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盛路、1號路、茂盛路、鼎盛路)工程地質勘察報告_第1頁
(興盛路、1號路、茂盛路、鼎盛路)工程地質勘察報告_第2頁
(興盛路、1號路、茂盛路、鼎盛路)工程地質勘察報告_第3頁
(興盛路、1號路、茂盛路、鼎盛路)工程地質勘察報告_第4頁
(興盛路、1號路、茂盛路、鼎盛路)工程地質勘察報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前言1.1任務由來工業(yè)園建設投資有限公司擬在復盛修建4條道路(興盛路、1號路、鼎盛路、茂盛路),為了查明建設場地工程地質條件及提供地基基礎設計所需的巖土參數(shù),特委托重慶市二零八地質環(huán)境研究院有限公司承擔該工程的地質勘察工作。1.2工程概況本次復盛片區(qū)(興盛路、1號路、茂盛路、鼎盛路)包含4條道路。興盛路全長約1.303km(其中A段長約1.082km,B段長約0.221km),A段K0+000~K1+082.045,采用城市支路標準,設計車速30km/h,標準路幅寬度16m,采用雙向兩車道設計;B段K0+000~K0+220.728,采用城市次干路標準,設計車速30km/h,標準路幅寬度26m,采用雙向四車道設計。1號路K0+000~K0+711.813,全長約0.712km,采用城市支路標準,設計車速30km/h,標準路幅寬度16m,采用雙向兩車道設計。茂盛路K0+000~K1+233.035,全長約1.233km,采用城市支路標準,設計車速20km/h,標準路幅寬度16m,采用雙向兩車道設計。鼎盛路K0+000~K0+749.865,全長約0.750km,采用城市次干路標準,設計車速30km/h,標準路幅寬度26m,采用雙向四車道設計。渝利鐵路東西向橫穿場地中央,其中興盛路、茂盛路、鼎盛路均上跨渝利鐵路,上跨渝利鐵路段道路已實施。已實施路段范圍為:興盛路A段K0+457.414~K0+611.78段;鼎盛路K0+446.172~K0+596.643段;茂盛路K0+426.295~K0+576.178段。本次勘察范圍不包括已實施道路范圍。根據(jù)設計提供資料,擬建道路興盛路設計里程為興盛路A段全線為路基形式,挖方邊坡最大高度約17.5m,填方邊坡最大高度約10.5m。擬建道路1號路全線為路基形式,挖方邊坡最大高度約2m,填方邊坡最大高度約2.5m。擬建道路茂盛路全線為路基形式,挖方邊坡最大高度約17m,填方邊坡最大高度約14m。擬建道路鼎盛路全線為路基形式,挖方邊坡最大高度約8m,填方邊坡最大高度約1m。鼎盛路及興盛路B段道路等級為城市次干路,其余均為城市支路。該工程重要性等級為二級。設計挖方邊坡坡率:填筑土、粘土、強風化基巖:1:1.00;弱風化基巖:1:0.75。填方邊坡采用放坡處理,第一級邊坡按1:1.75放坡,坡高8m,第二級邊坡按1:1.75放坡,兩級之間設2米平臺,平臺向外傾斜2~4%,第三級邊坡按1:2放坡,兩級之間設2米平臺,平臺向外傾斜2~4%。1.3勘察目的及任務本次勘察的目的為道路設計提供地質依據(jù)和參數(shù)。具體任務如下:查明擬建工程各地段的地形、地貌特征,劃分地貌單元;查明擬建工程各地段的地質構造、巖土類型、性質及其分布,基巖風化層厚度及風化破碎程度;查明擬建工程各地段的地下水類型、埋藏條件,提供地下水位及其變化幅度和對工程及環(huán)境的影響,提出防治方案。查明場地埋藏的河道、溝濱、墓穴、防空洞等對工程不利的埋藏物;判定擬建工程場地水和土對建筑材料的腐蝕性;查明擬建工程場地不良地質作用的成因、類型、性質、空間分布、發(fā)生和誘發(fā)條件、發(fā)展趨勢及危害程度,論證對工程建設的影響程度,并提出計算參數(shù)及整治措施的建議;對場地穩(wěn)定性與適宜性進行評價,對挖填方邊坡的穩(wěn)定性分析進行評價并提出防治措施建議和設計參數(shù);對場地和地基地震效應作出評價;分析評價場地地基的穩(wěn)定性、均勻性和承載力,提供地基變形計算參數(shù);評價場地特殊巖土;進行場地地質條件可能造成的工程風險分析?,F(xiàn)行有關規(guī)范規(guī)定的其他勘察任務要求等。1.4勘察依據(jù)及執(zhí)行的主要技術規(guī)范:1.4.1勘察依據(jù)①《建設工程勘察合同》②《巖土工程勘察任務委托書》1.4.2勘察執(zhí)行的主要技術規(guī)范①《市政工程地質勘察規(guī)范》(DBJ50-174-2014);②《公路工程地質勘察規(guī)范》(JTGC20-2011);③《公路橋涵地基與基礎設計規(guī)范》(JTG3363-2019);④《公路工程抗震設計規(guī)范》(JTGB02-2013);⑤《建筑邊坡工程技術規(guī)范》(GB50330-2013);⑥《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011-20102016年版);⑦《巖土工程勘察規(guī)范》GB50021-2001(2009年版);⑧《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礎設施工程勘察文件編制深度規(guī)定》(2020);⑨《重慶市巖土工程勘察文件編制深度規(guī)定》(2017年版)。1.5勘察階段及勘察等級接受委托任務后,我公司隨即組織技術人員進行實地踏勘,根據(jù)現(xiàn)場踏勘情況和《市政工程地質勘察規(guī)范》(DBJ50-174-2014)等相關規(guī)定編制工程地質勘察方案。1.5.1勘察等級的確定據(jù)委托書要求,本工程道路為城市次干路、城市支路,工程重要性等級為二級;擬建道路將形成最高填方邊坡14.7m高邊坡,安全等級為一級;場地類別為中等復雜場地(見表1-1);據(jù)《市政工程地質勘察規(guī)范》(DBJ50-174-2014)表3.2.2判定,工程地質勘察等級為甲級。表1-1場地類別劃分判定因素特征場地類別1地形、地貌地形坡度一般<10°,局部達到35°中等復雜2巖層傾角(°)12°中等復雜3巖土特征種類較多,較不均勻,有特殊巖土復雜4巖體完整程度較完整簡單5土層厚度(m)19.6復雜6地表水、地下水對巖土體影響程度小簡單7不良地質現(xiàn)象發(fā)育程度不發(fā)育簡單8破壞地質環(huán)境的人類活動中等強烈中等復雜綜合判定場區(qū)場地類別為中等復雜場地1.5.2勘察范圍及勘察階段的確定根據(jù)重慶市城鄉(xiāng)建設委員會《重慶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礎設施工程勘察階段暫行規(guī)定》的通知(渝建〔2013〕346號)相關要求,對本場地進行勘察階段的判定,具體見表1-2判定表;根據(jù)判定結果,該項目可不進行初步勘察,可進行直接詳勘。表1-2勘察階段判定表判定款項判定條件對應判定條件的場地及工程指標判定結果場地及項目1在復雜場地上建設工程安全等級為一級的建設項目場地為中等復雜、工程安全等級二級不需進行初勘其他建設場地1滑坡、危巖、崩塌、泥石流、巖溶塌陷等不良地質作用較為發(fā)育,且其影響面積占建設場地30%及以上的建設場地不良地質作用不發(fā)育不需進行初勘2場地地形坡角大于30°的自然土坡或地形坡角大于60°的自然巖坡,且其影響面積占建設場地的50%及以上的建設場地局部地形坡角大于30°,且其影響面積占建設場地的約10%不需進行初勘3三峽庫區(qū)175m蓄水位(吳淞高程)岸線外側水平距離100m范圍內的建設場地。無不需進行初勘4存在礦產采空區(qū)或地下硐室,且采空區(qū)或地下硐室頂距離擬建工程最低面小于2倍洞跨的建設場地。無不需進行初勘其他建設項目1總建筑規(guī)模大于50萬m2且高層建筑規(guī)模占總建筑規(guī)模的比例超過70%的大型住宅區(qū)。無不需進行初勘2建筑高度大于200m的超高層建筑。無不需進行初勘3總建筑面積大于10000m2的城市軌道交通地下車站或長度大于500m的隧道。無不需進行初勘4主跨跨徑大于150m及以上的斜拉橋、懸索橋等纜索承重橋梁以及拱橋,立體交叉線路為3層級3層以上(不急地面道路及地道)的大型互通立交橋梁。無不需進行初勘按渝建發(fā)[2013]345號文的規(guī)定,該勘察范圍詳見表1-3判定表,勘察范圍滿足要求。表1-3工程勘察范圍判定表判定款項判定條件對應判定條件的場地、邊坡判定結果環(huán)境邊坡及其影響區(qū)域1對于無外傾結構面控制的巖質邊坡,勘察范圍線到坡頂線外側的水平距離不應小于1倍邊坡高度??辈旆秶€到坡頂線外側的水平距離大于1倍邊坡高度。滿足勘察范圍2對于有外傾結構面控制的巖土邊坡,勘察范圍線應根據(jù)組成邊坡的巖土性質及可能破壞模式確定,且勘察范圍不應小于外傾結構面影響范圍。勘察范圍大于外傾結構面影響范圍。滿足勘察范圍3對于可能出現(xiàn)土體內部滑動破壞的土質邊坡,勘察范圍線到坡頂線外側的水平距離不應小于1.5倍邊坡高度??辈旆秶€到坡頂線外側的水平距離大于1.5倍邊坡高度。滿足勘察范圍4對可能沿巖土界面滑動的土質邊坡,勘察范圍線應大于可能沿巖土界面滑動的土質邊坡后緣邊界,且還應大于可能沿巖土界面滑動的土質邊坡前緣邊界(即剪出口位置)??辈旆秶€大于可能沿巖土界面滑動的土質邊坡前緣邊界、后緣邊界。滿足勘察范圍基坑邊坡及其影響區(qū)域1巖質基坑邊坡勘察范圍線到基坑邊線外側的水平距離不應小于其基坑深度的1倍。無基坑邊坡。滿足勘察范圍2土質基坑邊坡勘察范圍線到基坑邊線外側的水平距離不應小于其基坑深度的2倍。無基坑邊坡。滿足勘察范圍3當需要采用錨桿(索)支護時,勘察范圍線到基坑邊線外側的水平距離不應小于其基坑深度的2倍。無基坑邊坡。滿足勘察范圍1.6.勘察方法、勘察工作布置及勘察工作完成情況1.6.1勘察工作布置原則本次勘察以甲方提供的地形圖及工程平面布置圖為基礎,按《市政工程地質勘察規(guī)范》(DBJ50-174-2014)的要求布置勘察工作量??碧近c線主要布置在擬建道路路基中央及路基兩側邊坡,以控制路基穩(wěn)定性,查明挖、填邊坡及設置支擋構造物處的工程地質條件。本次勘察共布設橫勘探線57條,縱向勘探線7條,間距約50m;布設鉆孔213個,實施鉆孔205個(ZK171、ZK174、ZK177位于施工區(qū)無法施工;ZK194位于水塘內無法施工;ZK24~ZK27位于渝利鐵路上方廣場,該路段路基已形成未施工)。鉆孔間距一般為15~35m,鉆孔深度:挖方路基段鉆孔深度為進入設計路面高程以下2~5m,部分進入中風化基巖;填方路基段鉆孔深度一般為進入設計路面高程以下1~4m,部分進入中風化巖層;結構支檔段鉆孔深度為進入持力層3~5,并進入中風化巖層。本次勘察勘探工作布置符合相關規(guī)范要求。1.6.2勘察工作方法及技術要求(1)工程地質測繪工程地質測繪(1:1000):以穿越法、追索法結合實測地質點圈定不同地層界線,著重調查人工填土厚度及性質及測定巖層產狀及節(jié)理裂隙等;查清各地質構造形跡;調查不良地質作用,測繪面積約0.215km2。(2)工程測量根據(jù)該業(yè)主提供的坐標控制系重慶市獨立坐標為依據(jù)實施作業(yè)。運用重慶市連續(xù)運行衛(wèi)星定位網(wǎng)絡服務系統(tǒng)進行RTK測量取得大地坐標,然后通過已知三個控制點求取其當?shù)刈鴺讼档钠邊?shù),作業(yè)前對控制點進行實地檢校。經檢校無誤后,才作為放線依據(jù),對控制點檢測的坐標、高程誤差達到工程測量精度符合《工程測量規(guī)范》(GB50026-2007)及《GPS測量規(guī)范》(2009)的要求,可提供下一步測量作業(yè)??辈煦@孔測設方法:采用中海達(V60實施動態(tài)水平精度:±(10+1×10-6×D)mm。垂直進度:±(20+1×10-6×D)mm)勘測鉆孔實地位置放樣和施工,結束后定測鉆孔實地位置。(3)鉆探本次鉆探嚴格按有關操作規(guī)程和規(guī)范執(zhí)行,共進場XY-150型鉆機8臺。鉆孔孔徑開孔不小于Φ110mm,終孔不小于Φ91mm。在鉆進過程中嚴格控制回次進尺,工程技術人員跟班進行編錄,嚴格按照有關規(guī)范規(guī)程驗收鉆探成果,及時采取巖樣。(4)原位測試在場地填土區(qū)域,為了評價填土層的均勻性、密實程度等土體性質,對其布設重型動力觸探試驗。本次勘察在14個鉆孔位置布置動力觸探試驗。(5)取樣試驗為查明巖石物理力學性質,本次勘察分別采取不同巖性的巖樣分別作室內試驗,樣品采取嚴格按照有關規(guī)范進行。1.6.3勘察工作完成情況野外工作于2021年4月17日組織8臺150型鉆探進場,2021年4月28日完成全部外業(yè)工作,2021年4月29日轉入室內資料整理工作。由于興盛路西側緊鄰燃氣管網(wǎng),因此設計在興盛路西側增加了3段擋墻,我公司于2021年5月24日組織1臺150型鉆探再次進場,2021年5月30日完成外業(yè)工作。本次勘察完成的主要工作量見表1-4。表1-4完成工作量統(tǒng)計項目單位完成工作量工程地質測繪1:1000km20.215鉆探孔數(shù)個205(放孔213個,8個未實施)鉆孔進尺m3306.49取樣及試驗樣品組巖樣49、土樣6組水位觀測個205原位試驗重型觸探m/孔92.5/14工程測量勘探點及地質點測量組日3地質斷面測量(1:500)Km/條4.2/4地質斷面測量(1:200)Km/條5.215/60勘察期間,茂盛路K0+850-K0+950m區(qū)域為其他工地施工區(qū),該區(qū)域鉆孔無法實施,但通過野外調查及原始地形圖、相鄰鉆孔能大致推斷該區(qū)域的土層厚度及下伏巖性,不影響其勘察質量。本階段勘探工作基本能滿足施工圖設計要求。1.7勘察質量評述本次勘察工作采用了工程地質調查與測繪、鉆探、室內巖土試驗等多種手段,其方法、手段和完成的實物工作量滿足相應規(guī)范要求,達到了勘察目的,可為作為設計方進行設計的地質依據(jù)。1、工程測量根據(jù)該業(yè)主提供的坐標控制系重慶市獨立坐標為依據(jù)實施作業(yè)。作業(yè)前對控制點進行實地檢校。經檢校無誤后,才作為放線依據(jù),對控制點檢測的坐標、高程誤差達到工程測量精度符合、《工程測量規(guī)范》(GB50026-2007))2、《GPS測量規(guī)范》(2009)的要求??刂泣c成果表1-5點名等級縱坐標X(m)橫坐標Y(m)高程H(m)G179279.19185440.533240.070G278965.44686007.913229.092G379601.05086061.387241.5022、工程地質測繪本次測繪的主要內容為1:200~1:1000工程地質測繪,測繪采用穿梭法和追蹤法進行場地的面狀控制和重點地段地質現(xiàn)象的追蹤,以控制和查明勘察控制范圍內的地形地貌;地層巖性及巖石風化程度;地質構造、巖體結構、結構面的性狀和發(fā)育特征;水文地質;不良地質現(xiàn)象;人類工程活動對地質條件的影響;場地或附近地下管網(wǎng)和既有建(構)筑物情況。地質點定位采用經緯儀或地質羅盤進行定位,精度符合有關規(guī)范規(guī)程規(guī)定。3、鉆探對于覆蓋層采用小水量全斷面取芯鉆進,基巖采用φ91鉆具回轉鉆進,開孔孔徑為110mm,終孔孔徑未小于91mm。鉆進過程中嚴格按勘察綱要及鉆探操作規(guī)程執(zhí)行。填土采取率≥65%,粉質粘土采取率≥90%,強風化基巖采取率≥65%,中風化基巖采取率≥80%,符合規(guī)范要求,鉆探地質人員跟班記錄,鉆探各類原始記錄齊全。4、地質編錄:由兩名工程地質技術人員跟班野外作業(yè),認真觀察,仔細描述,然后技術負責人及時對原始編錄資料進行復核,原始基礎資料記錄清楚、準確,能正確反映客觀地質現(xiàn)象。5、采試樣巖石試樣利用φ91mm鉆孔巖芯采集,以鉆具慢速回轉采取,取樣長度不得小于60cm,所采集巖樣采用石蠟密封,運送過程中用稻草作樣品間墊層;土樣用薄壁取土器在鉆孔中采集,采用快速靜力連續(xù)壓入法,采集Ⅰ級土樣6組。各樣品按標準進行封裝送檢,取樣方法符合《建筑工程地質勘探與取樣技術規(guī)規(guī)程》(JGJ/T87-2012)有關要求,取樣種類控制了勘察區(qū)主要地層,取樣數(shù)量滿足標準及勘察綱要要求,繼而保證了室內測試成果的準確性。6、室內試驗室內試驗對砂巖及泥巖進行了天然及飽和單軸抗壓、直剪等強度試驗,土樣進行物性及變形試驗。室內試驗均交由重慶市二零八工程檢測有限公司進行分析,試驗依據(jù)《土工試驗方法標準》GB/T50123-2019及《工程巖體試驗方法標準》GB/T50266-2013進行,試驗方法、項目數(shù)量達到規(guī)范要求,數(shù)據(jù)準確可靠。7、水文地質觀測所有鉆孔在終孔后抽干孔內施工循環(huán)水24小時后進行了簡易水文地質觀測和孔內水位測量,試驗操作及資料整理符合要求。8、原位試驗重型動力觸探本次勘察對建設場地內較厚填土層段做了14處重力觸探試驗,采用重63.5Kg錘,落距為76cm,探頭直徑74mm,錐角60度,累計打入10cm的錘擊數(shù)作為重型觸探試驗錘擊數(shù)。試驗設備規(guī)格符合國家及地方標準要求,試驗采用自動脫鉤的自由錘法,探桿最大偏斜度不超過2%,錘擊貫入連續(xù)進行,錘擊速率小于30擊/min,并減小導向桿與錘間的摩阻力,對離散性大的測試數(shù)據(jù),采用多孔資料或鉆探資料及其它原位測試資料綜合分析。原位測試工作質量符合規(guī)范要求。9、見證本次勘察外業(yè)見證單位為重慶一零七工程勘察設計院有限公司,見證人張斌。經見證員進行全程采用旁站式監(jiān)督,確定本次勘察野外成果真實有效,符合規(guī)范要求。綜上所述:根據(jù)該工程的特點,本次勘察采取工程測量、工程地質測繪、鉆探、原位試驗、采樣室內試驗等相結合的方法。本次勘察工作實施過程中,按規(guī)范中有關技術要求進行了工程質量管理。各項工作均按現(xiàn)行的規(guī)程規(guī)范執(zhí)行,各項工作指標均滿足有關技術要求,所獲各項資料齊全,數(shù)據(jù)真實可靠。通過對周邊相鄰建筑的調查、收集資料,結合本次鉆探,能滿足相鄰建筑的影響評價。經室內綜合研究整理后提交的文件圖表等資料,可供設計方及業(yè)主使用。2、自然地理概況及工程地質條件2.1地理位置及交通擬建道路位于重慶市兩江新區(qū)復盛。擬建道路區(qū)南側為復盛鎮(zhèn)、北側為協(xié)睦高速收費站。擬建道路興盛路、茂盛路、鼎盛路起點接現(xiàn)有道路福生大道,終點分別接園區(qū)規(guī)劃道路,1號路起點接興盛路,穿過鼎盛路,終點接茂盛路。場地內安福路及渝景大道均已形成可通行車輛,場地整體交通較便利。2.2氣象、水文擬建復盛片區(qū)道路場地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區(qū),具有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冬暖春早、夏熱秋涼、夏多伏旱等特點。年均降水量1050毫米,年均氣溫18℃,年平均日照約1260小時,年平均無霜期319.1天。受冬季風和夏季風的影響,最多風向為東北風,次為西北風,四季平均風速約在每秒2米左右。擬建道路沿線地表主要水體為多個水塘。經調查,在枯水期,魚塘內水深不超過2米。在雨季,因地表降雨匯積,魚塘內水深2~3米。2.3地形地貌勘察區(qū)屬構造剝蝕淺丘地貌,整體呈北高南低。南側區(qū)域為棄土回填,整體地形平緩,地形坡角一般1°~3°。北側區(qū)域基本為原始地貌,地形坡角一般5°~25°,局部陡坎及堆積填方區(qū)域地形坡角達35°。最高點位于擬建道路興盛路終點端,高程約266.5m,最低點位于擬建道路茂盛路起點端,高程為224m,相對高差42.5m。照片1南側區(qū)域現(xiàn)狀地形照片2興盛路區(qū)域現(xiàn)狀地形照片3興盛路A段終點段區(qū)域現(xiàn)狀地形照片4擬建茂盛路中段區(qū)域現(xiàn)狀地形2.4地質構造勘察區(qū)地質構造位置屬大盛場向西翼,巖層呈單斜狀產出。巖層傾向85~95°,傾角8~12°,優(yōu)勢產狀90°∠12°。層面閉合、平直,結合程度好。經對場地及周邊區(qū)域的調查結果表明:區(qū)內無斷層通過,基巖強風化帶風化裂隙發(fā)育,基巖中等風化帶裂隙不發(fā)育,基巖中主要發(fā)育2組裂隙:裂隙Ⅰ產狀205°∠72°,裂面平直光滑,粘土充填,延伸長5m~50m,裂隙寬1~3cm,間距1.5~2.5m,屬硬性結構面,結合程度差。裂隙Ⅱ產狀285°∠80°,裂面較直光滑,少量粘土充填,延伸長3.0~5.0m,裂隙寬8~10mm,裂隙間距1.0~2.5m,屬硬性結構面,結合程度差。區(qū)內未發(fā)現(xiàn)斷層及次級褶皺,地質構造簡單。2.5地層巖性2.5.1巖土層工程地質特征根據(jù)工程地質測繪揭示,場區(qū)地層由上而下依次為第四系全新統(tǒng)人工填土層(Q4ml)、殘坡積層(Q4el+dl)基巖為侏羅系中統(tǒng)沙溪廟組(J2s)泥巖、砂巖,現(xiàn)將各地層巖性分述如下:1、第四系全新統(tǒng)人工填土層(Q4ml)素填土:雜色,稍濕,主要成份為砂、泥巖碎石、粉質粘土等,局部表面堆積有建筑垃圾。碎塊石含量25~60%不等,粒徑10~300mm,局部可達3000mm,分布不均勻。經調查訪問,回填時間為2012年(回填約8年左右),為其他場地開挖棄土隨意回填,結構整體稍密,局部松散。厚度0.5(ZK9)~18.6m(ZK17,未見基巖),分布于勘察區(qū)南側及茂盛路終點段。2、第四系全新統(tǒng)殘坡積層(Q4el+dl)粉質粘土:黃褐色,干強度中等,韌性中等,可塑狀,捻面稍具光澤,無搖震反應。分布于填土之下,揭示厚度0~7.7m(ZK66)。3、侏羅系中統(tǒng)沙溪廟組地層(J2s)場區(qū)內基巖為砂巖、泥巖,分布連續(xù)穩(wěn)定。①砂巖(J2s-Ss):灰白色、淺灰色為主。中粒結構,中厚層狀構造,主要礦物成分為石英、長石含少量云母,局部含泥質條帶。主要分布于茂盛路K0+600m至終點段。②泥巖(J2s-Ms):紫紅色。泥質結構,主要由粘土礦物組成,含砂質較重。主要分布于興盛路。2.5.2風化帶特征及基巖面特征根據(jù)《市政工程地質勘察規(guī)范》(DBJ50-174-2014)結合鉆取巖芯風化程度,在鉆孔深度范圍內可劃分強、中等風化帶:基巖強風化帶:巖芯破碎,多呈碎塊狀,風化裂隙發(fā)育,巖質軟。各孔均有揭露,厚0.6m~3.0m。基巖中風化帶:巖芯多呈柱狀,節(jié)長5~35cm,局部碎塊狀,巖質較硬,各孔均有揭露?;鶐r面與上覆土層呈不整合接觸,勘察區(qū)基巖界面整體起伏平緩,界面坡度角在1°~5°之間,為侵蝕剝蝕的基巖界面。2.6水文地質條件1、地下水的類型根據(jù)地下水在土層、巖石中賦存條件,將場區(qū)地下水分為松散巖類孔隙水和基巖裂隙水兩類。(1)松散巖類孔隙水松散巖類孔隙水賦存于全新統(tǒng)第四系人工填土層,主要接受大氣降雨補給,在接受補給后,向下滲透及逕流的方式向低洼處排泄,部分滲入基巖裂隙中,補給基巖裂隙水,并在四周高中央低的洼地地帶形成上層滯水,該類地下水動態(tài)主要受季節(jié)性影響,具較大的動態(tài)變化特征。本次勘察揭示填土層結構松散~稍密,孔隙一般較大,是良好的透水層。填土下部部分為粉質粘土層,粉質粘土為相對隔水層。場地未平場前原始地形整體呈V字型,中間低兩側高,泄水條件較差。該類地下水受季節(jié)性影響,鉆孔揭示無穩(wěn)定連續(xù)地下水位。(2)基巖裂隙水基巖裂隙水主要賦存于基巖裂隙中,主要接受大氣降雨及上部松散巖類孔隙水滲透補給,沿裂隙運移,向地形低洼處排泄。區(qū)內基巖巖性主要為砂、泥巖,泥巖為相對隔水層,具阻水作用,富水條件差。砂巖為相對透水層,基巖裂隙水主要賦存于砂巖風化和構造裂隙中,沿基巖風化帶裂隙作短途運移后向低洼處排泄,該類地下水量貧乏。經抽干鉆孔循環(huán)水24小時后觀察,場地內鉆探深度范圍內未見穩(wěn)定連續(xù)的地下水位。場區(qū)水文地質條件簡單。2.7水、土腐蝕性評價根據(jù)周邊地質環(huán)境調查,場區(qū)附近巖、土層無工業(yè)污染,擬建道路沿線勘察深度范圍內無穩(wěn)定連續(xù)的地下水位,場地內無地表水系分布,依據(jù)《公路工程地質勘察規(guī)范》(JTJC20-2011)附錄K判定,場地環(huán)境類型為Ⅲ類。據(jù)地區(qū)經驗判定,環(huán)境水和土體對混凝土結構有微腐蝕性,對鋼筋混凝土結構中鋼筋有微腐蝕。2.8不良地質現(xiàn)象經調查,場區(qū)內未發(fā)現(xiàn)滑坡、泥石流、崩塌、危巖、活動性斷層等不良地質現(xiàn)象,也無防空洞、暗濱、采空區(qū)等不利埋藏物,在自然狀態(tài)下場地整體穩(wěn)定。

3、巖土物理力學特征3.1巖土測試成果可靠性分析本次勘察采集巖樣43組、土樣6組,采集樣品的勘探孔數(shù)量為勘探孔總數(shù)的1/4~1/3。樣品采取嚴格按照有關規(guī)范進行,室內試驗由重慶市二零八工程檢測有限公司嚴格按照相關規(guī)范進行測試,室內試驗遵照《工程巖體試驗方法標準》GB/T50266-2013執(zhí)行。試驗成果真實可靠。3.2巖土的物理力學指標統(tǒng)計根據(jù)《市政工程地質勘察規(guī)范》DBJ50-174-2014中的有關規(guī)定及以下公式統(tǒng)計:0=σ=δ=ψa=1±δ式中,指標作為作用項時取“+”;指標作為抗力項時取“-”;K=ψa·0式中:i—巖土參數(shù)的試驗值0—巖土參數(shù)的平均值K—巖土參數(shù)的標準值σ—巖土參數(shù)的標準差δ—巖土參數(shù)的變異系數(shù)ψa—修正系數(shù)本次工作中,所有巖土樣均按規(guī)范要求采集,樣品具有代表性,試驗方法與操作正確;綜合測試手段可靠;方法得當,數(shù)據(jù)合理。本項目由4條路組成,由于南側區(qū)域段(興盛路A段起點至K0+900、1號路、鼎盛路、茂盛路起點至K0+580段)已平場,路基為均為同一時期堆積的人工填土,而興盛路A段K0+900至終點巖性主要為泥巖,茂盛路K0+580至終點段巖性主要為砂巖,因此沒有按道路進行分工點統(tǒng)計。由于前期試驗已出,后期增加的3段擋墻進行單獨統(tǒng)計。3.3巖土體物理力學性質試驗成果統(tǒng)計本次勘察,針對不同的巖土體取巖土樣進行測試。試驗成果按照《市政工程地質勘察規(guī)范》(DBJ50-174-2014)的相關規(guī)定進行分別統(tǒng)計。1、素填土場內填土堆積時間約8年,揭露厚度最大18.6m(未見基巖),本次勘察抽取14個鉆孔對素填土進行重型動力觸探試驗(見表3.3-1),根據(jù)N63.5擊數(shù)查《市政工程地質勘察規(guī)范》DBJ50-174-2014表3.1.9,場地素填土呈稍密狀態(tài)(局部為松散狀),成分很不均一,差異性較大,變異性較大。表3.3-1重型動力觸探擊數(shù)N63.5數(shù)據(jù)統(tǒng)計鉆孔編號試驗深度(m)測試區(qū)間值(擊)單孔平均值厚度加權平均值(N63.5)未修正擊數(shù)平均值變異系數(shù)ZK61.0~12.71~3213.30.6412.4ZK161.5~6.91~2411.50.38ZK210.5~5.43~4112.00.58ZK331.0~5.13~2213.20.36ZK791.2~5.55~2312.30.34ZK861.0~9.21~2712.70.52ZK900.5~5.82~3012.00.44ZK971.0~10.34~3511.30.49ZK1080.5~8.82~2712.20.51ZK1181.0~9.51~5013.10.54ZK1190.5~4.22~2212.90.37ZK1371.0~5.83~2513.00.41ZK1411.2~104~4512.80.53ZK1430.5~5.71~2711.80.45粉質粘土場地內粉質粘土分布不一,局部較厚薄,本次勘察采集粉質粘6組土樣進行土常規(guī)試驗。統(tǒng)計結果見表3.3-2。表3.3-3粉質粘土物理力學性質成果數(shù)據(jù)統(tǒng)計樣品編號天然含水率(%)密度(g/cm3)天然比重孔隙比孔隙率(%)飽和度(%)液限(%)塑限(%)液性指數(shù)塑性指數(shù)壓縮模量ES1-2(MPa)壓縮系數(shù)aV1-2(MPa-1)ZK2919.62.022.720.6137.9187.328.9160.2812.95.380.31ZK3218.32.012.710.59537.383.427.815.20.2512.65.380.31ZK6120.12.022.710.61137.9489.129.316.20.313.15.460.3ZK6521.12.012.710.63338.7590.430.116.80.3213.35.250.31ZK6619.42.012.710.6137.8886.228.615.60.29135.210.31ZK12920.52.022.720.62338.3789.629.616.40.3113.25.450.3平均值19.82.02.70.638.087.729.116.00.313.05.40.33、基巖本次勘察共采取中風化砂、泥巖巖樣49組,進行天然和飽和抗壓、直剪試驗。場地內強風化基巖破碎無法取樣,未進行試驗。統(tǒng)計結果見表3.3-3~3.3-6。表3.3-3中風化泥巖力學性質成果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巖性鉆孔編號抗壓強度鉆孔編號抗剪強度天然抗壓強度(MPa)飽和抗壓強度(MPa)C(MPa)φ(°)泥巖ZK116.847.337.894.584.695.21ZK460.73234.5ZK135.065.596.113.143.33.73ZK470.98334.89ZK204.845.135.733.053.133.38ZK591.1435.83ZK336.346.897.233.994.134.48ZK490.65334.29ZK407.648.028.595.045.135.33ZK531.0135.19ZK444.164.595.112.582.713.07ZK680.8634.72ZK626.567.087.464.264.464.55ZK705.786.086.473.643.654.01ZK947.868.348.895.115.345.51ZK1055.465.896.333.443.593.73ZK1097.357.878.344.784.85.25ZK1285.846.336.913.683.924.22ZK1326.897.617.934.484.794.84ZK1474.224.875.612.572.923.25統(tǒng)計個數(shù)424266平均值6.554.080.9034.90標準差1.250.840.180.55變異系數(shù)0.190.210.200.02修正系數(shù)0.950.950.830.99標準值6.223.860.7534.45表3.3-4中風化砂巖力學性質成果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巖性鉆孔編號抗壓強度鉆孔編號抗剪強度天然抗壓強度(MPa)飽和抗壓強度(MPa)C(MPa)φ(°)砂巖ZK223.725.326.417.519.720.3ZK1563.6139.5ZK534.235.937.228.429.431.2ZK1595.1240.71ZK2220.823.925.41517.719.3ZK1623.4139.27ZK2930.933.836.124.727.430.3ZK1694.7240.41ZK4340.742.245.13535.937.4ZK1756.0241.83ZK7438.540.143.733.133.736.3ZK1795.7241.35ZK7529.63133.723.424.827.6ZK8425.426.929.119.12123ZK12242.344.246.935.537.638.9ZK13636.238.941.229.332.735ZK15138.441.743.632.334.637.5ZK15334.837.239.928.230.933.9ZK15820.722.12515.316.619ZK16731.534.736.925.228.530.6ZK17023.926.528.417.720.122.2ZK17328.130.733.921.624.627.5ZK18241.743.345.934.635.939統(tǒng)計個數(shù)515166平均值34.127.84.7740.51標準差7.427.121.081.01變異系數(shù)0.220.260.230.02修正系數(shù)0.950.940.810.98標準值32.326.13.8839.68表3.3-5(擋墻段)中風化砂巖力學性質成果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巖性鉆孔編號天然抗壓強度(MPa)飽和抗壓強度(MPa)砂巖ZK20631.332.634.12526.128.6ZK196(不參與統(tǒng)計)4.624.725.013.053.213.41統(tǒng)計個數(shù)33平均值32.726.6表3.3-6(擋墻段)中風化泥巖力學性質成果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巖性鉆孔編號天然抗壓強度(MPa)飽和抗壓強度(MPa)泥巖ZK1994.34.95.262.752.993.26ZK2024.685.295.923.043.333.61ZK2035.265.886.173.373.73.89ZK2095.716.296.843.373.774.24ZK2126.847.267.694.244.574.69統(tǒng)計個數(shù)1515平均值5.893.65標準差0.980.58變異系數(shù)0.170.16修正系數(shù)0.920.93標準值5.443.393.4巖體基本質量等級巖體基本質量等級根據(jù)《巖土工程勘察規(guī)范》(GB50021-2001)2009年版及重慶地區(qū)經驗判定:(1)基巖強風化據(jù)鉆探結果,強風化巖體破碎,巖質極軟,風化裂隙發(fā)育;根據(jù)《巖土工程勘察規(guī)范》(GB50021-2001)2009年版表3.2.2-3條確定,巖體基本質量等級為Ⅴ類。(2)基巖中風化中風化巖體中主要發(fā)育2組構造裂隙,根據(jù)鉆探巖芯,巖體為較完整巖體;中風化泥巖的飽和抗壓強度標準值為3.86MPa,屬極軟巖;根據(jù)《巖土工程勘察規(guī)范》(GB50021-2001)2009年版表3.2.2-3確定泥巖的巖體基本質量等級為Ⅴ類。中風化砂巖的飽和抗壓強度標準值為26.1MPa,屬較軟巖;根據(jù)《巖土工程勘察規(guī)范》(GB50021-2001)2009年版表3.2.2-3確定砂巖的巖體基本質量等級為Ⅳ類。3.5土石可挖性分類根據(jù)勘察成果,按《市政工程地質勘察規(guī)范》(DBJ50-174-2014)附錄A表A.0.1土、石工程分級表,將勘察揭露的各巖土層的土石工程分級見REF_Ref532251009\h表3.5-1。表3.5-1土石工程分級表巖土類型地質特征巖土單元土石類別土石等級素填土稍密①普通土Ⅱ粉質粘土可塑②松土Ⅰ砂巖強風化④1硬土Ⅲ中風化④2次堅石Ⅴ泥巖強風化⑤1硬土Ⅲ中風化⑤2軟石Ⅳ3.6設計參數(shù)取值原則及設計參數(shù)建議值設計參數(shù)取值原則:巖質地基承載力特征值:依據(jù)巖體完整性、巖體裂隙發(fā)育程度、巖石破碎程度、巖塊單軸天然抗壓強度標準值查《公路橋涵地基與基礎設計規(guī)范》(JTG3363-2019)表4.3.3-1確定;巖體抗剪強度建議值:巖體抗剪強度標準值:巖體內摩擦角標準值可由巖石內摩擦角標準值乘以0.90的折減系數(shù)再乘以時間效應系數(shù)0.95折減確定;巖體粘聚力標準值可由巖石粘聚力標準值乘以0.3的折減系數(shù)再乘以時間效應系數(shù)0.95折減確定。粉質粘土地基承載力特征值fak根據(jù)物理性質結合地區(qū)經驗確定。填土地基承載力特征值fak按地區(qū)經驗確定。其它參數(shù)根據(jù)試驗成果或地區(qū)經驗,并結合本工程的特征按照《市政工程地質勘察規(guī)范》(DBJ50-174-2014)確定。②土體設計參數(shù)建議值按如下表3.6-1采用。表3.6-1巖土體物理力學參數(shù)推薦值一覽表巖土名稱巖土參數(shù)人工填土粉質粘土強風化泥巖強風化砂巖中風化泥巖中風化砂巖天然重度(KN/m3)*19.520*23.0*24.0*25.6*24.6飽和重度(KN/m3)*20.5*20.5*23.5*24.5*25.7*24.9天然抗壓強度標準值(Mpa)6.22(擋墻段取5.44)32.3(擋墻段取32.7)飽和抗壓強度標準值(Mpa)3.86(擋墻段取3.39)26.1(擋墻段取26.6)地基承載力特征值(kPa)*140*150*300*400*500*1500基底摩擦系數(shù)*0.25*0.25*0.30*0.35*0.40*0.60內摩擦角標準值(°)*26(天然)*23(飽和)29.4533.92粘聚力標準值(kpa)*5(天然)*3(飽和)2121104備注:“*”為經驗值。說明:1、*為經驗值,根據(jù)巖土試驗統(tǒng)計結果和有關規(guī)范結合場地實際情況得來。2、巖石與錨固體極限粘結強度標準值建議值(注漿強度M30):中風化泥巖取360kPa,中風化砂巖取1200kPa。3、巖體中裂隙結構面屬硬性結構面,其結合程度差,建議裂隙面結構面抗剪強度標準值:內摩擦角φ取18°,粘聚力c取50kPa;層面上局部含泥質薄膜,綜合判定層面結合程度很差,建議層面結構面抗剪強度標準值:內摩擦角φ取12°,粘聚力c取22kPa。4、本次勘察相關邊坡參數(shù)由開挖后的現(xiàn)狀邊坡情況結合重慶地區(qū)經驗綜合取值。泥巖、砂巖巖層層面和裂隙面的力學參數(shù)為靜態(tài)情況下的建議值,在外部環(huán)境影響下(爆破、暴雨等)值有可能急劇下降。未來開挖施工應嚴格執(zhí)行相關施工技術規(guī)范。5、報告圖件中標示的放坡線按設計意圖標示,僅供設計參考,具體放坡位置及坡率由設計確定。邊坡施工時,建議邊坡臨時坡度值(不含外傾結構面控制的巖土質邊坡及可能沿巖土界面產生整體滑移的土質邊坡):人工素填土:1:1.25,粉質粘土:1:1.0,強風化基巖:1:0.75,中等風化基巖巖:1:0.50~1:0.75。雨季施工注意排水,確保施工安全,同時施工臨時邊坡建議加強變形監(jiān)測工作。4、場地工程地質評價4.1場地穩(wěn)定性與適宜性分析根據(jù)區(qū)域地質資料、區(qū)域水文地質資料、地質災害防治規(guī)劃資料及本次現(xiàn)場調查,場地南側整體平坦,上部覆蓋人工填土厚度厚,北側大部分為原始地形,局部有堆積棄土形成邊坡,現(xiàn)狀穩(wěn)定。擬建場地未見有斷層發(fā)育,未發(fā)現(xiàn)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不良地質現(xiàn)象發(fā)育,未發(fā)現(xiàn)有埋藏的暗河、溝浜、防空洞等對工程不利的埋藏物。南側區(qū)域擬建道路設計標高與現(xiàn)狀基本一致,北側區(qū)域挖填較大,挖方邊坡最大高度約17.5m,填方邊坡最大高度14.7m。對開挖形成的邊坡進行有效防治后,適宜本工程建設。4.2道路分段工程地質評價根據(jù)工程地質單元及工程類型分段進行工程地質分析評價,本項目全線位于構造剝蝕低海拔緩丘陵地貌單元,全線以路基工程為主,無橋梁隧道?,F(xiàn)按路基工程的特征將全線按左右側分段進行分析評價,詳見表4.2-1。4.3地震效應評價4.3.1地震效應評價根據(jù)《中國地震動參數(shù)區(qū)劃圖》(GB18306-2015),場區(qū)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為0.05g。據(jù)《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011-2010)(2016年版)勘察區(qū)設計地震分組為第一組,抗震設防烈度為6度,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值為0.05g。擬建道路為城市次干道、支路,根據(jù)《公路工程抗震規(guī)范》(JTG/TB02-2013),擬建工程按標準類設防。據(jù)地區(qū)經驗,填土剪切波速取120m/s,為軟弱土;粉質粘土剪切波速取155m/s,為中軟土;下覆強風化基巖剪切波速500~800m/s,為軟質巖石;下覆中風化基巖剪切波速>800m/s,為巖石。擬建工程場地覆蓋層厚度為按場坪設計高程平整后,對場地進行地震效應評價,見REF_Ref532253258\h表4.3-1。表4.31場地等效剪切波速、場地類別、特征周期及建筑抗震地段劃分一覽表里程分段覆蓋層厚度(m)土層等效剪切波速(m/s)場地類別特征周期(s)抗震地段劃分備注興盛路A段K0+000~K0+32010.8(填土)120Ⅱ0.35一般地段A段K0+320~K0+457.4116.0(填土14.5m、粉質粘土1.5m)123Ⅲ0.45不利地段松散填土大于15m,建議壓實處理。A段K0+457.414~K0+611.78已實施A段K0+611.78~K0+93017.3(填土15.5m、粉質粘土1.8m)123Ⅲ0.45不利地段松散填土大于15m,建議壓實處理。A段K0+930~A段K1+080(終點)0800Ⅰ0.25一般地段B段K0+000~K0+10017.9120Ⅲ0.45不利地段松散填土大于15m,建議壓實處理。B段K0+100~K0+220.7286.2(填土4.0m、粉質粘土2.2m)132Ⅱ0.35一般地段1號路K0+000~K0+711.81316.8<厚度<80(根據(jù)收集原始地形圖)120Ⅲ0.45不利地段松散填土大于15m,建議壓實處理。鼎盛路K0+000~K0+3009.5填土120Ⅱ0.35一般地段K0+300~K0+446.1716.4填土120Ⅲ0.45不利地段松散填土大于15m,建議壓實處理。K0+446.172~K0+596.643已實施K0+596.643~K0+6502.3(填土)120Ⅰ0.25一般地段K0+650~K0+749.8650800Ⅰ0.25有利地段茂盛路K0+000~K0+426.29523.5(填土)120Ⅲ0.45不利地段松散填土大于15m,建議壓實處理。K0+426.295~K0+576.178已實施K0+576.178~K0+9800800Ⅰ0.25一般地段K0+980~K1+0806(填土)120Ⅱ0.35一般地段K1+080~K1+233.03514.7(填土)120Ⅱ0.35一般地段興盛路西側擋墻Ⅰ擋墻13(填土)120Ⅱ0.35一般地段Ⅱ擋墻16.7(填土)120Ⅲ0.45不利地段松散填土大于15m,建議壓實處理。Ⅲ擋墻10(填土)120Ⅱ0.35一般地段4.3.2地震穩(wěn)定性評價據(jù)鉆探揭露擬建場地覆蓋層主要為素填土和粉質黏土,場地未見粉砂、粉土分布,擬建場地抗震設防烈度為6度區(qū),不存在砂土液化問題;興盛路A段K0+640~K0+650段農田,存在軟土路基,不進行處理,易發(fā)生軟土沉陷,從而造成路堤邊坡失穩(wěn),對位于路堤底部的該類土進行清除處理后,無軟土在地震作用下的沉陷問題;在填土較厚地段當未壓實處理時,在地震作用下填土易產生震陷變形,建議對填土進行壓實處理。工程環(huán)境邊坡存在高邊坡工程,地震誘發(fā)場地邊坡整體失穩(wěn)的可能性較大,按適當坡率進行進行放坡或工程支擋可滿足抗震穩(wěn)定性要求。4.4地基均勻性及穩(wěn)定性評價4.4.1地基均勻性評價擬建道路沿線上覆填土、粉質粘土層厚度變化較大,分布不均,土層均勻性較差,松散~稍密。強風化基巖廣泛分布,埋深大;中等風化基巖在整個場地內均有分布,厚度大,強度高,但部分地段埋深大。4.4.2地基穩(wěn)定性評價擬建工程范圍巖土層之下未見河道、溝浜、墓穴、防空洞等對工程不利的埋藏物。擬建場地未見有斷層發(fā)育,未發(fā)現(xiàn)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不良地質現(xiàn)象發(fā)育,現(xiàn)狀斜邊坡整體穩(wěn)定。場地地面總體地勢平緩,巖土界面傾角總體比較平緩,基巖面上部覆蓋層無整體臨空面,擬建場地不會發(fā)生沿巖土界面的滑移。根據(jù)設計道路高程,路基持力層為人工填土、粉質粘土、強風化中風化基巖,人工填土厚度不一,分布整個場地南側,松散~稍密,均勻性差,壓實后穩(wěn)定性較好。4.5巖土層承載能力評價根據(jù)設計道路高程,路基為人工填土、粉質粘土、強風化中風化基巖,壓實后人工填土地基穩(wěn)定性較好,可作為路基持力層;粉質粘土、強風化中風化基巖可作路基持力層。興盛路西側擋墻采用中風化基巖作持力層。4.6路基干濕類型評價根據(jù)勘探成果,場地地下水埋深距離路面較大,路基主要受力層處于毛細水影響區(qū)以上,根據(jù)《城市道路路基設計規(guī)范》CJJ194-2013第4.2節(jié)劃分應屬于干燥路基。興盛路經過的地帶分布的水田、水塘等,由于長期積水,水田、水塘中的粉質粘土一般呈軟塑~流塑狀,含水量高,壓縮性大,形成高壓縮性飽和粘性土,具有高壓縮性、高孔隙比、高含水量特征,屬軟弱土類型。土體物理力學性質差,其強度不能滿足設計要求,填筑路堤易產生沉降和變形破壞。由鉆探揭露情況可知,過濕土分布厚度約3.5m,主要分布于水田、水塘表層,下部粉質粘土呈軟~可塑狀,為中壓縮性土。道路范圍內軟弱過濕土主要分布于線路興盛路K0+640~K0+650段。過濕土分布高程距離路面標高約7m,建議平場時對表層過濕土層進行換填,換填施工時排水困難的情況,可采取拋石擠淤處理。注:勘察期為旱季,雨季施工或施工平場期其匯水條件變化時,線路區(qū)軟土范圍及深度會有所增加,故請各方引起重視并加強動態(tài)設計、動態(tài)施工。4.7地表水、地下水作用評價首先,對路基涉及水田、水塘進行抽排后,場地清理后無常年性地表水體,擬建工程均位于城市最高洪水位以上,擬建工程不受常年性地表水體的影響。其次為降雨形成的地表徑流(面流與間歇性洪水),應注意降雨后對路槽施工的影響。最后,應對邊坡工程設置坡頂截水溝及道路邊溝及時排除地表水,以免地表徑流沿回填土相對軟弱的部位局部沖刷侵蝕,造成水土流失及構筑物與回填土體脫空等水毀災害。工程建設后,應加強截排水工設施。場地地下水為基巖裂隙水及素填土層內的孔隙上層滯水,無統(tǒng)一地下水位,地下水貧乏,對工程項目建設長期影響較小。在施工期間,雨水入滲或市政管網(wǎng)泄露等引起的地下水富集可采用排水方式降低地下水位。應注意降雨后短暫的上層滯留地下水對施工的影響。應做好排水及保護工作,同時應避免雨季施工。4.8相鄰建(構)筑物的影響擬建道路與既有建(構)筑物的影響渝利鐵路呈東西向橫穿擬建場地中央,興盛路、茂盛路、鼎盛路呈南北向橫跨渝利鐵路,經現(xiàn)場調查,興盛路、茂盛路、鼎盛路橫跨渝利鐵路兩側80m區(qū)域段道路已形成,擬建道路對渝利鐵路影響小。興盛路A段K0+821~K0+843段從現(xiàn)狀德福路橋梁下方通過。橋梁路面標高為251.102m,擬建道路標高為240.743m。路基上部為人工填土,擬建道路開挖不當可能致邊坡垮塌,建議做好支檔工程。場地內既有道路復生大道、渝景大道、德福路、安福路與本次擬建道路平交,不存在大的開挖,擬建工程對已有道路影響一般。興盛路西側擬建擋墻約5m距離存在天然氣管網(wǎng),施工前應對天然氣管網(wǎng)采取保護措施。已有道路兩側現(xiàn)有地下纜線較多,埋深不詳,距離擬建道路路基近,若施工不當,可能對地下線纜造成損壞,建議施工前查明相關線纜的具體空間位置,并對其進行有效保護措施。擬建道路與規(guī)劃軌道交通、道路的影響規(guī)劃軌道交通11號、15號線程東西向橫穿擬建場地。根據(jù)設計縱斷面,軌道交通11號、15號線均為下穿擬建道路,規(guī)劃軌道交通設計頂標高與道路設計標高相差最小約13,軌道交通處于巖體內。若軌道交通修建在前,擬建道路施工采用強夯對其有一定影響,則建議該區(qū)域采用分層碾壓;若軌道交通修建在后,硐室開挖不利可能導致道路開裂、變形等不利影響,則建議軌道交通硐室開挖應做好支撐并確保安全。規(guī)劃道路與擬建道路均為平交,相互影響主要在因施工時間先后問題,開挖不當可能破壞道路兩側管網(wǎng)及道路通行等方面,建議施工前應查明相鄰道路的管網(wǎng),并做好協(xié)調工作。4.9特殊土評價擬建路線范圍的特殊性巖土主要為素填土及粉質粘土、強風化基巖。擬建場內素填土主要分布于場地南側及茂盛路終點段,主要由粘土、泥巖、砂巖碎塊石等組成,密實度為稍密,回填時間約8年,土體厚度變化較大,土質均勻性差,容易造成道路路面變形、開裂;填土內部松散、填料不均勻,容易造成路基施工過程中出現(xiàn)不均勻沉降現(xiàn)象,為了避免道路在使用期間出現(xiàn)路面不均勻沉降的可能性,可進行翻挖后回填,并碾壓處理滿足規(guī)范要求,以壓實填土作為路基持力層。路基填土需分層壓實或強夯等措施進行處理,路基填料及壓實度應符合公路路基設計規(guī)范要求,壓實填土地基承載力需通過現(xiàn)場載荷試驗確定。粉質粘土分布于整個場地,強度低,壓縮性高,厚度不一,可作路基持力層。軟土主要分布于勘察區(qū)內水田范圍內,興盛路K0+640~K0+650段,無硬殼層分布,呈軟塑狀。對位于路基工作區(qū)深度內的該類土體應進行清除;位于路堤底部的該類土也應進行清除處理。位于路基工作區(qū)以下的該類土,建議采用翻曬、拋石擠淤或換填等方式處理。強風化砂巖及泥巖在勘察區(qū)內廣泛分布,下伏于覆蓋層,巖體風化裂隙很發(fā)育,巖體破碎,未見夾層風化現(xiàn)象,該層力學性質相對較好,但遇水崩解速度較快,不采取預防風化措施情況下需要及時施工。若無法及時施工需采用防護措施對開挖坡表進行預防進一步風化。4.10地質條件可能造成的風險分析根據(jù)《住房城鄉(xiāng)建設部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危險性較大的分部分項工程安全管理的通知》建辦質【2017】39號文“勘察單位應當針對工程實際,在勘察文件中說明地質條件可能造成的工程風險”的要求,本工程地質條件可能造成的工程風險主要有:1、由于道路工程所處地段相對起伏較大,形成的邊坡高,施工過程中應采用合理的施工方式及支護措施,并加強進行監(jiān)測。2、場地內素填土分布不均,且局部魚塘底部存在軟土分布,若未進行合理處理,存在路基不均勻沉降的風險。進行處理并檢測合格后,發(fā)生工程地質問題的風險較低。3、施工開挖對周邊既有建構筑物易造成的危害或風險,擬建道路相鄰的已有道路兩側管線較多,建議施工應搜集附近管網(wǎng)的竣工資料,準確判定管網(wǎng)的地下空間位置。設計、施工時應對其進行遷移或采取有效保護措施。4.11路段區(qū)平場及路基基礎施工建議1、路段區(qū)填方路基應滿足《公路路基設計規(guī)范》JTGD30-2015的有關要求;2、素填土:擬建路段區(qū)素填土為松散~稍密,建議對素填土進行強夯處理后,方可作為擬建道路路基持力層。3、人工壓實素填土的填料應選擇級配良好的礫類土、砂類土等粗粒土作填料,分層壓實時最大粒徑:上路床及下路床100mm、上路堤及下路堤不大于150mm,用不同填料填筑路基時,應分層填筑,每一水平層均應采用同類填料。不得使用淤泥、耕植土及有機質含量大于5%的土。4、液限大于50%、塑性指數(shù)大于26的細粒土,不得直接作為路堤填料。5、人工壓實素填土施工時:鋪料前應清除或處理路段區(qū)內的耕植土和軟弱土層;分層填料的厚度、分層壓實的遍數(shù),應根據(jù)所選用的壓實設備,并通過試驗確定。路基壓實度應滿足《公路路基設計規(guī)范》JTGD30-2015表3.2.3、表3.3.2的要求。6、路基填筑前應疏干低洼區(qū)地表積水,將地表軟土清除后設置成臺階狀。高填方段坡腳應設置成逆坡并修建護腳擋墻。7、平場及路堤填料應按有關規(guī)范要求選用,并逐級、分層碾壓夯實。8、作好環(huán)境水與地表水的導排工作?;A施工中應配備必要的排水設備,確保施工安全。9、路堤基底應設置排水隔離墊層,厚度0.3~0.5m,采用滲水性良好的砂礫或碎石填筑,其頂面應設置反濾層。10、應注意路基排水系統(tǒng)的綜合設計,及時引排地面水和地下水。根據(jù)地下水發(fā)育情況,因地制宜地在塹坡上設置仰斜式排水孔、支撐滲溝,在邊溝下設置滲溝。11、擬建路段區(qū)人工切坡時應分段開挖,分段長度宜為10~30m,即時支護,確保工程安全。12、擬建路段區(qū)的臨時人工邊坡,擬設置擋墻地段,當坡高小于5m時,建議以相應的經處理合格的人工素填土、粉質粘土或基巖作持力層,當坡高大于5m時,建議以相應的中等風化基巖作持力層?;A入持力層不宜小于0.80m。13、擋土墻基底應設置成逆坡及臺階狀,墻背填料應按有關規(guī)范要求分層碾壓夯實,其墻背填料重度不宜小于19.5kN/m3,綜合內摩擦角取28°,壓實系數(shù)λd宜≥0.94。

5、結論與建議5.1結論(1)擬建場區(qū)無滑坡、塌岸、崩塌、泥石流和地下洞室等不良工程地質現(xiàn)象,未見暗河、溝浜、防空洞等對工程不利的埋藏物,擬建場地整體穩(wěn)定。對開挖形成邊坡進行有效支護治理后,適宜擬建工程建設。(2)建設項目重要性等級為二級,但擬建道路將形成最高14.7m填方邊坡,工程安全等級為一級,場地為中等復雜場地,工程勘察等級為甲級。(3)建設場地巖層呈單斜產出,地質構造簡單;場地內地層為第四系全新統(tǒng)的人工素填土、殘坡積層及侏羅系中統(tǒng)沙溪廟組泥巖、砂巖。中風化泥巖為極軟巖,巖體較完整,巖體基本質量等級為V級;中風化砂巖為較軟巖,巖體較完整,巖體基本質量等級為Ⅳ級;強風化基巖為極軟巖,巖體破碎,巖體基本質量等級為V級。(4)場地在鉆探施工深度范圍,丘包頂部地下水貧乏,溝谷底部有地下水存在,水量受地表水體及大氣降水補給,分布無規(guī)律,水量變化大。地下水與地表水及土對建筑材料具微腐蝕性。(5)勘察區(qū)的抗震設防烈度為6度,地震分組為第一組,地震動峰值加速度值為0.05g。根據(jù)《建筑工程抗震設防分類標準》(GB50223-2008),擬建工程按標準類設防。5.2建議(1)巖土物理力學指標及參數(shù)選用見3.6節(jié),本勘察報告填方邊坡建議坡率值為壓實填土坡率值。(2)路塹邊坡直立切坡邊坡巖體穩(wěn)定性差,建議采用坡率法放坡處理。線路左側邊坡與層面傾向一致,層面構成邊坡外傾結構面,考慮到層面傾向平緩同時裂隙面陡傾,故道路兩側邊坡穩(wěn)定性主要由巖體自身強度控制。邊坡施工開挖應嚴格采用逆作法施工,同時做好監(jiān)測工作。本勘察報告中邊坡分析是建立在邊坡在鉆孔以外不存在軟弱夾層的情況下,同時未考慮爆破等因素影響,施工時應嚴格控制爆破藥量。(3)勘察期間場地部分地段因其他項目施工地形變化較大,部分鉆孔在原孔位無法施工,根據(jù)現(xiàn)場調整了鉆孔位置,本階段勘察實施的局部孔位與現(xiàn)平面位置有一定偏差;同時茂盛路終點段水塘鉆孔未能實施,但在相應勘察孔位進行了簡易釬探。本階段勘探工作基本能滿足施工圖設計要求。(4)場地巖層產狀及裂隙為線路實測的巖層產狀,能代表本場地的情況,建議施工期復核巖層產狀及裂隙產狀。場地內中等風化巖石其物理力學性質指標具有一定的變異性,建議施工中加強取樣檢驗。(5)邊坡開挖過程中應派專人對坡體進行監(jiān)測或巡查,采取跳槽開挖,逆作法施工,若坡體有變形跡象,應立即采取措施,確保施工安全。建議邊坡工程加強信息化施工,進行動態(tài)設計。(6)做好地面排水,防止地表水對路基浸泡。(7)高切坡、高填方項目其支護方案設計應按渝建發(fā)(2010)166號文的有關規(guī)定進行專項安全論證;地基與基礎施工時,按建質【2009】87號文規(guī)定做好邊坡支護及樁基礎施工方案專項論證工作。(8)建議在施工過程中對地質條件進行進一步校核、檢驗,加強施工驗槽工作,確保工程安全。施工中如發(fā)現(xiàn)有地質異常,請及時通知我院相關技術人員現(xiàn)場處理。

表4.2-1路基工程分段評價里程分段工程地質特征穩(wěn)定性分析與評價防治措施建議參考剖面興盛路A段K0+000~K0+320該段為挖方路基段,地形整體平緩,上覆第四系人工填土、殘坡積層粉質粘土,土層厚0.5~12.7m。根據(jù)現(xiàn)狀地形,按設計標高平場放后,左側將形成高度最高4.6m的巖質邊坡;右側將形成高度最高8m的土質挖方邊坡;邊坡安全等級為二級。該段地形平坦,巖土界面傾角平緩,局部巖土界面埋深較大,邊坡填土不會整體沿現(xiàn)狀地面或基巖面產生滑動。但直立填方邊坡穩(wěn)定性差,邊坡土體易沿巖土體內部產生圓弧滑動。巖質邊坡段主要為強風化基巖,破壞模式為圓弧滑動。該邊坡巖體屬較破碎巖體,邊坡巖體類型為Ⅳ類。巖體等效內摩擦角強風化砂巖建議取42°;邊坡巖體破裂角取60°。建議結合環(huán)境條件填土按1:1.50進行放坡,強風化基巖按1:1放坡,并進行必要的坡面防護處理。建議擬建道路以人工壓實素填土、強風化或中等風化砂巖為路基持力層。經夯實處理合格的人工壓實素填土的承載力特征值建議暫取140KPa(建議施工時實測)。路基壓實度應滿足《公路路基設計規(guī)范》JTGD30-2015表3.2.3的要求。強風化砂巖承載力特征值建議取400KPa。完善道路內側、路基、坡面的防水系統(tǒng),確保道路安全。1-1’~4-4’A段K0+320~K0+457.41該段為填方路基段,地形整體平緩,局部因棄土堆積形成坡角約30°的邊坡。上覆第四系人工填土、殘坡積層粉質粘土,土層厚0~14.6m。按設計平場放坡后,左右兩側將形成最高4.1m的填方邊坡,邊坡安全等級為二級。左右兩側填方邊坡段巖土界面平緩,局部巖土界面埋深較大,路基填土不會整體沿現(xiàn)狀地面或基巖面產生滑動。但直立填方邊坡穩(wěn)定性差,邊坡土體易沿巖土體內部產生圓弧滑動。建議結合環(huán)境條件填土按1:1.75進行放坡,并進行必要的坡面防護處理。建議擬建道路以人工壓實素填土為路基持力層。經夯實處理合格的人工壓實素填土的承載力特征值建議暫取140KPa(建議施工時實測)。路基壓實度應滿足《公路路基設計規(guī)范》JTGD30-2015表3.2.3的要求。完善道路內側、路基、坡面的防水系統(tǒng),確保道路安全。5-5’~7-7’A段K0+457.414~K0+611.78已實施A段K0+611.78~K0+700該段為填方路基段,地形整體平緩,局部因棄土堆積形成坡角約30°的邊坡。上覆第四系人工填土、殘坡積層粉質粘土,土層厚3.5~10.4m。按設計平場放坡后,左右兩側將形成最高7.9m的填方邊坡,邊坡安全等級為二級。左右兩側填方邊坡段巖土界面平緩,局部巖土界面埋深較大,路基填土不會整體沿現(xiàn)狀地面或基巖面產生滑動。但直立填方邊坡穩(wěn)定性差,邊坡土體易沿巖土體內部產生圓弧滑動。建議結合環(huán)境條件填土按1:1.75進行放坡,并進行必要的坡面防護處理。建議擬建道路以人工壓實素填土為路基持力層。經夯實處理合格的人工壓實素填土的承載力特征值建議暫取140KPa(建議施工時實測)。路基壓實度應滿足《公路路基設計規(guī)范》JTGD30-2015表3.2.3的要求。完善道路內側、路基、坡面的防水系統(tǒng),確保道路安全。8-8’A段K0+700~K0+930該段為挖方路基段,上覆第四系人工填土、殘坡積層粉質粘土,土層厚3.5~19.6m。根據(jù)現(xiàn)狀地形,按設計標高平場放后,左側將形成高度最高9.2m的土質挖方邊坡;右側將形成高度最高10.6m的土質挖方邊坡;邊坡安全等級為二級。該段地形局部較陡,巖土界面傾角平緩,局部巖土界面埋深較大,填土邊坡不會整體沿現(xiàn)狀地面或基巖面產生滑動。但直立填方邊坡穩(wěn)定性差,邊坡土體易沿巖土體內部產生圓弧滑動。建議結合環(huán)境條件填土按1:1.25分階進行放坡,并設置格構護坡。建議擬建道路以人工壓實素填土。經夯實處理合格的人工壓實素填土的承載力特征值建議暫取140KPa(建議施工時實測)。路基壓實度應滿足《公路路基設計規(guī)范》JTGD30-2015表3.2.3的要求。完善道路內側、路基、坡面的防水系統(tǒng),確保道路安全。9-9’~13-13’A段K0+930~A段K1+080(終點)該段為挖方路基段,上覆第四系人工填土、殘坡積層粉質粘土,土層厚0~8.4m。根據(jù)現(xiàn)狀地形,按設計標高平場放后,左側將形成高度最高12.1m的巖土混合邊坡,9.4m巖質邊坡;右側將形成高度最高17.5m的巖質邊坡,9.6m巖土混合邊坡;邊坡安全等級為二級。該段地形局部較陡,巖土界面傾角平緩,上部填土邊坡不會整體沿現(xiàn)狀地面或基巖面產生滑動。但直立填方邊坡穩(wěn)定性差,邊坡土體易沿巖土體內部產生圓弧滑動。巖質邊坡段根據(jù)赤平投影圖分析(見圖4.2-1):左側邊坡為順向坡,巖層傾角約12°,巖層傾角較緩,經計算邊坡整體沿層面滑移的可能性?。ㄒ姼綀D1、附表1),邊坡穩(wěn)定性受巖體自身強度控制,破壞模式可能產生坡面掉塊、崩落。該邊坡巖體屬較完整巖體,邊坡巖體類型為Ⅲ類,巖體等效內摩擦角泥巖建議取52°,砂巖建議取57°;邊坡巖體破裂角泥巖取60°、砂巖取62°。右側邊坡為反向坡,邊坡穩(wěn)定性受巖體自身強度控制,破壞模式可能產生坡面掉塊、崩落。該邊坡巖體屬較完整巖體,邊坡巖體類型為Ⅲ類,巖體等效內摩擦角泥巖建議取52°,砂巖建議取57°;邊坡巖體破裂角泥巖取60°、砂巖取62°。建議結合環(huán)境條件填土按1:1.25進行放坡,強風化基巖按1:1放坡,中風化基巖按按1:0.75放坡。邊坡應進行必要的坡面防護處理。建議擬建道路以人工壓實素填土、中等風化泥巖、砂巖為路基持力層。經夯實處理合格的人工壓實素填土的承載力特征值建議暫取140KPa(建議施工時實測)。路基壓實度應滿足《公路路基設計規(guī)范》JTGD30-2015表3.2.3的要求。中等風化泥巖、砂巖承載力特征值建議分別取500KPa、1500KPa。完善道路內側、路基、坡面的防水系統(tǒng),確保道路安全。14-14’~17-17’B段K0+000~K0+100該段為挖方路基段,上覆第四系人工填土、殘坡積層粉質粘土,土層厚1~17.9m。根據(jù)現(xiàn)狀地形,按設計標高平場放后,左側將形成高度最高3m的土質挖方邊坡;右側將形成高度最高13.7m土質挖方邊坡;邊坡安全等級為二級。該段地形局部因棄土堆積形成坡角約30°的邊坡,巖土界面傾角平緩,局部巖土界面埋深較大,填土邊坡不會整體沿現(xiàn)狀地面或基巖面產生滑動。但直立填方邊坡穩(wěn)定性差,邊坡土體易沿巖土體內部產生圓弧滑動。建議結合環(huán)境條件填土按1:1.25進行放坡,邊坡應進行必要的坡面防護處理。建議擬建道路以人工壓實素填土、強風化、中等風化泥巖為路基持力層。經夯實處理合格的人工壓實素填土的承載力特征值建議暫取140KPa(建議施工時實測)。路基壓實度應滿足《公路路基設計規(guī)范》JTGD30-2015表3.2.3的要求。強風化、中等風化泥巖承載力特征值建議分別取300KPa、500KPa。完善道路內側、路基、坡面的防水系統(tǒng),確保道路安全。18-18’~20-20’B段K0+100~K0+165該段為半挖半填段,上覆第四系殘坡積層粉質粘土,土層厚1.2~2.2m。根據(jù)現(xiàn)狀地形,按設計標高平場放后,左側將形成高度最高4.0m的填方邊坡;右側將形成高度最高5.7m的巖質邊坡;邊坡安全等級為二級。左側填方邊坡段地形局部較陡,巖土界面傾角較陡,選用21-21’剖面進行穩(wěn)定性計算,經計算,邊坡整體處于穩(wěn)定狀態(tài)(見附圖2、附表2)。路基填土整體沿現(xiàn)狀地面或基巖面滑動可能性小。但直立填方邊坡穩(wěn)定性差,邊坡土體易沿巖土體內部產生圓弧滑動。右側巖質邊坡根據(jù)赤平投影圖分析(見圖4.2-2),邊坡無不利結構面,且主要為強風化基巖,破壞模式為圓弧滑動。該邊坡巖體屬較破碎巖體,邊坡巖體類型為Ⅳ類。巖體等效內摩擦角強風化泥巖建議取42°;邊坡巖體破裂角取50°。建議結合環(huán)境條件填土按1:1.25進行放坡,強風化基巖按1:1放坡,中風化基巖按按1:0.75放坡,并進行必要的坡面防護處理。建議擬建道路以人工壓實素填土、強風化泥巖、中等風化砂巖為路基持力層。經夯實處理合格的人工壓實素填土的承載力特征值建議暫取140KPa(建議施工時實測)。路基壓實度應滿足《公路路基設計規(guī)范》JTGD30-2015表3.2.3的要求。強風化泥巖、中等風化砂巖承載力特征值建議分別取300KPa、1500KPa。完善道路內側、路基、坡面的防水系統(tǒng),確保道路安全。21-21’B段K0+165~K0+220.728該段為挖方路基段,上覆第四系殘坡積層粉質粘土,土層厚0~2.5m。根據(jù)現(xiàn)狀地形,按設計標高平場放后,左側將形成高度最高1.5m的巖質邊坡;右側將形成高度最高8m的巖質邊坡;邊坡安全等級為二級。左、右側巖質邊坡段主要為強風化基巖,破壞模式為圓弧滑動。該邊坡巖體屬較破碎巖體,邊坡巖體類型為Ⅳ類。巖體等效內摩擦角強風化泥巖建議取42°;邊坡巖體破裂角取50°。建議邊坡結合環(huán)境條件按土層、強風化基巖1:1~1:1.5,中風化基巖1:0.75進行放坡,并進行必要的坡面防護處理。建議擬建道路以粉質粘土、強風化、中等風化泥巖為路基持力層。粉質粘土、強風化、中等風化泥巖承載力特征值建議分別取150KPa、300KPa、500KPa。完善道路內側、路基、坡面的防水系統(tǒng),確保道路安全。22-22’1號路K0+000~K0+711.813該段為一般路基段,上覆第四系人工填土,土層厚2.8~16.0m。根據(jù)現(xiàn)狀地形,按設計標高平場放后,左右兩側將形成高度最高2.9m的土質邊坡;邊坡安全等級為三級。該段地形平坦,巖土界面平緩,部分巖土界面埋深較大,路基填土不會整體沿現(xiàn)狀地面或基巖面產生滑動。但直立填方邊坡穩(wěn)定性差,邊坡土體易沿巖土體內部產生圓弧滑動。建議邊坡結合環(huán)境條件按填土1:1.25進行放坡,并進行必要的坡面防護處理。建議擬建道路以人工壓實素填土為路基持力層。經夯實處理合格的人工壓實素填土的承載力特征值建議暫取140KPa(建議施工時實測)。路基壓實度應滿足《公路路基設計規(guī)范》JTGD30-2015表3.2.3的要求。完善道路內側、路基、坡面的防水系統(tǒng),確保道路安全。23-23’~29-29’鼎盛路K0+000~K0+446.17該段為一般路基段,上覆第四系人工填土,土層厚1.1~16.1m。根據(jù)現(xiàn)狀地形,按設計標高平場放后,左右兩側將形成高度最高1.5m的土質邊坡;邊坡安全等級為三級。該段地形平坦,巖土界面平緩,部分巖土界面埋深較大,路基填土不會整體沿現(xiàn)狀地面或基巖面產生滑動。但直立填方邊坡穩(wěn)定性差,邊坡土體易沿巖土體內部產生圓弧滑動。建議邊坡結合環(huán)境條件按填土1:1.25進行放坡,并進行必要的坡面防護處理。建議擬建道路以人工壓實素填土為路基持力層。經夯實處理合格的人工壓實素填土的承載力特征值建議暫取140KPa(建議施工時實測)。路基壓實度應滿足《公路路基設計規(guī)范》JTGD30-2015表3.2.3的要求。完善道路內側、路基、坡面的防水系統(tǒng),確保道路安全。30-30’~36-36’K0+446.172~K0+596.643已實施K0+596.643~K0+650該段為一般路基段,上覆第四系人工填土,土層厚0.4~3.0m。根據(jù)現(xiàn)狀地形,按設計標高平場放后,左右兩側將形成高度最高0.7m的土質邊坡;邊坡安全等級為三級。該段地形平坦,巖土界面平緩,部分巖土界面埋深較大,路基填土不會整體沿現(xiàn)狀地面或基巖面產生滑動。但直立填方邊坡穩(wěn)定性差,邊坡土體易沿巖土體內部產生圓弧滑動。建議邊坡結合環(huán)境條件按填土1:1.25進行放坡,并進行必要的坡面防護處理。建議擬建道路以人工壓實素填土為路基持力層。經夯實處理合格的人工壓實素填土的承載力特征值建議暫取140KPa(建議施工時實測)。路基壓實度應滿足《公路路基設計規(guī)范》JTGD30-2015表3.2.3的要求。完善道路內側、路基、坡面的防水系統(tǒng),確保道路安全。37-37’~38-38’K0+650~K0+749.865該段為挖方路基段,上覆第四系殘坡積層粉質粘土,土層厚0~3.5m。根據(jù)現(xiàn)狀地形,按設計標高平場放后,左側將形成高度最高2.9m的挖方土質邊坡;右側將形成高度最高7.3m的巖質邊坡;邊坡安全等級為二級。左側土質邊坡段主要為粉質粘土,巖土界面平緩,土質邊坡不會整體沿基巖面產生滑動。但直立填方邊坡穩(wěn)定性差,邊坡土體易沿巖土體內部產生圓弧滑動。右側巖質邊坡段根據(jù)赤平投影圖分析(見圖4.2-3):右側邊坡為反向坡,邊坡穩(wěn)定性受巖體自身強度控制,破壞模式可能產生坡面掉塊、崩落。該邊坡巖體屬較完整巖體,邊坡巖體類型為Ⅲ類,巖體等效內摩擦角泥巖建議取52°;邊坡巖體破裂角泥巖取60°。建議邊坡結合環(huán)境條件按粉質粘土、強風化基巖1:1進行放坡,中風化基巖1:0.75進行放坡,并進行必要的坡面防護處理。建議擬建道路以粉質粘土、強風化、中等風化泥巖為路基持力層。粉質粘土、強風化、中等風化泥巖承載力特征值建議分別取150KPa、300KPa、500KPa。完善道路內側、路基、坡面的防水系統(tǒng),確保道路安全。39-39’茂盛路K0+000~K0+426.295該段為一般路基段,上覆第四系人工填土,土層厚0~23.5m。根據(jù)現(xiàn)狀地形,按設計標高平場放后,左右兩側將形成高度最高0.5m的挖方土質、巖質邊坡;邊坡安全等級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