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農村住房保障現(xiàn)狀和思考_第1頁
我國農村住房保障現(xiàn)狀和思考_第2頁
我國農村住房保障現(xiàn)狀和思考_第3頁
我國農村住房保障現(xiàn)狀和思考_第4頁
我國農村住房保障現(xiàn)狀和思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我國農村住房保障現(xiàn)狀和思考

一、研究背景和綜述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中,住房保障是學者研究較少的一個問題。雖然近年來隨著農民收入不斷提高,農村家庭在住房建設方面投資加大,住房數(shù)量有所增加,住房質量也有所改善,但是與城市居民相比,農民的住房水平仍然存在很大差距。改善農民目前的住房條件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也是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必要內容。本文旨在通過對我國農村居民住房現(xiàn)狀和我國現(xiàn)行農村住房制度的分析,對我國農村住房社會保障制度建設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建議。住房保障研究的理論基礎主要經歷了以下演變過程。Pigou(1912)的經濟福利理論[1]為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奠定了理論基礎。Burgess(1925)在解釋芝加哥住房格局時提出了住房過濾理論[2],成為后來的學者研究住房制度的基礎。隨后,Ohls(1975)建立了住房過濾模型[3],解釋了住房市場的運行機理。而McDonald(1997)等人進一步結合區(qū)位條件和經濟增長的影響對這些模型進行了修正[4],使住房理論更加完善。斯帝芬·帕德尼(1991)探討了中國城鄉(xiāng)住房差別問題,認為中國有雙重住房制度,農村是家庭負責建造和維修自己的住房,城市是由企業(yè)負責建造、維修和分配住房,這一制度在某些方面類似于英國農業(yè)中的連帶式住房建造。并比較了中國城鄉(xiāng)住房的消費支出和城鄉(xiāng)住房面積:城市居民住房支出僅占其總支出的3.10%,而農村居民自己建造住房的支出則占其總支出的41.92%;在1982—1989年間,城市人均住房面積從5.6平方米上升到9.2平方米,而農村人均住房面積從10.7平方米上升到17.2平方米[5]。對于我國農村住房保障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對我國農村住房狀況歷史和現(xiàn)狀的研究。李永芳(2002)研究了我國農村居民居住方式的歷史變遷,提出當前農村居住方式變遷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農村住房、市郊農村私房買賣、村莊兼并、農村房屋建筑、鄉(xiāng)村聚居環(huán)境等均須實行規(guī)范化[6]。于靜波(1996)認為目前我國農村住房消費,尤其是經濟發(fā)達地區(qū)已呈現(xiàn)超前趨勢,超越農戶家庭經濟實力和農村經濟發(fā)展水平的住房消費,勢必給家庭經濟發(fā)展帶來不良影響,損害農村經濟發(fā)展的長遠利益[7]。易成棟(2006)對我國農村住房狀況進行研究,表明經濟發(fā)達地區(qū)農村家庭住房狀況較好,農村住房狀況省際差距主要體現(xiàn)在人均間數(shù)、人均面積、平房比、購建房材料費用和住房設施狀況方面。收入是影響住房狀況的重要因素,除此以外還有自然環(huán)境等因素[8]。王瑛(2006)等人對我國農村居民住房現(xiàn)狀進行了分析,研究表明雖然農村人均住房面積始終高于城市,但是從住房的結構類型看,人均鋼筋混凝土房屋占居住面積的比例較低,居住條件尚待提高[9]。二是我國農村住房制度的研究。趙之楓(2001)從農村土地制度層面進行研究,提出應建立完善的宅基地有償使用和出讓制度,加快農村土地制度改革[10]。趙之楓(2003)通過研究城鄉(xiāng)二元住房制度,分析了農村住房制度對農村住房建設的影響,提出了改革農村住房制度的建議[11]。劉清華(2003)分析了現(xiàn)有農村住房制度的利弊,歸納了農村住房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提出了農村住房制度改革的可靠保證與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建立農村住房公積金制度來對農村居民住房進行保障等。三是對建立農村住房保障體系的研究。聶華林等[12](2006)對西部農民住房保障進行了探討,提出了建立西部農村住房保障制度的總體構想與建設目標,提出了社會主義新農村住宅建設的三種基本模式,并從土地產權關系、資金籌集、農村住房建設優(yōu)惠政策、農村住房建設監(jiān)管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議[13]。二、我國農村居民住房現(xiàn)狀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農民收入不斷提高,農村掀起了三次建房熱潮。一是20世紀80年代中期,新建磚木(瓦)房;二是20世紀90年代中期,平房改建樓房;三是20世紀90年代末和21世紀初,建造鋼筋混凝土結構樓房并進行裝修。經過這三次建房熱潮,農村居民的住房狀況得到了很大地改善,但是與城鎮(zhèn)居民住房狀況相比,還是存在明顯差距。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農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積逐年有所增加,而且比城鎮(zhèn)人均住房面積大。根據(jù)歷年《中國統(tǒng)計年鑒》數(shù)據(jù)顯示,農村每年都保持有一定的新建住宅,雖然全國農村每年新建住宅面積逐年略微有所下降,但仍能夠保證農村人均住房面積逐年有所增加(見表1)。1996年末農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積為21.7平方米,在其后的幾年間逐年有所增加,到2005年末已經達到人均29.7平方米,比1996年增長了36.9%。而住房價值也由1999年的每平方米157.57元逐年增加到2005年的每平方米267.76元,增長了69.93%。而城鎮(zhèn)每年新建住宅面積雖然呈現(xiàn)出逐年上升的趨勢,但城鎮(zhèn)每年新建住宅面積仍未超過農村每年新建住宅面積;城鎮(zhèn)人均居住面積雖然逐年有所增加,但仍未超過農村人均居住面積。二是農村居民住房質量有所提高。農村人均鋼筋混凝土結構住房面積由1999年末的6.35平方米,逐年增加到2005年末的11.17平方米,每年增長21.81%,比1999年增長了75.91%。而農村人均磚木結構住房面積由1999年末的12.28平方米,逐年增加到2005年末的14.12平方米,每年增長0.21%,比1999年增長了14.98%(見表2)。三是農村居民住房配套設施以及周邊環(huán)境有所改善。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五個方面:首先是住房周邊環(huán)境有所改善。2004年住房外有硬質路面配套的農戶比重為49.6%,其中有24%的農戶住房外有水泥路面,25.6%的農戶住房外有石頭或石板等硬質路面。其次是住房衛(wèi)生條件有所改善。根據(jù)國家統(tǒng)計局2004年中國農村貧困狀況監(jiān)測公報數(shù)據(jù)顯示,2003年有廁所的農戶比重為89.5%,到2004年增加到89.9%,增長了0.4%。而2004年農村住戶中有水沖式衛(wèi)生廁所的農戶占10.5%,比2003年增長了12.6%。再次是供暖條件改善。2003年有取暖設施的農戶比重為40.1%,到2004年增加到41.5%,增長了3.5%。另外是使用清潔能源的條件有所改善。2003年使用液化氣和電力燃料的農戶比重為8.9%,到2004年增加到10.6%,增長了19.1%。最后是用水條件改善。2003年有自來水的農戶比重為32.6%,到2004年增加到34.6%,增長了6.1%。而飲用深井水的農戶占52.3%,比上年增加1.5%;飲用淺井水、江河湖泊塘等非衛(wèi)生水的農戶下降0.8%(見表3)。四是與城鎮(zhèn)居民住房綜合水平相比還有很大差異。與城鎮(zhèn)居民住房水平相比,雖然在每年新建住宅面積和人均住宅面積上,農村居民住房有一定的優(yōu)勢;但是從住房質量、配套設施和周邊環(huán)境等方面來看,農村居民住房水平遠遠達不到城鎮(zhèn)居民住房水平。這在一定程度上緣于城鎮(zhèn)和農村居民居住習慣的差異。城鎮(zhèn)居民習慣群居,雖然人口眾多導致人均居住面積有限,但完善的社區(qū)管理和配套設施建設,使城鎮(zhèn)居民的居住質量明顯處于領先地位。而農村居民由于受到生產條件的制約,習慣散居,從而導致基礎設施不完善,住房配套設施和周邊環(huán)境很難得到大幅度改善和提高。三、我國現(xiàn)行農村住房制度導致的缺陷1.農村居民住房條件不均衡。這種不均衡狀態(tài)同時表現(xiàn)在區(qū)域之間和區(qū)域內部。一方面東南部沿海地區(qū)農村居民經過三次建房熱潮,已經進入了現(xiàn)代化階段,住房條件得到極大改善,部分農民的居住條件甚至已經大大超過了城鎮(zhèn)居民的居住條件。而另一方面西部邊遠山區(qū)部分農民只能居住在茅草搭建、土磚壘砌的小屋里,居住面積狹窄,房屋質量極差,幾乎沒有配套設施,而且還有部分農民居住在瀕臨倒塌的危房中,隨時面臨著生命的威脅。而即使同一區(qū)域內部也存在著明顯的兩極分化現(xiàn)象,部分農民居住條件已經得到了很大改善,而還有部分農民居住條件很差。2.耕地資源浪費。農村住房與城市住房有很大差異。農村居民習慣散居,而且農村住房主要包括農村居民的生活用房和生產用房。生活用房是指實際住人或可以用來住人的房屋,包括與住房連成一體的起居室或放置灶具的地方、專用廚房等;生產用房指用來存貯糧食的倉庫、存放柴火、農具的雜屋等專用生產性房屋,以及房屋前的曬坪、家畜家禽圍欄圈舍、廁所等等。因此農村住房很難模仿城鎮(zhèn)住房那樣通過建高樓來節(jié)約土地。調查顯示,一般這樣的農戶住房占地面積都有300多平方米,有些達到500—600平方米,個別甚至超過1000平方米(聶華林,2006),嚴重占用了耕地。據(jù)1996年農村普查統(tǒng)計,1980—1996年我國耕地共減少40340平方千米,其中農村建房占用約6.8%,農村建房占用耕地成為耕地流失加劇的重要原因。而且農村住房的土地審批制度不嚴格,造成大量的超面積建造住房。3.農村居民散居的習慣加大了基礎設施建設的成本和困難。農村住房由于是農民自己建造,缺乏統(tǒng)一的規(guī)劃,造成了建房凌亂的局面。有的農民為了交通方便把住房建造在馬路兩邊,形成了“馬路村”;有的農民把住房建造在村落的周圍,而村落中心地區(qū)荒蕪,雜草叢生,形成了“空心村”;有的農民根據(jù)自己的喜好在村落的各處隨意建房,形成了“芝麻村”。建房不集中不僅造成了村容散亂,還給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帶來了難度。一方面由于距離因素導致投資成本增大,另一方面由于每家每戶的自留地和承包地因產權關系不清難以歸并,很難通過村民協(xié)商一致來建設道路、飲用水工程、沼氣池甚至小型水利設施等。4.住房技術含量低,導致住房質量低,房屋壽命短。由于城市住房投資主體為政府、企業(yè)和事業(yè)單位及個人組成的多方投資結構,并由房地產商統(tǒng)一運作,城市住房的科技含量穩(wěn)步上升;而農村住房以家庭自籌資金為主,以家庭自建的方式建房,還停留在農民自己能夠理解和掌握的建房知識水平上,沒有專業(yè)生產和規(guī)模生產,就決定了農村住房質量不可能達到現(xiàn)代化的小康標準。而且城市住房建設有相關的政策和法規(guī),而涉及農村住房的政策法規(guī)很少,甚至幾乎沒有。我們不能期望發(fā)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民收入能夠自然解決農民的住房問題,因為提高住房質量,說到底不是農民自己能夠解決的問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促進農村住房小康,是政府的責任所在。收入低、資金短缺是制約農村住房建設的主要因素,而農村住房建設過于潦草,住房更新周期短,造成了極大的浪費。據(jù)統(tǒng)計,農村房屋壽命一般為25年,有些農房僅為10年。四、結論和展望農民的住房需求是與生俱有的,但是由于農民自身經濟條件等多方面的因素限制,許多農民的住房問題還一直懸而未決。歸根到底,政府應從農村住房制度入手,對農村建房進行規(guī)范和引導,并對農村建房進行扶助,使占全國三分之二人口的農村居民能夠住上生產生活必需的、配套設施齊備的、有質量保證的住房。通過以上分析我們提出以下政策建議:1.政府應該對農村住房用地制度進行改革。一方面實行嚴格的土地審批制度,防止土地浪費;另一方面應該實行農村住房用地的資產化。2.政府應該對農村住房建設進行規(guī)范和引導。農村住房建設應該區(qū)別于城鎮(zhèn)住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