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理想人格:大丈夫_第1頁
孟子的理想人格:大丈夫_第2頁
孟子的理想人格:大丈夫_第3頁
孟子的理想人格:大丈夫_第4頁
孟子的理想人格:大丈夫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孟子的理想人格:大丈夫第16卷第3期(2011)甘青離奸孑拒Vo1.16No.3(2011)孟子的理想人格:大丈夫石芳(西北師范大學政法學院,甘肅蘭州730070)摘要:孟子提出的理想人格的標準范型——”大丈夫”理想人格理論,具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浩然之氣”,”舍生取義”等豐富內涵,具有自信自尊,剛正不阿,舍生取義,殺生成仁,至大至剛,充塞天地等精神特征.”大丈夫”理想人格的養(yǎng)成則要遵循存心寡欲,持志養(yǎng)氣,意志磨礪,反求諸己的”居仁由義”之道.關鍵詞:孟子;人格”大丈夫”中圖分類號:I206.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9020(2011)03—026—04孟子不僅在中國思想發(fā)展史上是一個承上啟下的人物,而且在人的主體意識的發(fā)展鏈條中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他上承孔子思想之統(tǒng)緒,下啟宋明理學之端倪,直接從人之內在心性出發(fā),發(fā)掘他所理解的道德主體的價值和實現(xiàn)方式,一次又一次地張揚著自己的主體意識.作為先秦儒家的杰出代表,孟子繼承并發(fā)展了孔子圣人理想人格思想,提出了大丈夫”理想人格理論.,孟子”大丈夫”理想人格的豐富內涵孟子發(fā)展了孔子的圣人理想人格思想,提出了理想人格的標準范型——”大丈夫”理想人格理論.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孟子?滕文公上》),認為普通人只要善于發(fā)現(xiàn)和擴充自己與生俱來的”善端”,就可以達到圣人的精神境界,堯舜等圣人的理想人格并不是高不可攀的,即”人皆可以為堯舜”(《孟子?告子下》),”圣人之于民,亦類也”(《孟子公孫丑上》).只要人們認真去做,都可以成為堯舜一樣的圣賢,從而揭開了圣人的神秘面紗,即作為理想人格典范的圣人同樣是現(xiàn)實社會中的一員,這就為普通人成就理想人格提供了可能性.但是,堯,舜,禹,商湯,文王的圣人目標仍缺乏具體的標準,為此孟子提出了更利于踐行的”大丈夫”理想人格,將理想人格進一步形象化,具體化,為人們實現(xiàn)理想人格的途徑提供了更具體的操作規(guī)范,具有豐富的內涵.這種”大丈夫”的英雄氣概涵養(yǎng)了中國人不卑不亢,富貴不淫,貧賤不移,威武不屈的偉大民族精神.其一,孟子提出”大丈夫”應有高尚的志節(jié),獨立的人格,決不向權貴低頭.他們堅持正義,捍衛(wèi)真理,崇尚道德,樂行仁道.孟子提出:”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意思是”大丈夫”必須具備仁,義的思想基礎,住在天下最寬廣的住宅”仁”里,站在天下最正確的位置”禮”上,走著天下最光明的大道”義”.得志的時候,偕同百姓循著大道前進;不得志的時候,也能獨自堅持原則,獨善其身.富貴不能亂心,貧賤不能變志,威武不能屈節(jié).這是一種堅不可摧的信念,這信念不是指向個體私欲,而是攸關民族,國家的整體利益,呈現(xiàn)的是一種大仁,大義,展示的是一種大胸襟,大氣節(jié).這就是”大丈夫”應該具備的高尚情操與志節(jié).其二,孟子提出”大丈夫”應有崇高的精神境界,善養(yǎng)”浩然之氣”.《孟子》中說:”公孫丑問日:......'敢問夫子惡乎長?'日:'我知言,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孟子?公孫丑上》)“氣”一般理解為意念或情緒,所謂養(yǎng)氣實質上就是培養(yǎng)道德意念和情操.孟子所說的”浩然之氣”是指人的仁義道德修養(yǎng)達到很高水平時所具有的一種正義凜然的精神狀態(tài),所以說這種”浩然之氣”是”配義與道”,是”集義所生”,”無是,餒矣”.有了這種”浩然之氣”,就能具備一種崇高的精神美,人格美.所謂”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即是要培養(yǎng)自己這種”美”,“大”,”圣”,”神”的崇高品格.孟子認為一個人具有了這樣崇高的品格,在精神上就會體現(xiàn)出浩然正氣,就能”知言”:不僅自己言辭理直氣壯,而且善于辨別各種錯誤的言辭.這種”浩然之氣”就是”大丈夫”所應具有的凜然不可侵犯的正氣,是種至大至剛的,壓倒一切邪惡的豪邁之氣.這是對自己行為的正義性的高度自覺,是對社會道德的強力感召,具有偉大的精神力量.其三,孟子提出”大丈夫”應善于處理義利關系.在利益面前的態(tài)度是衡量一個人精神品格是否高尚的試金石.孟子認為”大丈夫”應以道義為重,在義與利發(fā)生矛盾沖突時,可以”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義,指的是國家,民族,集體的公利;利,指的是個人的私利.”大丈夫”應事事處以公心,心系利民厚生的社會大計,”樂以天下,憂以天下”,即以天下的憂樂為自己的憂樂,這是典型的天下為公的思想.孟子提倡人們應該把國家,民族,集體的利益放在首位,不計較個人的得失,具有奉獻精神.孟子說:”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收稿日期:2011-O1—06作者簡介:石芳(1979一),女,甘肅寧縣人,西北師范大學倫理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26第16卷第3期(2011)石芳:孟子的理想人格:大丈夫Vol.l6No.3(2011)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孟子?告子上》)在孟子看來,珍惜生命,厭惡死亡是人之常情,但是”大丈夫”在正義和真理面前,應該具有為真理,為正義獻身的自我犧牲精神.二,孟子”大丈夫”理想人格的精神特征孟子的”大丈夫”理想人格理論所蘊含的精神特征充分表現(xiàn)了以孟子為代表的先秦儒家對人自身的深切關注,對人生意義和人生價值的深入思考,對人格尊嚴的高度重視和對理想人格的不懈追求,極大地豐富了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其精神內核已被后人繼承和發(fā)展,并不斷閃耀著新的時代光輝.孟軻曾經(jīng)說過:”萬物皆備于我矣.”以為世界上最可寶貴的東西是內在于每個人自身的,這就是人的道德品質和精神境界,這些精神財富的價值遠遠高于外在于人的物質財富和權力地位.依此價值標準,孟軻對他所追求的”大丈夫”的理想人格作了描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一,自信自尊,剛正不阿的高尚氣節(jié).“人皆可以為堯舜”(《孟子?告子下》)就很鮮明地展現(xiàn)出了孟子人格上的一大優(yōu)點——自信自尊.孟子以繼承三世之偉業(yè)為己任,以”變今之俗”(《孟子?告子下》)為目標,以身為圣人之徒而自豪,他明確宣稱:”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孟子?公孫丑下》)孟子這種飽含大丈夫氣節(jié)的人格氣度總是能夠使他如御風而行,居高臨下,聲勢奪人.這強烈地體現(xiàn)在他與君王的對話中.孟子與國君交談,”說大人,則藐之,勿視之巍巍然”(《孟子?盡心上》),不避鋒芒,直沖要害.他的那種無所畏懼而表現(xiàn)出的如決江河的浩然正氣令君王”莫之而能御”(《孟子?梁惠王上》).除此之外,孟子對待君民關系也毫不保留地展現(xiàn)出他自信自尊的人格.孟子巧妙地把性善論運用于君民關系的理解中.”人皆可以為堯舜”,故”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孟子?離婁下》),”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下》),”聞誅夫紂矣,未聞弒君也”(《孟子?梁惠王下》).這些激烈的言辭無不朝統(tǒng)治者的威嚴發(fā)出挑戰(zhàn),體現(xiàn)出孟子民貴君輕的思想.孟子在對自己有著嚴格的人格精神訓練,同時又對世人,或者說對君王,對百姓,提出了人格上的目標追求.這便是孟子的理想人格思想.孟子的民貴君輕,于君,實施仁政王道;于民,鑄就理想人格.因此,孟子說的民貴君輕,與其說是在貶低國君的位置,倒不如說只是在尋求一種平衡,君民間的關系平衡.孟子為何”言必稱堯舜”《孟子?滕文公上》,他只是希望諸侯王能夠效法先王,行王道,安天下.君所以為君,堯舜也;民所以為民,大丈夫也.君民所以為人,性善也.其二,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的價值取向.在繼承孔子思想上,孟子著重于仁和義,并把它們當作最基本的道德規(guī)范.他一再強調:”仁,人心也;義,人路也”(《孟子?告子上》),”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孟子?離婁上》).孟子主張”居仁由義”(《孟子?盡心上》),這里說的義,是指大道,是道德和義理的內在根據(jù),有”理義”,”禮義”,”仁義”等意思.孟子把仁義作為人最基本的道德規(guī)范,人生最可貴的品質.世人在任何情況下都當以義為重.”圣人之行不同也,或遠,或近;或去,或不去;歸潔其身而已矣”(《孟子-萬章上》),出處進退,一合于義.”終去仁義,懷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孟子?告子下》),可見,就與不就,舍得之道,唯義已矣.孟子把義看作是如此重要的道德約束,認為人之所以為人,不為禽獸,斯仁義在矣.如果人們只講利,不思義,那就與禽獸無異.孟子說:”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由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孟子?告子上》)在這段話中,孟子以嚴肅的態(tài)度,莊重的語言,闡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主張:義重于生,當義和生不能兩全時,應該舍生取義.一個正直的人,有道德修養(yǎng)的人,應該為義而生,為義而死,必要時要”舍生取義”,而不能”見利忘義”.于”士”,孟子特別加以重視,強調”士”必須學習孔子說的”志于道”,必須始終以行道為己任.孟子對孑L子這三個字的闡釋可謂淋漓盡致:”王子墊問日:'士何事?'孟子日:'尚志.'日:'何謂尚志?'日:'仁義而已矣.”‘(《孟子?盡心上》)“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無道,以身殉道.未聞以道殉乎人者也.”(《孟子?盡心上》)這便是孟子對”士”階層提出的要求,要有高尚的志向,以天下為己任,以行道為最高目的,對于物質利益的追求他們持較為輕視的態(tài)度,甚至不屑一顧.其三,至大至剛,充塞天地的浩然之氣.孟子曾說”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孟子?公孫丑上》),當公孫丑問及何謂浩然之氣時,他先說”難言也”,緊接著對”浩然之氣”有這樣的解釋:”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yǎng)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則餒矣.我故日,告子未嘗知義,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孟子?公孫丑上》)孟子認為如若這種氣以直養(yǎng)而無害,則可以充塞于天地之間.然而這種至大至剛的精神意義上的氣,如何充塞于天地之間呢?這恐怕就是孟子的難言之處了.面對這種情景,孟子不可能求救于當下甚至上古時流行的樸素唯物主義精氣論,于是創(chuàng)造性地賦予氣以道德屬性,將其納入到理性思維的范疇.有一點孟子講得很清楚,就是他的這種”浩然之氣”,必須配之以義與道.義,是衡量是非善惡的杠桿;道,就是事物之理,是道德的內在根據(jù).“浩然之氣”可以理解為受信念指導的情感和意志相混合的一種心理狀態(tài)或精神境界,這是一股凜然正氣,是對自己行為的正義性的自覺,具有偉大的精神力量.孟子以為,有了這種”浩然之氣”就可以說是頂天立地的”大丈夫”了.孟子的”浩然之氣”一說,影響很大,特別是他將氣賦予道德含義對后世具有重大貢獻.后人常提的正氣,節(jié)氣,骨氣,豪氣等詞無不與孟子的氣論有關.孟子的氣,既是一尊道德偶像,又是27第16卷第3期(2011)寸青高旰拒Vo1.16No.3(2011)孟子人格鐵的象征,孟子人格中透射出的股股浩然正氣正如他那副錚錚鐵骨般耿直筆挺,直沖霄漢,充分展示著孟子的鮮明個性.其四,”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氣概.“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意思是富貴不能使我放縱享樂,貧賤不能使我改變志向,威武不能使我卑躬屈膝.這是孟子對”大丈夫”理想人格精神特征的最集中,最著名的描述.孟子強調富貴的誘惑,貧賤的煎熬,威武的逼壓都是對人的意志品質的考驗和洗禮,只有經(jīng)受住了這種考驗,才能形成一個剛毅自強的理想人格.而這一目標實現(xiàn)的前提則是主體對天將降大任的自覺承擔,是主體的使命意識即自覺承擔社會責任意識的自覺,正是有了這種以天下為己任的道德自律,大丈夫才能自覺抵制外界的各種誘惑,不屈服任何外來的壓力,不迷失方向,不喪失意志,正道直行,凜然正氣,才能”堂高數(shù)仞,榱題數(shù)尺,我得志,弗為也;食前方丈,侍妾數(shù)百人,我得志,弗為也.般樂飲酒,驅騁田獵,后軒乘,我得志,弗為也”(《孟子?盡心下》).這些擲地有聲的話語充分表現(xiàn)出孟子大丈夫理想人格的不淫,不移,不屈的英雄氣概.三,孟子”大丈夫”理想人格的養(yǎng)成之道孟子繼承了孔子以后儒家學者以修身為本的道德教育傳統(tǒng),強調”大丈夫”理想人格的實現(xiàn)必須從修身做起.孟子說:”守,孰為大?守身為大......守身,守之本也.”(《孟子?離婁上》)根據(jù)東漢趙岐的解釋”守身”即為修身,孟子強調修身為本.他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離婁上》).孟子認為,天下是由各個諸侯國構成的,因此,“天下之本在國”;各諸侯國是由作為社會基本細胞的許多家庭構成的,所以”國之本在家”;而家庭又是由每一個具有獨立個性與人格的個體所組成的,因此,”家之本在身”.正由于這種層層遞進的邏輯關系,才有”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孟子?離婁上》).所以孟軻注重人格養(yǎng)成,強調修身為本.修身關系著天下的興衰,國家的存亡,個人的榮辱.如何修身?孟軻提出居仁由義的主張.他說:”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曠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孟子?離婁上》)孟軻認為仁是人的安適的歸宿,義是人必走的康莊大道,如果放棄安適的歸宿而不去住,舍棄康莊大道而不走,是可悲可憫的,因此,他要求人們在進行道德修養(yǎng)的過程中,要“居仁由義”,具體則應做到以下幾點:其一,存心寡欲.孟子認為修身主要是存養(yǎng)心性.人的心性中本來就有仁,義,禮,智四善端,人格養(yǎng)成的首要任務就是存養(yǎng)和擴充這些善端,使其發(fā)展為人所具備的現(xiàn)實的道德品質.“養(yǎng)心莫善于寡欲”(《孟子?盡心下》).孟子認為,存養(yǎng)和擴充善端的主要障礙來自于耳目口舌之欲.因為耳,目,口,鼻,舌等身體器官是非理性的,不具備辨別是非的能力,它們與外物接觸,很容易被引入歧途,從而迷失方向,所以修養(yǎng)善28性的最好辦法就是寡欲.他說:”養(yǎng)心莫善于寡欲.其為人也寡欲,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孟子?盡心下》)意思是善端和欲望之間成反比的關系,人的物質欲望越多,善端的存養(yǎng)就越少,要想存養(yǎng)善端就必須減少食色等物欲.孟子所提倡的存心寡欲的修養(yǎng)方法具有一定的唯心主義,禁欲主義色彩,但是在道德修養(yǎng)的過程中重視精神追求卻是應該提倡的.其二,持志養(yǎng)氣.孟子認為”士”最重要的便是持志.所謂持志,就是立志或尚志.根據(jù)《孟子?盡心上》記載,有一次,齊王的兒子問孟軻:”士何事?”孟子回答:”尚志.”又問:”何謂尚志?”孟子解釋說:”仁義而已矣......居仁由義,大人之事備矣.”由此可見,孟子在道德修養(yǎng)中所強調的持志就是要人們做到”居仁由義”,具有”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的理想和信念.在人格養(yǎng)成的過程中,注重培養(yǎng)理想和信念,在正確理念指導下,有明確的奮斗目標,是符合道德教育規(guī)律的.盂子在人格養(yǎng)成的過程中繼承了孔子”立志”的思想,鼓勵學生樹立高遠的理想,有遠大的人生抱負,是有積極的進步意義的.孟子把持志與養(yǎng)氣密切相聯(lián).他說:”夫志,氣之帥也”,“志一則動氣,氣一則動志”(《孟子?公孫丑上》).在這里,孟子所說的”志”是指理想,信念和意志;”氣”則是一種心理狀態(tài),是心理活動的某種傾向性,是一種情緒和情感.孟子說:“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這”浩然之氣”究竟是什么,連孟子本人也說”難言也”,但他解釋為:”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yǎng)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則餒矣.”(《孟子?公孫丑上》)由此可見,孟子所說的這種至大至剛的,充塞天地之間的”浩然之氣”就是人們日積月累的凜然不可侵犯的正氣,是壓倒一切邪惡的正義的精神力量.孟子強調持志養(yǎng)氣,就是強調理智與情感的統(tǒng)一,信念與意志互動共生.這在人格養(yǎng)成過程中已經(jīng)被證實是一種行之有效的修養(yǎng)方法.其三,意志磨礪.孟子要培養(yǎng)的能成就一番大事業(yè)的標準范型的人才,必須具有堅強的意志力.他認為至大至剛的浩然正氣是由剛毅果決的意志統(tǒng)帥的.因此,他在人格養(yǎng)成的過程中,非常注重人的意志力的培養(yǎng)和磨礪.在意志磨礪方面,孟子擺脫了主觀唯心主義性善論的羈絆,認識到了客觀環(huán)境,人生際遇對個人才能,性格和品德的重要影響,得出了”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的著名論題.孟子認為,無論是個人還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在憂患中得以生存,不斷增加的憂患意識將使個人和民族,國家的生命力越來越強;否則,無論是個人還是民族,國家,整Et沉浸在歌功頌德的自慰之中,容易導致萎縮,退化和消亡.因此,在道德教育的過程中,孟子提倡人們憂患意識的培養(yǎng),告誡人們必須居安思危.孟子認為,一個人超凡的智慧和膽識來自于不斷增強的憂患意識,來自于艱難困苦生活的磨煉.而人要想成就一番第16卷第3期(2011)石芳:孟子的理想人格:大丈夫Vol.l6No_3(2011)偉業(yè),也必須經(jīng)過挫折和坎坷,孟子以舜,傅說,膠鬲,管夷吾,孫叔敖和百里奚等歷史名人為例說明超凡的智慧與能量,高尚的品德與才干都是在艱難困苦的環(huán)境中磨煉出來的.所以他說:”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從這段引文里,我們可以看出,孟子關于意志磨礪的思想是建立在客觀唯心主義的基礎之上的.在他看來,受命于天的”大人物”所經(jīng)受的艱苦磨煉,似乎是一種天意的安排,這確實是不足取的.但是,從方法論的角度講,堅強的意志和非凡的膽識,才智,高尚的精神,氣節(jié)是離不開艱苦鍛煉的.只有經(jīng)歷人生世事的各種磨煉,才能造就出”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高尚情操.其四,反求諸己.在如何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方面,孔子提倡忠恕之道,告誡弟子凡事都要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顏淵》).孟子除繼承了孔子的忠恕之道外,進一步發(fā)展了孔子的”躬自厚而薄責于人”(《論語?衛(wèi)靈公》)的思想,強調:”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孟子?離婁上》)此外,聞過則喜,改過遷善等都是盂軻倡導的修養(yǎng)方法,這些修養(yǎng)方法已經(jīng)成為中華傳統(tǒng)美德的重要組成部分,至今仍有其旺盛的生命力.孟子倡導的”大丈夫”精神是中國民族精神最閃光的亮點,對塑造民族之魂居功至偉.中華文化的偉大之處,最集中地表現(xiàn)在其偉大思想家的思想上.孟子的”大丈夫”精神是我們文化中最寶貴的精神財富之一,永不過時.當今社會,某些人逐利忘義,寡廉鮮恥,一味追求權勢,名利,財富,仁民愛物的倫理情懷淡漠了,堅持真理的浩然正氣缺失了,蔑視權貴的高尚氣節(jié)衰微了.孟子的”大丈夫”人格精神對匡救人類精神世界面臨的問題,有其重大意義.參考文獻:【1】楊伯峻.孟子譯M】.北京:中華書局,1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