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河資料整理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30f54a05ee360d2bf26682b18174139/e30f54a05ee360d2bf26682b181741391.gif)
![李家河資料整理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30f54a05ee360d2bf26682b18174139/e30f54a05ee360d2bf26682b181741392.gif)
![李家河資料整理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30f54a05ee360d2bf26682b18174139/e30f54a05ee360d2bf26682b181741393.gif)
![李家河資料整理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30f54a05ee360d2bf26682b18174139/e30f54a05ee360d2bf26682b181741394.gif)
![李家河資料整理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30f54a05ee360d2bf26682b18174139/e30f54a05ee360d2bf26682b181741395.gif)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工程概況李家河水庫工程位于西安市藍田縣境內,水庫樞紐位于灞河的一級支流輞川河中游河段,距西安市約68km,距藍田縣縣城23km,是解決西安市東部用水緊張的骨干供水工程之一,工程由水庫樞紐和輸水渠道兩大部分組成。工程的開發(fā)目標以浐河以東城鎮(zhèn)供水為主,兼有發(fā)電。城鎮(zhèn)供水范圍包括西安市紡織城組團、洪慶組團、閻良區(qū)、藍田縣城及白鹿塬的狄寨、安村、孟村、砲里鄉(xiāng)及前衛(wèi)鎮(zhèn)等。李家河水庫工程供水設計流量為3.15m3/s,多年平均供水量7230X104m3。水庫正常蓄水位為880.0m。水文資料流域概況灞河流域位于東經109°00’?109°47’之間,北緯33°50’?34°27’之間。南止秦嶺,北到渭河。南北長約78km,東西寬50km,總流域面積2563.7km2。流域的絕大部分屬西安市的藍田縣、長安區(qū)和灞橋區(qū)管轄。灞河有較大支流5條,浐河最大,占全流域面積的41.6%,輞川河次之,占全流域面積的20.8%。輞川河系灞河一級支流,位于北緯33°51’?34°08’,東經109°17’?109°36’,為灞河第二大支流,流域呈葫蘆形,上游分為東、西采峪。東采峪源于葛牌鄉(xiāng)以南的東溝南部,俗稱沙溝,素被視為輞川河正源,沿程匯入18條小支流,流域面積為201.5km2,流域平均高程1378.2m;西采峪源于紅門寺東南的劉申溝東部,沿程匯入13條小支流,流域面積160.9km2,流域平均高程1549.5m。流域面積534.1km2,河道干流長度58.1km,平均高程1164.9m,比降19.1%。,河系類型為混合型,河網密度2.23km/km2。李家河水庫壩址位于輞川河中游河段,壩址以上流域面積362km2,占全流域67.8%,干流總長28.5km,河道比降28.6%。流域呈扇形,地形南高北低,屬秦嶺土石山區(qū),群山疊帳。流域內森林密布,植被良好,平時水流清澈。水文灞河及其臨近河流水文站點較多,且觀測系列較長。灞河以東的羅敷河河上設有羅敷堡水文站;以西的灃河干流設有秦渡鎮(zhèn)水文站,上游支流潏河有高橋水位站,支流大峪河上設有大峪水文站;灞河干流下游有馬渡王水文站、上游有羅李村水文站。本次水文資料主要依據羅李村水文站的基本資料,羅李村水文站1954年12月設立,系國家基本水文站,1956年起,水文年鑒正式刊印其測驗整編成果。羅李村水文站測驗河段順直,兩岸干砌石護岸,斷面規(guī)整,測驗設施布設合理,水準點基面系黃海高程系統,直立式水尺,各項目觀測方法和精度符合測驗規(guī)范。觀測內容齊全,整編成果可靠。氣象要素藍田縣氣象站海拔高程540m,據47年氣象觀測資料統計多年平均氣溫13.1°C,—月最低,平均-1.23°C,七月最高,平均27°C,極端最低氣溫-21.2°C,極端最高氣溫43.3C;多年平均氣壓954.3hPa;多年平均日照時數2076小時;多年平均相對濕度68%;平均風速1.4m/s,最大風速24m/s,多年平均最大風速18m/s,水庫風區(qū)長度約為2000m。徑流李家河壩址處無實測水文資料,采用水文比擬法計算多年平均徑流量。選用灞河羅李村站作為參證站,兩流域同屬灞河上游支流,其地理位置相近、流域和河道特征相似、氣象特性相同。灞河羅李村站控制流域面積526km2,多年平均徑流量為1.81億m3。利用輞川河黃土砭站1956?1958年3年平均徑流量與羅李村站同步系列徑流量比值,來推算李家河壩址多年平均徑流量。計算得李家河壩址處多年平均徑流量為1.33億m3。對參證站羅李村水文站1956?2007年52年徑流系列進行頻率分析,李家河壩址移用羅李村站Cv、Cs值,壩址不同頻率徑流量見表2-1。李家河壩址不同頻率年徑流量表表2-1 單位:億m3斷面統計參數頻率(%)均值CVC/Csv5102050759095壩址1.330.4722.502.171.811.230.8740.6180.493洪水由于李家河壩址無實測洪水資料,故洪峰流量和洪水總量計算仍以灞河羅李村站為參證站。羅李村站自1956?2007年有52年實測洪水資料。洪峰流量、不同時段洪量系列由每年內的最大值組成。洪量設計時段采用1、3日兩個時段。2.2.3.1歷史洪水及重現期:灞河百余年來曾發(fā)生過兩次特大洪水,即1835年(清道光15年)及1953年。1835年洪水無從定量;對1953年歷史洪水,陜西省水文總站于1972.4月在輞川河兩河橋(壩址附近)調查值為1290m3/s。洪水重現期分析:在調查期內發(fā)生的兩次大洪水中,以1835年洪水最大,1835年距今已170余年,故重現期可取170年,則1953年洪水排第二位,其重現期為85年;另外,據馬渡王實測資料分析,灞河1953年洪水是自馬渡王1952年設站觀測以來的首大洪水,1952年距今已56年,為安全起見,1953年洪水重現期在馬渡王按55年一遇處理。據調查該場洪水主要來自李家河水庫所在的輞川河流域,因此輞川河兩河橋(李家河壩址)斷面1953年洪水重現期應略大于下游的馬渡王斷面,約在55?100年之間。2.2.3.2設計洪水計算:(1)設計洪峰流量及洪水總量李家河壩址設計洪水采用水文比擬法和《陜西省中小流域暴雨洪水圖集》中的推理公式法和瞬時單位線法計算。經對三種方法計算成果合理性比較,最后推薦水文比擬法計算成果?,F僅對水文比擬法做如下敘述。水文比擬法按下式計算:Q=Qx(F/F)2/3設參 設參W=Wx(F/F)設參 設參式中:Q、Q—分別為設計斷面和參證站洪峰流量;設參W、W—分別為設計斷面和參證站洪水總量;設參F、F—分別為設計斷面和參證站集水面積。設參分析渭河南岸、澇河以東6條河流7個水文站的設計洪水,洪峰流量與流域面積在雙對數紙上呈直線,n值為0.72,為安全起見,本次采用2/3。經計算,李家河水庫壩址設計洪水見表2-2。
李家河壩址設計洪水計算成果表表2-2 單位: Qm:m3/sW:萬m3頻 率(%)項目0.10.20.5123.33510Qm2040179014701220990826695490W148204320365031602670232020401580W380507230621054304660410036502900(2)設計洪水過程線李家河壩址設計洪水過程線采用將典型過程線按同頻率法進行放大。經比較選取輞川河黃土砭站1958年8月2日實測洪水過程作為典型。該場洪水洪峰流量為328m3/s,最大一日洪量為1110萬m3,最大三日洪量為1440萬m3。放大后的設計洪水過程線見表2-3。李家河壩址設計洪水過程線表2-367889101112131415000030000000046.644.141.639.236.835.834.732.630.528.427.72726.321519121221020920820720620520420320220118418318218118017917817712412112067889101112131415000030000000046.644.141.639.236.835.834.732.630.528.427.72726.32151912122102092082072062052042032022011841831821811801791781771241211201201191181171161151141141131920212223241234563000Q000000001318315912.512.612.712.812.91313.113.113.113.113.11821821831831841851851851851851851581581581591591591591591591591591011001001001001001011011011011011012?2?3?3泥沙1)懸移質泥沙計算根據羅李村站1956?2007年實測泥沙資料,求得羅李村站多年平均輸沙量,由輞川黃土砭站1956?1958年懸移質平均輸沙量與灞河羅李村站同步系列比,乘以羅李村站多年平均輸沙量,得黃土砭站多年平均懸移質輸沙量。采用黃土砭站多年平均懸移質輸沙模數求得李家河壩址多年平均輸沙量。其年內分配采用羅李村站年內分配比例,計算結果見表2-4。李家河壩址懸移質輸沙量年內月分配表表2-4月份123456789101112全年輸沙量(萬t)0.0020.0040.0701.0991.7321.3977.2196.0332.4151.2060.1190.00221.3%0.010.020.335.168.136.5633.8928.3311.345.660.560.01100輞川河泥沙主要集中在汛期,7?9月輸沙量占全年輸沙量73.6%,而113月輸沙量僅占年輸沙量0.9%。2)推移質泥沙計算據灞河流域馬渡王水文站實測資料,采用推懸比法計算李家河壩址推移質輸沙量.根據馬渡王站實測資料分析,推懸比約為17.3%。李家河壩址懸移質輸沙量為21.3萬t,多年平均含沙量為1.6kg/m3,推移質為3.68萬t,李家河壩址多年平均輸沙總量為25.0萬to壩址水位與流量關系曲線李家河水庫壩址無水位流量觀測資料,推薦壩址及導流泄洪洞進出口斷面水位流量關系曲線按滿寧公式計算,計算得李家河水庫推薦壩址水位流量關系詳見表2-5。表2-5李家河水庫壩址下游水位流量關系曲線表水位(m)794795796797798流量(m3/s)0.128142376702水位(m)799800801802流量(m3/s)1113161021862854工程地質區(qū)域地質地質簡況本區(qū)地處渭河盆地東南部秦嶺北麓中低山區(qū),地勢南高北低,海拔高程900?2200m。輞川河由南向北湍流而下,兩岸基巖裸露,局部有殘留堆積階地,岸坡陡峭,一般谷底寬度約40?60m。輞峪口以北為黃土堆積地貌。區(qū)域地層主要為太元古界秦嶺群(Arql)變質巖、有少許三迭系(Ti)和上第三系(N)陸相43碎屑沉積巖,其次為華力西期(Y)、印支期(Yi及“)、燕山期侵入巖(Y4 5 525及Mo根據區(qū)域的地質地貌特征,區(qū)域的水文地質單元,可粗略地劃分為:山岳基巖的水文地質類型;河流溝谷沖積、洪積的水文地質類型;黃土塬松散堆積的水文地質類型。區(qū)域構造穩(wěn)定性和地震工程區(qū)位于秦嶺緯向構造體系與新華夏構造體系的復合部位,區(qū)域斷裂以東西向為主。庫壩區(qū)位于華山北側斷裂以南約12.5km(直線距離)以外的草坪一庫峪斷裂與鐵爐子斷裂所夾持的帶狀相對穩(wěn)定的地塊上,屬基本穩(wěn)定地區(qū)。區(qū)域斷裂的構造線,一般延伸遠,發(fā)育深度大,具有多序次構造特點。據記載本區(qū)域在歷史上曾發(fā)生過一次中強震地震活動,表明距壩址20?40km區(qū)域范圍內存在有地震活動的歷史背景。根據1:400萬《中國地震動參數區(qū)劃圖》(GB18306—2008版)及國家標準第1號修改單,工程區(qū)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為a=0.15g,地震動反映特征周期為T=0.35s,相應的地震基本烈度為⑷度。水庫區(qū)工程地質條件基本地質條件水庫區(qū)位于秦嶺北部的中低山區(qū),為“V”字型峽谷地貌,植被豐茂。河流兩岸山勢陡峻,沖溝發(fā)育,總體趨勢為南高北低。庫區(qū)巖性主要可分為三大類,即變質巖、巖漿巖、第四系松散堆積物。庫區(qū)由東、西采峪河組成,于壩址上游800m處交匯形成輞川河。東、西采峪上游至庫尾主要為變質巖區(qū),下游及輞川河干流以巖漿巖為主,第四系地層主要堆積于河床、漫灘及殘留階地部位,岸坡平緩地帶多有崩坡積分布。水庫滲漏本階段在前期勘察資料的基礎上對庫區(qū)及巖溶滲漏條件進行了復核調查。經過勘察分析認為:1) 庫區(qū)回水線以下巖性以弱?微透水的片巖及花崗巖為主,輞川河右側山體雄厚,沒有大的鄰谷發(fā)育,左側的岱峪河與輞川河相距7?8km,據調查,中部山體水位高程1300?1700m,高于水庫正常蓄水位。故不存在鄰谷滲漏問題。2) 經本次勘察,庫區(qū)大理巖在東采峪主要沿F2斷層出露,出露位置均高于水庫正常蓄水位,且產狀傾向河流上游;在西采峪出露點也多位于正常蓄水位以上。大理巖一般呈薄層狀或透鏡狀產出,含較多的硅質條帶,在巖體表面可見刀砍狀溶溝、溶槽,巖溶形式以小的裂隙式為主,形成小的溶隙、溶孔,連通性差。同時在大理巖出露區(qū)兩岸小支溝內多有泉水滲流,出露點高于正常蓄水位,不會產生巖溶滲漏問題。庫岸穩(wěn)定性據統計,水庫區(qū)基巖岸坡約占岸坡總長度的66%,第四系地層庫岸約占總長度的34%,庫岸變形破壞因巖性不同而有較大差異?;鶐r庫岸基本穩(wěn)定,對水庫安全運行無影響。第四系庫岸由于抗沖蝕性差,水庫蓄水后,易產生坍岸,但由于方量較小,塌岸不會影響水庫正常運行。庫區(qū)淹沒及浸沒根據藍田縣礦產局1:1萬礦產地質圖,水庫正常蓄水位以下無重要的礦產分布,地質調查也沒有發(fā)現文物古跡存在,但水庫蓄水后要淹沒藍戈公路8.8km(壩址至陽坡)和玉川、草坪等6個村鎮(zhèn)。水庫正常蓄水位以上無平緩的臺地和較大村莊及耕地分布,因此不存在浸沒問題。水庫誘發(fā)地震分析據記載本區(qū)域在歷史上曾發(fā)生過一次中強震地震活動,這就表明距壩址20?40km區(qū)域范圍內存在有地震活動的歷史背景。但水庫區(qū)附近沒有中強歷史地震的記載,同時在第四紀地層分布區(qū),未觀察到挽近期活動性構造斷裂帶。水庫建成后,由于對當地應力場不會產生大的改變,因此發(fā)生水庫誘發(fā)地震的可能性較小,即使有,也應不會大于工程區(qū)有記載的大于5級的地震活動。3.3壩區(qū)基本地質條件及主要工程地質問題評價地質概況壩區(qū)位于灞河一級支流輞川河中游李家河村兩河橋下游,河谷深切呈“V”字型,兩岸山體雄偉,基巖裸露,出露地層為燕山期牧護關花崗侵入巖體,巖性較單一,地形地質條件相對較好。壩址區(qū)的主要構造面類型有原生結構面、斷層面、裂隙。壩區(qū)巖漿巖原生結構面不太發(fā)育,巖脈與原巖之間呈混融接觸,即“焊接”狀,結合性較好,僅云斜煌巖脈與原巖之間接觸稍差。壩址區(qū)物理地質作用主要以風化剝落現象為主,壩區(qū)邊坡表層覆蓋薄層坡積層,局部坡腳可見崩坡積層。受兩岸巖體風化卸荷作用的影響程度不同,左岸風化厚度明顯大于右岸。岸坡遭受了長時期的風化卸荷等外生地質營力作用,其淺表部巖體相對松弛,易發(fā)崩塌。壩址區(qū)地下水主要為基巖裂隙潛水、基巖裂隙承壓水及潛水與承壓水的混合型地下水,均為低礦化度的中性?弱堿性的重碳酸鹽型淡水,對水工混凝土均無腐蝕性。壩區(qū)巖體物理力學性質(1)壩址區(qū)巖石以中粗?;◢弾r為主,中細粒花崗巖次之,不同風化帶及巖性巖塊的物理力學性質差異較大,特別是強風化帶巖石試驗指標偏高,產生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花崗巖的風化以球狀、囊狀風化為主,強風化帶內可以取樣的巖塊,其風化程度相對較弱,相當于弱風化巖塊,所以試驗指標不能代表強風化巖體,可作為較差的弱風化巖體指標。弱風化帶內風化程度相對均一,試驗成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作為巖石特征指標。弱風化帶中粗?;蛑屑毩;◢弾r飽和抗壓強度均大于60MPa,屬堅硬巖,干密度為2.61?2.70g/cm3;吸水率為0.34?0.87%;飽和彈性模量為30.9?53.4GPa,平均值大于39.0GPa;微風化帶中粗粒或中細?;◢弾r干密度為2.61?2.72g/cm3;吸水率為0.38?0.69%;飽和彈性模量為37.7?51.5GPa,平均值大于41.0GPa。壩址區(qū)花崗巖致密堅硬,具有強度高,模量大,吸水率低等特點。中細粒花崗巖的物理力學指標較中粗?;◢弾r高。巖體及結構面強度參數建議值綜合壩基巖體的原位測試成果,壩基巖體及結構面力學參數建議值見表3-1。表3-1壩基巖體及結構面力學參數建議值表巖性風化狀態(tài)壩基巖體分舉巖石飽合抗壓強度(MPa)巖石抗拉強度(MPa)砼/巖體巖體/巖體巖體變形模量Eo(GPa)巖體彈性模量Ee(GPa)泊松比抗」剪斷抗剪f抗左剪斷抗剪fc(MPa)c(MPa)中粗花M-J岡巖微風化TT1051.01.11.300.71.21.60.8515180.21弱風化皿870.80.91.00.61.01.20.6510120.27強風化IV350.60.650.40.50.70.450.53.04.00.35V<300.40.20.350.450.200.41.62.00.40斷層結構面及裂隙①斷層帶膠結結構面0.70.250.6②斷層帶無充填結構面0.50.200.5③剪切裂隙0.60.150.4壩區(qū)主要工程地質問題評價斷層的影響由壩區(qū)地質圖及左、右壩肩發(fā)育斷層性質,可以看出,斷層以張性高傾角為主,斷層帶寬度0.1m?0.6m,規(guī)模較小;斷層傾向大多與坡面正交,且傾角高
陡。斷層在邊坡淺層受巖體風化卸荷影響,結構破碎,在洞口引起坍塌;山體深部斷層帶結構基本緊密,無坍塌現象。左壩肩共發(fā)育7條斷層,壩線段主要發(fā)育有5條,右壩肩斷層共發(fā)育13條,壩線段主要發(fā)育有5條,斷層傾角都大于65°。由于斷層破碎帶一般都較窄,因此建議對其進行一定深度開挖、換填砼后并固結灌漿處理。根據邊坡發(fā)育斷層的赤平投影圖分析,可看出左壩肩邊坡斷層以傾向下游為主,右壩肩以傾向下游邊坡內為主,部分組合顯示不穩(wěn)定,但從平面圖上看,在山體表部各相關斷層距離較遠,沒有組合的條件。因而綜合分析后認為,邊坡整體是穩(wěn)定的。拱壩壩軸線的選擇2008年10月可研審查意見:同意水庫壩址選定上壩址,基本同意壩型采用碾壓砼拱壩。地質在設計給定的上、下兩條壩線上進行工作比選。進行壩線選擇。兩壩線相距約10?47m(左岸端點基本重合),從工程地質條件分析兩壩線主要差異見表3-2。工程地質條件壩頂長度(m)覆蓋層深度(m)地形條件風化厚度表3-2壩線工程地質條件對比表比選壩線上游壩線274.062.7~4.7左岸壩線上移后山梁變低變薄,且?guī)r體風化卸荷較強,拱座巖體條件變差,右岸上移后,巖體風化卸荷較弱,巖體條件好。左岸全風化帶厚度5?17m,工程地質條件壩頂長度(m)覆蓋層深度(m)地形條件風化厚度表3-2壩線工程地質條件對比表比選壩線上游壩線274.062.7~4.7左岸壩線上移后山梁變低變薄,且?guī)r體風化卸荷較強,拱座巖體條件變差,右岸上移后,巖體風化卸荷較弱,巖體條件好。左岸全風化帶厚度5?17m,弱風化帶厚4?19m;河床弱風化帶厚6?7m;右岸全風化厚度1?5.0m,強風化帶厚度2?7m,弱風化帶厚9?21.6m。下游壩線258.02.7~4.0左岸巖體風化卸荷較強,右岸巖體拱座巖體處于斷層交匯帶,巖體較為破碎,風化卸荷較強。左岸全風化帶厚度2?12.0m,強風化帶厚度3?12m,弱風化帶厚3?19m;河床弱風化帶厚約7.0m;右岸全風化厚度2?15m,強風化帶厚度2?8m,弱風化帶厚8?18m。卸荷深度左岸水平深度10.5?卸荷深度左岸水平深度10.5?12.5m,右岸水平寬度4?5m。左岸水平深度約6.0m,右岸水平深度約16m。開挖方量拱肩槽開挖量較大,且開挖邊坡高度亦較大。拱肩槽開挖量較小,且開挖邊坡高度較小。邊坡工程地質特點左壩肩邊坡巖體質量較差;右岸邊坡巖體質量好。左、右壩肩邊坡巖體質量均較差。開挖方量拱肩槽開挖量較大,且開挖邊坡高度亦較大。拱肩槽開挖量較小,且開挖邊坡高度較小。邊坡工程地質特點左壩肩邊坡巖體質量較差;右岸邊坡巖體質量好。左、右壩肩邊坡巖體質量均較差。左岸右岸避開了斷層強烈發(fā)育區(qū),且拱座巖體受斷層影響相對較小。右岸厚度約20?40m。基巖防滲深度(m)水平左壩肩20~80右壩肩8~75左壩肩13~46右壩肩11~41垂直13~456~4410~3014~30導流泄洪洞兩條壩線導流泄洪洞相同引水發(fā)電洞兩條壩線引水發(fā)電洞相同壩基巖體滲透條件左岸:中等透水層厚度4?16m,弱透水層厚度約4?14m。河床為微透水層。右岸:中等透水層厚度4?15m,弱透水層厚度約3?12m。左岸:中等透水層厚度5~6m,弱透水層厚度約20?25m。河床:弱透水層厚度10~12m,下部為微透水層。右岸:中等透水層厚度2~7m,弱透水層結論上壩線優(yōu)于下壩線結論綜上所述,上壩線和下壩線地形地質條件無本質差別,但從抗滑穩(wěn)定條件看,上壩線既避開了多條斷層(軟弱結構面)對右壩肩的影響,同時巖體風化深度明顯變小,減小工程處理難度,上壩線線優(yōu)于下壩線。3)建基面的選擇根據選定的拱壩壩軸線位置,河床壩基在長約400m范圍內,寬約36~40m,河道段比降1:38。鉆探揭示,河床覆蓋層厚一般2?8m,河床基巖頂板高程般為788.2?795.5m,基巖為中粗?;◢弾r,弱風化層厚約6?7m。據地質測繪揭示,兩岸斷層多已延伸至河床下部,對壩基有影響的三條f6、f9、f21斷層,建基面巖體結構及完整性主要受其控制。壩線河床基巖面以下1217m內為弱透水巖層透水率q為5.17?6.77Lu,下部為微透水巖體透水率q為0.51?0.66Lu。(4)壩基巖體變形河床段壩基巖體以III級為主,11級次之,變形模量E0為lOGPa,總體抗變形能力較強,但在靠近左岸坡腳處f21斜穿壩基,延伸長度約距建基面垂直深度15?20m,將造成其影響附近巖體變形模量較低,應進行專門工程處理。右岸壩基巖體850m高程以下,分布有厚層中細粒花崗巖,以II級為主,部分III級,壩基巖體均一,變形模量E0均在10GPa以上,抗變形能力較強;而850m高程以上的巖段,由于斷層發(fā)育,且卸荷深度大,壩基范圍W?V級巖體較厚,其工程地質性狀差,巖體變模低,抗變形能力亦差。左岸壩基巖體以III級巖體為主,局部II級巖體,由于斷層發(fā)育,且多斜穿壩基,平洞揭露卸荷深度大,840m高程以上坡體表部W?V級巖體分布范圍廣,風化強烈,其工程地質性狀差,巖體變模低,抗變形能力亦差,將造成壩基兩岸巖體的不均一變形,是壩肩巖體基礎處理中應著重解決的工程地質問題。其次,由于左、右兩岸巖體質量的差異,也會帶來兩岸壩基巖體的不對稱變形問題,亦應在設計中給予重視。(5) 拱座開挖邊坡的穩(wěn)定性從壩肩的巖體結構來看,兩岸邊坡經歷了地質歷史時期長時期的風化卸荷作用,各種危石、危巖及松散堆積體、松動巖體、變形破裂體等數量在邊坡表面可見,但多為淺層穩(wěn)定問題,天然狀態(tài)下大多處于穩(wěn)定狀態(tài),少量處于臨界不穩(wěn)定狀態(tài),在地震等特殊工況下,將會引發(fā)局部失穩(wěn),應視邊坡發(fā)育特征及變形破壞模式,實施清坡、削坡、錨固、主動防護、被動防護等綜合治理措施。(6) 壩基滲透性由壩線鉆孔壓水試驗成果分析可以看出,左岸:中等透水層厚度5?6m,弱透水層厚度約20?25m。河床:弱透水層厚度10?12m,以下為微透水層。右岸:中等透水層厚度2?7m,弱透水層厚度約20?40m。電站廠房方案的選擇(1)李家河站址的工程地質條件李家河電站位于壩址下游約1.3km的輞川河左岸李家河村,地貌為基巖斜坡,本階段在站址處布置了3個鉆孔進行勘察。站址處上部為坡積土,鉆孔標貫試驗擊數為6?7擊,狀態(tài)為松散,工程性質差,厚度5.5?8.0m,按設計開挖深度水輪機基礎位于下部基巖上,站址處花崗巖為弱?微風化,強度較高,為III類巖體。根據鉆孔資料,站址處地下水位埋深7.4m左右,高程為787.4m,高于建基高程,根據鉆孔壓水試驗弱風化巖體透水率q=4?5Lu,屬弱透水。電站邊坡高約170m,坡度38。?56°,邊坡呈三角形,走向北東,傾向65°,巖性為中粗粒黑云母二長花崗巖,表面全風化厚1?3m,強風化厚3?5m,巖脈發(fā)育,邊坡勘察中末見大的軟弱結構面,邊坡整體穩(wěn)定,但表層零星分布有不穩(wěn)定的孤石,邊坡上部下游側巖體裸露,裂隙發(fā)育,幾組裂隙相互切割形成不穩(wěn)定塊體。基礎弱風化花崗巖承載力4MPa,微風化6MPa。水輪機基礎高程783.60m,地下水位高程787.4m,開挖時應考慮基坑排水措施。基坑開挖邊坡坡比基巖按1:0.75,卵石層按1:1為宜;邊坡表面零星分布的危石應予以清除,頂部偏下游側的不穩(wěn)定巖體進行處理。龍望溝站址的工程地質條件龍望溝電站位于壩址下游約1.9km的輞川河左岸龍望溝口,站址緊鄰河流,左巖斜坡場地狹窄,本階段對龍望溝電站的勘察以調查為主。按設計方案站址位于開挖后的巖石基礎上,巖性為燕山晚期(Y53)細?;◢弾r,巖性堅硬,裂隙發(fā)育。根據龍望溝料場巖塊試驗資料,中細粒黑云母花崗巖單軸飽和抗壓強度為117Mpa,屬堅硬巖,按《水利水電工程地質勘察規(guī)范》(GB50287-1999),站址基礎巖體分級為III類巖體。崩、坡積碎石土呈松散?稍密狀態(tài),工程性質較差。基礎強風化花崗巖承載力1.5MPa,弱風化花崗巖承載力4MPa,微風化6MPa。廠房基礎高程782.60m,地下水位高于廠房基礎,開挖時應考慮排水措施?;A開挖邊坡坡比強風化巖體按1:0.75,微風化巖體按1:0.3為宜,并分級增設戧臺。兩站址方案工程地質條件比較與選擇李家河站址地形相對平緩,基巖埋深淺,邊坡整體穩(wěn)定性好,易于處理,地質條件較好;龍望溝站址作為地面式電站廠房,場地峽窄,邊坡高陡,存在開挖高邊坡,且開挖后不能完全排除不利結構面對邊坡的影響,施工處理難度大,又與龍望溝料場距離很近,對料場的開采影響較大.綜合各方面考慮,建議將李家河電站廠房方案作為首選方案。天然建筑材料天然砂礫料(1)地質簡況新莊砂礫料場位于灞河河漫灘及一級階地,階地兩岸分布寬度相差較大。料場沿河呈帶狀展布,兩岸多有防洪堤斷續(xù)分布。地下水位埋深河漫灘一般為0?0.4m,一級階地一般為0?3.2m,以水下開采為主,現料場中有小型民營料場正在開采。料場地層為全新統沖積砂卵石層(Q2al、Qlal),根據探坑揭露,漫灘與河床44砂卵石層厚度為0.0?2.6m,局部堆有生活垃圾。砂卵石分選性差,成份主要為花崗巖,變質巖少許。一級階地二元結構明顯,上覆0.7?1.2m的砂壤土,下部為分選性差的砂卵石層,個別顆粒有風化現象,3.5m以下多含卵石及漂石,有用層厚度一般為2.5?4.0m,局部最深達5.2m?;鶠橹懈陆y沖積(Qai+pi)粘2土或黃土狀壤土層,硬塑半膠結狀,勘探厚度達3m。(2)儲量計算料場砂卵石厚度3?5.2,以水下開采為主,考慮到施工能力和條件的限制,開采厚度宜按河床).5?1.5m,階地3?3.5m分別考慮。采用平均厚度法進行儲量計算。料場砂礫石儲量大于設計用量的?3倍,料場可開采凈礫料共約06.46萬m3,凈砂料共約50.09萬m3,基本滿足要求。(3)質量評價根據混凝土粗、細骨料試驗成果,其質量評價見表3-3、表3-4。表3-3 混凝土粗骨料質量指標評價試驗項目指標要求試驗指標質量評價表觀密度g/cm3>2.62.69合格堆積密度>1.601.75合格孔隙率<45%35.14合格吸水率<2.5%0.9合格針片狀顆粒含量<15%2.66合格軟弱顆粒含量<5%8.84偏大含泥量<1%0.5合格堿活性骨料含量無無合格硫酸鹽及硫化物含量<0.5%0.04合格有機質含量淺于標準色淺于標準色合格粒度模數6.25?8.37.13合格輕物質含量W5%2.14合格表3-4混凝土細骨料質量指標評價試驗項目指標要求試驗指標質量評價表觀密度>2.6g/cm31.50合格堆積密度>2.55g/cm31.38偏小孔隙率<40%47偏大云母含量<2%微合格含泥量<3%9.16偏大堿活性骨料含量無無合格硫酸鹽及硫化物含量<1%0.03合格有機質含量淺于標準色淺于標準色合格輕物質含量W1%0合格細度模數2.3?3.52.96合格平均粒徑0.36?0.50mm0.43合格評價 除堆積密度偏小外,孔隙率、含泥量、偏大外,其余指標滿足規(guī)范要求。由兩表可知天然砂礫料中粗骨料軟弱顆粒含量超標,其余指標符合規(guī)范要求。細骨料質量指標除堆積密度偏小,孔隙率、含泥量偏大外,其余指標滿足規(guī)范要求。通過水洗或其它改良措施,可用作混凝土骨料。(4)開采運輸條件目前在該料場下游邊界建有橡膠壩一座,河左岸新修提防500m,料場范圍內階地除有3個小的農田灌溉水塘和一民營采料場外,未見其它工程設施,破壞程度小?,F地表均為耕地,面積約1131.29畝,開采后存在復耕問題。河床及漫灘現剩余開采厚度約1.2?1.5m,卵、漂石顆粒較多,含泥量較大。由上所述,天然砂礫石料,一次篩分即可制得,但超粒徑料較多,距工程區(qū)距離較遠,需占用耕地存在復耕問題,下部料有地下水影響。人工骨料(1)料場地質簡況人工骨料在初選的九娃溝、董家崖兩料場基礎上,新增了龍望溝料場進行了詳查,龍望溝骨料場距壩址1.5km,董家崖骨料場距壩址5km,九娃溝骨料場距壩址2km。三料場基巖裸露,坡面僅局部有覆蓋層。巖性為燕山期中細粒斑狀黑云母花崗巖(Y3),中細粒結構,塊狀構造,巖體中有石英巖脈分布,裂隙不較5甚發(fā)育。強風化層薄,一般厚度為2?3m。董家崖和九娃溝料場巖性為燕山期中粗粒斑狀黑云母花崗巖(Y2b),中粗粒結構,塊狀構造,巖體中有中細粒花崗5巖及石英巖脈分布,裂隙不較甚發(fā)育。強風化層薄,一般厚度為3?8m。地下水位埋深大于40m,地質條件較好。(2)骨料物理力學特性所選三個料場巖石均屬堅硬巖,中細?;◢弾r一般密度為2.62g/cm3,平均軟化系數0.68;中粗?;◢弾r一般密度為2.66?2.68g/cm3,平均軟化系數0.82。由表3-5可知料場弱風化原巖屬堅硬巖,強度高,抗風化性能好。表3-5 人工骨料原巖質量技術指標-序號項目規(guī)范標準料場名稱評價龍望溝九娃溝董家崖1飽和抗壓強度>40MPa117.31113.77106.64合格2凍融損失率<1%0.010.020.01合格3軟化系數>0.80.680.810.82合格4干密度>2.4g/cm32.602.682.663合格總評價 各項指標均符合質量技術要求。(3) 人工骨料軋制試驗及質量評價在三料場各取塊樣9T弱風化巖石,用軋石機進行軋制,在控制粒徑40?20mm狀態(tài)下所得試驗成果質量指標。由試驗結果得知,各項質量指標中粗、細骨料堆積密度稍偏小,孔隙率指標均略大;軟弱顆粒(龍望溝略大)、含泥量不合格外其余各項指標均符合要求。但是龍望溝骨料場的軟弱顆粒含量為5.27%,略大于規(guī)范要求(V5%)。由此說明中細?;◢弾r骨料質量要比中粗粒較好。(4) 開采運輸條件及推薦料場儲量由三料場軋制試驗效果及質量評價結果,建議設計優(yōu)先使用龍望溝料場。龍望溝料場位于壩址下游龍望溝,距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酒店廚房承包合同范文
- 銷售總監(jiān)聘用合同
- 小型建筑承包合同模板
- 金融期貨合同年
- 酒店用品采購合同
- 抗轉發(fā)式干擾雷達信號設計與處理方法研究
- 勞動合同終止通知書三篇
- 隱蔽通信中視覺內容隱私保護方法研究
- 2025年北京貨運從業(yè)資格證考試試題及答案
- 《股票投資培訓提綱》課件
- 高考語文閱讀兒童視角的作用專項訓練(含答案)
- 保障性住房配套公建工程項目可研報告
- 服務人員隊伍穩(wěn)定措施
- 支氣管鏡護理測試題
- 大連理工大學信封紙
- 圖形創(chuàng)意(高職藝術設計)PPT完整全套教學課件
- 北京版小學英語必背單詞
- 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
- 2023年全國4月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管理學原理00054試題及答案新編
- 稀土配合物和量子點共摻雜構筑發(fā)光軟材料及其熒光性能研究
- JJG 921-2021環(huán)境振動分析儀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