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魏晉南北朝軍府制度考論
漢末混亂,分裂勢力增多。應時之需,貌似尊貴的將軍號亦走下廟堂,被大批量地冠之于那些馳騁疆場之上的將士頭上。如此則與將軍制相伴隨的幕府制度亦在戰(zhàn)火中淬變,較之兩漢而有諸多新變化,比如就開府形式而言州(郡)與將軍之幕府結合,或公府與將軍之幕府結合等模式相繼出現(xiàn),如此,軍府制度應運而生。從此時起,其機構設置漸完備,僚佐亦趨龐雜,其選拜方式也逐步多元化。故僅就制度而言,漢末軍府之遍地開花不僅開啟了學者所謂“魏晉南北朝地方政權之軍事化”一、光武帝的初官身份六朝時代發(fā)展成熟的軍府其權限是較為完整的,即擁有行政權和軍權。在西漢末期及整個東漢時期,這兩大權力隨著州制的變化時常呈現(xiàn)聚合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的出現(xiàn)實際上即蘊含著后世軍府制度的萌芽。我們知道,西漢武帝設刺史,本意在監(jiān)察,因其以小制大,秩卑任重,對于鞏固國家統(tǒng)一,加強中央集權是有一定作用的。漢成帝綏和元年(前8年)改刺史為州牧,理由是“今部刺史居牧伯之位,秉一州之統(tǒng),選第大吏,所薦位高至九卿,所惡立退,任重職大?!洞呵铩分x,用貴治賤,不以卑臨尊。刺史位下大夫,而臨二千石,輕重不相準,失位次之序。”東漢時期,州制隨著政治局勢的變動也有著相應的變化,標志即是軍權的擁有與剝離?!锻ǖ洹肪?2《職官·州牧刺史》條曾對這一時期的州制的演變有著精到的概括,其云:“后漢光武建武十八年復為刺史,外十二州各有一人,其一州屬司隸校尉?!`帝中平五年改刺史,唯置牧。是時天下天下大亂,豪杰各欲據(jù)有州郡,而劉焉、劉虞并自九卿出領州牧,州牧之任,自此重矣?!睋?jù)杜佑的看法,東漢的州制顯然可以建武十八年和靈帝中平五年為界可分為州牧——刺史——州牧三個階段。東漢初期實行州牧制是不難理解的。劉秀稱帝之初,各地仍存在著許多割據(jù)勢力,仍需用兵去一一蕩平,因此加強地方軍事力量實屬必要之舉。故當時光武帝多以武將充任地方長官。此時的州牧所擁有的權力是相當完整的,首先是建武時期的州牧郡守帶將軍號,軍事因素滲入國家行政體制,而州郡成為具有濃厚軍事性質的政區(qū)。如《朱浮傳》云:“光武……乃拜浮為大將軍、幽州牧,守薊城,遂討定北邊。”又如《岑彭傳》云:“(建武)十一年春,彭與吳漢……凡六萬余人、騎五千匹,皆會荊門……詔彭守益州牧,所下郡,輒行太守事。”李賢注引《東觀記》曰:“彭若出界,即以太守號付后將軍,選官屬守州中長吏?!薄鄂U永傳》云:“時董憲裨將屯兵于魯,侵害百姓,乃拜永為魯郡太守,永到,擊討,大破之……帝嘉其略,封為關內侯,揚州牧?!庇秩纭蛾惪鳌份d,“建武二年,乃徙俊為瑯邪太守,領將軍如故?!薄恶R成傳》云:“建武四年,拜揚武將軍……八年,從征破隗囂,以成為天水太守,將軍如故?!钡鹊?。我們說這一點與王莽時期的州牧制有極相似之處,也是戰(zhàn)爭狀態(tài)下地方長官必然具有的特征。其次,有學者認為,東漢末期州牧刺史才成為地方行政長官?;謴痛淌分贫?其意圖在于恢復漢武帝當初設立的刺史制度,以監(jiān)察地方郡國守相為其主要職能。史實證明,在光武帝的有生之年,這一措施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實施的。我們可從兩方面有所了解:首先是與西漢末與東漢初期相比,刺史上交軍權,將軍號也與刺史相剝離?!傲T州牧置刺史”就是對州牧軍權的處置,州牧改為刺史,關鍵就是削奪其軍權。從建武十八年后至東漢明帝初若干年中,史料中確實未曾見有州刺史領兵作戰(zhàn)的記載。征諸史料,這一時期僅有的幾次大規(guī)模動亂,都是由中央朝廷任用將軍率郡兵等平叛,如《后漢書·馬援傳》載,“(建武)二十四年,武陵五溪蠻夷”叛亂,光武帝“遣援率中郎將馬武、耿舒、劉匡、孫永等,將十二郡募士及馳刑四萬余人征五溪。”武陵屬荊州,武陵五溪蠻夷反,未由刺史領州郡兵討伐,而是由朝廷臨時選派將軍馬援統(tǒng)郡兵等討伐,這種情況已與建武十八年前不同。其次,刺史恢復了其創(chuàng)制之始本來的監(jiān)察職能。這一點我們可從建武十八年后刺史僚屬之職掌加以印證?!逗鬂h書·光武帝紀》建武二十二年條下注引《續(xù)漢書》曰:“建武十八年復為刺史,十二人,人各主一州,其一州屬司隸校尉?!薄犊傊?建武十八年光武雖廢州牧而行刺史制,意在加強中央集權,但頗有矯枉過正之弊,改制的結果造成刺史既有監(jiān)察大權而且由于其監(jiān)察可深入行政事務,而自身少監(jiān)督,故易以此為罅隙轉化為一級行政組織。史籍中載其時刺史威權隆重,守相畏如鳩虎,即是鮮明例證。東漢王朝的政治經濟在經歷了光武、明、章、和帝近80年的恢復和發(fā)展后,迅速開始走向衰落。王朝后期,外戚、宦官交替擅權,政治昏暗,吏治甚為腐敗,社會矛盾日益激化,終于導致了統(tǒng)治集團的分裂和農民大起義的爆發(fā)。為了掌控全局,尤其是鎮(zhèn)壓地方動亂,中平五年(公元188年),東漢政府采納太常劉焉的建議,改刺史為州牧,由中央重臣出任?!逗鬂h書·劉焉傳》載,“時靈帝政化衰缺,四方兵寇,焉以為刺史威輕,既不能禁,且用非其人,輒增暴亂,乃建議改置牧伯,鎮(zhèn)安方夏,清選重臣,以居其任。焉乃陰求為交三、發(fā)兵權與統(tǒng)兵權如前文所述,州牧與刺史之分別即一為行政性質一為監(jiān)察性質,此外,有否軍權亦是二者的重大區(qū)別。然而刺史是怎樣獲得軍權的,這才是更深層次的問題,解決此一問題,才能使人更信服地了解東漢末年刺史演變?yōu)橹菽?州府成為軍府,從而導致地方割據(jù)局面的必然產生。對于兩漢軍制,前輩學者對此問題已有涉及,我們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加以探討。我們認為,在兩漢時期所謂軍權包括兩個方面的權力,即發(fā)兵權與統(tǒng)兵權。而東漢時期軍制的重大變化就是這兩個方面權力的地方化過程。下面我們就對兩漢尤其是東漢時期的刺史州牧的發(fā)兵權與統(tǒng)兵權的變化做一分析。東漢初,中央軍越界西漢實行郡、國統(tǒng)兵制度,中央有南北軍,地方有輕車、材官、樓船、騎士。西漢兵制最主要的特點就是將統(tǒng)兵權與調兵權分開,統(tǒng)兵權屬于地方,但調兵權始終握在人主手里。郡國要動用軍隊自衛(wèi)或維持治安時,事先須向中央請示,《資治通鑒》卷17: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八月,“閩越王郢興兵擊南越邊邑,南越王守天子約,不敢擅興兵,使人上書告天子”??梢?連邊區(qū)民族也沒有擅自動用兵力的權利。漢成帝建始四年(公元前29年)十一月:“西域都護段會宗為烏孫兵所圍,驛騎上書,愿發(fā)城郭、敦煌兵以自救。丞相王商、大將軍王鳳及百僚議,數(shù)日不決?!闭f明西域地區(qū)遇到緊急情況,未經中央批準,也不敢擅自發(fā)兵。西漢末期的王莽時候,虎符發(fā)兵之制還嚴格地實行著。《漢書》卷99上《王莽傳上》:“哀帝崩……(太皇太后)詔尚書,諸發(fā)兵符節(jié)、百官奏事,中黃門、期門兵皆屬莽?!薄顿Y治通鑒》卷38王莽地皇二年(公元21年)正月記:“四方皆以饑寒窮愁起為盜賊……郡又不得擅發(fā)兵,賊由是遂不制。”翼平連率田況發(fā)民年十八以上四萬人,予以庫兵,王莽下書讓之曰:“未賜虎符而擅發(fā)兵,此弄兵也,其罪乏興?!贝文?莽派納言大將軍嚴尤,秩宗大將軍陳茂擊綠林、下江、新市兵,嚴尤謂陳茂曰:“遣將而不與兵符,必先請而后動,是猶紲韓盧而責之獲也?!睆膰烙鹊脑捴?不難看出,西漢一朝,即使是戰(zhàn)爭時期,沒有兵符也不能擅自發(fā)兵。東漢初期,曾一度罷廢地方常備兵,《歷代兵制》卷2《東漢兵制》:“建武六年,始罷郡國都尉,并職太守,無都試之法,惟京師肄兵如故,明年,罷天下輕車、騎士、材官、樓船及軍候吏,盡還民伍,唯更踐如故。”這種情況下,與西漢調兵郡國不同,東漢發(fā)展起中央軍出外作戰(zhàn)和留屯地方的制度,《文獻通考》卷150《兵考二》:“自光武罷都試而外兵不練,雖疆場之間廣屯增戍,列營置塢而國有征伐,終藉京師之兵以出,蓋自建武迄于漢衰,匈奴之寇,鮮卑之寇,歲歲有之,或遣將出擊,或移兵留屯?!迸c此種形勢相應,東漢發(fā)兵制度也出現(xiàn)了若干變化,首先是發(fā)兵對象多為中央兵、地方的營兵及緣邊州郡兵。章帝章和二年(公元88年)冬十月,以竇憲為車騎將軍,北伐匈奴,“發(fā)北軍五校、黎陽、雍營,緣邊十二郡騎士及羌胡出塞”29。安帝元初五年(公元118年)八月,代郡鮮卑人寇,殺長吏,“發(fā)緣邊甲卒,黎陽營兵屯上谷以備之”。冬十月,鮮卑寇上谷,攻居庸關,“復發(fā)緣邊諸郡黎陽營兵,積射士步騎二萬人,屯列沖要”。類似的發(fā)兵記錄舉不勝舉。其次是刺史有向郡太守調兵的權利?!顿Y治通鑒》卷52順帝永和二年(公元137年)五月,象林蠻區(qū)憐等攻縣寺,殺長吏,“交趾刺史樊演發(fā)交趾、九真兵萬余人救之”。另外,東漢時期刺史統(tǒng)兵打仗,一般都是持節(jié)出征,我們知道,節(jié)與虎符一樣皆是發(fā)兵的信物,而且比虎符使用更靈活、更隨意。東漢后期,尤其是黃巾起義爆發(fā)之后,州刺史擁節(jié)統(tǒng)兵的現(xiàn)象日益普遍,以后魏晉南北朝,刺史不帶節(jié),帶將軍號者,謂之無權的“單車刺史”,為時人所不樂為,這與東漢以來的發(fā)展趨勢是一脈相承的。由于地方動蕩加劇,地方常備兵以后又逐漸恢復,但卻出現(xiàn)了州郡長官勢力膨脹的趨勢,西漢作為監(jiān)察官的刺史此時逐漸發(fā)展為地方最高長官,握有統(tǒng)兵權與調兵權;由于都尉官時設時廢,太守兵權加重,與刺史一樣,不僅統(tǒng)兵一方,而且逐漸有了發(fā)兵權??傊?統(tǒng)兵權與發(fā)兵權逐漸合一是東漢兵制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關于中央軍隊地方化西漢所有的軍隊最終調遣權都屬于中央朝廷,各郡國都尉官也由中央任命。地方郡國在守相之外,另設都尉主持“都試之制”,使軍政分為雙軌,各行其是,守相掌握治民權,都尉治軍權,政軍相互牽制。東漢時期則與此軍事體制有所不同?!独m(xù)漢書·百官志五》云,“中興,建武六年(公元30年)省諸郡都尉,并職太守,無都試之役”?!逗鬂h書·光武帝紀》建武六年條下云,“是歲,初罷郡國都尉官”。建武七年三月條下載,“丁酉,詔曰:‘今國有眾軍,并多精用,宜且罷輕車、騎士、材官、樓船士及軍假吏,令還復民伍?!惫馕涞墼诮ㄎ淞辍笆≈T郡都尉,并職太守”,使太守獲取了領兵權益。這樣,郡守掌有兵事的大權,就中央而言,原本掌控于一手的“郡國兵”開始地方化。自然,指揮權喪失了,地方分權亦開始呈泛化趨勢,中央集權則無疑受到了侵蝕。其次是中央軍隊趨于地方化。建武年間原為中央軍隊的將領被任命為地方郡守后,去將軍號,上將軍印,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其喪失軍權,實際上其往往依舊統(tǒng)帥原先的領軍,這樣無疑就使部分中央軍隊地方化?!逗鬂h書·馬成傳》載,建武十年“拜揚武將軍”,“十四年,屯常山、中山以備北邊,并領建議大將軍朱佑營,又代驃騎大將軍杜茂繕治障塞,自西河至渭橋,河上至安邑,太原至井陘,中山至鄴,皆筑堡壁,起烽燧,十里一侯。在事五、六年,帝以成勤勞,征還京師。邊人多上書求請者,復遣成還屯。及南單于保塞,北方無事,拜為中山太守,上將軍印綬,領屯兵如故?!瘪R成上將軍印拜為地方郡太守后,應不屬于中央軍體系,但過去的士兵仍隸屬于他,這也證明這些軍隊地方化了。又如《劉隆傳》載:“(建武)四年,拜誅虜將軍,討李憲。憲平,遣隆屯田武當。十一年,守南郡太守,歲余,上將軍印綬?!眲⒙∮芍醒胲婈爩㈩I拜為地方郡守后,雖上將軍印綬,原先的軍隊當亦象馬成那樣仍屬其統(tǒng)領??な負碛辛藢崒嵲谠谙喈敂?shù)量的兵權,并形成了兵將之間長期的統(tǒng)屬關系,這也是中央軍隊地方化的一個重要表現(xiàn),對中央集權起了削弱的作用。復次是刺史逐漸掠取兵權而坐大。郡守既治民又統(tǒng)軍,一定意義上是軍政合一的長官,這一特性在建武十八年前必然要影響到州牧制。如前所述,東漢初年的州牧,也是既統(tǒng)兵作戰(zhàn),又擁有治民行政權。學者曾揭示,東漢時期募兵制逐步興起,最后,漢末州在帝國中的軍政地位迅速上升,將軍兼領州牧或州牧加將軍號的現(xiàn)象趨于普遍。靈帝中平元年,黃巾大起義爆發(fā)后,漢帝國的統(tǒng)治岌岌可危。州刺史的職能在烽煙彌漫的戰(zhàn)爭中急劇轉換,即刺史軍職化,州府亦漸軍府化。如《后漢書·皇甫嵩傳》載,中平元年,皇甫嵩在消滅了黃巾起義軍的主力后,因功“拜嵩為左車騎將軍,領冀州牧”?;矢︶约葹閷④?又領一州庶政,這是適應大規(guī)模戰(zhàn)爭后善后的需要,須對黃巾起義的中心地區(qū)實行“軍管”,故以武將重臣兼領地方庶政。后來中平五年劉焉奏言建立較為普遍的州牧制,此時已見端倪。同樣在仍有黃巾余部活動的地區(qū),也必須使刺史保有相當?shù)谋?刺史也軍職化,其職能大大改變,由獲取擁兵權而干預地方錢糧及郡縣行政事務,因而兼管一州軍政,雖然名稱上仍為“刺史”,其實質上則“州牧化”了,州因此完全演變?yōu)檐娬弦坏囊患壗ㄖ?故州的主要性質已地方行政化。當農民起義被暫時鎮(zhèn)壓下去后,朝廷意欲削奪地方兵權時,重兵在握的州牧、刺史已形成了尾大不掉之勢,暴露出不遜之志,他們既要保有已取得的利益,又要獲取新的權益,董卓即為一典型案例?!逗鬂h書·皇甫嵩傳》載,中平六年,“卓拜為并州牧,詔使以兵委嵩,卓不從?!薄抖總鳌芬噍d,“(中平六年),征卓為少府,不肯就……及靈帝寢疾,璽書拜卓為并州牧,令以兵屬皇甫嵩。卓復上書言曰:‘臣既無老謀,又無壯事,天恩誤加,掌戎十年。士卒大小相狎彌久,戀臣蓄養(yǎng)之恩,為奮一旦之命。乞將之北州,效力邊陲”。董卓既手握重兵,又擁有一州之土,為其勢力的進一步發(fā)展有了根據(jù)地和資本。董卓就是憑借這些條件,后被何進所召,得以進京,卻引起了更大的動亂,這一動亂使各地方州牧郡守為擴大勢力尋得了借口和機會。以討董卓為名起兵的“關東軍”,正是州郡長官通過召募軍隊集結的力量。“大者連郡國,中者嬰城邑,小者聚阡陌,以還相吞滅”。四、關于軍府地位的問題經由以上探討,我們認為盡管東漢王朝之分崩離析有其內在多種因素的長期作用,不過這種促使王朝解體的離心力之形成亦可于朝廷所定制度之隨時隨勢變異的衍化上的曲折體現(xiàn),刺史州牧制度即是如此。茲將結論歸納如下:(一)自西漢武帝創(chuàng)立刺史制度之日至東漢末期,刺史制度經歷了諸多變化,而此種種流變的本質則是其職能之轉化。從表象上看是刺史——州牧——刺史——州牧的轉變,實質則由監(jiān)察趨向行政進而軍政合一,即“州府的軍府化”,標志則是州成為一級行政建制,刺史不僅獲得行政權而且趨于軍職化,亦即發(fā)兵權與統(tǒng)兵權的獲得。(二)西漢末與東漢末州制的變化,即州牧制的施行與其時的將軍制度的結合產生了新的政治形態(tài)即軍府。兩漢征伐將軍皆開幕府,將軍兼領州牧或州牧加將軍頭銜,皆是州府與幕府聯(lián)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車輛抵押貸款信保業(yè)務借款協(xié)議
- 三年級下冊數(shù)學教案-第五單元長方形的面積∣北師大版
- 2025年工作室網(wǎng)站合同
- 行業(yè)培訓外包合同(2篇)
- (高清版)DB45∕T 227-2022 地理標志產品 廣西肉桂
- 2011年全國各地高考生物試題分章匯編
- 任務二 高效地下載信息 教學設計 -2023-2024學年桂科版初中信息技術七年級上冊
- 第十一課 智能家居教學設計 -2023-2024學年青島版(2019)初中信息技術第四冊
- 第八單元(A卷基礎篇)三年級語文下冊單元分層訓練AB卷(部編版)
- 第六單元-平移、旋轉和軸對稱(單元測試)-蘇教版數(shù)學三年級上冊(含解析)
- 職業(yè)衛(wèi)生調查表
- GB/T 11982.1-2005聚氯乙烯卷材地板第1部分:帶基材的聚氯乙烯卷材地板
- GB/T 10046-2018銀釬料
- GB 4094-2016汽車操縱件、指示器及信號裝置的標志
- 免疫學檢測技術的基本原理優(yōu)秀課件
- 第一講 文化概論
- 小兒急性喉炎-課件
- 醫(yī)院難免壓瘡申報表
- 七年級上冊走進Python的世界第一課python導入及海龜編輯器介紹
- 公路工程概論全套課件
- 中小學教師師德師風警示教育培訓PPT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