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漢宣帝與經(jīng)學之爭在學術與政治之間西漢今文學、古文學、小學的共同研究
一、關于會議的共同特征甘草三年(公元前51年),漢玄帝在京城石渠閣舉行了儒學異國記錄會議,歷史上稱為石渠會議。這次會議的中心議題是評議各學派之間的異同。參加會議的人員都是當時赫赫有名的經(jīng)學大師、博士及高級官員,如太子太傅蕭望之,博士施仇、歐陽地余、張長安,淮南中尉韋玄成等。從時間上看,這次會議離武帝“獨尊儒術”已有90年,經(jīng)學在這么長的發(fā)展過程中已發(fā)生了許多變化,有必要進行一番檢討。在此之前,涉及到經(jīng)學之間異同爭議的還有二次,一次是武帝元朔六年(前123年),董仲舒與江公議《公羊》、《谷梁》優(yōu)劣,另一次是甘露元年(前53年)宣帝召開五經(jīng)諸儒議殿中平《公羊》、《谷梁》異同。石渠會議其實是因《公羊》和《谷梁》的爭歧而引起的。它們之間的紛爭首先是因《春秋經(jīng)》解說的不同,繼而擴展到五經(jīng)之間的討論。經(jīng)學之間的異同一方面說明了它的勢力在經(jīng)過“獨尊儒術”的政策之后有了很大發(fā)展;另一方面也說明,經(jīng)學各派如何為當朝政權服務更是當務之急。按照《漢書·王褒傳》的解釋,漢宣帝在甘露元年、三年兩次召開經(jīng)學內部的學術討論,其原因在于延續(xù)武帝的做法。由于武帝時經(jīng)常講論《五經(jīng)》群書,招選名儒俊士,所以儒學之發(fā)展如火如荼。宣帝也如此效法,故高材如劉更生、張子喬、華龍、柳褒等,待詔金馬門,一時間,儒學的發(fā)展與武帝時前后輝映。不過,除了這種做法表面的相似外,我們更可以看出兩次會議的共同特征:從武帝時的董仲舒與江公議《公羊》、《谷梁》優(yōu)劣開始,學術分歧的最終裁決權都不在于學術本身,而在于官職和權力?!稘h書·宣帝紀》談到石渠會議時說:詔諸儒講《五經(jīng)》同異,太子太傅蕭望之等平奏其議,上親稱制臨決焉。乃立梁丘《易》、大小夏侯《尚書》、谷梁《春秋》博士。所謂“平奏其議”,即指爭論的雙方以及作為中間裁判人的學者、官員不帶主觀偏見地敘述他們各自的觀點,在此基礎上,漢宣帝最后作出自己的裁決,裁決的結果是增立了《谷梁春秋》等博士。事實上,為了達到這樣的結果,漢宣帝不惜花費十年的時間作準備。在辯論當場,《公羊》學和《谷梁》學的學者們在人數(shù)上均斤斤計較,邀請怎樣的人參加也極慎重。當時占主導地位的是《公羊》學派,《谷梁》學只是流行民間的一種學說。由于衛(wèi)太子的緣故,后來《谷梁》學才漸漸傳播開來,但要在學統(tǒng)上占據(jù)有利地位,其艱難可想而知。漢宣帝以十年時間培養(yǎng)《谷梁》學力量,可謂用心良苦。但這次會議的重要性不在于誰立了博士,《谷梁》學最終增立博士只是在經(jīng)今文學的天平上多增加一個砝碼而已。這次會議的重要性體現(xiàn)在“上親稱制臨決”上。為了使《谷梁》學立為博士,漢宣帝親自參與了這次會議的最后定奪。當初董仲舒與江公爭議時,“上使與仲舒議,不如仲舒。而丞相公孫弘為《公羊》學,比輯其議,卒用董生。于是上因尊《公羊》家……”(《漢書·儒林傳》)雖然不是“上親稱制臨決”,但學術的爭議同樣取決于官職與權力,這一點在前后兩次的《公羊》、《谷梁》爭論中是一致的?!吧嫌H稱制臨決”說明了皇帝對于學術干預力的增強,也說明皇帝的文化職能在此時得到了強調?;实鄄粌H在政治上保持一統(tǒng)及絕對的權威,而且在學術上也要盡力扶持對自己有利的派別,在文化領域也要保持絕對領導地位。這點其實不僅開始于漢宣帝,最早應開始于漢武帝,《漢書·諸侯王表》云:然諸侯原本以大,末流濫以致濫,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橫逆,以害身喪國。故文帝采賈生之議而分齊、趙,景帝用晁錯之計削吳、楚,武帝施主父之冊,下推恩之令,使諸侯王得分戶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陟,而藩國自析。自此以來,齊分為七,趙分為六,梁分為五,淮南分為三?;首邮剂⒄?大國不過十余城。長沙、燕、代雖有舊名,皆亡南北邊矣。景遭七國之難,抑損諸侯,減黜其官。武有衡山、淮南之謀,作左官之律,設附益之法,諸侯唯得衣食稅租,不與政事。這段話講的是武帝如何削減諸侯藩王的勢力,屬于政治范疇,但其中也包含了文化上的重大舉措。武帝利用自己手中的權力把限制諸侯王的措施定為法律,一方面造成諸侯勢力的減弱,另一方面也加強了自己在文化方面的領導地位,這是他和文、景不同的地方。如《漢書》師古注“左官律”時云:服虔曰:“仕于諸侯為左官,絕不得使仕于王侯也?!睉吭?“人道尚右,今舍天子而仕諸侯,故謂之左官也。”師古曰:“左官猶言左道也,皆僻左不正。應說是也。漢時依上古法,朝廷之列以右為尊,故謂降秩為左遷,仕諸侯為左官也?!睆倪@個記載來看,“左官律”雖然旨在降削諸侯王的勢力,但其適用的范圍與文化階層有很大關系,即強調當時的士人應當以服務中央政府為榮,以服務諸侯王為卑。這與其說是法律條令,毋寧說是觀念性的輿論導向。中央政府在士人階層培養(yǎng)這樣的觀念:為中央政府服務至少在道義上比為諸侯王服務來得崇高。與之相對應,有許多不得志的士人經(jīng)常到諸侯王充當師傅或其他官職,這無形中在士人里樹立起一個新階層,這一新階層在為皇帝服務時將會得到別人的尊重以及政治、經(jīng)濟方面的利益。因此,皇帝在此時搖身一變而成了文化、藝術的庇護者了。就是說,皇帝在文化領域中的新職能是“支持道德價值……按照理想,這種工作使皇帝的臣屬的生活方式區(qū)別于那些在此范圍以外的人的生活方式,在鼓勵追求更高級生活方式的時候,皇帝的施予吸引了那些不很幸運的人的心甘情愿的忠誠,因為這些人的教養(yǎng)和活動在此之前已被排斥而不能享有更文明的生活方式”雖然帝王充當藝術、文化庇護人的角色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文化的發(fā)展,但更為重要的是,對藝術思想會產(chǎn)生相應的制約作用。當時的作家大都傾向于表達大一統(tǒng)政權下的時代精神,人們很少對個體內心進行深度地挖掘,“大我”的時代情緒經(jīng)常掩蓋了“小我”的內心復雜世界。在司馬相如的作品中,據(jù)《漢書》本傳的記載,幾乎每一篇都是官方旨意的傳聲筒,有多少成分是個體世界的寫作呢?很少。如《哀二世賦》就給我們提供了分析漢代士人某種心態(tài)的極好素材。當時人們對秦二世亡國破家的評價,正像賦中描寫的那樣:“持身不謹,信讒不寤?!迸c此相對,此時的士人傾向于強調政治上的仁政以及學術方面的權威。所以,他們才能夠在大一統(tǒng)的政權中讀到道德仁政實施的可能性,從“獨尊儒術”中讀到文化傳統(tǒng)得以尊崇的可能性。這種情形反映了當時士人普遍存在的政治理想主義態(tài)度。畢竟,和秦朝相比,漢代大一統(tǒng)政權無論是政治上還是文化上都要優(yōu)越得多,士人在新時代面前表達樂觀的情緒正好表明他們當時的心態(tài)是多么開朗樂觀。因此,遺留下來的反面例子便是,一旦文士們面對的時代氛圍與自己的政治理想不符時,他們內心的要求與帝國的外在標準發(fā)生矛盾時,或者他們看到大一統(tǒng)新政權又存在著種種新問題時,他們將采取怎樣的姿態(tài)呢?以貢禹為例,《漢書·貢禹傳》云:(武帝)自見功大威行,遂從耆欲,用度不足,乃行壹切之變,使犯法者贖罪,入谷者補吏。是以天下奢侈,官亂民貧,盜賊并起,亡命者眾??址湔D,則擇便巧史書習于計簿能欺上府者,以為右職;奸軌不勝,則擇勇猛能操切百姓者,以苛暴威服下者,使居大位。這一批評是足夠尖銳的,把武帝時虛假的政治制度剖析得淋漓盡致。與西漢末批判思潮相似,貢禹的批評益趨尖銳,更具理性色彩,其批評使用的策略是以經(jīng)學來支持政治、經(jīng)濟評論。但這種策略雖然有力,卻讓我們看到他們兩立的心態(tài),看到他們的文化批評總是游離于政治、經(jīng)濟批評之外,看不到二者之間存在著必然聯(lián)系,沒有考慮到這些政治、經(jīng)濟問題與官方的文化政策之間存在著內在的一致性,甚至在某種程度上說存在著互為關聯(lián)的因果聯(lián)系。有哪位經(jīng)師博士、士大夫愿意承認,武帝“獨尊儒術”以及一系列封禪、立明堂等禮制活動與“功大威行”之間有必然聯(lián)系?有哪一位愿意承認,“官亂民貧”的可怕結局與武帝時意識形態(tài)的建設脫不了干系?更有誰愿意承認,如果社會是按照他們的意圖運轉,很可能也會導致可怕的結局?總之,有哪位思考過,儒學本身是很有問題的?很少人愿意承認這樣的結局。當時的文士們對皇帝文化職能的加強以及充當藝術、文化庇護人的角色并沒有提出異議,作家創(chuàng)作由于皇帝的愛好而有所奉承、歌頌也是理所當然的。問題是,當西漢士人開始猛烈抨擊武帝政治、經(jīng)濟措施所造成的危害時,卻只字不提他的文化政策,這說明了什么呢?在他們的觀念里,似乎存在著這樣的看法,“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等一系列文化政策和政治措施是相分離的兩件事,比如,漢宣帝就說過漢朝治國方略是“霸王道雜之”,所以,對于那些導致“官亂民貧”的政治措施,人們就很容易用霸道的治國方略去加以整合、概括,而“獨尊儒術”顯然是王道治國方略之一種。那時,平民百姓可以通過學經(jīng)獲取高官厚祿,不僅士吏們,而且皇帝本人也在學經(jīng),士人們自然由此看到從經(jīng)學到王道社會的前進過程。因此,人們自然對“獨尊儒術”贊揚有加。但這種前后到達的邏輯順序在武帝議《公羊》、《谷梁》優(yōu)劣時就遭到懷疑,既然經(jīng)書之間存在著那么多分歧,“獨尊儒術”在實踐中就很難貫徹。人們會問,到底該遵從哪一派的經(jīng)學呢?漢宣帝立《谷梁春秋》,卻不廢棄《公羊春秋》,因此,在《谷梁》學和《公羊》學分歧的地方,官方該采取怎樣的姿態(tài)?士人們對此似乎沒有足夠的思想準備。其實,現(xiàn)在看來,霸道也好,王道也好,有一點卻是一致的:為當朝政治服務是當務之急?!吧嫌H稱制臨決”恰恰說明學術與政治的緊密結合及學術的任務,也表明學術界內部的分歧必須依靠官職和權力來解決。既然要依靠官職和權力,就說明學術的斗爭性質不單是學術界內部的事,而是政治斗爭之一種,誰獲得權力的支持,誰就意味著在學術界占有一席之地。它和朝廷的政治、經(jīng)濟策略一樣,最終的目的都必須為了當朝政權或者說為了皇帝服務。士人們在批判武帝的政治、經(jīng)濟措施時,為什么不連帶地批判他的文化政策?為什么不考慮他們現(xiàn)在之所以獲取批判武帝的權力正是由于武帝實行“獨尊儒術”的結果呢?可見,帝王在文化領域造成的輿論導向獲得了巨大成功。正是因為自“左官律”以來的一系列文化政策,包括在此之前的置五經(jīng)博士及經(jīng)學與利祿之途的結合,使得廣大士人養(yǎng)成了文化優(yōu)勢的心態(tài),這種心態(tài)能夠讓他們看到政治措施帶來的種種弊端,卻不能讓他們看到這種文化措施與政治的姻緣以及對士人自身的消磨作用。官方雖然鼓勵師法,但并立違背師法的學說為博士卻時有發(fā)生。當學術界為了爭奪正統(tǒng)而進行斗爭時,官職和權力在適當時候出來收拾殘局。所有這一切都使得學術的發(fā)展依循著既定的軌道行進,學術界的爭執(zhí)完全可以看作是意識形態(tài)領域內可允許范圍內的爭論。從這個意義上說,那些政治批評愈是激烈的士大夫們、經(jīng)師學者們,其為當朝統(tǒng)治服務的色彩也就愈強烈。正是在允許的范圍內實施批評,意識形態(tài)的作用才被發(fā)揮得出色。在此情形下,皇帝的文化職能得到了充分體現(xiàn)??梢赃@么說,從武帝“獨尊儒術”到宣帝石渠會議,西漢意識形態(tài)的建設取得了成功。二、今文及古籍的爭論是劉之誤的圍繞中心石渠會議表明了政治權力的加強對于學術的影響作用。當然,這里所說的影響是針對經(jīng)今文學而言的。因為與官方結合的緣故,所謂“上親稱制臨決”都是在今文學的領域內進行的。而當我們把目光轉向與官方教育沒多少瓜葛的古文學時,文化與權力的關系又將怎樣呢?與今文學不同,古文學在西漢一代不能立于學官,不能與利祿之途結合,學者傳播學問的渠道受到限制,這些不同也就是官學和私學的不同。從學理上講,官學和私學既然在政治地位、經(jīng)濟利益等諸多方面存在著差異,它們之間的觀點也將是涇渭分明的。至少,當經(jīng)今文學為了王朝政權的鞏固而努力時,古文學很可能是為了學術本身的旨趣,而不是醉心于為政治服務,從而保持相應的學術獨立品格。但這種假設必須有一個前提,即必須承認古文學和今文學在學術見解上的確存在著分歧。只有這樣,我們上面的假設才能成立。如果古文學和今文學在義理上有許多一致的地方,甚至在文化與權力的關系上也與今文學一樣為了政治服務,那上述的假設則是無效的。周予同先生認為今文學和古文學不僅在于書寫文字的不同,“而且字句有不同,篇章有不同,書籍有不同,書籍中的意義有大不同;因之,學統(tǒng)不同,宗派不同,對于古代的制度以及人物的批評各各不同;而且對于經(jīng)書的中心人物,孔子,各具完全不同的觀念”今上所考視,其為古文舊書,皆有征驗,內外相應,豈茍而已哉!夫禮失求之于野,古文不猶愈于野乎?往者博士《書》有歐陽,《春秋》公羊,《易》則施、孟,然孝宣皇帝猶復廣立《谷梁春秋》,《梁丘易》,《大小夏侯尚書》,義雖相反,猶并置之。何則?與其過而廢之也,寧過而立之。(《漢書·劉歆傳》)從這段文字及《讓太常博士書》的其他措辭來看,劉歆的意思無非兩層,一是說今文經(jīng)在秦火之后殘缺不全,二是說古文經(jīng)可補現(xiàn)存的經(jīng)今文的脫簡殘缺。從治學特點上說,劉歆也抨擊經(jīng)今文學過于繁瑣:“分文析字,煩言碎辭,學者罷老且不能究其一藝。信口說而背傳記,是末師而非往古,至于國家將有大事,若立辟雍封禪巡狩之儀,則幽冥而莫知其原?!?注同上)這些批評的話并未涉及到義理內涵上的分歧。所以有人提出另外一種見解,認為今文學和古文學并無實質性的區(qū)別。錢玄同先生說:“古文家與今文家正是一丘之貉耳……因為兩家都是要利用孔子以獻媚漢帝,希翼得到高官厚祿?!薄敖窆盼闹煌?最重要的是篇卷之多少,次則文字之差異,至于經(jīng)說,雖有種種異議,其實是不值得注意的?!睗h代今文、古文之爭總共有四次,發(fā)生在西漢末的只有一次,其余三次都在東漢。西漢末劉歆與太常博士之間爭論的起因按照史書的記載是由于劉歆領校秘書,見古文《春秋左氏傳》,大好之?!稘h書·劉歆傳》云:歆以為左丘明好惡與圣人同,親見夫子,而公羊、谷梁在七十子后,傳聞之與親見之,其詳略不同。歆數(shù)以難向,向不能非間也,然猶自持其《谷梁》義。及歆親近,欲建立《左氏春秋》及《毛詩》、《逸禮》、《古文尚書》皆列于學官。這么說來,今文與古文的紛爭首先是出于劉歆個人偶然的發(fā)現(xiàn)。當然,我們知道,學派之間的紛爭顯然不會如此簡單,即使出于個人的緣由,最終也會因此而上升到更為復雜的背景。按照一種推測,古文經(jīng)的這些經(jīng)典未立于學官可能與武帝和河間獻王的潛在矛盾大有關聯(lián)。蒙文通《經(jīng)學抉原·今學第四》云:杜業(yè)言“河間獻王經(jīng)術通明,積德累行,天下雄俊眾儒皆歸之。武帝時,獻王來朝,被服造次必于仁義,問以五策,獻王輒對無窮。孝武帝艴然難之,謂獻王曰:‘湯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王其勉之。’王知其意,歸即縱酒聽樂,因以終?!卑喙桃嘌浴矮I王以詔策所問三十余事,其對推道術而言,得事之中,文約指博,歸數(shù)月以終?!眲t獻王誠以干武帝之忌而死,宜獻王之所學亦朝廷之所黜,河間之儒亦朝廷之所擯也。蒙先生的推測是很深刻的,他把漢代學術間的消替興長與政治背景聯(lián)系起來考察給我們啟示尤多。正因為有了這層政治背景,學派之間的斗爭才轉化為政治斗爭,一些學者經(jīng)常成為政治性的悲劇人物,我們可從中看出學術斗爭的政治性質以及由此產(chǎn)生的一系列學術研究方法和旨趣的不同。然而,這種不同在更大程度上是人為的,不是學派本身導致的結果。經(jīng)學中文字、卷數(shù)的不同并不妨礙經(jīng)說的大體一致性。人們以經(jīng)今文學來說明“改制”之意,但西漢古文經(jīng)學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所以,當西漢古文經(jīng)學得不到官方認可只能在民間悄悄流行時,我們卻發(fā)現(xiàn)古文經(jīng)學對于王權的強調,對于教化的強調,為了統(tǒng)治政權而努力獻謀劃策的姿態(tài)。以《毛序》為例,雖然我們現(xiàn)在不能完全斷定三家詩是否有序,但《毛序》的觀點無疑與三家說《詩》的套路大體一致,有時甚至互相利用。如“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正與今文《禮記·樂記》一致。即使《毛序》以《關雎》為“美”,三家以《關雎》為“刺”,但“美刺”的區(qū)別只是立足點的不同,并無實質的區(qū)別,清人王先謙認為:綜覽三家,義歸一致。蓋康王時當周極盛,一朝晏起,應門之政不修而鼓柝無聲,后夫人璜玉不鳴而去留無度,固人君傾聲之咎,亦后夫人淫聲專寵致然?!愅S今,主文譎諫,言者無罪,聞者足戒,風人極軌,所以取冠全詩?!睹珎鳌纺浯虛P美,蓋以為陳賢圣之化,則不當有諷諫之詞,得粗而遺其精,斯巨失矣。王先謙站在今文學的立場對《毛序》進行批評,但我們看出這種批評并不是建立在學術論證上,而是建立在意氣和立場上,即今文學和古文學不同的學術立場。其實,除《關雎》外,《毛序》亦有許多篇章均言“刺”,所謂“匿刺揚美”,“不當有諷諫之詞”是談不上的,但王先謙認為《毛詩》“陳賢圣之化”則指出了古文家說的要害?!睹颉氛J為“《關雎》樂得淑女,以配君子,憂在進賢,不淫其色;哀窕窈,思賢才,而無傷害之心焉”,恰恰說明它的解《詩》是以圣道王功為基礎,《詩經(jīng)》中的篇目要么歌頌圣道王功,要么諷刺無道昏君,其解說也未脫離“美、刺”的范圍。正是因為強調《詩經(jīng)》與王政的直接關聯(lián),《毛序》衍申出的對詩的普遍看法也是與政教相聯(lián)的。本來,在對詩的一般功能進行鋪敘后,即“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可以進行詩歌特性的探討,但筆鋒一轉,又回到詩與王政的決定論關系上。同樣的例子是它對“詩有六義”的解釋,雖然“賦、比、興、風、雅、頌”的說法與古文《周禮》有相重合之處,但《毛序》只注重“風雅頌”的闡釋,而只字未提“賦、比、興”。為什么《毛序》不在賦、比、興上下功夫,為什么不對詩與言,詩與嗟嘆、永歌,詩與手舞足蹈的關系進行更深入地探討呢?所有這些都讓人覺得《毛序》的詩學理論被一根無形的繩子牽引著,一旦它的理論主張透露出對詩歌本身進行美學意味的探討時,這根無形的繩子總是把它拉到詩與王政的聯(lián)系上。最典型的莫過于對“周南、召南”的解釋,與三家詩可謂一鼻孔出氣。因此,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古文經(jīng)學盡管未立于學官,盡管和今文學存在著巨大的分歧,但在為政權服務這點上絲毫不比今文學遜色,錢玄同先生認為“兩家都要利用孔子以獻媚漢帝”的確有深刻之處。在帝王的文化職能得到進一步加強后,學術不為政治服務是不可能的。問題是,在漢代,當學術立不立學官是一個原則性的大問題時,未立學官的古文經(jīng)學能夠和今文經(jīng)學在義理上保持著相對一致性。這點為我們提供了怎樣的解釋基礎呢?首先,古文經(jīng)學對于文學強調教化的看法,對于詩歌和王政關系的強調不僅是對大一統(tǒng)政權下皇帝文化職能的一種反應,而且也表示了原始儒家文化傳統(tǒng)自孔子以來的一種生命力。當今文經(jīng)學為了王權鞏固以及與利祿之途的結合而強調教化時,人們更容易看到當朝政治的影響而不是傳統(tǒng)的力量。然而,古文學能夠在這方面補充了今文學的說服力量,為所有的文化活動提供了可資參考的歷史依據(jù)。同時,古文學的教化理論象征著一條走出在野陰影的途徑??鬃诱f:“我欲載之空言,不如見諸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史記·太史公自序》引董仲舒語)在“行事”與“空言”之間,原始儒學一直強調“行事”,強調實踐精神。然而這個矛盾在漢代的體現(xiàn)則是官學和私學的矛盾,因為是官學,所以可以為官,可以治理國家,可以把自己的學說付諸政治實踐,所以是“行事”;因為是私學,不能和仕途結合,不能在官方的教育機構行使教育的職能,不能大規(guī)模地教導學生,所以是“空言”。然而這并不影響“空言”本身所具備的學術品格與道德素質。古文經(jīng)學之所以在東漢大為流行,固然有時勢的因素。但學說本身與儒學精神的契合一致不能不說是一個重要因素,在東漢今古文的互相辯難之中,古文經(jīng)學也一直標榜自己是經(jīng)書傳記,這一點才是立于學官的最重要資本。此外,古文經(jīng)學對于原始儒學理論的關注在某種程度上緩解了西漢士人思想和權力之間的矛盾與不安定的精神狀態(tài)。在皇帝的文化職能得到進一步加強之后,一些有思想、有獨立意識的士人就必須面對思想和權力之間的矛盾沖突,夏侯勝非難詔書就是很明顯的例子。從某種意義上說,今文經(jīng)學固然得到官方的認可,但由此而來的學術與政治沖突造成的悲劇比起古文學尤為劇烈,它所強調的經(jīng)世致用在遇到挫折時就會失去有限的安全感與秩序感。正是在這點上,古文經(jīng)學有其明顯的優(yōu)點,它不必為了政治的壓力,不必為了個人仕途的安全而使自己的學說能夠服從傳統(tǒng)與個人的需要。通過對傳統(tǒng)的復活與重新闡釋,古文經(jīng)學獲得了解釋世界與政治的敘述權力。因此,古文經(jīng)學所從事的在某種程度上反而是學問中事,大多數(shù)的古文學家為小學家所以,私學的呼應不是被迫的,而是發(fā)自內心的,它以傳統(tǒng)儒學精神作為理論根基,為大一統(tǒng)政權提供了必要的理論說明。正是在這點上,今文學和古文學對于文學的影響是一致的,有哪一派的經(jīng)學敢呼吁文學不應當為了教化呢?只是各自的側重點不同而已。有哪一派的經(jīng)學為文學而文學呢?所以,古文經(jīng)學與今文經(jīng)學在西漢對于文學的影響在很多方面是相同的,它們之間的不同是在影響力方面。西漢今文學通過博士、循吏等一大批官方人物在整個社會灌輸他們的理論學說,在社會各階層培養(yǎng)共同的思想基礎,包括文學的教化功用這一觀念。然而,這點是古文經(jīng)學無論如何做不到的,他們只能在很小的范圍內建設自己的學說,等待有朝一日回到社會與政治權力的中心,從而和今文學一起為完成服務中央政權的目標而努力。在東漢,古文學終于實現(xiàn)了夢寐以求的目標。三、學校的學術與古代學術的關系。請看小學的教學在當時學術界,有一種相當流行的觀念,即把古文學降為小學,從而來貶斥古文學的學術與政治地位?!逗鬂h書·盧植傳》云:“古文科斗,近于為實,而壓抑流俗,降在小學?!痹诋敃r,小學與經(jīng)學的差別自不可同日而語,經(jīng)學處理的是圣人的教誨言說,與天道相連,教人治國安邦。而小學只能流于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困難以及為經(jīng)書掃除文字上的障礙,是一種輔助性質的學問。不能和圣人相連是導致其學術地位低落的重要原因,因之也就無須以之作為立國安邦的依據(jù)。這點,和辭賦家的地位倒有幾分相似。但我們知道,辭賦家對于自己“為賦乃俳”的地位頗有幾分自我的厭惡?!稘h書·揚雄傳》說到揚雄不再為賦的原因在于“頗似俳優(yōu)淳于髡、優(yōu)孟之徒,非法度所存,賢人君子詩賦之正也,于是輟不復為”。因此,解決的辦法是盡量把賦向《詩》看齊,《詩》強調美刺,賦自然也就必須諷諫。漢宣帝認為辭賦比倡優(yōu)博奕好的地方在于賦仍存“仁義諷諭”,《法言·吾子篇》云:“或曰:‘賦可以諷乎?’曰:‘諷乎。諷則已;不已,吾恐不免于勸也?!倍际菑闹S諫的角度來提高賦的地位。同樣,小學為了爭取學術上的地位也在使用相同的策略。所不同的是,賦強調諷諫是以《詩》的美刺為標準,小學是以古代采詩觀風作為自己研究的學術出發(fā)點。作為一門學科,小學的發(fā)展自然和古文經(jīng)的發(fā)現(xiàn)關系甚密?!稘h書·藝文志》云:武帝末,魯共王壞孔子宅,欲以廣其宮,而得《古文尚書》及《禮記》、《論語》、《孝經(jīng)》凡數(shù)十篇,皆古字也。由于古文經(jīng)的發(fā)現(xiàn),促使更多的人去研究古文字,所以,當時的古文家與小學家常常合一。不過,小學畢竟不等于古文學,古文學在一定程度上還是要涉及到經(jīng)書理念的闡釋與發(fā)揮,而小學作為一門學科卻只限于文字方面。然而,如果把文字學的興起僅僅看作是學術自身發(fā)展的結果,勢必會對西漢這樣特定歷史時期的學術與文化缺乏應當有的外圍視野。固然,從學術自身發(fā)展的角度來考察西漢的文字發(fā)展情形,對于理解當時通行的經(jīng)書版本、文字的變遷過程以及賦的創(chuàng)作情形都很有幫助,但我們不應忘記,所有這些都有一個共同的思想史、文化史的背景,這個背景即是上面所說的文化與權力關系加強后導致的結果。讓我們來看看幾個具體的例子:《蒼頡》多古字,俗師失其讀,宣帝時徵齊人能正讀者,張敞從受之,傳至外孫之子杜林,為作訓故,并列焉。(《漢書·藝文志》)孝平皇帝,征(爰)禮等百余人,令說文字未央廷中,以禮為小學元士,黃門侍郎揚雄采以作《訓纂篇》。(《說文解字序》)征天下通知逸經(jīng)、古紀、天文、歷算、鐘律、小學、史篇、方術、本草及以《五經(jīng)》、《論語》、《孝經(jīng)》、《爾雅》教授者。(《漢書·平帝紀》)從以上諸條記錄來看,西漢小學之所以得到長足發(fā)展,與統(tǒng)治階層的鼓勵分不開。宣帝和平帝都參與了文字學的討論,特別是漢平帝在未央宮召集學者討論文字,與宣帝在京師石渠閣召開五經(jīng)異同會議一樣,更帶有帝王干預的色彩。在這種情形下,小學也必須調整自己來應付這種政治權力干預的局面。如《漢書·郊祀志》載古文學家張敞面對眾人議論“美陽得鼎,多以為宜薦見宗廟”而獨持己見:臣愚不足以跡古文,竊以傳記言之,此鼎殆周之所以褒賜大臣,大臣子孫刻銘其先功,臧之于宮廟也。……今此鼎細小,又有款識,不宜薦見于宮廟。張敞的解釋無非是為了皇帝服務,雖然他身為朝廷命官,其學術必須為政治服務本無可厚非,但也隱約透露出某種跡象——小學,作為一門學科,在研究的目標與歸宿上可能要有所附麗。換句話說,它可能不能夠進行純粹客觀的學術研究,它必須在自己學術的范圍以外追求更具有前景的學術生命,這種學術生命的存在根基在于必須和當時的政治、文化思潮相結合。所以我們看到,像史游《急就篇》這樣的童蒙讀物在教導孩童識字識物的過程中,結尾還要加上“災蝗不起,五谷熟成,賢圣并進,博士先生”這樣歌功頌德的話語??梢韵胍?小學和古文學在政治權力加強后如何努力擺正自己的姿態(tài);也表明,當時的文化建設在一致性的尋求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績。這一可喜的成績也反映了士人階層在學術研究時有種共同的追求:他們希望自己的學術所具備的意義與價值大于自己所從事的事業(yè)本身,因而能夠把自己的生活納入到更大的范圍中去——關于政治的、國家的、傳統(tǒng)的,從而擺脫無人問津的純粹學者的孤獨狀態(tài)。在武帝后今文學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的時期里,學者們都習慣于把個人的經(jīng)歷與社會問題的解決聯(lián)系起來,這對于受冷落的小學家來說尤顯重要。當他們不能在實際生活中去解決社會政治問題時,這種學術上的追求成了有效的手段,他們以一種和今文學保持一致且借助傳統(tǒng)力量支持的手段來追求大一統(tǒng)文化下的一致性以及相應的社會責任,從而實現(xiàn)自己的學術價值和人格價值,也意味著充實自己的學術生命。這點在作為小學家的揚雄身上體現(xiàn)得極為明顯。《漢書·揚雄傳》在談到他的學術品格時說:初,雄年四十余,自蜀來至游京師,大司馬車騎將軍王音奇其文雅,召以為門下史,薦雄待詔,歲余,奏《羽獵賦》,除為郎,給事黃門,與王莽、劉歆并。哀帝之初,又與董賢同官。當成、哀、平間,莽、賢皆為三公,權傾人主,所薦莫不拔擢,而雄三世不徙官。及莽篡位,談說之士用符命稱功德獲封爵者甚眾,雄復不侯,以耆老久次轉為大夫,恬于勢力乃如是。實好古而樂道?!眯挠趦?不求于外,于時人皆忽之;唯劉歆及范逡敬焉,而桓譚以為絕倫。這段評價大致說出了揚雄與時人好勢利不同,能夠“用心于內”,為學術而疏功名。本傳還提到他依仿先秦經(jīng)子而作《法言》等書,“默而好深湛之思,清靜亡為,少耆欲,不汲汲于富貴,不戚戚于貧賤,不修廉隅以徼名當世。家產(chǎn)不過十金,乏無儋石之儲,晏如也”。因而相較而言,像揚雄這樣的人在學術的追求上更具客觀公正的特點,因而更具價值。但是我們對這種說法應當持一種相當謹慎的態(tài)度。在揚雄的內心深處,也有自己的學術價值尺度。與時人不同的是,他的學術不是作為自己晉升官職及政治地位的階梯,而是借此實現(xiàn)理想的政治期待,學術在他的心中也不是純粹的學術,而是與古代采詩觀風等一系列理想的文化措施和政治措施正相一致的重要手段。在這個意義上,揚雄的追求更符合大一統(tǒng)政權下的文化理念。在武帝之后,有哪一位統(tǒng)治者不希望找到傳統(tǒng)力量的支持呢?在揚雄作《方言》的例子中,把他的企圖解剖得一覽無遺,劉歆《與揚雄書從取方言》云:詔問:三代、周、秦軒車使者,遒人使者,以歲八月巡路。求代語、童謠、歌戲,欲得其最目?!染龜?shù)為孝成皇帝言,當使諸儒共集訓詁,《爾雅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開放式基金交易服務合同
- 2024簡單銷售代理合同樣本
- 合同范本:委托招商引資協(xié)議書
- 二手車購車合同協(xié)議樣本
- 2024照明購銷合同
- 企業(yè)與高校就業(yè)實習協(xié)議書參考
- 代理公司注冊登記協(xié)議書
- 培訓機構老師合作協(xié)議示例
- 正規(guī)版房屋租賃合同協(xié)議范本
- 全面聘用合同范本匯編
- 由冷變熱(課堂PPT)
- 網(wǎng)球比賽計分表(共2頁)
- Y2系列電機外形及安裝尺寸(共2頁)
- 地錨抗拔力計算
- 補償收縮混凝土應用技術規(guī)程JGJT1782009
- 豆類食物營養(yǎng)成分表
- 兒童福利機構設備配置標準
- 智慧樹知到《配位化學本科生版》章節(jié)測試答案
- 最新實用培訓技巧與方法課件PPT
- 羊頭崗村拆遷安置住宅—3#樓工程試驗方案
- 大同煤業(yè)股份有限公司會計信息披露存在的問題和對策研究論文設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