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農業(yè)大學十一五科技成果匯編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51510222663cbf69c139b93908fbb32/451510222663cbf69c139b93908fbb321.gif)
![南京農業(yè)大學十一五科技成果匯編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51510222663cbf69c139b93908fbb32/451510222663cbf69c139b93908fbb322.gif)
![南京農業(yè)大學十一五科技成果匯編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51510222663cbf69c139b93908fbb32/451510222663cbf69c139b93908fbb323.gif)
![南京農業(yè)大學十一五科技成果匯編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51510222663cbf69c139b93908fbb32/451510222663cbf69c139b93908fbb324.gif)
![南京農業(yè)大學十一五科技成果匯編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51510222663cbf69c139b93908fbb32/451510222663cbf69c139b93908fbb325.gif)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南京農業(yè)大學“H-一五”(2006—2010)
科技我塞送編
南京農業(yè)大學科技處編
目次
第一部分:重大科技成果
抗條紋葉枯病高產優(yōu)質粳稻新品種選育及應用(7)
小麥籽粒品質形成機理及調優(yōu)栽培技術的研究與應用(8)
小麥抗病生物技術育種研究及其應用(9)
豬鏈球菌病研究及防控技術(10)
基于模型的作物生長預測與精確管理技術(11)
克服土壤連作障礙的微生物有機肥產品研制與產業(yè)化開發(fā)(12)
優(yōu)質棉的種質創(chuàng)新與分子育種(13)
我國大豆主產區(qū)大豆花葉病毒株系的鑒定、抗性遺傳及其育種應用(14)
傳統肉制品品質形成機理及現代化生產研究與示范(15)
重要植物病原生物快速分子檢測技術研究及其應用(16)
高效濱海鹽土農業(yè)技術體系集成與推廣應用(17)
中國農地非農化與農地資源保護:從兩難到雙贏(論文)(18)
第二部分:重要科研進展
冷卻豬肉質量安全關鍵技術創(chuàng)新與應用(20)
五種重要農業(yè)害蟲抗藥性的生化和分子機理(21)
中國農田溫室氣體排放過程與模型研究(22)
重金屬污染土壤的化學誘導植物修復(23)
干旱條件下作物應答氧化脅迫的信號轉導研究(24)
家畜胃腸道微生物功能及其調控研究(25)
土壤農藥污染微生物修復技術的研究與應用(26)
富硒功能農產品的創(chuàng)制與應用(27)
以去除污泥重金屬和高效脫水為目標的微生物瀝浸處理新技術(28)
凈菜生產和貯藏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29)
肉雞腹水綜合征發(fā)病機理及防治的研究(30)
菊花種質創(chuàng)新與新品種選育(31)
梨及核果類果樹自交不親和基因型鑒定與應用(32)
生鮮食品氣調包裝貯藏保鮮機理及工藝裝備研究與產業(yè)化應用(33)
菊花新品種選育與推廣應用(34)
乳酸菌發(fā)酵劑制造核心技術創(chuàng)新及應用(35)
多功能、低抗藥性風險的新型生物源農藥技術研究(36)
太湖豬生長與肉質性狀形成的規(guī)律及生理調控(37)
油菜菌核病菌抗藥性及其綜合防治技術研究與開發(fā)(38)
長三角區(qū)域奶牛高效健康養(yǎng)殖關鍵技術研究、集成與應用(39)
蘿卜種質鑒定評價與優(yōu)良品種創(chuàng)新利用(40)
水稻抽穗期QTL定位、克隆和功能分析(41)
水稻蛋白品質形成的分子生物學研究(42)
水稻黃綠葉基因挖掘、定位、克隆和功能分析(43)
小麥抗赤霉病的分子遺傳研究(44)
大豆兩個Rubisco活化酶基因的表達QTL分析(45)
稻瘟病菌致病分子機制研究進展(46)
化學污染物免疫快速檢測研究進展(47)
揭秘植物磷素營養(yǎng)高效的調控機制(48)
中國農田N#排放的模型估算和減排潛力(49)
枯草桿菌新型通用無標記同源重組系統的建立及應用(50)
植物細胞內磷脂信號介導的抗逆機制(51)
應用于分析腺甘脫氨酶活性的一種電化學適體傳感器構建策略(52)
H0/C0信號系統調捽黃瓜不定根發(fā)生和苜蓿對重金屬鎘的適應性(53)
在重金屬污染土地上開發(fā)高能密度能源植物資源及其調控的研究(54)
豬鏈球菌分泌蛋白組學研究(55)
我國政策性種植業(yè)保險制度的可行性研究(著作)(56)
江蘇省土地集約利用研究(著作)(57)
農用地質量等級評價與地價評估一一理論、方法與實證(58)
江蘇省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著作)(59)
現代食品安全與管理(著作)(60)
鄉(xiāng)村治理與農村公共產品供給——以江蘇為例(著作)(61)
大學治理結構:現代大學制度的基石(論文)(62)
第三部分:新增國家和部省級科研機構
國家肉品質量安全控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64)
國家信息農業(yè)工程技術中心(65)
中美食品質量安全聯合研究中心(66)
農作物生物災害綜合治理教育部重點實驗室(67)
資源節(jié)約型肥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68)
雜交棉創(chuàng)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69)
園藝作物種質創(chuàng)新與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70)
農業(yè)部南方蔬菜遺傳改良重點開放實驗室(71)
江蘇省固體有機廢棄物資源化高技術研究重點實驗室(72)
江蘇省農業(yè)環(huán)境污染微生物修復與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73)
江蘇省農村發(fā)展與土地政策研究基地(74)
第四部分:國家審定品種和獲批新獸藥
水稻新品種'協優(yōu)107'(76)
棉花新品種'南農10號'(76)
大豆新品種'南農31'(77)
大豆新品種'南農32'(77)
水稻新品種'新兩優(yōu)6380'(78)
大豆新品種'南農33'(78)
水稻新品種'寧粳4號’(79)
小麥新品種'南農0686'(79)
水稻新品種'南農701'(80)
大豆新品種'南農99-6'(80)
新獸藥'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活疫苗(R98株)’(81)
新獸藥'豬圓環(huán)病毒2型滅活疫苗(SH株)’(81)
第五部分:附表
南京農業(yè)大學“十一五”獲獎科技成果一覽表(83-95)
南京農業(yè)大學'-一五”發(fā)表高水平論文一覽表(96-100)
南京農業(yè)大學“十一五”國家(部委)、省(市)級科研機構一覽表(101-105)
南京農業(yè)大學'-一五”授權專利一覽表(106-122)
南京農業(yè)大學“十一五”授權植物新品種權一覽表(123-124)
南京農業(yè)大學“十一五”計算機軟件著作權登記一覽表(125-129)
南京農業(yè)大學“十一五”審定品種和獲批新獸藥一覽表(130-132)
1雨大科技成果
抗條紋葉枯病高產優(yōu)質粳稻新品種選育及應用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2010年)
萬建民王才林劉超李愛宏姚立生袁彩勇徐大勇盛生蘭
鈕中一江玲周春和鄧建平何金龍陳亮明滕友仁
項目組通過種質、基因、技術和信息共享,構建了南方粳稻品種選育與應用的綜合平臺,開展了抗條紋葉枯病高產優(yōu)質粳稻新品種選育及應用研究,取得
了重要進展。
(1)首次建立了規(guī)模化水稻條紋葉枯病抗性鑒定技術體系。提出了灰飛虱非嗜性和抗生性鑒定、強迫飼毒與集團接種相結合的水稻條紋葉枯病抗性鑒定方
法,研制了室內與田間相結合的水稻條紋葉枯病鑒定技術和指標體系,鑒定準確性達99%以上。對10977份水稻種質資源進行了條紋葉枯病抗性鑒定,篩選出高
抗種質212份。
(2)挖掘和標記水稻抗條紋葉枯病基因/QTL,創(chuàng)建分子標記聚合育種技術體系。從水稻高抗種質中挖掘抗條紋葉枯病基因/QTL24個,占國內外已報道的
71%;精細定位主效抗病基因St哂b‘;開發(fā)抗病基因緊密連鎖的分子標記16個,標記選擇準確率達95%以上;創(chuàng)制抗條紋葉枯病優(yōu)質新種質16份。
(3)育成不同生態(tài)類型的抗條紋葉枯病優(yōu)質高產水稻新品種10個,實現了南方粳稻區(qū)抗病品種的快速覆蓋。根據不同生態(tài)區(qū)的育種目標,利用抗病新種質、
規(guī)?;共¤b定技術和分子標記聚合育種技術體系,選育出‘寧粳1號'和‘徐稻3號’等10個早、中、晚熟抗條紋葉枯病高產優(yōu)質新品種。其中‘寧粳1號’在
機插秧條件下百畝連片畝產達786.1千克,2006年被農業(yè)部確認為超級稻品種,2009年被農業(yè)部認定為超級稻主導品種,2007—2009年年推廣面積穩(wěn)居全國粳稻
品種前3名。制定栽培技術規(guī)程7個。2007—2009年新品種推廣8314.57萬畝,社會效益116.1億元,2009年推廣面積占南方粳稻區(qū)種植面積的78%。累計推廣13
634.17萬畝,社會效益190.14億元。
獲植物新品種權9項、發(fā)明專利2項,申請發(fā)明專利4項,發(fā)表論文139篇,其中,在PlantJ、Genetics.TAG和PMB等期刊發(fā)表SCI論文46篇。
小麥籽粒品質形成機理及調優(yōu)栽培技術的研究與應用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2006年)
曹衛(wèi)星郭文善王龍俊姜東戴廷波朱新開朱艷封超年束林華荊奇楊力董金才段臧祿孔令娟王尉華
1996—2005年,在專用小麥籽粒品質形成規(guī)律、品質生理生態(tài)、品質生態(tài)區(qū)劃、品質調優(yōu)栽培及管理決策技術等方面,開展了深入系統的研究和開發(fā)工作,
提出了規(guī)范化、標準化、信息化的量質協調的專用小麥生產技術體系及產業(yè)化發(fā)展模式。
本項目在理論研究和推廣應用方面取得了明顯創(chuàng)新:(1)系統確立了小麥籽粒品質隨基因型與環(huán)境的變異規(guī)律及優(yōu)質專用小麥品質評價與改良指標;(2)
揭示了不同類型專用小麥的籽粒品質形成機制及調控原理;(3)綜合闡明了肥料、水分、溫度、密度、播期等環(huán)境和栽培因子對不同類型專用小麥籽粒品質形
成的調控效應;(4)建立了基于氣候因子效應的小麥籽粒品質指標預測模型;(5)構建了指標化、標準化、信息化的專用小麥量質協調栽培技術規(guī)范與決策
支持系統;(6)創(chuàng)立了基于推廣應用與產業(yè)開發(fā)相結合的優(yōu)質小麥產業(yè)化技術服務模式。
在國內外重要學術期刊上發(fā)表論文125篇,在國際性和全國性學術會議上交流論文30篇,出版專著1部;研制專用小麥調優(yōu)栽培技術規(guī)程20個,專用小麥調
優(yōu)栽培技術明白圖2份,小麥栽培決策支持系統1個;培養(yǎng)博士與碩士研究生及博士后37名。
項目成果在江蘇省及鄰近省市大面積推廣應用,提高了優(yōu)質專用小麥栽培技術和生產水平,帶動了項目實施區(qū)優(yōu)質專用小麥產業(yè)化發(fā)展,取得了重大的經
濟、社會和生態(tài)效益。1999—2005年在江蘇、安徽、河南和上海等省市累計推廣面積7052.3萬畝,累計增加直接效益23.42億元;建立和推廣了4個優(yōu)質專用小
麥生產產業(yè)化模式,使江蘇省優(yōu)質專用小麥生產比例由1999年的不足5%提高到2005年的83.2%,并成為我國最大的優(yōu)質弱筋專用小麥生產基地。
小麥抗病生物技術育種研究及其應用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2006年)
陳佩度陸維忠辛志勇張增艷程順和周淼平張守忠王秀娥林志珊張旭
本項目將現代生物技術與經典育種方法緊密結合,在國際上率先將簇毛麥的抗白粉病基因Pm21和中間偃麥草的抗黃矮病基因Bdv2通過染色體工程技術轉入
小麥栽培品種,對易位系進行了精細的分子細胞遺傳學鑒定,完成了抗病基因的定位。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改良易位系的農藝性狀,創(chuàng)造出綜合農藝性狀較好,
便于育種家應用的高抗白粉病、黃矮病的新種質。通過組織培養(yǎng)篩選抗赤霉病病原菌毒素DON變異體,創(chuàng)造出抗赤霉病、綜合農藝性狀優(yōu)良的體細胞變異系???/p>
病優(yōu)異新種質已向國內外50多個單位發(fā)放,并被用作抗病親本育成了一批新品系和新品種。
開發(fā)出與小麥抗病基因緊密連鎖或共分離的分子標記。將細胞工程、分子標記輔助選擇、滾動回交、輪回選擇、聚合育種、人工接種、重病區(qū)鑒定和一年
多代等方法緊密結合,構建了小麥抗病生物技術育種平臺,創(chuàng)造出一批聚合多個抗病基因和優(yōu)質基因的新種質,成功地用于育種實踐。
成果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育成15個抗白粉病、抗赤霉病、抗黃矮病小麥新品種。累計推廣面積4319萬畝,增產小麥10億千克以上,
增收超過14億元。發(fā)表論文107篇,被SCI收錄18篇,論文被SCI引用139次。出版專著2部,申請發(fā)明專利9項,植物新品種權3項。本項目由南京農業(yè)大
學與中國農業(yè)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江蘇省農業(yè)科學院等單位合作完成。
豬鏈球菌病研究及防控技術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2007年)
陸承平何孔旺范紅結姚火春張?zhí)K華華修國孫建和倪艷秀劉佩紅王建
自1998年以來,項目組對我國豬鏈球菌病進行了系統的研究,首次證實了近年來我國部分地區(qū)發(fā)生和流行的豬鏈球菌病的主要病原為豬鏈球菌2型及馬鏈球
菌獸疫亞種;闡明了這兩種細菌的MRP致細胞凋亡作用、FBPS及類M蛋白的細胞黏附作用等分子致病機理;克隆表達了豬鏈球菌2型中國分離株的mrp、epf和fbps
等毒力基因及豬源馬鏈球菌獸疫亞種類M蛋白基因片段,并證實這些表達產物具有良好的免疫保護作用;發(fā)現了豬鏈球菌2型5個可能的新毒力基因片段,建立了
斑馬魚及SPF微型豬豬鏈球菌2型致病與免疫的動物模型;研制了豬鏈球菌2型及毒力因子快速PCR檢測試劑盒,制訂了鑒定豬鏈球菌國家標準3項。發(fā)表相關研究
論文59篇,被他人引用257次。
成功研制豬鏈球菌2型及豬鏈球菌2型和馬鏈球菌獸疫亞種二聯滅活疫苗,后者獲得農業(yè)部新獸藥注冊證書。上述疫苗自2005年以來,在四川、江蘇、廣西、
江西、福建等地推廣使用7786萬頭份,直接經濟效益達5.4億元。
本研究成果在2005年四川資陽等地暴發(fā)豬鏈球菌病的診斷與防控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影響。
基于模型的作物生長預測與精確管理技術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2008年)
曹衛(wèi)星朱艷戴廷波孟亞利劉小軍田永超周治國荊奇姚霞湯亮
自1994年以來,本項目將系統工程原理和動態(tài)建模技術應用于作物生長與管理系統的定量化分析與數字化表達,以小麥、水稻等為對象,基于大量試驗資
料的解析和提煉,創(chuàng)建了具有動態(tài)預測功能的作物生長模型及具有精確設計功能的作物管理知識模型。進一步融合空間信息技術,提出了基于模型的精確作物
管理系統,實現了作物生長與生產力預測的數字化及作物管理方案設計的精確化,從而為精確栽培和數字農作提供了廣適性的決策支持技術。
主要技術創(chuàng)新:(1)創(chuàng)建了基于生理生態(tài)過程的數字化可視化作物生長與生產力形成模擬模型,實現了不同條件下作物生長狀況的動態(tài)預測;(2)創(chuàng)立
了基于環(huán)境-品種-技術關系的作物管理知識模型,實現了作物生產管理方案的精確設計;(3)首次提出了基于生長模型與知識模型耦合的作物管理決策支持系
統,實現了作物生長與管理整個過程的精確化設計、動態(tài)化預測和數字化調控;(4)率先確立了數字農作的技術原理及應用模式,推進了精確栽培和數字農作
的發(fā)展。
發(fā)表學術論文216篇,出版著作3部,軟件著作權登記25項,培養(yǎng)博士與碩士研究生45名。技術成果在江蘇全省及安徽、浙江、河南、山東、河北等省份的
部分農區(qū)進行了試驗示范和推廣應用,增產增收作用明顯(一般可增產節(jié)氮10%~20%),顯著提升了作物生長與生產系統的設計、預測和調控水平,促
進了農業(yè)產業(yè)管理的信息化和現代化。取得了重大的經濟社會效益,累計推廣面積2990.7萬畝,新增經濟效益11.08億元。
克服土壤連作障礙的微生物有機肥產品研制與產業(yè)化開發(fā)
江蘇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2010年)
沈其榮徐陽春楊興明黃啟為冉煒陸建明單曉昌吳洪生胡江沈標郭世偉
項目的主要創(chuàng)新成果:
(1)研發(fā)出堆肥效率最高的無槽式條垛好氧發(fā)酵堆肥工藝及配套的堆肥翻拋設備和堆肥菌種(起爆劑)。堆肥時間縮短至15天,堆肥翻拋設備價格是國外
進口的1/5,起爆劑的推廣使堆肥菌種價格從每噸幾萬元降至6000元。
(2)篩選到2株高效分泌蛋白酶菌株,獲得了水解餅粕的工藝及技術參數,用該工藝水解后氨基酸和多肽混合物的得率達50%用該混合物作載體,微生物
有機肥中功能菌密度達10"CFU/g,比酸解混合物載體高2個數量級。
(3)篩選到50多株高效拮抗菌株,獲得這些菌株的液體發(fā)酵技術與工藝參數,菌株濃度達到10'°CFU/ml;獲得這些菌株固體發(fā)酵配方及二次逐級發(fā)酵工藝
參數,微生物有機肥產品中功能菌含量達10"10"CFU/g。
(4)首次獲得FISH雜交法追蹤功能菌(芽抱)在微生物有機肥貯存過程中變化的方法;得到GFP標記菌株14株。揭示了拮抗菌在根表聚集的行為特征,證
明了微生物有機肥中功能菌能在根表形成“生物膜”,并產生大量拮抗物質,有效克服連作障礙。
發(fā)表研究論文200多篇(SCI論文40多篇),申報國際和中國專利34項,已獲授權24項,其中1項發(fā)明專利獲中國專利金獎。推廣企'也新增利稅合計1L3億元,
產品在香蕉、煙草、棉花、黃瓜、西瓜等12種經濟作物上累計推廣面積3089萬畝,土傳病害生防率70%以上,連作障礙土壤生物修復率超85%,社會效益(農民
增效)達300多億元。累計處理固體有機廢棄物1000萬噸以上。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和中央電視臺國際頻道等媒體先后多次報道了本成果。
優(yōu)質棉的種質創(chuàng)新與分子育種
高等學??茖W技術獎技術發(fā)明獎一等獎(2006年)
張?zhí)煺婀渲軐毩贾靺f飛沈新蓮陳愛民李愛青陳松
易善貴郭楚祥孫敬劉康韓志國袁有祿丁業(yè)掌
在國家有關部門支持下,開展野生棉種漸滲的高品質棉種質系的創(chuàng)新技術研究,獲得不同野生棉來源的高品質棉種質系;綜合運用多學科的理論知識揭示
優(yōu)質棉纖維種質系纖維品質的遺傳模式,篩選多個與不同優(yōu)質纖維基因或QTL緊密連鎖或共分離的分子標記;通過優(yōu)質棉和常規(guī)棉不同纖維發(fā)育階段基因表達差
異,闡明高品質棉在纖維伸長、次生壁加厚過程中的特異基因表達譜,克隆出與優(yōu)質纖維發(fā)育有關、有重要利用價值的新基因2~4個;結合棉纖維品質改良的育
種方法,建立分子標記輔助選擇(MAS)的育種體系,選育出3M個優(yōu)質棉品種并實現產業(yè)化。
通過簡化野生棉漸滲的高品質棉種質創(chuàng)新技術,創(chuàng)造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品質棉種質材料100多份,向國內20個單位發(fā)放274份次種質用于纖維的遺傳
育種研究;發(fā)現了優(yōu)質纖維性狀主-多基因混合遺傳模式;鑒定出可用于MAS育種的6個優(yōu)質纖維主效QTL,為優(yōu)質纖維品系選育提供了早期有效鑒別的分子標記,
從而為優(yōu)質品種的選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發(fā)現了3對可能的部分同源QTL,表明不同遺傳背景下的優(yōu)質纖維基因可能有相同的來源;克隆出優(yōu)質棉纖維優(yōu)勢表
達的27個全長cDNA,為棉纖維品質改良提供了重要的基因資源;建立了MAS的基因疊加育種技術體系,顯著提高了育種效率;培育出產量、品質、抗病蟲性同步
提高的棉花新品種'南農優(yōu)3號'、'南農98-4'、'南農10號’和'新陸早24',累計推廣種植面積603萬畝,新增經濟效益6億多元。
我國大豆主產區(qū)大豆花葉病毒株系的鑒定、抗性遺傳及其育種應用
高等學??茖W技術獎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2006年)
蓋鈞鎰智海劍陳受宜王修強喻德躍邱家馴陳應志濮祖芹胡蘊珠張志永
王永軍東方陽任珍靜戰(zhàn)勇郭東全何小紅
本項目主要創(chuàng)新之處:
(1)發(fā)現東北、黃淮和長江流域大豆主產區(qū)田間大豆花葉病毒(SMV)株系結構20年來有顯著變化,從國內各鑒別體系中遴選鑒別寄主,建立了統一的SMV
株系鑒定體系,發(fā)現我國SMV由SCT至SCT7共17個株系組成,其中SC-3、SC-7、SC-8,SCT1和SCT3是主要流行株系。(2)發(fā)現大豆對SMV存在抗侵染和抗擴
展兩類抗性。(3)鑒定出對SMV多數株系抗侵染品種‘科豐1號'和兼抗多個株系的抗源19份,抗擴展種質10份。(4)明確抗侵染由1對顯性基因控制;發(fā)現抗
擴展由1對加性主基因+加性-顯性多基因共同控制,主基因作用為主;發(fā)現抗病、系統壞死、系統花葉癥狀由1組復等位基因控制,抗?。⊿R)對壞死(s,和花
葉(s'")表現顯性,s*對s*表現顯性;找到8個抗性基因Rsa、Rsc、Rsc7、Rsc8、Rsc9、Rscl4>Rnl、Rn3的分子標記并將其定位在N8-(Dlb+W)和F連鎖群上;發(fā)
現7個抗SMV基因成族存在。
應用推廣情況:(1)在SCI和國內核心期刊發(fā)表論文24篇;(2)SMV株系和抗源被東北農業(yè)大學、黑龍江省農業(yè)科學院、河北農業(yè)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8
個單位用于SMV研究和抗病育種;(3)被農業(yè)部和蘇、魯、豫、京、浙指定為區(qū)試品種抗性鑒定單位;(4)育成的6個大豆品種在蘇、贛、皖、滬推廣種植,
近3年累計推廣449.68萬畝,創(chuàng)效益2.77億元。
傳統肉制品品質形成機理及現代化生產研究與示范
高等學??茖W技術獎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2006年)
中國商業(yè)聯合會科學技術獎全國商業(yè)科技進步獎特等獎(2006年)
周光宏徐幸蓮章建浩葛玉琪趙改名曹曉陽王善榮唐志
婁錦培徐為民劉源郵延軍王進彭增起劉登勇
首次系統研究了中國傳統肉制品典型代表——干腌火腿、鹽水鴨、板鴨、風鵝(鴨)等的風味品質形成機制,確定了保持特色風味品質的現代化生產工藝,
自主研發(fā)了配套設備,建立了示范生產線。
研究并明確了微生物在干腌火腿風味形成過程中不起主導作用,提出“火腿內源酶一蛋白質脂質分解氧化一風味物質形成”的火腿風味形成理論;采用頂
空-固相微萃取-氣相色譜-質譜/嗅聞聯用分析技術,鑒定出風味物質:火腿191種、鹽水鴨89種、板鴨57種、風鵝62種,進而鑒別出各自的主體特征風味成分及
其前體物質,并系統研究了它們在加工過程中的形成機制及變化規(guī)律。自主研發(fā)出干腌火腿幅揉腌制連續(xù)式新機型、智能化控制發(fā)酵成熟工藝裝備、高真空度
滾揉機、全自動低溫風干控制系統和全自動干燥烘房控制系統等系列傳統肉制品現代化生產關鍵設備。研究形成了干腌火腿現代輻揉腌制、智能化控制發(fā)酵成
熟、鹽水鴨微波殺菌、風鵝(鴨)低鹽控制和快速風干現代新工藝技術。在保證傳統風味特色的基礎上,使火腿生產周期由傳統的8~10個月縮短至3~4個月,板
鴨由20天縮短到7天,風鵝(鴨)由25~30天縮短至3~5天,突破了傳統工藝生產的季節(jié)性限制。總體技術水平達國際先進。
申請發(fā)明專利9項,已授權5項:發(fā)表論文53篇,被SCI、EI收錄10篇,國際性學術會議論文3篇:研發(fā)新工藝技術5項,新裝備5套,新建/改造示范生產線16
條;培養(yǎng)博士研究生4名,碩士研究生7名。成果在全國16個大型企業(yè)推廣應用,新增利稅1.9億元,提高了企業(yè)的生產技術水平、工藝現代化程度以及產業(yè)化規(guī)
模,促進了肉品行業(yè)民族品牌的形成與發(fā)展,取得了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
重要植物病原生物快速分子檢測技術研究及其應用
高等學校科學技術獎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2007年)
鄭小波王源超劉鳳權郭堅華張正光林茂松徐建華胡白石陳瑞輝
在國家973計劃、863計劃及其他國家級和省部級項目資助下,系統地對我國19種重要植物病原生物分子檢測技術開展了研究。篩選出對靶標病原物具有種
的特異性的自主知識產權的分子標記和引物,研制出可供口岸和生產單位應用的試劑盒,進而建立了可從土壤、灌溉水、帶菌植物材料及未顯癥與顯癥的植物
組織中快速檢測出靶標病原生物的技術體系與檢測操作規(guī)程,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19種重要病原生物的快速分子檢測技術體系,并發(fā)明了檢測試劑盒。
研發(fā)的檢測技術具有以下優(yōu)點:(1)時間短。一次檢測可在1個工作日(6、8小時)完成(常規(guī)技術檢測需7~14天)。(2)靈敏度高。真菌和卵菌為廣5個抱子,線
蟲為1/3條蟲體,細菌為10個菌體。(3)高通量。可同時進行大樣本檢測,降低漏檢率。(4)特異性強??蓽蚀_地從混合多種其他生物的DNA樣本中檢出靶標
病原物。
研究成果已在農業(yè)部全國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口岸檢疫單位及農產品進出口公司和生產單位得到廣泛應用,培養(yǎng)了一批從事植物病原生物快速分子檢測技
術研發(fā)和應用的人才隊伍,在提高我國植物檢疫技術水平、解決國際貿易爭端和維護國家利益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貢獻,并取得了明顯的社會經濟效益。獲授權
發(fā)明專利8項,發(fā)表研究論文28篇(被SCI收錄7篇)。對其他重要植物病原生物快速分子檢測技術的研制與檢測技術體系建立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高效濱海鹽土農業(yè)技術體系集成與推廣應用
高等學??茖W研究優(yōu)秀成果獎科學技術進步獎推廣類一等獎(2009年)
劉兆普嚴少華劉兆輝沈其榮吳開平董曉霞趙耕毛常志州劉玲
周春霖隆小華周建農陳銘達韓士群羅以篩
項目在農業(yè)利用技術方面的主要創(chuàng)新:
(1)濱海鹽土生物改良關鍵技術研究及其技術體系集成。選育了耐鹽高效植物'南菊芋1號’新品種,油菜南鹽油1號(新品系),耐海水南鹽1號蘆薈(品
系),麻瘋樹株系4個,篩選了紫花苜蓿、田菁等耐鹽經濟植物15個。集成了菊芋、油葵等耐鹽經濟植物的濱海鹽土輕簡化種植與栽培技術體系,集成了以微咸
水(咸水)灌溉、植物間套作等種植模式,強化了生物抑鹽與脫鹽過程。
(2)濱海鹽土水資源高效循環(huán)利用及水鹽調控關鍵技術集成。集成蘇北濱海海涂大面積框圍高位蓄雨養(yǎng)青(殖)洗鹽肥土、種稻洗鹽改土的技術體系,鹽
土改良周期縮短2/3。在黃河三角洲及萊州灣濱海地區(qū),構建了旱季抽提地下咸水灌溉與養(yǎng)殖——騰出地下水庫容,雨季雨水入滲補充淡化地下水的“五水”循
環(huán)農業(yè)利用模式,并配套了技術體系。咸水灌溉比雨養(yǎng)小麥平均增產50%左右,地下水礦化度由0.42%左右下降至0.36%左右。海南種養(yǎng)復合模式推廣10萬畝次,
新增產值19.5億元,增收節(jié)支6.9億元。
2006年來,獲發(fā)明專利2項,發(fā)表論文150篇,累計推廣面積2529.6萬畝次,占濱海鹽土面積的30%以上,新增產值434.50億元,節(jié)支增收157.32億元,
高效利用水資源155.02億噸,鹽土固碳76.72億千克。1998年來,改造濱海鹽土并建成良田227萬畝。
中國農地非農化與農地資源保護:從兩難到雙贏(論文)
江蘇省第十屆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獎一等獎(2007年)
曲福田譚榮
該成果以農地非農化與農地資源保護面臨著兩難的困境為研究目標,從尋找合理農地非農化的數量出發(fā),首次運用作者提出的農地非農化代價性損失與過
度性損失I和過度性損失H的理論框架,通過生產函數模型科學地測算出1989—2003年中國農地非農化的代價性損失比例為33.4%,過度性損失I比例為44.9%,
過度性損失H比例為21.7%結合可操作性,得到中國1989—2003年合理的農地非農化度應該為不超過實際非農化數量的78.3%。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對中國東、
中、西部三類地區(qū)的農地非農化配置效率進行比較,結果發(fā)現三大地區(qū)過度性損失比例相近。
該成果理論觀點創(chuàng)新,理論分析框架的創(chuàng)新性可拓展運用,政策建議具有針對性和有效性。成果的主要結論和政策建議受到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的批示,對
宏觀政策產生了直接影響,在學術界得到廣泛傳播與認可,產生良好的社會效應。參加了2006年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界學術大會專題講演,獲得2006年江蘇省
哲學社會科學界學術大會優(yōu)秀論文獎,被認為是近年來土地管理領域最主要的代表作。
2重要科研進展
冷卻豬肉質量安全關鍵技術創(chuàng)新與應用
中國商業(yè)聯合會科學技術獎全國商業(yè)科技進步獎特等獎(2009年)
周光宏徐幸蓮祝義亮湫福強彭增起胡肄農徐寶才江蕓劉登勇李春保張楠白云峰
本項目首次應用變性梯度凝膠電泳(DGGE)指紋技術,結合傳統的微生物分離培養(yǎng)和API鑒定,系統調查研究了冷卻豬肉屠宰及貯藏過程中有害微生物的污染
狀況,建立了特定有害微生物的預測模型,開發(fā)出含假單胞菌、大腸桿菌、小腸結腸炎耶爾森氏菌等預測模型的微生物預測軟件,并成功應用于產品剩余貨架期
的快速估測、生產工藝的靶向優(yōu)化、產品安全的有效監(jiān)測。研發(fā)了包括乳酸噴淋減菌、冷鏈不間斷、時間-溫度指示卡(TTI)、臭氧自動消毒保鮮展示柜和暫存柜
等冷卻豬肉微生物控制成套技術與裝備,豬胴體表面初始總菌數和大腸菌群總數分別控制在1X10'CFU/g和1X10!MPN/100g以下,產品貨架期達7天以上。系統研
究了PSE(pale,soft,exudative)肉產生機理及宰前管理、麻電致昏、冷卻方式等因素對豬肉品質的影響,自主開發(fā)出豬肉顏色質量等級劃分方法,顯著提高
了PSE肉檢測的準確度。研究了激光麻電致昏、霧化噴淋冷卻等關鍵工藝技術參數,制定了屠宰操作技術規(guī)程和工藝技術要求,并自主研發(fā)了托腹三點式電擊暈機
和霧化噴淋冷卻配套設備。研究開發(fā)了豬肉質量安全信息追溯系統,實現了冷卻豬肉質量安全信息的全程跟蹤。
本項目已授權專利9項,申請專利8項;鑒定成果5項;主持或主要參與制訂國家標準14項,其中9項已頒布實施;發(fā)表國內、外論文41篇,在國際肉品科學
界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周光宏教授因此被聘為國際肉品專業(yè)權威期刊MeatScience副主編。成果應用后顯著提高了企業(yè)的生產技術水平、工之現代化程度以及
產業(yè)化規(guī)模,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顯著。
五種重要農業(yè)害蟲抗藥性的生化和分子機理
高等學??茖W技術獎自然科學獎二等獎(2006年)
韓召軍吳益東高希武李飛劉澤文楊亦樺梁沛
本成果首次發(fā)現了昆蟲乙酰膽堿受體的抗藥性突變位點,揭示了新煙堿類殺蟲劑與靶標的結合部位;在棉蠣體內發(fā)現2個乙酰膽堿酯酶(AChE)基因,證實了
昆蟲體內具有不同的AChE;發(fā)現了多個與AChE抗藥性相關的新突變位點,揭示了昆蟲AChE的抗藥性多點突變特性;建立了棉財AChE的分離純化技術,發(fā)現粗勻漿
中存在AChE干擾因子;發(fā)現并證實了鈣黏蛋白基因的部分缺失是棉鈴蟲對轉Bt棉抗性的主要機理;弄清了5種重要農業(yè)害蟲的抗性機理和抗性發(fā)生規(guī)律,并提出了
害蟲抗藥性的階段性發(fā)展理論和多項治理措施。
本成果為建立害蟲抗藥性分子監(jiān)測和有效治理技術提供了理論依據,對減少農藥用量及殘留,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和人類健康,促進農產品進出口貿易,具有重
要的現實意義。同時改變了昆蟲只有一種AChE的傳統觀念,揭示了殺蟲劑與靶標的結合部位,為開發(fā)新型殺蟲劑提供了新理論和新思路,對促進昆蟲毒理學的
發(fā)展、加速新農藥創(chuàng)制,均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本成果共發(fā)表核心期刊論文74篇,SCI論文17篇,專著1部,授權發(fā)明專利1項。主要論著共被引用553次,其中他弓|459次。昆蟲乙酰膽堿受體抗藥性突變
的發(fā)現,得到了PNAS論文評審專家的高度評價,論文被PNAS網站列為當時下載最多的前20篇論文。2個AChE基因的發(fā)現,被Nabeshima和Kono等國外知名學者稱
為“2002年昆蟲毒理學研究的一大突破”。建立的AChE純化技術已被Ramos等近10位國外學者引用或采用。棉鈴蟲對Bt棉的抗性機理,以及AChE干擾因子的發(fā)現,
均被認為是促進抗性害蟲治理和提高昆蟲毒理學研究水平的重要發(fā)現。止匕外,提出的抗藥性治理措施,在害蟲治理中產生了巨大的生態(tài)效益和經濟效益。
中國農田溫室氣體排放過程與模型研究
高等學??茖W研究優(yōu)秀成果獎自然科學獎二等獎(2008年)
黃耀鄒建文鄭循華蔣靜艷徐星凱王躍思張穩(wěn)焦燕孫文娟盧燕宇宗良綱于永強
采用室內試驗、野外原位觀測和數值模擬等方法,以典型農田系統為對象,開展了以下研究工作:(1)農業(yè)管理和土壤等環(huán)境因子對溫室氣體(CH,、N20)
排放過程的影響;(2)基于箱法的陸地生態(tài)系統-大氣CO?凈交換估算方法;(3)農田溫室氣體減排措施和中國農田表土碳儲量變化;(4)稻田甲烷排放模型;
(5)區(qū)域氮循環(huán)模型。從理論上闡述了不同C/N比有機物料施用對土壤Na排放影響的內在規(guī)律,明確了影響稻田CH,排放和旱地N4排放的關鍵土壤參數。發(fā)現農
田凡0直接排放系數與年降水量有關,淹水一中期烤田一淹水是減緩稻田CH,和電0排放綜合溫室效應的最佳水分管理方式,硝化抑制劑雙氟胺與胭酶抑制劑氫醍配
合施用可顯著減少稻田CH”和NQ排放。提出了基于靜態(tài)暗箱-氣相色譜法測定結果估算陸地生態(tài)系統-大氣C0,凈交換的方法及關鍵技術環(huán)節(jié);明確了過去20年中國
農田土壤的碳匯功能及其在溫室氣體減排中的作用;基于對農田溫室氣體排放過程的理解,建立了稻田甲烷排放模型(CHMOD)和區(qū)域氮循環(huán)模型(IAP-N),
并分別用于中國政府提交聯合國的國家稻田CH」和農田N?0排放清單的編制。有關土壤理化特性影響稻田CH,排放的科學觀點及稻田甲烷排放模型被《2006IPCC國
家溫室氣體清單編制指南》引用;有關以合理方式控制農田溫室氣體排放的建議被國辦刊物《專報信息》采用,并得到國家領導的批示。出版專著1部,發(fā)表SCI
收錄論文24篇,CSCD收錄41篇,1篇博士論文獲全國百篇優(yōu)秀博士學位論文獎。
重金屬污染土壤的化學誘導植物修復
高等學??茖W研究優(yōu)秀成果獎自然科學獎二等獎(2009年)
沈振國李向東陳亞華羅春玲王春春魏嵐婁來清
本項目主要研究內容為:(1)系統研究了不同種類植物對重金屬的積累特點和耐性機制、不同化學螯合劑對植物地上部重金屬積累的促進作用以及不同植
物-螯合劑組合下的化學螯合劑施用方法,創(chuàng)建了利用螯合劑來誘導強化重金屬污染土壤植物修復的新技術;(2)系統研究了化學螯合劑誘導強化植物修復的
機制;(3)研究了化學螯合劑誘導強化植物修復技術的環(huán)境風險及降低環(huán)境風險、提高植物修復效率的策略;(4)開展了重金屬污染典型地區(qū)的污染現狀調
查并進行了小面積田間植物修復試驗等。
通過大量的水培、盆栽及田間試驗,首次在機制上闡明了通過傷害植物根系結構,可以顯著促進重金屬-螯合劑復合物進入植物根系,明顯提高植株地上部
積累土壤重金屬的效率。提出了利用熱處理方式可以顯著提高化學誘導植物修復效率、降低化學螯合劑施用量及環(huán)境風險的螯合劑誘導強化植物修復技術。采
用合理的植物種植組合,結合一些修復技術策略及可生物降解螯合劑(如EDDS)的使用,可以使化學誘導植物修復從理論研究進入到實際應用研究,并為完善
植物修復理論與技術體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
干旱條件下作物應答氧化脅迫的信號轉導研究
高等學??茖W研究優(yōu)秀成果獎自然科學獎二等獎(2010年)
蔣明義張建華張阿英譚明普
研究小組經過近十年的研究,主要闡述了ABA誘導抗氧化防護過程中的信號轉導機制,并且藉此繪制了干旱條件下作物應答氧化脅迫的信號轉導模式圖。闡
明了水分脅迫下玉米葉片積累ABA的一種重要作用是誘導細胞產生氧化脅迫預警信號,上調作物的抗氧化防護系統,從而增強作物的耐逆性;確定了活性氧ROS,
特別是來源于NADPH氧化酶的ROS,是水分脅迫下ABA誘導抗氧化防護信號轉導的重要中間組分:明確了NADPH氧化酶、HQ、NO、Ca\Ca?7CaM以及MAPK是ABA誘
導玉米葉片抗氧化防護信號轉導過程中的重要中間組分,并建立了他們之間的可能作用模式;發(fā)現水分脅迫下玉米葉片質外體是H£z產生的主要位點,揭示了干
旱脅迫下ABA是玉米葉片質外體IIzOz產生的關鍵誘導因子;揭示了在ABA誘導抗氧化防護信號轉導過程中NADPH氧化酶、以及MAPK之間存在正反饋調節(jié)環(huán)。
本研究成果得到了國際同行的高度認可,發(fā)表SCI論文20篇。被SCI引用659次,其中他弓1530次。10篇代表性論文被SCI他弓|452次,其中4篇論文進入ISI
EssentialScienceIndicators動植物學科被引次數前1%論文。國際知名的ROS'JNO信號轉導研究專家StevenNei11對本成果的3篇論文發(fā)表專評,并于2007、
2008年兩次引用本研究成果中的水分脅迫下ABA、與N0相互作用調節(jié)植物生存反應的機制模式圖和植物適應非生物脅迫的機制模式圖。
家畜胃腸道微生物功能及其調控研究
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yōu)秀成果獎自然科學獎二等獎(2010年)
朱偉云毛勝勇姚文蘇勇成艷芬孫云章于卓騰張耿
本研究運用分子生物學技術和傳統動物實驗手段,在宿主-腸道微生物間的協同進化、瘤胃微生物與反芻動物健康養(yǎng)殖及甲烷調控等方面取得了系列進展。
(1)深入探索了豬腸道菌群發(fā)育規(guī)律及其功能特點,發(fā)現并揭示新生仔豬腹瀉、斷奶前后腸道菌群變更及其對腸道健康的影響機制,首次發(fā)現健康豬胃腸
道中存在大量豬鏈球菌,為全面揭示豬鏈球菌病流行規(guī)律提供了新的理論基礎。
(2)發(fā)現家畜腸道微生物能轉化大豆黃酮、橙皮素等生成雌馬酚和橙皮甘等生物活性更強的代謝物,首次發(fā)現這些物質在體內的活性作用與腸道特定菌群
密切相關,并獲得了具有這些轉化作用的豬源和雞源細菌,同時發(fā)現一些碳源物質能選擇性地促進這種轉化。
(3)研究了瘤胃菌群及其與瘤胃代謝的功能關聯,研究揭示瘤胃酸中毒的微生物代謝及調控機制,發(fā)現瘤胃中VFA迅速積累是酸中毒初期的形成原因,而
鏈球菌、普雷沃菌等耐酸菌的迅速增殖及其產生大量乳酸是急性酸中毒的主要原因。發(fā)現一些可以促進乳酸利用的瘤胃代謝物;首次發(fā)現瘤胃壁上存在大量的
未知甲烷菌,為提高飼料利用率、定向調控瘤胃發(fā)酵、減少瘤胃所產甲烷對環(huán)境污染提供了重要科學依據。
發(fā)表SCI論文30余篇,被他弓1332次,發(fā)表中文論文60余篇,被他弓1561次。申請發(fā)明專利2項,授權專利1項。
土壤農藥污染微生物修熨技術的研究與應用
高等學校科學技術獎技術發(fā)明獎二等獎(2007年)
李順鵬崔中利何健洪青蔣建東管曉進
本成果首創(chuàng)了土壤農藥污染微生物修復技術,篩選到500余株高效安全的農藥降解菌株,建立種質資源庫;系統研究了菌株的生物學特性,闡明了甲基對硫
磷、六六六、菊酯和百菌清等10多種農藥的微生物降解代謝途徑,克隆到6個新的降解農藥的關鍵酶基因,首次實現農藥降解基因在芽抱桿菌中高效分泌表達;
構建能同時降解多種農藥、且遺傳穩(wěn)定、生態(tài)安全的基因工程菌株6株,其中2株已獲得農業(yè)部基因生物安全管理辦公室的批復,獲準在江蘇大豐進行中間試驗;
構建以mazF為反篩選標記的通用型同源重組載體,實現G+菌株的染色體無標記操作;發(fā)現污染環(huán)境中降解菌株具有豐富的多樣性及降解基因在環(huán)境中水平轉移
等生態(tài)學行為。研發(fā)了“百綠得BioRD”系列農藥微生物修復菌劑取得農業(yè)部產品正式登記證,并獲得國家級重點新產品。制定了降解菌劑應用操作規(guī)程,形成
了一套完整的以消除土壤農藥污染為目的生物修復新工藝,獲得發(fā)明專利13項(其中國家優(yōu)秀專利1項)。在全國各地建立農藥殘留微生物降解菌劑推廣基地20
余個,舉辦5次全國農藥殘留降解技術培訓班,培訓農民2000余人次;農藥殘留降解菌劑累計推廣300萬畝以上,獲得綠色農產品品牌7個,創(chuàng)造經濟效益5個億
以上;本研究結果在NucleicAcidsResearch(影響因子7.5)、EnvironmentalMicrobiologyAppliedandEnvironmentalMicrobiology(影響因子4.0)、
InternationalJournalofSystematicandEvolutionaryMicrobiology等國內外期刊上發(fā)表。
富硒功能農產品的創(chuàng)制與應用
高等學??茖W技術獎技術發(fā)明獎二等獎(2007年)
胡秋輝潘根興楊方美徐娟胡興鎖郭富坤
本項目創(chuàng)制了適用于富硒大米和茶葉生產的生物有機硒肥料。發(fā)現并證明了硒能提高作物的產量和品質,闡明了水稻、茶葉、大豆等對硒的吸收差異和硒
提高大米、茶葉產量與品質的作用與機制。
創(chuàng)立了富硒功能農產品生產技術。建立了富硒大米、富硒茶葉生產、加工全程質量控制技術、生產操作規(guī)程和產品質量標準體系。證明通過茶葉、大米、
大豆等大宗農作物的吸收及生物轉化過程,無機硒能成為安全和高生物活性功能的食物硒組分。
建立了富硒綠茶中提取抗腫瘤活性組分技術;系統研究了富硒茶葉、富硒大米的生物功能,闡明了其抗氧化、抗突變和抗腫瘤作用與機制。
專利技術在江蘇、安徽省等5省市、地區(qū)應用與示范推廣。富硒大米生產應用面積157萬畝,富硒茶葉生產應用面積18.5萬畝,新增產值19.52億元,新增利
潤8344萬元,新增稅收5645萬元,創(chuàng)匯34萬美元,創(chuàng)建名牌農產品2個。
以去除污泥重金屬和高效脫水為目標的微生物瀝浸處理新技術
高等學??茖W研究優(yōu)秀成果獎技術發(fā)明獎二等獎(2009年)
周立祥王世梅廖岳華劉秀海方迪王電站
本項目在系統研究嗜酸性硫桿菌作用機制與影響因素的基礎上,成功開發(fā)出以復合微生物菌為核心,可大幅度提高污泥脫水性能消除污泥惡臭、殺滅病原
菌、去除有害金屬污泥的生物瀝浸處理新技術。該技術成本低廉、操作簡便、污泥有益成分得到保全。
(1)發(fā)明了在有機物豐富的污泥環(huán)境中進行生物瀝浸的方法;
(2)發(fā)明了防止生物瀝浸過程中次生鐵礦物形成以保持系統高度生物活性和重金屬溶出率的方法,開發(fā)出次生礦物形成抑制劑和配套調控工藝;
(3)發(fā)明了兼具氣升式和推流式特征的污泥生物瀝浸反應器和相關成套設備,并開發(fā)出“污泥生物瀝浸連續(xù)運行一瀝浸污泥回流接種一污泥高干度脫水”
為核心的處理工藝,運行成本僅為物化方法的30%。
發(fā)表論文72篇(SCI論文23篇),出版著作1部。申請發(fā)明專利13項,授權9項。主持制定省級污泥處理處置技術規(guī)范1部。近3年累積新增利稅和節(jié)支2120.51
萬元,產生了較大的社會和生態(tài)效益。
凈菜生產和貯藏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
高等學??茖W技術獎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2006年)
陸兆新郁志芳顧振新鄭永華別小妹呂鳳霞韓永斌
在科技部“凈菜加工及流通關鍵技術及設備研究開發(fā)”和江蘇省科技廳“葉菜類蔬菜貯臧保鮮技術研究與開發(fā)”等課題的資助下,本研究針對影響凈菜特
別是鮮切菜品質保持中的微生物、褐變、衰老等關鍵問題開展了系列研究。
對有代表性的6種葉菜、6種根莖類、2種豆類和3種食用菌等凈菜進行保鮮關鍵技術研究,保質期延長2?30天(種類不同而異);提出了凈菜加工工藝及保
鮮的技術參數,建立了以化學和生物技術保鮮為突破口的凈菜保鮮技術體系;應用生物技術保鮮和復合褐變抑制劑控制鮮切菜的品質變化并確保安全性,獲授
權發(fā)明專利2項;應用混合微生物模型對2種鮮切蔬菜進行微生物生長和貨架期預測;制訂了凈菜產品江蘇省地方標準3項。本技術經無錫朝陽股份有限公司、南
京蔬菜副食品有限公司等蔬菜企業(yè)應用,取得了5000余萬元的直接經濟效益、10億元的間接經濟效益。發(fā)表論文43篇,其中SCI論文5篇;獲鑒定成果2項。
本技術成果提高了我國蔬菜保鮮和流通的科技水平,促進了蔬菜生產流通的產業(yè)化,減少城市污染,社會效益顯著。
肉雞腹水綜合征發(fā)病機理及防治的研究
高等學校科學技術獎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2006年)
王小龍譚勛王金勇孫衛(wèi)東張海彬潘家強李錦春向瑞平湯艾菲黃克和劉艷娟
張國梅楊建泉陸淑華繆忠明張慎行黃有才
項目組對肉雞腹水綜合征(Ascites或PI1S)進行了長期防控試驗,并應用圖像分析技術、右心導管技術、流式細胞術、免疫組化及原位缺口末端DNA標記
技術等,研究了疾病發(fā)生過程中肺血管L-Arg/NO途徑、蛋白激酶C通道和肺血管內皮細胞增殖與凋亡的差異,從整體、細胞分子3個水平闡明了營養(yǎng)調控、一氧
化氮和肉雞肺細小動脈重構間的關系,為在肉雞業(yè)中不斷完善并推廣適合我國國情的核心防病技術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依據。
創(chuàng)新性成果:(1)首次提出了一氧化氮(NO)和肉雞肺動脈壓、肺血管重構之間關系的新觀點;(2)首次在國內提出了該病的發(fā)生與我國東南沿海某些
地區(qū)飲水中NaCl的含量過高有關的觀點;(3)首先應用L-Arg/NO、蛋白激酶C通道和肺血管內皮細胞增殖與凋亡等一系列理論和概念闡明肉雞腹水綜合征患
雞肺血管重構的發(fā)病機理。發(fā)表論文36篇(SCI論文9篇),其中4篇SCI論文被引用20次。培養(yǎng)博士后1名,博士研究生4名,碩士研究生5名,獲得江蘇省優(yōu)秀
博士學位論文、碩士學位論文各1篇。
經過十余年的研究,完善了以藥物“腹水克星”(已獲發(fā)明專利)為核心的綜合營養(yǎng)調控技術。在一些肉雞主產區(qū)(如江蘇如東縣和山東一些縣市)推廣
使用證實,“腹水克星”是當前理想的抗肉雞腹水綜合征藥物,使用后使該病發(fā)病率由5%?10%降至1%?2%,近3年來為養(yǎng)殖戶減少經濟損失3660萬元,取得
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菊花種質創(chuàng)新與新品種選育
高等學??茖W研究優(yōu)秀成果獎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2008年)
陳發(fā)棣房偉民滕年軍陳素梅管志勇劉兆磊郭維明趙宏波繆恒彬湯訪評
本項目主要內容包括:(1)從國內外收集保存菊花近緣種屬野生資源23屬74種計106份,栽培品種2192個,建立了“中國菊花種質資源保存中心”,種質
資源數量居全國首位。(2)以實生選擇、常規(guī)雜交手段為主,結合遠緣雜交、輻射或化學誘變、基因工程、體細胞無性系變異和多倍體誘導等技術,建立了菊
花高效育種體系。(3)創(chuàng)造出各類菊花新種質663份,選育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菊花新品種107個,其中夏菊26個、國慶菊50個、秋菊21個、地被菊10個。新
品種與國內外同類品種相比,有明顯的性狀優(yōu)勢,觀賞價值高。(4)發(fā)表相關研究論文40余篇,申請發(fā)明專利5項,授權2項,申請植物新品種權8個。
本項目建立了我國傳統名花菊花的高效育種技術平臺,為其他花卉育種奠定了技術基礎;選育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且觀賞價值高的系列菊花新品種,改善
了我國商業(yè)盆菊和切花菊缺乏自主知識產權的現狀。
梨及核果類果樹自交不親和基因型鑒定與應用
高等學??茖W研究優(yōu)秀成果獎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2009年)
張紹鈴吳俊吳華清張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2030全球桌面排版系統行業(yè)調研及趨勢分析報告
- 2025-2030全球醫(yī)療設備安全解決方案行業(yè)調研及趨勢分析報告
- 2025年全球及中國一次性甲狀腺穿刺器行業(yè)頭部企業(yè)市場占有率及排名調研報告
- 2025-2030全球亞歷山大變石激光器行業(yè)調研及趨勢分析報告
- 2025廣州市農村集體經濟承包合同管理規(guī)定
- 勞務派遣合同協議模板范本
- 2025地區(qū)展柜、物料定作布展合同
- 個人連帶擔保合同
- 房屋場地租賃合同
- 砌筑勞務分包合同范本
- 《中國古代寓言》導讀(課件)2023-2024學年統編版語文三年級下冊
- 五年級上冊計算題大全1000題帶答案
- 工程建設行業(yè)標準內置保溫現澆混凝土復合剪力墻技術規(guī)程
- 液壓動力元件-柱塞泵課件講解
- 人教版五年級上冊數學脫式計算100題及答案
- 屋面細石混凝土保護層施工方案及方法
- 2024年1月山西省高三年級適應性調研測試(一模)理科綜合試卷(含答案)
- 110kv各類型變壓器的計算單
- 5A+Chapter+1+Changes+at+home+課件(新思維小學英語)
- 安徽省2023年中考數學試卷(附答案)
- 護工(陪護)培訓教材(完整版)資料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