用法來論證的。[附]填空答案①秦攻取之外所得;戰(zhàn)勝所得;諸侯賂秦所亡之地;戰(zhàn)敗而亡之地;諸侯賂秦;賂秦;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②割五城;割十城;大;又至矣;無厭;賂秦;破滅之道;不甚惜;一夕安寢。③對比法;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引證。根據(jù)上面練習,自己口答本題開始的問題。(3)本段文字生動,充滿情感。為了體味這些,我們可用“刪減質疑法”來研讀這段文字。所謂“刪減質疑法”即從原文中刪去某段或某些詞句之后和原文比較孰優(yōu)孰劣,提出質疑。如:①刪去“諸侯之所亡,與戰(zhàn)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句,可否?②刪去文中關于創(chuàng)業(yè)之難的內容,表達效果如何?(提示:①從反復修辭格的作用去考慮;②從對比修辭格的表達效果去考慮。參看“思考和練習”二。)請用上面質疑法自己設疑,然后思考或與同學討論,求得答案。2.第3小段自學提示:本段承上文中心論點的第二分論點展開論述。作者運用例證法,分析了“不賂者”齊、燕、趙亡國的原因,進一步論證了中心論點。讀本段課文,應注意思考這樣幾個問題:(1)本段的“不賂者”指哪三國?由此可知,上段的“賂者”指的是哪些諸侯國。(2)本段和上小段在寫法上的不同點之一是,上小段把賂秦的諸侯國放在一起總寫,本小段則把齊和燕趙分兩種情況寫。若本小段像上小段那樣處理史實,可否?(3)作者在分別寫齊和燕趙時,對這兩種情況使用了不同感情色彩的詞。請從課文中挑出幾個代表性的詞句加以體味,說說作者對齊的態(tài)度是什么?對燕趙的態(tài)度又是什么?然后朗讀課文,力求把這兩種不同情感色彩表達出來。思考提要“賂者”指楚、韓、魏,“不賂者”指齊、燕、趙。作者把楚、韓、魏三國合寫,是因為他們對秦的態(tài)度完全一樣——爭割地而賂秦,所得到的后果也一樣——皆因賂秦而力虧,終致滅亡。把齊、燕、趙放在一段,是因為他們都是賂秦的間接受害者,“蓋失強援,不能獨完”。但是,不賂秦的三國在對秦的態(tài)度上又分兩種:齊,與秦交好,不助五國;燕、趙則守土抗秦。因此作者把兩者分述,以使人明白:齊是自食苦果,不值得同情、惋惜(所以作者用“齊亦不免矣”這種平淡冷漠的語氣陳述其亡國之因,以示對其鄙夷);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值得肯定、贊揚(所以作者用了褒義詞)。他們的滅亡,不在“用兵”,而在“用武而不終”。燕把抗秦的希望寄托于刺客,趙自去良將,毀其“長城”,這是值得惋惜的(注意“惜”字);同時燕趙滅國還有失掉強援,智力孤危的外因(所以作者用了“且”強調外因,“誠”表示理解),值得同情和理解。我們朗讀時應在理解原文的基礎上,努力再現(xiàn)作者的情感色彩。本段最后一層,用假設舉例法總括2、3小段,再次強調了中心論點,也為下文的結論提出在客觀上作了鋪墊。3.關于課文最后兩段的自學提要:最后兩小段是文章的結論部分。各段內容可參看課文的“預習提示”。讀時要注意以下幾點:(1)結合賈誼《過秦論》第2小段第2層內容,想一想作者提出的措施能否挽救六國的滅亡?由此可以看出作者觀點有什么局限性?我們應如何理解這篇史論的價值?(2)第5小段存在的作用如課文“預習提示”所說,“為了諷今,于文末又巧妙地聯(lián)系北宋實際,結出全文主旨”。想一想這“主旨”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巧妙“結出”的?提示:蘇洵的“封謀士”“禮奇才”“并力西向”的假設措施,不過是山東諸侯“不愛珍器……,以致天下之士,合從締交,相與為一”的翻版,九國之師的慘敗已證明“六國之亡的結局不可逆轉,秦亡六國的根本原因不在蘇氏的弊在賂秦”,其原因可參看歷史課本,這里不涉及。但從中我們看到,蘇氏僅從斗爭策略方面論六國之過,未從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多方面考察,結論是偏頗的。特別是只著眼于“謀士”“奇才”而看不到人民群眾的作用,更是片面的。但是,我們知道,作者寫此文,并非旨在全面探求六國滅亡之因,而是為了“諷今”,因此便從某一角度著眼分析歷史,總結教訓,告誡北宋統(tǒng)治者。作者的這種針砭時弊、關心國家前途的精神應予肯定。作者寫此文,主旨在第5小段中通過對比而巧妙結出。其中或明或暗地作了多方面對比:六國與秦的爵位比較,實力比較;宋與契丹、西夏的爵位比較,實力比較;宋與六國的比較以及契丹、西夏與秦的比較。從比較中,含蓄地點明了寫作意圖。4.學生質疑設計:用本課前面介紹的刪減質疑法對本課質疑、設疑,并談談自己對這些疑難問題的解答。布置作業(yè)1.背誦全文。2.完成“思考和練習”二。3.仿照本文結構安排,用現(xiàn)代漢語改寫《過秦論》。4.用刪減質疑法研讀《史記·貨殖列傳序》并質疑。參考資料
一、清代李楨《六國論》(節(jié)選):
夫后世之所以惡秦者,豈非以其暴邪?以余觀之,彼六國者皆欲為秦所為,未可專以罪秦也。當是時,山東諸侯之立國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習于虞詐,強食而弱肉者,視秦無異也。兵連禍接,曾無虛歲。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復增一秦。唯其終不克為秦之所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滅……彼六國相圖以攻取,相尚以詐力,非有昆弟骨肉之親,其事又非特財用之細也。而衡人方日挾強秦之威柄,張喙而恐喝之,即賢智如燕昭者,猶且俯首聽命,謝過不遑。乃欲責以長??v親,與相佐助,豈可得哉!曰:“若是,則六國無術以自存乎?”曰:奚為其無術也。焉獨存,雖王可也。孟子嘗以仁義說梁、齊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概也夫?!浴额堤m齋文集》
二、《宋史·蘇洵傳》(片段):
蘇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年27始發(fā)憤為學,歲余舉進士,又舉茂才異等,皆不中。悉焚常所為文,閑戶益讀書,遂通六經(jīng)、百家之說,下筆頃刻數(shù)千言。至和、嘉祐間,與二子軾、轍皆至京師,翰林學士歐陽修上其所著書22篇,即出,士大夫爭傳之,一時學者競效蘇氏為文章。(《宋史·列傳第二百二》)
人教版高中二年級上冊語文教案3
《諫太宗十思疏》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了解本文先設喻明理,然后據(jù)事發(fā)揮,最后引發(fā)出主題的論證思路。2.學習本文對比論證和比喻論證的方法。3.掌握文中實詞、虛詞和語言現(xiàn)象、句式特點。4.認識“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在當時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鑒意義。教學重點
1.誦讀、領悟、背誦全文。2.作者的論證思路和理論結構。教學難點
1.字詞及文言現(xiàn)象的把握。2.“十思”的內容理解及現(xiàn)實意義。教學時數(shù)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諷諫帝王,是冒險的事。批“龍鱗”,逆“圣聽”,需要大智與大勇。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千古流傳。但是唐代卻有一位的諫官,有膽有識,知無不言,敢于直諫,史以“諍臣”稱之。他就是唐代的大臣——魏征。魏征所處“貞觀之治”時期,天下大治,而他卻提出居安思危,足見其戰(zhàn)略眼光。他死后,唐太宗親寫碑文,并對侍臣說:“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知興替;以人為鏡,可明得失。魏征歿,吾失一鏡矣?!?/p>
下面我們就來學習魏征的《諫太宗十思疏》。二、解題:
本文選自《舊唐書?魏征傳》。諫,下級對上級的直言規(guī)勸。疏,奏章,封建時代臣子向國君陳述意見的一種文體。三、閱讀課文。1.學生試讀課文,邊讀邊正音。陌生的字詞邊讀邊看注解或查閱古漢語字典。2.教師提名學生朗讀。四、疏通字詞。1.通讀全文,借助課下注釋及工具書,掌握以下字詞。①固:培土加固。根本:樹的根
②德義:德政與信義。③明哲:明哲的圣人。④不勝:不堪
⑤景命:大命
⑥殷憂:大憂
⑦行路:路人
⑧董:督責。⑨茍免:茍且免罪。⑩宜:應當。⑾高危:居高位的危險。謙沖:謙虛。自牧:自立調養(yǎng)。⑿簡能:選拔人才。⒀垂拱:垂衣拱手。2.粗知句義。3.教師答疑。五、布置作業(yè)。課后練習二-五。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yè)。1.訂正練習二-五。2.難句的翻譯。教師可選擇一些難句讓學生翻譯。二、分析課文。1.第1段
請一名學生口頭分析本段內容,教師引導補充。教師小結:第1段旗幟鮮明地提出中心論點:為人君者必須“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文章開篇連用兩上比喻句“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來正面論證“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的道理。接著,緊承上文,用一個排比句從反面申述不居安思危的危害?!叭司斏衿髦?,居域中之大”,點明為人君者地位的崇高和責任的重大。而需完成治國的重任,則必須“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熬影菜嘉#渖菀詢€”是歷代統(tǒng)治者創(chuàng)業(yè)后守成的歷史經(jīng)驗。貞觀十一年正是唐太宗執(zhí)政后的鼎盛時期,魏征提出這一點,是很有眼光的。2.第2段:總結歷史經(jīng)驗,并從創(chuàng)業(yè)守城,人心向背等方面論述“居安思危”的道理。“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揭示了歷代創(chuàng)業(yè)的君主難于守成的普遍規(guī)律。這是因為創(chuàng)業(yè)之難雖平庸之輩亦知其所以然,而守成之難即使是圣明之君也往往有所忽視。魏征尖銳指出“取之易而守之難乎”的問題,接著分析了創(chuàng)業(yè)與守成易難的道理。文章從難易這一觀點上立意,諍言規(guī)諫守成之君,切莫得志縱情,傲物結怨,以失掉人心。“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引經(jīng)據(jù)典,苦口婆心,將君和民的關系比作水與舟的關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覺。3.第3段第3段提出“居安思?!钡木唧w做法,即“十思”。本段是全文重點,“十思”即十條建議。可以概括為“五戒”:“見可欲”、“將有作”指見到能引起自己喜愛的東西。就想到用知足來警戒自己,將要大興土木時,就想到適可而止,這是戒奢侈;“念高?!?、“懼滿溢”兩條指考慮到身居高位,就要時時想到謙虛謹慎的修養(yǎng)自己的品德,懼怕自己驕傲自滿,就要想到胸襟寬廣像能容納滔滔江水的大海,這是戒驕傲;“樂盤游”、“憂懈怠”指外出游獵要網(wǎng)開一面,適度而行,擔心做事懈怠,就要時時想著善始善終,這是戒放縱;“慮壅蔽”、“懼讒邪”指虛心容納下邊的意見,嚴格要求自己而疏遠斥退那些壞人,這是戒小人;“思所加”、“罰所及”指不要因個人的情緒變化而謬加獎賞或濫施刑罰,這是戒賞罰不公??偨Y“十思”,發(fā)揚“九德”,選拔人才,文武并用,則人君就不必勞神苦思,而可垂拱而治了。三、學生背誦第3段。四、布置作業(yè)。1.背誦全文。2.體會本文語言特點。第三課時一、檢查背誦。二、指導學生討論“十思”的現(xiàn)實意義。唐太宗曾說:“朕每臨朝未嘗不三思,恐為民害。”他常以隋代的_為戒,不敢過分使用民力,能夠節(jié)制利欲,分明賞罰,善于納諫,到了貞觀中期,生產(chǎn)有了較大發(fā)展,人民生活逐漸富裕,社會日漸安定。在此情況下,唐太宗漸漸放松了警惕,大興土木,多次巡游、打獵。魏征以政治家特有眼光發(fā)現(xiàn)了唐太宗“忘本”和“忘?!钡母締栴},針鋒相對地提出了“十思”,不僅在當時,就是在現(xiàn)在也有借鑒意義。三、寫作特點。1.論證方法
(1)正反對比論證。對同一問題從正反兩方面論證,剖析,使說理更加透徹。例如第1段先從正面論述固本疏源的重要性,又從反面論證不這樣做的危害。(2)比喻論證
比喻論證是議論文一種常見的論證方法,文章開篇三句,一二句先設喻,第三句擔揭示正意。2.語言特點
“十思疏”是一篇駢文。唐代奏疏都習慣用駢文寫作,但此文與當時流行的駢文不同。在形式上它利用駢文的排比、對偶、表達真情實感,但又不囿于形式,不避散句,不咬文嚼字,不大量用典,沒有繁冗的引證。言之有務切中時弊,難能可貴,既有駢文的華美,整齊,又有散文的自然流暢,易于誦讀。四、教師總結,課堂答疑。五、學生誦讀,體會。附:板書設計
諫太宗十思疏
魏征
一、分析
(一)居安思危,戒奢以儉(中心論點)(二)居安思危的重要性
(三)具體做法——“十思”“五戒”
“十思”的內涵及現(xiàn)實意義
二、寫作特點
1.論證方法。2.語言特點:駢散結合。人教版高中二年級上冊語文教案4
《念奴嬌》
【說教材】
1、第三冊語文主要是詩詞,從整個高中語文教學和考試來說,詩詞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原因如下:
⑴在這一部分,高考時直接題和間接題都很多,關鍵是直接題較多,如:
①作家作品、作家的姓名字號、并稱及文壇地位等;
②風格流派、文體;
③名句填空;
④對相關背景的了解、對主要內容和重點字詞的理解;
⑤對寫作特點及藝術手法的鑒賞。⑵詩詞教學從培養(yǎng)人文素養(yǎng)提高文化品味來談也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大到人生態(tài)度,小到言談舉止,都有影響。2、這首詞可以說是重中之重。蘇軾是一個大家,就像講詩經(jīng)要《氓》,講楚詞要講到屈原,講魏晉詩要講到陶淵明,講唐詩要講到李白杜甫,講宋詞不能不講到蘇軾,他是豪放派的代表作家,他的詩文詞對后代文人影響極大。3、基于以上認識,我確定的教學目標是:
⑴背誦本詞
⑵熟記作家作品地位及并稱
⑶把握豪放詞的意境及特點⑷積累重要的實詞虛詞【說教法】1、上片以講授為主,用語言再現(xiàn)當時場面,引導學生去想象蘇軾登赤壁懷念英雄的情景,盡可能使其有如臨其境之感。原因是:我們的學生閱歷淺,學生幾乎沒有登山觀海的經(jīng)歷,如不引導,很難體會蘇軾面對滾滾大江,想起歷無數(shù)的英雄,看到赤壁形勝,想起瀟灑多謀的周瑜,感嘆自己壯志難酬的心情。但蘇軾又不同于杜甫李商隱,他的性格更傾向于陶淵明李白,又不甘于消沉,所以以酒祭月,非常豪邁。2、下片以討論為主,啟發(fā)學生思維的火花。因為有了上片學習的基礎,把握全詞意境問題不大,討論更能深入領會到諸如烘托借代等藝術手法;更能領悟到蘇軾用詞的精妙,如“羽扇綸巾”、“檣櫓灰飛煙滅”、“人道是”,我安排的教學過程和教學內容正體現(xiàn)了上述認識和想法?!菊f教學過程】1、在導課時,注意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為后面在學習過程中領悟豪放詞與婉約詞的區(qū)分打下基礎。2、在作者簡介中,介紹得稍多了一點,有些內容似乎與本課內容聯(lián)系不大,原想舍去,例如對蘇軾在文、詞、詩、書畫并稱方面的介紹,但又想到高考要考,所以就羅嗦講了。學生雖然在小學初中學過蘇軾的詩詞,對蘇軾有一定的了解,但越是熟悉的,越容易記不清楚,所以在這多講了一點,算是對蘇軾一個簡單的小結,這樣在講三冊24課《赤壁賦》時就可以讓學生來介紹蘇軾,加以強化。我想如能在適合的篇目中對一些重要的作家作品進行小結,平時就以全局觀念注意點滴積累,就可以減輕學生高三復習的壓力。這一點屬于個人一點想法,希各位老師批評指導。3、在背景介紹中,我分兩個方面進行。一方面介紹烏臺詩案,講蘇軾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這個和本詞有關的事實背景;另一方面對蘇軾的胸襟性格做簡單評價,便于學生把握詞風和詞人。4、范讀正音:朗讀是詩詞教學的重中之重。朗讀有利于記誦,朗讀有利于理解,朗讀有利于把握意境,朗讀好了甚至可以以讀代講,朗讀時要把握詩詞不同風格、不同基調。這是一首豪放詞,應讀得鏗鏘有力。至于將字詞板書,我個人認為在高中教學中依然必要,字詞教學在任何時候都是語文教學中極重要的部分,傳統(tǒng)教學在這一點上做的很好,相反,近年來流行的所謂“素質教育”對字詞教學有點忽視。平時時間充足時,我會在一單元學完后叫學生聽寫字詞并注音,開始學生不以為然,以為是小學生的事,慢慢地倒引起了重視。5、賞析部分:
一是把握對字詞的賞析;二是把握意境,盡可能地再現(xiàn)當時的情景;三是對一些藝術手法賞析穿插其中;四是由于詩詞跳躍性大,而我們的學生史學知識欠缺,所以我在講述時補充了一些史學知識,這似乎把語文課講成了歷史,也不知得當與否,算是一種嘗試,還望各位前輩提出批評意見。6、至于延伸比較部分,以柳詞和蘇詞為例比較豪放詞和婉約詞的詞風,是為了把學生“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感性差異上升到理性,使這種感性更加深刻、明晰。在這一部分有些地方總結得不是很恰當,例如,把“壯志難酬之恨”說城是一種“悲憤”,“悲憤”一詞明知用得不是很合適,但一時又想不出一個合適的詞來替換,顯得勉強和別扭?!菊f板書及作業(yè)】
1、板書基本上是按行文思路來安排的,這樣安排一是便于總結寫作特點;二是便于學生按思路記憶背誦—本來還安排盡可能課堂背誦,時間來不及沒有進行。2、作業(yè)為背誦體會和自學《江成子》,體會不同人物的不同風格,這樣在指導檢查作業(yè)時可以強調評價和鑒賞同一個人的作品,應從實際出發(fā),我們所強調的風格流派不過是就其主要成就或主要方面來談,不能一概而談。自己的缺點有時是自己清楚的,但自己看不到自己的背面,旁觀者更清楚,所以希望各位老師多提意見,暢所欲言,給我們年輕人一個不斷進步的機會!人教版高中二年級上冊語文教案5
《登高》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詩人杜甫的有關常識;
2、掌握由詩歌意象品味詩歌意境的技巧;過程與方法:
3.掌握詩歌吟誦的基本方法,學習鑒賞詩歌的方法步驟;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4、賞析情景交融的藝術特點,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和憂思;
【教學重點】品讀詩歌的語言,分析詩中的形象特征,體味詩人的情感?!窘虒W時數(shù)】
一課時。【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同學們,我先給大家講個故事,大家要認真思考,聽出這個故事渲染的是怎樣一種情境,并希望大家把故事的中心用簡明、連貫的語言記錄下來。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一個秋天,重陽節(jié)前后,在夔州,長江邊上,秋風凜烈地吹著,吹得萬木凋零,漫山遍野是衰敗、枯黃的樹葉。江水急劇地翻滾,孤鳥在空中久久地盤旋,遠處還不時傳來幾聲猿的哀鳴。這時,有一位老人,衣衫襤褸,蓬頭垢面,步履瞞珊,躍跌撞撞地朝山上走來,他疾病纏身,有肺病、瘧疾、風痹。而且“右臂偏枯耳半聾”了。重陽節(jié),是登高祈求長壽的日子。可是,這位老人,一生坎坷,窮困潦倒,似乎走到生命的晚秋。此時,國家正處在戰(zhàn)亂之中,他遠離家鄉(xiāng),孤獨地漂泊。面對萬里江天,面對衰敗的枯樹,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頭,寫下了一首“七律之冠”:
(師深情地朗讀)
風急天高猿嘯哀,緒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二、通過鑒賞對仗工整的形式美,來指導誦讀、背誦。——請同學以詩中的某一聯(lián)為例,研討對仗工整的形式美。例句:首聯(lián)不僅上下兩句對,而且還有句中對,上句天對風,高對急;下句沙對渚,白對清,對仗極其工整。律詩,從格律上說,只要求頷聯(lián)、頸聯(lián)對仗。經(jīng)過仔細玩味,該詩則“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全詩八句皆對,顯出工整有致的形式美。因此,同學們在誦讀或背誦時應注意體會這一點。三、詩文賞析:
1、譯詩
風猛天高猿叫聲悲哀,島清沙白鳥飛翔徘徊。無邊的秋葉刷刷落下,沒頭的長江滾滾奔來。萬里漂泊悲傷居他鄉(xiāng),年老多病一人登高臺。國衰國破可恨白發(fā)增。窮困潦倒?jié)?/p>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科技農(nóng)業(yè)與直播銷售策略的融合探討
- 綠色建筑材料在家具設計中的實際應用
- 高效公客戶服務的維護藝術與實踐
- 2025至2030年銀杏種苗項目投資價值分析報告
- 火山噴發(fā)災害預防策略-深度研究
- 2025至2030年中國半自動浸錫爐數(shù)據(jù)監(jiān)測研究報告
- 2025至2031年中國童子雞行業(yè)投資前景及策略咨詢研究報告
- 綠色生態(tài)在宴會廳設計中的實踐與思考
- 工業(yè)機器人遠程協(xié)作-深度研究
- 2025年聚合物自流平水泥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極簡統(tǒng)計學(中文版)
- 2024年資格考試-對外漢語教師資格證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
- 2024年4月自考02382管理信息系統(tǒng)答案及評分參考
- (蘇版)初三化學上冊:第2單元課題1空氣
- 2023年12月廣東珠海市軌道交通局公開招聘工作人員1人筆試近6年高頻考題難、易錯點薈萃答案帶詳解附后
- 腹腔鏡腎上腺腫瘤切除術查房護理課件
- 燃氣罩式爐應急預案
- 專題23平拋運動臨界問題相遇問題類平拋運和斜拋運動
- 超聲科醫(yī)德醫(yī)風制度內容
- 高三開學收心班會課件
- 蒸汽換算計算表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