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高考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匯編(第一季)姓名:班級:一、古代稱謂1.人物姓名稱謂(1)直稱姓名①用于自稱:廬陵文天祥自序其詩。(《〈指南錄〉后序》)②用于所厭惡所輕視的人:不幸呂師孟構(gòu)惡于前,賈余慶獻諂于后。(《〈指南錄〉后序》)③用于作介紹,為人作傳:柳敬亭者,揚之泰州人。(《柳敬亭傳》)④尊者對卑者稱名:求,爾何如?(《論語》)⑤在尊者面前,卑者互稱用名:夫子何哂由也?(《論語》)(2)稱字、號、謚號、齋名這種情況是稱呼者出于對被稱呼者的禮貌和尊敬。①稱字: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已二年。(《送東陽馬生序》)②稱號:五人者,蓋當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義而死焉者也。(《五人墓碑記》)③稱謚號:鄉(xiāng)先輩左忠毅公視學京畿。(《左忠毅公逸事》)④稱齋名:蒲松齡為“聊齋先生”,梁啟超為“飲冰室主人”。(3)稱官爵①稱官名:后人稱杜甫為“杜工部”,稱韓愈為“韓吏部”。②稱爵名:寧南南下,皖帥欲結(jié)歡寧南。(《柳敬亭傳》)(4)稱籍貫今南海之生死未可卜。(“南?!贝缚涤袨?(《譚嗣同傳》)(5)兼稱這種情況一般是先說官職,次稱籍貫,后稱姓名、字號。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游褒禪山記》)(6)特殊稱謂①在姓氏后加上行第(或再加名號、官爵):韓愈《同水部張員外籍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②職業(yè)+人名:庖丁為文惠君解牛。(《莊子·養(yǎng)生主》)③姓+之+人名: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燭之武退秦師》)④封地+人名:商鞅姓衛(wèi),商為其封地。2.謙、敬及賤稱(1)謙稱①王侯自稱:孤不度德量力。(《隆中對》)②臣子自稱:項伯殺人,臣活之。(《鴻門宴》)③一般人自稱:愚以為宮中之事……(《出師表》)某自幼熟讀兵書。(《失街亭》)鄙人不慧,將有志于世。(《中山狼傳》)④女子自稱:妾不堪驅(qū)使,徒留無所施。(《孔雀東南飛》)(2)敬稱①稱君王:以昭陛下平明之理。(《出師表》)②稱廟號,多稱已死的皇帝:時世宗享國日久,不視朝。(《海瑞傳》)③稱師長:夫子哂之。(《論語》)④稱朋友、尊長: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史記·陳涉世家》)(3)上對下或平稱爾安敢輕吾射?(《賣油翁》)(4)賤稱豎子不足與謀!(《鴻門宴》)(5)表特定關(guān)系①加“從”表示叔伯關(guān)系:謝安,字安石,尚從弟也。(《謝安傳》)②加“太”表示長一輩:必躬造左公第,候太公、太母起居。(《左忠毅公逸事》)③加“先”表示已經(jīng)逝世的尊長:嫗,先大母婢也。(《項脊軒志》)先考,指已逝的父親;先妣(bǐ),指已故的母親。3.“號”稱(1)謚號古代帝王、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據(jù)他們的生平行為給予一種稱號以褒貶善惡,稱為謚或謚號。謚號是對死者生前事跡和品德的概括。謚號按性質(zhì)分為三類。①表揚性的經(jīng)天緯地曰文布義行剛曰景威強睿德曰武柔質(zhì)慈民曰惠圣聞周達曰昭圣善聞周曰宣行義悅民曰元安民立政曰成布綱治紀曰平照臨四方曰明辟土服遠曰桓聰明睿智曰獻溫柔好樂曰康布德執(zhí)義曰穆②批判性的亂而不損曰靈殺戮無辜曰厲近內(nèi)遠禮曰煬③表同情的恭仁短折曰哀慈仁短折曰懷在國遭憂曰愍(2)廟號是指皇帝死后,在太廟立室供奉時特起的名號,如高祖、太宗等。從漢代起,每個朝代一般第一個皇帝的謚號太長,不便稱呼,所以唐宋以來的皇帝都改稱廟號,如唐太宗、宋太祖。到了明、清兩代才用年號來稱呼。(3)年號是紀年的名稱,也是帝王用的,如“貞觀”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號。(4)改元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變紀年的年號,稱為“改元”。同一皇帝在位時也可以改元,如漢武帝改了十一次年號,唐高宗用過十四個年號。到了明代以后,才規(guī)定一帝一元,才有可能用年號來稱呼皇帝。如清高宗的年號是“乾隆”,清高宗就被稱為“乾隆皇帝”。(5)尊號、徽號“尊”為尊敬,“徽”為美好?!白鹛枴焙汀盎仗枴倍际菫樽鹫呒由系奶?,以表示尊崇褒美的意思。尊號起于唐代。皇帝和皇后往往在生前就有尊號。如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受尊號為開元圣文神武皇帝,清代同治帝曾尊生母那拉氏為圣母皇太后,再加上徽號為“慈禧”。封建時代帝后的尊號可以加幾次,實際上都是臣子對他們的阿諛奉承?,F(xiàn)代也有贈送徽號這種情況,但性質(zhì)和內(nèi)容已不一樣,如孫炳文曾贈給郭沫若一個徽號——“戎馬書生”。4.年齡稱謂(1)襁褓:本義是包裹嬰兒的被子和帶子。語出《論語·子路》:“則四方之民襁褓負其子而至矣?!焙笠源藖斫柚肝礉M周歲的嬰兒。(2)孩提:指二三歲的兒童: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孟子·盡心上》)(3)齒齔(chèn)·齠(tiáo)齔:指兒童換牙時,五六歲:鄰人京城氏孀妻有遺男,始齔。(《愚公移山》)(4)總角·垂髫:指幼年兒童: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桃花源記》)(5)豆蔻年華:指女子十三四歲: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杜牧《贈別》)(6)笄(jī)年:指女子十五歲:復(fù)有雙幼妹,笄年未結(jié)縭。(白居易《對酒示行簡》)二、文史典籍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jīng):《詩經(jīng)》《尚書》《禮記》《易經(jīng)》《春秋》四史:《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六義:風、雅、頌、賦、、興六藝:也稱六經(jīng),即禮、樂、射、御、書、數(shù)、三代:夏朝、商朝、周朝三皇:傳說之一是“伏羲、媧、神農(nóng)”五帝:據(jù)《史記》載,黃帝、顓頊、帝嚳、唐、舜四、三、官職常識1.官職(1)中央官職:秦設(shè)丞相、太尉和御史大,成中樞機構(gòu)。丞相管行政,太尉管軍事,御史大夫管監(jiān)察和秘書作。漢朝大體上沿襲秦制稱為三公,下有九卿,分管各方面政,世又演變?yōu)槿×恐啤H橹袝?決策)、門下省(審議)、尚省(執(zhí)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宋代中書省職權(quán)擴大,同樞密分掌文武大權(quán),門下省、尚書省遂廢。明代內(nèi)閣為最高政務(wù)機,閣大臣稱為輔臣,首席稱首輔(即宰相)。清代有軍機處,軍機大臣掌握政府大權(quán)。六部,是指吏部、戶部、兵部、禮部、刑部、工部。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戶部,土地戶口、賦稅、財政等事;禮部,管典禮、科舉、學校等事;兵部,管軍事;刑部,管司法刑獄;工部,管工程營造、屯田水利事。各部長官為尚書,副職為侍郎,下設(shè)郎中,副職稱員外郎,屬官員有主事等。此外,中央還設(shè)有專門機構(gòu)和官員,負責管理書、編修歷史、制定歷法等工作。如司馬遷、張衡曾任太史令,啟為翰林院國史編修等。(2)地方官職:秦漢主要行政區(qū)是郡??さ墓伲胤Q郡守,漢稱太守。隋唐主要行政區(qū)是州,州官稱刺史,官有長史、司馬等。唐代在一些軍事重鎮(zhèn)設(shè)節(jié)度使,屬官有行軍馬、參謀、掌書記等。宋代州官稱知州,縣官稱知縣。明清改州府,稱知府。此外,漢代也設(shè)州,天下分十幾個州,基本上是監(jiān)區(qū),中央派官員去刺探情況,稱刺史。隋唐全國分十幾個道,也監(jiān)察區(qū),中央派官員前往巡視,稱黜陟使。宋代全國分二十左右,路中設(shè)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務(wù)。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機構(gòu)行中書省,明代改稱承宣布政使司,習慣上仍稱為“省”。2.表示官職變動的詞語(1)授官①征:由皇帝征聘社會知名人士充任官:公車特征拜郎中。(《后漢書·張衡傳》)②辟:由中央官署征,然后向上薦舉,任以官職:連辟公府不就。(《后漢書·張衡》)③薦、舉:由地方官向中央舉薦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職:舉其偏,不為黨。(《左傳·襄公三年》)韓琦鎮(zhèn)長安,薦知涇陽?!端问贰ず羁蓚鳌?④拜:授予官職:拜相如為上大夫。(《史記·廉藺相如列傳》)安帝雅聞衡善術(shù)學,公車特征拜郎中。(《后漢書·衡傳》)⑤選:通過推薦或科舉選拔任以官職:延祐、至治間……丞相東曹掾。(《元史·賈魯傳》)⑥除:任命,授職:余除右丞相樞密使。(《〈指南錄〉后序》)⑦授:授予官職:泰定初,恩授平路儒學教授。(《元史·賈魯傳》)⑧賞:指皇帝特意賜給官銜或位:八月初一日,上召見袁世凱,特賞侍郎。(《譚嗣同傳》)⑨封:指帝王將爵位或土地賜給臣子: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鴻門宴》)⑩起:起用人任以官職:魯居喪服闋,起為太院都事。(《元史·賈魯傳》)(2)免官①罷:免去、解除官職:竇太大怒,乃罷逐趙綰、王臧等。(《魏其武安侯列傳》)②黜:廢掉職: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賞。(《封建論》)③免:罷免:免官爵。(《漢書·貢禹傳》)④奪:削除:使者遂逮守,脅服奪其官。《書博雞者事》)(3)升官①升:升官:升(魯)臺都事。(《元史·賈傳》)②擢:在原官上提拔:擢為后將軍。(《漢書·趙充國傳》)③拔:提升本來沒有官職的人:山濤(人名)作冀州(長官),甄拔三十余。(李白《與韓荊州書》)④遷:一般指提升:孝文帝說之,超,一歲中至太中大夫。(《賈誼傳》)⑤陟:進用:陟罰臧否,宜異同。(《出師表》)⑥加:加封,即在原來的官銜上增加榮:平劇盜賴文政有功,加秘閣修撰。(《宋史·辛棄疾傳》)⑦拜:按定的禮節(jié)授予官職,一般用于升任高官: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妒酚洝ちH藺相如列傳》)(4)降官①謫:因罪被降職或流放:滕京謫守巴陵郡。(《岳陽樓記》)②貶:降職:貶連州刺史。(《劉錫傳》)③放:驅(qū)逐,流放: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復(fù)見。(《卜》)④左除、左降、左轉(zhuǎn)、左授、左宦、左遷:降職;予左九江郡司馬。(《〈琵琶行〉并序》)一旦失恩先左降,三年隨例量移。(白居易《自題》)帝怒,乃罷(陸)贄宰相,左除(張)滂等?!缎绿茣づ嵫育g傳》)⑤出、出宰:離開京城外調(diào):永和初,出河間相。(《后漢書·張衡傳》)出宰山水縣,讀書松桂林。(韓愈縣讀書》)⑥免:免職:遂免丞相勃,遣就國。(《漢書·文帝紀》)⑦廢黜,放逐:及留侯策,太子得毋廢。(《史記·呂太后本紀》)(5)調(diào)官①遷:調(diào)動官職,一般指提升:遷東郡太守。(《漢書·王傳》)②徙:一般的官職調(diào)動:徙王信為楚王。(《史記·淮陰侯列》)③調(diào):變換官職:調(diào)為隴西都尉。(《漢書·袁盎傳》)④轉(zhuǎn):動官職:再轉(zhuǎn)復(fù)為太史令。衡不慕當世,所居之官輒積年不徙。《后漢書·張衡傳》)⑤補:補充空缺官職:太守察尊廉,補遼西官長。(《漢書·王尊傳》)⑥改改任官職:改刑部詳覆官。(《宋·王濟傳》)(6)兼、代①兼:兼任: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指錄〉后序》)②攝:暫代官職:俄檢校侍中,攝吏部尚書。(《新書·杜如晦傳》)③守:暫時署理職務(wù)。多指官階低的人署理官階的職務(wù):初平中,北??兹谡贋橹鞑?,守高密令。(《三國志·王傳》)④領(lǐng):兼任:桓溫鎮(zhèn)江口,復(fù)引(喬)為司馬,領(lǐng)廣陵相?!稌x書·袁喬傳》)⑤行:代理官職:太祖行奮武將軍。(《三國志·書·武帝紀》)⑥署:代理,暫任:太守奇之,除補書佐,署守屬獄。(《漢書·王尊傳》)⑦權(quán):暫代官職:時韓愈吏部權(quán)京兆?!秳⒐卧挕?⑧判:高位兼低職:除鎮(zhèn)安武勝軍節(jié)度使,司徒兼中,判相州。(《宋史·韓琦傳》)(7)辭官①懸車:辭官居家:時年七十,遂隱丘山,懸車告老。(《陳太丘碑文序》)②解官:辭去職:得監(jiān)和州稅,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歸養(yǎng)。(《宋史·包拯》)③致仕:交還官職,即退休:永寧元年,稱病上書致仕?!逗鬂h書》)④乞骸骨:自請退職,意為請求使骸骨歸葬故鄉(xiāng):上乞骸骨,征拜尚書。(《后漢書·張衡傳》)⑤乞身:古代認為做官委身事君,因此請求退職為“乞身”:故山桃李半荒榛,粗報君便乞身。(蘇軾《玉堂栽花周正孺有詩次韻》)⑥請老:告老,古官吏請求退休:祁奚請老,晉侯問嗣焉。(《左傳·襄公三年》)⑦?。荷蠒Q病,為官者要求隱退的委婉語:使匈奴,還報,不合。上怒,以為不能,弘乃移病免歸。(《漢書·公孫弘傳》)(8)其他①視事:任職:是時,茂陵守尹公新視事。(《漢書·游俠傳》)②下車:官吏初到任:自明府(對郡守的敬稱)下車以來,狗不夜吠,不見吏。(《后漢書·劉寵傳》)③解褐:脫去粗布衣服,喻入仕為:紹懼不自容,將解褐,故咨之于濤。(《世說新語》)四、科舉常識1.概念科舉制,即隋以后各封建王朝設(shè)科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由于分科取士而得名。明清形成了完備的科舉考試制度。2.發(fā)展歷程漢代已有考試取士之法,但系臨時措施,并未形成定制。隋文帝廢除世族壟斷的九品中正制,于開皇七年(587)設(shè)志行修謹、清平干濟二科。煬帝時始置進士科。唐代于進士外,復(fù)置秀才、明法、明書、明算諸科,又有一史、三史、開元禮、童子、道舉等科。諸科之中,唯進士科為常設(shè),最為重要。宋以后各朝科舉制僅有進士科。唐宋進士科主要考詩賦。宋神宗熙寧時,王安石改用經(jīng)義。元、明、清均用其法。明清兩朝的經(jīng)義以“四書”“五經(jīng)”的文句為題,規(guī)定文章的格式為八股文,解釋須依朱熹的《四書集注》等書。光緒二十四年(1898),一度改變科舉辦法,廢止八股。變法失敗后復(fù)舊。光緒三十一年(1905)推行學校教育,科舉制度即被廢除。3.古代學校(1)“庠”是殷商時代學校的名稱,“序”是周代學校的名稱。古人常以庠序稱地方學校:又囑學使俾入邑庠。(《促織》)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寡人之于國也》)(2)“太學”是出現(xiàn)于漢代的全國最高學府:因入京師,觀太學,遂通五經(jīng),貫六藝。(《張衡傳》)(3)明清時最高學府稱國子監(jiān),入監(jiān)讀書的人稱監(jiān)(jiàn)生。國子監(jiān)掌管人員為祭酒、司業(yè);教學人員為教授、博士、直進、助教等:有司業(yè)、博士為之師,未有問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送東陽馬生序》)4.明清科舉簡表項目科別院試鄉(xiāng)試(秋闈)會試(春闈)殿試考場學政巡回案臨考場(府、縣)京城和各省城貢院(省城)京城貢院(禮部)皇宮(宮殿)主考人各省學政中央政府特派官員欽差大臣皇帝參加者童生(儒生)生員及監(jiān)生舉人貢士中者名稱生員(秀才)舉人貢士進士日期三年之內(nèi)兩次子、卯、午、酉年八月鄉(xiāng)試次年三月會試同年四月第一名案首解元會元狀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5.與科舉相關(guān)的內(nèi)容(1)童生試:明、清兩代時取得生員(秀才)資格的入學考試。簡稱“童試”,亦稱“小考”“小試”。應(yīng)考者稱童生,未被錄取者雖至白首,不改童生之稱,童生試包括縣試、府(或直隸州、廳)試與院試三個階段。院試錄取者為生員,送入府、縣學宮,稱“入學”。歲考、科考則為考核已入學的生員的考試?!洞倏棥分小耙赜谐擅?,操童子業(yè)”,“操童子業(yè)”是說正在準備參加童生試。(2)進士及第:進士是科舉考試的最高功名。及第指科舉考試應(yīng)試中選??婆e殿試時錄取分為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的稱號,第一名稱狀元(鼎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的稱號;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的稱號。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一、二、三甲統(tǒng)稱進士。通俗地講,考中一、二、三甲都可以叫進士及第。及第后稱考官為座主、恩門,對座主自稱門生。同科及第的人互稱同年。例如:同年曰:“君賜不可違也?!?《訓儉示康》)(3)連中三元:科舉制度稱鄉(xiāng)試、會試、殿試的第一名為解元、會元、狀元,合稱“三元”。接連在鄉(xiāng)試、會試、殿試中考中了第一名,稱“連中三元”。(4)鼎甲:指殿試一甲三名即狀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稱鼎甲。狀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別稱鼎元。(5)諸生:明清時期經(jīng)考試錄取而進入府、州、縣各級學校學習的生員。有時也指進入國子監(jiān)學習的監(jiān)生。例如:今諸生學于太學。(《送東陽馬生序》)(6)八股文:也稱“時文”“制藝”“制義”“八比文”,是明朝考試制度所規(guī)定的一種特殊文體。文體有固定格式,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組成。每個部分都有一定的字數(shù)限制,人們只是按照題目的字義敷衍成文。文章內(nèi)容空洞,形式死板。五、地理常識1.地區(qū)名(1)江表:指長江以南的地區(qū):江表英豪咸歸附之。(《赤壁之戰(zhàn)》)(2)江東:指蕪湖以下的長江以南的地區(qū),也指三國時期吳國孫權(quán)統(tǒng)治下的全部地區(qū):亮兄瑾也,避亂江東。(《赤壁之戰(zhàn)》)(3)關(guān)中:指函谷關(guān)以西的地區(qū):自以為關(guān)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yè)也。(《過秦論》)(4)山東:指崤(xiáo)山以東的地區(qū):沛公居山東時,貪于財貨,好美姬。(《鴻門宴》)有時“山東”也指太行山以東的地區(qū):山東多魚、鹽、漆、絲、聲色。(《貨殖列傳》)(5)河北與河南:分別指黃河以北和黃河以南的地區(qū):將軍戰(zhàn)河北,臣戰(zhàn)河南。(《鴻門宴》)(6)中國:指中原地區(qū):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赤壁之戰(zhàn)》)(7)三江:泛指長江中下游地區(qū):襟三江而帶五湖。(《滕王閣序》)2.政區(qū)名(1)九州:古代天下分九州,即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一般地說,“九州”泛指中國: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己亥雜詩》)(2)八州與八荒:泛指中國:序八州而朝同列。(《過秦論》)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nèi)……并吞八荒之心。(《過秦論》)(3)郡:行政區(qū)域。秦分天下為三十六郡: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過秦論》)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過秦論》)(4)國:漢代諸侯王的封域,也是行政區(qū)。國的區(qū)域略大于郡,所以“郡國”連稱:時國王驕奢,不遵典憲。(《后漢書·張衡傳》)(5)道:唐代的道是監(jiān)察區(qū),相當于漢代的州。唐代先分天下為十道,后又分為十五道:陳明選下騎搏戰(zhàn),至兵備道前被殺。(《閻典史傳》)(6)路:宋代的路最初是征收賦稅、轉(zhuǎn)運漕糧的,后來帶有行政區(qū)和軍區(qū)的性質(zhì):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7)?。罕臼枪偈鹈Q。元代以中書省為中央政府,又在路之上分設(shè)行中書省,簡稱行省。后來行省成為正式的行政名稱,簡稱省。以此省此府此縣而憎彼省彼府彼縣。(洪秀全《原道醒世訓》)(8)縣:地方基層行政區(qū)域:欲開道置縣,以靖鄉(xiāng)土。(《海瑞傳》)3.山川、關(guān)隘名(1)江:指長江: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念奴嬌·赤壁懷古》)(2)河:指黃河:然后踐華為城,因河為池。(《過秦論》)(3)崤:指崤山:崤有二陵焉。(《左傳》)(4)函:指函谷關(guān):秦孝公據(jù)崤函之固。(《過秦論》)(5)岱:指泰山: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望岳》)(6)五岳:指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夢游天姥吟留別》)(7)四岳:指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8)四瀆:指長江、黃河、淮河、濟水。(9)大澤:指云夢、洞庭、彭蠡(今鄱陽湖)、具區(qū)(又名震澤,今太湖)。(10)五湖:一般指具區(qū)、洮滆(即太湖附近的洮湖和滆湖)、彭蠡、青草(在洞庭湖東南)、洞庭湖。4.別稱(1)南京:又稱建康、建業(yè)、金陵、江寧、白下、石頭城等: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桂枝香·金陵懷古》)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石頭城》)(2)杭州:又稱臨安、錢塘、武林等: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臨安春雨初霽》)(3)福州:又稱三山:自海道至永嘉,來三山,為一卷。(《〈指南錄〉后序》)(4)鎮(zhèn)江:又稱京口:去京口,挾匕首以備不測,幾自剄死。(《〈指南錄〉后序》)(5)開封:又稱東京:余讀《東京夢華錄》《武林舊事記》。(《柳敬亭傳》)(6)揚州:又稱廣陵、淮上、江都、維揚:淳熙丙申至日,予過維揚。(《揚州慢·淮左名都》)(7)蘇州:又稱姑蘇、吳郡: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楓橋夜泊》)(8)武漢:又稱夏口、江夏:西望夏口,東望武昌。(《赤壁賦》)(9)北京:舊稱燕京、大都、北平。5.其他(1)三都:東漢的三都指東都洛陽、西都長安、南都宛。唐代的三都指東都洛陽、北都晉陽和京都長安。(2)兩都:漢代指長安、洛陽。又叫“兩京”。(3)三輔:漢太初元年,置京兆尹、左馮翊(píngyì)和右扶風三個相當于郡的政區(qū),因為是管轄京都及其附近地區(qū),故合稱“三輔”。六、刑罰常識1.髡(kūn):又稱髡首,剃去犯人頭發(fā)的刑罰。2.黥(qíng):是古代的一種刑罰,即墨刑,是古代五刑之一。即用刀刺刻犯人額頰等處,再涂上墨,作為懲罰的標記,用來懲治犯有輕罪的人。古書記載“臣不正君,服墨刑,鑿其額,涅以墨”,指的就是墨刑,即黥刑。3.劓(yì):也是古代五刑之一,是一種割鼻子的刑罰。這種刑罰大約起于商代。如《史記·商君列傳》:“行之四年,公子虔復(fù)犯約,劓之?!?.笞:也是古代的一種刑罰,是一種用小荊條或小竹板抽打臀、腿、背的刑罰。隋代把它定為五刑之一,一直沿用到清代。5.杖:是一種用大荊條或大竹板打臀、腿、背的刑罰。隋代把它定為五刑之一,沿用到清代。6.刖(yuè):是古代的一種酷刑,是一種砍掉腳的刑罰。如“昔卞和獻寶,楚王刖之”一句中記載的就是這種刑罰。7.臏(bìn):是古代的一種剔去膝蓋骨的酷刑。如《漢書·司馬遷傳》中“孫子臏腳”即指臏刑。8.宮:是破壞人的生殖機能的一種酷刑。司馬遷曾受宮刑。(黥、劓、笞、杖、刖、臏、宮這幾種刑罰比較起來,一個比一個殘忍。黥刑最輕,宮刑最重)9.大辟:是古代五刑之一,是一種砍頭的刑罰。周、商、春秋、戰(zhàn)國等時期,為死刑的通稱。10.炮烙:相傳為商代紂王所用的一種酷刑。用炭燒銅柱使之熱,令有罪者爬行其上。人墮入火炭中被燒死。11.湯鑊:也是古代的一種酷刑,是把人投入到滾湯中煮死。12.車裂:也是古代的一種酷刑,即將人頭、四肢分別拴在五輛馬車上,同時分馳,撕裂肢體。也稱“轅裂”,俗稱“五馬分尸”,“秦惠王車裂商君”,商鞅就是受車裂之刑而死的。13.凌遲:是古代最殘酷的一種死刑。五代時開始在刑法外另設(shè)立凌遲一條。宋代凡是犯所謂“大逆”及“逆?zhèn)悺钡茸锏娜硕嘤么诵蹋鷮⒘柽t(俗稱“剮刑”)正式列入刑法之內(nèi),明清兩代沿用。14.腰斬:也是古代的一種酷刑,即將罪人從腰部斬斷。如《史記·商君列傳》:“不告奸者腰斬,告奸者與斬敵首同賞?!?5.棄市:是古代在鬧市執(zhí)行死刑,并將尸體暴露在街頭的一種刑罰。秦、漢、魏、晉各代,這種刑罰極為流行。隋唐兩代以后,雖然沒有列為刑罰種類,但是執(zhí)行死刑,一般都用棄市。16.梟首:將斬下的首級懸于高處示眾。17.菹醢(zūhǎi):一種酷刑,把犯人剁成肉泥。七、宗法常識1.宗法:古代以家族為中心,按血統(tǒng)遠近區(qū)別親疏的法則。它包括封建社會規(guī)定的嫡庶,系統(tǒng)的法則和家族中祭祀、婚嫁、家塾、慶吊、送終等事情的家法。這種制度是為維護封建等級制度、鞏固貴族世襲統(tǒng)治服務(wù)的,因此得以在封建社會中長期保存。2.嫡子:封建宗法社會中指正妻所生的兒子。有時也指正妻所生的長子,即“嫡長子”。從周代起,王位一般都由嫡長子世襲,直至清末。3.宗子:指嫡長子。依宗法,嫡長子要繼承大宗,為兄弟族人所共尊。他有祭祀始祖的特權(quán),要繼承特別多的遺產(chǎn),應(yīng)受小宗的尊敬。宗子也是一宗之祖,地位特別高貴,故又叫“宗主”。4.庶子:封建宗法社會中指妾(小妻)生的兒子。周代以后王位由嫡子世襲,諸侯的君位也如此。宗法社會以“殺嫡立庶”為非法。5.眾子:指嫡長子以外的諸子。包括長子以外正妻所生的嫡子和妾(小妻)所生的庶子。6.親戚:在古代,“親”表示的親屬關(guān)系比較廣泛,兒女對父母可以稱“親”,父母對兒女也可以稱“親”。前者如《送東陽馬生序》:“其將歸見其親也?!焙笳呷纭蹲髠鳌る[公四年》記載衛(wèi)國大夫石碏(què)殺掉謀殺國君的兒子石厚時,說石碏是“大義滅親”?!捌荨北硎居H屬關(guān)系時比“親”疏遠些,使用頻率極低。漢代以后,“親”主要表內(nèi)親,“戚”表外親?!坝H”與“戚”連用時,有時指父母兄弟等本宗同姓親屬,有時指內(nèi)外親屬,包括本宗與外姻,即同姓本族與異姓外族姻親。如《廉頗藺相如列傳》:“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六親:泛指親屬。但具體說法不一:按《左傳》說,指父子、兄弟、姑姊、甥舅、婚媾、姻婭;按《周易》說,指父子、兄弟、夫婦;按《漢書》說,指父母、兄弟、妻子;等等。8.三黨:指父黨、母黨、妻黨,亦即父族、母族、妻族。9.考妣:舊時父親死后稱“考”,母親死后稱“妣”。如《禮記·曲禮下》:“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嬪?!薄俄椉管幹尽罚骸笆椅鬟B于中閨,先妣嘗一至。”10.昭穆:古代宗法制度下宗廟排列的次序。始祖廟在中間,以下各代按照輩分,分別列于兩側(cè):二世、四世、六世居左,為昭;三世、五世、七世居右,為穆。后由宗廟的次序,又推廣到墳地葬位和祭祀時的排列順序,后又泛指一般宗族的輩分。11.喪服:舊時居喪時穿戴的服飾。根據(jù)與死者關(guān)系的親疏,分為五等,稱作“五服”,包括“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喪服制度反映了男尊女卑的觀念,也反映了血統(tǒng)親疏的等級。習慣上以五服之內(nèi)為親,五服以外為疏。12.期功:古代喪服的名稱。期,服喪一年。功,指大功和小功,分別為九個月和五個月。如:外無期功強近之親。(《陳情表》)13.七廟:歷代帝王為維護宗法制度,設(shè)七廟供奉七代祖先,太祖廟居中,左三昭,右三穆。后以“七廟”為王朝的代稱。如:一夫作難而七廟隳。(《過秦論》)14.太廟:天子的祖廟,如:入于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伶官傳序》)15.三綱:封建時代的一種道德規(guī)范,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合稱。意思是臣要絕對服從君,子要絕對服從父,妻要絕對服從夫。最先由漢代董仲舒提出,后經(jīng)歷代封建統(tǒng)治階級加以系統(tǒng)化,成為禁錮人們思想的一套封建教義。16.五常:(1)即“五倫”,是封建禮教所規(guī)定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之間的倫理關(guān)系,即君臣有義,父子有親,長幼有序,夫婦有別,朋友有信。這些人倫關(guān)系,反映了封建社會的等級觀念。五倫中君臣關(guān)系居于首位,故又叫“大倫”。如《論語·微子》:“長幼之節(jié),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2)即“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zhì)。(3)指仁、義、禮、智、信。17.五教:是父、母、兄、弟、子五者之間的封建關(guān)系準則,即父義、母慈、兄友、弟共(恭)、子孝。18.七出:封建社會遺棄妻子的七種借口:不順父母,無子,淫,妒,有惡疾,口多言,竊盜。有其中之一就可以遺棄。又叫“七去”“七棄”,是為維護夫權(quán)而制定的迫害婦女的禮教。19.三從四德:“三從”與“四德”的合稱?!叭龔摹敝肝醇迯母?、既嫁從夫、夫死從子,“四德”指婦德、婦言、婦容、婦功。三從四德是封建倫理道德奴役婦女的精神枷鎖。20.伯仲叔季:古代兄弟或姊妹間依長幼排行時,習慣上以伯、仲、叔、季為序。一般來說,“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最小的。如《左傳·文公十八年》:“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伯奮、仲堪、叔獻、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貍。”次序依伯、仲、叔、季并循環(huán)使用。兄弟姊妹中年紀最大的稱“伯”,有時也稱“孟”,但二者有區(qū)別:嫡長子稱“伯”,庶出長子稱“孟”。另外,因“伯”指老大,“仲”指老二,所以后代常用“伯仲”指兄弟或表示不相上下。如陸游《書憤》:“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八、禮俗常識1.禮俗:即禮儀習俗。泛指婚喪、祭祀、交往等各種場合的禮節(jié)與習俗。2.五禮:五種禮的合稱。古代以祭祀的事為吉禮,冠婚的事為嘉禮,賓客的事為賓禮,軍旅的事為軍禮,喪葬的事為兇禮。3.六禮:有兩種解釋:(1)指冠禮、婚禮、喪禮、祭禮、鄉(xiāng)飲酒禮、相見禮。(2)指婚姻成立的手續(xù),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4.冠禮:古代男子成年時舉行加冠的禮儀。古代未成年的男子束發(fā),不戴冠,行過加冠禮后則標志著進入成年了。舉行加冠禮的年齡,有20歲和19歲兩種說法。后代冠禮雖廢,但仍保留“加冠”“已冠”“弱冠”“未冠”等說法。如《送東陽馬生序》:“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祭妹文》:“予弱冠(初加冠,體還未壯,故稱弱冠)粵行。”5.笄(jī)禮:古代女子到了成年時舉行的盤發(fā)插笄(即簪子)的禮儀。舉行笄禮的年齡一般在15歲時,表示年屆成人,可以結(jié)婚。后來女孩子到了成年又稱“及笄”“笄年”。6.合巹(jǐn):指結(jié)婚。古時把一個匏分為兩個瓢叫“巹”,舉行結(jié)婚儀式時,一對新人各執(zhí)一瓢而醑(xǔ)(用酒漱口),就叫“合巹”。后世遂以“合巹”為結(jié)婚的代稱。7.妻:男子的配偶。在宗法時代指正式的配偶、嫡妻。從等級上看,“妻”當是指諸侯以下男子的正式配偶,因為諸侯的正式配偶稱“夫人”,帝王的正式配偶稱“后”。如《鄒忌諷齊王納諫》:“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最初指家庭的女奴,后指貴族娶的“小妻”,實際上“小妻”是女奴隨社會的發(fā)展而發(fā)展的結(jié)果,但地位仍極其低賤。如《鄒忌諷齊王納諫》:“妾之美我者,畏我也?!迸f時正式婚配的妻子、夫人有時自己也稱“妾”“賤妾”,這是自謙的說法。如《孔雀東南飛》:“賤妾留空房,相見常日稀?!薄版豢膀?qū)使,徒留無所施?!?.姬:原是古代的顯姓。如周王族姓姬。后來成為貴族婦女的代稱,再進一步泛化,便成為婦女的美稱,進而成為美女的通稱。如《鴻門宴》:“沛公居山東時,貪于財貨,好美姬?!焙髞碛殖蔀楦毁F人家婢妾的美稱。10.媵(yìng):指古代諸侯的女兒出嫁時隨嫁或陪嫁的人。它是古代一夫多妻制的一種形式。其方式是,諸侯娶一國之女為嫡夫人,女方以侄女、妹妹隨嫁。此外,還有兩個和女方同姓的“國、家”送女兒陪嫁,也各以侄女、妹妹相從。這些隨嫁、陪嫁的人統(tǒng)稱為“媵”。但這些被稱為“媵”的貴族婦女,其間雖有輩分、嫡庶之分,但都是主子,不是奴才,她們都是經(jīng)過“聘”的,都有資格成為夫人。后來隨著“媵女”制度的逐漸消亡,“媵”的地位逐漸降低,在只有妻妾之分的時代,就與“妾”成了同義詞。如《阿房宮賦》:“妃嬪媵嬙,王子皇孫,辭樓下殿,輦來于秦?!?1.青廬:用青布搭成的棚,古代舉行婚禮的地方,東漢至唐有這種風俗。如《孔雀東南飛》:“其日牛馬嘶,新婦入青廬?!?2.文定:相傳周文王卜得吉兆納征訂婚后,親迎太姒至渭濱。后世因此以“文定”代稱訂婚。13.朝(cháo):周代各國的諸侯,按規(guī)定的時間覲見周天子,叫“朝”。如《王制》:“五年一朝天子。”另一種說法是《左傳·昭公十三年》杜預(yù)注:“三年一朝。”每次朝見天子,都要帶著玉帛、獸皮、珍玩和土產(chǎn)等貢品,叫作“朝貢”。如《左傳·隱公八年》:“鄭伯以齊人朝王,禮也。”如果不按時朝見天子,就被認為是不尊敬天子,天子就要出兵討伐。如《左傳·隱公九年》:“宋公不朝,鄭伯為王左卿士,以王命討之,伐宋?!?4.覲:朝拜皇帝。古代諸侯朝見天子稱覲。諸侯春見曰朝,秋見曰覲。諸侯朝見天子的儀式稱覲禮。覲禮規(guī)定,天子不得下堂見諸侯,下堂而見諸侯天子失禮。如《譚嗣同》:“至七月,乃扶病入覲,奏對稱旨?!?5.聘:(1)天子派卿大夫見諸侯叫“聘”。如《禮記·王制》疏:“其天子亦有使大夫聘諸侯之禮?!敝T侯德風方面有突出成就的,天子往往也派人去聘問。如《左傳·隱公七年》:“冬,天王使凡伯來聘?!狈膊翘熳拥拇蠓颍芡跖伤麃硪婔旊[公。(2)諸侯的國君即位,強大的諸侯國來賀見,也叫聘。如《左傳·襄公元年》:“九月,邾(Zhū,即鄒)子來朝,禮也?!薄岸?,衛(wèi)子叔、晉知武子來聘,禮也?!臂ナ切越谐?;衛(wèi)、晉是大國,就叫聘。(3)諸侯派大夫見別國諸侯也叫聘。這是諸侯之間邦交的禮節(jié)。如《王制》:“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薄蹲髠鳌る[公七年》:“齊侯使其弟年來聘?!敝T侯相聘,使者還帶著玉帛,表示尊敬對方的意思。所以《左傳》注曰:“諸聘皆使卿執(zhí)玉帛以相存問?!?4)相互來往朝聘,也有一定名稱。此國往彼國的聘叫“如”。如《左傳·襄公二十年》:“冬,季武子如宋,報向戍之聘也。”季武子自魯去宋,叫作“如”。反之,在襄公十五年時,宋派向戍來魯國,就說成“宋向戍來聘”。也就是由彼國來此國,叫作“聘”。所以說:“內(nèi)適外言如,外適內(nèi)言朝聘?!币馑际牵河杀緡絼e國去叫如,由別國到本國來叫朝聘。16.誓:用語言相互約束表示絕不違背信約叫“誓”。如《曲禮》:“約信曰誓。”諸侯之間舉行這種儀式,叫“誓禮”。舉行這種儀式,不用殺牲、歃血(以牲血涂抹口上)。17.盟:兩國以上或兩人以上互相宣誓約定來協(xié)同辦事叫“盟”。會盟時殺牲、歃血,并且宣讀盟書,誓于神,叫作“盟禮”。如《曲禮》:“涖牲曰盟?!泵伺c誓不同之處就在于舉行儀式時要殺牲、歃血。遇有急難,諸侯之間會見,舉行盟禮,共同約定,相互援助,就叫“會盟”。如《過秦論》:“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苯Y(jié)盟以后,雙方就有義務(wù)約束。如《左傳·襄公三十年》記宋國在五月間遭特大火災(zāi),冬,與宋同盟的十一個諸侯會于澶淵,共同以財貨來援助宋國。18.遇:諸侯之間不在規(guī)定的時間或地點忽然相見,就叫“遇”。如《左傳》疏云:“遇者,草次之期,二國各簡其禮,若道路相逢遇也。”事先沒有約定,偶爾相逢,猶如人們在路上偶然相遇一樣,在禮節(jié)上要比“朝”簡單。諸侯途中相遇,以距各自的都城遠近來劃分主賓,地近的一方為主,地遠的一方為賓,雙方用主賓之禮接待。如《左傳·隱公八年》:“春,宋公、衛(wèi)侯遇于垂?!?9.免胄:胄,盔。按古代禮法,諸侯的軍隊過天子門,戰(zhàn)車上的左右衛(wèi)士必須脫胄卷甲,收好兵器,下車步行而過,以示對天子的尊敬。如《殽之戰(zhàn)》:“左右免胄而下?!?0.祖:古代餞行時的儀式,即出行之前祭祀路神,引申為在半路上為別人設(shè)宴送別。如《荊軻刺秦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21.封禪(shàn):古代統(tǒng)治者不僅重視祭宗廟,也重視祭天地、山川。古代帝王祭天地的最隆重的典禮叫作“封禪”。一般都是由帝王親自到泰山上舉行。古時認為泰山是五岳之長,稱為岱宗。泰山高,離天近,所以先要到泰山頂上舉行祭天的儀式,以報答天之功,叫封。然后再到泰山腳下的一座小山——梁父山上舉行祭地的儀式,以報答地之功,叫作禪。如《史記·秦始皇本紀》:“二十八年,始皇東行郡縣,上鄒嶧山。立石,與魯諸儒生議,刻石頌秦德,議封禪望祭山川之事。乃遂上泰山,立石,封,祠祀。下,風雨暴至,休于樹下,因封其樹為‘五大夫’。禪梁父?!?2.齋戒:古人在祭祀或進行重大活動前,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葷,潔凈身心,表示虔誠。如《廉頗藺相如列傳》:“于是趙王乃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書于庭。”23.釁鐘、釁鼓:用牲血涂器祭祀。古時新鐘鑄成,必殺牲口取血涂在鐘的孔隙上,并舉行祭鐘儀式,稱釁鐘。這是一種禮制,凡重要器物(鐘、鼓等)制成,定殺牲取血涂在上面。如《殽之戰(zhàn)》:“不以累臣釁鼓?!薄搬吂摹痹谶@里是“處死”的意思。24.社稷:古代帝王、諸侯所祭的土神叫“社”,谷神叫“稷”。后來就以“社稷”代表國家。如《陳涉世家》:“將軍身被堅執(zhí)銳,伐無道,誅暴秦,復(fù)立楚國之社稷,功宜為王。”《五人墓碑記》:“故予與同社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為之記,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5.犧牲:古代祭祀時把宰殺的牛、羊、豬等牲畜叫作“犧牲”。做祭祀用的毛色純一的牲畜叫“犧”;體全叫“牲”。古代又有“三牲”之說,指祭祀用的牛、羊、豬。后來也以雞、魚、豬為“三牲”。如《曹劌論戰(zhàn)》:“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26.太牢:古代祭品,指牛、羊、豬各用一頭。27.少牢:古代祭品,指豬、羊各一頭。如《伶官傳序》:“其后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28.崩:本指山倒塌。古時用來比喻帝王和王后的死。如《戰(zhàn)國策·趙策四》:“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出師表》:“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29.薨(hōng):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侯死了叫“薨”;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叫“薨”。如《信陵君竊符救趙》:“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為信陵君。”30.死:古代社會不同地位的人的死有不同的稱謂。如《禮記·曲禮下》:“天子死曰崩,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祿,庶人曰死。”31.棺?。骸肮住笔茄b殮死人的器具,即棺材?!皹 笔峭夤?,即棺材的套棺,用以保護棺材。上古貴族的墓里大多有槨。32.殉葬:指古代用活人或器物從葬的一種風俗。即人死以后,逼迫死者的妻妾、奴隸等隨同埋葬。周代以后多用“俑”代替活人,有時也把死者生前用的飲食器、兵器、樂器、裝飾品等作為隨葬物品。33.殮:指給尸體穿衣下棺。也叫“入殮”。34.殯:古代指殮而未葬。后世把送靈柩到埋葬的地方叫“出殯”“送殯”。35.七七:舊俗人死后每隔七天祭奠一次,到七七四十九天為止。36.喪禮:古代“兇禮”之一。舊時處理死者殮殯奠饌和跪拜哭泣的禮節(jié)。37.墳?zāi)梗郝裨崴廊说牡胤?。古時高出地面的葬人土堆叫“墳”,與地面相平的葬人場所叫“墓”。后世“墳”與“墓”并稱,不再有所區(qū)別。舊時放在墓中刻有死者傳記的石刻叫“墓志”;立在墓旁,刻載死者生平、表揚其功德的石碑叫“墓表”。38.合葬:指夫婦死后葬在一起。如《孔雀東南飛》:“兩家求合葬,合葬華山傍?!?9.稿葬:庶人死了至多用“稿葬”。“稿葬”就是用草苫子裹住尸體埋葬。如《促織》:“日將暮,取兒稿葬?!?0.廬冢:也作“廬墓”。指古人在服喪期間,為守護父母或師長的墳?zāi)苟w的房舍?!皬]”,房屋;“?!?,墳?zāi)埂H纭队伟U山記》:“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1.坐:以兩膝著地,兩股貼在腳跟上,是“坐”。兩膝著地,直身,兩股不著腳跟,是“跪”。跪而挺腰聳身,叫作“跽”(jì)。坐席也有講究,所謂“虛坐盡后,食坐盡前”。盡后,是盡量把身體往后坐一點,表示謙恭的樣子;盡前,是盡量把身體往前挪一點,不因飲食而玷污坐席。42.跪:與坐不同,往往在有急事或表示謝罪之時,直身,兩股也離開了腳跟。所以前人指出跪與坐二者的區(qū)別是“跪危而坐安”。如《史記·刺客列傳》:“荊軻見太子,言田光已死,致光之言。太子再拜而跪,膝行流涕?!惫蛴直硎緦﹂L者的尊敬。如《論語》:“‘點,爾何如?’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边@里的“舍瑟而作”,就是指曾皙放下瑟,從席地而坐到聳身直起腰來,與跪著相同,表示尊敬。43.長跪:指挺直上身而跪,表示恭敬。如《孔雀東南飛》:“府吏長跪告:‘伏惟啟阿母,今若遣此婦,終老不復(fù)??!’”44.跽:跪起,準備起身,膝尚在地上。如《鴻門宴》中寫樊噲進帳:“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跽,是受驚而聳身欲起的樣子。45.箕踞:兩股著地伸直兩腿,形似畚箕,叫作“箕踞”。這種姿勢是表示傲視對方的意思。如《史記·刺客列傳》寫荊軻刺秦王不中,身被八創(chuàng),“軻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罵”?;幔褪沁@種兩股著地伸直兩腿的樣子。46.拜:拜是古人常用的表示禮節(jié)的方式,就是行禮叩頭。不同的場合,用不同的拜禮。如《周禮·春官·大?!罚骸氨婢虐荩辉换?,二曰頓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動,五曰吉拜,六曰兇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肅拜?!卑荻Y中,禮節(jié)最重的是稽首?;着c頓首、空首不同。一般說來,稽首是臣拜君之拜,頓首是地位相等者互相之拜,空首是國君回禮臣下之拜。頓首是拜跪于地,引頭至地,頭頓地即舉起,所以叫作頓首??帐资前莨蛴诘兀纫詢墒止爸恋?,再以頭至手,因其頭不至地,所以叫作空首。稽首是拜跪于地,引頭至地,多時方起,因為頭叩地多時,有所稽留,因此叫作稽首。肅拜是拜禮中禮節(jié)最輕的?!吨芏Y·春官》注:“但俯下手,今時撎(yī)是也。”只是拱手行禮,就是現(xiàn)在的揖。軍隊中有這樣的肅拜。婦人行禮,主要也是肅拜。褒拜是手持符節(jié)行的禮。喪禮中先作頓首后作稽顙(sǎng),叫吉拜;先稽顙后頓首,叫兇拜;振動,是戰(zhàn)栗變動之拜。47.揖:古代作揖與后世不同,古人作揖是推手。如《儀禮·鄉(xiāng)飲酒禮賓厭介注》:“推手曰揖。”古人作揖,根據(jù)對象的不同,推手時有高平下之別。《周禮·秋官》:“土揖庶姓,時揖異姓,天揖百姓?!睂κ眨瑳]有親屬關(guān)系,推手時稍微往下,叫土揖。對異姓,是指有婚姻關(guān)系的,則用時揖,平推手。對同姓,是同一個族的,就用天揖,推手時稍微舉高。48.執(zhí)手:表示親昵的行禮方式,和現(xiàn)在的握手相似。最先見于《詩經(jīng)》:“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比纭队炅剽彙ずs凄切》:“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9.壽:以酒或物向別人祝福。如《鴻門宴》:“沛公奉卮酒為壽?!?0.趨:臣見君時的禮節(jié)。小步快走,表示恭敬。如《觸龍說趙太后》:“入而徐趨?!?1.郊迎:到郊外等候迎接,以表敬重。如《戰(zhàn)國策·秦策一》:“父母聞之,清官除道,張樂施飲,郊迎三十里。”52.萬福:舊時婦女對人行禮,口里說著“萬?!?,后來用“萬?!弊鳛樾卸Y的代稱。如《魯提轄拳打鎮(zhèn)關(guān)西》:“看那婦人,雖無十分的容貌,也有些動人的顏色,拭著眼淚,向前來深深地道了三個萬福。”53.九賓:也稱“九儀”,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一種禮儀,由九名儐相(迎賓贊禮人員)立于殿廷,接引賓客上殿。如《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秦王齋五日后,乃設(shè)九賓禮于廷,引趙使者藺相如?!?4.百姓:古代奴隸社會對貴族的總稱。貴族有姓,平民無姓,這種狀況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仍然存在。到了漢代,自天子以至于一般平民才皆可以有姓了?!鞍傩铡彼祀S之指稱一般平民了。55.布衣:即平民。古代平民穿麻布葛衣,故“布衣”成了平民的代稱。如《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臣以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大國乎?”《出師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6.臣:最初指男性奴仆,跟女性的“妾”相對。后來成為君主時代官吏和百姓的統(tǒng)稱。如《鄒忌諷齊王納諫》:“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另外,“臣”又是表示謙卑的自稱?!赌印す敗罚骸氨狈接形瓿颊撸附枳託⒅??!?7.黎民:即“平民”“眾民”之意。也稱“黎庶”“黎元”等。58.士:商、周時最低級的貴族階層。卿大夫下面是士,這種“士”通常擔任卿大夫統(tǒng)治區(qū)域(即家)的家臣。春秋以后“士”又成了武士、文士的稱謂,再以后便逐漸成了統(tǒng)治階級中知識分子的通稱了。如《信陵君竊符救趙》:“公子為人,仁而下士?!薄丁粗改箱洝岛笮颉罚骸翱N紳、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計所出。”59.奴隸:為奴隸主勞動而無人身自由的人,常常被奴隸主任意買賣或殺害。最初的“眾”“奚”“仆”“臣”“妾”都是奴隸。60.黔首:戰(zhàn)國時秦國及后來秦王朝對平民的賤稱。黔,黑色。黔首,猶如黑頭。據(jù)說秦尚黑色,當時平民皆用黑布包頭,故名。如《過秦論》:“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1.庶人:也叫“庶民”。西周以后對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者的稱謂,其身份比奴隸高。62.小人:西周、春秋時代對被統(tǒng)治的勞動人民的稱謂。又指道德低下的人。前者與“大人”相對,后者與“君子”相對。如《出師表》:“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绷硗?,“小人”又是舊時地位低的人對上自稱的謙辭。如《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李小二便拜道:‘自從得恩人救濟,赍發(fā)小人,一地里投奔人不著,迤邐不想來到滄州,投托一個酒店主人,姓王,留小人在店中做過賣。’”九、歷法常識1.紀年法(1)干支紀年法干,即天干,共十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即地支,共十二位: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干支兩字相配,用以紀年,如辛亥、戊戌之類。十和十二的最小公倍數(shù)為六十,因而經(jīng)六十年,周而復(fù)始,循環(huán)不已,經(jīng)久不亂,永無窮盡: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記》)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意洞手書。(《與妻書》)(2)帝王年號紀年法皇帝即位,都要改元,稱元年。從漢武帝起有年號,后多用年號紀年:宣德間,宮中尚促織之戲。(《促織》)陽嘉元年,復(fù)造候風地動儀。(《后漢書·張衡傳》)(3)王公年次紀年法這種紀年法大多用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4)年號和干支兼用順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圍急。(《梅花嶺記》)2.紀月法(1)序數(shù)紀月法古代紀月,常用序數(shù)。一年分為春夏秋冬四季,后來又按夏歷把一年分為正月、二月、三月、四月等十二個月,并以此來紀月:四月初五日辰刻。(《三元里抗英》)至和元年七月某日。(《游褒禪山記》)(2)時節(jié)紀月法有的用“孟”“仲”“季”分別表示一季中的三個月份。如“孟春(1月)”“仲秋(8月)”:孟冬寒氣至,北風何慘栗。(《古詩十九首》)(3)地支紀月法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稱十二個月,每個地支前加特定的“建”字:荒村建子月(農(nóng)歷十一月),獨樹老夫家。(《草堂即事》)3.紀日法(1)干支紀日法元豐七年六月丁丑。(《石鐘山記》)(2)序數(shù)紀日法初八日,始開靖海門及大南大東二城門。(《三元里抗英》)(3)特定稱謂紀日法①朔:農(nóng)歷每月的第一天:諸生許用德者以閏六月朔……(《閻典史傳》)②望:農(nóng)歷每月的十五叫望,十六叫既望: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赤壁賦》)適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篩月影。(《與妻書》)③晦:農(nóng)歷每月的最后一天:戊申晦,五鼓,與子潁坐日觀亭。(《登泰山記》)(4)傳統(tǒng)節(jié)日紀日法①元日:農(nóng)歷正月初一日。②人日:農(nóng)歷正月初七日:人日題詩寄草堂。(高適《人日寄杜二拾遺》)③三元:上元,農(nóng)歷正月十五日。舊俗以元夜張燈為戲,所以又叫燈節(jié)。如歐陽修《生查子》:“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逼咴率迦諡橹性?jié)。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jié)。合稱為“三元”。④社日:農(nóng)歷中農(nóng)家祭社祈年的日子,在春分前后,杜甫有詩:“田翁逼社日,邀我嘗春酒?!雹莼ǔ恨r(nóng)歷二月十二,相傳為百花的生日: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琵琶行〉并序》)⑥寒食:農(nóng)歷清明前二日,冬至后一百五日,又謂之“寒令”,須禁火三日。因此,有人以“一百五”為“寒令”的代稱。溫庭筠《寒食節(jié)日寄楚望》詩:“時當一百五?!雹叨宋纾恨r(nóng)歷五月初五。屈原投江日。⑧伏日:農(nóng)歷夏至后第三個庚日是初伏的第一天,第四個庚日是中伏的第一天,立秋后第一個庚日是終伏(末伏)的第一天,初伏、末伏各十天,中伏十天或二十天,總稱“三伏”。⑨初七、下九“初七”,農(nóng)歷七月初七日,這天晚上叫“七夕”。傳說每年此夜牛郎織女在天河鵲橋相會?!跋戮拧保皋r(nóng)歷每月十九日。二十九日為“上九”,初九日為“中九”。漢時,初七、下九是婦女歡聚的日子:初七及下九,嬉戲莫相忘。(《孔雀東南飛》)⑩中秋:農(nóng)歷八月十五日。人們以為這時的月亮最亮,所以是賞月的佳節(jié)。?重陽:農(nóng)歷九月九日。古人認為九是陽數(shù),日月都逢九,所以稱為重陽: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過故人莊》)?冬至:冬至節(jié),古人把冬至看成是節(jié)氣的起點,從冬至起,日子一天天長起來,叫作“冬至一陽生”。淳熙丙申至日,予過維揚。(《揚州慢》)?臘日:農(nóng)歷十二月初八。這一天有吃“臘八粥”的風俗。?除夕:農(nóng)歷一年最后一天晚上,“除日”是除舊布新之意。一年的最后一天叫“歲除”或“除”,所以那天晚上叫“除夕”。4.紀時法(1)特定稱謂紀時法古人主要根據(jù)天色把一晝夜分為若干段。一般地說,日出時叫旦、早、朝、晨,日入時叫夕、暮、昏、晚,太陽正中叫日中,將近日中時叫隅中,太陽西斜叫作昃(太陽偏西)。古人一日兩餐,朝食在日出之后、隅中之前,這段時間叫食時或蚤食;夕食在日昃(zè)之后,日入之前,這段時間叫晡時。日入以后是黃昏,黃昏以后是人定,人定以后是夜半,夜半以后分別是雞鳴和昧旦,這是天將亮的時間。此后是平旦、平明,這是天亮的時間: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木蘭詩》)奄奄黃昏后,寂寂人定初。(《孔雀東南飛》)雞鳴外欲曙,新婦起嚴妝。(《孔雀東南飛》)(2)十二地支紀時法古人用十二地支表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恰好等于現(xiàn)在的兩個小時。這兩個小時,古人把第一個小時叫作初,第二個小時叫作正。例如子時兩個小時就叫子初、子正。高考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匯編(第二季)一、人的稱謂【直呼其名】有三種情況:自稱姓名或名。如“廬陵文天祥自序其詩”。用于介紹或作傳。如“柳敬亭者,揚之泰州人”。稱所厭惡、所輕視的人。如“不幸呂師孟構(gòu)惡于前,賈余慶獻諂于后”。【字】古人幼時命名,成年(男20歲、女15歲)取字。一般而言,字與名有意義上的聯(lián)系。取字是為了便于他人稱謂,出于禮貌和尊敬。名與字一般由父親或尊長來取?!咎枴考磩e號、表號。號一般由個人取定,只用于自稱,以顯示某種志趣或抒發(fā)某種情感。對人稱號也是一種敬稱。如:青蓮居士、少陵野老、玉溪生、四明狂客、醉翁、、已齋叟、我佛山人、百煉生等等。【謚號】古代王侯將相、高級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稱號叫謚號。如歐陽文忠公(歐陽修),史忠烈公(史可法),繆丑(秦檜)?!君S名】用齋號或室號來稱呼。如楊誠齋(楊萬里);聊齋先生(蒲松齡),飲冰室主人(梁啟超)?!炯灐咳缤跖R川——王安石是江西臨川人,柳河東——柳宗元是河東(今山西永濟)人,顧亭林——顧炎武是江蘇昆山亭林鎮(zhèn)人。【郡望】如唐代韓愈,世人稱為韓昌黎,是因為昌黎(今遼寧義縣)韓氏為唐代望族(韓愈實際上是河內(nèi)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而蘇軾也曾自稱“趙郡蘇軾”、“蘇趙郡”,蘇氏是趙郡的望族(實際上蘇軾是四川眉州人)。【官名】在古代官名用以人的稱謂十分普遍,如“阮步兵”——阮籍,“嵇中散”——嵇康,“洪經(jīng)略”——洪承疇,“孫討虜”——孫權(quán),“賈太傅”——賈誼;“杜拾遺”、“杜工部”——杜甫;“柳屯田”——柳永?!揪裘咳缰T葛亮曾封爵武鄉(xiāng)侯,后人遂以武侯相稱;謝康樂——謝靈運,襲其祖謝玄的爵號康樂公;王荊公——王安石;誠意伯——劉基?!竟俚亍坑萌喂僦氐牡孛麃矸Q呼。如賈長沙——賈誼,他曾貶為長沙王太傅;陶彭澤——陶淵明曾任彭澤縣令;駱臨?!樫e王曾任臨海縣丞;柳柳州——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賈長江——賈島曾任長江縣主簿?!炯娣Q】如《梅花嶺記》“督相史忠烈公知勢不可為”,兼稱官職與謚號;《促織》“余在史館,聞翰林天臺陶先生言博雞者事”,兼稱官職、籍貫和尊稱;《游褒禪山記》“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前兩人兼稱籍貫、姓名及字,后兩人先寫與作者關(guān)系,再稱名和字?!局t稱】有下列6種:(1)表示謙遜的態(tài)度,用于自稱。愚——謙稱自己不聰明。鄙,謙稱自己學識淺薄。敝,謙稱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卑,謙稱自己身份低微。竊,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義在內(nèi)。臣,謙稱自己不如對方的身份地位高。仆,謙稱自己是對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為對方效勞之意。(2)古代帝王的自謙詞有孤(小國之君)、寡(少德之人)、不谷(不善)。(3)古代官吏的自謙詞有下官、末官、小吏等。(4)讀書人的自謙詞有小生、晚生、晚學等,表示自己是新學后輩;如果自謙為不才、不佞、不肖,則表示自己沒有才能或才能平庸。(5)古人稱自己一方的親屬朋友時,常用“家”、“舍”等謙詞?!凹摇笔菍e人稱自己的輩份高或年紀大的親屬時用的謙詞,如家父、家母、家兄等。“舍”用以謙稱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親屬,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6)其他自謙詞有:因為古人坐席時尊長者在上,所以晚輩或地位低的人謙稱在下;小可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謙,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掛齒;小子是子弟晚輩對父兄尊長的自稱;老人自謙時用老朽、老夫、老漢、老拙等;女子自稱妾;老和尚自稱老衲;對別國稱自己的國君為寡君?!揪捶Q】表示尊敬客氣的態(tài)度,也叫“尊稱”。(1)對帝王的敬稱有萬歲、圣上、圣駕、天子、陛下等。駕,本指皇帝的車駕。古人認為皇帝當乘車行天下,于是用“駕”代稱皇帝。古代帝王認為他們的政權(quán)是受命于天而建立的,所以稱皇帝為天子。古代臣子不敢直達皇帝,就告訴在陛(宮殿的臺階)下的人,請他們把意思傳達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稱皇帝。(2)對皇太子、親王的敬稱是殿下。(3)對將軍的敬稱是麾下。(4)對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稱:對使節(jié)稱節(jié)下;對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稱閣下,現(xiàn)在多用于外交場合,如大使閣下。(5)對于對方或?qū)Ψ接H屬的敬稱有令、尊、賢等。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稱呼對方的親屬,如令尊(對方父親)、令堂(對方母親)、令閫(對方妻子)、令兄(對方的哥哥)、令郎(對方的兒子)、令愛(對方的女兒)。尊,用來稱與對方有關(guān)的人或物,如尊上(稱對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稱對方父親)、尊堂(對方母親)、尊親(對方親戚)、尊駕(稱對方)、尊命(對方的囑咐)、尊意(對方的意思)。賢,用于稱平輩或晚輩,如賢家(稱對方)、賢郎(稱對方的兒子)、賢弟(稱對方的弟弟)。仁,表示愛重,應(yīng)用范圍較廣,如稱同輩友人中長于自己的人為仁兄,稱地位高的人為仁公等。(6)稱年老的人為丈、丈人,如“子路從而后,遇丈人”(《論語》)。唐朝以后,丈、丈人專指妻父,又稱泰山,妻母稱丈母或泰水。(7)稱謂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稱地位高的人或年長的人,如稱已死的皇帝為先帝,稱已經(jīng)死去的父親為先考或先父,稱已經(jīng)死去的母親為先慈或先妣,稱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為先賢。稱謂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長一輩,如稱帝王的母親為太后,稱祖父為大(太)父,稱祖母為大(太)母。唐代以后,對已死的皇帝多稱廟號,如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宋仁宗、元世祖、明太祖等;明清兩代,也用年號代稱皇帝,如稱朱元璋為洪武皇帝,稱朱由檢為崇禎皇帝,稱玄燁為康熙皇帝,稱弘歷為乾隆皇帝。(8)對尊長者和用于朋輩之間的敬稱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9)君對臣的敬稱是卿或愛卿。(10)對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來表敬稱,如稱孔子為圣人,稱孟子為亞圣。后來,“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駕等。【賤稱】表示輕慢斥罵的態(tài)度。如《荊軻刺秦王》:“今往而不反者,豎子也?!薄睹熳运]》:“白起,小豎子耳?!薄而欓T宴》:“豎子不足與謀!”《孔雀東南飛》:“小子無所畏,何敢助婦語!”【特殊稱謂】主要有以下四種:(1)百姓的稱謂。常見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蒼生、黎元、氓等。(2)職業(yè)的稱謂。對一些以技藝為職業(yè)的人,稱呼時常在其名前面加一個表示他的職業(yè)的字眼,讓人一看就知道這人的職業(yè)身份。如《庖丁解?!分械摹扳叶 ?,“丁”是名,“庖”是廚師,表明職業(yè)?!稁熣f》中的“師襄”和《群英會蔣干中計》中提到的“師曠”,“師”,意為樂師,表明職業(yè)。《柳敬亭傳》中的“優(yōu)孟”,是指名叫“孟”的藝人?!皟?yōu)”,亦稱優(yōu)伶、伶人,古代用以稱以樂舞戲謔為職業(yè)的藝人,后亦稱戲曲演員。(3)不同的朋友關(guān)系之間的稱謂。貧賤而地位低下時結(jié)交的朋友叫“貧賤之交”;情誼契合、親如兄弟的朋友叫“金蘭之交”;同生死、共患難的朋友叫“刎頸之交”;在遇到磨難時結(jié)成的朋友叫“患難之交”;情投意合、友誼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從小一塊兒長大的異性好朋友叫“竹馬之交”;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輩份不同、年齡相差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不拘于身份、形跡的朋友叫“忘形交”;不因貴賤的變化而改變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車笠交”;在道義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見過面的朋友)。(4)年齡的稱謂。古人的年齡有時不用數(shù)字表示,不直接說出某人多少歲或自己多少歲,而是用一種與年齡有關(guān)的稱謂來代替。垂髫(tiao)是三四歲至八九歲的兒童(髫,古代兒童頭上下垂的短發(fā))??偨鞘前司艢q至十三四歲的少年(古代兒童將頭發(fā)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扎成一個結(jié),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豆蔻是十三四歲至十五六歲(豆蔻是一種初夏開花的植物,初夏還不是盛夏,比喻人還未成年,故稱未成年的少年時代為“豆蔻年華”)。束發(fā)是男子十五歲(到了十五歲,男子要把原先的總角解散,扎成一束)。弱冠是男子二十歲(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冠禮,表示已經(jīng)成人,因為還沒達到壯年,故稱“弱冠”)。而立是男子三十歲(立,“立身、立志”之意)。不惑是男子四十歲(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知命是男子五十歲(知命,“知天命”之意)?;资橇畾q。古稀是七十歲。耄(mao)耋(die)指八九十歲。期頤指一百歲。二、古代年齡稱謂襁褓——不滿周歲黃口——本指雛鳥,后比喻幼兒,10歲以下。總角、孩提——幼年泛稱。垂髫(tiáo)、始齔(chèn)——童年泛稱。幼學——10歲束發(fā)——15歲左右弱冠——20歲而立之年——30歲不惑之年——40歲知命之年、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50歲花甲、平頭甲子、耳順之年、杖鄉(xiāng)之年——60歲古稀、杖國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70歲杖朝之年——80歲耄耋(màodié)之年——八九十歲的年紀鮐背之年——90歲期頤(jīyí)之年——100歲三、古代官職稱謂【爵】即爵位、爵號,是古代皇帝對貴戚功臣的封賜。舊說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種爵位,后代爵稱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時而異。如漢初劉邦既封皇子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為王,彭越為梁王,英布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為陳王;唐郭子儀被封為汾陽郡王;清太祖努爾哈赤封其子阿濟格為英親王,多鐸為豫親王,豪格為肅親王。再如宋代寇準封萊國公,王安石封荊國公,司馬光為溫國公;明代李善長封韓國公,李文忠封曹國公,劉基封誠意伯,王陽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國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鴻章封一等肅毅伯?!矩┫唷渴欠饨ü倭艡C構(gòu)中的最高官職,是秉承君主旨意綜理全國政務(wù)的人。有時稱相國,常與宰相通稱,簡稱“相”。如《陳涉世家》:“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廣《廉頗藺相如列傳》:“且庸人尚羞之,況于將相乎!”《蜀相》:“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薄?lt;指南錄)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薄咎珟煛恐竷煞N官職,其一,古代稱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后多為大官加銜,表示恩寵而無實職,如宋代趙普、文彥博等曾被加太師銜。其二,古代又稱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為“東宮三師”,都是太子的老師,太師是太子太師的簡稱,后來也逐漸成為虛銜。如《梅花嶺記》“顏太師以兵解”,顏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師銜,故稱。再如明代張居正曾有八個虛銜,最后加太子太師銜;清代洪承疇也被加封太子太師銜,其實并未給太子講過課。【太傅】參見“太師”條。古代“三公”之一。又指“東宮三師”之一,如賈誼曾先后任皇子長沙王、梁懷王的老師,故封為太傅。后逐漸成為虛銜,如曾國藩、曾國荃、左宗棠、李鴻章死后都被迫贈太傅?!旧俦!恐竷煞N官職,其一,古代稱少師、少傅、少保為“三孤”,后逐漸成為虛銜,如《梅花嶺記》“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蟬脫”,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職,故稱。其二,古代稱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為“東宮三少”,后也逐漸成為虛銜。【尚書】最初是掌管文書奏章的官員。隋代始沒六部,唐代確定六部為吏、戶、禮、兵、刑、工,各部以尚書、侍郎為正副長官。如《張衡傳》:“上書乞骸骨,征拜尚書。”再如大書法家顏真卿曾任吏部尚書,詩人白居易曾任刑部尚書,,史可法曾任兵部尚書?!緦W士】魏晉時是掌管典禮、編撰諸事的官職。唐以后指翰林學士,成為皇帝的秘書、顧問,參與機要,因而有“內(nèi)相”之稱。明清時承旨、侍讀、侍講、編修、庶吉士等雖亦為翰林學士,但與唐宋時翰林學士的地位和職掌都不同。如《(指南錄)后序》“以資政殿學士行”,這是文天祥辭掉丞相后授予的官職;《譚嗣同》“君以學士徐公致靖薦”,徐致靖當時任翰林院侍讀學士,這是專給帝王講學的官職。白居易、歐陽修、蘇軾、司馬光、沈括、宋濂等都曾是翰林學士?!旧锨洹恐艽僦疲熳蛹爸T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貴者謂“上卿”。如《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為趙將……拜為上卿?!薄敬髮④姟肯惹?、西漢時是將軍的最高稱號。如漢高祖以韓信為大將軍,漢武帝以衛(wèi)青為大將軍。魏晉以后漸成虛銜而無實職。明清兩代于戰(zhàn)爭時才設(shè)大將軍官職,戰(zhàn)后即廢除?!稄埡鈧鳌贰按髮④娻囼s奇其才”,鄧騭當時為漢和帝的大將軍?!緟⒅隆坑趾喎Q“參政”。是唐宋時期最高政務(wù)長官之一,與同平章事、樞密使、框密副使合稱“宰執(zhí)”。宋代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職?!队杻€示康》“參政魯公為諫官”,“魯公”指宋真宗時的魯宗道。《譚嗣同》“參預(yù)新政者,猶唐宋之參知政事,實宰相之職”?!拒姍C大臣】軍機處是清代輔佐皇帝的政務(wù)機構(gòu)。任職者無定員,一般由親王、大學士、尚書、侍郎或京堂兼任,稱為軍機大臣。軍機大臣少則三、四人,多則六、七人,被稱為“樞臣”。清末漢人只有左宗棠、張之洞、袁世凱等短時間地任過軍機大臣。《譚嗣同》“時軍機大臣剛毅監(jiān)斬”?!拒姍C章京】參見“軍機大臣”條。是軍機處的辦事人員,軍機大臣的屬官,被稱為“小軍機”?!蹲T嗣同》:“皇上超擢四晶卿銜軍機章京,與楊銳、林旭、劉光第同參預(yù)新政?!薄居贰勘緸槭饭伲纭读H藺相如列傳》“秦御史前書曰”,“相如顧召趙御史書曰”。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職位僅次子丞相,主管彈劾、糾察官員過失諸事。韓愈曾任監(jiān)察御史,明代海瑞曾任南京右僉都御史。再如《記王忠肅公翱事》“公為都御史,與太監(jiān)某守遼寧”,王翱當時任都察院長官?!緲忻苁埂繕忻茉旱拈L官。唐時由宦官擔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擔任,樞密院是管理軍國要政的最高國務(wù)機構(gòu)之一,樞密使的權(quán)力與宰相相當,清代軍機大臣往往被尊稱為“樞密”。宋歐陽修曾任樞密副使?!丁粗改箱洝岛笮颉罚骸坝璩邑┫嗉鏄忻苁?,都督諸路軍馬?!蔽奶煜楫敃r掌管軍事要務(wù)?!咀笸健繎?zhàn)國時楚國的官名,與后世左右拾遺相當。主要職責是規(guī)諫皇帝、舉薦人才?!肚袀鳌罚骸扒?,名平,楚之同姓也。為楚懷王左徒?!薄咎尽吭郧暗墓俾毭Q。是輔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漢代稱大司馬。宋代定為最高一級武官?!读纸填^風雪山神廟》:“我因惡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場官司?!备咛局父哔??!旧洗蠓颉肯惹毓倜?,比卿低一等?!读H藺相如列傳》:“拜相如為上大夫?!碑敃r藺相如比上卿廉頗官位要低?!敬蠓颉扛鱾€朝代所指的內(nèi)容不盡相同,有時可指中央機關(guān)的要職,如御史大夫、諫議大夫等。《屈原列傳》:“上官大夫與之同列,爭寵而心害其能?!薄吧瞎俅蠓颉?,一般認為是指上官靳尚?!白臃侨嫶蠓驓e?”屈原擔任的是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務(wù)的長官?!丁粗改箱洝岛笮颉罚骸翱N紳、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敝傅谋闶怯反蠓?、諫議大夫等?!臼看蠓颉颗f時指官吏或較有聲望、地位的知識分子?!稁熣f》:“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者,則群聚而笑之?!薄妒娚接洝罚骸笆看蠓蚪K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薄队杻€示康》:“當時士大夫家皆然?!薄段迦四贡洝罚骸翱ぶt士大夫請于當?shù)??!薄咎贰课髦堋⒋呵飼r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書、策命諸侯卿大夫、記載史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廣州醫(yī)科大學《財政與金融》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2025吉林省安全員-B證考試題庫附答案
- 2025廣東建筑安全員-A證考試題庫及答案
- 《STP汽車戰(zhàn)略分析》課件
- 《康復(fù)護理新思維》課件
- 單位人力資源管理制度品讀大全十篇
- 單位人力資源管理制度集粹合集十篇
- 內(nèi)蒙古呼倫貝爾市阿榮旗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上學期1月期末道德與法治試卷(含答案)
- 《ho中國案例分析》課件
- 單位管理制度展示選集【職員管理篇】十篇
- 熔鑄生產(chǎn)安全操作規(guī)程標準版本
- 行測答題卡模板
- 遼寧盤錦浩業(yè)化工“1.15”泄漏爆炸著火事故警示教育
- 供應(yīng)鏈案例亞馬遜歐洲公司分銷戰(zhàn)略課件
- 石化行業(yè)八大高風險作業(yè)安全規(guī)范培訓課件
- 村老支書追悼詞
- DB3302T 1131-2022企業(yè)法律顧問服務(wù)基本規(guī)范
- 2022年自愿性認證活動獲證組織現(xiàn)場監(jiān)督檢查表、確認書
- 中南大學年《高等數(shù)學上》期末考試試題及答案
- 小龍蝦高密度養(yǎng)殖試驗基地建設(shè)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橋梁工程計算書》word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