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痛、惡寒、發(fā)熱_第1頁
頭痛、惡寒、發(fā)熱_第2頁
頭痛、惡寒、發(fā)熱_第3頁
頭痛、惡寒、發(fā)熱_第4頁
頭痛、惡寒、發(fā)熱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頭痛、惡寒、發(fā)熱第一頁,共23頁?!吨嗅t(yī)內科學各論》感冒第二頁,共23頁。一、概述二、分型論治三、辨證調護第三頁,共23頁。

·教學比賽·一、感冒概念二、源流(歷代醫(yī)論)三、中西醫(yī)對照、范圍四、病因病機五、類證鑒別六、辨證論治第四頁,共23頁。感冒是感受觸冒風邪而導致的常見外感疾病,臨床表現(xiàn)為鼻塞、流涕、噴嚏、咳嗽、頭痛、惡寒、發(fā)熱、全身不適等為其特征。

感冒概念:感冒概述第五頁,共23頁。感

1:

冒受邪方式3:主證:七大

主證2:基本病因:風邪4:病性:常見

病、外感病知識點感:順受時邪---六淫邪氣(至而不及,至而太過)冒:逆受非時之氣(至而非至,不至而至)七大主證鼻塞、流涕、噴嚏、咳嗽、頭痛、惡寒、發(fā)熱、全身不適1發(fā)熱惡寒,頭痛,身痛---太陽經(jīng)氣不利,2流涕,噴嚏,鼻塞---風從上受,肺竅不利3咳嗽---肺為華蓋,宣肅不利感冒概述第六頁,共23頁。a.輕——感受當令之氣——稱傷風(冒風、冒寒)感冒分類:b.重——感受非時之邪——稱重傷風c.一個時期內廣泛流行、證候多相類似

者——時行感冒感冒概述第七頁,共23頁。

發(fā)病學、流行病學a:風為六淫之首,百病之長

b:春為風令

c:冬為寒水司令,朔風凜冽,風寒相合,更易傷人a:本病有一定傳染性,在易感季節(jié)發(fā)病率很高

b:極少傳變,病程短而易愈

c:對老、少、弱者,可變生他病·教學比賽·A:四季均可發(fā)生,尤以春、冬多見B:流行病學:感冒概述第八頁,共23頁。1:早在《內經(jīng)》中已有關于本病記載,指

病因為風

2:《傷寒論》中對感冒風寒分輕重施治

3:《諸病源候論》——提出本病具有較強

傳染性“時行病”

4:《仁齋直指方·諸風》篇直提感冒之名

5:《丹溪心法·傷風》提出病位屬肺,辛溫,

辛涼兩大治法源流感冒概述第九頁,共23頁。1:相當于而屬于:病毒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中西醫(yī)病證對照:2:西醫(yī)感冒表現(xiàn):急性鼻炎

急性咽炎

急性扁桃腺炎

急性氣管炎

急性肺炎感冒概述第十頁,共23頁。外因(主要原因)與其他當令之時氣相合傷人

(以風寒風熱為主)

非時之氣夾時行病毒傷人

(不跟季節(jié)病情多重互為染易)內因(關鍵)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正氣失充(虛證)失調(偏虛證)風邪

病因

感冒概述第十一頁,共23頁。3、病理關鍵:肌表不和

肺失宣肅

機1:風性輕揚、多犯上焦——傷于風

者、上先受之2:肺處胸中、位于上焦、主氣司呼

吸、喉為其關、開竅于鼻、外

合皮毛、職司于外、首傷于肺感冒概述第十二頁,共23頁。

發(fā)熱汗傳變感冒高熱或不發(fā)熱汗出脈靜身涼不傳

溫病發(fā)熱甚至高熱汗后熱雖暫降可傳變入里

但脈數(shù)不靜

身熱旋即復起類證鑒別:感冒概述第十三頁,共23頁。辨證論治:辨癥:七大主癥,病程五—七天,全身癥狀

不重,少有重變

辨證:風寒、風熱、著濕兼夾之證

總治則:其在皮者、汗而發(fā)之風寒——辛溫發(fā)汗風熱——辛涼清解暑濕——清暑所濕解表兼虛——扶正解表感冒概述第十四頁,共23頁。辨證:

發(fā)熱惡寒汗鼻頭痛咳嗽咽喉痰渴舌脈輕重無塞抬痛咳聲重痛清無苔薄浮線

白浮緊重輕不暢塞脹痛咳元越燥粘黃渴薄白浮數(shù)

(漂)痛飲黃.熱微惡少無昏脹偶咳或痛粘渴不苔薄濡數(shù)

風痛欲飲黃膩.風寒風熱暑濕感冒概述第十五頁,共23頁。祛風解表

總治則:感冒概述第十六頁,共23頁。二、分型論治:風寒風熱暑濕辛濕解表

辛涼解表

清暑祛濕解表荊防效毒散

(風寒甚者,加麻桂.咳嗽甚者加蘇子,前胡)銀翹散

(咽痛甚者加射干,玄參,發(fā)熱甚者加白薇,生石膏)新加香薷飲·教學比賽·第十七頁,共23頁。體虛感冒氣虛陰虛外感證

+

氣虛證外感證

+

陰虛證益氣解表滋陰解表參蘇飲加減葳蕤湯特別提示(1)第十八頁,共23頁。三、辨證調護A:服用防治方案

B:顧護正氣:調起居、適寒溫、遠邪源

C:環(huán)境衛(wèi)生A:煎藥服藥法:輕煎、溫服

B:藥后將息法:顧護正氣:調起居、適寒、遠邪源

C:多飲開水、適當休息1:未病先防;渴而掘井、斗而鑄兵、不亦晚乎2:護理第十九頁,共23頁。特別提示(2)1:中藥在抗菌、抗病毒方面作用的選擇(1)清熱解毒中藥較西藥在抗菌抗病毒方面更廣譜。(2)清熱解毒中藥不但針對病原體,而且提高人體免疫力。(3)辛涼解毒藥多用于病毒性疾病,苦寒解毒藥多用于細菌性疾病,清熱去濕藥多用于特異性感染。第二十頁,共23頁。(1)常用退熱藥:發(fā)汗退熱藥桂枝、生石膏;大清里熱藥大青葉、魚腥草;透熱出表藥柴胡、荊芥;退虛熱藥青蒿、白薇。(2)選藥原則:寒溫并用,透表清里,內托外散。2:中藥退熱藥物的選擇特別提示(2)第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