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大江要津文華之地——江津歷史文化陳列2017年12月 目錄序廳…………1第一單元遠古記憶……3第一節(jié)石器時代……3第二節(jié)先民流風……11第三節(jié)巴人遺蹤……16第二單元漢唐古城……20第一節(jié)漢代風華……20第二節(jié)置縣樂城……27第三節(jié)定名江津……29第三單元長江要津……32第一節(jié)城防紀事……32第二節(jié)移民入邑……39第三節(jié)水陸樞紐……48第四節(jié)行會商幫……55第五節(jié)豐饒山野……62第六節(jié)崇文重教……69第四單元變革新生……77第一節(jié)開埠通商……77第二節(jié)辛亥風云……79第三節(jié)革命先驅(qū)……81第四節(jié)抗戰(zhàn)后援……85第五節(jié)江津解放…………………101結語………109附件:江津博物館上展藏品詳細信息一覽表…………110序廳江津,長江要津,渝川黔門戶。扼瀘渝、控涪合之沖、通藏衛(wèi)之隘。物產(chǎn)豐富、人杰地靈,為巴渝名城。舊石器時代便有人類在此繁衍。璞僰巴人先后漁獵于此,孕育出神秘的巴僰文化。長江波寬浪急,繞城如幾,故名幾江。先人在此置漢東、石羊、僰溪水驛,沿綦筍二河傳播文明于滇黔,使津邑成為巴與蜀、中原與西南、漢民族與西南民族文化融合之要地。夏商屬梁州,秦屬巴郡,先后置樂城縣、七門郡。南齊江州縣治遷于僰口,隋定名為江津。江津人以包容、開放、豪邁的性格,勤勞、樸實、誠信的作風,譜寫了輝煌壯麗的歷史豐功,營造了江津崇文尚教、耕讀傳家的人文精神;樹立了江津巴蜀商埠、文藻之地、抗戰(zhàn)愛國的城市形象。今日之江津經(jīng)濟騰飛、社會進步。區(qū)委、區(qū)政府高屋建瓴,創(chuàng)建首個博物館,謹將江津悠久歷史、厚重人文、燦爛文化濃縮展示于此,以激發(fā)新時代江津兒女再立新功,建設江津這片熱土?!旧潮P&多媒體】江津山脈與河流分布情況【說明】江津地勢南高北低,境內(nèi)四面高山環(huán)抱,主要山脈有四面山脈、龍門槽山脈、華蓋槽山脈和碑槽山脈;江津地表水徑流豐富,主要河流共有27條,包括長江、綦江、筍溪河塘河等,所有水域均屬長江水系。【設計形式】前面為電子沙盤,主要展示亮點:一是突出江津水勢特點是長江水運上的一個重要節(jié)點,呈“幾”字形;二是突出江津山勢特點是從云貴高原跌落到四川盆地的重要過渡地帶,背景用多媒體視頻演示自古以來江津地區(qū)的地形地貌變化,最終形成現(xiàn)在江津山形水勢的過程,展示江津好風光、好風景以及重要地理位置,才能孕育出燦爛的歷史文化?!緦嵨铩眶~化石2件【圖片】江津及其周圍地區(qū)資源分布圖【設計形式】需在圖中標注出江津及其周邊地區(qū)(重慶、貴州)的礦產(chǎn),動植物分布?!緦嵨铩拷蛭锂a(chǎn)資源代表:石灰石、鐵礦石、桐油、生漆【電子書】江津珍稀動植物圖錄第一單元遠古記憶長江之水經(jīng)云貴高原一路向東,流到北緯29.18度,東經(jīng)106.16度的水岸邊,肥沃的土壤給生活在這里的遠古先民,創(chuàng)造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人們在這里繁衍生息。從江津目前已發(fā)現(xiàn)的鼎鍋浩遺址、王爺廟遺址等眾多遺存中,可以證明在這里早期文化既保持本土特色,又體現(xiàn)了中原文明與西南少數(shù)民族文化的融合發(fā)展。第一節(jié)石器時代自舊石器時代起,江津境內(nèi)便有先民在此耕稼漁獵、聚居生活。目前,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舊石器時代遺址2處,新石器時代遺址16處。其中,已經(jīng)發(fā)掘的鼎鍋浩、瓦廠沙壩、燕壩、王爺廟等新石器時代遺址,對于了解石器時代江津先民的生存環(huán)境、經(jīng)濟狀態(tài)、文化背景等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為研究渝西地區(qū)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提供了大量實物資料?!緢鼍啊渴鲿r代江津地區(qū)遠古先民生產(chǎn)生活場景【設計形式】桿欄式房屋,遠古先民聚居生活,打制石器,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漁獵、狩獵、制陶及紡織的活動場景?!径嗝襟w】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制作動畫演示與互動。用動漫的形式表現(xiàn)打制石器的制作過程,并做成一款小游戲,觀眾可以動手嘗試參與?!緢D表】重慶地區(qū)石器時代遺址分布圖【形式設計】重點標注江津石器時代遺址和重慶其它地區(qū)同時期重要文化類型的代表性遺址。江津舊石器時代遺址2處,新石器時代遺址16處。江津舊石器時代遺址:大墳堡遺址,位于龍華鎮(zhèn)龍華寺村3社;槽坊遺址,位于龍華鎮(zhèn)雙溪村7社。江津新石器時代遺址:楊家灣遺址,位于支坪街道辦事處塔灣一隊;大四方遺址,位于支坪辦事處菜壩村一組;小堰塘遺址,位于支坪辦事處菜壩村一組;泥灣遺址,位于支坪辦事處菜壩村一組;唐家壩子遺址,位于支坪辦事處菜壩村一組;油坊遺址,位于支坪辦事處檬子村五組;梓桐觀遺址,位于西湖鎮(zhèn)青泊村三組;柑壩子遺址,位于西湖鎮(zhèn)更生村四組;陳家壩遺址,位于西湖鎮(zhèn)青泊村二組;毛家遺址,位于龍華鎮(zhèn)龍華寺村四組;下渡口石器采集點,位于龍華鎮(zhèn)龍華寺村七社;燈堡土遺址,位于龍華鎮(zhèn)聯(lián)合村二組;燕壩遺址,位于白沙鎮(zhèn)燕壩村;鼎鍋浩遺址,位于龍華鎮(zhèn)龍華寺村3社;王爺廟遺址,位于支坪辦事處花圃村;瓦廠沙壩遺址,位于龍華鎮(zhèn)龍華寺村二社長江右岸的坡地上?!緢D片】鼎鍋浩遺址【圖片】瓦廠沙壩遺址【圖片】燕壩遺址【圖片】王爺廟遺址【圖表】江津地區(qū)重要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推測年代遺存文化類型代表器物距今約6300-5300年鼎鍋浩遺址玉溪上層文化石器以打制石器為主;陶器分泥質(zhì)陶及夾砂陶兩大類,器型主要有鼓腹罐、高領壺、斂口缽等,紋飾以繩紋、菱格紋為主。距今約5300-5000年瓦廠沙壩遺址玉溪坪文化早期石器以打制石器為主;陶器以泥質(zhì)淘為主,器型有卷沿深腹罐、高領罐、斂口罐等,紋飾有繩紋、菱格紋、方格紋等。距今約5000-4600年燕壩遺址玉溪坪文化晚期石器有打制和磨制兩種;陶器有平底缽、斂口缽、圜底釜口沿等,紋飾有刻劃紋、繩紋、斜格紋等。距今約5000-4600年王爺廟遺址玉溪坪文化晚期石器有打制、琢制、磨制、打磨相間;陶器以夾砂陶為主,器型以各種折沿深腹罐為主,紋飾有粗繩紋、中大菱格紋、劃紋、泥條紋等?!菊故窘M1】農(nóng)耕工具【形式設計】組合展示,石器的使用方式與實物結合展示?!緢D片】石耜、石鋤、石斧、石鏟、石錛、石鐮、石刀、石匕、砍砸器使用示意圖【說明】各類石器使用說明石耜、石鋤、石斧等都是用于農(nóng)業(yè)翻土、鋤草、耕地、收割的農(nóng)具,也用為砍伐森林、開拓荒地的工具;石鏟,是原始農(nóng)具之一。用于墾荒、翻地;石錛是新石器時代主要的生產(chǎn)工具,裝上木柄可用作砍伐、刨土、刨平木料等;石刀是一種收割工具,主要有長條形、半月形、橢圓形、月牙形四種形狀;砍砸器是石器時代的一種形體較大,形狀不固定的工具,器身厚重,有鈍厚曲折的刃口,可起到砍劈、錘砸和挖掘等多種作用,因而可以用于砍樹、做木棒、挖植物塊根、砸堅果等工作。【實物】113692/113693/113694新石器時代石耜3件王爺廟遺址出土藏于三峽博物館【實物】JW0211新石器時代打制石鋤1件燕壩遺址出土【實物】113695/113696/113697/113698新石器時代石鋤4件王爺廟遺址出土藏品于三峽博物館【實物】JW0217新石器時代有肩石斧2件燕壩遺址出土【實物】JW0223新石器時代梯形石斧1件燕壩遺址出土【實物】JW0216新石器時代打制石斧6件燕壩遺址出土【實物】JW0010新石器時代打制有肩石斧1件【實物】JW0212新石器時代磨制石斧1件燕壩遺址出土【實物】JW0221新石器時代磨制小石斧2件燕壩遺址出土【實物】JW009新石器時代磨制石斧1件江津東門公園修圍墻采集【實物】JW0234新石器時代磨制石斧1件德感尚家村采集【實物】113699/113700/113701/113704/113706/113707/113708/113716新石器時代石斧8件藏于三峽博物館【實物】113702/113703/1137053件新石器時代磨制石斧3件藏于三峽博物館【實物】113709新石器時代石鏟1件王爺廟遺址出土藏于三峽博物館【實物】JW0218新石器時代打磨相間石錛1件燕壩遺址出土【實物】2007JLDH340新石器時代打制石錛1件鼎鍋浩遺址出土【實物】JW0214新石器時代磨制石錛1件燕壩遺址出土【實物】JW0228新石器時代磨制石錛1件燕壩遺址出土【實物】113710-113714新石器時代石錛5件王爺廟遺址出土藏于三峽博物館【實物】113715新石器時代磨制石錛1件王爺廟遺址出土藏于三峽博物館【實物】113730/113731新石器時代石鐮2件王爺廟遺址藏于三峽博物館【實物】113729新石器時代小石刀1件王爺廟遺址出土藏于三峽博物館【實物】113732新石器時代石匕1件王爺廟遺址出土藏于三峽博物館【實物】113733-113744新石器時代砍砸器12件王爺廟遺址出土藏于三峽博物館【實物】JW0236新石器時代盤狀砍砸器1件【實物】新石器時代砍砸器1件王爺廟遺址出土【展示組2】漁獵工具組合展示【實物】JW0219新石器時代人耳形網(wǎng)墜1件燕壩遺址出土【實物】JW0230新石器時代亞腰形石網(wǎng)墜8件重慶博物館贈朝陽河采集【實物】JW0235新石器時代橢圓形石網(wǎng)墜1件幾江河邊采集【實物】JW0674新石器時代黑花石網(wǎng)墜1件采集【實物】113717-113723新石器時代石網(wǎng)墜7件王爺廟遺址出土藏于三峽博物館【說明】石網(wǎng)墜是江津的先民們依山傍水,捕魚為生的真實反映?!緢D片】石網(wǎng)墜使用方法示意圖【說明】網(wǎng)墜系于漁網(wǎng)上邊或網(wǎng)底,可使?jié)O網(wǎng)懸垂于水中,還可拴在大網(wǎng)的兩頭,達到固定網(wǎng)位的目的。在使用時將網(wǎng)墜系在網(wǎng)衣邊緣的繩索上,控制整張網(wǎng)的張開和下沉,以捕獲魚類。網(wǎng)墜一般多件配合使用,很少單獨使用?!菊故窘M3】狩獵工具組合展示【實物】JW0691新石器時代打制石球5件采集【實物】113724新石器時代石球1件王爺廟遺址出土藏于三峽博物館【說明】石球是狩獵投擲器,主要用于投擊、獵獲動物。大的石球可用來直接投擊獵物,中等大小的可以做成“飛石索”,小的則可用作“飛石索”上握在手中的扣環(huán)?!緢D片】石球(飛石索)狩獵示意圖【說明】“飛石索”是一種較進步的狩獵工具,可在較開闊地段用于投擊野獸。其用法是把石球系在繩索(藤條或皮條)的一端,利用旋轉的離心力將其拋出,如現(xiàn)代雜技“飛流星”一樣甩出很遠去套絆獵物,以便于捕獲。這種方法直到近代一些少數(shù)民族還在使用。石球的使用改變了原先只是用棍棒追逐獵物的方法,使獵人們不必與獵物接近,遠距離即可將奔跑的動物獵獲,大大增加了食物和衣物來源。【實物】113726/113727新石器時代石矛2件王爺廟遺址出土藏于三峽博物館【實物】113728新石器時代石鏃1件王爺廟遺址出土藏于三峽博物館【說明】石鏃是石制箭頭。石鏃的發(fā)現(xiàn),證明當時的江津先民已使用弓箭進行狩獵?!緦嵨铩?13725刮削器1件新石器時代王爺廟遺址藏于三峽博物館【實物】JW0679新石器時代石質(zhì)不規(guī)則刮削器1件新石器時代采集【實物】JW0213新石器時代刮削器1件新石器時代燕壩遺址出土【實物】JW0220新石器時代刀形刮削器1件新石器時代燕壩遺址出土【說明】刮削器是石器時代人類常用的工具,形體一般不大,可以用來刮削木棒、割治獸皮等,用途比較廣泛。【實物】JW0215新石器時代尖狀器2件新石器時代燕壩遺址出土【說明】尖狀器可以用來割剝獸皮,剔挖獸骨的肌頭筋腦等?!菊故窘M4】制陶工具【說明】新石器時代,隨著生產(chǎn)工具的制造和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發(fā)展,陶器的使用和紡織的產(chǎn)生,使人類的生活發(fā)生了很大變化。江津地區(qū)出土的陶器,陶質(zhì)以泥質(zhì)陶和夾砂陶兩大類為主,常見器型包括盆、罐、杯、碗、壺等,紋飾大多在器身上部,多以繩紋、菱格紋、方格紋為主,還有一定數(shù)量的太陽紋?!緢D片】泥條盤筑法制陶示意圖【說明】泥條盤筑法是新石器時代制陶最常用的方法,延續(xù)的時間也很長。新石器時代,江津地區(qū)采用泥條盤筑法制作陶器?!拘问皆O計】先將坯泥制成泥條圈,一層一層疊筑上去,或是將一根長泥條連續(xù)向上盤筑,然后把里外抹平制成器形。組合展示【實物】2007JLDH3:30新石器時代鼓腹罐鼎鍋浩遺址出土【實物】2007JLDH3:38新石器時代高領壺鼎鍋浩遺址出土【實物】2007JLDHG3:49新石器時代斂口缽鼎鍋浩遺址出土【實物】2007JLDH3:37新石器時代夾砂灰黑陶斂口鼓腹罐鼎鍋浩遺址出土【實物】2007JLDH3:1新石器時代泥質(zhì)黑皮陶斂口鼓腹罐鼎鍋浩遺址出土【實物】2007JLDH3:35新石器時代泥質(zhì)灰黃陶侈口鼓腹罐鼎鍋浩遺址出土【實物】2007JLDH3:9新石器時代夾砂灰褐陶侈口鼓腹罐鼎鍋浩遺址出土【實物】2007JLDH3:36新石器時代泥質(zhì)灰黑陶直口矮領罐鼎鍋浩遺址出土【實物】2007JLDG3:12新石器時代夾砂褐陶斂口鼓肩罐鼎鍋浩遺址出土【實物】2007JLDG3:9新石器時代泥質(zhì)磨光黑皮陶鼓肩罐鼎鍋浩遺址出土【實物】2007JLDG3:44新石器時代泥質(zhì)磨光黑衣陶鼓肩罐鼎鍋浩遺址出土【實物】2007JLDH3:13新石器時代泥質(zhì)磨光黑衣陶寬折沿盆鼎鍋浩遺址出土【實物】2007JLDH3:38新石器時代泥質(zhì)磨光黑皮陶高領壺鼎鍋浩遺址出土【實物】2007JLDH3:24新石器時代泥質(zhì)灰黃陶高領壺鼎鍋浩遺址出土【實物】2007JLDH3:10新石器時代泥質(zhì)灰黑陶高領壺鼎鍋浩遺址出土【實物】2007JLDH3:5新石器時代泥質(zhì)黑皮陶器扳鼎鍋浩遺址出土【實物】2007JLDH3:32新石器時代夾粗砂紅褐陶器底鼎鍋浩遺址出土【實物】2007JLDG1:1新石器時代陶器底鼎鍋浩遺址出土【實物】JW0231新石器時代泥質(zhì)黃褐陶片1980年順江出土【實物】2007JLDG3:4新石器時代夾砂褐陶甕鼎鍋浩遺址出土【實物】2007JLDG3:49新石器時代泥質(zhì)灰陶斂口缽鼎鍋浩遺址出土【實物】2007JLDG3:25新石器時代泥質(zhì)灰黃陶斂口缽鼎鍋浩遺址出土【實物】小口高領壺(重點展示)鼎鍋浩遺址出土【實物】敞口筒腹缸(重點展示)鼎鍋浩遺址出土【實物】折腹小罐(重點展示)鼎鍋浩遺址出土【實物】帶扳缽(重點展示)鼎鍋浩遺址出土【實物】帶扳筒腹缸(重點展示)鼎鍋浩遺址出土【圖片】陶器紋飾標本圖片與紋飾線圖1、太陽紋;2、繩紋;3、菱格紋;4、方格紋;5、刻劃紋;5、方格紋;6、斜格紋;7、劃紋;8、泥條紋?!就仄刻柤y陶片(重點展示)【標本】2007JLDH3:新石器時代太陽紋陶片鼎鍋浩遺址出土【說明】太陽紋屬于新石器時代四川盆地特有紋飾,在江津周邊地區(qū)均有發(fā)現(xiàn),可能是先民對太陽等自然物崇拜的遺存?!緲吮尽?007JLDH3:7新石器時代泥質(zhì)黑皮陶斜向繩紋器底鼎鍋浩遺址出土【標本】2007JLDH3:11新石器時代夾粗砂紅陶繩紋器底鼎鍋浩遺址出【標本】2007JLDH3:8新石器時代泥質(zhì)黑皮陶繩紋器底鼎鍋浩遺址出【標本】2007JLDG3:17新石器時代泥質(zhì)磨光黑皮陶菱格紋器底鼎鍋浩遺址出土【展示組5】紡織工具【實物】王爺廟遺址出土陶紡輪(此部分器物該遺址發(fā)掘報告記載有,藏于三峽博物館,但是由于在三峽博物館這些器物沒有編號,查找比較困難,沒有看到實物)【說明】陶紡輪是新石器時代紡織生產(chǎn)工具。江津地區(qū)出土的陶紡輪,說明當時已掌握用纖維捻線的技術,已經(jīng)有原始紡織手工業(yè)。【圖片】陶紡輪使用示意圖【說明】陶紡輪略成圓餅形或凸圓形,中間有孔,插入木柄或骨柄可以捻線。第二節(jié)先民流風江津是蜀文化向東發(fā)展的通道,也是巴文化向長江上游前進的必經(jīng)之路。作為江津地區(qū)原始居民的濮人、僰人等多個民族在此交融、生存和繁衍。【展示組1】原始居民【說明】濮人,是商周時期的古民族,曾與庸、蜀、羌、髳、微、盧、彭等民族一起參加周武王牧野誓師討伐商紂王。分布在江漢流域及其以南,后散居今四川、貴州、云南等地,與百越(見越)雜處?!緯啊俊渡袝ぶ軙つ潦摹分嘘P于濮人參加周武王伐紂的記載【形式設計】用紅線標注出“王曰:‘嗟!我友邦冢君,御事:司徒、司馬、司空,亞旅、師氏,千夫長、百夫長,及庸,蜀、羌、髳、微、盧、彭、濮人。稱爾戈,比爾干,立爾矛,予其誓?!薄緢D片】春秋時期濮人活動范圍圖【實物】陶罐小南海調(diào)查綦河邊采集復原【說明】僰人,先秦時期,長江、綦江、筍河、塘河等江河將江津沖積成數(shù)個小平原,土地肥沃,可耕可漁。在這里生活著一支名為僰人的部族,他們是江津最早的土著之一。【書影】《呂氏春秋·恃君》中關于僰人的記載【形式設計】用紅線標注出“氐羌呼唐離水之西,僰人、野人、篇笮之川,舟人、送龍突人之鄉(xiāng),多無君?!薄菊f明】“僰人”這一稱呼最早出現(xiàn)于《呂氏春秋》,東漢人高誘作注“西方之戎”,屬氐羌族群?!緢D表】先秦時期江津地區(qū)的僰人活動范圍圖【形式設計】在先秦時期的江津地圖上標出河谷平壩地帶?!緢D片】灰千巖崖畫【說明】灰千巖崖畫,位于江津四面山,面積約160平方米。大約五千多年前,生活在這里的原住民,在這塊巨大的崖壁上,記錄下他們的生活狀況。一條魚、一頭牛、兇猛的熊、溫順的羊......既有全身造象,又有局部特寫。從這些圖案中,我們可以想象江津先民的生活場景?;仪r摩崖壁畫,是南方罕見的具有北方草原體系的刻制巖畫,改寫了過去南方無刻制巖畫的歷史,是目前重慶地區(qū)發(fā)現(xiàn)規(guī)模最大的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一處崖畫?!拘问皆O計】三維掃描后采用科技手段突出羊、牛、魚、熊等動物形象?!就仄克M仄?件【拓片】熊拓片2件【拓片】山羊拓片2件【拓片】魚拓片1件【地圖】重慶地區(qū)先秦時期重要遺址分布示意圖(重點標注江津)【展示組2】江津先秦時期考古遺址【圖片】大土遺址全景【場景復原】大土遺址考古探方復原展示【形式設計】大土遺址全景作為背景,復原考古工作人員清理探方內(nèi)陶器的工作場景,大土遺址說明采用圖版形式在場景適當位置介紹?!菊f明】大土遺址,位于重慶市江津區(qū)油溪鎮(zhèn)金剛村6隊,為夏商時期遺址,遺址面積為2000平方米。其中第5層出土的夏商遺物有陶器、石制品及動物骨骼三類,屬三星堆文化,時代為夏代晚期至商代早中期。大土遺址出土陶器以泥質(zhì)磨光陶為主,夾砂陶次之;紋飾多為素面,僅在釜、罐等器表施繩紋;器類有小平底罐、豆、燈形器等?!緦嵨铩縏0204⑤:3夾砂褐陶直口繩紋罐1件【實物】T0205⑤:1夾砂灰陶侈口罐1件【實物】T0204⑤:1磨光黑陶紡錘形壺1件【實物】T0205⑤:4泥質(zhì)紅褐陶器耳1件【實物】T0205⑤:5磨制石錛1件【說明】石制品主要為斷塊、裂片,有少量磨制石斧、石錛?!緦嵨铩揩F牙1件【說明】動物骨骼較破碎,以魚、蚌、田螺為主,另有豬、馬等動物牙齒【圖片】荔枝下壩遺址全景【圖片】荔枝下壩遺址發(fā)掘現(xiàn)場【說明】荔枝下壩遺址,位于重慶市江津區(qū)西湖鎮(zhèn),為東周時期遺址,面積約50000平方米,是渝西地區(qū)有考古記錄以來,首次發(fā)現(xiàn)的這一時段遺址。出土大量夾砂紅陶、夾砂褐陶陶片。其中束頸花邊圜底罐,屬于渝西地區(qū)首次發(fā)現(xiàn)。大量的陶網(wǎng)墜出土,表明至春秋時期,漁業(yè)仍是江津地區(qū)重要的生計之一。荔枝下壩遺址出土陶器以夾砂陶為主,紋飾主要分布于器物腹部,種類有繩紋、凹旋紋、鏤孔、方格紋、戳印紋等,其中繩紋為最常見的紋飾?!緢D片】荔枝下壩遺址出土陶器紋飾細繩紋、粗繩紋、重菱紋、方格紋、劃紋【實物】小口束頸花邊圜底罐1件荔枝下壩遺址出土重點展示【說明】小口束頸花邊圜底罐,曾被認為與制鹽業(yè)有關,但荔枝下壩遺址并不是制鹽遺址,這種陶器可能是專門裝運食鹽的鹽模,再由產(chǎn)地運輸?shù)礁鞯亟灰?。組合展示【實物】陶網(wǎng)墜荔枝下壩遺址出土【實物】2007JLXT4⑦:8東周夾砂紅褐陶大口花邊罐1件荔枝下壩遺址出土【實物】2007JLXT6⑦:31東周夾砂褐陶大口花邊罐1件荔枝下壩遺址出土【實物】2007JLXT3⑦:34東周夾砂紅褐陶小口花邊罐1件荔枝下壩遺址出土【實物】2007JLXT6⑦:74東周夾細砂褐陶大口素緣罐1件荔枝下壩遺址出土【實物】2007JLXT3⑦:31東周泥質(zhì)灰黃陶鼓肩平底罐1件荔枝下壩遺址出土【實物】2007JLXT6⑦:70東周夾砂灰黑陶折肩罐1件荔枝下壩遺址出土【實物】2007JLXT6⑦:29東周夾砂褐陶喇叭口壺1件荔枝下壩遺址出土【實物】2007JLXT6⑦:55東周夾砂黑陶甕1件荔枝下壩遺址出土【實物】2007JLXT6⑦:76東周夾細砂褐陶碗1件荔枝下壩遺址出土【實物】2007JLXT6⑦:62東周夾細砂灰褐陶碗1件荔枝下壩遺址出土【實物】2007JLXT5⑦:3東周泥質(zhì)紅陶紡輪1件荔枝下壩遺址出土【實物】2007JLXT6⑦:11東周夾砂褐陶紡輪1件荔枝下壩遺址出土【實物】東周陶網(wǎng)墜10件荔枝下壩遺址出土【實物】2007JLXT6⑦:4東周石錛1件荔枝下壩遺址出土【實物】2007JLXT6⑦:15東周石陶拍(制作陶器的工具)1件荔枝下壩遺址出土【實物】2007JLXT3⑦:7東周研磨器1件荔枝下壩遺址出土第三節(jié)巴人遺蹤居住在今湖北清江流域的巴族先民中的一支,輾轉西遷進入江州,統(tǒng)一了世居于此的濮人、僰人等土著,對外統(tǒng)稱“巴人”。至西周時,在今四川盆地東部廣大地區(qū),建立起以巴族為主體的早期國家——巴國,江津為其屬地。【展示組1】巴族【圖片】巴族西遷入川路線(制作一個動畫視頻)入川路線:湖北西部的巴族,沿著清江流域西北進遷,翻過巫山山脈進入三峽地區(qū),又沿長江西上,到達今天四川盆地東部的涪陵、重慶、江津等一帶?!疚髦軙r期巴國疆域圖(在圖中標注閬中、涪陵、重慶、江津的位置)】都城:周朝時,巴國先后將閬(今閬中)、枳(今涪陵)、江州(今重慶)定為國都。首領:廩君是巴人原始社會最早的部族首領。巴人在廩君的率領下,沿夷水(今清江)向西發(fā)展,至鹽陽(今湖北省長陽土家族自治縣),后又向四川盆地東部擴展疆域。牧野之戰(zhàn):“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著乎《尚書》?!云渥诩Х庥诎?。”【書影】《華陽國志·巴志》中關于西周建立后,因巴人對商朝作戰(zhàn)有功,被分封為諸侯的記載(以上文字作為視頻的畫外音)【知識鏈接】廩君的故事:《后漢書·南蠻西南夷傳》引《世本》中的記載說:“巴郡、南郡蠻,本有五姓:巴氏、樊氏、曋氏、相氏、鄭氏皆出于武落鐘離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于赤穴,四姓之子生于黑穴。未有君長,俱事鬼神。廩君名曰務相,姓巴氏,與樊氏、暉氏、相氏、鄭氏凡五姓,俱出皆爭神。乃共擲劍于石,約能中者,奉以為君。巴氏子務相,乃獨中之,眾皆嘆。又令乘土船,雕文畫之,而浮水中,約能浮者,當以為君。余姓悉沉,惟務相獨浮。因共立之,是為廩君。廩君死后魂魄化為白虎,后代以奉祀,故巴人崇拜白虎,以白虎為圖騰?!緦嵨铩縅W0284齊刀幣1件館藏【實物】JW0285戰(zhàn)國·布幣1件館藏【實物】JW0286楚蟻鼻錢1件館藏【實物】JW0001周龍形玉璧 1件館藏【實物】JW0022 周玉璧 1件館藏【展示組2】“載魂之舟”【說明】船,載著巴人沿清江入川。巴人在船上捕魚,在船上生活......船既是他們賴以生活的家,也是他們保衛(wèi)家園的戰(zhàn)艦。既然終身與船相依,那么死后的棺槨就做成船形的吧。船棺葬是戰(zhàn)國至秦漢之際巴蜀地區(qū)盛行的一種喪葬習俗,也是我國古代一些傍水而居、長于舟楫的民族特有的葬俗,是巴蜀先民“送魂”宗教觀念的產(chǎn)物?!緢D片】冬筍壩墓群【說明】冬筍壩墓葬緊鄰江津,與江津隔江相望,是戰(zhàn)國末期至西漢初年巴王族的船棺葬墓葬遺址?!緢D片】船棺葬墓葬形制【說明】船棺葬的墓坑為僅容一船大小的土坑豎穴,葬具長約5米,直徑約一米以上的楠木刳成舟形棺材。上部約成半圓型,底部稍削平,兩端底部斜削,使其翹起成船形,首尾兩端各鑿一大孔,以便系繩下葬之用。船形可分兩種,一種是較簡單的獨木舟,另一種則在內(nèi)置一小棺,似內(nèi)棺外槨,另一端形成腳廂?!緢D片】冬筍壩墓葬遺址出土陪葬品【說明】冬筍壩墓葬遺址出土隨葬品很多,有劍、鉞銅兵器、有釜、盤等銅容器,還有斧、矛等鐵器,說明巴國的工匠已具有較高的冶煉技術。墓葬中除盆,罐等陶器外,還有引人注目的黑紅二色漆器;棺內(nèi)有竹篾墊痕,以及麻布、絹的痕跡,說明古代巴人在制陶、造漆、紡織技術上已比較發(fā)達?!緦嵨铩?9號墓出土銅甑(復制品)【實物】49號墓出土銅釜(復制品)【實物】49號墓出土陶罐(復制品)【實物】49號墓出土陶豆(復制品)【實物】49號墓出土帶鉤(復制品)【說明】帶鉤呈獸頭條柱形,柱上有圓形扣,出土位置在艙的東部?!緢D片】銅劍虎皮斑紋放大圖(復制品,與實物配合展示)【說明】銅劍呈柳葉形,劍身有虎皮斑紋,是古代巴國特色的兵器之一。巴人尚虎,所以,巴人的銅劍上多裝飾有虎皮斑紋?!緦嵨铩?9號墓出土銅斧(復制品)【實物】49號墓出土銅劍(復制品)【實物】49號墓出土銅矛(復制品)【實物】49號墓出土銅制小刀(復制品)【實物】49號墓出土鐵斧(復制品)【圖片】印章銘文放大圖【實物】49號、50號墓出土印章10枚(復制品)【說明】墓葬中出土印章中的印文多作陰文,印文中有個別符號與中原地區(qū)所使用的文字相似,如王、火、山等字。篆字印多為吉語或敬語的私印,如敬事、忠仁、富貴、萬歲等?!局R鏈接】巴人與船的傳說船棺葬在古代巴蜀一帶的出現(xiàn)和流行,首先與巴蜀先民生產(chǎn)和生活習俗密切相關。從人們賴以為生的自然環(huán)境來看,四川盆地江河與溪流密布,巴蜀先民主要利用河道為交通線,這就必須依靠舟楫,故巴蜀是我國古代使用獨木舟的主要地區(qū)之一。據(jù)《后漢書·南蠻西南夷傳》引《世本》載,務相以造船勝于其眾部落,而巴人第一個首領:“廩君”,隨后率眾部乘“土船”沿水路遷徙。史書記載雖有傳說的可能,但也表明了巴族確實是傍水而居、長于舟楫的民族,舟船在他們的生產(chǎn)與生活中占有特殊地位。由于巴人對舟船懷有特殊的感情,故制造和駕駛舟船本領的高低,遂成為能否擔當君王的主要條件?!菊故窘M3】巴郡【說明】公元前316年,秦軍攻滅巴蜀,置巴郡,轄江州、墊江、閬中、江陽(今瀘州)、宕渠、符縣6縣,江津地區(qū)屬江州縣管轄,后陸續(xù)新置5縣。秦統(tǒng)一后,巴郡為三十六郡之一,江津則處于巴郡的核心區(qū)域,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奠定了江津經(jīng)濟發(fā)展的基礎?!緢D片】戰(zhàn)國時期巴郡地圖【展示品】花椒、柑桔等物產(chǎn)【說明】長江流過之處土地肥沃,物產(chǎn)豐富?!度A陽國志·巴志》載:桑、蠶、麻、苧,魚、鹽、銅、鐵、丹、漆、茶、蜜,靈龜、巨犀、山雞、白雉,黃潤、鮮粉,皆納貢之。其果實之珍者,樹有荔支蔓有辛蒟,園有芳蒻、香茗,給客橙、葵。其藥物之異者,有巴戟天、椒。竹木之貴者,有桃支、靈壽。第二單元漢唐古城漢唐時期,江津地區(qū)因水域交通的便利,而成為中原文化與當?shù)匚幕慕涣髦?;豐饒的土地資源、繁榮的莊園經(jīng)濟,農(nóng)業(yè)、商業(yè)、藝術等得到充分發(fā)展。隋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江津正式得名。漢代風華漢代是中國歷史上一個輝煌而強盛的時期,無論經(jīng)濟、文化還是藝術,都達到了歷史的最高點。在江津境內(nèi)分布了許多漢代的磚石墓和崖墓,出土了漢代陶器和畫像磚、畫像石,以圖像的形式,向我們展示了漢代江津的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情況?!菊故窘M1】兩漢經(jīng)濟錢幣【說明】西漢前期,官府鑄錢幾經(jīng)變更,私鑄錢盛行,錢法混亂。漢武帝時期,為彌補連年用兵的巨大開支,從財政方面加強中央集權,于公元前113年實行貨幣專鑄的政策,把中央鑄造的五銖錢,作為統(tǒng)一的貨幣通行全國,同時銷廢各種舊幣,禁止郡國和私人鑄錢?!緦嵨铩縅W0288漢五銖錢4件館藏【實物】JW0289漢五銖錢1件館藏【實物】JW0290新莽布幣1件館藏【實物】JW0291新莽大泉五十1件館藏【實物】JW0292新莽貨泉1件館藏【說明】西漢末年,王莽當政,企圖通過貨幣改革,擺脫當時嚴重的社會危機。公元7年,王莽下令在當時流通的“五銖”錢以外,另外增發(fā)“大泉五十”、“契刀五百”、“一刀平五千”等三種貨幣,同時宣布禁止列侯以下攜帶黃金,黃金歸國所有。十余年間進行了四次幣制改革,變動過速,給社會經(jīng)濟生活和貨物的流通帶來了很大困難。陶器【說明】漢代的制陶業(yè)有很大發(fā)展,陶窯的結構比以前亦有改進。漢代陶窯是在平底上挖坑,窯室較寬、較高,火膛在窯床前,煙道在窯床后壁?!緢D片】文官陶俑(JW0410)、泥塑文官俑(JW0686)、侍女俑(JW0198)【說明】漢代陶器可分為灰陶、硬陶、釉陶三種,其中以灰陶為主,種類有日用器皿如甕、罐等。各種陶質(zhì)明器也在漢代盛行,最初出現(xiàn)有倉和灶,后續(xù)相繼出現(xiàn)如井、農(nóng)田等模型,以及豬、鴨等動物塑像?!緦嵨铩縅W0199東漢素面紅陶盤1件1959年重慶博物館贈送(涪陵出土)【實物】JW0201東漢紅陶耳杯1件1985年白沙江津師范出土【實物】JW0032東漢文官陶俑1件重慶市博物館贈送【實物】JW0695東漢紅泥跪坐人塑像1件征集【實物】JW0207東漢紅陶女俑1件1987年油溪店子煙燈堡出土【實物】JW0031東漢陶雞1件1959年江津師范學校建房發(fā)現(xiàn)【實物】M1:19東漢農(nóng)夫俑1件白沙煙墩崗漢代磚室墓出土【說明】泥質(zhì)灰褐陶。男性,站立,頭戴斗笠,著右衽長衣,右肩背袋,右手握臿(挖土工具),左手腕挎一小籃?!緦嵨铩縈1:17東漢男性侍俑1件白沙煙墩崗漢代磚室墓出土【實物】M1:18東漢女性侍俑1件白沙煙墩崗漢代磚室墓出土【實物】M1:1東漢男性侍俑1件白沙煙墩崗漢代磚室墓出土【實物】M1:14東漢吹簫俑1件白沙煙墩崗漢代磚室墓出土【說明】泥質(zhì)灰陶。跽坐,頭戴尖頂帽,著右衽長衣、長袖窄口,雙手執(zhí)簫吹奏?!緦嵨铩縈1:7、M1:8、M1:10東漢陶鴨3件白沙煙墩崗漢代磚室墓出土【實物】M1:25東漢陶鴨1件白沙煙墩崗漢代磚室墓出土【實物】陶雞(M1:26、M1:27)【實物】M1:24東漢陶塘1件白沙煙墩崗漢代磚室墓出土【實物】M1:39東漢陶房1件白沙煙墩崗漢代磚室墓出土【實物】M1:33東漢陶燈1件白沙煙墩崗漢代磚室墓出土【實物】男性侍俑2件、女性侍俑1件【說明】泥質(zhì)灰陶。皆站立,著右衽長衣、長袖垂胡、衣裾及地,雙手相抱藏于袖中。【實物】俑頭(M1:3、M1:6)【實物】陶缸(M1:34、M1:35)【實物】M1:9東漢陶罐1件白沙煙墩崗漢代磚室墓出【實物】M1:5東漢陶缽1件白沙煙墩崗漢代磚室墓出土【實物】M1:36東漢陶甕1件白沙煙墩崗漢代磚室墓出土銅器【實物】JW0074東漢雙魚銅洗1件1959年,白沙師范校建房時發(fā)現(xiàn)【說明】銅洗,漢代盥洗用的青銅器皿,內(nèi)底有兩條魚形紋飾,腹外中部有凸弦文物和獸形鋪首。【實物】JW0069東漢鋪首雙耳銅洗1件1959年,白沙師范校建房時發(fā)現(xiàn)【拓片】雙魚銅洗內(nèi)底魚形紋飾(與實物配合展示)【說明】雙魚紋銅洗的形制在漢朝比較流行,是漢代貴族專用,這與當時的古人以魚比喻多子有關,后又因魚和‘余’同音,所以魚就成為古代工藝品象征富貴有余的吉祥圖案?!緢D片】漢代銅鏡紋飾(與實物配合展示)蟠螭紋、章草紋、鳥獸紋、連弧紋、四乳禽獸紋、多乳禽獸紋、龍虎紋、七乳四神禽獸紋【實物】JW0264漢雙龍耳銅釜(殘)1件1959年,白沙師范校建房時發(fā)現(xiàn)【實物】JW0272 東漢鋪首銅釜1件1959年黃桷鄉(xiāng)出土【說明】釜,古炊器。斂口圜底,或有二耳。其上置甑,置于灶以蒸煮。有鐵制的,也有銅或陶制。盛行于漢代。【實物】JW0071 東漢銅盆1件1959年,白沙師范校建房時發(fā)現(xiàn)【實物】JW0675 東漢素面青銅匜1件發(fā)掘【說明】匜,古代盥洗時澆水的用具。形橢圓,三足或四足,前有流,后有鋬,有的帶蓋?!緦嵨铩縅W0680 漢代素面銅罐1件發(fā)掘【實物】JW0684 矮圈足素面青銅杯 2件年代不詳 發(fā)掘【實物】JW0077東漢銅耳杯2件1959年,白沙師范校建房時發(fā)現(xiàn)【說明】耳杯,帶握把之小杯,古代的一種飲器,可用來飲酒,也可盛羮。橢圓形,兩側各有一半月形的耳?!緦嵨铩縅W0078清仿四乳銅鏡1件館藏【實物】JW0079東漢四乳四禽銅鏡1件 館藏 【實物】JW0281民國仿規(guī)矩四靈鏡1件羅壩鄉(xiāng)出土【說明】漢代是中國銅鏡發(fā)展的重要時期。這一時期,銅鏡的特點是圓形、薄體、平邊、圓鈕,裝飾程式化,有蟠螭紋鏡、鳥獸紋規(guī)矩鏡、四乳禽獸紋鏡、四乳神鏡、規(guī)矩鏡等。【實物】JW0279東漢青銅龍紋杖鐓1件館藏【說明】銅龍紋杖首,為拐杖杖首裝飾之用。整體呈圓筒狀,造型簡單,上下各鑄數(shù)條蛇、龍相纏繞圖案,首尾兩端長條狀寬帶,刻劃幾何紋飾?!菊故窘M2】漢代畫像藝術【說明】由于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儒家思想對漢代社會的影響,整個漢代都盛行著厚葬風氣。在漢代墓葬中出土的畫像磚、畫像石,內(nèi)容豐富,題材廣泛,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漢代的社會狀況、典章制度、宗教信仰等。主要表現(xiàn)題材為現(xiàn)實生活、歷史故事、神仙世界三個方面。其中,表現(xiàn)現(xiàn)實生活的畫面如車騎出行、迎賓拜謁、庖廚宴飲、樂舞雜技、馳逐狩獵、捕魚田獵、亭臺樓閣、門卒侍衛(wèi)等,廣泛地反映出墓主生前擁有的各種財富資產(chǎn)情況,從山林田池到宅第高樓,將這些內(nèi)容總匯起來便可構成一幅完整的莊園經(jīng)濟圖,也是墓主期望擁有的物質(zhì)財富和生活方式。表現(xiàn)神仙世界的畫面有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有傳說的摶士造人、煉石補天、創(chuàng)造天、地、人的始祖女媧,有伏羲、女媧人首蛇身相交,有三足烏、九尾狐、靈芝、麒麟、天神羽人、奇禽異獸等。這些畫像的內(nèi)容,表達了墓主希望死后能升仙和享受仙境生活的強烈愿望,而這種仙境生活實際上就是墓主生前現(xiàn)實生活的延伸和繼續(xù)。漢代畫像磚【圖片】墓磚紋飾楔形磚:乳丁雙線紋、菱形紋、菱形幾何紋長方磚:同心菱形紋【說明】墓磚均為模制,朝墓室一面有模印花紋。依據(jù)形制可分為楔形磚和長方磚兩類。【拓片】漢磚紋飾圖案:太陽紋、幾何紋、富貴花紋、車輪紋、“五十”、“長生無極”?!緦嵨铩縅W0013東漢太陽紋磚1件順江王爺廟遺址發(fā)現(xiàn)【實物】JW0241東漢太陽紋磚1件1992年高牙出土【實物】JW0238東漢子母榫磚1件1988年龍門出土【實物】JW0239東漢子母榫富貴花紋磚1件1992年高牙出土【實物】JW0652漢車輪紋長方形磚1件發(fā)掘【說明】中國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陸續(xù)創(chuàng)制了方形和長形磚,秦漢時期制磚的技術和生產(chǎn)規(guī)模、質(zhì)量和花式品種都有顯著發(fā)展。瓦當與磚的實用價值均依附于建筑、墓葬的需要。其內(nèi)容表現(xiàn)包括畫像圖案、文字等。江津地區(qū)磚室墓畫像石棺【圖片】白沙煙墩崗漢代磚室墓【說明】白沙煙墩崗漢代磚室墓為東漢晚期磚室墓。由墓道、墓門、甬道、墓室組成。全長11、寬2.5、高2.3米,出土畫像石棺1具,陶、銅、鐵、石以及錢幣等遺物等70余件(套)?!緢鼍皬驮堪咨碂煻諐彎h代磚室墓墓室局部復原【形式設計】復原展示白沙煙墩崗漢墓出土的漢棺、陶器等隨葬品?!緦嵨铩堪咨碂煻諐彸鐾恋漠嬒袷住菊f明】白沙煙墩崗出土的畫像石棺是渝西長江沿岸的首次發(fā)現(xiàn),棺身畫像為車馬出行、雙闕、樓閣、伏羲女媧等,棺蓋則為柿蒂紋?!就仄慨嬒袷坠咨w拓片【說明】棺蓋上為“柿蒂紋”畫像,桃形四葉左右對稱,兩側各有一條帶,其上可見“S”型的線刻紋飾。柿蒂紋——諧音圖案,意為事事平安。【拓片】畫像石棺棺身——“伏羲女媧”畫像石拓片【說明】棺身前部為“伏羲女媧”畫像,二者相對、蛇尾相交。左側女媧,左手執(zhí)矩,右手托月;右側伏羲,右手執(zhí)規(guī),左手托日。在漢代人的眼里,伏羲女媧因具有誕育人類,掌管婚姻之神力,從而成為漢代人尊崇的始祖神。將他們的形象刻劃在祠堂、廟宇、墓室中,表達了人們希求始祖的庇護,希望通過對他們的叩拜,得以子孫康寧、人丁興旺。也有人的靈魂從哪來到哪去的下世投胎之說?!就仄慨嬒袷坠咨怼半p闕”畫像石拓片【說明】漢代是建闕的盛期,都城、宮殿、陵墓、祠廟、衙署、貴邸以及有一定地位的官民的墓地,都可按一定等級建闕。因此,在漢畫像石、畫像磚上常有闕的形象出現(xiàn)?!就仄慨嬒袷坠咨怼皹情w圖”畫像石拓片【說明】棺身左側為“樓閣圖”畫像,中部大門半開?!就仄慨嬒袷坠咨怼败囻R圖”畫像石拓片【說明】棺身右側為“車馬圖”畫像,由三幅圖像組成:最左為一騎吏,策馬奔跑;中部為一單馬牽引的輜車;最右為一武士,頭戴武弁,肩抗長矛,腰佩環(huán)首刀?!緦嵨铩渴T白坪村崖墓?jié)h代石棺江津地區(qū)崖墓畫像石【圖片】長溝崖墓群墓葬題刻“延熹三年八月二十四日□文”【說明】延熹三年,公元160年,為漢桓帝劉志的第六個年號。這種有確切紀年的銘文,為崖墓的斷代提供了可靠的依據(jù)。【拓片】千擔巖崖墓“魚”畫像石【拓片】千擔巖崖墓“魚”畫像石【拓片】金廟崖墓“魚”畫像石【拓片】長溝崖墓“魚”畫像石【拓片】金廟崖墓“馬”畫像石【拓片】千擔巖崖墓“馬”畫像石【拓片】千擔巖崖墓“馬”畫像石【拓片】石坎崖墓動物畫像石【拓片】石坎崖墓狩虎圖畫像石【拓片】石坎崖墓雙人行走畫像石【拓片】石坎崖墓捕魚畫像石【拓片】石坎崖墓畫像畫像石【拓片】石坎崖墓舞蹈畫像石【拓片】長溝崖墓宮闕畫像石【拓片】長溝崖墓年代石刻題記【拓片】長溝崖墓畫像石【拓片】長溝崖墓畫像石【拓片】小高洞崖墓畫像石棺“漢闕”畫像石【拓片】小高洞崖墓“拜謁圖”畫像石【拓片】小高洞崖墓“樓閣人物圖”畫像石【拓片】金廟崖墓“格殺”畫像石【拓片】小高洞崖墓畫像石棺“伏羲女媧”畫像石【拓片】石坎崖墓“女媧補天”畫像石【說明】女媧補天的神話傳說。女媧氏,亦風姓,蛇身人首,有神圣之德,供宓犧立,號曰女希氏。無革造,惟作笙簧。……當其末年也,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強,霸而不王,以水乘木,與祝融戰(zhàn),不勝而怒,乃頭觸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維缺。女媧乃煉五色石以補天,斷鰲足以立四極,聚蘆灰以止滔水,以濟冀州。于是地平天成,不改舊物。(《古今圖書集成。皇極曲》卷七引《史記補·三皇本紀》)第二節(jié)置縣樂城東漢末年,在今江津區(qū)域內(nèi)置樂城縣,縣治位于龍門灘(今江津油溪鎮(zhèn))。公元254年,蜀漢后主劉禪,調(diào)整行政區(qū)劃,將樂城縣撤銷,江津又回歸到巴郡原江州縣屬域。樂城縣在歷史上只存在54年時間。【電子地圖】江津樂城縣域示意圖【書影】《華陽國志校補圖注》關于樂城縣的記載【形式設計】用紅線標注出:“巴郡,舊屬縣十四??し趾螅瑢倏h七,戶二萬?!瓨烦强h,在西州江三百里。”【書影】《方輿紀要》關于樂城縣因溪灘而得名的記載【形式設計】用紅線標注出:“自江津路南,循蠶水路往南平州。是也。又樂城溪,在縣西三十里,流入大江,有樂城灘。【圖片】龍門灘【說明】據(jù)史書記載樂城灘位于今龍門灘下,因此,東漢樂城縣治所位于龍門灘?!緯啊俊度A陽國志·巴志》關于公元254年撤銷樂城縣記載【形式設計】用紅線標注出:“樂城縣,在江州西三百里,延熙十七年省”。【實物】JW0314民國仿漢別部司馬銅印1件館藏【圖片】“別部司馬”銅印及印文【說明】銅質(zhì),印體為正方體,印背面整體呈黃褐色,背部有一木喬形鈕,印面陰刻“別部司馬”四字篆書,屬官印。據(jù)史料記載,別部司馬為漢制,大將軍屬官有軍司馬,秩比千石。其中別領營屬者稱為別部司馬,共所率兵士數(shù)目各隨時宜,不固定。【知識鏈接】漢武帝定制,司馬,主武也,掌管軍事之職。大將軍所屬軍隊分為五部,各置司馬一人領之?!緦嵨铩縅W0315民國仿漢軍曲侯銅印1件館藏【圖片】“軍曲侯印”銅印及印文【說明】銅質(zhì),印體為正方體,印身通體體呈黃褐色,印背部有一橋形鈕,鈕上有穿孔,印面陰刻“軍曲侯印”四字篆書。【實物】JW0107東漢圓形白封泥2件館藏【圖片】圓形白封泥及其銘文【說明】泥質(zhì),不規(guī)則圓形,正面正方型內(nèi)凹刻銘文。一印為“宣威虎印”篆體,另一印為“右司徒”篆體。【說明】封泥是一種官印的印跡,為古代緘封簡牘鈐有印章以防私拆的信驗物,其主要流行于秦漢時期。古代文書都用刀刻或用漆寫在竹簡或木札上,封發(fā)時裝在一定形式的斗槽里,用繩捆上,在打結的地方,填進一塊膠泥,在膠泥上打璽?。蝗绻喸^多,則裝在一個口袋里,在扎繩的地方填泥打印,作為信驗,以防私拆。封發(fā)物件也常用此法。這種鈐有印章的土塊稱為“封泥”。主要流行于秦、漢。魏晉后,紙帛盛行,封泥之制漸廢?!緦嵨铩咳龂⒘x行事銅印1件(重點展示)征集【說明】印銅鑄,瓦鈕,印文為漢篆字體,江津幾江街道長江邊采集。立義行事為武官名。魏晉南北朝時期,武職常見“立義”名號。行事一職的等級高低按所加?!緦嵨铩縅W0075漢龍柄銅銼1件1959年,白沙師范校建房時發(fā)現(xiàn)【說明】鏤空銅銼由長方形銼面與龍形柄組成,其中銼面為鏤空雙龍圖案,雙面均布滿乳釘,做工精湛,造型古雅別致,極具時代特征。 【實物】JW0712東漢青銅馬鐙1件發(fā)掘第三節(jié)定名江津兩晉時期,江津?qū)侔涂そ菘h地,未單獨設縣。南北朝時期,隨著政權的更迭,江津之名及縣治所在地屢有變更。南齊永明五年(公元487年),江州縣城遷至僰溪口,即今仁沱區(qū)順江鄉(xiāng)場址,這是江津有史可查的單獨設縣的記錄。其后,江津的縣名在江州與江陽之間變換,治所也由僰溪口遷至今天的幾江。公元553-557年,改為江陽縣,兼置七門郡,縣治在今江津順江。至隋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江陽縣為江津縣,并沿用至今?!镜貓D】南齊永明五年時期江州縣區(qū)域圖【圖片】江津現(xiàn)今僰溪口航拍全景【圖片】江津現(xiàn)今幾江半島衛(wèi)星圖【圖表】南北朝至唐江津區(qū)位演變表朝代宋齊梁西魏隋唐區(qū)位屬巴郡江州縣轄地屬巴州所轄江州縣。南齊永明五年江州縣城遷至“僰溪口”,但仍叫江州縣,江津古稱江州縣從此開始江州改為江陽縣,江津古稱江陽開始江陽縣治從僰溪口遷到今天幾江改江陽縣為江津縣,仍然隸屬巴郡江津隸屬于劍南道屬渝州管轄【多媒體】南北朝至唐代江津區(qū)域演變(制作一個視頻,按時間順序演示南齊至唐這一段期間江津城歷史變遷的過程)【書影】《蜀中廣記》卷五十三關于南齊時江州縣治僰溪口的記載用紅線標注出:“江津縣,地居江之津也。南齊移江州縣于僰溪口即此?!薄緯啊课魑簳r江州縣改江陽縣?!遁浀貜V記》關于西魏時江州縣改江陽縣的記載用紅線標注出:“本漢江州縣地,后既改江州為巴縣,乃于此別置江州。西魏改曰江陽?!薄緢D片】據(jù)史書記載,西魏將巴郡改為楚州,楚州管轄三郡,其中有七門郡,郡治在今江津縣七門灘。圖為七門灘今景【說明】西魏將巴郡改為楚州【圖片】據(jù)史書記載,北周孝閔帝元年(557年)江陽縣治從僰溪口遷到今幾江鎮(zhèn)。圖為幾江鎮(zhèn)今景?!菊f明】北周江陽縣治從僰溪口遷到今幾江鎮(zhèn)【書影】《隋書·志第二十四》關于定名江津的記載。用紅線標注出:“江津舊曰江州縣,西魏時改為江陽,置七門郡,開皇初郡廢,十八年,縣名改焉。”【說明】武德二年(公元6l9年),江津縣劃出部分轄地另設隆陽縣,為南州治(今綦江一帶)。【說明】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劃出部分縣地,另設萬春縣(今永川朱沱一帶)。武德五年(公元622年),萬春縣改為萬壽縣?!菊f明】天寶元年(742年),益州改為蜀郡,自此益州的名稱不再存在。至德二年(757年),劃江津、巴縣、萬壽三縣地置璧山縣。(以上文字作為多媒體的配文)【實物】JW0293唐·乾元重寶1件館藏【實物】JW0294唐·開元通寶1件館藏【實物】JW0301唐·唐國通寶1件館藏【說明】“唐國通寶”鑄造于李璟交泰元年七月,是在戰(zhàn)爭需要經(jīng)費、戰(zhàn)敗需要賠款的背景下鑄造的?!緦嵨铩縅W0530唐海獸葡萄鏡1件館藏【說明】唐代銅鏡制作工藝精細。造型多樣,如葵花鏡、菱花鏡等;圖案除傳統(tǒng)的瑞獸、禽鳥、畫像、銘文等紋飾外,還新出現(xiàn)了海獸葡萄紋,打馬球紋等自由豪放,清新活潑的圖案。這些紋樣的出現(xiàn),意味西域文化與中原文化的融合,表現(xiàn)了大唐帝國海納百川、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第三單元長江要津宋元以來,江津隸屬重慶府管轄。在經(jīng)濟發(fā)展的同時,江津人十分重視文化傳承和推廣,修建了大量的文廟、學宮、學堂、書院,造就了眾多文人才子,崇文重教、耕讀傳家成為一種風尚,形成了江津獨具特色的人文精神。第一節(jié)城防紀事明成化年間,開始在原有的土城基礎上修筑城池,至清代已出現(xiàn)現(xiàn)代江津城雛形。在經(jīng)歷了曹甫之亂、奢安之亂、張獻忠起義、白蓮教起義等戰(zhàn)亂之后,涌現(xiàn)了一批保家衛(wèi)國的英雄:江淵、周禮嘉、余江、梅運昌、王瑞卿等,在歷史上留下了令人銘記的英雄事跡;江津的城防工事亦日臻完善,土城墻改為石城墻,增加城樓、女墻、月城、城濠等帶有軍事性質(zhì)的附屬設施,與縣內(nèi)十余座寨堡形成了江津縣域的防御體系?!菊故窘M1】城池變遷【圖片】宋代江津區(qū)域圖【圖片】元代江津區(qū)域圖【書影】《元史·地理志》關于江津縣的記載【形式設計】以紅線標出“至元十六年賜四川行省參政昝順田民百八十戶于江津”【圖表】明清時期江津古城墻修建過程時間主持人變動明成化壬辰(1472)年重慶府同知莫琚東西南三面仍為土墻,北面臨河改為石墻明成化癸卯(1483)年知縣黃昭將城墻增高明正德庚午(1510)年通判張日善城墻重修改土墻為石墻明正德甲戌(1514)年知縣楊威重修,城墻周長1008丈,高1丈9尺,設九道城門,城門上皆有城樓,東阜、南安、西鎮(zhèn)三門新增月城明嘉靖己亥(1539)年知縣楊元吉增修女墻、石堞清乾隆丙戌(1766)年知縣曾受一西鎮(zhèn)門改名來慶門、德勝門改名西城門。來慶、南安、東阜、迎恩、通泰、臨江六門建城墩,增大規(guī)模,添建城樓。周圍城身長一千九十余丈,高一丈八尺,女墻海墁馬道柵欄悉被越嘉慶九年(1804)年縣令徐鼎重修清咸豐癸丑(1853)年縣令程祖閏城墻增高三層石頭,復修女墻及東阜、南安、西鎮(zhèn)三門月城;并在明代縣令王貢建在縣城南安門外石子山頂修建演武廳舊址的基礎上修建石武城,作津城之衛(wèi)清咸豐辛酉(1861)年縣令談廷棫在東、西、南三面城墻外挖置城壕,寬2丈許,深1丈8尺有余。增添大炮臺8座、小炮臺十余座光緒末年十都都正成翔卿修復【形式設計】作一個動漫,將這所有的文字表述清楚。動漫里,話外音講述城池的變化,畫面上表現(xiàn)何處增高、何處挖壕等等場景。同時通過動漫復原江津9道城門、城墻、街道,并標識部分重要宗祠建筑、商鋪、衙門、學堂等建筑所在地?!緢D片】明萬歷三十四年刻本《重慶府志·江津縣圖》【說明】江津縣城,除按一般規(guī)律開有東西南北4座城門外,還依縣城地勢,沿江增開5座城門。9座城門分別是:東埠門、南安門、大西門、北固門(又名癸水門)、小西門、臨江門、嘉惠門、通泰門、迎恩門。【書影】《江津縣志》(乾隆本)關于江津城的記載【說明】江津縣城呈橢圓形,東西南北四面皆有城墻環(huán)繞。城墻高約6米,厚約3米,用條石砌墻,中填泥土。城墻外有一條濠溝,與城墻平行而走,寬約4米、深約3米,引溪水灌而入濠,這實際上起護城河作用。沿濠大植柳樹,濠中之水由東南兩處入城,匯入城南小官山一大水塘中,再經(jīng)大小楊嗣橋、板橋,從北固門注入長江。城中濠水相通,使江津縣城既無被圍時的斷水之虞,也少有大江漲水被淹之患?!緢D片】清乾隆三十三年《江津縣志·江津縣輿圖》【圖片】清乾隆三十三年《江津縣志·縣城圖》【圖片】清乾隆年間董邦達繪制《四川通省山川形勢全圖之江津縣圖》【書影】《江津縣志》(光緒本)關于江津城的記載【圖片】清光緒元年(1875年)《江津縣輿圖》【圖片】清光緒元年(1875年)《江津縣城圖》【圖片】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江津縣縣輿圖》【書影】《江津縣志》(民國本)關于江津城的記載【圖片】明代燒制城磚示意圖【圖片】“一橫一丁”砌筑法示意圖【圖片】江津現(xiàn)殘存古城墻遺址【說明】江津現(xiàn)殘存古城墻,由北固門起向東長約300米,最高處5.8米,所砌單塊條石長0.9米、寬0.3米,均采用“一橫一丁”砌筑法,垣心甃以泥土碎石?!緦嵨铩啃拗菈Σ牧希耗嗤痢⑺槭⒊谴u【實物】修筑城墻工具:土筐、麻繩、鍬、四齒耙、泥刀、木桶、(待征集)夯杵(已征集)組合展示【實物】JW0983盞瓷宋代1件江津珞璜鐘家院子墓地發(fā)掘【實物】JW0984碗瓷宋代1件江津珞璜鐘家院子墓地發(fā)掘【實物】JW0985燈盞瓷宋代1件江津珞璜鐘家院子墓地發(fā)掘【實物】JW0986碗瓷宋代1件江津珞璜鐘家院子墓地發(fā)掘【實物】JW0987盞瓷宋代1件江津珞璜鐘家院子墓地發(fā)掘【實物】JW0988壺瓷宋代1件江津珞璜鐘家院子墓地發(fā)掘【實物】JW0989盞瓷宋代1件江津珞璜鐘家院子墓地發(fā)掘【實物】JW0990罐瓷宋代1件江津珞璜鐘家院子墓地發(fā)掘【實物】JW0991盤瓷宋代1件江津珞璜鐘家院子墓地發(fā)掘【實物】JW0992碗瓷宋代1件江津珞璜鐘家院子墓地發(fā)掘【實物】JW0993盞瓷宋代1件江津珞璜鐘家院子墓地發(fā)掘【實物】JW0994盞瓷宋代1件江津珞璜鐘家院子墓地發(fā)掘【實物】JW0995硯陶宋代1件江津珞璜鐘家院子墓地發(fā)掘【實物】JW0996罐瓷宋代1件江津珞璜鐘家院子墓地發(fā)掘【實物】JW0997碗瓷宋代1件江津珞璜鐘家院子墓地發(fā)掘【實物】JW0998燈盞瓷宋代1件江津珞璜鐘家院子墓地發(fā)掘【實物】JW0999盞瓷宋代1件江津珞璜鐘家院子墓地發(fā)掘【實物】JW1000燈盞瓷宋代1件江津珞璜鐘家院子墓地發(fā)掘【實物】JW1001碗瓷宋代1件江津珞璜鐘家院子墓地發(fā)掘【實物】JW1002盞瓷宋代1件江津珞璜鐘家院子墓地發(fā)掘【實物】JW1003罐瓷宋代1件江津珞璜鐘家院子墓地發(fā)掘【實物】JW1004燈盞瓷宋代1件江津珞璜鐘家院子墓地發(fā)掘【實物】JW1005碗瓷宋代1件江津珞璜鐘家院子墓地發(fā)掘【實物】JW1006碗瓷宋代1件江津珞璜鐘家院子墓地發(fā)掘【實物】JW1007壺瓷宋代1件江津珞璜鐘家院子墓地發(fā)掘【展示組2】津城戰(zhàn)事【圖表】江津元-清戰(zhàn)事統(tǒng)計表序號名稱廟號皇帝年代1明玉珍割據(jù)元順帝妥懽鐵木爾至正辛卯(公元1351年)2曹甫作亂明武宗朱厚照正德辛未(公元1511年)3白蓮教倡亂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4播酋攻津明神宗朱翊鈞萬歷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5余江守城明憙宗朱由校天啓元年(公元1621年)6張獻忠攻江津明思宗朱由檢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7三藩之變清圣祖愛新覺羅玄燁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文版】奢安之亂【說明】明天啟年間,四川永寧宣撫司奢崇明及貴州水西宣慰司安位叔父安邦彥二人,為反抗中央政權對西南地區(qū)采取“改土歸流”政策而發(fā)起的叛亂。天啟元年(公元1621年),奢崇明占據(jù)重慶城,宣布立“大梁國”,定都東京(重慶)。之后他派兵進攻江津,江津軍民在知縣周禮嘉的帶領下,經(jīng)過半年的防衛(wèi)戰(zhàn),最終以陣亡六百余人,殲敵近五千的代價取得勝利。這是江津歷史上持續(xù)時間最長和最為殘酷的戰(zhàn)事,它為明朝平定叛亂統(tǒng)一國家,贏得了時間?!緢D片】奢崇明【說明】奢崇明(?—1629年),四川永寧(今敘永)人,彝族,襲職四川土司永寧宣撫使。天啟元年(1621年),他叛明自立,割據(jù)西南;崇禎二年(1629年),被明軍剿滅。【書影】《明史》關于奢安之亂的記載【形式設計】用紅線標出“乙卯,永寧宣撫使奢崇明反,殺巡撫徐可求,據(jù)重慶,分兵陷合江、納溪、瀘州。丁卯,陷興文,知縣張振德死之?!薄緞?chuàng)作畫】江津知縣周禮嘉畫像【創(chuàng)作畫】縣紳余江畫像【說明】余江,生卒不詳,字海如,江津縣鼎山人。奢安之亂時,知縣周禮嘉禮聘余江為謀士,為守城退敵出謀劃策?!緯啊俊督蚩h志》(民國版)關于江津保衛(wèi)戰(zhàn)的記載【創(chuàng)作畫】江津知縣周禮嘉與縣紳余江領兵御敵圖【場景復原】江津保衛(wèi)戰(zhàn)【實物】鐵炮1門(現(xiàn)藏于三峽博物館)【說明】明代,江津縣以鑄造業(yè)著稱,曾制造三門口徑47-60厘米的大炮,據(jù)《江津縣志》記載江津城墻上有修筑炮臺用于城防?!緦嵨铩縅W0771明“江繩武祠”石匾1件明發(fā)掘【說明】武祠一般是給武將修的祠堂,據(jù)《江津縣志·地興志》(光緒本)記載“武城在縣南石子山頂。明知縣王貢建,歲久傾圮?!狈从辰虻貐^(qū)對武功和城防的重視?!疚陌妗揩I忠攻江津【說明】明朝末年,政治腐敗,壓迫剝削日益加重,農(nóng)民無法生活,張獻忠、李自成等先后組織農(nóng)民軍反明。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張獻忠入川,攻打江津縣城??h令梅云昌率江津百姓,誓死衛(wèi)城三個多月,戰(zhàn)至彈盡糧絕,江津城破失守。【創(chuàng)作畫】明末農(nóng)民戰(zhàn)爭【圖片】張獻忠【說明】張獻忠(1606年—1647年),字秉忠,號敬軒,延安衛(wèi)柳樹澗堡(今陜西省定邊縣郝灘鄉(xiāng)劉渠村)人,明末農(nóng)民軍領袖。【圖片】張獻忠沉銀【圖片】張獻忠進攻江津線路圖【說明】張獻忠為攻占浮圖關,率精騎在銅鑼峽口南岸的大興場登陸,由小道西進,繞過重慶城疾馳約70余公里,抵江津縣城?!緯啊俊督蚩h志》(民國版)關于張獻忠進攻江津的記載【創(chuàng)作畫】梅運昌【說明】梅運昌(?—1644年),字芝田,貴州安順人,官至四川重慶府江津縣知縣。張獻忠入川進攻江津時,他率眾死守三個多月,江津失守,城破殉難。【創(chuàng)作畫】江津知縣梅運昌率眾抵御張獻忠攻城【實物】明代守城工具:劍、刀、矛、弓、箭、槍(待征集)【文版】白蓮教戰(zhàn)事【說明】清乾隆晚期,江津社會動蕩不安、匪患猖獗。1802年11月,緊鄰江津的綦江縣白蓮教徒牟正國發(fā)動戰(zhàn)事。為盡快平定動亂,清政府責令地方士紳可自籌資金修建寨堡抵抗匪患。其中南部山區(qū)王瑞卿等帶領當?shù)匕傩沼陔U要地勢修筑仰天窩、后山坪山寨,與匪賊、白蓮教進行長期的斗爭最為著名?!緞?chuàng)作畫】白蓮教戰(zhàn)事【圖片】江津地區(qū)山寨遺址分布圖(根據(jù)三普資料GPS定位點進行繪制)【說明】江津地區(qū)山寨防御工事,遺址甚多,著名的有四面山的江家寨、油溪鎮(zhèn)金剛境內(nèi)的毛蓋山寨,其他還有薰風寨、塘口寨、霧坪寨、天成寨、金沙寨、五舉沱寨、龍登山寨、駱來山寨等。【實物】清代火銃、盔甲(待征集)【多媒體】對江津城墻、寨門條石、磚的排列、組砌方法進行介紹(十字縫、三順一丁、五順一丁、落落丁、多層一丁)(詳見中國古建筑瓦石營法城墻砌筑)移民入邑在江津的歷史上共有八次大的人口遷徙,遷徙的歷史要追溯到秦代,之后各個朝代都有人口流動的記載?!菊故窘M1】移民之路【書影】《華陽國志》中關于秦人移民巴蜀的記載【形式設計】用紅線標注出“戎伯尚強,乃移秦民萬家實之?!薄緞?chuàng)作畫】明末清初江津城【說明】秦滅巴蜀后,從秦國本土往巴蜀地區(qū)移民以充實巴蜀人口、加強對巴蜀的控制。隨著秦文化的傳入,不同民族的碰撞與交融,促進了各民族經(jīng)濟文化交流和融合?!拘问皆O計】內(nèi)容表現(xiàn)江津城內(nèi)人煙罕至,虎豹入城場景【書影】《江津縣志》關于明末清初江津人口凋零的記載【形式設計】以紅線標注出“土著僅余數(shù)姓,然皆逃外縣,匿跡洪雅”、“民無孑遺,荒榛滿目”【圖表】明洪武二十年至乾隆三十一年江津戶籍、人口數(shù)量、男女比例統(tǒng)計年號戶籍(戶)男丁(人)婦女(人)合計(人)明洪武20年5051239802523849218明成華18年4863241022553949641明正德7年4863——————明嘉靖11年5061——————清康熙6年114————1032清康熙30年1248558244049986清乾隆16年9540203171825638573清乾隆31年9833205351873639298【書影】《江津縣鄉(xiāng)土志》關于明末清初移民入江津的記載【形式設計】以紅線標注出“自前明以及國初由福建、湖廣、廣東、浙江、江西、江蘇、云貴、陜西接踵而來者不一,其人記其族鄰,兩湖、閩、粵最多,其余皆次之?!薄緢D片】移民遷徙江津路線圖【說明】在“湖廣填川”的移民浪潮中,江津由于其便利的地理位置,溯江而上的移民眾多,移民的來源地廣泛,但尤以湖南、湖北、福建和廣東籍最多?!緞?chuàng)作畫】湖廣填川移民江津【說明】在經(jīng)歷了多次慘烈的戰(zhàn)亂之后,四川的人口劇減,出現(xiàn)了“十室九空”的景象,經(jīng)濟、文化等各個方面遭受了空前的浩劫。為盡快恢復經(jīng)濟、穩(wěn)定政權,清政府幾次下人口入川的遷徙令,自康熙中葉,來自陜、晉、魯、豫、桂、粵、贛、蘇、浙、閩、甘、滇、黔等省的大規(guī)模移民涌入四川,湖廣移民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支,因此形成了“湖廣填四川”之說。于是,人們在竹枝詞中唱到:“大姨嫁陜二姨蘇,大嫂江西二嫂湖。戚友初逢問原籍,現(xiàn)無十世老成都?!?/p>
【書影】《清史稿》關于清政府鼓勵外省人入川墾荒的記載【圖表】清初四川人口統(tǒng)計【形式設計】順治十八年(1661年)戶數(shù)10萬戶,人口數(shù)50萬人;康熙九年(1670年)戶數(shù)12.7萬戶,人口數(shù)63.3萬人;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戶數(shù)19.7萬戶,人口數(shù)98.7萬人?!緢D片】圣祖(康熙)仁皇帝招民徙蜀詔【圖片】清前期移民入川路線示意圖【說明】外省移民大多由以下三條路線入蜀線路一——江水路入蜀:由此路入川者以湖北為最,湖南次之,也有江西、廣東和福建籍人,包括贛、粵、閩的客家人。取道此路入川移民人數(shù)為最。線路二——川陜周邊旱路入蜀:陜甘移民從川陜驛道及臨縣進入川北。還有移民進入川北后,再遷移進入四川盆地。經(jīng)此入川移民人數(shù)居第二位。線路三——貴州旱路入蜀:廣東、湖南(接近貴州的地區(qū))和貴州本省的移民,從貴州旱路入川。從貴州入川的移民人數(shù)居第三位。【實物】旱路移民乘坐的馬車(制作模型)【實物】水路移民乘坐的船(制作模型)【實物】組合展示移民時使用的物品:木桶、拐杖、背簍、扁擔、筐、木箱、笸、水瓶、陶油燈(館藏)、竹桐油燈、牛筋木鉆、水瓢(館藏)、茶。【湖廣填四川的故事】(民間傳說,不在展線里正式展示,作為畫外音)明末清初,四川頻遭戰(zhàn)亂,人口從明萬歷年間一百三十多萬人,銳減到清初的五十余萬人。為恢復經(jīng)濟,增加財政收入,清政府組織大規(guī)模移民墾荒。
由于入川道路艱險遙遠,難免有人中途反悔戀鄉(xiāng)不前,勸墾官兵便用繩索捆扎其手的辦法強制入川。途中需要大小便時,便叫押解人員解開繩索,四川人逐漸就把屙屎屙尿叫做“解手”。有關傳說還有,四川人走路愛兩手后背,也是那時被綁成了習慣,人們手腕上的紋路就是長期被麻繩綁后留下的。由于清初大規(guī)模向四川移民墾荒的,主要是湖廣行?。òê稀⒑?,當時行政區(qū)叫“湖廣省”,還轄廣西一部分)的百姓,所以在中國歷史上,被稱為“湖廣填四川”。外省移民給四川帶來了不同地域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為四川注入了新鮮的血液,甚至四川無與倫比的感染力和同化力也正是來源于厚重的移民文化,這些外省移民成為了多數(shù)四川人的先祖?!菊故窘M2】宗族尋根【說明】我們來自何方,我們?nèi)ネ翁帲释林辉谝老』秀钡膲羿l(xiāng)......記住鄉(xiāng)情,記住家的模樣。這模樣,在一頁頁泛黃的紙里,在一行行水墨的字里。用族譜記述著家族的過往,讓后代子孫不忘根本。姓氏,是個人與根源連接延續(xù)的符號;名字,是個人代碼與文化意涵的期許。編修家譜是移民文化的一種重要內(nèi)容,自清代移民以來大為盛行。族譜體例大體為:追溯原籍祖先,詳記入川之始祖以及各支各房出生地、住地、卒地。有的大姓宗譜記有名人傳記、地方變亂、交通道路、民風民俗等,彌補了國史、地方史志資料不足的問題?!緢D表】江津民間十大姓姓氏原籍遷入江津時間江氏湖北黃州黃岡元朝末年楊氏四川成都貴州遵義江西元朝末年清朝初年清朝初年韓氏————夏氏浙江明洪武年間李氏河南江西元朝末年明洪武年間曹氏河南元至正末年(1368年)董氏湖北枝江三國時期卞氏廣東明洪武年間白氏福建明洪武年間周氏湖北元至正年間【說明】江津民間十大姓包含江氏、楊氏、韓氏、夏氏、李氏、曹氏、董氏、卞氏、白氏、周氏。他們的先祖均為從三峽以外遷來。【圖片】孫氏家乘【說明】孫氏族譜的主要內(nèi)容包括:自序類、贈序類、紀歷志、方輿志、典禮志、墓地志、世系志、家訓志、祠宇志、宅地志、田園志、德行志、文藝志、科第志、職官志、學業(yè)志十六方面的內(nèi)容?!緢D片】廷重祠【說明】廷重祠位于江津區(qū)塘河鎮(zhèn)五燕村,是明清時入川的客家人孫氏家族的祠堂。【圖片】廷重祠的風火墻:后廳兩側半圓形的“觀音兜”式風火墻和前廳兩側的平脊重檐“馬頭墻”。【說明】我國各地都有獨具特色的民居建筑,“風火墻”是江南古典建筑的重要特色,“觀音兜”是湖廣民居的特點,“馬頭墻”為江西民居的特點。據(jù)孫氏家譜記載,孫氏家族先祖原居江西吉安,元末明初時遷于湖北麻城,在明末清初的“湖廣填四川”移民中,從湖北遷至江津區(qū)五燕村。因此,孫氏家族在修建祠堂,拜祭先祖,自然而然地就會同時緬懷湖北麻城和江西吉安的先祖。兩種不同風格的風火墻,恰好見證了孫家人在數(shù)百年前兩次遷徙的家族移民史?!緢鼍啊恳蕴梁油⒅仂麸L火墻等具有移民風格的建筑為藍本,從建筑裝飾藝術體現(xiàn)移民文化。【形式設計】塘河廷重祠,又名孫家祠堂,建于清光緒十八年,占地0.3公頃,建筑面積2000平方米,是清代晚期江津望族孫氏家族宗祠的一個支祠。廷重祠有一個有趣現(xiàn)象,即在同一座祠堂出現(xiàn)兩種風格各異的風火墻。一種是平脊、重檐馬頭墻,另一種是馬鞍型,俗稱“觀音兜”、“貓拱背”的弧形山墻。兩種不同風格的風火山墻,恰好見證了孫家人在數(shù)百年前兩次遷徙的家族移民史?!緢D片】王氏族譜【說明】據(jù)族譜記載,王氏家族為明末清初時從湖北麻城孝感遷入貴州仁懷,至其六世祖時,遷至江津雙鳳場?!緢D片】會龍莊【說明】會龍莊位于江津雙鳳場,建筑面積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二零二五年度iPhone手機租賃與全球漫游服務合同3篇
- 2025年度青島西海岸新區(qū)聯(lián)合體競標協(xié)議3篇
- 2025年度項目申報與科技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服務合同3篇
- 折紙(說課稿)-2023-2024學年五年級下冊數(shù)學北師大版
- 2025年度綠色建筑推廣營銷顧問服務協(xié)議3篇
- 第21課《古代詩歌五首》之《望岳》說課稿 2024-2025學年統(tǒng)編版語文七年級下冊
- 2006年江西省中考滿分作文《生活中的亮點》
- 2006年江蘇無錫中考滿分作文《門其實開著》12
- 第二單元除數(shù)是整十數(shù)的口算和筆算(商一位數(shù))(說課稿)-2024-2025學年四年級上冊數(shù)學蘇教版
- 2025年度吊車吊裝工程監(jiān)理合同3篇
- 中儲糧黑龍江分公司社招2025年學習資料
- 2025年度愛讀書學長策劃的讀書講座系列合同2篇
- 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qū)2024-2025學年八年級英語上學期1月期末英語試卷(含答案)
- 《設備房管理標準》課件
- 《交通運輸行業(yè)安全生產(chǎn)監(jiān)督檢查工作指南 第2部分:道路運輸》
- 初二生物期末質(zhì)量分析及整改措施
- 蘇州工業(yè)園區(qū)ESG發(fā)展白皮書
- 《邊緣計算單元與交通信號控制機的數(shù)據(jù)通信標準編制說明》
- 《安防攝像機智能化指標要求和評估方法》
- 湖南省長沙市2024-2025學年高一數(shù)學上學期期末考試試卷
- 船舶行業(yè)維修保養(yǎng)合同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