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方壇上木桿的文化屬性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276b914bb9ba140a401c1a64cab5f80/7276b914bb9ba140a401c1a64cab5f801.gif)
![北魏方壇上木桿的文化屬性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276b914bb9ba140a401c1a64cab5f80/7276b914bb9ba140a401c1a64cab5f802.gif)
![北魏方壇上木桿的文化屬性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276b914bb9ba140a401c1a64cab5f80/7276b914bb9ba140a401c1a64cab5f803.gif)
![北魏方壇上木桿的文化屬性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276b914bb9ba140a401c1a64cab5f80/7276b914bb9ba140a401c1a64cab5f804.gif)
![北魏方壇上木桿的文化屬性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276b914bb9ba140a401c1a64cab5f80/7276b914bb9ba140a401c1a64cab5f805.gif)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北魏方壇上木桿的文化屬性
平城時期,北平國家的傳統(tǒng)祭祀在西郊最為莊嚴。祭天大典的細節(jié)儀程,見于南北史料者,只有《魏書》記道武帝天賜二年(405年)祭天儀式,以及《南齊書》記齊使所見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年)的“蹋壇”、“繞天”儀式。兩者一在北魏國家制度草創(chuàng)之初,一在遷都改制盡棄舊俗前夕。兩者之不同,既可能反映空間差異,即記錄者因身處南北對大典環(huán)節(jié)各有不同了解,又可能反映時間差異,即90年間祭禮細節(jié)隨人事代謝與形勢推移或多或少地發(fā)生變遷。西郊祭天禮制的延續(xù)與改變,對于北魏王朝的歷史意義,前賢論之詳矣。一、天氣形勢,封閉無機的方堂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94年)以前,北魏最重要的國家祭祀是每年四月的西郊祭天。不過,這么重要的祭祀事件,見于《魏書》帝紀者只有5次:一,神元帝力微三十九年(258年)遷都于定襄之盛樂,“夏四月,祭天,諸部君長皆來助祭?!碧褪甑募捞齑蟮?,還見于《魏書·高允傳》:“其年四月有事西郊,詔以御馬車迎允就郊所板殿觀矚,馬忽驚奔,車覆,傷眉三處?!睂捞靸x程較為細致的記錄,見于《魏書·禮志》。為便于分析,謹迻錄其文如下:(道武帝)天賜二年夏四月,復祀天于西郊,為方壇一,置木主七于上。東為二陛,無等。周垣四門,門各依其方色為名。牲用白犢、黃駒、白羊各一。祭之日,帝御大駕,百官及賓國諸部大人畢從。至郊所,帝立青門內(nèi),近南壇西。內(nèi)朝臣皆位于帝北,外朝臣及大人咸位于青門之外。后率六宮從黑門入,列于青門內(nèi),近北。并西面。廩犧令掌牲,陳于壇前。女巫執(zhí)鼓,立于陛之東,西面。選帝之十族子弟七人執(zhí)酒,在巫南,西面北上。女巫升壇,搖鼓。帝拜,后肅拜,百官內(nèi)外盡拜。祀訖,復拜。拜訖,乃殺牲。執(zhí)酒七人西向,以酒灑天神主。復拜,如此者七。禮畢而返。自是之后,歲一祭。西郊祭天的中心場所是一個方壇,壇上樹立七根木桿(木主)。方壇只在東邊設置了登壇的兩個臺階,臺階“無等”,就是只有一級,不是多級階梯,說明方壇不高。四堵墻把方壇及壇前空地圍起來,形成一個封閉式庭院。四墻各開一門,“各以其方色為名”,東門稱為青門,北門稱為黑門,那么南門和西門應該分別叫赤門和白門。祭祀用的犧牲是一頭白牛犢、一匹黃馬駒和一只白羊。天興元年(398年)道武帝稱帝建都時,“定行次,正服色,……于是始從土德,數(shù)用五,服尚黃,犧牲用白”。到了祭天之日(四月四日),皇帝乘大駕前往平城西郊的祭天場所。按魏初制度,皇帝輿車分為三駕:大駕、法駕與小駕。三駕的區(qū)別不在車輿本身?!赌淆R書·魏虜傳》說北魏有大、小輦,名分大小,但都是四輪大車,車上有五層樓,以人力牽引,牽引者多達二三百人,為防車樓傾倒,四面都用繩索牽曳。爵分四等,是天賜元年官爵制度改革的重要內(nèi)容。據(jù)《魏書·官氏志》,改革之后王爵10人,公爵22人,侯爵79人,子爵103人,合計214人。大駕僅用于軍戎與大祀,而平城時期的常規(guī)祭祀,皇帝親行的并不多,其中稱得上大祀的可能只有西郊祭天。所以平城百姓見識大駕鹵簿的機會并不多,當然真到了動用大駕之時,普通百姓也不可能被允許在路邊看熱鬧,即使看也是隔著千軍萬馬。從平城皇宮到西郊祭壇,即便灑水濕路,千乘萬騎之上,也必定黃塵飛揚。黃塵掩映著黑云般的步騎車乘,即所謂大駕鹵簿。天賜二年四月四日(405年5月18日),道武帝的祭天大軍,就是這樣出平城西門(可能在天亮前),迤邐西行(可想而知行進非常之慢),抵達我們至今仍不知其所在的祭天方壇場所。由前引史料知孝文帝時西郊有板殿與樂陽殿,可能魏初僅有帳篷(板殿),以供祭祀準備及帝后休息。張帆用“圈層結構”描述蒙古政治體的政治與社會結構。拓跋歷史也時時處處表現(xiàn)出自己的內(nèi)外圈層,西郊祭天大典的制度安排就是其內(nèi)外圈層結構的形式化呈現(xiàn)。天賜二年四月四日,跟著道武帝參與祭天大典的,是所謂“百官及賓國諸部大人”。百官指北魏的官貴,“賓國諸部大人”的范圍則不太明確,大致上是那些表示服從卻相當獨立的部族領袖。前引《魏書·序紀》記神元帝力微三十九年(258年),遷都于定襄之盛樂,說明拓跋部在擺脫紇豆陵部的控制后,迅速發(fā)展成陰山地帶的最大勢力,因而四月祭天大典時,“諸部君長皆來助祭,唯白部大人觀望不至,于是徵而戮之,遠近肅然,莫不震懾?!薄爸馈笔且粋€華夏概念,但借來描述大型游牧政治體的外圈,似乎也是有一定效力的。游牧政治體的核心,是以部族之名而急劇擴張的政治集團(如拓跋部),其邊緣外層,則是保持了一定獨立性的部族(如“諸部君長”),他們承認核心集團的統(tǒng)治地位,但在該政治體內(nèi)的權利與義務都是有限度的,很大程度上甚至僅僅是象征性的。不過,當白部連西郊祭天這樣具有強烈象征性的活動都不肯參與時,就可能面對極為嚴重的后果。天賜二年跟隨道武帝到平城西郊祭天的“賓國諸部大人”,和一個半世紀前當神元帝力微在盛樂祭天時前來“助祭”的諸部大人一樣,都屬于這種游牧政權圈層結構中的最外層?!段簳ざY志》接下來描述祭典本身的典禮程序。道武帝從東邊的青門進,然后左轉(zhuǎn),來到祭壇以東靠南墻的位置,向西面對祭壇而立(《魏書》“近南壇西”后應脫“面”字)。道武帝與所謂內(nèi)朝官從青門入,六宮女性則不能走青門。《魏書》說“皇后率六宮從黑門入”,就是繞到北邊,從黑門進入。她們進黑門后并不停留在方壇北側,而是左轉(zhuǎn)來到皇帝所在的方壇東側,只是皇帝等男性在南,六宮女性在北。所有人都向西站立。只有內(nèi)朝臣可以跟隨皇帝進入青門,外朝臣和“賓國諸部大人”都只能留在青門之外。在青門之外的,與進入青門的,隔著一睹墻垣,墻垣的高度大概足以遮擋視線。也就是說,留在青門之外的實際上看不到祭典的具體內(nèi)容。魏初朝臣如何分內(nèi)外,學者多有討論。祭典開始前,負責犧牲動物的掌犧令把祭祀要用的動物(一頭白牛犢、一匹黃馬駒和一只白羊)牽到方壇前(應該也是在東側)拴好。這時女巫登場,她手執(zhí)巫鼓,站在方壇東側的臺階前,面向方壇。她南側排列著7個少年,人人捧著盛酒器(很可能是北人習用的皮囊),也都向著方壇而立。這7個少年是從所謂“帝之十族”同齡人中選出來的,7這個數(shù)字和舉氈立汗時的7人數(shù)字相同,一定深植于拓跋乃至更大范圍的內(nèi)亞傳統(tǒng)。既然祭天執(zhí)酒的7個少年必須來自“帝之十族”,那么可想而知,傳統(tǒng)舉氈立汗的7人,也應來自這個范圍,因為他們才是拓跋政治體的內(nèi)核。女巫登壇,標志祭典開始。她走臺階上方壇,在壇上搖動手中的鼓,必定還要以吟唱某種固定的歌詞(這個環(huán)節(jié)雖不見于《魏書》,但根據(jù)一般的薩滿儀式知識,以及后面要引據(jù)的清代史料,可以肯定是必不可少的)。然后是皇帝下拜,皇后跟著“肅拜”。這里肅拜是比附華夏古典的所謂女性正拜,也許意在強調(diào)男女下拜的動作是有不同的。皇帝與皇后拜后,“內(nèi)外百官盡拜”,內(nèi)外可能指青門墻垣之內(nèi)外。墻內(nèi)墻外的行禮下拜,大概都是聽典禮官員口唱指揮。這樣的下拜會有幾個回合(我猜測一共是七輪),都由女巫搖鼓吟唱和眾人依次下拜為主要內(nèi)容。這幾個(7個)回合結束,進入殺牲獻祭階段?!段簳窙]有說是由女巫親自動手還是由掌牲令動手宰殺拴在壇前的三個動物,也沒有說之后如何處理動物的牲體。大概在處理牲體之后,排列壇前、手捧酒器的七個少年向西朝著方壇,把手中酒器所盛的酒灑向“天神主”。這里的“天神主”應該就是前面說的壇上所立的七根“木主”。灑酒之后,“復拜,如此者七”,即重復殺牲之前的女巫搖鼓吟唱和眾人依次下拜,重復七輪,才算典禮結束,于是“禮畢而返”。天賜二年這次祭天大典為北魏國家大祭確立了規(guī)則與儀程,《魏書·禮志》說“自是之后,歲一祭”,但這并不意味著此后的祭天都遵循完全一樣的制度,祭典儀程的許多細節(jié)都會發(fā)生變動。二、青門墻垣參與關于祭祀的報告蕭齊永明十年(太和十六年,492年),齊武帝派人出使北魏,正使是蕭琛,副使是范云。他們回建康后報告北行見聞,其中提到受北魏孝文帝邀請觀禮西郊祭天,這一部分進入后來蕭子顯所撰的《南齊書·魏虜傳》:十年,上遣司徒參軍蕭琛、范云北使。宏西郊,即前祠天壇處也。宏與偽公卿從二十余騎戎服繞壇,宏一周,公卿七匝,謂之蹋壇。明日,復戎服登壇祠天,宏又繞三匝,公卿七匝,謂之繞天。以繩相交絡,紐木枝棖,覆以青繒,形制平圓,下容百人坐,謂之為繖,一云百子帳也。于此下宴息。次祠廟及布政明堂,皆引朝廷使人觀視。蕭琛、范云這次北使,是對前一年(永明九年,太和十五年,491年)十一月北魏李彪、蔣少游來使的回報。蕭琛出使亦見于《梁書》蕭琛的本傳:“永明九年,魏始通好,琛再銜命至桑乾?!庇烂魇瓿鍪怪?,蕭琛和范云都在竟陵王蕭子良司徒府任參軍(略有疑問的是,據(jù)《梁書》的《范云傳》和《蕭琛傳》,二人擔任的都是記室參軍)?!段簳じ咦婕o》太和十六年記“蕭賾遣使朝貢”在三月辛巳(492年5月7日),這個日期可能是蕭、范二人抵達平城的時間,也可能是他們正式見到孝文帝的時間。而在八天前(三月癸酉,4月29日)孝文帝剛剛下詔“省西郊郊天雜事”,蕭琛、范云雖然是隔著青門墻垣參與西郊祭天,見不到祭典的核心內(nèi)容,但他們的報告仍很有價值,多為《魏書》所不載。首先,他們看到祭典前一天就有皇帝親自參與的“蹋壇”活動?!昂昱c偽公卿從二十余騎戎服繞壇,宏一周,公卿七匝,謂之蹋壇。”孝文帝與公卿眾人繞壇騎行,可能發(fā)生在方壇四垣之外,因為垣內(nèi)空間有限,眾騎施展不開,且制度上大概也不允許任何人騎馬進入青門、黑門等四門。正是因為蹋壇在墻外,蕭琛等才能見到。然而他們對墻內(nèi)的典禮幾乎一無所知,可能無從了解。也因此,他們的報告一言不及大祭的具體儀程,只說“明日,復戎服登壇祠天”。蹋壇之時,孝文帝自己繞壇騎行一圈,其他人繞騎七圈。大祭之日,“宏又繞三匝,公卿七匝,謂之繞天”。繞天與蹋壇的區(qū)別是孝文帝自己多繞兩圈。問題在于,繞天之儀,是在前引《魏書·禮志》所述的祭天典禮之后呢,還是之前?也就是說,是在孝文帝一行進入青門之前呢,還是從青門退出來之后?從《南齊書》前引文敘事次序看,繞天似在結束壇前典禮、從青門退出來之后。蕭琛等人見證了祭天大典的開始和結束,恰恰可以補充《魏書·禮志》。他們的報告中還有很特別的一點,就是注意到孝文帝等以軍戎盛裝(戎服)參與祭天。戎服祭天,應該是拓跋的古老傳統(tǒng),但《魏書》并未提到。受邀“助祭”的蕭琛、范云在抵達西郊祭天場所后,還體驗了專供參與祭天人員休息的一種特殊建筑:“以繩相交絡,紐木枝棖,覆以青繒,形制平圓,下容百人坐,謂之為繖,一云百子帳也。于此下宴息?!敝芤涣枷壬赋?,百子帳即氈帳,前引《南齊書·魏虜傳》云“宏西郊,即前祠天壇處也”,謂孝文帝讓蕭琛、范云參與祭天之地,就是同書同傳先前所提到的“祠天壇”所在之地。有關“祠天壇”的文字,見于《魏虜傳》開篇總述拓跋種姓源流與文化特征的部分:(平)城西有祠天壇,立四十九木人,長丈許,白幘、練裙、馬尾被,立壇上,常以四月四日殺牛馬祭祀,盛陳鹵簿,邊壇奔馳奏伎為樂。城西三里,刻石寫五經(jīng)及其國記,于鄴取石虎文石屋基六十枚,皆長丈余,以充用。這段文字明確說祭天日期固定在四月四日,為今存史料所僅見者,卻是準確無誤的,可見其珍貴難得。同樣不見于它處的,是對祭壇上所立的木桿(木人)有非常細致的描述,包括長度(長丈許)和裝飾(白幘、練裙、馬尾被)。一丈多高的木桿,頂上覆蓋著白布(如同頭巾),下半截包裹白色絹布(如同裙子),中間懸掛拼接連綴在一起的多條馬尾。“盛陳鹵簿”說的是祭天時皇帝的大駕儀仗。而“邊壇奔馳奏伎為樂”,則既包含了前面分析過的蹋壇和繞天,又有別處都不曾提及的“奏伎為樂”。伎樂當然應該是祭天大典的一部分,這里把它與蹋壇繞天放在一起說,顯示是南來使人的目擊見證,因為他們僅僅見到儀式的這一部分,青門之內(nèi)的儀程是他們見不到的。與前引《魏書·禮志》明顯不同的是,《南齊書》稱祭天方壇上的木人(即木桿)數(shù)量不是七根,而是四十九根。方壇上木桿數(shù)量的變化,其實《魏書·禮志》也提到了:“顯祖以西郊舊事,歲增木主七,易世則更兆,其事無益于神明。初革前儀,定置主七,立碑于郊所”?!赌淆R書·魏虜傳》這一部分材料,來源混雜,所記并不是同一時間、同一地點之事。比如記“城西三里,刻石寫五經(jīng)及其國記,于鄴取石虎文石屋基六十枚,皆長丈余,以充用”,其中“國記”顯然指崔浩主持編修的北魏國史?!段簳ご藓苽鳌罚骸爸髁钍诽h湛、趙郡郄標素諂事浩,乃請立石銘,刊載《國書》,并勒所注五經(jīng)。浩贊成之。恭宗善焉,遂營于天郊東三里,方百三十步,用功三百萬乃訖?!膘胩旆綁嫌兴氖拍救耍f明皇帝在位已七年。我懷疑這條材料出自劉宋使者的觀察或聽聞,其事極可能就在延興二年。這一年四月,是獻文帝即位后第七次祭天。而在這年正月,“詔假員外郞、散騎常侍邢祐使于宋”?!段簳酚洿四晁脑隆靶梁?,劉彧遣使朝貢”。三、懸掛實際效果,敬奉祭祀對象前面根據(jù)南北史料所記北魏西郊祭天儀式,立在方壇上的木桿被稱為“木主”、“木人”或“天神主”。“主”這個詞又是借自華夏祭祀禮制,在華夏傳統(tǒng)中代表祭祀的對象,首先,被宰殺的馬牛羊如何處置呢?也就是說,牲體如何敬奉給天神呢?史料完全沒有交待?!段簳ざY志》記道武帝天興二年正月“親祀上帝于南郊”,從陽則焚燎,從陰則瘞埋,屬于模仿華夏傳統(tǒng)。天賜改革的一大特征是重回拓跋傳統(tǒng),西郊祭天的隆重舉行就是一大標志。那么,在遵循拓跋傳統(tǒng)所舉行的祭天大典上,如何處置牲體呢?《魏書·禮志》記太武帝遣使到烏洛侯國西北的所謂拓跋祖先的石室致祭:魏先之居幽都也,鑿石為祖宗之廟于烏洛侯國西北?!婢?,烏洛侯國遣使朝獻,云石廟如故,民常祈請,有神驗焉。其歲,遣中書侍郞李敞詣石室,吿祭天地,以皇祖先妣配?!ǖ燃燃溃瑪貥迥玖⒅?,以置牲體而還。后所立樺木生長成林,其民益神奉之,咸謂魏國感靈祇之應也。石室南距代京可四千余里。1980年夏,文物工作者在內(nèi)蒙古呼倫貝爾盟鄂倫春自治旗阿里河鎮(zhèn)西北10公里的天然山洞嘎仙洞石壁上,發(fā)現(xiàn)了太武帝所派使者在這里祝祭后所刻的祝文,文字與《魏書》所載基本一致,僅略有出入??梢娺@個嘎仙洞即《魏書》所稱的鮮卑石室。在嘎仙洞的祝祭儀式上,李敞等人把宰殺的動物分割之后,懸掛在所立的樺樹上。可見他們砍樺樹并插在祭祀場所的目的,換句話說,祭祀時所立木桿的功能,就是懸掛牲體,敬奉給祭祀對象。懸掛牲體是祭祀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之一。史料沒有進一步說明的是,這些懸掛在木桿上的牲體,在祭祀儀式結束之后如何處理呢?可以設想,用于敬奉給祭祀對象的牲體,最后是由參與祭祀的人所分食的。甚至可以說,分食祭肉本身,也是祭祀儀程的一部分。由此可知,西郊祭天方壇上的木桿,雖然史書中比附華夏傳統(tǒng)而稱之為木主、木人或天神主,其真實功能并非代表天神,也就是說,它們不是或不代表祭祀的對象,而只是用來懸掛祭祀中被宰殺的馬牛羊肉。在重要的露天祭祀中把牲體懸掛在木桿上,這種祭祀實踐普遍存在于內(nèi)亞各時期的各語言各人群之中。下面所舉數(shù)例,當然不是史料中相關事例的全部,要之足以說明這一內(nèi)亞實踐在時間和空間意義上的普遍與廣泛?!妒酚洝?、《漢書》提到匈奴的蹛林,研究者據(jù)此探索匈奴的祭祀。死者,停尸于帳,子孫及諸親屬男女,各殺羊馬,陳于帳前,祭之。繞帳走馬七匝,一詣帳門,以刀剺面,且哭,血淚俱流,如此者七度,乃止?!嶂眨H屬設祭,及走馬剺面,如初死之儀。葬訖,于墓所立石建標。其石多少,依平生所殺人數(shù)。又以祭之羊馬頭,盡懸掛于標上。是日也,男女咸盛服飾,會于葬所。初死之時,“各殺羊馬,陳于帳前,祭之”,也就是要殺羊馬在帳前致祭。史書沒有提這些羊馬牲體如何處理,我猜想絕大部分牲體要吃掉。帳前同樣要“立標”,即豎立木桿,以懸掛牲體的全部或部分。墓前所立之石,即所謂殺人石,很多學者認為鄂爾渾突厥文碑銘所提到的balbal就是指這種墓前立石,象征被死者殺掉的那些人。墓前所建之標,顯然指豎立的木桿,其功能是懸掛為祭死者所殺的羊馬的頭顱,意味著羊馬身體的其余部位已在葬禮上吃掉了。《遼史·禮志》記契丹“祭山儀”,其祭祀儀程頗有可與拓跋祭天儀程相比類者。茲節(jié)引如次:設天神、地祇位于木葉山,東鄉(xiāng);中立君樹,前植群樹,以像朝班;又偶植二樹,以為神門?;实?、皇后至,夷離畢具禮儀。牲用赭白馬、玄牛、赤白羊,皆牡。仆臣曰旗鼓拽剌,殺牲,體割,懸之君樹。太巫以酒酹牲。……皇帝、皇后升壇,御龍文方茵坐。再聲警,詣祭東所,群臣、命婦從,班列如初。巫衣白衣,惕隱以素巾拜而冠之。巫三致辭。每致辭,皇帝、皇后一拜,在位者皆一拜?;实?、皇后各舉酒二爵,肉二器,再奠。……皇帝、皇后六拜,在位者皆六拜?;实?、皇后復位,坐。命中丞奉茶果、餅餌各二器,奠于天神、地祇位。執(zhí)事郎君二十人持福酒、胙肉,詣皇帝、皇后前。太巫奠酹訖,皇帝、皇后再拜,在位者皆再拜?;实邸⒒屎笠话?,飲福,受胙,復位,坐。在位者以次飲?;实邸⒒屎舐嗜撼紡桶辔?,再拜。聲蹕,一拜。退。契丹祭山儀與拓跋祭天儀當然不可能是完全一致的,但有關祭祀儀式的描述,某些差異可以視為史書各有詳略所造成的,因此在某種意義上可以互相補充,或至少彼此映照。比如,犧牲馬牛羊“皆牡”,這是過去的史料中所沒有提到的,但是,以雄性動物為祭祀犧牲,在內(nèi)亞世界很可能是普遍做法。又如“巫衣白衣”,亦不見于北朝史書,這條材料提醒我們,平城西郊祭天的女巫所穿的衣服顏色,必定是有特別講究的。“巫三致辭”也可以補充拓跋祭天之儀,因為典禮上的巫人(薩滿)應該是有說有唱,且歌詞用語都相對固定。還有,典禮結束前“執(zhí)事郎君二十人持福酒、胙肉,詣皇帝、皇后前”,就是把酒具中所剩的酒(福酒),以及犧牲動物的肉(胙肉),呈送皇帝和皇后,讓他們“飲福、受胙”。這個分食犧牲的環(huán)節(jié)也可以補充拓跋祭天之儀。可以想象,天賜二年四月西郊祭天的末尾,那七個選自“帝之十族”的少年(類似契丹的“執(zhí)事郎君二十人”),會把酒肉送到皇帝、皇后面前,作為規(guī)定動作,后者必須現(xiàn)場吃喝一番。還可以設想,在皇帝、皇后品嘗之后,同一批酒肉也會輪到旁邊的一眾陪侍貴人。但對本文論旨而言,前引契丹祭山儀文本中,最重要的是記錄了祭祀儀式中,切割開來的犧牲動物同樣要懸掛在插立于地的木桿(君樹)之上:“殺牲,體割,懸之君樹,太巫以酒酹牲?!鼻耙段簳ざY志》所省略的,是“體割,懸之君樹”這兩個環(huán)節(jié),所不同的,是“以酒酹牲”者為執(zhí)酒七子弟。《遼史·禮志》隨后記遼太宗和遼興宗改動祭山儀某些細節(jié),稱“神主樹木,懸牲吿辦,班位奠祝,致嘏飲福,往往暗合于禮”。《蒙古秘史》第43節(jié)提到蒙古人一種非常重要的傳統(tǒng)家族祭祀,其明代總譯是這樣的:孛端察兒又自娶了個妻,生了個兒子,名把林失亦剌禿合必赤。那合必赤的母從嫁來的婦人,孛端察兒做了妾,生了個兒子,名沼兀列歹。孛端察兒在時,將他做兒,祭祀時同祭祀有來。總譯最后一句的“祭祀”,對應的蒙古語詞匯是“主格黎(?ügeli)”,旁譯“以竿懸肉祭天”。羅依果(IgordeRachewiltz)對這一句的英譯特別納入了明代旁譯,再譯成中文就是:“一開始,沼兀列歹(?e’üredei)是可以參加?ügeli祭祀的,這種?ügeli祭祀就是把肉懸掛在木桿上供奉給上天?!蔽也毁澩@種很大程度上基于定居社會歷史經(jīng)驗的理解。在草原游牧社會的祭祀活動中,祭天也是宗族事務,并不是開放性社會活動?!爸鞲窭琛边@種類型的祭祀,對參與者有嚴格的資格要求,只有某一社會范圍的人員可以參加。元初王惲《中堂事記》記中統(tǒng)二年四月八日己亥(1261年5月8日):“天日極晴朗。上祀天于舊桓州西北郊,皇族之外,皆不得預禮也?!奔漓霑r懸在木桿上的肉最后怎么處理呢?《蒙古秘史》第70節(jié)講述訶額侖夫人一家被排擠在燒飯祭祀之外的故事,明代總譯是這樣的:那年春間,俺巴孩皇帝的兩個夫人斡兒伯、莎合臺祭祀祖宗時,訶額侖去得落后了,祭祀的茶飯不曾與。訶額侖對說,也速該死了,我的兒子將來怕長不大么道,大的每的胙肉分了為甚不與?眼看著的茶飯不與了,起營時不呼喚的光景做了也?,F(xiàn)代學者提供了方便理解的譯文,謹錄札奇斯欽譯文如下:那年春天,俺巴孩可汗的可敦,斡兒伯與莎合臺兩個人,在祭祖之地,燒飯祭祀,訶額倫夫人到晚了。因為沒有等候她,訶額倫夫人就對斡兒伯、莎合臺兩個人說:“因為也速該·把阿禿兒已經(jīng)死了,我的孩子們還沒有長大嗎?你們?yōu)槭裁丛诜诸I祭祖的胙肉和供酒之時,故意不等我們呢?你們眼看著,連吃也不(給),起營也不叫了!”無論祭天祭祖,祭祀的核心環(huán)節(jié)都是向祭祀對象供奉酒肉,而絕大部分酒肉最終要由祭祀?yún)⑴c者分享。分享這種福酒胙肉(當然福酒胙肉也是借用了華夏-漢社會祭祀傳統(tǒng)用語),對于參與者來說,是社會身份獲得重新認定(renewalofmembership)的物質(zhì)化呈現(xiàn)。所以可以肯定,在“以竿懸肉祭天”的主格黎祭祀結束時,無論是孛端察兒家人的主格黎,還是忽必烈親自參加的主格黎,祭祀儀式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應該是分領酒肉。對于衣食無憂的權勢人物來說,福酒胙肉只有象征意義;對于貧窮牧民家庭來說,參與祭祀的目的之一就是最后分領一點酒肉。羅依果所舉討論主格黎的論著中,匈牙利學者Bese指出,中古蒙古語?ükeli的形式和詞義,以及它所指代的薩滿教儀式,在西布里亞特蒙古語人群中至今仍頗有保留。文中引鮑培(NicholasPoppe)1972年的文章《19世紀布里亞特有關薩滿教的一條文獻史料》說:“掛在高樹上祭神的綿羊皮或山羊皮被稱為?üxeli,對應《蒙古秘史》之?ükeli。當我1932年在西布里亞特的Bulagat布里亞特人中搜集民間歌謠時,我見到很多很多這類?üxeli獻祭?!庇忠齅anzhigeev的話說:“布里亞特語züxeli的詞義是:獻祭的動物頭部、四肢、皮、尾掛在一棵白樺桿上,如同被充塞起來的動物,木桿插入地里。動物頭部飾有許多彩色布條,牙齒里塞了冷杉樹皮,朝向太陽升起的方向。”對于分食祭肉,Bese這樣總結,獻祭動物的肉分成三份,一份敬神,一份分予氏族或家族成員,一份給來賓。儀式參與者若未分得祭肉,會被鄙視,顯得低人一等。同為阿爾泰語人群(AltaicPeoples),即使同為某一語族甚至更小亞文化圈的人群,每個時代、每個地區(qū)都有自己獨特的歷史條件與文化語境。同源(或因長期接觸相互影響而近似)的宗教實踐也會有眾多細節(jié)變異,儀式更是如此。在我們理解內(nèi)亞文化的連續(xù)性和繼承性時,不是差異,而是相似,使可比較性和相關性的秩序從歷史混沌中浮現(xiàn)。13世紀前往蒙古高原的歐洲人,目睹或耳聞了各種突厥語人群和蒙古語人群的奇風異俗,其中有與我們這里關注的立桿懸肉相關者。比如加賓尼(JohnofPlanoCarpini)記蒙古人的葬禮:如果他不是最高等級的貴人,死后會在野外選中的地方秘密埋葬。隨葬物中有他的諸多帳房之一,他坐在帳房正中,面前放一張桌子,桌上有一大盤肉和一杯馬奶。陪葬的還有一匹配有鞍轡的母馬及其馬駒,以及一匹配有鞍轡的牡馬。他們把另一匹牡馬的肉吃掉之后,在皮下充塞干草,懸掛在二或四根木桿上。這樣,他在另一世界里就有帳房住,有母馬產(chǎn)奶,還可以繁育更多的牡馬,可供騎乘。加賓尼的關注點是祭祀結束后,獻祭的公馬肉被分食,剩下連著馬頭和四蹄的馬皮塞入干草,重新縫合,形成近代“馬標本”的樣子,再掛在木桿上。這一景象是如此醒目,旅行者很容易看到,記錄下來或轉(zhuǎn)告他人。加賓尼沒有說明的是,當祭祀進行中,被分食之前的馬肉,放置在哪里呢?我猜也應該是懸掛在木桿上的。只是這一環(huán)節(jié)不對外人開放,旅行者是看不到的。魯不魯乞(WilliamofRubruck)見到庫蠻人(Coman或Cuman)墓前木桿上懸掛馬皮,沒有提祭祀時的立桿懸肉,當然同樣是因為他并沒有看到葬禮過程:庫蠻人在墓上建一個巨大的土堆,為死者立一座雕像,面向東方,放在肚臍位置的手里握有杯子。他們也為富人建錐形塔,也即小小的尖頂屋。我在一些地方見到用磚瓦砌筑的高塔,在另一些地方見到石頭房子,盡管其地其實不產(chǎn)石頭。我還見到,他們?yōu)橐粋€前不久死去的人在多根高高的木桿上懸掛十六張馬皮,每個方向各四張馬皮。還放馬奶酒供他喝,以及供他吃的肉。10世紀的阿拉伯旅行家伊本·法德蘭(IbnFadlan)記錄烏古斯突厥人的葬禮安排,也提到把連著馬頭與四蹄的馬皮懸掛在木桿上。茲據(jù)費耐生(RichardFrye)英譯本轉(zhuǎn)譯如下:如有要人死去,……然后他們在墓前把他的馬都殺掉,一匹至二百匹不等,直到最后一匹。他們吃掉馬肉,剩下頭、蹄、皮、尾,都掛在木桿上,并且說:“這是他的駿馬,他要騎著去天堂?!比绻麣⑦^人,是個英雄,他們就照他所殺的人數(shù)雕刻木像,立于墓前,說:“這些是他的仆人,在天堂服侍他?!蔽髅伞な捦ィ⊿imondeSaintQuentin)《韃靼史》(HistoriaTartarorum)記蒙古人的葬禮,也提到用木桿把裹草的馬皮懸掛起來:韃靼人中的富貴者死后穿上貴重的衣服,埋葬在偏遠隱蔽的地方,因為這樣就沒有人能偷走他的衣服。他的父母將他的馬從頭至尾剝皮,首先切開一個窄條,隨后他們將草填進馬皮之中,作為懷念死者的遺物。他們在馬的屁股上插入一根木樁直至頸部,將其水平懸掛在兩個木叉上。之后他們將作為獻給逝者靈魂的貢品的馬肉吃掉,然后為他哭喪,有的人要哭三十天,其他人有的時間短一些,有的時間長一些。在木桿上懸掛連帶馬頭與四肢的馬皮,這種做法在西伯利亞地區(qū)保持到非常晚近。蘇聯(lián)考古學家杰烈維揚科《黑龍江沿岸的村落》提到考古發(fā)掘所見的古老習俗:在發(fā)掘東阿爾泰尤斯蒂德河畔的一些塋墻時,考古學家注意到塋地中央木桿下面的殘存……行葬之余,他們在這種木桿上懸掛連帶馬頭的馬皮和馬的四肢。在一些突厥-蒙古牧民那里,主要是崇拜馬和樹木。這些民族把許多遠古時代的殯葬儀式,以馬祭神的儀式和某些薩滿跳神的儀式等等,一直保留到今天。四、堂子祭立桿石座無論在形式上還是性質(zhì)上,清代的“堂子祭天”都與北魏平城時代的西郊祭天具有極高的可比性。盡管要確知祭天的儀程細節(jié)還是非常難,所謂堂子(Tangse),即祭天場所,類似北魏平城西郊以方壇為中心的祭天之地。清代的“堂子祭天”出自滿洲舊俗。吳振棫《養(yǎng)吉齋叢錄》說:“其祭為國朝循用舊制,歷代祀典所無?!彼^“立桿”、“設桿”,或所謂“神桿”,其功能也是懸掛牲體。福格《聽雨叢談》卷五“滿洲祭祀割牲”條:滿洲祭祀之禮,各族雖不盡同,然其大致則一也。薦熟時,先刲牲之耳、唇、心、肺、肝、趾、尾各尖,共置一器薦之;或割耳、唇、蹄、尾尖,獻于神桿斗盤之內(nèi)。又有薦血之禮、刲腸脂冪于牲首之禮,舊俗相沿,莫知其義者多矣。又姚元之《竹葉亭雜記》卷三“跳神”條:又主屋院中左方立一神桿,桿長丈許。桿上有錫斗,形如淺椀,祭之次日獻牲,祭于桿前,謂之祭天。姚元之所記神桿上的錫斗,是用來盛放所獻牲體的,其本義正同古代內(nèi)亞懸掛牲體于木上的傳統(tǒng)。如前所論,不同時代不同內(nèi)亞人群祭祀所立木桿的數(shù)量可能差異是很大的。昭梿《嘯亭雜錄》:既定鼎中原,建堂子于長安左門外,建祭神殿于正中,即匯祀諸神祇者。南向前為拜天圓殿,殿南正中設大內(nèi)致祭立桿石座。次稍后兩翼分設各六行,行各六重,第一重為諸皇子致祭立桿石座,諸王、貝勒、公等各依次序列,均北向。方濬師《蕉軒隨錄》卷十一“祭神”條:堂子之祭,為我朝敬事天神令典。乾隆十九年四月,諭禮部等衙門:王公等建立神桿,按照爵秩等差設立齊整。尋議神桿立座每翼為六排,每排為六分,皇子神桿列于前,其次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公,各按排建立,從之。清代堂子祭天中獻祭的動物牲體,最后都要由與祭者分食,稱之為“吃肉”。方濬師《蕉軒隨錄》:“滿洲士庶家均有祭神之禮,親友之來助祭者,咸入席分胙,謂之吃肉。濬師官京師時,曾屢與斯會?!鼻宕米蛹捞熳钪匾氖妨鲜乔∈辏?747年),乾隆皇帝命和碩莊親王允祿主持編寫的滿文《欽定滿洲祭神祭天典禮》(清人亦稱之為《滿洲跳神還愿典例》),每歲春秋二季,堂子立桿大祭。所用之松木神桿,前期一月,派副管領一員,帶領領催三人,披甲二十人,前往直隸延慶州,會同地方官,于潔凈山內(nèi),砍取松樹一株,長二丈,圍徑五寸,樹梢留枝葉九節(jié),余俱削去,制為神桿。用黃布袱包裹,赍至堂子內(nèi),暫于近南墻所設之紅漆木架中間,斜倚安置。立桿大祭前期一日,立桿于亭式殿前中間石上。《清史稿·禮志》“堂子祭天”條近似上文,細節(jié)微有出入:立桿大祭,歲春、秋二季月朔,或二、四、八、十月上旬諏吉行,桿木以松,長三丈,圍徑五寸。先一月,所司往延慶州屬采斫,樹梢留枝葉九層,架為桿,赍至堂子。前期一日,樹之石座。所用的松木桿并不是砍削得光光凈凈,而要在頂部保留九層枝葉,這樣其實看起來更像一棵樹而不是木桿。不知道古代內(nèi)亞祭典上的木桿是不是也保留枝丫。從功能上說,保留枝丫至少有利于懸掛牲體。據(jù)《欽定滿洲祭神祭天典禮》的祭天儀注,祭禮最為繁復的部分是幾個薩滿(saman,即拓跋時代的女巫,清人譯為司祝、祝神人)的行禮與歌唱,許多環(huán)節(jié)都是一再重復,參與祭禮的人也要配合薩滿的行禮和歌唱而一再齊聲高唱“鄂啰啰(orolo)”。書中有《堂子立桿大祭饗殿內(nèi)祝詞》,即薩滿歌唱的歌詞,內(nèi)容是為主祭人祈福,所祈的福就是健康長壽:讓他頭發(fā)變白,讓他口齒變黃,讓他年紀大、歲數(shù)多,讓他活得長久,讓他生命之根深遠?;实圻M饗殿內(nèi),行禮。又進亭式殿內(nèi),行禮。行禮畢,武備院卿鋪皇帝坐褥于西間正中?;实勰舷蜃?,尚膳正、司俎官以小桌列胙糕恭進,尚茶正捧獻福酒?;实凼茈旬?,分賜各王、公。禮成,皇帝還宮,所余糕、酒,分賜扈從之侍衛(wèi)、官員、司俎等。堂子祭天的典禮之末,也是分領福酒胙肉等獻祭之物,這和本文前述內(nèi)亞其他人群的祭禮儀程是一致的。祭典用過的木桿如何處理呢?如前所述,北魏西郊祭天每年使用過的木桿要予以保留,直到皇帝死去。內(nèi)亞其他時期其他人群的做法,已無從考知。清代的做法是每年除夕(次日就要舉行新年祭天大典)把包括神桿在內(nèi)的前次祭典用物都燒掉?!肮适?,神位所懸紙帛,月終積貯盛以囊,除夕送堂子,與凈紙、神桿等同焚?!弊詈?,舉康熙間浙江山陰人楊賓(1650-1720年)在東北親眼所見的立竿跳神??滴醵四辏?689年)九月,楊賓前往東北探望流放在寧古塔近三十年的父親,在那里生活數(shù)月,回家后結合塞外見聞與讀書心得,寫為《柳邊紀略》,最終成書在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書中記錄了寧古塔地方滿人跳神的儀式:滿人病,輕服藥而重跳神,亦有無病而跳神者。富貴家或月一跳,或季一跳,至歲終則無有弗跳者。未跳之先,樹丈余細木于墻院南隅,置斗其上,謂之曰竿。祭時著肉斗內(nèi),必有鴉來啄食之,謂為神享。跳神者,或用女巫,或以冢婦,以鈴系臀后,搖之作聲,而手擊鼓。鼓以單牛皮冒鐵圈,有環(huán)數(shù)枚在柄,且擊且搖,其聲索索然。而口致頌禱之詞,詞不可辨。禱畢,跳躍旋轉(zhuǎn),有老虎、回回諸名色。供祭者,豬肉及飛石黑阿峰。飛石黑阿峰者,粘谷米糕也。色黃如玉,質(zhì)膩,糝以豆粉,蘸以蜜。跳畢,以此遍饋鄰里、親族,而肉則拉人于家食之,以盡為度,不盡則以為不祥。楊賓說祭禮食物中的飛石黑阿峰是一種色黃如玉的粘谷米糕,其實即今華北北部常見的黃糕,以去皮的黍子(俗稱黃米)磨成面粉制作而成?!稓J定滿洲祭神祭天典禮》所列獻祭食物中的“糕”,就是這種黃米糕。全祖望《跳神曲》所謂“飛石黑阿峰,粢餌有佳名”,也是指這種食物。楊賓對跳神所立之竿的描述,與前引清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2-2023學年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區(qū)四年級(上)期末數(shù)學試卷
- 人教版小學數(shù)學二年級下冊《除法的初步認識(二)》練習題(含答案)
- 2025年買賣房屋協(xié)議書合同(2篇)
- 2025年代理銷售合同標準樣本(2篇)
- 2025年中學九年級歷史教學工作總結(二篇)
- 2025年九年級班主任下學期的工作總結(2篇)
- 2025年五年級小學數(shù)學教師工作總結樣本(四篇)
- 2025年人才開發(fā)專項資金使用協(xié)議樣本(三篇)
- 2025年二手房屋買賣合同協(xié)議簡單版(2篇)
- 地鐵站裝修工程合同范例
- 操作工考核評分表
- 俄羅斯水資源現(xiàn)狀分析
- 非法捕撈水產(chǎn)品罪
- 新概念第一冊單詞匯總帶音標EXCEL版
- 作用于血液及造血器官的藥 作用于血液系統(tǒng)藥物
- 心肺復蘇(最全版)完整版
- 春節(jié)節(jié)后施工復工安全培訓
- GB/T 3478.1-1995圓柱直齒漸開線花鍵模數(shù)基本齒廓公差
- GB/T 1346-2001水泥標準稠度用水量、凝結時間、安定性檢驗方法
- FZ/T 25001-2012工業(yè)用毛氈
- 瑞幸咖啡SWOT分析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