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鴉片戰(zhàn)爭教學設計學情分析教材分析課后反思_第1頁
高中歷史-鴉片戰(zhàn)爭教學設計學情分析教材分析課后反思_第2頁
高中歷史-鴉片戰(zhàn)爭教學設計學情分析教材分析課后反思_第3頁
高中歷史-鴉片戰(zhàn)爭教學設計學情分析教材分析課后反思_第4頁
高中歷史-鴉片戰(zhàn)爭教學設計學情分析教材分析課后反思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教學設計一、導入新課:近一段時間,一些國家沆瀣一氣,對我黃巖島、釣魚島進行肆意的挑釁,牽動著我們每一個國人敏感的神經(jīng)。再沒有哪一個國家比我們更懂得和平的珍貴,也再沒有哪一個民族像我們這樣去珍愛民族的獨立和國家的主權。因為中華民族是一個多災多難的民族,中國近代史上,我們的國家主權被肆意的辱沒,中華民族尊嚴被無情的踐踏。而所有這些屈辱的開端是176年前的中英之間的鴉片戰(zhàn)爭。今天就讓老師和同學們一起掀開歷史這沉重的一頁。二、學習新課(一)偶然與必然探原因大家知道,中英兩國相距萬里之遙,為什么會爆發(fā)這場戰(zhàn)爭?偶然和必然探原因。有人提出這樣一種觀點,說鴉片戰(zhàn)爭的爆發(fā)是兩種植物較量的結果,是什么?學生答。早在18世紀中期的時候中英兩國就經(jīng)常聯(lián)系,英國對華輸出的是棉布、尼龍等產(chǎn)品,而中國輸出的是以茶葉為主的大量的農(nóng)產(chǎn)品。但是由于閉關鎖國的限制,自然經(jīng)濟的抵制,英國的商品賣的并不好,而中國的這種小小的綠色的植物在英國卻備受青睞,給清政府賺了大量的白銀。在當時中英貿易中,中國的輸出額大于進口額,中國處于貿易順差,也就是出超的地位。因此,英國政府就想方設法改變這種狀況。所以貪婪的英國商人就開始對中國無恥的走私鴉片。第二種植物上場了。我們知道鴉片走私給中國無論是財政,還是國防,還是民眾的身體健康都帶來的嚴重的危害。因此,清廷經(jīng)過激烈的討論之后,就派林則徐到廣州主持禁煙。這就是震驚中外的虎門銷煙。也就是這個事件傳入英國后,英國決定以此為借口掀起教訓中國的——鴉片戰(zhàn)爭。至此,我們似乎找到了這場戰(zhàn)爭爆發(fā)的原因。但是,他無法解決一個疑問,就是沒有這場禁煙運動發(fā)生的話,這場戰(zhàn)爭可以避免嗎?(學生答不可以),那同學們認為,這場戰(zhàn)爭背后還有更深層次的因素,下面呢,我們很有必要換一種視野探原因:同學們看看這幾組圖片,看看這一時期的東西方分別是個什么樣子政治制度、生產(chǎn)方式、外交政策等)通過這一組圖片,我們發(fā)現(xiàn)這一時期的清王朝已經(jīng)處在了封建社會的末期。他的統(tǒng)治已經(jīng)是危機四伏,可是,統(tǒng)治者認識到?jīng)]有?(沒有)統(tǒng)治者對外面的世界依然是閉目塞聽,依然做著天朝上國的迷夢。這是乾隆帝八十大壽的時候,英國專門派使臣馬嘎爾尼來訪,同時給乾隆帝帶來了象征英國科技和工業(yè)生產(chǎn)最高水準的東西,我就給簡單列舉一二:1、來復槍,2.新式火炮,3.艦船,當然是模型了。但是這些東西,清朝君臣都嗤之以鼻,奇技淫巧,雕蟲小技,大家猜把他們放到哪里了?這些好東西,象征當時人類文明最高水平的好東西呀,竟然被清政府棄置在一間廁所里。通過這樣兩組材料的對比,我們可以很清晰的得出一種認識:這一時期的東西方儼然是兩種不同的世界,不同的文明,我們同時還看到了兩種不同的趨勢:西方的工業(yè)文明是上升,中國的農(nóng)耕文明是下降。我們發(fā)現(xiàn)這一時期的中國,已經(jīng)是人類文明的洼地,而隨著西方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殖民擴張又是必然的,在西方殖民擴張的推波助瀾之下,西方資本主義工業(yè)文明必然要席卷到?(東方),兩個世界必然的要發(fā)生碰撞。具體而言,正是工業(yè)革命之后的英國急需要在世界范圍內開拓市場,原料產(chǎn)地,所以他急切的要打開中國的市場,因此,這一時期地大物博而又衰弱不堪的中國必然成為他的侵略目標。通商不行,我就走私鴉片,走私鴉片不行,我就發(fā)動戰(zhàn)爭,戰(zhàn)爭的爆發(fā),我們看來就是必然的。所以我們不難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在近代西方列強的殖民侵略以及隨之而來的不同文明的碰撞,既有許多偶然性,更是西方工業(yè)文明席卷全球的必然結果。侵略與碰撞是不可避免的。讓我們看一下鴉片戰(zhàn)爭的過程。(二)侵略與碰撞看過程首先我請大家來粗觀一下戰(zhàn)爭,了解一下兩次鴉片戰(zhàn)爭的過程。這里的知識大家都比較熟,我們來做一個小游戲——知識接龍。來挑戰(zhàn)一下咱的記憶力,好不好?從左至右,一個同學填一個空,看哪位同學,填的又快又準。下面,讓我們師生一起來細看一下戰(zhàn)爭,老師想引領大家從不同的角度再來深入的審視一下兩次鴉片戰(zhàn)爭,到底能給我們帶來怎樣的啟示和怎樣的教訓。第一個角度,外眼看中國,面對著英國的殖民侵略,中國的愛國軍民進行了堅決的抵抗,也涌現(xiàn)出了一大批可歌可泣的大英雄、小人物,左邊是“1862年日本的《萬國人物圖會》中的記載了中國的四位抗英英雄,這其中陳化成,王錫鵬等等,大家看,英雄的這種氣壯山河,威猛無比的形象,躍然紙上。同時,日本還真實的記載了英國侵略者對陳化成將軍的敬畏之詞,那就是“不怕江南百萬兵,只怕江南陳化成”。而右邊這些,他們雖然是一群到現(xiàn)在我們不可考證他們名字的小人物,但他們卻具有大氣概。據(jù)史料記載,青州兵“他們奮勇格殺,至血積刀柄,滑不可持,尚大呼殺賊,全部壯烈殉國??梢哉f青州兵是咱人的驕傲和自豪。這種精神,贏得了恩格斯對他們的高度評價,恩格斯說道“如果這些侵略者到處都遭到同樣的抵抗,他們絕對到不了南京”。好現(xiàn)在大家思考一個問題“中國英雄為何受到外國人的高度評價?”這些人身上都具有什么品質?(愛國、不怕犧牲、精忠報國、英勇無畏……)可能我們的語言不能豐富到去表達對英雄的敬愛,但同學們心中都有我們的民族英雄。好,我們接下來看看,通過外國人對民族英雄的高度評價,我們看到的是,盡管國別不同,時代相異,但是人類對民族英雄的評價大概是一樣的,這些人不僅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民族英雄,他們這種不屈不撓,保家衛(wèi)國的精神也同樣受到了世界各國人民,乃至是英國侵略者的敬畏和敬仰??梢哉f民族英雄的奮死抵抗無疑是愛國的。我們再換一個新的角度來看一看,這份抵抗卻注定要失敗。對中國的戰(zhàn)敗挨打,大家都接受了一種很簡單的結論,那就是——落后就要挨打,但老師認為這一結論必須得基于一種對當時清政府的全面的認識,他才深刻,我們也才能得出清晰的歷史教訓。請大家看材料,中國是什么樣的國家,(不要著急,看完材料再告訴我),三個響亮的數(shù)字,誰來說?什么樣的國家?大家都在小聲的嘀咕,這怎么和我們平常學的不太一樣呢。有的同學說是強國、有的說是大國、有的說走在世界的前列,走在世界的前列可不可以說?(可以)大國可不可以說?(可以),可以說。再來看這份材料,我們再來看清政府的另一面,使用什么武器?(紅纓槍,落后)老師提供右邊這段材料是干什么的呢?反正老師每次讀到這段材料都感到很糾結。在現(xiàn)在看來如此正常平等的外交往來,清政府誓死不同意,一哭二鬧三上吊,這樣不行。但是對于現(xiàn)在正常人看來如此不公平,如此屈辱的內容,卻怎么樣,簽了。這說明了清政府的腐敗懦弱,這說明了清政府在誓死捍衛(wèi)自己的臉面。這份臉面來自中國幾千年的什么?(封建專制制度),所以老師想引領大家的是GDP第一的大國照樣挨打,而且照樣戰(zhàn)敗,我們敗在哪里?大國照樣會敗,敗在我們雖大,但是我們弱,我們落后。所以我們基于這樣一種全面的認識,我們對落后就要挨打,才會有一個深刻的認識,也才能得出更清晰的歷史教訓,什么樣的清晰的歷史教訓,老師問大家一個問題,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我們可能目前來看是一個大國,但你就能保證你能躋身于世界強國之林嗎?(不能)要靠什么?是量上的這種大呢?還是?(靠科技和經(jīng)濟)還有同學有需要補充的嗎?清政府當時GDP第一啊,(科技和綜合國力)所以落后就要挨打,我們得改一下,我們的教訓得更清晰一點,大國照樣也會挨打,所以我們要追求大而強。那歷史總有這種穿透千年的力量,聯(lián)系一下今天,我們以古鑒今,誰能談談對我們今天有什么啟示和教訓?今天的中國“中國制造”席卷全球,我們已經(jīng)是世界第二大經(jīng)濟體了,不可謂不是一個大國,但是現(xiàn)在的中國和世界真正的強國我們還有?(巨大差距),要怎么做?要認識到西方文明,要認識他們,去追趕他們,唯有如此才是對逝去的英雄的一種最好的紀念。那我們再看一下,鴉片戰(zhàn)爭之后的清朝上下又是作出了一種怎樣的反應?請同學給讀一下,如果說大家對清政府不抱希望了,我們寄希望于我們的人民,可以說廣東人民是最早見識到西方堅船利炮厲害的,在廣東的民間布告中有這樣一段話“除了你們的船是堅固的,炮火是猛烈的,火箭是強大的以外,你們還有什么其他本領嗎?”請問清朝上下什么反應?(學生答)面對外來的世界,外來的文明是什么態(tài)度?戰(zhàn)敗了,清政府并沒有任何的覺醒,并沒有任何的改變,這也使清政府后來又付出了更為慘痛的代價,什么代價?清政府在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中只是在復制錯誤,當然也只能去復制上一次失敗的命運。這給我們帶來了深刻的教訓:戰(zhàn)敗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戰(zhàn)敗了,不知道我們敗在哪里;戰(zhàn)敗了,卻不知道覺醒,這才是歷史的悲哀。所以我們必須去學習西方,追趕世界近代潮流,唯有如此,我們的民族才能在帝國毀滅的廢墟上迎接民族新生。毀滅與新生,我們來看戰(zhàn)爭的影響。(三)毀滅與新生論影響首先我請同學們來看圖畫,尋歷史。大家看,這幅圖片展現(xiàn)是19世紀60年代美國報紙刊載的辱華漫畫,名字叫“破碎的瓷瓶”。大家知道瓷器在英文中還有什么含義來?(china,對很好),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瓶、杯,金甌等,也用來指代疆土,指代國家主權,好,大家考慮一下,美國的這幅漫畫具有什么寓意?(中國的主權遭到破壞),列強通過什么打碎了中國的疆土,破話了中國的主權?(戰(zhàn)爭及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很好,誰能說一下,列強簽訂的不平等條約都侵犯了中國哪些主權?獲得了哪些特權?(學生回答后)師生共同填表格。再來看另外一幅圖片,這是1860年英國《潘趣》雜志刊載的辱華漫畫,“新額爾金的彈子”,從這個漫畫中,我們看,這個強烈對比的人物形象,反映出清政府在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后的身份和地位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學生答)你看漫畫中的清政府卑躬屈膝,原來一貫把別人當做奴才的,現(xiàn)在開始成為洋人的奴才。由此來看,這兩幅漫畫顯然強烈的表達了這樣一種寓意,那就是中國的社會性質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學生答: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看圖表)我們來加深一下印象。由這兩幅漫畫我們得到的信息是:兩次鴉片戰(zhàn)爭帶給我們的是屈辱,是災難,是中華民族沉淪的開端。但老師要告訴大家的是這絕非是歷史的全部。如果就到此為止的話,我們就失去了學習這節(jié)課的價值和要義。那么接下來,我們還要再這樣一個高點來論影響。在屏幕上展示的是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一胡林翼,他和曾國藩、李鴻章等人齊名。在1861年的時候,胡林翼因故經(jīng)過長江,而這個時候他正好發(fā)現(xiàn)長江上有一支湘軍的水師運兵船在沿江而上,一艘艘的運兵船高掛著風帆,一個個水手正奮力的劃槳,這個時候,他看到后邊遠處,有一艘外國人的火輪船,很快的在趕上來,這個火輪船既沒有風帆,也沒有水手劃槳,但是人家卻很快的趕超了湘軍的水師,而且掀起的波浪還把湘軍水師的一艘運兵船給掀翻了,目睹此情此景的胡林翼,當即,吐血、倒地、人事不省。他醒來后,高呼的第一句話就是“天要變了”。我想請大家思考的是是什么強烈的震撼了胡林翼,他看到什么,他想到了什么?他看到了東西文明這種巨大的差距,由此看到了中華民族,我們的國家面臨著空前的挑戰(zhàn),危機。是這種緊迫感、危機感讓他認識到了天要變了?!疤煲兞恕币磉_一個什么意思呢?我們要自救,要自強,要向西方學習,發(fā)展自己。那在此,胡林翼代表的是哪些人?(洋務派)那這就很準確了,他代表的實際上就是在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之后一批已經(jīng)開始覺醒的開明的統(tǒng)治者,也正是在這些人的引領之下,當時的苦難的中國開始了近代化的腳步。大家看,面對“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做出了怎樣的反應和改變?江南制造總局、開平煤礦——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大舉興辦近代的軍事工業(yè)、民用企業(yè),開辦新式學堂,中國的近代化開始起步。這說明在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的刺激之下,中國人開始了學習西方自強自救的腳步。此后,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開始萌發(fā),并且蔚然成風。從這個角度,歷史學家陳旭麓先生提到,對于中國人來說,這場戰(zhàn)爭是一塊界碑。它銘刻著中世紀古老的社會在炮口逼迫下趕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從這里我們也進一步深入的認識到鴉片戰(zhàn)爭既是我們民族沉淪的開端,但他更是我們民族覺醒的起點。鴉片戰(zhàn)爭的硝煙雖然已經(jīng)消散,但正是這場戰(zhàn)爭提出來的學習西方,救國強國的歷史使命,在此后刺激和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去自主自覺的思考家國的命運,去思考強國救國的道路。鴉片戰(zhàn)爭之后的59年,康有為領導了戊戌變法,開始探索用改革制度的辦法來救國,鴉片戰(zhàn)爭之后的第69年孫中山先生領導了辛亥革命,主張用暴力革命來推翻清政府,來迎接民族的新生,鴉片戰(zhàn)爭后的第79年,年輕的毛澤東開始思索著用馬克思主義來挽救中國,用社會主義道路來締造一個全新的國家,全新的民主。咱們來回顧總結一下本節(jié)課,好,同學們,通過學習,我們已經(jīng)認識到鴉片戰(zhàn)爭注定同中華民族榮辱興衰的整個歷程緊密相連,它是一塊傷疤,記載著我們這個民族曾經(jīng)遭受的屈辱和災難;它又是一種精神,昭示著中華兒女面對著強敵的入侵,永遠是那么無私無畏,不屈不撓;它還是一把號角,在催促著一代代仁人志士尋求強國救國之路的腳步;它更是一份使命,一種動力,激勵著中國人民去奮勇追趕世界現(xiàn)代化的潮流,去追求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昨天我們的父輩學習過這一課,明天我們的孩子還要再學習這一節(jié)課,不是為了記住仇恨,而是為了這份責任,為了這份使命。像著名史學家茅海建先生說得,只要中國的現(xiàn)代化一日不能完成,鴉片戰(zhàn)爭的意義就一分不能削減。學情分析剛剛升入高中的學生在學習方法上大多仍沿用初中的學習習慣,因而常常感到力不從心。學習上顯得被動,甚至出現(xiàn)擔憂、恐慌和焦慮情緒。本節(jié)課試圖從以下幾方面與同學們一起完成學習。首先,在知識傳授方面,讓學生從以前的被動接受中解脫出來,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變死記為活用,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學以致用。比如:本課的一些問題,鴉片走私會給中國帶來什么危害?中國政府內部有什么反響?為什么會有如此反響?都是需要同學細心聽講,歸納總結。其次,在學習形式方面,由學生的學會變?yōu)闀W,強調課前預習、課內思考、課后復習、鞏固。在教學中教師仍需根據(jù)學生的心理和年齡特征,采取創(chuàng)設情景、深入淺出、形象生動的方法進行因勢利導,不斷啟發(fā),點撥和矯正。最后,在師生關系方面,進入高中學生與教師的關系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學生對自己的地位要求高了,教師應把學生放到一個平等對話者的角度,才能與學生很好的交流。本課由于沒有簡單重復初中歷史的學習內容,沒有列出軍民反抗的事跡,而以引導分析戰(zhàn)爭的起因、后果、戰(zhàn)敗的原因為目的,這符合高中生的認知特點。但由于他們的歷史知識儲備和對歷史理論問題的理解能力還有限,所以,在教學中教師仍需根據(jù)學生的心理和年齡特征,采取創(chuàng)設情景、深入淺出、形象生動的方法進行因勢利導,不斷啟發(fā)、點撥和矯正。效果分析鴉片戰(zhàn)爭是中國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內容豐富,重點、難點多,可以展開、補充的知識點也很多。本節(jié)課中,充分利用課文中文字、圖片、小字部分等書本資料的前提下,有選擇地補充一些相關知識,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對歷史事件的把握。

在講課過程中,通過采用設置問題、展開討論、舉例、對比等方法,講解本文重點,效果良好。

在課堂上,總體來看,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和積極性都比較高,上課表現(xiàn)都非常積極,能夠積極回答問題,討論也很熱烈。本課涉及的時間跨度大,內容含量多,知識信息量大,因此,我運用了多媒體教學手段,動態(tài)地讓學生了解歷史事件的發(fā)生、發(fā)展和結局,教學效果還好。在開篇環(huán)節(jié),首先進行情景引入,近一段時間,一些國家沆瀣一氣,對我黃巖島、釣魚島進行肆意的挑釁,牽動著我們每一個國人敏感的神經(jīng)。再沒有哪一個國家比我們更懂得和平的珍貴,也再沒有哪一個民族像我們這樣去珍愛民族的獨立和國家的主權。因為中華民族是一個多災多難的民族,中國近代史上,我們的國家主權被肆意的辱沒,中華民族尊嚴被無情的踐踏。而所有這些屈辱的開端是176年前的中英之間的鴉片戰(zhàn)爭。今天就讓老師和同學們一起掀開歷史這沉重的一頁。由此導入新課,激發(fā)了學生學習本課的極大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自然而然地轉了入正題。在講授新課環(huán)節(jié),對教材原有的三目進行了重新整合,層層深入,使教學內容更加合理、更加連貫、更加簡潔易懂。在教學過程中,很好地兼顧到了新課程要求的三維目標,即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通過引導學生問題探究——引導學生結合教材內容和提供資料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得出結論模式,梳理兩次戰(zhàn)爭的線索,使學生掌握了本課的基礎知識。在此基礎上,我設計了一系列的探究問題:“19世紀上半葉航海工具主要是帆船,從英國航行到中國必須繞過非洲好望角,至少要4個月,相距如此遙遠的兩個國家為什么會爆發(fā)戰(zhàn)爭呢?”、“英國為什么要向中國出口鴉片?鴉片給中國帶來哪些災難?清政府就鴉片問題有何爭論?“有人說,鴉片戰(zhàn)爭是由林則徐的過激行為引起的,如果沒有林則徐的虎門銷煙,英國就不會發(fā)動戰(zhàn)爭。這種觀點對嗎?為什么?“結合中英《南京條約》及其附件的主要內容,請你分析一下,鴉片戰(zhàn)爭給中國造成了什么影響?”,然后引導學生進行層層剖析,深入淺出,更好地理解兩次鴉片戰(zhàn)爭發(fā)生的背景及其影響,從而把握歷史發(fā)展的基本脈絡和基本特征,培養(yǎng)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與此同時,在教學過程中還特別注重學生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培養(yǎng)。通過歷史場景“虎門銷煙”、觀看視頻“鴉片輸入的影響”、“火燒圓明園”等,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在本課結尾部分,以反思小結:通過學習,我們已經(jīng)認識到鴉片戰(zhàn)爭注定同中華民族榮辱興衰的整個歷程緊密相連,它是一塊傷疤,記載著我們這個民族曾經(jīng)遭受的屈辱和災難;它又是一種精神,昭示著中華兒女面對著強敵的入侵,永遠是那么無私無畏,不屈不撓;它還是一把號角,在催促著一代代仁人志士尋求強國救國之路的腳步;它更是一份使命,一種動力,激勵著中國人民去奮勇追趕世界現(xiàn)代化的潮流,去追求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昨天我們的父輩學習過這一課,明天我們的孩子還要再學習這一節(jié)課,不是為了記住仇恨,而是為了這份責任,為了這份使命。像著名史學家茅海建先生說得,只要中國的現(xiàn)代化一日不能完成,鴉片戰(zhàn)爭的意義就一分不能削減。通過小結,將本課知識進一步升華,較好地體現(xiàn)了新課標的精神和要求。教材分析鴉片戰(zhàn)爭是中國歷史的轉折,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學好它,有利于正確認識和理解中國近代的革命、經(jīng)濟發(fā)展和思想歷程,中國近代史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逐漸形成到最后瓦解的歷史,《鴉片戰(zhàn)爭》則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開篇。學習本課,可以讓學生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概念,為后面的學習打好基礎。本課內容主要包括鴉片戰(zhàn)爭、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以及戰(zhàn)爭后列強強加給中國政府和人民的主要不平等條約?!盎㈤T銷煙”一目主要敘述鴉片戰(zhàn)爭的背景和原因。探討鴉片戰(zhàn)爭的背景,需要從戰(zhàn)前的中國和世界的發(fā)展背景入手,在比較中進行思考。十九世紀中葉的中國,既處在清王朝統(tǒng)治的后期,也處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的末期,君主專制下的中央集權政治發(fā)展到頂峰,經(jīng)濟上仍以自給自足的自然經(jīng)濟為主體,處于后人所說的“虛假繁榮”狀態(tài),階級矛盾激化。更為嚴峻的是,長時期的閉關鎖國政策使國人昧于世界大勢,盲目自大,不能以一個理性、客觀的態(tài)度看待世界。與此同時,世界卻在發(fā)生著巨大的變化。歐洲資本主義國家迅速崛起,工業(yè)革命以后,生產(chǎn)力水平大幅度提高,對原料和市場的需求不斷增加。英國在19世紀二、三十年代就基本完成了工業(yè)革命,在當時代表了最先進的生產(chǎn)力水平。中國擁有龐大的人口資源,正是英國資產(chǎn)階級夢寐以求的潛在市場。而中國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jīng)濟對于外來的商品經(jīng)濟有天然的抵抗力。中國政府堅持奉行的閉關鎖國政策使得英國傾銷其工產(chǎn)品的夢想破滅,長期以來中國在中英正當貿易中處于出超的地位。一些不法英商遂轉而進行非法的鴉片貿易,以求減少中英正常貿易中的逆差所帶給英國的損失。中國政府的禁煙運動又從根本上斷絕了這條罪惡的“商路”。英國遂決意以此為導火索,訴諸武力。因此,教師應當引導學生認識到英國發(fā)動鴉片戰(zhàn)爭的根本目的在于把中國變成其原料產(chǎn)地和商品市場,而林則徐的虎門銷煙只是這場戰(zhàn)爭的直接原因罷了?!傍f片戰(zhàn)爭”一目主要敘述中國愛國軍民英勇抗擊英國入侵,但由于封建制度的腐朽和清政府的腐敗無能,最終在鴉片戰(zhàn)爭中失敗,并同英、美、法三國簽訂了第一批不平等條約的歷史,其重點在于分析以中英《南京條約》及附件為代表的第一批不平等條約對中國社會產(chǎn)生的巨大影響。應引導學生認識到在各項條款中,“五口通商”“關稅協(xié)定”等反應了英國發(fā)動侵華戰(zhàn)爭的根本目的。而中國社會因此發(fā)生的巨變主要體現(xiàn)在社會性質的轉變上。這里需要注意的是,教師應該幫助學生理解“什么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為什么說近代中國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兩個問題。所謂半殖民地,是相對于殖民地而言的。它是指一個國家形式上有自己政府,但是實際上在政治、經(jīng)濟等各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外國殖民主義的控制和奴役的社會形態(tài);所謂半封建,也是相對于完全封建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統(tǒng)治和自然經(jīng)濟占主導地位,實際上社會狀態(tài)已逐漸近代化,資本主義經(jīng)濟、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在不斷發(fā)展壯大。認定1840年到1949年的中國歷史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是因為:政治上,由于受列強侵略,中國的領土、司法、貿易等主權不斷遭到破壞,已不再完整,但名義上的中國政府從未被列強滅亡;經(jīng)濟上,中國的資本主義因素在不斷增長中產(chǎn)生了近代企業(yè)和資產(chǎn)階級,并且資產(chǎn)階級有了自己獨立的政治主張,并登上近代歷史舞臺后,領導了一次又一次的政治文化運動。這一切都說明1840年以后的中國已不是完全的封建社會了,但同時,中國資本主義經(jīng)濟雖有增長,卻在近代始終未成為中國經(jīng)濟的主導,而居主導地位的依然是自給自足的封建經(jīng)濟。這一問題涉及到相對艱深的理論層面,但是事關整個中國近代史的學習,高中學生應該對此有一個比較清楚的認識?!皯?zhàn)火再燃”一目主要敘述的是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的起因、經(jīng)過及第二批不平等條約的簽訂等歷史。應該引導學生認識到鴉片戰(zhàn)爭以后,西方列強并沒有在被迫開放的中國獲得它們戰(zhàn)前所期望的巨大市場,因此要求進一步擴大侵華權益,這正是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的根本原因。史學界認為,這次侵華戰(zhàn)爭在起因、經(jīng)過、結果等諸方面都是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的繼續(xù)和擴大,因而用“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命名之。評測練習1.右圖是云南緝毒隊在昆明市焚燒兩噸海洛因精制毒品,毒品危害之慘烈使人們不禁想起鴉片戰(zhàn)爭及名垂青史的民族英雄林則徐。對林則徐禁煙活動的評述,正確的是()①沒有虎門銷煙就沒有鴉片戰(zhàn)爭②維護了中華民族的利益③使英國再也不敢進行販運鴉片④林則徐的禁毒精神值得我們學習A.①③B.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④2.著名歷史學家黃仁宇先生寫道:“《南京條約》簽訂之后十年,感到更不滿意的不是戰(zhàn)敗國而是戰(zhàn)勝國?!睉?zhàn)勝國“不滿意”的原因最有可能是()A.鴉片尚不能正常輸入中國

B.掠奪的戰(zhàn)爭賠款太少

C.清政府排外態(tài)度沒有改變

D.商品在中國仍然滯銷

3.林則徐在廣東查禁鴉片時,鄉(xiāng)間流行著一句話:“昔日賣米三斗,輸一畝之課而有余;今天賣米六斗,輸一畝之課而不足?!痹斐蛇@種現(xiàn)象的主要原因是()A.清政府增加了賦稅B.糧食豐收,糧價下跌C.白銀外流,“銀貴銅賤”D.商人、高利貸者對農(nóng)民的盤剝4.近代中國人民的抗爭,將永遠地銘刻在中國人民心中。下列紀念碑或碑刻所承載的歷史事件,本質上的相似之處是()人民英雄紀念碑虎門銷煙浮雕三元里人民抗英紀念碑A.抵制西方資本主義B.反對外來侵略C.反對封建統(tǒng)治D.維護封建經(jīng)濟5.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1840年春英國議會在辯論對中國出兵是否合理的問題時,“反對派以拒絕為支持一種惡毒的、有傷道德的交易而進行戰(zhàn)爭的理由反對政府的政策?!薄R士《中華帝國對外關系史》材料二:1840年3月,英國對華棉制品出口商,曼徹斯特商會主席莫克·維卡在致英國外相巴麥尊的信中說:“是他們自己陷入了錯誤的處境,逼得我們不得不走上為國家所受的侮辱,為個人所受的委屈要求補償?shù)牡夭?。如果曲解自由與正義的觀念,現(xiàn)在我們不去為我們和他們之間商務關系上的合理利益而采取被迫采取的態(tài)度,這種想法就太唐吉訶德了?!辈牧先耗恕ぞS卡在信中還說:“當前局勢,可能提供機會,完成兩國關系的改善,隨著關系的改善,我們輸出(棉織品)的擴張程度將是不可估量的?!薄队徔椑婕瘓F與兩次鴉片戰(zhàn)爭資料》請回答:(1)材料一中的“反對派”為何反對政府的政策?(不得摘抄材料原文)(2)據(jù)材料二概括莫克·維卡表達的主要觀點。(不得摘抄材料原文)(3)據(jù)材料三指出“當前局勢,可能提供機會,完成兩國關系的改善”這句話的真實含意。(4)綜合以上材料,說明英國發(fā)動鴉片戰(zhàn)爭的目的。答案:(1)他們認為這場戰(zhàn)爭是為了保護鴉片走私,是不道德的。(2)戰(zhàn)爭的責任是中國損害了英國的利益;為道德觀念而放棄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