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天凈沙秋思教案7篇
天凈沙秋思教案篇1
教學目標
1)運用想象和聯(lián)想勾畫這首小令的意境
2)掌握賞析古詩詞的方法
3)學會品味語言
4)感悟對祖國對親人深切感情
教學方法
啟發(fā)合作學習討論展示
教學過程
一導入由元曲四大家導入課題(投影展示)
1識記關于元曲四大家的文學常識
2了解散曲的有關知識
3關于這則小令的定評“秋思之祖”
二老師范讀課文要求學生把握字音及初步體味__的感情基
調
(凄涼哀婉濃濃的歸思)
三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互相朗誦這首小令并作出評論
四小組選派朗誦最好的作展示大家做點評。老師總結
五根據課文內容運用想象和聯(lián)想,通過討論和交流體會__
所勾畫的深秋意境。
附討論結果:
1)枯藤:給人一種荒涼感。
2)老樹主人公聯(lián)想自己的人世滄桑,給人一種人生暮年的
凄涼感
3)昏鴉:黃昏歸巢,增添凄慘之感。
(以哀景寫哀,襯托凄涼無比)
4)小橋流水人家:走上彎彎小橋,看到流水潺潺,人家
屋頂炊煙裊裊,由幽雅、安寧、溫暖之景,突然撩起主人公無盡
的歸思之情,景觸發(fā)游子的“愁”(以樂景寫哀,反襯悲意更濃
-)。
5)瘦馬:浪跡天涯之人的精神清瘦
夕陽:籠罩整個畫面此為背景
6)斷腸人在天涯:篇末點題。人在天涯和斷腸的因果關系。
突出無以名狀的濃重歸思之情。
六引導學生根據以上所討論的結果,進一步展開想象和聯(lián)
想,拿起手中筆,把這首小令改寫為一篇融記敘、描寫、議論、
抒情為一體的散文。
附:范文
深秋的黃昏,一風塵仆仆的游子,騎著一匹極其消瘦的老馬,
迎著陣陣冷颼颼的西風,在一條人跡罕至的山路上踽踽的獨行。
他走過纏滿枯藤的老樹,看到即將歸巢的幕鴉,在自己的
頭頂和樹梢之間盤旋,同時發(fā)出凄厲的叫聲。
正在他為此而倍感凄涼之際,他走到了一座橫架在溪流之上
的小橋之上。低頭他看到流水清澈見底,偶有魚兒嬉戲,發(fā)出泠
泠響聲。此時他的心情似乎有片刻的愉悅,然而,當他再次抬頭
看間溪旁的機會人家,已慢慢的升起了裊裊炊煙之時,他頓時感
到,自己還沒找到投宿的地方,不禁再次悲從中來肝腸寸斷。此
時太陽就要落山了,迎接他的將又是一個慢慢的長夜?!叭漳合?/p>
關何處是?”至于文中的游子為何流落至此,他究竟從哪里來?
今晚當投宿誰家?明天又往哪里去?任憑我們思想馳騁。。。。。。
七學生展示其作品大家評
八小結
1“秋思之祖-”--------元周德清
2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司空圖《詩品》
3不是一覽無遺,而是留有余味-------馮友蘭
4有意味的形式-------貝爾
5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宋玉
天凈沙秋思教案篇2
教學目的要求:
1、通過反復誦讀,能正確說出作者寄寓的思想感情。
2、通過畫面的賞析,準確描述曲中表現(xiàn)的形象,體會形象
中蘊涵的意境。
3、通過對比閱讀,學習用具體的意象表達抽象的感情的方
法。
4、多渠道引導學生品味寫景語言,培養(yǎng)學生自主閱讀、感
悟詩情之能力。
5、學生領會和學習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表現(xiàn)手法提供了
極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課例。
教學重難點:
游子思鄉(xiāng)之情,羈旅之思。
教學目標:
通過閱讀欣賞這兩首古詩,培養(yǎng)學生的古詩朗讀能力,學會
如何閱讀欣賞古代詩歌。
教學方法:
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學習
教學課時數:
一課時
教學內容與過程:
(一)導入新課:
可由秋天的詩詞導入(如劉禹錫的《秋詞》等)?;蛴蓪W生
描述秋天的景色導入。
(二)朗讀這首詞
可通過自由讀、默讀、賽讀、有感情地朗讀等方式進行
(三)背誦這首詞
(四)學習小組討論、探究這首詞
1.這首詞寫了哪些景色?
2.作者在這首詞中蘊涵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3.這首詞的獨特之處(如色彩的搭配等)
4.點明這首詞的主旨句是什么?
5.品味文中的語言。
6.分析__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表現(xiàn)手法。
(五)拓展:
1.可提起筆來補充內容,擴寫《天凈沙》,也可拿起畫筆
來畫。
2.比較閱讀:引劉禹錫《秋詞》其一,與《天凈沙
秋思》進行比較。
(六)作業(yè):
寫一段短文,描寫《我心中的秋》。
天凈沙秋思教案篇3
一.教學內容
語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下)
第25課《天凈沙秋思》
二.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目標
⑴識記有關作者的文學常識,掌握“散曲”的文體知識。
⑵正確朗讀、背誦全曲,能準確把握這首曲表現(xiàn)出的思想內
容和思想感情。
⑶學習分析詩歌的方法,感知詩中的藝術形象,提高鑒賞詩
歌的能力。
2.過程和方法目標
⑴了解詩歌的朗讀技巧,反復誦讀,體會詩歌的韻律美。
⑵通過品味詩歌的語言,體會詩歌的情味,領悟詩歌的意境,
培養(yǎng)想象力,陶冶情操。
⑶知人論世,通過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把握詩歌主旨。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目標
⑴學習作者觀察生活,感悟生活的態(tài)度。
⑵體味詩歌中的意境,感受作者抒發(fā)的思想感情,熱愛祖國
的語言文字。
三.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⑴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曲的內容,品味曲中情趣。
⑵背誦、默寫全曲。
2.教學難點
⑴通過誦讀,發(fā)展語感。
⑵從語言角度賞析詩歌,領悟曲中情趣,提高文學修養(yǎng)。
四.課時安排
一課時
五.教學互動設計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1.導入課文,簡介散曲。
我國古代詩歌的發(fā)展,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體式,如
唐詩、宋詞、元曲?!短靸羯城锼肌肪褪窃械囊皇准炎?。元
曲是繼唐詩宋詞后興起的一種藝術形式,是一種新的詩體,包括
雜劇和散曲兩部分。散曲又分小令和套數。小令在元代又名“葉
兒”,每首能獨立,相當于一首詩或一闋詞;由于它是能歌唱的
文字,所以就有不同的曲調;每個曲調都有一個名稱,叫曲牌,
表示不同的譜式,規(guī)定著不同的字數、句數、平仄、韻腳。曲牌
表示曲調,另有題目。小令的曲牌常是一個,即一首小令一個曲
牌,但也有例外的。《天凈沙秋思》屬于散曲中的小令。
2.作者及寫作歷史背景簡介。
馬致遠(1250~1321)號東籬,元大都(今北京)人,元代
前期著名的雜劇家和散曲家,是一位“姓名香貫滿梨園”的作家,
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被譽為“元曲四大家”。馬致遠生活的
“元朝是蒙古貴族統(tǒng)治中國的時代,民族矛盾十分尖銳,人民受
到沉重的壓迫,知識分子被降到與娼妓、乞丐相近的地位”?!耙?/p>
些走上仕途的文人,因受統(tǒng)治者的歧視,思想仍多苦悶,正如明
胡侍所說:‘中州人每每沉郁下僚,志不獲展……于是以其有用
之才,而一寓之聲歌之末,以舒其佛郁感慨之懷,蓋所謂不得其
平而鳴焉者也’”。馬致遠年輕時迷戀功名,曾做過地方小官,
五十歲左右脫離官場,過著“酒中仙,塵外客,林中友”的生活,
沉溺于山水之間,寄情詩酒,成了一個嘯傲風月、玩世不恭的詩
人,其內心仍然充滿了一股牢騷不平之氣。他最著名的劇目是《漢
宮秋》;一生寫了120多首散曲,其中《秋思》堪稱“嘆世”之
作中的代表。今天我們就來品味這首被譽為“秋思之祖”的《天
凈沙秋思》。
(二)與文本對話,感知文本。
1.學生活動:學生聽錄音范讀,聽準字音、節(jié)奏,再自己
朗讀。注意找出文中你認為易讀錯的字,難理解的詞。
字音:涯(yá)瘦(shòu)
詞義:昏:黃昏,傍晚??萏伲焊煽莸闹β?。斷腸人:多
指漂泊在外、思念家鄉(xiāng)或親人的人。
節(jié)奏:
天凈沙秋思
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
/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2.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
抽生敘述課文所寫的內容:一個秋日的黃昏,騎著一匹瘦馬
的游子正在蒼涼的古道緩緩前行。在小橋流水人家的院旁,枯藤
纏繞的老樹上,昏鴉正在歸巢。游子不竟悲從中來。
3.學生再讀課文,從內容、思想感情、藝術特色等方面進
行質疑探討,分小組討論、交流,然后師生共同總結。
⑴曲的前三句描繪了怎樣的畫面?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
情?用詞上有何特點?
詩的前三句描繪了一幅蕭瑟荒涼怡靜的畫面,,表達了作者
在旅途中的孤苦寂寞的心情。三句詩用了九個名詞,一字一詞,
一詞一景。各個事物名詞前冠以表現(xiàn)各自特征的修飾語,使各事
物又都帶上了鮮明的個性,還使本來不相干的事物,在蒼涼深秋
的暮色中構成了一個統(tǒng)一整體,構成一幅形象生動的深秋晚景
圖,在簡約中更見細深。像這種把幾個彼此相關的典型景物巧妙
而有機地排列組合在一起,構成一幅群體的、生動的畫面,用以
烘托氣氛,深化意境的語言現(xiàn)象,人們稱之為列錦手法。這種手
法使詩句語句凝練、文辭簡潔。
但我們在閱讀中只要少加留意,就會感覺到九種事物的名詞
并列,節(jié)奏基本上是兩個音節(jié)一個節(jié)拍,顯得非常單調而遲緩,
如同一個風燭殘年的老人拄著拐杖,句僂著身子,顫顫巍巍地
行進。這種節(jié)奏與詩歌內容的基調是一致的,正適合表達作者心
中那種凄涼、無助,甚至有點呆滯的感受。這種節(jié)奏讀起來一詞
一頓,這種多次的停頓,給人一種呆板、枯燥、乏味之感。加之
第一句中的“枯”“老”“昏”,第三句中的“古”“西”“瘦”
等詞蘊涵著無限凄涼悲苦的感情,又點染出一種讓人生愁、生悶
的“哀景”,這就讓讀者很容易感知到作者當時那種孤獨凄苦之
狀。
⑵詩的最后兩句各自寫的是什么?
“夕陽西下”點明了特定的時間,也照應了前文的“昏”字,
屬于寫景鋪墊?!皵嗄c人在天涯”點出了主人公,直抒天涯游子
之悲,屬于卒章顯志。此句為全篇的主旨。
⑶詩的第二句與第一、三句有何不同?對全詩主旨的表達有
何作用?
第一句寫秋末之景,干枯的老藤,蒼老的樹木,烏鴉哀鳴,
“枯藤”、“老樹”、“昏雅”,呈現(xiàn)在人們眼前的畫面是一片
灰黑色,給人的感覺是毫無生氣、暮氣沉沉,就如一個行將就木
的老人。這渲染出一種蕭瑟荒涼的意境,含蓄地表示出游子無家
可歸之意。第三句寫古道荒涼,西風驟起,馬也因長途跋涉而累
瘦了,再次凸現(xiàn)了無家可歸的哀怨與迷惘;從側面反映出游子在
旅途中的孤苦寂寞的心情;一個“古”字,把游子的個人凄苦推
及古今,足以引起讀者的豐富聯(lián)想和共鳴。第二句描繪出一幅溫
情脈脈、幽雅恬靜的畫面?!靶颉笔菧贤ㄕ系K的建筑物,在情
感上也意味著溝通;“流水”是清澈純凈的,蘊含著豐富的活
力;“人家”是溫馨的場所,是產生歡歌笑語的地方。這里寫他
人有家而我獨無,更添一份思鄉(xiāng)之情;與一、三句形成鮮明的對
照,更加引發(fā)游子的戀家思親之情。倘若詩的其他幾句是正面寫
游子之思之悲,那么第二句則是從反面來寫,更添悲愁,可算是
“以樂景寫哀情”,“一倍增其哀”了!
總之,曲的前面幾句寫景都是為后面的人物出場營造環(huán)境和
氣氛的。斷腸人出現(xiàn)在那些撩人心情的意境中,可以說那景也是
斷腸人的“斷腸景”了。
⑷同學們再細讀這首小令,看看寫法上有何特點?
①靜景與動景相應。在這首小令中,作者將九種相對獨立的
事物巧妙而又自然和諧地納入一個畫面中,從而形成動與靜、明
與暗、背景與主體的相互映襯。如寫環(huán)境的幽靜用“流水”的動
態(tài)與“小橋”“家”的靜態(tài)相映;寫蒼涼的道路則用“西風”“古
道”相映;“小橋流水人家”的安適、靜雅與“斷腸人在天涯”
的淪落異鄉(xiāng)相映,使“斷腸人”更添悲愁。
②景色與情思相融。這首小令旨在表達天涯淪落人的凄苦
之情,作者運用傳統(tǒng)的寄情于景的寫法,把本來抽象的、難以表
達的悲苦之情借助景物畫面刻畫得淋漓盡致。在現(xiàn)實生活中,自
然景物本是沒有感情的,但作者把這些客觀事物納入審美的認識
和感受中時,這些事物便被賦予感情的色彩,同人的感情融為一
體了?!靶颉?、“流水”、“人家”本是極常見的普通景象,
但當它與“斷腸人在天涯”同處于一個圖景之時,便不再是孤立
的景物,而成為“斷腸人”心碎斷腸之觸發(fā)物,使圖景帶上了悲
涼的氣氛?!扒橐蚓岸@,景因情而生”即是此理。
⑸通過我們對這首曲的閱讀、討論和分析,你對這首曲表達
的主旨有何看法?
從對全詩的閱讀欣賞中,我們知道了浪跡天涯的游子此時的
心情是:看到傍晚歸巢的烏鴉,溪邊橋旁的小院,不禁頓生思鄉(xiāng)
念親之情。這便是詩人在詩中流露出的思親戀鄉(xiāng)之愁。作為游子
的詩人,“夕陽西下”時,仍“斷腸”“古道”,此時,連馬都
已瘦,可見人又何堪呢?即使如此,也還得如古往今來的游子一
樣,從那里來、要到那里去、沒有人知道,他們只是這樣默默行
走著,漂流天涯。這就進一步流露出詩人的漂泊羈旅之愁。詩人
為何會產生那些羈旅之愁、思鄉(xiāng)之愁呢?我們從詩人的人生經歷
和生活的時代來看,主要是詩人一生不得志,漂泊于外,或許正
是“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吧?這就更進一步流露
出詩人的人生失意之愁。總之,詩人在詩篇中所流露出的思親戀
鄉(xiāng)之愁、漂泊羈旅之愁、人生失意之愁,充分說明了作者的秋思
實乃秋愁也!詩篇細致生動地描繪了一幅絕妙的深秋晚景圖,抒
發(fā)了那個飄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鄉(xiāng)、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
之情。
3.板書設計
秋思(散曲)寫景枯藤老樹昏鴉(寫景觸情秋野黃昏悲
涼
寓情于景
羈旅之思
小橋流水人家(孤獨思鄉(xiāng))悲涼之景
古道西風瘦馬(游子慘狀)惆悵之情
抒情夕陽西下(特定的時間環(huán)境)寫景鋪墊哀愁
斷腸人在/天涯(點明主旨)游子之悲
三能力訓練,學習反饋
3.學生自讀課文,用散文的語言將曲中描繪的意境寫出來。
例: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仆仆的游子,騎著一匹瘦馬,迎
著一陣陣冷颼颼的西風,在古道上踽踽獨行。他走過纏滿枯藤的
老樹,看到即將歸巢的暮鴉在樹梢上盤旋;他走過橫架在溪流上
的小橋,來到溪邊的幾戶人家門前,這時太陽快要落山了,自己
卻還沒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的長夜,不
禁悲從中來,肝腸寸斷。
4.學生默讀、背誦、并默寫全曲。
5.完成課后第3題。
天凈沙秋思教案篇4
教學目標:1.反復吟詠,熟讀成誦。
2.細細品味,重點體會景物描寫的作用。
3.學會探究,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重點:體會景物描寫的作用。
難點: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誦讀法,品析法,研討法。
教學步驟:
一.導入課堂
圖片導入。請大家欣賞一幅圖畫,說說,可以給這幅圖畫配
一首什么詩。自古以來,中國就是詩的國度,唐有唐詩,宋有宋
詞,元有——元曲。我們今天要欣賞的這首《天凈沙·秋思》就
是一首元曲。
二.介紹體裁
1.我們來讀一遍注釋⑨:選自《全元散曲》。天凈沙,曲牌
名。馬致遠,生卒年不詳,元大都(現(xiàn)在北京)人,著名戲曲作
家。
2.讀過注釋,我們可以來猜一猜,元曲具有什么特點?預設:
可以唱。這個“曲”字告訴我們,這首秋思在古代是可以唱的。
因為是元代的作品,我們把它叫做元曲。簡單地說,元曲就是元
代的可以唱的一(轉載于:書業(yè))種文學作品體裁。
3.那么,“天凈沙”是什么意思呢?跟這首元曲的內容有關
系嗎?(可引導:注釋里是怎么說的?)曲牌名。那也就是說,
“天凈沙”與這首曲的內容沒有關系,而與它的——曲調有關系。
它是表明一首曲的曲調的。
4.而與內容有關的是哪個部分?“秋思”。那么“秋思”就
是這首曲的題目了。
三.誦讀感知
1.從秋思二字,我們可以猜猜,這首曲可能會寫哪些內容?
預設:秋天里的想法。引導:也可能會寫一些秋天里看到的
——景物。
2.那么我們來讀一讀這首曲。老師先來讀一遍。(范讀,讀
出感情,讀出“斷腸/人在天涯”的斷句,但不點明此處斷句。)
同學們也來讀讀看。(生齊讀)
3.我們剛才猜了,馬致遠可能寫了一些秋天里的景物,寫了
一些秋天里的想法。我們猜對了嗎?哪幾句寫了秋天里的景物,
哪幾句寫了秋天里的想法?
預設:可能有學生把“夕陽西下”劃分到后一部分,明確前
四句為寫景,最后一句抒情。
4.前四句寫了哪幾種景物?我們在這些表示景物的字下面
加點,把形容這些景物的字用括號括起來。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
5.分析景物:
①我們先來看這一組景物。
(多媒體)藤樹鴉
對于這些景物,我們似乎沒有太多的感想。加上這幾個字
呢?
(多媒體)枯藤老樹昏鴉
預設:從“枯藤老樹昏鴉”這句的景物描寫中,我仿佛感受
到了秋的荒涼和凄清。為什么這幾個字就能給我們帶來這種感
覺?換成“青藤大樹烏鴉”還有這種感覺嗎?引導學生分析:
枯:枯萎,沒有生命力。老:蒼老,光禿禿的?;瑁狐S昏使得烏
鴉飛不動了,變得沒有精神。這些詞都給我們一種荒涼、凄清、
沒有生命力的感覺。秋天的味道就出來了。
請學生朗讀此句,讀出凋零凄清之感。再班級齊讀。
②還有哪些詞也給我們帶來秋的味道?
(多媒體)古道西風瘦馬
請學生分析,引導:古道是什么樣的道路?年代久遠,雜草
叢生,沒有什么人在行走。西風是什么樣的風?換成微風或清風
好不好?秋風,吹在人身上讓人感到寒冷。瘦馬,說明醒了很長
時間的路,旅途勞頓,精神疲憊。這些詞給我們的感覺是孤獨,
寒冷。
請學生朗讀此句,讀出孤獨寒冷之感。再班級齊讀。
③讓我們想象這樣一個畫面:又有一個行人,騎著瘦馬,吹
著西風,獨自走在雜草叢生的古道上,他看到古道邊上枯藤和老
樹互相纏繞,烏鴉棲息在光禿禿的樹枝上凄厲地叫著。心里涌起
一陣又一陣的悲傷。他往另一邊一看,看到了什么?小橋流水人
家。
有橋有水這沒有什么,加個“小”字,橋立刻顯得——溫馨
了;水流動起來,立刻顯得生動了,再加上人家,整幅圖畫給我
們什么樣的感覺?非常溫馨,似乎是一幅溫馨柔美的江南農村圖
景。流水潺潺,一座小橋跨過小溪,小橋后露出了幾戶人家的屋
檐。
這種氛圍好像與我們剛才感受到的凄涼、悲傷的氛圍好像矛
盾了,為什么要寫這句,我改成“荒村古墓殘霞”不是更添悲涼
之意嗎?
引導學生分析:這是反襯。行人見到小橋流水人家的溫馨景
象,想到自己卻是身處在古道西風瘦馬之中,更加悲傷了。
補充:這是以樂景襯哀情的寫法。我們也把這一句朗讀一遍,
讀出一種溫馨中帶著些苦澀的感情。
④這時行人又往西邊一看,看到了什么?(多媒體)夕陽西
下
夕陽西下了,該干什么了?預設:回家。
夕陽西下了,遠處人家飄出了縷縷炊煙,就連烏鴉也不再飛
翔,停在樹上休息了。而自己卻在哪里?古道西風瘦馬。
于是我們知道,行人傷心并不只是因為秋天的景色太過凄
涼,而是因為他——想家了。他的悲傷到了什么程度?用了哪個
詞?斷腸!那是形容人痛苦到了極點。
這是不是太夸張了?馬致遠為什么會被傷到幾乎痛斷肝腸
的程度呢?我們來了解一下他當時的處境。(多媒體)介紹馬致
遠生平:
元朝建國以后,把中國人分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漢人,
南人。蒙古人和色目人有種種特權,只有他們可以被任用為官員。
這是民族高壓政策。在馬致遠生活的年代,蒙古統(tǒng)治者已經開始
任用漢族文人,卻又未能普遍實行,這給漢族文人帶來一絲幻想
和更多的失望。馬致遠早年曾有仕途上的抱負,擔任過地方小官
吏,卻未能實現(xiàn)他滿腔抱負,一生漂泊無定,郁郁不志。
我們來讀最后一句,斷腸人在天涯。人在天涯,也就是說不
在——家里。使他傷心斷腸的是他那顆抑制不住的思鄉(xiāng)的心。這
就是他見秋景而生的秋思,這秋思不只是秋思,其實也是愁思,
這愁思愁的是家鄉(xiāng)太遠,難以回去,是鄉(xiāng)愁。
(板書)景
鄉(xiāng)愁
思
人在天涯,他感慨家鄉(xiāng)太遠,也感慨自己天涯漂泊,半世飄
零。
讓我們再次體會馬致遠的思鄉(xiāng)之情,再齊讀這首曲。(生齊
讀)
四.自主分析
我們看到課本為這首《天凈沙·秋思》配了一幅插圖。現(xiàn)在,
根據我們對這首曲的理解,說一說,這幅插圖有哪些地方畫得好,
那里地方可以改進。同桌前后可以討論一下。
1.沒有畫出枯藤。畫出枯藤與老樹纏繞,更能表現(xiàn)蒼涼的意
境。
2.天空中飛翔的小鳥太靈動了,不符合“昏鴉”。不如改為
棲息在樹上,表現(xiàn)出烏鴉的沒有生氣。
3.小橋流水人家應該花的遠一些,表現(xiàn)出作者遙望鄉(xiāng)村,向
往家園的情感。
4.西風沒有體現(xiàn)出來??梢援嬕恍┐稛?,或者讓畫中人不戴
帽子,亂發(fā)飄飛;或者讓人物的'衣衫隨風翻卷??梢员憩F(xiàn)出西
風來。
5.馬應該畫得瘦些,如果改成行人牽著馬更能表現(xiàn)出黃昏時
分鞍馬勞頓行人落寞的情景。
6.夕陽不畫整個圈,畫半輪,更能體現(xiàn)出夕陽落山的情景。
五.改寫元曲
經過這番改動,相信同學們心中已經有了一幅全新的畫面,
馬致遠見秋景而嘆思鄉(xiāng)的感情也已真正走入了大家的心。請大家
順著這種斷腸之情,把心中的畫面,用文字表現(xiàn)出來。假如你就
是這個行走天涯的行人,用自己的語言寫出此時所見景象,所起
斷腸之心。
生寫短文。請學生朗讀。
六.作業(yè)
背誦《天凈沙·秋思》。
天凈沙秋思教案篇5
教學目標:
1、了解詩歌有關知識。
2、品味語言,體味詩歌意境。
3、有感情地反復誦讀并熟練地背誦。
4、領會詩歌中蘊含的節(jié)奏美,提高詩歌的鑒賞能力。
教學重難點:
品味語言,體會意境,領會詩人在詩歌中所表達的感情,誦
讀并背誦。教學方法:
誦讀法、探究法、想像法。
學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班級是一個成績比較差的班級,學習詩歌,對他
們來說,也許除了朗讀以外
可能就沒有別的印象了。所以,在課前我讓學生收集一些有
關鄉(xiāng)愁的詩歌,教學中我盡量在教學中采用讓學生朗讀的方式去
領會這首小令跟我們呈現(xiàn)出來的節(jié)奏美,讓學生還原詩歌中的畫
面來領會詩中展現(xiàn)的圖畫美,領會詩人表現(xiàn)的游子的思鄉(xiāng)之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有人說“鄉(xiāng)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鄉(xiāng)愁”是一張窄窄的
船票,“鄉(xiāng)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而七百多年來,人們說起“鄉(xiāng)
愁”,仍不得不想到這篇作品《天凈沙秋思》。因為它極其出
色地運用了景物烘托的寫法,將抒懷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圍中,使
主觀意緒和客觀環(huán)境達到了高度的統(tǒng)一。這是一篇抒情作品,僅
用28個字,就生動地表現(xiàn)出一個長期漂泊他鄉(xiāng)的游子的悲哀。
二、解題
“曲”是一種合樂歌唱的詩歌形式。元曲繼唐詩宋詞后興起,
是元代的新詩體?!疤靸羯场笔乔泼?,“秋思”是題目。元曲
是我國古代詩歌中的一種體裁,興于元代,又稱散曲。馬致遠,
字千里,號東籬,大都(今北京市)人,生卒年不詳,元代戲曲作
家、散曲家。有“曲狀元”之稱,與關漢卿、白樸、鄭光祖并稱
“元曲四大家”,雜劇以《漢宮秋》最著名,散曲存《東籬樂府》
一卷。元代著名散曲家,早年熱衷于功名,卻屢不得志,經歷了
漂泊生涯20余載,本曲是這種漂泊生涯體驗的結晶,是作者用
血和淚寫成的,是元曲中的“絕唱”,元人譽之為“秋思之祖”。
三、朗讀詩歌
1、學生齊讀,讀文本
2、教師配樂朗讀
2、學生給詩歌劃分節(jié)奏,注意重音,讀出感情: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4、學生配樂朗讀
四、學生合作探究
賞景品情
1、四人為一組,討論以下問題:
(1)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個字,寫了哪九種景物?分別有什么
特點,你認為這樣做有何好處?
(2)體會篇末所寫的:“斷腸人”應是怎樣的人?
(3)說說這首小令表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情思?其“情景交融”的
特點是怎樣在文中得到體現(xiàn)的?
以上問題由學生討論,師適當點撥,共同明確:
(1)這首小令共寫了藤、書、鴉、橋、水、家、道、風、馬
九種景物,一字一詞,一字一景,真可謂“惜墨如金”,但是凝
練而并不簡陋,九種景物名稱之前分別冠以枯、老、昏、小、流、
人、古、西、瘦等表現(xiàn)各自特征的修飾語,使各個景物都帶上了
鮮明的個性,又使本來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蒼涼的深秋暮色籠罩
下,構成了一個統(tǒng)一體,簡約之中見出深細。
(2)獨在荒涼的古道上,頂著西風,騎著瘦馬前行,太陽下
山了,傷心的人正在天涯漂泊,還沒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
的又將是一個漫漫的長夜,不禁悲從中來,肝腸寸斷?!皵嗄c人”
就是漂泊在天涯極度憂傷的旅人。本句揭示“秋思”的含義,至
于游子為什么漂泊到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這些言外之意,盡
可聽憑讀者去想象。
(3)這首小令旨在表達天涯淪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感情
是抽象的,難于表達,作者運用傳統(tǒng)的寄情于物的寫法,把這種
凄苦愁楚之情,刻畫得淋漓盡致,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
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這些有形可感的事情,具
有明顯的深秋色彩,與無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處,用
有形表現(xiàn)無形,使人感到具體生動。
2、學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畫面,及作者所表達的學生的思鄉(xiāng)
情。學生根據作品提供的信息作筆畫,加深思考。
3、齊聲朗讀并背誦詩歌。
五、拓展延伸
讓學生交流自己搜集的詩歌,可展開朗誦比賽,以提高朗讀
水平。各小組展開競賽,看誰背誦的詩歌多。
六、總結
這首小令僅用28個字就是道德表現(xiàn)出一個長期漂泊他鄉(xiāng)的
游子的悲哀,除了最后一句,全都是景語,而字字卻是扣著“情”
來寫,古人說:“凡景物,皆情語”,《天凈沙秋思》堪稱景中
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無痕的杰作。人們說起“鄉(xiāng)愁”就會
想到這篇作品。
七、作業(yè)
背誦并默寫本首小令
抄寫重點字詞、詞意
將這首小令改寫成一首現(xiàn)代散文
天凈沙秋思教案篇6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馬致遠的一首小令《天凈沙
秋思。》下面我從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
對這節(jié)課進行說明。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有感情地朗讀,直至背誦;通過對比,體味
詩句,揣摩作者的感情,體會作品的意境。
2過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練習的學習方法。
3審美教育:領悟詩中蘊含的節(jié)奏美,提高對古代詩歌作品
的鑒賞力。培養(yǎng)學生愛故土,愛親人的感情。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背誦詩歌;品味語言,體會作者的意境;通過表達
某方面的情感。
2難點:運用審美觀點,領悟詩中蘊含的節(jié)奏美,提高對古
代詩歌的鑒賞力。
三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古時候,交通不便,通訊不發(fā)達,因而“秋思”
成了一個永恒的主題。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馬致遠的《天凈沙
秋思》中,去體味詩人怎樣表達游子的思念之情的。
2解題:“天凈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題目。元曲是我
國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興于元代,又稱散曲。馬致遠,元代
著名散曲家,與“關漢卿,王實甫,白樸”并稱為元曲四大家。
早年,馬致遠熱衷于功名,不得志,漂泊20余年,本曲就是他
漂泊生涯體驗的結晶,是作者用血和淚寫成的,是元曲中的“絕
唱”,元人譽之為“秋思之祖”。
3比較理解:
結合多媒體畫面,配以音樂(不要問我從哪里來------流浪
------),老師做同步解說:
游子騎著一匹瘦馬在荒涼的古道上踽踽獨行,西北風呼呼地
刮著,卷起陣陣塵土,迎面撲來,使人頓生寒意。他放眼望去:
近處,幾棵古老的大樹上纏著一些枯藤,幾只歸巢的烏鴉在上面
“呱呱”地叫著,聽后使人毛骨悚然。遠處,一條小溪蜿蜒向遠
方流去;小溪上有一座橋,橋上坐落著幾戶人家;人家屋頂上升
起縷縷炊煙。此刻。游子耳畔又想起了那熟悉的歌聲:(老師唱)
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親愛的媽媽;流浪的腳步走遍天涯,
沒有一個家。冬天的風啊夾著雪花,把我的淚吹下。走啊走啊走
啊走,走過了多少年華。春天的小草正在發(fā)芽,又是一個春夏
------
他暗暗在心里問自己:家鄉(xiāng)最近怎樣?親人最近怎樣?一切
的一切,他都不知道。在這鳥兒歸巢、人兒準備晚餐、自己卻居
無定處之時,他怎能不肝腸寸斷呢?看著遠方的暮色,他牽著那
匹疲憊的馬,艱難地向前走去,走去,走去------
按節(jié)奏和重音朗讀詩歌,思考詩歌與多媒體畫面有哪些不
同?(師范讀,生齊聲朗讀)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
/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在學生合作、探究的基礎上,老師點撥:
原詩為了突出荒涼、悲哀的畫面,把本來互不相干的九種景
物:藤、樹、鴉、橋、水、家、道、風、馬,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一字一景,精要修飾,僅28字,處處寫景,處處烘托—處處飽
含著悲涼、凄苦之情。(提示:煉字;烏鴉有一個家?小橋流水
炊煙—溫馨的家?游子呢?)此時此刻,游子怎能不肝腸寸斷?
最后一句,集中表達了游子的思鄉(xiāng)之情。(圖示)
凡景語皆情語
黃昏悲哀
秋景烘托
圖思念
多媒體畫面,同樣是為了表達“秋思”的主題,只是表現(xiàn)手
法有差異。為了突出人物,游子首先出場,他自然會看到、聽到、
想到------一個“又”字,不禁使人想到游子過去的生活。所聽
之歌是現(xiàn)代人唱的,老師穿越時空信手拈來,顯得恰到好處。從
中可以看出,想象在說話和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可以使所
說所寫的事更曲折生動,使所說所寫的人物形象更豐滿。
4朗讀、背誦、回味。
5:
老師以前做過統(tǒng)計,很多同學喜歡秋天。是的,秋天是一個
收獲的季節(jié)。秋天有許多動人的故事,有許多生動的場面,,有
許多景物可描寫------針對你感受最深的某一個或幾個方面,以
“秋天的思念”為題,寫一__。要求:500字左右;在寫清一兩
個方面的前提下,可寫對人、事、景的思考,也可寫對人、事、
景的思念之情。
6作業(yè):課外背誦,抄文。
補充說明教學過程包括:新課引入,上課的主要內容,課
堂提問的問題,解決重點和難點的過程;課堂活動的設計和安排
(包括分組討論等),對學生思考和回答問題的估計;多媒體輔
助教學課件的使用,板書安排;課堂練習,課堂,布置作業(yè),等
環(huán)節(jié)。計劃按照備課的要求完成教案,空位不夠可以自行增加。
天凈沙秋思教案篇7
教學目標:
1、了解詩歌有關知識。
2、品味語言,體味詩歌意境。
3、有感情地反復誦讀并熟練地背誦。
4、領會詩歌中蘊含的節(jié)奏美,提高詩歌的鑒賞能力。教學
重難點:
品味語言,體會意境,領會詩人在詩歌中所表達的感情,誦
讀并背誦。
教學方法:
誦讀法、探究法、想像法。
學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班級是一個成績比較差的班級,學習詩歌,對他
們來說,也許除了朗讀以外
可能就沒有別的印象了。所以,在課前我讓學生收集一些有
關鄉(xiāng)愁的詩歌,教學中我盡量在教學中采用讓學生朗讀的方式去
領會這首小令跟我們呈現(xiàn)出來的節(jié)奏美,讓學生還原詩歌中的畫
面來領會詩中展現(xiàn)的圖畫美,領會詩人表現(xiàn)的游子的思鄉(xiāng)之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七百多年來,人們說起“鄉(xiāng)愁”,就會想到這篇作品。因
為它極其出色地運用了景物烘托的寫法,將抒懷主人公置于
特定氛圍中,使主觀意緒和客觀環(huán)境達到了高度的統(tǒng)一。這是一
篇抒情作品,僅用28個字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計算機基礎知識點更新的試題及答案
- 西北大學《診斷學(一)》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2024-2025學年貴州省黔東南州凱里六中學初三全真四模英語試題試卷含答案
- 福建省福州市第一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中畢業(yè)班第三次診斷性測試語文試題試卷含解析
- 湖北師范大學文理學院《數字影像合成》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2025【店鋪轉讓合同范本】商業(yè)轉讓合同模板
- 寵物營養(yǎng)對免疫系統(tǒng)的影響及試題答案
- 張家口市陽原縣文職輔警招聘考試真題
- 學校食堂等集中用餐單位落實“日管控 周排查月調度”風險防控機制指引(試行)
- 2025年全國愛衛(wèi)生日健康教育宣傳主題班會課件
- 中式烹調師初級試卷
- 高考倒計時60天課件
- 幼兒園繪本故事:《十二生肖》 課件
- (完整版)人教版小學3-6年級英語單詞表-可直接打印
- 機電安裝總進度計劃橫道圖
- 起重吊裝作業(yè)安全綜合驗收記錄表
- 園林綠化工程監(jiān)理實施細則(完整版)
- 夢想(英語演講稿)PPT幻燈片課件(PPT 12頁)
- 中國聯(lián)通員工績效管理實施計劃方案
- 法院刑事審判庭速裁庭廉政風險防控責任清單
- IEC60335-1(中文)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