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新教材歷史人教版必修上冊(中外歷史綱要)上課件第4課西漢與東漢-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_第1頁
版新教材歷史人教版必修上冊(中外歷史綱要)上課件第4課西漢與東漢-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_第2頁
版新教材歷史人教版必修上冊(中外歷史綱要)上課件第4課西漢與東漢-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_第3頁
版新教材歷史人教版必修上冊(中外歷史綱要)上課件第4課西漢與東漢-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_第4頁
版新教材歷史人教版必修上冊(中外歷史綱要)上課件第4課西漢與東漢-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4課

西漢與東漢——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課標解讀課程標準素養(yǎng)達標1.通過了解漢朝削藩、開疆拓土、尊崇儒術等舉措,認識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2.通過了解兩漢時期的社會矛盾和農民起義,認識兩漢衰亡的原因1.唯物史觀:通過了解漢武帝即位之初的歷史狀況,認識“推恩令”實施的作用。2.史料實證:搜集有關兩漢時期的社會矛盾和農民起義的史料,認識兩漢衰亡的原因。3.歷史解釋:結合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舉措,認識“獨尊儒術”的實質。4.家國情懷:了解漢武帝北擊匈奴、張騫出使西域等史實,從家國情懷角度認識這些人物的活動對鞏固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意義知識點一

西漢的建立與“文景之治”西漢的建立與漢初的統(tǒng)治

1.西漢的建立: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漢朝,定都長安,史稱①_____。

2.漢初的統(tǒng)治西漢(1)王國問題a.背景:漢初,“漢承秦制”,但地方行政制度采?、赺_________與③_______并行制。郡縣分封b.問題:王國擁兵自重,對④___________造成嚴重威脅。c.應對:漢高祖將異姓諸侯王逐漸剪除,又陸續(xù)分封了一批同姓⑤______;漢景帝時削減王國封地,引發(fā)了七國叛亂,叛亂最終被平定。(2)“文景之治”a.背景:漢初經濟凋敝;統(tǒng)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訓,尊奉⑥___________思想,采取“與民休息”政策。b.內容:減輕賦稅、徭役和刑罰,提倡節(jié)儉,減少財政支出。c.結果:經濟得到恢復,社會穩(wěn)定,史稱“⑦___________”。為漢武帝時西漢的強盛創(chuàng)造了條件。諸侯王黃老無為文景之治中央集權史料閱讀(教材P20)閱讀《漢書·景帝紀》,你能得到哪些信息?名師點撥史料主要總結了文景之治的基本措施和治理效果,記述了文景時期治理的中心措施是“與民休息”,并將“文景之治”與西周的“成康之世”相提并論,這是一個相當高的評價。研微點名師點撥

如何理解“漢承秦制”“漢承秦制”并非漢代完全照搬秦朝的制度,而是基本上沿襲秦朝制度,并有所損益變化。如郡國并行制以及后來漢武帝實行的刺史制度即為創(chuàng)新。漢代之所以繼承秦朝的一些制度,是因為這些制度有利于鞏固國家統(tǒng)一,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有利于社會穩(wěn)定。概念闡釋郡國并行漢高祖分封了一批同姓諸侯王,建立諸侯國,地方上郡縣和封國并存;封國是朝廷依靠的力量,在實行初期有助于西漢政權的穩(wěn)定和經濟的恢復與發(fā)展,后期由于王國擁兵自重,出現“七國之亂”。漢武帝時期通過實行“推恩令”逐漸削弱諸侯的封地和實力,王國問題最終得以解決。知識點二

西漢的強盛一、鞏固政治統(tǒng)治類別措施王國問題頒布“⑧___________”,成功削弱了諸侯王的勢力加強皇權削弱丞相權力,設立直接為皇帝所掌控的中朝,尚書令的作用開始提升選官制度確立以⑨___________為代表的新的官吏選拔制度監(jiān)察問題將全國劃分為13個州部,分設刺史,負責對轄區(qū)內郡級官員及子弟和豪強勢力進行巡視監(jiān)察地方治理任用酷吏治理地方,嚴厲打擊豪強、游俠等社會勢力的不法行為推恩令察舉制二、發(fā)展社會經濟類別措施貨幣政策改革幣制,將鑄幣權收歸中央專賣制度實行鹽鐵官營,由政府壟斷鹽、鐵的生產和銷售物價政策推行均輸平準,國家插手并經營商業(yè)貿易,增加收入,平抑物價工商業(yè)政策抑制工商業(yè)者,向他們征收財產稅三、思想“大一統(tǒng)”舉措接受董仲舒的建議,尊崇儒術;公元前136年,朝廷設立五經博士,儒學獨尊地位確立影響儒學成為我國封建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史料閱讀(教材P21)分析董仲舒“尊崇儒術”的原因及目的。名師點撥原因:漢武帝時各種學說盛行,擾亂人們的思想,妨礙了國家“大一統(tǒng)”的實現;董仲舒改造了先秦儒學,新儒學適應了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目的:用思想的統(tǒng)一來鞏固政治的統(tǒng)一。四、開疆拓土北擊匈奴(1)任用衛(wèi)青、霍去病為將,經過三次較大規(guī)模的戰(zhàn)爭,控制了陰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區(qū)域(2)在河西走廊設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張騫出使西域目的配合對匈奴的戰(zhàn)爭影響(1)開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進了西域與中原的政治、經濟、文化聯(lián)系(2)中國的絲織品沿著這條道路傳向中亞、西亞、歐洲、北非,這就是“絲綢之路”地方治理西域公元前60年,西漢設⑩______________,作為管理西域的軍政機構東南西南加強對東南沿海和西南少數民族地區(qū)的治理西域都護府知教材思考點(教材P21)漢武帝為什么要建立刺史監(jiān)察制度?提示郡國并行制使地方諸侯勢力強大,不利于中央集權的強化。為此,漢武帝建立刺史監(jiān)察制度。刺史負責對轄區(qū)內郡級官員及其子弟和豪強勢力進行巡視監(jiān)察,有利于中央集權的鞏固和國家的統(tǒng)一。[解析]思考角度一是漢武帝采取這項制度時面臨的國家形勢;二是建立此制度能起到怎樣的作用。研微點圖解歷史1.推恩令概念闡釋察舉制察舉制是漢武帝時期確立的一種選拔官吏的制度,是自下而上推選人才的制度,主要包括舉孝廉和舉賢良兩種方式,重視品行和才干,試用考核通過后再任命官職。相比于先秦時期以血緣、門第世襲的世官制,察舉制是一種歷史的進步。2.漢代的中外朝制度知識點三

東漢的興衰一、西漢滅亡

1.原因:西漢后期,政治日趨黑暗,土地兼并嚴重,賦稅徭役沉重,破產農民淪為奴婢或流亡,社會動蕩不安。

2.王莽篡權:公元9年,外戚王莽奪取皇位,改國號為新,西漢滅亡。二、王莽統(tǒng)治

1.王莽新政:王莽針對西漢后期的社會矛盾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試圖挽救社會危機,但措施不切實際,反而使社會矛盾更加激化。

2.政權覆亡:王莽統(tǒng)治末年,國家出現嚴重的旱災和蝗災,綠林、赤眉等農民大起義終于爆發(fā)。23年,綠林軍在昆陽擊敗王莽軍隊主力。隨后,綠林軍攻入長安,推翻王莽政權。三、“光武中興”

1.東漢建立:25年,西漢宗室劉秀重建漢朝,不久定都洛陽,史稱東漢,劉秀即漢光武帝。

2.統(tǒng)治措施類型內容政治(1)平定一些割據政權,實現全國統(tǒng)一(2)加強皇權,增強尚書臺的作用;嚴格控制外戚干政(3)裁并郡縣,裁減官吏,節(jié)省開支(4)整頓吏治,懲處貪污腐敗3.結果:社會經濟在穩(wěn)定的政局下重新發(fā)展起來,史稱“?___________”。類型內容經濟(1)清查全國墾田、戶口數量(2)釋放奴婢思想重視儒學光武中興續(xù)表四、東漢的衰落

1.東漢后期統(tǒng)治(1)東漢中期以后,出現外戚宦官交替專權的局面。(2)一些正直官員和士人不滿現實,品評人物,抨擊時政,稱為“清議”。他們觸犯了宦官利益,被誣陷為“黨人”,遭到嚴厲鎮(zhèn)壓,史稱“黨錮之禍”。

2.黃巾起義(1)原因:東漢時期,豪強地主勢力發(fā)展迅速,土地兼并嚴重,階級矛盾日益尖銳。(2)概況:184年,張角創(chuàng)立的“太平道”的信徒,在多個地方同時發(fā)動起義。起義軍頭裹黃巾,稱“黃巾軍”。(3)結果:動搖了東漢王朝的統(tǒng)治基礎。地方長官趁機擁兵自重,軍閥割據局面出現,東漢政權名存實亡。研微點知識拓展1.東漢豪強地主勢力的發(fā)展東漢時期,“累世公卿”的豪族,把持著從中央到地方的政權。追隨劉秀的開國功臣,既是朝廷新貴,又是地方豪強。大姓豪強占有大量田地人口,建立自成一體的田莊。田莊規(guī)模宏大,經濟上自給自足,擁有家兵,筑有塢堡壁壘。莊主不向國家交納租賦。豪強地主逐漸成為一種地方割據勢力。2.漢朝政治的特點(1)布衣將相:西漢開國諸臣授官將相的,絕大多數“起自布衣”,這些人大都沒有貴族頭銜,稱之為“布衣將相”。(2)重視母族親屬關系:漢代皇室的母族勢力受到了充分的重視,西漢出現了呂后專政和竇太后專權,東漢出現了外戚干政的局面,這些都是母族親屬勢力強大的表現。(3)儒士受到重用: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后,儒士受到了重用,幾乎壟斷了漢代官僚體系。(4)地方勢力強大:王國問題解決后,豪強地主逐漸成為威脅中央集權的主要力量,最終導致了東漢的滅亡。圖解歷史漢代的外戚、宦官交替專權知識點四

兩漢的文化兩漢的文化史學《史記》西漢?________撰寫,首創(chuàng)紀傳體通史體裁,敘述了上起黃帝、下至漢武帝年間的歷史《漢書》東漢班固撰寫,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文學漢賦介于韻文和散文之間的文體,講究鋪陳排比,辭藻華麗樂府詩樂府(國家專管音樂的機構)采集民歌修改而成的詩五言詩流行于東漢民間,語言樸實、生動,傳播廣泛司馬遷科技醫(yī)學《黃帝內經》,成書于戰(zhàn)國至西漢間,奠定了中醫(yī)理論的基礎《神農本草經》,成書于東漢,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藥物學專著數學《九章算術》,在中國數學史乃至世界數學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造紙術改進105年,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意義紙成為主要書寫材料,大大促進了中國和世界文化的傳播和發(fā)展知教材學思之窗(教材P23)談談閱讀上述詩賦的感受體會。提示(1)漢賦辭藻華麗,將漢代的恢宏氣勢發(fā)揮到了極致。(2)漢樂府詩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其中很多詩具體而深入地反映了社會下層民眾真實的日常生活。(3)五言詩語言樸實押韻。[解析]思考角度一是詩賦具有怎樣的文學特點,二是詩賦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現實。研微點知識拓展兩漢文化的特點(1)統(tǒng)一與多樣化的有機結合。(2)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頻繁。(3)氣勢恢宏。探究點

漢武帝鞏固大一統(tǒng)的舉措及影響

史料一

中朝,內朝也。大司馬左右前后將軍、侍中、常侍、散騎、諸吏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為外朝也?!稘h書》

史料二漢武帝時通過行政干預和經濟剝奪來削弱高貲、富商大賈的勢力,使抑商政策達到極端:實行鹽鐵酒專賣,迫使大商賈退出商業(yè)活動的主要陣地,起到了壓制商人的目的?!膸胖?,也在于打擊“不佐國家之急”的商人;均輸、平準的實行更是以官辦販運貨易排除私商,并由政府壟斷物價,而征收財產稅及算緡、告緡幾乎使全國所有富商大賈陷于破產?!幾酝趸蒈墩撉貪h時期的抑商政策與商人社會地位的變化》讀史指導史料一從“中朝”“外朝”可知該史料反映了漢武帝時期中央機構的變化史料二據史料“使抑商政策達到極端”等可知,該史料主要論述了漢武帝時期對待商業(yè)及商人的政策問題思考(1)史料一表明漢代中央官制有什么變化?其實質是什么?提示變化:漢武帝重視大司馬左右前后將軍、侍中、常侍等組成的中朝,形成中外朝制度,進一步削弱了相權。實質:加強皇權。(2)據史料二及所學知識,指出漢武帝時抑商政策的特點、主要目的及表現。提示特點:通過行政干預和經濟剝奪抑制“私商”。目的:打擊商人勢力的膨脹,增加政府財政收入,增強國家實力。表現:改革幣制、政府壟斷經營、打擊和壓制商人。一、漢武帝時代“大一統(tǒng)”局面形成的措施及影響

1.政治方面(1)改革官制,加強皇權。任用低級的官吏和侍從人員為尚書令、侍中等,共議軍國大事,形成“中朝”這一決策機構;以丞相為首的官僚機構,演化為一般的執(zhí)行機構,稱為“外朝”。(2)實行察舉制,大量選拔人才,重視官吏的任用和考核,加強皇帝對地方官吏的控制;實行刺史制度,將全國分為13個州部,分設刺史,刺史代表中央行使巡視監(jiān)察的權力。(3)逐步削弱王國權力,漢武帝時頒布“推恩令”,使王國問題得以逐步解決。上述措施的推行,一方面削弱了以丞相為首的外朝官的權力,君權得到加強,另一方面也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與管理,使中央集權得以加強,大一統(tǒng)的政治局面逐漸形成。

2.經濟方面:繼續(xù)推行重農抑商政策,實行均輸平準、鹽鐵官營等經濟政策,打擊私營工商業(yè)者;同時加強對土地的管理。

通過實行上述措施,國家加強了對經濟的管控,增強了國家的經濟實力,為漢武帝時代開疆拓土奠定了物質基礎。

3.思想方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尊崇儒學,提倡“大一統(tǒng)”思想,逐步確立了儒學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主流地位,適應了漢武帝時期的統(tǒng)治需要。董仲舒的新儒學成為封建社會正統(tǒng)思想。

4.民族交往和對外關系方面:北擊匈奴,派張騫兩次出使西域,開辟中西交通道路——“絲綢之路”,加強了對少數民族地區(qū)的管轄,統(tǒng)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得以鞏固和加強。二、“大一統(tǒng)”的內涵“大一統(tǒng)”不僅包含“大一統(tǒng)”的思想,而且包含“大一統(tǒng)”的地理范圍,以及為達成“大一統(tǒng)”目標而采取的行動。漢武帝“大一統(tǒng)”的國家觀包含四個方面:在主權統(tǒng)一方面,對內強調中央權威,對外反對少數民族發(fā)動的戰(zhàn)爭;在民族統(tǒng)一方面,主張民族統(tǒng)一;在疆域統(tǒng)一方面,維護疆域統(tǒng)一;在思想方面,主張統(tǒng)一思想。[2021吉林長春外國語學校高一期末]漢武帝從中央各機構中選拔了一批資歷較淺但有才能的官員,入宮侍從左右,參與決策,丞相逐漸失去了漢初的顯赫威風。材料表明(

)A.宰相制度漸趨崩潰 B.皇權得到進一步強化C.官僚政治日趨形成 D.國家決策權逐漸下移B[解析]從題干可知,漢武帝從中央各機構中選拔了一批資歷較淺但有才能的官員,入宮侍從左右,參與決策,形成中朝,這削弱了三公九卿的權力,加強了專制皇權,故選B項;A項不符合史實,排除;材料信息無法說明官僚政治日趨形成,排除C項;皇帝掌握著最高決策權,排除D項。課時歸納總結知識聯(lián)網史論術語1.漢武帝統(tǒng)治時期,從政治、經濟、思想、民族交往和對外關系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鞏固統(tǒng)治的措施,形成了多民族的封建國家“大一統(tǒng)”的強盛局面。2.董仲舒的“獨尊儒術”適應了西漢政府加強中央集權的統(tǒng)治需要。儒學正統(tǒng)地位在漢代確立后,儒家思想逐漸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思想。3.兩漢后期的外戚干政和宦官專權現象,導致了兩漢政治腐朽,土地兼并嚴重,階級矛盾尖銳,促使兩漢政權逐步走向衰亡。漢武帝獨尊儒術原因第一,原來的宗法社會并沒有被完全破壞,漢初的平民樂于使用昔日貴族的禮教制度;第二,漢完成統(tǒng)一之后,制定各種新制度,離不開儒家學者的幫助,在這方面,其他學派遠不能與儒家相比;第三,儒家六藝兼容并包,儒家獨尊后,其他學說仍可在六藝的大帽子下,改頭換面,保持存在?!幾择T友蘭《中國哲學史》根據上述材料,分析漢武帝獨尊儒術有哪些原因。提示原因:歷史傳統(tǒng)的影響;現實社會狀況的影響;儒家學說的包容性。題組一西漢的建立與“文景之治”1.[2020山東濟寧高一期中]西漢初年,“自天子不能具醇駟,而將相或乘牛車”。針對上述經濟狀況,漢初采取了怎樣的統(tǒng)治思想(

)A.法家思想 B.墨家思想 C.儒家思想 D.道家思想D2.[2020天津河北高一期中]“漢興,掃除煩苛,與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儉,孝景遵業(yè),五六十載之間,至于移風易俗,黎民醇厚?!辈牧厦枋龅氖?

)A.秦亡教訓 B.漢承秦制 C.文景之治 D.漢代滅亡C題組二西漢的強盛3.[2020遼寧省實驗中學高一期中]漢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年),梁王劉武薨,景帝“立梁孝王子明為濟川王,子彭離為濟東王,子定為山陽王,子不識為濟陰王”。梁國由此一分為五,封四侯。漢景帝的做法(

)A.擴大了地方王國勢力 B.廢黜了梁國的王國地位C.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 D.結束了郡、國并存的局面C4.[2020山東鄒城高一期中]三國時期學者孟康解釋“中朝”說:“中朝,內朝也。大司馬、左右前后將軍、侍中、常侍、散騎、諸吏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為外朝也。”漢朝實行中外朝(

)A.有利于控制地方 B.削弱了諸侯的勢力C.有助于加強皇權 D.加速了西漢的滅亡C5.[2020山東棗莊模塊考試]東漢初年,國家規(guī)定對于被察舉人員“務授試以職”。即對于確認的被察舉人員,地方要先給予一定的官職進行試用,考核合格后才能舉薦到中央。這種做法表明當時(

)A.地方政府把持了選官的權力 B.考試選官的方式得到廣泛推行C.國家注重所察舉的官員的素質 D.地方察舉不實的現象十分嚴重C6.[2021福建三明高一期末]漢武帝之后,隨著儒學自上而下的大力推行和民眾自下而上的主動學習,儒家文化在中華大地廣為傳播;“大一統(tǒng)”的民族觀也日漸深入人心。據此可知,漢代“獨尊儒術”(

)A.推動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發(fā)展 B.促進了各派學術思想自由競爭C.打破了世家大族壟斷官場局面 D.保證了專制皇權和政局的穩(wěn)定A[解析]根據“儒家文化在中華大地廣為傳播;‘大一統(tǒng)’的民族觀也日漸深入人心”可知,隨著儒家正統(tǒng)地位的確立,“大一統(tǒng)”觀念也逐漸深入人心,說明漢代的“獨尊儒術”推動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發(fā)展,故選A項;“獨尊儒術”結束了各派學術思想自由競爭的局面,排除B項;“獨尊儒術”與打破世家大族壟斷官場局面沒有關系,排除C項;“獨尊儒術”并不一定就能保證專制皇權和政局的穩(wěn)定,排除D項。題組三東漢的興衰7.[2020北京平谷高一期中]增強尚書臺的作用,嚴格控制外戚干政,清查全國墾田、戶口數量,釋放奴婢,與這些事件密切相關的是(

)A.漢承秦制 B.文景之治 C.光武中興 D.黨錮之禍C[解析]材料中的政治、經濟舉措都是東漢光武帝劉秀在位時期實行的措施,最終推動了“光武中興”的局面出現,故選C項;漢承秦制,指漢朝繼承了秦朝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縣制,這與材料內容無關,排除A項;黨錮之禍是指東漢末期,士大夫、貴族等對宦官亂政的現象不滿,與宦官發(fā)生黨爭的事件,排除D項。8.[2021湖南永州高一期末]東漢末年政論家仲長統(tǒng)講述了東漢豪強勢力的迅猛發(fā)展:“豪人之室,連棟數百。膏田滿野。奴婢千群,徒附萬計。船車賈販,周于四方。廢居積貯,滿于都城?!标P于東漢豪強勢力的發(fā)展,下列認識不正確的是(

)A.通過經商營利購買土地 B.容易發(fā)展成為地方割據勢力C.反映了土地兼并的嚴重 D.D.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B[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豪強勢力發(fā)展壯大后,容易發(fā)展為地方割據勢力,威脅到中央集權,故B項正確,D項錯誤;根據材料中“船車賈販,周于四方。廢居積貯,滿于都城”可知,東漢豪強通過經商營利購買土地,故A項與題意不符,排除;根據材料中“豪人之室,連棟數百。膏田滿野。奴婢千群,徒附萬計”可知,當時土地兼并嚴重,故C項與題意不符,排除。題組四兩漢的文化9.[2021安徽合肥六中高一期末]“里田術曰:廣縱里數相乘得積里。以三百七十五乘之,即畝數。”這段描述最可能出自(

)A.《九章算術》 B.《黃帝內經》C.《詩經》 D.《墨經》A[解析]題干涉及田畝計算,屬于數學范疇,A項是數學專著,正確;B項是醫(yī)術,排除;C項是文學作品,排除;《墨經》主要是討論認識論、邏輯和自然科學的問題,排除D項。10.[2020遼寧撫順六校協(xié)作體高一期末]下列圖片是中國郵政發(fā)行的主題為“中國古代文學家”的紀念郵票,包括生活在同一時代的四位人物:賈誼、司馬相如、揚雄和班固。將他們列為一組是因為他們的作品(

)A.為現實主義文學奠定基礎 B.用華麗辭藻描繪盛世局面C.C.適應了普通市民生活的需要 D.注重感情抒發(fā)和神韻意趣B[解析]賈誼、司馬相如、揚雄和班固均為漢代著名的文學家,這一時期“賦”為主要的文學體裁,其特點是“辭藻華麗、氣勢恢宏”,故B項正確。一、選擇題11.[2021安徽合肥六中高一期末]漢文帝時,算賦(漢代對成年人所征的丁口稅)由每人每年120錢減至每人每年40錢,徭役則減至每三年服役一次。漢景帝時,把秦時17歲傅籍(秦漢時適齡男子必須在專門的名冊登記,并開始服徭役、兵役)的制度改為20歲始傅。上述措施(

)A.有利于農業(yè)的恢復發(fā)展 B.緩和了統(tǒng)治集團內部的矛盾C.抑制了民間工商業(yè)發(fā)展 D.順應了小國寡民的社會心理A[解析]材料反映了漢文帝、漢景帝時期的措施,減輕了人民的負擔,有利于改變漢初經濟凋敝的局面,促進農業(yè)的恢復與發(fā)展,故選A項;材料反映的減輕賦稅、徭役和兵役的措施,與緩和統(tǒng)治集團內部矛盾無關,故排除B項;漢文帝、漢景帝鼓勵農業(yè)恢復與發(fā)展的措施,有利于民間工商業(yè)的發(fā)展,故排除C項;材料沒有體現小國寡民的社會心理,排除D項。12.有學者指出,漢代選舉,大體而言,被選人最先要進學校讀書,才獲補吏,才獲察舉。這就形成了由教育而行政實習、由行政實習而選舉、由選舉而考試、由考試而被任用的流程。而在當時,讀書機會本就難得,所以往往會造就“書生貴族”。這反映出察舉制(

)A.使政府得到了大量的優(yōu)秀人才 B.使地方教育得到迅速發(fā)展C.使經學世家容易變成士族門閥 D.使考試做官成為社會風氣C[解析]命題立意本題主要是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考查察舉制的影響。解題思路第一步:時空定位漢代第二步:關鍵信息讀書、察舉、書生貴族第三步:材料主旨察舉制實行的后期容易造成一定的消極影響第四步:選項分析A項材料強調的是察舉制度會造就“書生貴族”,強調消極影響?B項材料強調察舉制的消極影響,與地方教育得到發(fā)展無關?C項漢代察舉制下容易出現“書生貴族”,即在讀書機會較少的情況下,通曉經學的世家容易成為門閥√D項察舉制以推薦為主,并未使考試做官成為社會風氣?13.[2020遼寧鞍山高一期末]漢武帝采用主父偃的建議,“令諸侯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采納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漢武帝實施這兩項措施的共同目的是(

)A.強化君權神授思想 B.繁榮思想文化C.擴大地方權力 D.強化大一統(tǒng)D[解析]漢武帝采納了主父偃的建議,實行“推恩令”,允許諸侯王將自己的封地分給子弟以建立較小的侯國,由此諸侯國的勢力越分越小,中央集權得以加強;漢武帝又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確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統(tǒng)地位,在思想文化上實現了統(tǒng)一,有利于鞏固中央統(tǒng)治。這兩項措施的共同目的都是加強中央集權,強化大一統(tǒng),故D項正確。14.[2020安徽合肥六中高一期中]光武帝劉秀曾下令度田(清丈土地,核實戶口),但結果以失敗告終。特別是像河南、南陽等地,度田官都知道“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陽帝鄉(xiāng)多近親”,根本不敢如實度田。據此可知光武帝度田(

)A.觸犯了地方豪強勢力的利益 B.削弱了中央政治經濟力量C.破壞了均田制度的順利推行 D.推動了田莊經濟迅速發(fā)展A[解析]材料“‘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陽帝鄉(xiāng)多近親’,根本不敢如實度田”說明光武帝度田觸犯了地方豪強勢力的利益,故難以實行,故A項正確;材料沒有反映度田削弱了中央政治經濟力量,故B項錯誤;當時沒有實行均田制,故C項錯誤;度田不會推動田莊經濟迅速發(fā)展,故D項錯誤。點睛本題解題的關鍵是正確理解材料關鍵信息“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陽帝鄉(xiāng)多近親”,學生可以結合所學知識從度田遭到地方豪強勢力的抵制角度入手,即可進行正確判斷。15.[2021黑龍江省實驗中學高一期末]造紙術是中華民族的偉大發(fā)明。下圖是甘肅天水放馬灘西漢墓出土的紙質地圖,這是迄今為止唯一經過科學考古發(fā)掘出土于古墓葬的西漢紙。據此判斷(

)DA.造紙術最早出現于西漢時期B.秦漢時期,紙成為主要書寫材料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