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災害知識框架_第1頁
自然災害知識框架_第2頁
自然災害知識框架_第3頁
自然災害知識框架_第4頁
自然災害知識框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自然災害知識框架PAGEPAGE5自然災害知識框架自然災害知識框架一、我國自然災害多發(fā)的地理背景:(一)自然背景:(1)氣候背景:①我國東部瀕臨太平洋,面對世界上最大的臺風源區(qū)(西北太平洋臺風區(qū))。②位于最大的季風氣候區(qū),受強大的季風環(huán)流控制,降水時空分布極為不均。③氣候復雜多變,氣候不穩(wěn)定性強。(2)地形地質背景:①地形復雜多樣,西高東低,起伏較大,以山地丘陵為主。②太平洋板塊俯沖,印度洋板塊碰撞,地殼運動活躍。③處在環(huán)太平洋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之間。(3)生物背景:地域遼闊,氣候多樣,土壤和植被類型多樣,滋生和繁殖了多種多種的有害生物。(二)人文背景:(1)過度利用,生態(tài)環(huán)境脆弱: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人口眾多的農業(yè)大國,長期積累的對自然的過度利用,形成了脆弱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人類活動對自然環(huán)境造成的破壞效應往往以各種災害的形式表現出來。(2)承受能力和抵御能力差:社會經濟系統(tǒng)對自然災害的承受能力和防御能力低下。(3)人口和經濟密集區(qū)和災害多發(fā)區(qū)重合:人口和經濟密度高度集中在災害多發(fā)、易損的東部地區(qū),這種地理分布的不平衡性在很大程度上加劇了自然災害的嚴重性。二、我國主要災害的地域特點和形成原因:1地震:(1)時空分布特點:多震國家,時間上周期性,有活躍期平靜期。集中四大地區(qū),臺灣福建沿海、華北太行山沿線和京津唐地區(qū)、西南青藏高原和它邊緣的四川云南兩省西部、西北的新疆甘肅和寧夏。(2)原因:位于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1)時空分布特點:①多發(fā)生在華北、西北和東北地區(qū)②多發(fā)生于冬春季節(jié),春季最盛(2)形成原因:自然原因:①氣候干旱,降水少;②地面干燥;③碎屑物質豐富;④多大風天氣;人為原因:①過度放牧②過度開墾③過度砍伐④不合理的利用水資源6臺風(1)時空分布特點:①5-10月均可發(fā)生,夏秋最多;②影響范圍是地勢的第三級階梯;③影響程度南部沿海(廣東、海南、臺灣)最重,依次閩、浙、蘇、魯、遼;(2)原因:①低緯度廣闊的濕熱洋面;②強烈的上升氣流;③地轉偏向力的影響;7寒潮(1)時空分布特點:①9月-次年5月均可發(fā)生,集中3-4月。②我國大部分地區(qū)都受影響,北方影響較大,西藏、云貴、瓊、臺影響較小。(2)原因:①距西伯利亞寒冷中心近,位于亞洲高壓的東南部,冬季風強烈。②青藏高原地勢高,冬季風爬升受阻,東西向高大山脈的層層阻擋。8水華和赤潮(1)時空分布特點及變化:①水華主要分布在內陸湖泊區(qū),部分河段也有發(fā)生;赤潮主要發(fā)生在海灣地區(qū),尤其南方海灣地區(qū)更易發(fā)生。②主要發(fā)生在熱量充足的夏秋季節(jié)。③變化:目前我國赤潮的發(fā)展趨勢是赤潮范圍擴大,持續(xù)時間增長,赤潮種類增多,赤潮發(fā)生從明顯的季節(jié)性轉向全年化。(2)成因及形成條件:①緯度較低,水溫高;②大量氮、磷等營養(yǎng)物質的排放;③靜水環(huán)境。三、部分自然災害的防御措施我國在實踐中總結出的減災防災模式是:對付災害應當采取“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的方針?!胺?抗-救”的含義即“預防”、“抗災”、“救災和重建”。下列防御措施對自然災害應該是通用的:1.防災:①加強災害的研究,建立災情監(jiān)測網絡及預警系統(tǒng)。②加強防災減災的宣傳教育,提高公眾防災減災意識。2.抗災:③加強災害的管理,建立健全減災工作的政策法規(guī)體系。④開展減災工程的建設,提高災區(qū)的承災能力。3.救災和重建:⑤建立健全救災指揮機構,編制突發(fā)性災害應急預案。⑥建立機動完善的救援體系。⑦建立健全全社會的災害保險工作,積極組織災后重建工作。(一)地震(滑坡、泥石流等)災害的防御:①加強地震的科學研究,建立地震監(jiān)測網絡及預警系統(tǒng)②加強地震災害的宣傳教育,提高公眾防災、減災意識。③加強地震的管理,建立健全減災工作的政策法規(guī)體系④開展地震減災工程的建設,提高災區(qū)的承災能力⑤建立健全救災指揮機構,編制突發(fā)性地震災害應急預案⑥建立機動完善的救援體系⑦建立健全全社會的災害保險工作,積極組織災后重建工作。(二)臺風、寒潮、沙塵暴、風暴潮等的氣象災害防御:①加強臺風災害的科學研究,建立災情監(jiān)測網絡及預警系統(tǒng)②加強臺風災害的宣傳教育,提高公眾防災、減災意識。③加強氣象災害的管理,建立健全減災工作的政策法規(guī)體系④開展減災工程的建設,提高災區(qū)的承災能力⑤建立健全救災指揮機構,編制突發(fā)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⑥建立機動完善的救援體系⑦建立健全全社會的災害保險工作,積極組織災后重建工作。(三)蝗災、鼠災等的生物災害防御:①加強蝗災的科學研究,建立災情監(jiān)測網絡及預警系統(tǒng)②加強蝗災的宣傳教育,提高公眾防災、減災意識。③加強蝗災的管理,建立健全減災工作的政策法規(guī)體系④開展減災工程的建設,提高災區(qū)的承災能力⑤建立健全搶險救災指揮機構,編制突發(fā)性蝗災應急預案⑥建立機動完善的救援體系⑦建立健全的災害保險工作,積極組織災后重建工作。四、部分災害的工程措施洪災:①植樹種草,涵養(yǎng)水源,保持水土②修建水庫,攔蓄洪水③修建分洪、蓄洪工程④退耕還湖,提高蓄洪能力⑤疏浚河道,裁彎取直,提高泄洪能力。⑥加固堤壩⑦開挖入海新河,提高泄洪能力(針對海河、淮河)旱災:①植樹種草,涵養(yǎng)水源,改善氣候②修建水庫,跨流域調水,調節(jié)降水的時空分布不均③開挖機井,抽取地下水④防治水污染,充分利用水資源⑤培育、種植旱生作物(針對旱作農業(yè)區(qū))⑥修建梯田,平整土地,增加水分入滲(針對旱作農業(yè)區(qū))沙塵暴:①退耕還林、還草②合理載畜量,推廣輪牧③植樹種草,建立防護林④工程固沙風暴潮:①修建、加固沿海塘壩②建設、恢復海防林③保護沿海堡礁滑坡:①植樹種草,做好滑坡區(qū)的綠化工程②退耕還林、還草,恢復生態(tài)環(huán)境③設置滑坡體外截水溝④鋼筋混凝土抗滑樁或鋼筋樁作為阻滑支撐工程泥石流:①植樹種草,做好泥石流區(qū)的綠化工程②退耕還林、還草,恢復生態(tài)環(huán)境③修筑排導槽,疏導泥石流物質到特定位置等蝗災:1.農業(yè)防治:①興修水利,做到旱澇無災②在荒灘坑荒種植,改變蝗蟲的棲息環(huán)境,減少蝗災發(fā)生環(huán)境的面積③植樹造林,改變蝗災區(qū)的小氣候,減少蝗蟲產卵繁殖的場所2.生物措施:④保護或者飼養(yǎng)蝗蟲的天敵(青蛙.白翅浮鷗等)⑤大面積施用蝗蟲微孢子蟲3.藥劑防治:⑥人工或者飛機大面積噴灑藥劑滅蝗水華和赤潮:①建設污水處理設備,達標排放,治理水污染②解決水產養(yǎng)殖的自身污染,減緩水體的富營養(yǎng)化③發(fā)展生態(tài)農業(yè),減少化肥的使用④使用無磷洗滌劑五.部分自然災害的有利影響:1.沙塵暴的有利影響:①促進了黃土高原的形成;②提供凝結核,利于成云致雨;③送入大海利于海洋生物的生長;④凝結核呈堿性,緩解酸雨現象;⑤形成“陽傘效應”,抑制全球變暖。2.臺風:①帶來大量降雨,緩解東部地區(qū)旱情;②緩解長江流域的伏旱天氣。3.寒潮①低溫天氣有效殺滅害蟲和病菌;②帶來大量降雪,利于農作物越冬、生長;③提供風能。4.火山:①形成礦產資源;②火山灰利于形成肥沃的土壤;③火山粉塵形成陽傘效應,抑制全球變暖。地質災害成因危害我國分布防御關聯(lián)性地震內能劇烈釋放,引起巖層彈性震動-構造地震和火山地震影響和危害最大環(huán)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兩大帶之間監(jiān)測-加強科研,災情預警管理-災害管理,健全法規(guī)預防-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宣教-開展防災減災教育,提高環(huán)保意識

①成因上的關聯(lián)性②災害中的關聯(lián)性③人類活動誘發(fā)地質災害火山巖漿活動危害性很大滑坡斜坡巖體、土體整體下滑破壞農田、建筑物、道路及人員傷亡山區(qū)分布較廣泥石流山區(qū)爆發(fā)的飽含泥沙、石塊的特殊洪流堵塞江河、摧毀城鎮(zhèn)、村莊,破壞森林、農田、道路等,給人民生命財產、生產、生活帶來危害種類概念成因發(fā)生時間和主要分布地區(qū)主要災害防御措施臺風颶風熱帶氣旋強度最強的一級,中心附近最大風力在12級以上形成于熱帶或副熱帶海面溫度在26℃以上的廣闊海面上,由熱帶氣旋轉化而成①每年的夏秋季節(jié)②亞洲東部、南部和北美洲東海岸③中國沿海地區(qū)的臺、閩、粵、瓊等強風、特大暴雨和風暴潮、巨浪監(jiān)測和預報是防災、減災的重要措施暴雨洪澇指24小時雨量在50㎜以上①自然原因:源源不斷的水汽供應;強烈的上升運動;持續(xù)時間較長的降水天氣系統(tǒng)②人為原因:人類不合理的生產和生活活動,如亂砍濫伐造成水土流失;圍湖造田等活動加劇了洪澇災害。夏秋季節(jié)全球范圍①亞洲是每年洪水發(fā)生最多的地區(qū)②中國因季風氣候最典型,是世界上多暴雨的國家之一①淹沒農田,造成人員傷亡②經濟財產受損①監(jiān)測和預報②工程措施:修筑堤壩、整治河道、修建水庫、分洪區(qū)③非工程措施:洪泛區(qū)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預報警報系統(tǒng)、擬定居民區(qū)應急撤離計劃和對策、實行防洪保險干旱空氣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種現象長時期無降水或降水異常偏少造成全年全球范圍都可能發(fā)生造成糧食減產,人畜飲水困難,影響經濟發(fā)展和社會安定采取多種防御措施:因地制宜實行農林牧結合的農業(yè)結構,開展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營造防護林,改進耕作制度寒潮大范圍的劇烈降溫,并伴有大風、雨雪、凍害等現象的冷空氣過程由強冷空氣入侵造成(冷鋒)發(fā)生在冬半年,以秋季和春季的寒潮危害最大影響范圍大,我國除青藏、滇南外,各地都受影響(包括海南、臺灣等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