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昭陵詩的文學、史學價值_第1頁
唐昭陵詩的文學、史學價值_第2頁
唐昭陵詩的文學、史學價值_第3頁
唐昭陵詩的文學、史學價值_第4頁
唐昭陵詩的文學、史學價值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唐昭陵詩的文學、史學價值

唐昭陵位于陜西省禮泉縣。這是唐太宗和他的孫女和死去的公主的墳墓。這座陵墓依九嵕山高峰鑿山修建,費時13年完成。因歷代文人墨客拜謁、踏訪不斷,故留下了數(shù)量不菲的題詠之作。這些作品形式上以詩歌為主,是關中帝陵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不僅所涉時代漫長,內容豐富,有較高文學藝術價值,而且對后人了解歷代陵寢祭祀、維護等信息,以及了解昭陵文物作為文學地理景觀的形成過程及其歷史變遷等都有重要意義。一、昭陵六駿詩歷代文人所創(chuàng)作的昭陵詩,以其內容看,主要涉及議論陵主生前作為,描述陵寢地理空間景觀,追述陵寢傳說,感嘆歷史興廢等方面。首先,是評價陵主生前作為。此類詩多贊美唐太宗生前文治武功,并不具體展開其軍政活動細節(jié)。如權德輿《仲秋朝拜昭陵》:清秋壽原上,詔拜承吉卜。嘗讀貞觀書,及茲幸齋沐。文皇昔潛耀,隋季自顛覆。撫運斯順人,救焚非逐鹿。神祇戴元圣,君父納大麓。良將授兵符,直臣調鼎餗。無疆傳慶祚,有截荷亭育。詩寫仲秋朝拜昭陵事,贊美太宗功業(yè),說文皇帝在隋末大亂中救民出水火,并非為政權而戰(zhàn),神靈也擁戴他,終使其領錄天子之事。他治國理政,良將得用,直臣有為,國土廣大,福祚久長,國家被治理得井井有條。這樣的議論,基本代表了那個時代拜謁昭陵者的共同心聲。又如明代洪翼圣《望昭陵》詩句“英略唐皇近古無,文垂麗藻武攘胡”在所有吟詠昭陵、贊美太宗功業(yè)的詩篇中,最為人所知的作品是杜甫《行次昭陵》與《重經昭陵》。這兩詩不僅在歷代詠昭陵詩中作時早,而且對唐太宗文治武功的理解與頌贊也不像后代昭陵詩那樣泛泛而論?!缎写握蚜辍焚澨谖闹?說在“舊俗疲庸主,群雄問獨夫”昭陵陵墓旁祭殿兩側廊廡,原有著名的“昭陵六駿”石刻列置其中。唐太宗生前曾作《六馬圖贊》,稱他在平劉黑闥時所乘拳毛騧,黃馬黑喙,前中六箭、背二箭;平世充建德時乘什伐赤,純赤色,前中四箭、背中一箭;平薛仁杲時所乘白蹄烏,純黑色,四蹄俱白;平宋金剛時所乘特勒驃,黃白色,喙微黑色;平東都時所乘颯露紫,前中一箭;平竇建德時所乘青騅,蒼白雜色,前中五箭。如王云鳳《題六駿》:“秦王鐵騎取天下,六駿功高畫亦優(yōu)?!碧鞂澦鍋y,帝逢六龍來。森然風云姿,颯爽毛骨開。飆馳不及視,山立儼莫回。長鳴馳八表,擾擾萬駑駘。秦王龍鳳姿,魚鳥不足摧。腰間大白羽,中物如風雷。區(qū)區(qū)數(shù)豎子,縛取如提孩。手持掃天帚,六合無塵埃。艱難濟大業(yè),一一非常材。惟時六驥足,績與英衛(wèi)陪。功成鏘八鸞,玉輅行天街?;臎稣蚜觋I,古石埋蒼苔。本詩原題下注云:“唐文皇戰(zhàn)馬也,琢石象之,立昭陵前,客持石本示予,為賦此?!贝嗽娂从煤艽笃潎@太宗乘“六駿”定天下的業(yè)績,詩末還感慨了“六駿”被野草埋沒的境況。不過,贊美聲中也有人對太宗鑿石紀功行為表示質疑。如殷奎《望昭陵》:仰止昭陵莽蒼中,孤峰奇峭插秋空。因山政恐勞民力,琢石何須象戰(zhàn)功。終見蘭亭歸御府,重聞華袞奠玄宮。獨憐陪莖諸臣在,不使春秋祭祀同?!杜f唐書》載太宗長孫皇后臨終遺言:“妾生既無益于時,今死不可厚費。且葬者,藏也,欲人之不見。自古圣賢,皆崇儉薄,惟無道之世,大起山陵,勞費天下,為有識者笑。但請因山而葬,不須起墳,無用棺槨,所須器服,皆以木瓦,儉薄送終,則是不忘妾也?!逼浯?描寫昭陵地理景觀是歷代詠昭陵詩又一重要內容。唐昭陵開唐陵以山為陵之先河,其所在的九嵕山,主峰高聳云霄,九梁拱舉,一峰獨秀,渭水縈帶其前,涇水逶迤其后,襯托得陵山孤聳回繞。故歷代吟詠昭陵的詩作,鮮有不對此雄峻山勢及周邊景觀予以描寫者。如劉滄《秋日過昭陵》云:“原分山勢入空塞,地匝松陰出晚寒?!睆娜宋木跋竺鑼懡嵌瓤?這類詩因傳達了普遍的社會心理而豐富了唐昭陵的文化內涵。從自然地理景象描寫角度看,這類詩歌創(chuàng)作,也使得這座山峰變成了有意義的文學景觀。曾大興先生在他的《中國境內著名文學景觀之地理分布》一文中曾指出,文學景觀可分兩類:一類是在文學作品中被描寫的景觀,可稱之為虛擬性文學景觀;一類是作家在現(xiàn)實生活中光顧題詠過的景觀,可稱之為實體性文學景觀。第三,追述昭陵傳說。昭陵傳說中,最著名的是石馬顯靈一事。唐姚汝能《安祿山事跡》載,潼關之戰(zhàn),唐軍既敗,“(賊將)乾佑領白旗引左右馳突往來,我軍視之,狀若神鬼,又見黃旗軍數(shù)百隊,官軍潛謂是賊,不敢逼之。須臾,又見與乾佑斗,黃旗不勝,退而又戰(zhàn)者不一,俄然不知所在。后昭陵奏:是日靈宮石人馬汗流”除昭陵石馬大戰(zhàn)“安史”叛軍傳說被詩人吟詠,王羲之《蘭亭集序》葬入昭陵的傳說,也在詩人筆下多有述及。王羲之書法名帖葬入昭陵一事,文獻史料多有記載?!度莆摹匪浱崎_元十年曾官職方員外郎的筠州刺史何延之《蘭亭始末記》一文,記太宗得《蘭亭集序》經過甚詳。該文記載:“(太宗)臨崩,謂高宗曰:‘吾欲從汝求一物。汝誠孝也,豈能違吾心耶?汝意何如?’高宗哽咽流涕,引耳聽命。太宗曰:‘所欲得《蘭亭》,可與我將去?!币陨嫌涊d也成為歷代昭陵詩評述內容之一。如金代人劉仲游《乾陵》,“處分昭陵牢固帖,宣和秘閣至今藏”第四,以吟詠昭陵表達歷史興廢感。此類作品數(shù)量不多,但其抒情內容卻值得注意。在眾多昭陵詩對太宗皇帝贊美聲音中,有人卻從這座陵寢的今古興廢看到了人世興衰與歷史變化的無常,從而流露出濃重的人生悲憫意識。如明代嘉靖年間舉人劉永的《謁昭陵》:野菊叢叢欲傲秋,興高策馬上陵頭。當年龍虎千靈衛(wèi),此日牛羊滿岔游。玉寢荒涼無識處,石文斷蝕不堪收。時人若問隋唐事,空使山前草木愁。詩寫作者秋日拜謁昭陵情形。前二句言沿途所見之景與拜陵心情;三、四言在陵園區(qū)所見牛羊滿溝遍岔,到處游走之情狀;五、六言寢宮位置難尋,而陵區(qū)殘碑斷石、字跡剝蝕之狀;最后兩句,寫由拜陵引發(fā)的愁緒,濃重的歷史幻滅感盡在不言中。又如明萬歷二十六年(1598)進士洪翼圣所作《望昭陵》:英略唐皇近古無,文垂麗藻武攘胡。九嵕想像荒原墓,六駿空傳石上圖。宮闕并隨煙霧散,江山幾換帝王符。升沉世事何須問,不朽還應覓故吾。詩以望昭陵起興,雖贊唐太宗英才偉略,卻主要通過寫九嵕山陵園荒廢,“六駿”空在,傳達對于歷史風云變幻、世事浮沉而江山易主的感傷。詩歌結尾收束于愿覓“故吾”之想,實為作者所感受到的萬事皆空的幻滅意識之委婉表述。其他如明代人傅振商《重過昭陵》云:“嘶風六駿蒼苔沒,扈殯元勳片碣殘?!倍?、昭陵urg生事家流對唐代文人來說,昭陵為本朝先帝陵寢,祭祀頻繁,故拜謁或參與祭祀活動的高官顯宦當為數(shù)不少,唐代詠昭陵詩自然應以這些身份的作者為主,而事實上卻不是這樣。唐昭陵詩作者除權德輿一度官高位顯外,其他幾位如杜甫、李商隱、杜牧、劉滄等,都平生很不得志。在他們的“望”昭陵或拜昭陵詩中,不約而同蘊含著“申訴”不平之意。如杜甫在《同諸公登慈恩寺塔》中就有寫登塔回望昭陵的“回首叫虞舜,蒼梧云中正愁”唐人昭陵詩為什么多抒悲哀不遇之情?大概與這座陵寢允許人們傾訴冤屈的性質有關。宋邵博《河南邵氏聞見后錄》說:“唐故事,天下有冤者,許哭訴于太宗昭陵之下。”宋計有功《唐詩紀事》卷五八亦云李洞中第三榜,裴贄第二榜,“策夜,(李洞)廉前獻詩云‘公道此時如不得,昭陵慟哭一生休。’”君不見近代詩家流,胡為蹇滯多窮愁。孟郊憔悴死逆旅,浪仙斥逐長江頭。張生漂泊冬瓜堰,徒云輕薄萬戶侯。浩然無成鹿門去,李洞慟哭昭陵休。另,戴復古《挽立齋杜丞相》也說“世間無哭處,吾欲哭昭陵”與唐宋兩朝的昭陵詩多為底層文人所作不同,金至清末,前往九嵕山或其附近梁山之地拜謁、遙望昭陵并撰寫詠昭陵詩的文人,則有不少是朝廷要員或一方重要政治人物。如金宣宗時累官禮部尚書,一生“歷五朝,官六卿”,前后主盟文壇四十年的閑閑居士趙秉文,在其《過乾陵》有“南登樂游園,默誦昭陵詩”;金代人劉仲游在清編《御選宋金元四朝詩·御選金詩》載其曾“官京兆同尹”,他也在乾陵所在梁山頂上遙望昭陵,并作詩吟詠昭陵陪葬《蘭亭集序》一事;明代開國文臣之首、明初“詩文三大家”之一的劉基,在他的《乾陵》詩里說“自是登臨多好景,岐山望足看昭陵”故,綜觀歷代昭陵詩作者,在唐代多以人生失意的文人為主,他們創(chuàng)作的昭陵詩有申訴人生冤屈之意在其中。唐以后各代,則多數(shù)為有一定政治地位的文人,這些人多身在官場,有較強烈的政治憂患意識,以創(chuàng)作昭陵詩,多表達對一代明君崇敬之意及昔人已逝的嘆惋之情。三、昭陵文物的保護與消失過程,這也是現(xiàn)實生活所迫;唐昭陵詩中描寫陵寢景觀的文字,為今人了解關中地區(qū)這一著名文學景觀在歷史上的存在狀態(tài),了解昭陵陵園祭祀及植被的保護狀況,提供了珍貴史料。從唐人昭陵詩可知,這座陵寢在唐本朝的祭祀、保護十分完好。杜甫《行次昭陵》稱其寢殿:“玉衣晨自舉,鐵馬汗常趨。松柏瞻虛殿,塵沙立暝途?!彼谩稘h武故事》中的“高皇廟中,御衣自篋中出,舞于殿上”故事,說明當時陵園中太宗“衣篋”有專人管理,陵園寢殿供奉也按時舉行,陵園松柏成蔭,通往陵園的道路也是當時等級很高的砂石路。在《重經昭陵》一詩末尾,他又說:“再窺松柏路,還見五云飛?!边@也說明昭陵當時是松柏成蔭、殿宇肅穆之地。大概到了“安史之亂”后的中唐時期,昭陵陵園的肅穆氛圍及保護狀況,可能就不如亂前好,但祭祀活動仍在正常進行,這從前述權德輿《仲秋朝拜昭陵》一詩可知。權詩稱“清秋壽原上,詔拜承吉卜”,說明這是奉皇帝之命,卜算好吉祥日子去朝拜的;“鳥飛田已辟,龍去云猶簇。金氣爽林巒,乾岡走崖谷”,可知陵園外,附近土地已開墾,這也許意味著陵園周邊居住人口增加,或陵戶搬遷至陵園附近,以便守陵而守職盡責,昭陵陵山上林木蒼翠之象亦存。到了晚唐人劉滄筆下,他說“寢廟徒悲劍與冠”,說明昭陵寢廟太宗舊物還在,但從他所寫的“原分山勢入空塞,地匝松陰出晚寒”來看,整個陵園已呈現(xiàn)出人跡少至的冷落景象。宋代詩人筆下的昭陵,多指宋仁宗永昭陵,而宋詩人真正實地踏訪九嵕山唐太宗陵墓的人也似乎很少。張耒《昭陵六馬》所寫昭陵景觀“榛棘昭陵一抔土,柏城六馬莓苔古”之象,純屬想象,作者當時并未親到昭陵。宋詩提及唐昭陵,多與探討王羲之《蘭亭集序》去向有關,此處不贅述。進入明代,描寫唐昭陵地理景觀的文字不少,昭陵文物的保護及損毀情況在詩人筆下也有較清楚記錄。如明洪武初擔任過咸陽敎諭的殷奎,在其《望昭陵》中說“仰止昭陵莽蒼中,孤峰奇峭插秋空”,又說“獨憐陪莖諸臣在,不使春秋祭祀同”明嘉靖年間人劉永《謁昭陵》:“當年龍虎千靈衛(wèi),此日牛羊滿岔游。玉寢荒涼無識處,石文斷蝕不堪收?!比赵录纫赃~,金石衰草萎。守冢非昔人,誰知傾與頹。兵燹同樵牧,焚擊莫禁之。況及盛明朝,富貴多文詞。愿言屬茂宰,摹搨無停時。田父怒其害,約結偕摻錐。斷者棄溝壑,存者字亦稀。此詩所記昭陵金石倒地、守冢無人,及地方官為討好上級,不斷派人來陵區(qū)拓碑而毀壞莊稼,致當?shù)剞r民故意破壞昭陵陪葬墓石刻的事,都是珍貴的歷史記載。另,明代萬歷三十一年(1603)鄉(xiāng)試中舉,三十五年(1607)及進士第的傅振商也有《重過昭陵》詩稱“嘶風六駿蒼苔沒,扈殯元勛片碣殘”,這和劉永、趙崡所見一致,說明當時昭陵周邊居民不少,但是整個陵園也并未得到悉心保護。這個情況到明末范文光筆下似乎有所變化。范詩《上昭陵絕處二首》云:“墨跡留山色,苔痕老駿聲。君臣魂共聚,樵牧膽難行。”又說:“怪作俗人事,幽移游者心。攜友俱豪放,應無畏暮陰?!边M入清代,昭陵文物一度得到了有效保護。據(jù)蔣騏昌修、孫星衍纂《乾隆醴泉縣志》載,清代自康熙七年(1668)五月至乾隆四十九年(1784),先后曾十五次下詔祭祀昭陵。其中,至康熙五十八年(1719),康熙帝下詔祭昭陵九次,雍正帝在位期間下詔祭祀兩次,乾隆年間數(shù)次??滴跄觊g坐只輪車遍游五岳的傳奇人物張開東,曾作《呈畢中丞請護禮泉唐陵啟》:“巖北有祭殿一所,旁列方石六,刻六駿。其下十四番酋之像,存者六枚,皆斷缺,立仆不等?!鼻迦怂髡蚜暝?對此座陵園變遷有記載。清康熙九年(1670)進士張鵬翮在其《九嵕山》詩句“煙籠六駿鸞歌歇,云鎖九嵕樹影重”,“行人欲問昭陵跡,盡在嵐浮翠涌中”康熙四十二年(1703)在清宣化府西寧縣擔任過知縣的清初人何芬,在其《唐昭陵》詩中說:“寢門血喋千秋恨,陵墓碑封萬古苔。翁仲傾欹眠逕草,行人搔首一徘徊。”詩人看到的昭陵陵園當時還有翁仲存在,此翁仲當非“六駿”石雕。清光緒十二年(1886)進士、世居陜西醴泉西街的宋伯魯有《與祭祀昭陵》一詩,記述了清末祭祀昭陵的場景:燈火燒空徹夜紅,亂山殘月馬啼風。莘莘鼎俎嵐光外,簇簇旌旄曙色中。神駿只今余斷石,蒼鷹終古鎮(zhèn)幽宮。豐碑一片資防護,鐵畫銀鉤字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