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療法課件_第1頁
艾灸療法課件_第2頁
艾灸療法課件_第3頁
艾灸療法課件_第4頁
艾灸療法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艾灸療法

灸法是以艾絨為主要成分制成的灸材,點燃后懸置或放置在穴位或病變部位,借灸火的熱力以及藥物的作用,激發(fā)經氣,達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種外治方法。灸燒灼

定義概述2023/8/203灸法的特點文獻論述

《靈樞》針所不為,灸之所宜

《千金要方》若針而不灸,灸而不針,非良醫(yī)也,針灸不藥,藥不針灸,尤非良醫(yī)也

《醫(yī)學入門》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灸法概述2023/8/204刺激特點溫熱刺激,與毫針刺法對穴位的刺激方式不同臨床運用取材簡便、與針刺療法治療作用相互補充月經過多、哮喘、眩暈、胎位不正及其它慢性病虛寒性疾病2023/8/205二、灸用的材料

(Materialsformoxibustion)艾葉的性能

《本草綱目》

艾葉能灸百病

《本草從新》

艾葉苦辛,生溫熟熱,純陽之情,能回垂絕之陽,通十二經,走三陰,理氣血,逐寒濕----以之灸火,能透諸經而除百病。

艾屬草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我國各地均有生長,以蘄州產者為佳,故有“蘄艾”之稱。

艾葉氣味芳香容易燃燒火力溫和《名醫(yī)別錄》載:"艾味苦,微溫,無毒,主灸百病。"

艾灸的作用1.溫經散寒艾草溫灸可用于氣血因寒而運行不暢,留凝澀引起的痹證、腹瀉等疾病,效果甚為顯著。

2.行氣通絡經絡分布與人體各部,內聯(lián)五臟、外布體表肌肉、骨骼等組織。灸一定的穴位,可以起到調和氣血,疏通經絡,可以治療緩解各種痛癥。

3、扶陽固脫人體正常生理活動以陽氣為根本,得其所則人壽,失其所則人夭。故陽病則陰盛,陰盛為寒、為厥、易元氣虛陷、陽氣衰微則陰氣獨盛,陽氣不通,則手足逆冷。四肢不暖、懸灸能扶陽固脫、固陽救逆可用于急性腹痛吐瀉、虛脫、中風等癥。

4、祛寒、祛濕、解痙、止痛現(xiàn)代白領職業(yè)人群,常年生活在空調房間,致寒性很強。俗話說:百病從寒而起。寒濕逼入臟腑,寒凝阻絡,就會造成很多病痛。如胃脘痛、月經寒痛、四肢涼痛、腰酸背痛、頭頸攣痛等。懸灸可以直接將留存于臟腑中的寒氣排出體外。如果體內寒氣嚴重的人,懸灸時可感到有一陣陣的寒氣從手心、手指間、足心處排出體外,這種神奇的作用是任何藥物所無可替代的。

5、現(xiàn)代文明病的保健我國古代醫(yī)家早就認識到預防疾病的重要性,并提出了“防病于未然”“治未病”的學術思想。而懸灸有很好的預防疾病的保健作用,這在古代文獻中都有很多記載,我們通過實踐也發(fā)現(xiàn)高血壓、糖尿病、惡性腫瘤等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早期,可以通過灸療得到緩解,晚期則可以明顯改善病人的痛苦。

灸法的作用

常用于治療臟腑虛寒證及實寒證如寒凝血滯、經絡痹阻所引起的寒濕痹痛、痛經、經閉、胃脘痛、寒疝、腹痛、泄瀉、痢疾等。(一)溫經散寒《素問·異法方宜論篇》載:“臟寒生滿病,其治宜灸焫”

凡氣虛下陷或陽氣欲脫之危證,皆可用灸法,以扶助虛脫之陽氣。臨床常用于治療亡陽虛脫證和中氣不足、陽氣下陷而引起的遺尿、脫肛、陰挺、崩漏、帶下、久泄、久痢、痰飲等。(二)扶陽固脫《扁鵲心書》記載:“真氣虛則人病,真氣脫則人死,保命之法,灼艾第一?!?/p>

灸能使氣機通暢,營衛(wèi)調和,故瘀結自散。常用于治療氣血凝滯之疾,如乳癰(急性乳腺炎)初起、瘰疬(頸淋巴結核)、癭瘤等疾病。(三)消瘀散結

無病施灸,可以激發(fā)人體的正氣,增強抗病的能力,使人精力充沛,長壽不衰??烧{理亞健康狀態(tài)。(四)防病保健《扁鵲心書·須識扶陽》說:"人于無病時,常灸關元、氣海、命門、中脘,雖未得長生,亦可保百年壽也。"《醫(yī)說·針灸》說:“若要安,三里莫要干?!背S镁姆ò钠渌姆ò木陌瑮l灸溫針灸溫灸器灸直接灸間接灸懸起灸實按灸燈火灸天灸白芥子灸蒜泥灸瘢痕灸無瘢痕灸隔姜灸隔蒜灸隔鹽灸隔附子餅灸溫和灸雀啄灸太乙針灸雷火針天灸回旋灸一、基本技術

艾柱的制作

將純凈的艾絨,放在平板上,用手搓捏成大小不等的圓錐形艾炷,艾炷高1厘米左右,直徑0.8厘米左右,燃燒完1柱為一壯。(一)隔物灸

用藥物或其他材料將艾炷與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膚隔開進行施灸的方法。又稱間接灸。隔物灸隔姜灸隔蒜灸隔附子灸隔鹽灸1、隔姜灸將鮮姜切成直徑大約3~4厘米,

厚約0.3~0.4厘米的薄片,

中間以針刺數(shù)孔,將姜片置于應灸的腧穴部位或患處將艾炷放在姜片上點燃施灸艾炷燃盡,易炷再灸皮膚紅潤不起泡為度

治療因感寒而致的嘔吐、腹痛、痛經以及風寒痹痛等。溫胃止嘔、散寒止痛2、隔鹽灸將純凈干燥的食鹽填敷于臍部或于鹽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艾炷燃盡,易炷再灸連續(xù)施灸,不拘壯數(shù),

以期脈復、肢溫、證候改善

治療急性寒性腹痛、吐瀉并作、中風脫證、四肢發(fā)涼等?;仃枴⒕饶?、固脫3、隔蒜灸鮮大蒜切成厚約0.3~0.5厘米

的薄片,中間以針刺數(shù)孔

搗蒜如泥亦可將蒜片置于應灸

的腧穴部位或患處將艾炷放在蒜片上點燃施灸艾炷燃盡,易炷再灸皮膚紅潤不起泡為度

用于治療淋巴結核、肺結核及初起的腫瘍(未潰瘡癤、乳癰)及蟲、蛇、蝎、蜂蜇咬傷等病證。清熱解毒、殺蟲

將艾條懸放在距離穴位一定高度上進行熏烤,不使艾條點燃端直接接觸皮膚。施灸時將艾條的一端點燃,對準應灸的腧穴部位或患處,約距皮膚3~5厘米左右進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溫熱感而無灼痛為宜,一般施灸10~15分鐘。(二)懸灸艾條灸懸灸回旋灸雀啄灸溫和灸1、溫和灸

施灸時將艾條的一端點燃,對準應灸的腧穴部位或患處,約距皮膚2~3厘米左右,進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溫熱感而無灼痛為宜,一般每處灸10~15分鐘,至皮膚出現(xiàn)紅暈為度。*溫和灸促進混合痔術后組織修復的臨床研究*溫和灸法治未病

將艾條點燃的一端與施灸部位的皮膚并不固定在一定距離,而是像鳥雀啄食一樣,一上一下活動地施灸,一般施灸10~15分鐘。2、雀啄灸*雀啄灸法治療膝骨性關節(jié)炎的臨床研究*雀啄灸治療術后腹脹*雀啄灸治療足跟痛38例

艾條點燃的一端與施灸部位的皮膚雖然保持一定的距離,但不固定,而是均勻地左右移動或往復回旋熏烤施灸。3、回旋灸

以上諸法(懸灸)對一般應灸的病證均可采用,但溫和灸多用于灸治慢性病,雀啄灸、回旋灸多用灸治急性病。4、溫盒灸

將溫灸盒置于所選的施灸部位中央,點燃艾條后,放在施灸穴位上方的灸盒中鐵紗上,蓋好封蓋以調節(jié)溫度,每次每部位20~30分鐘,一次可灸數(shù)穴。一般需要灸治者均可采用。對小兒、婦女及畏懼灸治者最為適宜有調和氣血、溫中散寒的作用二、常見疾病的艾灸療法(一)感冒感冒常由外感風寒,客于肺衛(wèi),以鼻塞、流涕、噴嚏、頭痛、惡寒、發(fā)熱、苔薄白、脈浮等為主要表現(xiàn),本病相當于西醫(yī)的普通感冒。治則:疏風解表散寒。常用懸灸法,隔姜灸法。操作步驟:

1、取穴:風池、大椎、曲池、合谷、尺澤。

2、配穴:風寒加風門、肺俞、列缺;氣虛加足三里;身痛加大杼;腹痛、腹瀉加神闕。3、懸灸法:將點燃的艾條,對準穴位,以施灸部位有溫熱舒適感為度。每次選取2~4穴,每穴每次艾灸15~20分鐘,以灸后穴位局部皮膚潮紅為度。每日1~2次,至治愈。

4、隔姜灸法:用鮮姜切成直徑大約3厘米~4厘米,厚約0.3厘米~0.4厘米的薄片,中間以針刺數(shù)孔,然后置于穴位上,再將艾炷放于姜片上點燃施灸,當患者感覺灼燙時,可將姜片稍微提起,稍停后放下再灸,以免燙傷。艾炷燃盡,易炷再灸,每穴每次艾灸5~7壯。每次選取3~4穴,每日1次,至痊愈。特別提示:對于體虛易感冒者,可在夏季進行預防性治療。在感冒流行季節(jié)可按上述方法預防性治療一周。

(二)面癱病

面癱常由風寒外襲,入中面部經絡,以一側面部肌肉癱瘓、額紋消失、眼裂增大、露睛流淚、鼻唇溝變淺、口角歪向健側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部分患者初起時有耳后疼痛。本病相當于西醫(yī)的周圍性面癱。治法:疏風通絡,行氣活血。常用懸灸法、隔姜灸法。操作步驟:

1、取穴:翳風、頰車、地倉、合谷、陽白。

2、配穴:風邪勝者加灸太陽、風池;氣虛者加灸足三里。3、懸灸法:將點燃的艾條,對準穴位,以施灸部位有溫熱舒適感為度。每次選取2~4穴,每穴每次艾灸15~20分鐘,以灸后穴位局部皮膚潮紅為度。每日1~2次,7~10次為1療程。

4、隔姜灸法:用鮮姜切成直徑大約3厘米~4厘米,厚約0.3厘米~0.4厘米的薄片,中間以針刺數(shù)孔,然后置于穴位上,再將艾炷放于姜片上點燃施灸,當患者感覺灼燙時,可將姜片稍微提起,稍停后放下再灸,以免燙傷。艾炷燃盡,易炷再灸,每穴每次艾灸5~7壯。每次選取3~4穴,每日1次,5次為1療程。

特別提示:面癱早期,應重灸翳風穴,懸灸時間在30分鐘以上為佳。面癱恢復期,可增加懸灸神闕穴以補益正氣。面部皮膚嬌嫩,應避免灼傷皮膚?;颊咴谥委熎陂g應避風寒。

(三)泄瀉?。c易激綜合征腹瀉型)泄瀉亦稱腹瀉,常有脾胃虛弱、濕邪內盛而致,以致排便次數(shù)增多,糞便稀薄為臨床表現(xiàn)。本病相當于西醫(yī)的腸易激綜合征腹瀉型。治則:健脾化濕。常用懸灸法、隔鹽灸法。操作步驟:

1、取穴:天樞、足三里。

2、配穴:胃脘脹痛者加中脘、內關;濕盛者加上巨虛、陰陵泉;脾胃虛弱者加脾俞、公孫、氣海;命火虛弱者加命門、腎俞、關元、神闕;肝木乘脾者加脾俞、太沖。3、懸灸法:將點燃的艾條,對準穴位,以施灸部位有溫熱舒適感為度。每次選取2~4穴,每穴每次艾灸15~20分鐘,以灸后穴位局部皮膚潮紅為度。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

4、隔鹽灸法:取神闕穴,用純凈食鹽填敷于臍部,于鹽上再置一薄姜片,中間以針刺數(shù)孔,上置大艾炷施灸,當患者感覺灼燙時,可將姜片稍提起,稍停后放下再灸。當艾炷燃盡,易炷再灸,每次艾灸7~10壯。每日1次,5~7次為1療程。特別提示:隔鹽灸前應清潔神闕穴局部,艾灸時時刻詢問患者的局部感覺,避免燙傷。

(四)痛經

痛經多因體質素弱,氣血不足,沖任失調,胞宮失養(yǎng),復因情志失調、或經期受寒飲冷,以致經血滯于胞宮而成。以月經期前后或月經期中發(fā)生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本病相當于西醫(yī)的原發(fā)性痛經治則:溫養(yǎng)沖任,通經止痛。常用懸灸法、隔姜灸法。操作步驟:

1、取穴:中極、氣海、三陰交。

2、配穴:氣血虧虛加脾俞、胃俞;肝腎不足加肝俞,腎俞;寒凝加歸來、地機;氣滯加肝俞、太沖。

3、懸灸法:將點燃的艾條,對準穴位,以施灸部位有溫熱舒適感為度。每次選取2~4穴,每穴每次艾灸15~20分鐘,以灸后穴位局部皮膚潮紅為度。每日1次,每個月經周期,以月經前3~4天開始治療,5次為1療程,共治療三個月經周期。

4、隔姜灸法:用鮮姜切成直徑大約3厘米~4厘米,厚約0.3厘米~0.4厘米的薄片,中間以針刺數(shù)孔,然后置于穴位上,再將艾炷放于姜片上點燃施灸,當患者感覺灼燙時,可將姜片稍微提起,稍停后放下再灸,以免燙傷。艾炷燃盡,易炷再灸,每穴每次艾灸7~10壯。每次選取3~4穴,每日1次,以每個月經周期的月經前3~4天開始治療,5次為1療程,共治療3個月經周期。

特別提示:灸法具有溫腎暖宮、活血化瘀的功效,治療原發(fā)性痛經療效較好。月經前后及行經期應注意保暖,避免受涼,忌勞累。

(五)膝痹病膝痹常因膝關節(jié)周圍軟組織慢性勞損、肝腎不足、外邪痹阻經脈所致。不通則痛,不榮則痛,以膝關節(jié)疼痛、腫脹、活動受限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顒踊蛱鞖庾兓瘯r疼痛加重,常反復發(fā)作。本病相當于西醫(yī)的膝關節(jié)骨性關節(jié)炎。治則:通痹止痛。常用懸灸法、隔姜灸法。操作步驟:

1、取穴:局部壓痛點。

2、配穴:血海、梁丘、犢鼻、膝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