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講義)中國古代的思想與科技第3課word版含答案2_第1頁
(精品講義)中國古代的思想與科技第3課word版含答案2_第2頁
(精品講義)中國古代的思想與科技第3課word版含答案2_第3頁
(精品講義)中國古代的思想與科技第3課word版含答案2_第4頁
(精品講義)中國古代的思想與科技第3課word版含答案2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0/1009/10/第3課漢代的思想大一統[學習目標]課程標準重點難點知道漢代儒學成為正統思想的史實。1.漢代統治思想的發(fā)展及董仲舒新儒學體系的確立。2.儒家思想取得正統地位的原因。一、西漢初的黃老之學1.原因:西漢初年,經濟殘破,百廢待興,適應休養(yǎng)生息政策的需要。2.內容(1)主要包括治身和治國兩個方面;(2)強調“無為而無不為”,既尊重自然規(guī)律,反對盲目行動,又主張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作用。3.作用:使?jié)h初社會迅速恢復了元氣。4.衰落(1)隨著社會穩(wěn)定,經濟發(fā)展,黃老之學不能適應強化中央集權形勢發(fā)展的需要。(2)儒家學說整合出了一套為中央集權服務的新的理論體系。1.黃老之學在漢初到漢武帝之前的興衰說明了什么?提示黃老之學的興起和衰落說明了一種學說、一種思想要想具有立足之地,獲得統治地位,必須不斷創(chuàng)新,適應社會的需要,特別是適應統治者的需要。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1.背景(1)政治:漢武帝即位后,進一步開拓發(fā)展大一統事業(yè)。(2)思想:黃老之學不能適應強化中央集權形勢的發(fā)展需要。2.特點:依據《公羊春秋》學說,融合陰陽家、黃老之學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思想體系。3.內容(1)強調大一統是天地之常經,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加強思想統一。(2)提出“天人感應”說,神化皇權,宣揚“君權神授”。(3)政治方面:施政應以德為主,以刑輔德。(4)倫理方面:提出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為人倫道德標準。4.影響(1)政治:有利于鞏固大一統國家和穩(wěn)定統治秩序。(2)思想①儒學成為各級學校必修的重要內容和朝廷選官的考查標準。②確立了儒學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主流地位。[知識拓展]從春秋戰(zhàn)國到漢武帝時期,儒家思想經歷的變化(1)思想內涵變化:孔子創(chuàng)立儒家學說,孟子、荀子促進了儒家思想的發(fā)展,董仲舒吸收道家、法家和陰陽家的一些思想,對儒家學說進行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學體系。(2)社會地位變化:春秋戰(zhàn)國時期,儒家學說受到各諸侯國的冷落;秦朝時期,秦始皇“焚書坑儒”使儒家學說受到沉重打擊;漢武帝時期,儒家學說成為正統思想。2.有人認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中的“儒術”就是孔子的“儒學”,對此你是如何理解的?提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中的“儒術”并不都是孔子的“儒學”?!傲T黜百家,獨尊儒術”中的“儒術”是指經過董仲舒改造后的糅合了道家、法家、陰陽五行家等的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學,已經不完全是孔子時代的儒學。3.《二十四孝圖》為我們展現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孝道”,《埋兒奉母》是其中之一,講述了古人郭巨為供養(yǎng)母親而準備活埋親兒,巧得黃金的故事。對其如何正確理解?提示說明了三綱五常壓抑、扼殺人性;是對人性善良的一種誤導;反映了傳統文化中的糟粕。主題一董仲舒的新儒學史料一觀①天人相與之際,甚可畏也。國家將有失道之敗,而天乃先出災害以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異以警懼之;尚不知變,而傷敗乃至。——《春秋繁露》史料二②天子受命于天,諸侯受命于天子,③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雖謂受命于天亦可?!洞呵锓甭丁ろ樏肥妨先加抟詾橹T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④皆絕其道,勿使并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后⑤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稘h書·董仲舒?zhèn)鳌飞鲜鍪妨暇嵌偈娴乃枷胗^點,①反映了其“天人感應”觀點;②反映了其君權神授觀點;③反映了其“三綱五常”觀點;④反映了其“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觀點;⑤反映了其“大一統”觀點。(1)據上述史料并結合所學,分析董仲舒新儒學內容“新”的表現。答案新內容:董仲舒新儒學在繼承和發(fā)揚儒學仁政、民本思想的同時,又大力宣揚“大一統”“天人感應”“君權神授”等思想主張。(2)三則史料所反映的觀點分別是針對什么問題而提出來的?答案史料一:針對土地兼并現實,進一步發(fā)揮儒家仁政思想;史料二:針對加強君權需要,提出“君權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應的儒家道德觀念;針對為人處世標準,提出“三綱五?!?,提倡孝道。史料三:針對中央集權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統”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董仲舒的新儒學與先秦儒學的區(qū)別和聯系先秦儒學董仲舒新儒學區(qū)別主題主要談論現實問題主要談論神學功能是對真理的追求主要為現實政治服務內容包含民本思想具有古典人文主義色彩外儒內法,兼采各家思想地位諸子百家之一官方化,獨尊,是封建正統思想聯系新儒學對先秦儒學中宣揚的“禮”“仁”“仁政”“民本”等思想進行了繼承和發(fā)展,以適應漢武帝時期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政治需要主題二儒學獨尊地位的確立史料①守舊而又維新,復古而又開明,這樣一種二重性的立場,使得儒家學說能夠在維護禮教倫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過去,一手伸向未來,在②正在消逝的貴族分封制宗法社會和方興的大一統國家之間架起了橋梁。——張岱年、方克立主編《中國文化概論》史料闡述了儒學的二重性及其重要作用。①意指在維護封建禮教的同時,又有發(fā)展創(chuàng)新。②暗含了儒家思想發(fā)展的歷史階段。結合史料及所學知識,概括指出儒家思想在西漢取得獨尊地位的原因。答案儒家思想的二重性特點,使其易于為社會各階層接受;西漢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董仲舒對儒家學說的改造和發(fā)展;漢武帝的接納與強力推行。[記知識綱要][背核心術語]1.黃老思想適應了西漢初年實行休養(yǎng)生息政策的需要,成為政治上的指導思想。隨著社會穩(wěn)定、經濟發(fā)展,黃老之學已不能適應強化中央集權形勢發(fā)展的需要。2.漢代的儒學不同于先秦儒學。它是董仲舒依據《公羊春秋》學說,融合陰陽家、黃老之學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體系。3.“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儒學在政治上占據統治地位,有利于鞏固大一統國家和穩(wěn)定統治秩序,從而確立了儒學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主流地位。1.漢初,推行“無為而治”的治國方略;而半個多世紀后,漢武帝強行罷黜“黃老刑名百家之言”而專尊儒學。這種文化政策上的變化本質上反映了()A.君主個人的價值追求B.統治階級的政治需要C.儒學理論的完善發(fā)展D.統治集團內部的紛爭答案B解析一種思想能不能成為統治思想,從根本上要看這種思想能不能適應統治階級的需要。故選B項。2.西方有學者認為:“促進中國文明的內聚性的最重要因素,也許是通稱為儒家學說的道德準則?!辈牧现械摹叭寮覍W說的道德準則”是指()A.民貴君輕 B.天人感應C.三綱五常 D.和諧中庸答案C解析選項中唯一可以稱為道德準則的就是三綱五常。故選C項。3.相對于先秦儒學,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學成為新儒學,“新”的主要體現是()A.人定勝天 B.獨尊儒術C.天人感應 D.實行“仁政”答案C解析“天人感應”是改造后的新儒學的基礎。4.“國家將有失道之敗,而天乃先出災害以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異以警懼之,尚不知變,而傷敗乃至”。這一學說()A.反映了國家衰敗在所難免B.成為皇權神化的理論依據C.對君權有一定的限制作用D.有利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答案C解析材料宣揚“天人感應”學說,體現了董仲舒對儒學的改造,提醒君主要時刻反省自己的過失。“災害”“怪異”是上天對君主“不知自省”的警告,此時要及時調整政策,否則會有喪邦失國的危險。這有利于限制君主權力過度膨脹和防止暴政。5.《史記》載:漢武帝時,“公孫弘以《春秋》白衣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學士靡然鄉(xiāng)風矣”。該材料主要表明()A.漢武帝廣泛吸納人才 B.平民將相大量涌現C.儒學在民間開始興起 D.儒學地位顯著提高答案D解析解答本題的關鍵是能夠理解材料大意:《春秋》是儒家經典著作,公孫弘憑借儒家經典可以坐到三公這樣的高位,被封為平津侯,這使得儒家學說成為民間學習的主要對象,表明儒學的地位得到顯著提高。故D項正確。閱讀與思考理解:“天人感應”學說認為人君受命于天,進行統治,所以應當“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如果人君無道,天就會降下災異來譴責和威懾。如果人君面對災異而不思悔改,就會出現“傷敗”。要求人君必須仿效天道,實行仁政。評價:消極:“天人感應”說牽強附會,帶有濃厚的神秘色彩,有礙于人們正確認識自然和社會。積極:①為皇權披上了神圣的外衣,為皇權至高無上找到了依據,適應了封建統治者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需要。②也包含著限制君權、維護地主階級長遠利益的目的。

解析與探究(1)指導思想:李斯主張將秦記、醫(yī)藥、卜筮、種樹之外的書籍全部燒毀。董仲舒主張“罷黜百家,獨尊儒術”。(2)社會效應:李斯焚書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中國政治史和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儒學在政治上占據統治地位,有利于鞏固國家大一統和穩(wěn)定社會秩序。從此儒學確立了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主流地位。自我測評1.(1)客觀:隨著社會穩(wěn)定,經濟發(fā)展,黃老之學已不適應西漢強化中央集權形勢發(fā)展的需要。(2)主觀:儒家學說經過一段時間的自我調整,整合出了一整套為中央集權服務的新的理論體系。2.董仲舒針對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提出“大一統”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針對加強君權的需要,提出“天人感應”的政治思想?!傲T黜百家,獨尊儒術”是中國政治史和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儒學在政治上占據統治地位,有利于鞏固國家大一統和穩(wěn)定社會秩序。從此儒學確立了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主流地位。[基礎達標]1.老子認為統治者的一切作為都會破壞自然秩序,擾亂天下,禍害百姓,主張統治者無所作為,效法自然,讓百姓自由發(fā)展,具體措施是“勸統治者少干涉”和“常使民無知無欲”。這一思想在西漢初年占據了統治地位,主要是因為當時()A.法家思想弊端暴露無遺B.儒家思想未能形成體系C.人心不古百姓怨聲載道D.戰(zhàn)后社會經濟破壞嚴重答案D解析材料中老子思想的主要政治含義是統治者不要增加民眾負擔,讓民眾自行休養(yǎng)生息,以達到“治”。結合西漢初年的社會背景可知,秦末農民戰(zhàn)爭之后,社會、經濟破壞嚴重,急需休養(yǎng)生息,故主張無為而治的黃老之學盛行。答案為D項。2.下列各項屬于董仲舒的思想主張的是()A.“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B.“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變道亦不變”C.“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D.“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答案B解析A項出自《道德經》,“道法自然”是典型的道家思想。B項出自董仲舒的《舉賢良對策》,“天不變道亦不變”之“道”,是儒家之道,核心為“三綱五?!?,董仲舒認為人倫道德,天經地義,絕對不能夠更改,故選B項。C項出自《商君書》,屬于商鞅的思想,從“不法古”可推斷其符合法家變法革新的主張。D項出自儒家經典《禮記》。3.孟子說:“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天子不仁,不保四海?!倍偈嬲J為:“天立王,以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樂民者,天予之;其惡足以賊害民者,天奪之?!倍硕颊J為治國者應當()A.以古鑒今 B.尊崇天道C.施行仁政 D.因時改革答案C解析由“天子不仁,不保四?!焙汀肮势涞伦阋园矘访裾?,天予之”可知孟子和董仲舒都強調天子應該具有仁愛之心,故C項正確。4.有人說:“董仲舒……開啟了儒學神學化……的進程?!毕铝凶钅荏w現這一觀點的思想是()A.“罷黜百家,獨尊儒術”B.“天人感應”“君權神授”C.實踐德政,推行教化D.“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答案B解析西漢董仲舒提出“君權神授”“天人感應”思想,為皇權披上了神學的外衣,符合題意的是B項。5.董仲舒將天命史觀加以整理發(fā)展,宣揚“天人感應”“君權神授”。他的目的在于()A.探尋世界和人類的起源B.扼制學術思想的自由發(fā)展C.把歷史的發(fā)展變化歸結到“天理”上D.為封建統治尋找理論根據答案D解析“天人感應”“君權神授”不是為了探尋世界本原和總結歷史的變化,而是為統治者提供理論依據,維護統治階級統治,故A、C項錯誤,D項正確;董仲舒的天命觀確立了儒家的統治地位,遏制了學術思想的自由發(fā)展,是作用,不是目的,故B項錯誤。6.歷史上,西漢宣帝年間發(fā)生一次日食時,宣帝即刻下詔說:“皇天見異,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稱也。”漢宣帝的認識和做法體現了()A.“獨尊儒術” B.“大一統”C.“天人感應” D.“君權神授”答案C解析按照漢代董仲舒的“天人感應”理論,如果皇帝做了有違天意的事情,上天就會降災難或出現怪異現象以示警示,材料正是天人感應的具體表現,故C項正確。7.西漢時期董仲舒對儒學的改造主要體現為()①鼓吹“天人感應”②主張“制天命而用之”③宣揚“君權神授”④強調“大一統”A.①② B.③④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C解析董仲舒適應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統”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故④的表述正確;為了加強君權,董仲舒宣揚“君權神授”,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應”學說,故①③表述正確;②是荀子的主張,與題目中的人物“董仲舒”不符,故排除。本題應選C。8.董仲舒認為“仁之美者在于天。天,仁也”“察于天之意,無窮極之仁也”。這說明董仲舒將儒學()A.神學化 B.世俗化C.政治化 D.思辨化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仁之美者在于天”“察于天之意,無窮極之仁也”得出董仲舒將儒家的思想與天相聯系,體現了神秘化的特點,故A正確。9.漢武帝時期,儒家思想開始成為統治思想,主要是因為()A.道家“無為”思想不能解決現實問題B.漢武帝急需從“無為”轉向“有為”C.董仲舒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D.儒家思想有利于漢武帝的“大一統”答案D解析儒家思想適應了漢武帝的“大一統”的需求,故被確立為統治思想。10.“天道之大者在陰陽,陽為德,陰為刑,刑主殺而德主生……以此見天之任德不任刑也”。材料反映的董仲舒的主張是()A.陰陽相生 B.三綱五常C.君權神授 D.以德治國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中“陽為德,陰為刑”“刑主殺而德主生”等,可看出董仲舒意在強調“德”和“刑”的關系,如天之陰陽兩面,所以需要通過“刑”來輔“德”,二者缺一不可,即“以刑輔德、以德治國”的主張,故本題選D項;A、B、C三項均不符合材料主旨。[能力提升]11.錢穆在《中國歷史研究法》中說:“至秦漢以后,中國學術大致歸宗于儒家,此非各家盡被排斥之謂,實是后起儒家能薈萃先秦各家之重要精義,將之盡行吸收,融會為一?!睂Υ死斫庹_的是()A.漢代儒學取得獨尊地位,異己遭到排斥B.秦漢以后,儒學得到豐富和更新C.漢初儒學融合了佛教、道教思想D.儒學在漢代成為官方哲學答案B解析材料認為,秦漢以后儒學吸收其他學說的精髓,加以融合,逐漸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秦漢以后,儒學吸收道家、法家、陰陽五行家等思想得到豐富和更新,故B項正確。12.有人認為董仲舒的“天人感應”學說繼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這一觀點主要是看到了董仲舒()A.主張“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B.認為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動搖C.認為人君要愛護百姓,如果殘暴,天將降災禍于他D.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答案C解析C項認為君主應愛護百姓,如果違背天意,上天就會出現災異進行譴責和警告,這體現了儒家的“仁政”思想,故本題選擇C項。13.董仲舒認為“天生民性,有善質而未能善,于是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毕铝袑@一思想理解最準確的是()A.認為民性本善,君權神授B.感嘆人性本惡,呼喚王道C.主張“罷黜百家,獨尊儒術”D.建議以禮入法,以禮入俗答案A解析從材料可知,董仲舒認為,有些人雖然天生具有善質但不能成為善良的人,故上天樹立王道來教化這些人,這是天意。分析選項可知,A項符合題意;B、D兩項是荀子的觀點;C項與題意無關。14.斯塔夫里阿諾斯在《全球通史》中說:“秦朝滅亡后,法家學說信譽掃地,而儒家學說被長期推崇為官方教義。不過,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也是法家的一個勝利?!薄斑@也是法家的一個勝利”指的是()A.法家學說被董仲舒全面吸收B.法家思想是董仲舒新儒學的核心C.儒家思想已經失去了先秦的“民本”特色D.“獨尊儒術”體現了法家的思想專制原則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儒家學說被長期推崇為官方教義”可知儒家思想成為正統思想,而董仲舒提出的“獨尊儒術”是思想上“大一統”、文化專制的體現,其目的也是為了鞏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這都體現了法家思想,因此D項符合題意;A項錯誤,法家的嚴刑峻法與儒家的仁政思想相悖;B項錯誤,新儒學的核心仍是儒家思想;C項錯誤,儒家思想雖然得到發(fā)展,但是基本的內容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