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創(chuàng)新與文化傳承-文化創(chuàng)新視野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運動_第1頁
文化創(chuàng)新與文化傳承-文化創(chuàng)新視野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運動_第2頁
文化創(chuàng)新與文化傳承-文化創(chuàng)新視野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運動_第3頁
文化創(chuàng)新與文化傳承-文化創(chuàng)新視野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運動_第4頁
文化創(chuàng)新與文化傳承-文化創(chuàng)新視野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運動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文化創(chuàng)新與文化傳承文化創(chuàng)新視野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運動

“非物質文化遺產”(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的概念從提出到現在不過十年左右的時間,迅速成為當今社會生活中的熱詞,原因何在?在于順應了人類保護自身文化多樣性的歷史潮流。當今世界,隨著人類現代化進程加快,無論自然生態(tài)還是文化生態(tài)都面臨著威脅,自然環(huán)境在惡化,邊緣文化在消失,人類的生存和發(fā)展面臨挑戰(zhàn)。正是在這一時代背景下,人類提出了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理念,努力保護自然生態(tài)和文化生態(tài)的多樣性?!胺俏镔|文化遺產”的提出,就是這一努力的具體體現。我國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雖然起步較晚,但發(fā)展很快,從2004年我國正式加入聯(lián)合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至2006年的三年間,以文化創(chuàng)新為手段,實現了我國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域的全面提速,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文化政策體系初步完善。我國加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后,2005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頒發(fā)《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重要意義、工作目標和指導方針,要求建立國家級和省、市、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體系,逐步建立起比較完備的、有中國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制度。2005年12月,國務院頒布《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通知》,確定了我國文化遺產保護的指導思想、基本方針和總體目標。國務院的《意見》和《通知》是我國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域的兩份指導性文件,對于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運動的開展意義重大。根據這兩份文件精神,文化部和各級政府部門相繼出臺了一系列重要的文化政策,有力地推動了政策體系建設。第二,保護機構組織體系初步建立。根據國務院辦公廳《意見》和國務院《通知》的文件精神,我國建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部際聯(lián)席會議制度。部際聯(lián)席會議由文化部、發(fā)改委、教育部、國家民委、財政部、建設部、旅游局、宗教局、文物局組成,是我國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的最高領導機構。具體的管理和保護工作主要由各級文化部門來負責,在國家層面是文化部,具體負責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地方上有各省文化廳、各市縣文化局、鄉(xiāng)文化站,形成了自上而下的保護體系。第三,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全面展開。從2005年6月開始,在文化部的統(tǒng)一部署下,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普遍開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規(guī)模最大的一次普查,對于摸清家底、有針對性的采取保護措施具有重要意義。第四,國家級保護名錄體系建設初見成效。根據國務院《通知》中所提出的“逐步建立國家和省、市、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系”的總要求,我國政府從2005年起開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申報和審批。2006年5月,國務院正式公布了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共計518項。一大批瀕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及時有效的搶救和保護。第五,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欣欣向榮。自從啟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以來,我國的學術研究機構多次舉辦大型的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學術研討活動,如2004年舉辦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國際學術研討會”、2006年舉辦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論壇”等學術活動,有力地推動了理論創(chuàng)新和學術研究[1]。以上是對我國前一階段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簡要回顧,那么2007~2009年的三年中,我國的保護工作有哪些創(chuàng)新舉措,取得了哪些最新進展,下面將對這些問題展開說明。一近幾年來我國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的新進展(一)制度體系建設進一步完善在國務院《通知》和《意見》的指導下,2007年我國加快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制度建設,文化部出臺了一系列重要的文件法規(guī),對我國的保護工作進一步規(guī)范,各地也在國務院文件的指導下掀起地方制度體系建設的高潮。在國家層面,文化部出臺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管理暫行辦法》[2]。《辦法》確立了我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方針——“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fā)展”,以及堅持真實性和整體性的保護原則。《辦法》還對各地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了明確分工:國務院文化行政部門負責組織、協(xié)調和監(jiān)督全國范圍內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省級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門負責組織、協(xié)調和監(jiān)督本行政區(qū)域內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所在地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門,負責組織、監(jiān)督該項目的具體保護工作。《辦法》還規(guī)定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單位的基本條件、職責,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條件、義務等?!掇k法》雖然只針對國家級名錄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但由于國家級名錄的擴展性,將逐步從最初的518項擴展到所有較為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掇k法》的出臺,具有很強的示范性,對于省、市、縣建立自己相關的文化政策法規(guī)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根據國務院和文化部的文件精神,各地制定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政策和措施,云南、貴州、福建、廣西、江蘇、北京、甘肅先后制定了省級保護條例。有些市縣進一步制定出市級的保護條例措施。[3]到目前為止,更多的地方性政策法規(guī)正在制定過程中。(二)組織體系建設得到進一步加強近四年的時間里,我國非物質文化保護的組織體系建設得到加強,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大批專家學者進入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領域,成為我國在文化保護領域的智囊和智庫。例如,經文化部批準,我國專門成立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馮驥才任主任委員,王文章、資華筠、劉魁立、烏丙安、周小璞任副主任委員,劉錫誠、曲六乙、白庚勝、靳之林等62位專家為委員會委員。[4]大批學者專家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對于提升保護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科學性至關重要。第二,學術研究機構也進入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中來。如文化部直屬的國家級文藝研究機構中國藝術研究院,經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批準,正式掛牌成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它承擔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有關具體工作,履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政策咨詢;組織全國范圍普查工作的開展;指導保護計劃的實施;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理論研究等,對于充實和加強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三)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從2005年6月開始,經過近四年的辛苦工作,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目前已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到目前為止,云南省參與普查人數19000余人次,普查村落接近15000個,訪談對象近70000人,基本完成了普查任務。北京市從2005年開始普查,2007年完成普查,全市近3000人參與,獲得項目近7000項,其中的3000項組成了共18卷20冊的普查匯編。浙江的普查從2003年開始啟動,2008年基本結束。四川省對收集的有關歷史文獻、相關資料、珍貴實物,進行分級分類管理、建檔保存,形成了50多萬字的《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匯編》。其他地區(qū)如山東、上海已經完成普查工作的60%以上,普查已經取得階段性成果[5]。(四)從國家到地方的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系建設初步形成在2006年公布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基礎上,我國在2007年又進行了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申報和評審工作,2008年6月,我國正式公布了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510項和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名錄147項。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正在建設中。國家級名錄的建設帶動了省、市、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系建設。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都紛紛建立起本地域內的省級、市、縣級名錄,初步形成了自下而上的國家、省、市、縣四級名錄體系。其中,云南省最早建立起省、市、縣三級名錄體系;浙江省第一個公布了省級名錄64項,走在了全國前列;江蘇省蘇州市先后公布了兩批市級名錄共36項,成為我國市級名錄建設的領頭羊。目前,全國省級名錄共有4155項。其中云南、貴州等省已經基本建立了省、市、縣三級名錄體系。北京、上海兩市建立了市、區(qū)兩級名錄體系。湖北省17個市(州、直管市、林區(qū))已全部建立地市級名錄,第一批共計382項。[6](五)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專題博物館、數據庫建設穩(wěn)步推進據不完全統(tǒng)計,截至2009年上半年,北京、河北、云南、貴州等?。ㄗ灾螀^(qū)、直轄市)共建立專題博物館363個、民俗博物館241個、傳習所359個。廣東省現已建立木雕藝術、粵劇等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題博物館、民俗博物館、傳習所40個。江蘇省蘇州、無錫、揚州、南通、鎮(zhèn)江等市建立了專題博物館、民俗館、傳習所共67個。這些形式多樣的專題博物館、民俗博物館和傳習所,對于建立科學有效、可持續(x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機制,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發(fā)揮了重要作用。[7](六)“文化遺產日”豐富多彩,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觀念深入人心根據《國務院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我國從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為“文化遺產日”。我國政府高度重視“文化遺產日”的活動。從2006年第一個“文化遺產日”至今,已經連續(xù)舉辦了四屆,每次活動都聲勢浩大,全民關注。2009年的“文化遺產日”在組織形式上又有所創(chuàng)新,建立了文化遺產日活動主場城市申辦機制。浙江杭州成為第一屆主場城市,2009年的“文化遺產日”以杭州為中心,舉辦了豐富多彩的展示慶?;顒?。通過四年的建設,“文化遺產日”已經成為政府主導、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文化盛宴,在喚起人們保護熱情、獲得社會各界認可與支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推廣和普及、調動全民參與保護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七)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學術研究和人才培養(yǎng)得到重視和加強目前,在國內已經初步形成了幾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基地。在北京有文化部直屬的中國藝術研究院,既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單位,也是科學研究基地和人才培養(yǎng)基地。目前,中國藝術研究院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有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及相關專業(yè)的高級研究人員近二百人,博士生導師六十余人,在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開設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業(yè),全面系統(tǒng)地培養(yǎng)我國在該領域的高級人才。在華南地區(qū),有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中山大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它是我國南方最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該中心一直致力于全國范圍的非物質文化研究,成立伊始就啟動了中國學術史上規(guī)模最大的“中國皮影戲的歷史與現狀”田野調查。該中心還承擔了“春節(jié)習俗的歷史變遷與地域文化特征”、“廣東省瀕危劇種研究”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項目。該中心辦有期刊《文化遺產》,是學術界第一本專門以“文化遺產”為研究對象的學術期刊。該中心培養(yǎng)非物質文化遺產學專業(yè)的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是我國南方在該領域最重要的人才培養(yǎng)基地。此外,位于我國長江流域的華中師范大學、浙江師范大學等也都先后設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從事相關研究。還有很多大學如中央民族大學、南京大學、東南大學、河南大學、河北師范大學等則開設了相關的課程,培養(yǎng)不同層次的專門人才。二國內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發(fā)展趨勢(一)國外的發(fā)展趨勢1.文化保護,立法先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法制化成為潮流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制建設是關鍵,許多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做得比較好的國家的實踐經驗證明了這一點。無論是在東方還是西方,所有珍視自己非物質文化的民族無不將相關法律的制定和完善作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根本保障。在東方,日本早在1950年就頒布了《文化財保護法》,日本的文化財保護對象包括有形文化財、無形文化財、民俗文化財、紀念物、傳統(tǒng)建筑物群、埋藏文化財等類別,其中“無形文化財”的概念是第一次提出,基本上可以涵蓋后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日本的相關法律不僅出臺較早,而且一直注意根據文化保護具體實踐不斷調整和修正保護法的相關內容?!段幕敱Wo法》先后進行過四次大的修訂。[8]以法律的創(chuàng)制和修訂來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日本堪稱典范。韓國受日本影響,立法工作也進行得很早,1962年就頒布了《文化財保護法》,經過40多年的不斷完善,在保護該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美國是西方國家中較早制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律的國家之一,1976年1月2日,美國第94屆國會通過了《民俗保護法案》,[9]是美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領域最重要的法律依據。以上國家的成功經驗為世界各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運動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因此,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運動在全球興起后,世界各國紛紛制定有關法律,從根本上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正在積極探索,相信不久將會有更多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法律法規(guī)出臺。2.在資金籌措方式上,從依賴政府撥款向資金來源的多元化方向發(fā)展由于保護對象的龐大,即使是經濟發(fā)達、國庫充裕的國家,也不能完全負擔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全部資金,因此,世界各國在廣開財源、籌措資金方面進行了許多有益的探索。法國政府在這方面就進行了許多有益的嘗試。例如,設立文化信貸,鼓勵銀行和財政機構投資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事業(yè);設立全國性的文化資助委員會,政府、企業(yè)家、藝術家三方合作,協(xié)調企業(yè)和私人對文化保護事業(yè)的資助;成立文化遺產基金會,與民間的6000多家保護地方歷史文化遺產協(xié)會保持聯(lián)系,籌集資金,爭取全社會的支持;在各大公司建立專門的文化資助委員會,每個企業(yè)都有自己的資助項目和目標等。英國和意大利政府除了撥款以外,還采取了發(fā)行國家彩票的方式,英國每年從彩票發(fā)行中籌集的資金高達10億英鎊,意大利通過法律規(guī)定,將彩票收入的8%用于保護和發(fā)展文化事業(yè)。日本設立了振興文化藝術基金會,由政府和民間共同出資。僅2002年就籌集到基金14億日元,全部用于發(fā)展和保護傳統(tǒng)文化。[10]世界各國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資金籌措上,有一個共同的趨勢,那就是充分調動社會各界的積極性,將市場、企業(yè)、社團、全體國民的力量整合在一起,全民參與,共同出資,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資金保持逐年增長的態(tài)勢。3.在管理模式上由分散式管理向集中管理方式演變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做得較好的國家,通常都有完備的管理組織體系。有專門的政府機構統(tǒng)一協(xié)調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管理工作。國家層面的管理機構一般是在文化部內部設立專門負責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文化遺產司或文化遺產廳,有的國家甚至設立文化遺產部,統(tǒng)一管理國家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國家層面的管理體系相配套,在地方上都建立有相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機構,如在法國,每個行政區(qū)都設有文化事物部,專門負責行政區(qū)域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管理。無論是西方的美國、英國、法國、意大利,還是東亞的日本、韓國,文化遺產保護的最高權力機構都隸屬于中央政府。有的國家采取多頭管理的模式,如中國建立的保護非文化遺產聯(lián)席會議制度,但從世界范圍內來看,設立專門的保護機構,進行集中統(tǒng)一管理成為主流,如日本、韓國都設立了文化財廳,意大利設立有文化遺產部。之所以采取集中管理的模式,是因為分散式管理往往牽涉中央政府的多個部門,部門間的協(xié)調和掣肘要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不僅容易造成行政資源浪費,而且缺乏應有的工作效率,難以滿足當前非物質文化遺產迅速消失,急需立即采取行動的現實需求,因此,完善高效的一元化管理體制成為大多數國家共同的選擇。4.在保護理念上,將保護與市場開發(fā)相結合,變消極保護為主動開發(fā)當今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包括其中所蘊含市場價值,通過市場開發(fā),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變“廢”為寶,解決其生存危機正在成為一種先進的保護模式,在各國得到探索和實踐。例如,英國建立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組織維多利亞協(xié)會。該組織在文化遺產的市場化方面就做出了可貴的探索,這個組織2000年的財政收入將近30萬英鎊,其中約有14萬英鎊為文化遺產市場化經營所得,占到該組織收入的一半左右。[11]法國國家直接管理的文化遺產不足5%,將近一半的文化遺產由私人管理,其中就包括著名的埃菲爾鐵塔[12]。意大利采取國家負責保護,私人和企業(yè)負責經營的模式,將部分文化遺產的保護權與經營權分離,被稱為“意大利模式”。[12]我國也嘗試將一些能夠市場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推向市場,如白先勇先生策劃的昆曲青春版《牡丹亭》,上演以來場場爆滿,門票收入可觀,一改昆曲長年衰落的頹勢。一些民間工藝如泥塑、刺繡、瓷器、繪畫等也都在市場化的道路上進行了有益的探索。(二)國內的發(fā)展趨勢1.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向法規(guī)化方向發(fā)展2003年至今我國一直在致力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法規(guī)化建設。2003年11月,全國人大教科文衛(wèi)委員會組織起草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民間傳統(tǒng)文化保護法》草案,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這部法律的制定過程中已經受到當時國際文化遺產保護運動的影響,因此已經在法律草案中出現了“文化遺產”、“文化傳承人”等相關術語,而且在保護對象等方面開始與國際接軌。法律草案涉及民族民間文化傳承人的保護、民族民間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相關的精神權利、經濟權利等方面的內容,明確規(guī)定民族民間文化遺產在國家社會文化生活中的法律地位。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締結及全國人大批準該公約后,我國與國際接軌,將該法律草案更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標志著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邁出了可喜的一步。到2009年為止,這部法律草案歷經7次修改,不斷完善,2007年國務院法制辦和文化部還專門赴云南、福建等地進行調研,目前,該草案已經修改完畢,進入立法程序,我國很快就將有一部權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誕生,為我國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提供法律依據。在國家層面加緊法制化進程的同時,我國各地也在制定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guī)定,目前,我國已經有云南、貴州、福建、廣西、江蘇、浙江、寧夏等10多個省、自治區(qū)相繼制定了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我國在地方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法規(guī)化方面取得了積極進展。2.從個體性保護向注重整體性保護方向發(fā)展在世界范圍內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都有向整體性保護發(fā)展的趨勢。所謂整體性保護,就是將對傳承人的保護與傳承人生活的文化環(huán)境的保護相結合。在《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中,設立“文化生態(tài)保護生態(tài)區(qū)”的構想被正式提出來。根據《綱要》要求,我國在“十一五”期間將確定10個國家級民族民間文化生態(tài)保護區(qū),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豐富、較為集中的區(qū)域,實施整體性保護。2007年6月9日,文化部批準在福建省設立閩南文化生態(tài)保護實驗區(qū),這是我國設立的第一個國家級文化生態(tài)保護區(qū)。閩南文化生態(tài)保護實驗區(qū)包括福建泉州、漳州、廈門三地,是閩南文化的發(fā)源地和保存地,至今仍保存著梨園戲、高甲戲、木偶戲、竹馬戲、木版年畫等眾多原生態(tài)的非物質文化遺產。2007年7月,福建省頒布了《閩南文化生態(tài)保護區(qū)規(guī)劃綱要》,該綱要確定了文化生態(tài)保護區(qū)建設的指導思想、方針政策、目標、具體任務、相關項目和政策措施,生態(tài)保護區(qū)建設開始啟動。2008年1月8日,文化部命名了第二個文化生態(tài)保護實驗區(qū)——徽州文化生態(tài)保護實驗區(qū),目前正在加緊編制《徽州文化生態(tài)保護實驗區(qū)規(guī)劃》和《徽州文化生態(tài)保護實驗區(qū)實施辦法》。青海省計劃對黃南藏族自治州熱貢地區(qū)文化生態(tài)進行全面保護,目前《熱貢文化生態(tài)保護區(qū)規(guī)劃綱要》已制定完畢,正在組織進一步論證?!肚甲逦幕鷳B(tài)保護區(qū)規(guī)劃綱要》和《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文化生態(tài)保護區(qū)規(guī)劃綱要》正在組織論證當中。廣西、海南、浙江等省區(qū)也在積極探索文化生態(tài)的整體性保護。[13]3.以保護傳承人為根本,成為當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共識為加強代表性傳承人的保護,我國開展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認定與命名工作,分別于2007年6月9日和2008年2月15日,公布了兩批共777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2008年2月28日,文化部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頒證儀式,向來自全國各地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代表頒發(fā)了證章和證書。為推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保護工作,文化部以部長令的形式公布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暫行辦法》,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認定標準、權利、義務及管理做出具體規(guī)定。2009年6月11日,我國又公布了第三批傳承人名單,共計711人,人數接近前兩次名單的總和,表明我國在文化傳承人的認定和保護方面步伐正在加大。但是,必須看到,能夠進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并成為國家級傳承人的民間藝人仍然是少數,作為國家層面的保護,能力仍然有限,更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傳承人需要在省、市、縣三級地方性保護體系中得到幫助。目前,我國正在進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認定與命名工作。如云南省在1999年、2002年和2007年,分三批命名了647名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16個州(市)命名了970名州(市)級傳承人,129個縣(區(qū)、市)命名了1893名縣(區(qū)、市)級傳承人。目前,云南已建立起四級傳承人保護體系。[14]隨著四級傳承人保護體系的構建,不同級別的傳承人也得到了政府的資助。如浙江、上海、寧夏等省(自治區(qū)、直轄市)出臺了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辦法,并對國家級和省級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給予了補助或津貼。浙江從2007年開始對65歲以上的國家級、省級傳承人每人每年3000~4000元的政府津貼。江蘇規(guī)定傳承人每人帶徒弟2名以上,兩年內補助經費1萬~3萬元,并建立了考核和激勵機制,把傳承指標量化,年底進行評估獎勵。浙江省臨安市規(guī)定,設立臨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項資金,用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保護、珍貴資料實物的征集、代表性傳承人的補助、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示展演活動;對年滿65周歲以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每年給予1000元的政府補助,同時,實施傳承人帶徒授藝補助機制,對學徒期滿后,經相關部門考核,給予一定的補貼。[15]隨著各級政府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事業(yè)的重視,相信會有更多地方的傳承人從中受益,他們傳承文化的自覺性也將得到增強。4.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產業(yè)化運作方興未艾根據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fā)展”的保護方針,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fā)利用一直是重要的努力方向之一。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過去都是文化商品,正因為它們的文化商品屬性,才能夠在民間生生不息,流傳至今。隨著科技的發(fā)展和文明的進步,這些文化遺產的市場逐漸減小,乃至完全消失,它們的生存才變得岌岌可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方式之一就是重新挖掘這些文化遺產的市場潛力,在現代生活的背景下,重新尋找文化遺產與現代市場經濟的最佳契合點,在不破壞非物質文化遺產基本面貌的情況下,重新將其推向市場,贏得市場,只要解決了生存的問題,才可能更好地繼承和發(fā)展。根據這一思路,各地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市場化方面紛紛進行有益的嘗試。如陜西關中皮影,歷來以雕刻技藝高超著稱于世,在今天,皮影戲的市場早已經被電影、電視、數碼音像制品所取代,但是關中皮影獨辟蹊徑,與當地的旅游市場相結合,將雕刻精美的皮影影偶制作成旅游工藝品,在市場上銷售,取得了不俗的業(yè)績。河南安陽的泥塑“泥咕咕”,原來只是在農村的廟會集市上售賣,在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后,一些代表傳承人成立了泥塑工作室,將作品包裝后作為禮品出售,開辟了新的銷售渠道和市場空間。非物質文化遺產在與現代旅游業(yè)結合方面有著廣闊的前景。如河南開封的清明上河園,是由現代文化旅游公司投資興建的大型仿古主題公園,由于所有的“古跡”均系仿造,要想吸引游客并不容易,公園在營造仿古景觀的同時,將高蹺、武術、木版年畫、吹糖人、口技、戲曲、民俗、皮影戲、古琴等大量的非物質文化引入景區(qū),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由個體的文化經營者,轉換成為文化旅游公司的雇員,有了穩(wěn)定的經濟來源,同時也促進了文化主題公園的建設和發(fā)展,形成雙贏的局面。當然,市場化并非完全是靈丹妙藥,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市場化開發(fā)仍然要慎重,開發(fā)必須以保護文化遺產的原貌為前提,對于不適宜進行市場化的文化遺產則堅決以保護為主。三面臨的問題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運動時間短,發(fā)展迅猛,一切都是在摸索中前進,因此,我國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不可避免地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總結起來,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管理體制尚不能適應當前保護工作飛速發(fā)展需要我國雖然初步搭建起了非物質文化管理體制,但是體制不完備,多頭管理,效率低下是痼疾。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管理部門,在國家層面主要是國務院,實際是由文化部牽頭,并形成了各相關部委共同參與的聯(lián)席會議制度,負責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的各項重要決策。但是,聯(lián)席會議制度本身就是一項多頭管理體制,主要依靠各部委之間的對話和協(xié)商來解決,各部委分工不同,利益不同,要想達成共識并非易事,勢必造成推諉與扯皮,長期議而不決的情況發(fā)生,這與當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消失速度加快,急需保護的局面不相適應。(二)政府職能部門與文化傳承人之間的互信機制尚未真正建立我國的各級政府部門,包括文化部門,在中國的文化語境中都屬于“官”的范疇,而廣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基本屬于“民”的范疇?!肮佟迸c“民”的緊張關系一直是中國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在實際調查中發(fā)現,基層文化部門在與藝人打交道的過程中,往往不能擺正彼此的關系,他們視傳承人為下屬,不能客觀公正地對待傳承人。在河南省羅山縣,我們曾跟蹤調查過一個叫李世宏的皮影藝人。此人雖然年紀不大,但在省內已經小有名氣,被河南省內媒體稱為“皮影王”。通過實地調查,我們發(fā)現李世宏具有成為傳承人的良好潛質。首先,他出道很早,從小開始學習皮影表演藝術,三十多歲時已經在當地成名,而且他的師傅都是當地老一輩名師,代表著當地皮影藝術的最高水平;其次,他的藝術功底扎實全面,不僅會表演,而且會雕刻、制作、繪畫,已經掌握了從制作到表演的全部流程;再次,他文化程度較高,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很強,善于總結和推陳出新,在藝術的創(chuàng)新上有自己的思考,有自覺的藝術追求;最后,他有著普通藝人不具備的文化自覺,對于國家的文化政策能夠迅速而深刻地領會,能夠從保存文化遺產的角度理解自己所從事的事業(yè)的意義。但是,就是這樣一個優(yōu)秀的藝人,因為有一些當地文化部門眼里所謂的“脾氣”,在傳承人的申報上受到壓制,直到我們第二年調查回訪時,仍未被納入傳承人保護名單。我國的民間藝人是一個獨特的社會群體,他們自成體系,本身就有一定的排外性。如果不能取信于人,就不可能在文化行政部門與文化傳承者之間建立起一種真正的合作關系,勢必影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進程和實際效果。(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某些深層次問題尚未解決當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在學理上遇到的最大問題是民間信仰問題。正如學者們一再指出的那樣,我國的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都和民間信仰相關。仍以皮影戲為例,皮影戲的源頭是招魂巫術。[16]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漢武帝為李夫人招魂,被記錄于《漢書·外戚傳》中。顧頡剛先生認為,這實際上是最早的皮影表演。[17]在隨后的近兩千年時間里,皮影戲在娛樂的同時,一直兼有儀式功能?,F代社會,隨著新的視聽娛樂方式的出現,皮影戲的生存面臨挑戰(zhàn),在很多地方都已經消亡。從田野調查的情況看,某些地區(qū)的皮影戲之所以還能夠茍延殘喘,主要不是依靠它的娛樂功能,而是它固有的儀式功能。就調查所見,目前我國皮影戲比較活躍的地區(qū),如關中地區(qū)、潮汕地區(qū)、豫南地區(qū)等,皮影戲的演出都是為了滿足民間的儀式性需要,也就是我們俗話說的酬神還愿。民間風俗已經成為維系皮影生存和傳承的生命線。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往往都和民間風俗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運動中最大的理論悖論在于,運動本身是以科學思維為基礎的,在科學思維的視野下,一切與民間信仰有關的活動等不過是所謂的“封建迷信”。那么,問題就來了,我們既要反對所謂的“封建迷信”,又要對與它密切相關的文化活動進行保護,二者之間存在著悖論。(四)資金的不足在我國首次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試點工作經驗交流會上,幾乎所有的試點單位在談到面臨的困難時,都提到了經費不足、資金缺乏的問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瀕危,看似是文化問題,實際是經濟問題,正是因為這些文化遺產失去了市場,從業(yè)人員才逐漸減少,傳承鏈變得越來越脆弱。因此,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一定要從經濟入手,只有改善了傳承人的經濟條件,人們才有積極性去傳授和學習這些技能。我國政府近年來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的投入是巨大的,2003~2008年,中央財政累計投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經費達2.36億元。[18]但是,作為發(fā)展中國家,就目前而言,國家還不可能拿出足夠的資金來支持所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只能以搶救為主,資金的有限性和保護對象的龐大性之間存在著巨大的缺口,這種狀況將長期伴隨著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事業(yè),如何開源節(jié)流,盡可能多地籌措保護資金,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五)專門人才的缺乏縱觀世界上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成效卓著的國家,大都是那些在人才培養(yǎng)方面歷史比較悠久,人才儲備相對較多的國家。以美國為例,美國是世界上民俗學發(fā)展最快的國家之一,美國將近有500所大學開設民俗學的課程。龐大的人才儲備,不僅為美國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提供了智庫支持,更為該領域輸送了大量的相關專業(yè)人才。日本是亞洲地區(qū)民俗學最發(fā)達的國家,從柳田國男創(chuàng)立日本民俗學起,學術傳統(tǒng)代代相傳,培養(yǎng)的學生很多,如此眾多的人才儲備為日本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領域走在世界前列打下了深厚基礎。中國的民俗學等相關學科起步也很早,早在民國初期就已經出現,可惜的是,1949年之后,民俗學等相關學科被認為是資本主義的學科受到清算,學術活動中斷,1980年以后才開始緩慢恢復,2002年,學科才正式重新建立起來,人才培養(yǎng)的斷層長達半個世紀。當國人吹響21世紀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號角時,才發(fā)現我們幾乎無“人”可用。在我國目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系中,特別是在市、縣兩級,專業(yè)人才的匱乏幾乎到了令人吃驚的程度。2006年,我們到四川省南充地區(qū)去考察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川北燈戲”。到南充市文化局才發(fā)現,這里基本上是“三無”情況:無藝人檔案,無文字材料,無人能介紹情況。原來,當地根本沒有能力完成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的申報,只好“臨時抱佛腳”,從省里請專家?guī)椭瓿缮陥蟮臏蕚涔ぷ?,一個地級市尚且如此,更何況縣一級的文化部門。四建議與對策鑒于我國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尚存在諸多不足,特提出如下幾點建議,希望能對改進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有所裨益。(一)建立一套集中統(tǒng)一的管理監(jiān)督體制要改變多頭管理效率低下的弊端,最好是建立一套統(tǒng)一的管理體制。從國外的先進經驗來看,最簡便的做法就是成立專門負責文化遺產管理的文化遺產部,統(tǒng)一管理國家的物質遺產和非物質遺產。文化遺產部可下設兩個司,分別管理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凡是涉及文化遺產保護的所有事宜,都由文化遺產部來統(tǒng)一領導實施。通過這種整合,可以避免因為多頭管理而出現的職責不清、推諉扯皮現象的發(fā)生,做到權責明確,各司其職,出了問題也便于追究責任。(二)從法律上和實踐上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地位和合法權益要想真正在文化行政部門與傳承人之間建立起一種可信賴的合作關系,就要確立文化傳承人的地位,明確責任和權利,確保傳承人的利益不受到損害,人格尊嚴得到尊重和保障。要做到這一點,僅僅依靠文化行政部門轉變觀念是不夠的,必須通過立法,要建立一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保護法》,將對人的保護與對技藝的保護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