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成功收復臺灣鄭成功(1624年-1662年),漢族,明末清初軍事家,民族英雄。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儼,號大木,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鎮(zhèn)人。其父鄭芝龍,其母名田川氏。弘光時監(jiān)生,隆武帝賜姓朱、并封忠孝伯,這也就是他俗稱“國姓爺”的由來。清兵入閩,其父鄭芝龍迎降,他哭諫不聽,起兵抗清。后與張煌言聯(lián)師北伐,震動東南。鄭成功一生,抗清驅(qū)荷,以趕走荷蘭殖民主義者、收復祖國領土臺灣的業(yè)績載入史冊,海峽兩岸均立像樹碑紀念。有《延平王集》行世。明天啟四年(公元1624年),荷蘭殖民主義者侵占中國臺灣。清初,鄭成功下決心趕走侵略軍。順治十八年(南明永歷十五年,公元1661年)三月,鄭成功親率2.5萬名兵將,分乘百艘戰(zhàn)船,從金門出發(fā)。他們冒著風浪,越過臺灣海峽,在澎湖休整幾天準備直取臺灣。荷蘭侵略軍聽說鄭成功要進攻臺灣,十分驚恐。他們把軍隊集中在臺灣(今臺灣東平地區(qū))、赤嵌(今臺南)兩座城堡,還在港口沉破船阻止鄭成功船隊登岸。鄭軍乘海水漲潮將船隊駛事件簡介進鹿耳門內(nèi)海,主力從禾寮港登陸,從側背進攻赤嵌城,并切斷了與臺灣城的聯(lián)系。戰(zhàn)斗中,侵略軍以“赫克托”號戰(zhàn)艦攻擊,鄭成功一聲令下,把敵軍緊緊圍住,60多只戰(zhàn)船一齊發(fā)炮,把“赫克托”號擊沉。與此同時,又擊潰了臺灣城的援軍。赤嵌的荷蘭軍在水源被切斷,外援無望的情況下,向鄭軍投降。盤踞臺灣城的侵略軍企圖負隅頑抗,鄭成功在該城周圍修筑土臺,圍困敵軍8個月之后,下令向臺灣城發(fā)起強攻。康熙元年初(南明永歷十六年,公元1662年),侵略軍頭目被迫到鄭成功大營,在投降書上簽了字。至此,鄭成功從荷蘭侵略者手里收復了淪陷38年的我國神圣領土臺灣。
明永歷十三年(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9月,鄭成功率大軍進攻南京失敗后返回廈門,鑒于敵我力量的懸殊和客觀形勢的變化,決計跨海東征收復臺灣,開辟穩(wěn)固安全的抗清基地。永歷十五年(1661年)2月,鄭成功將出征艦隊分兩批出發(fā)。首程隊伍約2.5萬人,大小戰(zhàn)船數(shù)百艘,由鄭成功統(tǒng)領于3月23日從金門出發(fā),次日抵達澎湖,因天氣惡劣,鄭軍被困數(shù)日。在面臨糧絕的險境下,鄭成功當機立斷號令進軍,冒著暴風驟雨直赴臺灣。4月初一拂晚大軍抵達鹿耳門港,利用漲潮時間,通過荷蘭守軍認為不能通過的航道,一舉擊敗了荷軍的攔截勝利登岸。在臺灣人民的歡迎和幫助下,鄭成功大軍將荷軍據(jù)守的赤嵌城團團的圍困,荷軍司令官描難實叮在“孤城援絕、城中乏水”的形勢下,于4月初六日獻城投降。接著,鄭成功命令部隊從水陸兩路圍攻熱蘭遮城(臺灣城)。由于荷蘭人的長期經(jīng)營,該城十分堅固,加之荷軍火炮精良,鄭軍強攻失利,鄭成功乃改強攻為長期圍困,為解決大軍乏糧問題,又遣各鎮(zhèn)分派汛地屯墾。5月初二日,鄭軍第二批部隊在黃安等人的率領下抵達臺灣,鄭軍的糧食危機暫得緩解,兵力也得到加強。鄭成功一面部署圍城,一面加強政治和經(jīng)濟建設,整頓軍隊,進一步改善軍民關系,頒布各種法令和條例,為經(jīng)營臺灣打下基礎。鄭成功收復臺灣的經(jīng)過遠在巴達維亞的荷蘭殖民者在得悉鄭成功進抵臺灣后,即派遣一支增援部隊約725人,由雅科布·考烏率領赴臺。7月23日,援臺荷軍艦隊向鄭軍發(fā)起進攻,鄭成功指揮水師奮起反擊,予來犯荷軍以重創(chuàng),對峙數(shù)月后,考烏見勢孤力窮,于10月5日率艦隊逃離臺灣。困守臺灣城的荷軍由于救援無望,糧、藥缺乏,疾病傳染,戰(zhàn)死病亡已達1600余人,僅存700余名官兵,士氣低落,但荷蘭殖民者駐臺長官揆一仍作困獸之斗。與此同時,鄭軍也面臨極大的困難,大軍乏糧,堅城久攻不下,清廷又厲行海禁,欲置鄭軍于死地,不斷有士兵逃亡事件發(fā)生。面對重重困難,鄭成功以無比堅強的意志和毅力,繼續(xù)指揮驅(qū)逐荷蘭殖民者的正義之戰(zhàn)。12月(1662年1月),鄭成功認為進攻臺灣城,徹底打敗荷蘭侵略軍的時機已經(jīng)成熟。鄭軍經(jīng)過激戰(zhàn)首先奪取了戰(zhàn)略要地烏特利支堡,逐漸縮小對臺灣城的包圍圈。城中荷軍見大勢已去,亂作一團,揆一多次召開緊急會議商討對策,最后決定放棄抵抗,獻城投降。
12月13日(1662年2月1日),荷蘭侵略者終于被迫在投降書上簽字,至此,淪為荷屬殖民地達38年之久的臺灣,又重新回到祖國的懷抱。在收復臺灣的偉大斗爭中,鄭成功展示了卓越的政治、軍事、外交才能,為祖國和人民立下了不朽的功勛,他的豐功偉績,永遠值得炎黃子孫們的敬仰和懷念祖國的寶島—臺灣臺灣為什么被稱為“祖國寶島”溫暖濕潤的氣候和面積廣闊的山地孕育了臺灣島豐富的森林資源。臺灣山脈海拔較高,從山下至山上氣候的垂直分異明顯,使得臺灣森林樹種十分豐富,有“亞洲天然植物園”的美譽。其中樟樹是臺灣最著名的樹種,樟腦產(chǎn)量居世界首位。臺灣西部平原氣候溫暖濕潤,土壤深厚肥沃,成為稻米、甘蔗、亞熱帶熱帶水果的主要區(qū),因此臺灣有“海上糧倉”“東方甜島”“水果之鄉(xiāng)”的美譽。它的自然條件好1/2的森林覆蓋率也是和世界經(jīng)濟交通聯(lián)系的樞紐,臺灣的重要性不僅在自然特產(chǎn)豐富,還有在自然地理位置方面。自明清以來,被稱為“七省藩籬”、“東南門戶”,是祖國東南沿海地區(qū)的海上屏障。隨著現(xiàn)代工業(yè)和交通的發(fā)展,處于西太平洋南北航線要沖的臺灣位置越來越重要。在政治、軍事、經(jīng)濟和交通等方面臺灣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臺灣省位于我國東南的海面上,東臨太平洋,與福建海相望;臺灣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的神圣領土,是中國沿海和東太平洋上的軍事前沿陣地;臺灣位于中國沿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