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斯塔科維奇鋼琴作品和作品的發(fā)展_第1頁
肖斯塔科維奇鋼琴作品和作品的發(fā)展_第2頁
肖斯塔科維奇鋼琴作品和作品的發(fā)展_第3頁
肖斯塔科維奇鋼琴作品和作品的發(fā)展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肖斯塔科維奇鋼琴作品和作品的發(fā)展

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維奇(1906-1975)出生在彼得堡。他的父親是一名工程師,母親是一名鋼琴教師。在帝國主義戰(zhàn)爭和十月革命等重大歷史事件的背景下,他的孩子經歷了許多曲折。屬于蘇聯(lián)十月革命后新的音樂文化體制培養(yǎng)出來的第一代作曲家。他13歲入彼得堡音樂學院,同時學習鋼琴演奏和作曲兩個專業(yè)。曾師從于史坦堡和格拉祖諾夫(均為里姆斯基-柯薩科夫的學生)。1923年,肖斯塔科維奇鋼琴演奏專業(yè)畢業(yè)。1925年作曲專業(yè)畢業(yè),以畢業(yè)作品《第一交響曲》引起了國內外的注目。肖斯塔科維奇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包括《第五交響曲》、《第七交響曲》(又名《列寧格勒交響曲》)、芭蕾音樂《黃金年代》、歌劇《姆岑斯克縣的麥克白夫人》(又名《卡捷琳娜·伊茲邁洛娃》,這是劇中女主人公的名字),以及部分弦樂四重奏和鋼琴作品,肖斯塔科維奇的音樂創(chuàng)作幾乎涉及所有體裁。而他的交響曲、弦樂四重奏和鋼琴作品與其他體裁相比更有著相互關聯(lián)的特別意義:從創(chuàng)作的持續(xù)時間來講,交響曲的創(chuàng)作貫穿了作曲家的一生,弦樂四重奏的創(chuàng)作貫穿了中后期,而鋼琴音樂的創(chuàng)作則持續(xù)早中期;從作品表現(xiàn)的內容來講,肖斯塔科維奇的大多數交響樂是具有社會性的,弦樂四重奏更多的是反映了作曲家的內心世界,而鋼琴音樂則介于兩者之間。在他的鋼琴作品當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作品87號《24首前奏曲和賦格》。作于1950年的《24首前奏曲和賦格》可以說是肖斯塔科維奇鋼琴音樂中的最佳杰作,也是20世紀乃至音樂史上最重要的鋼琴音樂文獻之一?!?4首前奏曲和賦格》萌芽于1950年7月,當時肖斯塔科維奇應邀赴萊比錫任“紀念巴赫逝世200周年音樂會”評委。在音樂節(jié)鋼琴比賽中,巴赫的平均律鋼琴曲集48首是必彈曲目之一。正是受到了此次比賽的啟發(fā),肖斯塔科維奇一回到莫斯科便著手創(chuàng)作《24首前奏曲和賦格》,10月開始寫作,次年2月完成。關于這部作品,作者這樣說過:“最初,我打算作為技術練習寫一些復調作品,但是后來,我又擴大了這個計劃,我要按照巴赫《平均律鋼琴曲集》的樣式寫一組具有明確形象和藝術內容的復調作品?!北M管表面上看這是一部模仿性的作品,其中有幾首在情調、技法上的確有極似巴赫(如第10首#C小調),但肖斯塔科維奇的個性風范在此也得到了完美的展現(xiàn)。它表現(xiàn)的情感幅度,音樂形象寬廣多樣,手法的新穎、別致都只能出自真正的20世紀大師之手。肖斯塔科維奇創(chuàng)作的目的,一是表達對巴赫的敬仰,更重要的是借巴赫作品的形式進行自己的創(chuàng)作,24首作品就是24首杰作,而且首首不同??梢哉f《24首前奏曲和賦格》無論就形式還是內容而言,都代表著肖斯塔科維奇鋼琴音樂創(chuàng)作的最高峰。因為肖斯塔科維奇的這部作品與巴赫的作品有著緊密的繼承關系,因此將這兩部作品作一比較會發(fā)現(xiàn)很多有趣的現(xiàn)象。首先,我們看一看調性排列方式。前奏曲與賦格的關系如同二樂章的套曲。兩者是藝術形象方面相互補充不可分割的整體,而且總是以同一調性和調式寫作。巴赫的24首前奏曲與賦格的調性排列順序是:先用同名大小調,然后半音上行,即1.C大調,2.C小調,3.#C大調,4.#C小調,5.D大調,6.D小調,以此類推。肖斯塔科維奇則采用了另外一種調性排列方式,整部按照五度循環(huán)的次序,先是關系大小調,然后是五度上行,即1.C大調,2.A小調,3.G大調,4.E小調,5.D大調,6.B小調,以此類推,這種調式排列和肖邦1838年問世的24首前奏曲(作品28)相同。在旋律方面,巴赫僅限于使用大調或者小調,肖斯塔科維奇則廣泛使用了各種調式。例如,在第一首賦格曲里,他使用了全部7種古教會調式(呈示部:C伊奧尼亞和G混合利地亞調式;中部:弗里幾亞,B洛克利亞,A愛奧尼亞和D多利亞調;再現(xiàn)部:C伊奧尼亞和F利地亞調式)。在對位方面,巴赫采用的是單一調性,而肖斯塔科維奇則廣泛采用了多調式甚至調性的對位。我們知道,“密接和應”(stretto,即答題在主題完成之前進入)是賦格曲的再現(xiàn)部中最常用的技巧,在巴赫的作品當中,密接和應總是處在單一的調式或調性中,而肖斯塔科維奇則廣泛使用了多調式或多調性的密接和應。例如,在第15賦格曲的再現(xiàn)部開始處(第118小節(jié))主題是降D大調,與之構成密接和應的答題則是小二度上的C小調,在巴赫的賦格中,這樣的手法是絕對見不到的。細讀第20首前奏曲與賦格,會發(fā)現(xiàn)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前奏曲部分的第46、47小節(jié)里竟包含著肖斯塔科維奇的簽名動機DSCH,即D-降E-C-B,這不禁令人聯(lián)想到巴赫在他的作品中,同樣也使用自己的姓BACH作為動機,巴赫是最早在音樂中使用此手法,除了肖斯塔科維奇以外,舒曼、貝爾格等作曲家也向巴赫學會了此手法。在音樂上,眾所周知,技法終屬次要因素,作品所要表達的感情內容才是最重要的。和巴赫一樣,肖斯塔科維奇借著24首前奏曲和賦格表達出了人類情感的各個方面,從崇高的悲劇性到盡情的歡樂,從磅礴的英雄氣概到微妙、細膩的抒情,可謂包羅萬象,比起巴赫有過之而無不及,這正是20世紀時代精神的體現(xiàn)。比如:G大調前奏曲中史詩般的寬廣氣息和雄壯的力量就是巴赫平均律曲集48首中從未有過的。它是用鮑羅丁式的沉重的、壯志般的八度齊奏開始,織體和音區(qū)的對比手法給人一種浩浩長空的感覺,盡管篇幅不大,但聽起來卻好似一部大型作品。在個別作品當中,肖斯塔科維奇有意滲進了俄羅斯民間風格。如第10首#C小調賦格曲、第14首降E小調賦格曲、第19首降E大調前奏曲。在前奏曲與賦格的內在聯(lián)系上,初看巴赫的前奏曲和賦格,似乎并不客觀聯(lián)系,他們各自獨立,但也有不少人從兩音音型動機的相似,性格對比,意境貫穿上感受到了某種難以言任的默契。當然,這種聯(lián)系并非體現(xiàn)于每首作品中,只是在一部分中表現(xiàn)得較為明顯而已。顯然,巴赫雖然不一定有意地,系統(tǒng)地將前奏曲和賦格在不經意間透出隱約的默契和對應。如第一集G小調的前奏曲沉寂靜默,與賦格斷然肯定的音調形成鮮明對比。又如在第一集C大調、C小調,第二集C小調等幾首中,賦格曲的主題顯然是從前奏曲孕育出來的。而肖斯塔科維奇借鑒了這一手法,進一步將前奏曲中表現(xiàn)的樂思在賦格中得到進一步發(fā)展深化。在一些曲子里,賦格的主題是從前奏中萌芽的,前奏曲在音調上為賦格曲作了準備。在第20首C小調中,前奏曲和賦格的開始部分完全相同。在升F小調、E大調、D大調等作品中,前奏曲和賦格的性格則有意構成鮮明對比,極具藝術效果。另外,在肖斯塔科維奇的24首前奏曲和賦格中,踏板用得少,織體的復調性聽得很清楚。輕巧的快速經過句,這種作曲家常用的所謂“小技術”,對音樂整體連貫起著很大的作用。肖斯塔科維奇有時也再現(xiàn)莫扎特、海頓的織體手法,而有時他的鋼琴寫法甚至有類似車爾尼練習曲風格的性質,當然他個人的旋律以及和聲織體的特點給古典鋼琴音樂風格作了重大修正,肖斯塔科維奇從來就擅長使用來自古代的、現(xiàn)代的、民族的、世界的各種材料融為一體,他的音樂風格似版畫般清晰明確,異常素凈,這就是肖斯塔科維奇的鋼琴音樂。如果說巴赫的48首前奏曲和賦格體現(xiàn)了他所處的那個時代的最高成就,那么肖斯塔科維奇的24首前奏曲與賦格就是20世紀的《新約圣經》,是時代精神,個性獨創(chuàng),傳統(tǒng)手法,民族特色的完美融合,與巴赫的“48首”前后相映生輝,達成了跨越時空的心靈默契!以下分別是肖斯塔科維奇的《24首前奏曲與賦格》各首的調性及風格簡述,供作奏者參考:1.C大調,前奏曲為中板,主題為薩拉班德舞曲節(jié)奏,和聲式主題表現(xiàn)后,加上感情性的旋律要素,二段體·賦格也為中板,四聲部組成的主題取材與肖斯塔科維奇《森林之歌》中的第一曲“戰(zhàn)爭結束時”。采用了呈示部、發(fā)展部、再現(xiàn)部的結構形式,主題用不同的調進行模仿。2.A小調,前奏曲為快板,以音型的裝飾性寫成,采用分散和弦音型的發(fā)展,使和聲不斷變化進行。賦格為小快板,三聲部,主題呈示后為應答,發(fā)展部對位主題應用,展開現(xiàn)代樂念,具有肖斯塔科維奇初期作品的風格。3.G大調,前奏曲為中板,以3個八度音奏英雄敘事式主題,接著是俄羅斯聲樂中“繞口令”音型。賦格部分是與它形成對比的很快的快板,三聲部,有近似吉格舞曲的節(jié)奏感覺。4.E小調,前奏曲為催眠曲風格,行板。賦格為慢板,四聲部、發(fā)展部加快速度,再現(xiàn)部展開有力對位。5.D大調,前奏曲為小快板,小步舞曲風格,其中運用了肖斯塔科維奇自己《鋼琴五重奏》中第三樂章主題素材。賦格也為小快板,三聲部,巴赫式構成。6.B小調,前奏曲為小快板,尾奏變?yōu)橹邪?。賦格由兩個對比因素組成,四聲部、再現(xiàn)部兩者重疊,有兩重賦格趣味。7.A大調,前奏曲為稍中板的快板,庫朗舞曲風格。賦格為小快板,主題為號角特征,來自《森林之歌》中結尾的《贊歌》。8.升F小調,前奏曲為小快板,二聲部。賦格為三聲部,行板,有悲歌風格,這種旋律手法是罕見的。9.E大調,前奏曲為不太快的中板,俄羅斯民歌游行圣歌的對話形式。賦格為快板,二聲部,主題有諧謔風格。10.升C小調,前奏曲為快板,創(chuàng)意曲形式,主題一出現(xiàn)就會讓人想到巴赫“二部創(chuàng)意曲”的第一首。賦格為中板,四聲部。11.B大調,前奏曲為快板,是一首力度較弱的創(chuàng)意曲。賦格也為快板,三聲部,主題有諧謔風格,回旋曲式。12.升G小調,前奏曲為行板,巴沙加牙舞曲形式,八度音程的主題有9段變奏。賦格為快板,四聲部。主題采用5/4拍子。其中有十分巧妙的創(chuàng)作技巧。13.升F大調,前奏曲為活躍的中板,快速音型與延長音型交替。賦格為慢板,五聲部,巴洛克形式,體現(xiàn)對位技巧。14.降E小調,前奏曲為慢板,這一首是全曲中的精華,其中有暗示鐘聲音型。充滿悲劇意味。賦格為不太快的快板,三聲部,主題為俄羅斯民歌《少女的嘆息》,合唱式與應答構造。15.降D大調,前奏曲為小快板,圓舞曲形式,以節(jié)奏音型開始,幾個旋律重復展開。賦格為很快的快板,四聲部,主題受十二音技法影響,最后有降D大調華彩表現(xiàn)。16.降B小調,前奏曲為行板,巴沙加牙舞曲形式,有4段變奏。賦格為慢板,主題源于俄羅斯民間撥奏樂器古斯黎(Gusli)的音樂.17.降G大調,前奏曲為小快板,分解和弦裝飾的歌調。賦格為小快板,四聲部,主題也含民歌風格。18.F小調,前奏曲為中板,主題近似瑪祖卡舞曲。賦格為活躍的快板,主題具俄羅斯風格,四聲部。19.降E大調,前奏曲為快板,以東正教合唱式和聲進行。賦格為活潑的中板,三聲部。20.C小調,前奏曲為慢板,合唱式的部分旋律取自《魯斯蘭》中的“首領之歌”,有蘆笛式的寂寞感。賦格為中板,四聲部。21.降B大調,前奏曲為快板,音型裝飾型練習曲形式。賦格為不太快的快板,三聲部。22.G小調,前奏曲為不太快的中板,練習曲式,和聲構成。賦格為中板,四聲部,以俄羅斯民歌為主題。23.F大調,前奏曲為慢板,歌謠形式。賦格為活躍的中板,三聲部,充滿對位化表達。2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