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醫(yī)基礎理論概要
2020/12/181一、概述1.獨特的理論體系中醫(yī)藥學理論體系,是在春秋戰(zhàn)國至東漢末隨著《黃帝內經(jīng)》、《難經(jīng)》、《神農本草經(jīng)》、《傷寒雜病論》等典籍的相繼問世,全面總結了古代醫(yī)學、藥物學知識的基礎上確立的。其后,經(jīng)歷代醫(yī)家的反復實踐與檢驗,而得以充實提高。中醫(yī)理論體系包括陰陽五行、五運六氣、藏象經(jīng)絡、精神氣血津液、病因病機、四診八綱、四氣五味等一系列理論與學說。2020/12/182陰陽五行學說——中醫(yī)學的指導思想。主要用以闡釋人體的生理、病理現(xiàn)象,從其矛盾運動過程中分析諸方面因素的動態(tài)變化及其相互作用,以指導臨床診斷和疾病的防治。五運六氣學說——根據(jù)陰陽五行理論建立起來的、專門用來探討自然環(huán)境變化規(guī)律及其對人生理、病理等方面的影響,以通過具體的演算方法來預測疾病流行,并指導疾病防治為特點,堪稱現(xiàn)代氣象醫(yī)學、地理醫(yī)學等新興學科的先導。2020/12/183臟象經(jīng)絡、精神氣血津液等學說——是中醫(yī)的生理學,特別強調以心、肝、脾、肺、腎五臟為核心的五大功能系統(tǒng)的整體諧調,是中醫(yī)生理學的基本思想。病因病機學說——中醫(yī)的病理學。它是中醫(yī)認識疾病本質及其發(fā)病機理的思辨過程。四診八綱——是中醫(yī)的診斷方法。四氣五味、君臣佐使等理論——是中藥藥理學、方劑學的基本內容。2020/12/1842.豐富的治療方法和實踐經(jīng)驗
中醫(yī)藥治療方法大致上可以分為藥物療法和非藥物療法兩大類。內服——傳統(tǒng)的丸散膏丹等外治——薰洗、蒸浴、敷貼、注射、輸液等。器械類——針灸、割治、刮癡、火罐功法類——推拿按摩、氣功、導引、捏脊、情志相勝等方法。
藥物療法非藥物療法2020/12/185二、中醫(yī)學理論體系的特征認識論上的整體恒動觀念理論上的醫(yī)理、哲理、倫理結合臨床上的醫(yī)療、護理、預防、養(yǎng)生一體化。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就是整體恒動觀念及辨證論治的原則。2020/12/186㈠整體恒動觀中醫(yī)學認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在其不斷的運動過程中產(chǎn)生的,人類是自然界的一個組成部分,并賴以獲得必要的生存條件,因此自然環(huán)境的變化(天時、氣候、地理等)必然相應地在人體引起生理或病理性的反應?!叭伺c天地相應”(《靈樞·邪客》)的宏觀論述,是中醫(yī)整體恒動觀所反映的“天人一體”的一個方面,既表述了自然環(huán)境對人體的影響,也包涵了人類對生存環(huán)境的主動適應,以求協(xié)調統(tǒng)一的意思。2020/12/187
中醫(yī)整體觀受惠于古代“天人相應”的思想。
●人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既應注重人體解剖組織結構、內在器官的客觀存在,更應重視人體各臟腑、組織器官生理活動中的相互聯(lián)系與功能上的協(xié)調。
●人與自然(含社會環(huán)境)存在著天然的、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保持協(xié)調統(tǒng)一的關系即意味著健康。人體自身及其與自然、社會環(huán)境的和諧統(tǒng)一,決定了其相互作用與影響所致的各種現(xiàn)象與性質的改變也是整體性的。因此,整體中的部分發(fā)生病變,其原因也與整體有關而決非孤立存在。2020/12/188
整體恒動觀念在闡述人體內部的生理機能和病理變化時,建立了一個以五臟為中心,以精神氣血為基礎,通過經(jīng)絡的聯(lián)絡與調整作用而構成的五臟整體功能系統(tǒng)模型。用以體現(xiàn)臟腑與形體組織器官、臟腑與臟腑、臟腑與自然及社會環(huán)境等方面在生理和病理上密不可分的關系。養(yǎng)生學中的“四氣調神”、“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等方法;臨床上的“辨證論治”、“因時、因地制宜”等診療原則,以及針灸治療上的“子午流注”等方法,均是其整體恒動觀的體現(xiàn)。2020/12/189近年來時間生物學研究表明,日月的陰晴圓缺、晝夜的晨昏更替、四季的寒暑迭換,對人的血壓、體溫、情緒、智能,內分泌的調節(jié)、生老病死、藥物作用的發(fā)揮等都有明顯的影響倫敦大學化學教援Lay.A.楊通過對宇宙間元素及其在生物系統(tǒng)分布之間的欄孫進行了研究,發(fā)現(xiàn)兩者問的曲線圖完全一致,從而得出了生物系統(tǒng)元素的分布是地球化學元素組成復制品的結論。由此可見,中醫(yī)的整體恒動觀包含有現(xiàn)代系統(tǒng)論、全息論等理論的雛形,難怪日本學者丸山敏秋盛贊其為“具有幾千年傳統(tǒng)的中醫(yī)學之真正價值”。2020/12/1810㈡醫(yī)理與哲理、倫理的完美結合中醫(yī)學產(chǎn)生于中國先秦時代,其必然借助于當時的哲學思想——精氣學說、陰陽五行學說來構建其理論體系。1.精氣學說——4個基本概念⑴精氣學說的哲學含義氣是構成世界的本原——同源、同構性特征
《莊子·知北游》:“人之生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通天下一氣耳?!?/p>
《論衡》:“萬物之生,皆稟元氣?!?/p>
《素問·保命全形論》:“天地合氣,命之曰人。”王冰注:“氣者,生之母也?!?020/12/1811氣運動不息,變化不止——運動性特征氣的運動,稱為氣機;氣機的運動形式,為升降出入;因為氣的運動而產(chǎn)生的各種變化,稱為氣化。
《素問·五常政大論》說:“氣始而生化,氣散而有形,氣布而蕃育,氣終而象變,其致一也。”
《素問·六微旨大論》:“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化老已;非升降,無以生長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無器不有?!?020/12/1812氣聚有形、氣散無形——形態(tài)與功能統(tǒng)一性
《易傳·咸彖》:“天地感而萬物化生?!?/p>
《正蒙·太和》:“太虛不能無氣,氣不能不聚而為萬物,萬物不能不散而為太虛。循是出入,是皆不得已而然也?!?/p>
《景岳全書》:“人之生死由乎氣?!睔馐怯钪嫒f物之間的感應媒介
《易傳·乾·文言》說:“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云從龍,風從虎,圣人作而萬物睹: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比酥阅芘c自然界的萬物相互溝通、傳遞信息,源于其物質構成的基礎是同源同構的;同類事物間存則在著“類同則召,氣同則和,聲比則應”(《呂氏春秋·應同》)的關系。2020/12/1813⑵哲學與醫(yī)理的結合
●精氣是人體生命的原動力
《靈樞·本神》:“故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睆埥橘e注:“兩精者,陰陽之精也……故人之生也,必和陰陽之氣、父母之精,兩精相搏,形神乃成?!毙律删珰庵苯有纬?,來源于父母先天精氣的相合;精氣先身而生,俱有遺傳特性,形成原始胚胎,并轉化為胚胎自身之精氣,成為人體生長發(fā)育和繁衍后代的物質基礎與原動力。
2020/12/1814●精氣是構成人體的最基本物質
《靈樞·經(jīng)脈》:“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骨為干,脈為營,筋為剛,肉為墻,皮膚堅而毛發(fā)長,谷入于胃,脈道以通,血氣乃行。”
《靈樞·天年》:“血氣已和,營衛(wèi)已通,五藏已成,神氣舍心,魂魄畢具,乃成為人?!薄窬珰馐蔷S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
《素問·六節(jié)藏象論》:“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氣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聲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腸胃,味有所藏,以養(yǎng)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020/12/1815●氣是感應傳遞信息的載體
人體的各種生命信息,可通過升降出入氣機的運行來感應和傳遞,外在的信息感應和傳遞于內在的臟腑,內在臟腑的各種信息反映于體表,以及內在臟腑的各種信息的相互傳遞,皆可通過體內的無形之氣為載體進行感應和傳遞。如生理上有所謂“心氣通于舌”,“肝氣通于目”等體內特殊的聯(lián)系通道;病理上則借助于這些特殊通道,可以了解臟腑的虛實與病變。再如臟腑間各種生命信息,可以借助于氣、經(jīng)脈或三焦為而相互傳遞,以保持其功能與內環(huán)境的協(xié)調統(tǒng)一。外部體表感受到的各種信息和刺激,也可通過氣的感應而向內在的臟腑傳導。如針刺、艾灸和按摩等刺激就是通過經(jīng)絡之氣的感應與傳遞內臟而發(fā)揮其整體的調節(jié)作用。2020/12/1816⑶人體之氣的分類“生之來謂之精”,就生命形成而論,有了“精”,才能形成并不斷發(fā)生“升降出入”氣化作用的機體,則精在氣先,氣由精化。其中,先天之精可化為先天之氣;后天之精所化之氣與肺吸入的自然界的清氣相合而為后天之氣。先天之氣與后天之氣相合而為人體一身之氣。人體的氣,源于稟受于父母的先天精氣和后天攝入的水谷精氣于自然界的清氣,通過肺、脾胃和腎臟等臟腑的生理活動作用而生成。人體的氣,由于其主要組成部分、分布部位和功能特點的不同,而有各種不同的稱謂:2020/12/1817●元氣與真氣、原氣元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是人體最基本最重要的氣。元氣為先天之精所化生,依靠后天水谷之精氣的不斷補充培育,才能發(fā)揮其正常的生理作用。其借助三焦而流行分布全身,內而臟腑組織,外達肌膚腠理,從而推動人體的生長發(fā)育,溫煦激發(fā)和推動各臟腑組織器官的生理活動,以及人體的生長、發(fā)育和生殖。若先天稟賦不足,或久病勞損,使元氣生成不足或耗損太過,則人體生長發(fā)育遲緩,各臟腑組織功能低下而產(chǎn)生多種病變。2020/12/1818●營氣與衛(wèi)氣
①營氣營氣,是行于血脈中具有營養(yǎng)作用之氣。由于它晝夜營周不休,故名曰營氣。以其富于營養(yǎng),故又稱“榮氣”。營氣又能化生血液,故常?!盃I血”并稱。相對衛(wèi)氣而言則衛(wèi)屬陽、營屬陰,所以又稱為“營陰”。營氣是由來自脾胃腐熟運化的水谷精氣中的精粹部分和肺吸入的自然界的清氣相結合而化生。營氣產(chǎn)生后,進入脈中,循脈運行全身,內入臟腑,外達肢節(jié),終而復始,營周不休。2020/12/1819②衛(wèi)氣
衛(wèi)氣運行于脈外,具有護衛(wèi)機體,不使外邪侵犯的作用,故名。與營氣相對而言屬陽,故又稱為“衛(wèi)陽”。衛(wèi)氣由水谷悍氣與自然界清氣結和而成。主要功能為:抵御外邪入侵,司腠理開合,溫煦全身。若腠理疏松,則外邪易入;腠理致密,則邪難入侵。所以,多汗與易于外感,常常同時出現(xiàn)。在調節(jié)體溫方面,衛(wèi)氣的溫煦作用必須與衛(wèi)氣司腠理之開合相互協(xié)調。衛(wèi)氣的溫煦作用能增高體溫,隨著溫煦作用增高體溫的同時,由于衛(wèi)氣的發(fā)泄,腠理開而汗出,出汗則能降低體溫?!鹅`樞·本臟》把衛(wèi)氣的這些功能概括為“衛(wèi)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合者也?!?020/12/1820●宗氣與中氣
①宗氣宗氣,又名大氣,是積于胸中之氣。胸中又稱“膻中”。因為膻中是全身氣最集中的地方,故亦稱為“氣?!?。宗氣由肺吸入的清氣與脾胃運化而生成的水谷精氣相互結合而化生。因此,肺的呼吸功能與脾的運化功能是否正常,對宗氣的生成與盛衰,有直接的影響。實際上,宗氣是合營衛(wèi)二氣而成。所以說:“宗氣者,營衛(wèi)之所合也,出于肺,積于氣海,行于氣脈之中,動而以息往來者也”(《讀醫(yī)隨筆·氣血精神論》)。2020/12/1821
宗氣的功能,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走息道以行呼吸。凡語言、聲音,呼吸皆與宗氣有關。若語言清晰,聲音宏亮,呼吸和緩而節(jié)律均勻,則是宗氣較充盛的表現(xiàn);反之,若語言不清,聲音微弱,呼吸短促者,乃是宗氣不足之征兆。二是貫心脈而行氣血。凡氣血的運行,經(jīng)脈的搏動,皆與宗氣有關。若脈搏和緩,節(jié)律均勻而有神者,表示宗氣較充盛;如脈來躁動,至數(shù)不規(guī)則,或微弱無力,或躁動散大者則是宗氣不足之征。2020/12/1822②中氣中氣,即中焦之氣。因脾胃位居于中焦,故主要把脾胃之氣稱作“中氣”。中氣由脾胃之氣結合其運化產(chǎn)生的水谷精氣組成。主要功能:
一是司氣機升降;二是促進脾胃運化;三是化生營衛(wèi)氣。中焦為體內氣機升降之樞紐,中氣充沛且升降和諧有度,則水谷納運正常,可使水谷精微化生為氣血而充養(yǎng)全身。故“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腸為之苦鳴”(《靈樞·口問》),首先表現(xiàn)出脾胃納運障礙。若中氣下陷,還可導致久泄脫肛,內臟下垂等病癥。2020/12/18232.陰陽學說——4個基本屬性⑴陰陽學說的哲學含義
《老子·四十二章》:“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指出任何事物都包含著對立的陰陽二氣,陰陽二氣相互作用,相互沖蕩,其正常、完美的標準是和諧。
《莊子·知北游》提出:“陰陽四時運行,各得其序?!闭J為陰陽的運動是有規(guī)律的。
《管子》:“春者,陽氣始上,故萬物生。夏者,陽氣畢上,故萬物長。秋者,陰氣始下,故萬物收。冬者,陰氣畢下,故萬物藏?!庇么合那锒募菊f明了陰陽的變化規(guī)律。荀子指出宇宙萬物的生成、變化,都有賴于陰陽二氣的氤氳交感、相推相摩。2020/12/1824
陰陽,作為我國古代哲學的一對范疇,其最初的涵義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為陽,背日者為陰。后來逐漸引伸為指一切事物或現(xiàn)象本身所存在的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古代思想家實踐觀察發(fā)現(xiàn)并認識到宇宙間的萬事萬物之所以發(fā)生、發(fā)展、變化,概由陰陽二氣的互相對立、互相依存、互相作用的結果,并將陰陽作為一種認識自然、解釋自然的哲學概念,把陰陽的存在及其相互間的運動變化,作為自然界最根本的規(guī)律。2020/12/1825●陰陽可分——對立的屬性明代醫(yī)家張介賓明確指出:“陰陽者,一分為二也?!保ā额惤?jīng)·陰陽》)陰陽代表兩個相互對立的事物,用以分析一切事物內部所存在的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凡是向上的、向前的、溫熱的、結實的、明亮的、表露的、無形的、活動的、急速的、興奮的等等,皆屬“陽”的特征;凡是向下的、向后的、寒涼的、虛軟的、黑暗的、隱晦的、有形的、安靜的、遲緩的、抑制的等等,皆屬“陰”的特征。陰陽可分還寒有陰中可再分陰陽,陽中可再分陰陽。如水屬陰,水之陰陽,據(jù)其溫度則可分為熱水屬陽、涼水屬陰;據(jù)其狀態(tài),則沸水屬陽而冰凝屬陰,等等。2020/12/1826
如以晝夜分陰陽,則晝?yōu)殛?,夜為陰。但“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平旦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也;日中至黃昏,天之陽,陽中之陰也;合夜至雞鳴,天之陰,陰中之陰也;雞鳴至平旦,天之陰,陰中之陽也”(《素問·金匱真言論》)。
人身之陰陽亦有可分性?!胺蜓匀酥庩?,則外為陽,內為陰。言人身之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言人身之臟腑中陰陽,則臟者為陰,腑者者為陽。肝心脾肺腎五臟皆為陰,膽胃大腸小腸六腑皆為陽……故背為陽,陽中之陽,心也;背為陽,陽中之陰,肺也;腹為陰,陰中之陰,腎也;腹為陰,陰中之陽,肝也;腹為陰,陰中之至陰,脾也”(《素問·金匱真言論》)。2020/12/1827●陰陽制約——爭斗的屬性指由陰陽對立而產(chǎn)生相互爭斗和彼此制約的關系。如溫熱驅散寒冷,冰冷可以降溫;水可以滅火,火可以使水沸騰而汽化等。陰陽相反與爭斗的屬性,致使其相互牽制和爭斗的結果,達到事物內部的動態(tài)平衡。在人體內部,機能之亢奮為陽,抑制屬陰,兩者的相互制約,則維持人體機能的動態(tài)平衡;反之則為病理狀態(tài)。
《類經(jīng)附翼·醫(yī)易》:“動極者鎮(zhèn)之以靜,陰亢者勝之以陽?!?020/12/1828●陰陽互根——依存與包孕的屬性指一切事物或現(xiàn)象中均有相互對立著的陰陽兩方面的屬性;任何一方均均以對方的存在而作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條件,不能脫離對方而單獨存在,是謂互根。在互根的關系里,還有陰陽雙方不斷相互資生、促進和助長對方的含義,稱之為“互用”。即《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謂“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
《醫(yī)貫·陰陽論》:“陰陽又互為其根,陽根于陰,陰根于陽;無陽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2020/12/1829●陰陽消長——運動特性之一指在一事物中,其陰陽比例不斷地出現(xiàn)此起彼伏的消長變化的運動態(tài)勢。大體上有此長彼消此消彼長此長彼亦長此消彼亦消四種變化的態(tài)勢?!耜庩柶胶狻\動特性之二陰陽消長運動處于穩(wěn)定在一定范圍內的態(tài)勢,稱之為“陰陽平衡”,中醫(yī)稱之為“陰平陽秘”。2020/12/1830●陰陽交感——運動特性之三指陰陽二氣在相互感應、交合的過程中的運動態(tài)勢。陰陽二氣在運動中的交感狀態(tài),是孕育新生事物的根本條件?!兑讉鳌は缔o上》:“天地氤氳,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
《素問·天元紀大論》:“天有陰陽,地亦有陰陽……動靜相召,上下相臨,陰陽相錯,而變由生也?!弊匀唤纭旗F雷電雨露,生命得以誕生;人類——新生命在男女構精的過程中得以孕育,人類因此繁衍。2020/12/1831●陰陽轉化——運動特性之四指一事物的總體屬性,在一定條件下向其相反方向轉化的態(tài)勢或結果。屬陽的事物轉化為屬陰的事物,反之亦然。通常是在陰陽消長發(fā)展到特定階段,事物內部的陰陽比例出現(xiàn)倒置,則其屬性發(fā)生了轉化。就此意義而言,陰陽轉化是其消長運動發(fā)展到極致而形成的結果。2020/12/1832⑵陰陽學說在中醫(yī)學的運用●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
《素問·寶命全形論》:“人生有形,不離陰陽?!?/p>
《金匱真言論》:“夫言人之陰陽,則外為陽、內為陰;言人身之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言人身之臟腑中陰陽,則臟者為陰,腑者為陽;肝心脾肺腎五臟皆為陰,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腑皆為陽?!比梭w經(jīng)絡系統(tǒng)也據(jù)其循行于肢體外側或內側、身內與身外而命名為陽經(jīng)或陰經(jīng)。2020/12/1833●說明人體功能
《素問·生氣通天論》:“生之本,本于陰陽?!睂θ梭w代謝等生理功能,中醫(yī)運用陰陽學說將其概括為陽主升、主出,陰主降、主入。如清陽上升,濁陰下降;清陽發(fā)腠理,濁陰走五臟;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等等。對機能與物質的關系,則認為機能屬陽,而物質屬陰。如營血屬陰,衛(wèi)氣屬陽;腎陰為精,腎氣屬陽,等等。2020/12/1834●說明人體的病理變化人體內的陰陽消長與平衡,是維持生命活動的基本條件。陰陽失調,則是一切疾病發(fā)生的基本原理。疾病發(fā)生、發(fā)展的基本因素,涉及人體的正氣與邪氣。正氣是指人體的機能活動及其對病邪的抵抗能力,對外界的適應能力和組織損傷的修復能力等。邪氣泛指各種致病因素。正氣分陰陽,邪氣也由陽邪與陰邪之分。經(jīng)病的過程,中醫(yī)用邪正相爭來加以概括,其結果則可導致陰陽的偏勝或偏衰。陰陽偏勝——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陽勝則陰病,陰勝則陽病。陰陽偏衰——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2020/12/1835●用于疾病的診斷
《陰陽應象大論》:“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薄裼糜诩膊〉闹委煷_定治療原則——
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實者瀉之,虛則補之分析歸納藥物的性能——
藥性有寒熱溫涼之分藥味有酸苦甘辛咸之分辛甘發(fā)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咸味涌泄為陰,淡味滲泄為陽2020/12/1836中醫(yī)基礎理論概要(2)2020/12/18373.五行學說⑴五行學說的哲學含義五行學說,是研究五行的內涵、特性及生克規(guī)律,并以五行特性為依據(jù)歸類自然界各種事物和現(xiàn)象,并以生克規(guī)律來闡釋各事物之間相互關系的古代哲學理論。其內容主要包括:五行特性;事物五行屬性的推演和類歸;五行生克制化、勝復乘侮等運動變化規(guī)律。2020/12/1838●五行特性——物質屬性的哲學意義五行的本義,是構成宇宙萬物的五種物質及其運動變化。分為天之五行及地之五行,天之五行是對自然界中的風、寒、暑、濕、燥、“五氣”的運動及其所引起的物候變化的抽象;地之五行是構成自然界萬物的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元素。它們相互雜合而生萬物。此即《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謂的“在天化氣,在地成形”。2020/12/1839木曰曲直——所謂“曲直”,是形容樹木的生長形態(tài)特征,主干挺直向上生發(fā),樹枝曲折向外舒展,故引申為木有升發(fā)、生長、條達、舒暢,曲直剛柔于一身等特性。凡具有此類特性的事物和現(xiàn)象,都可歸屬于木。另據(jù)《尚書本義》的疏證,認為“木可操令曲直”,故稱“木曰曲直”?;鹪谎咨稀^“炎上”,是說火在燃燒時,能發(fā)光放熱,火焰蒸騰上升,光熱四散于外,故火有發(fā)熱、溫暖、光明、向上的特性,進而引申為凡具有溫熱、升騰、溫通、昌盛、繁茂等作用的事物和現(xiàn)象,均可歸屬于火。2020/12/1840土爰稼穡——“稼穡”,是指莊稼的播種與收獲,即所謂“春種曰稼,秋收曰穡”。土有播種莊稼、收獲五谷、化生萬物的作用,進而引申為土具有生長、承載、化生、長養(yǎng)的特性,凡具有此類生長、受納、承載、化生等作用的事物和現(xiàn)象,皆可歸屬于土。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有“土為萬物之母”諸說。金曰從革——“從革”,順從和變革。金所謂“從革”的特性,來自于對金屬可以順從人意、改變外形、制成器皿的認識。故《尚書正義·洪范》在疏證“金曰從革”時說:“可改更者,可銷鑄以為兵器也?!绷硗?,還有人認為,“金曰從革”是說金屬是由對礦物的冶煉而成,即所謂“革土成金”。以后,將金的特性,引申為變革、肅殺、下降、潔凈等。2020/12/1841水曰潤下——所謂“潤下”,是指水有滋潤寒涼、柔順、流動趨下的特性,進而引申為凡具有寒涼、滋潤、向下、閉藏等特性的事物和現(xiàn)象,均可歸屬于水?!裎逍袑傩缘耐蒲菖c類歸——事物相關性與整體聯(lián)系屬性
用五行屬性對宇宙間事物進行推演和歸類,首見《尚書》。《周書·洪范》“潤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將五行的抽象屬性推演而及“五味”。
2020/12/1842《左傳》將五色、五聲等分歸于五行。如該書《昭公元年》說:“天有六氣,降生五味,發(fā)為五色,徵為五聲,淫生六疾……分為四時,序為五節(jié),過則為災?!?/p>
《呂氏春秋》則以五行為綱,把氣候、天象、物候等自然現(xiàn)象與農事、政令、祭祀等社會活動聯(lián)結起來,構成一個無所不包的整體系統(tǒng)。對世界諸事物進行五行的歸類,是以取象比類和推演絡繹為基本方法的。2020/12/1843
“取象”,即從事物的象(性質、作用、形態(tài)等)中擷取能反映其本質的某些特有征象?!氨阮悺?,即將事物的特有征象與五行各自的特性相比較,以確定其五行歸屬。從邏輯學角度來說,“取象比類”法屬于共同特征的個體集合歸類法。方位配五行:旭日東升,與木之生發(fā)特性相類似,故東方屬木;南方炎熱,與火之炎上特性相類似,故南方屬火等。五臟配五行:肝之性,喜舒展條達而主升,故歸屬于木;心之用推動血液運行,溫暖全身,故歸屬于火;脾主運化,為機體提供營養(yǎng)物質,故歸屬于土;肺主降而其性清肅,故歸屬于金;腎藏精,為主水之臟,故歸屬于水。2020/12/1844
所謂推演絡繹,即根據(jù)已知的某事物的五行屬性,推演與此事物相關的其它事物的五行屬性的方法。如自然界的五化、五色、五味以及人體的六腑、五體、官竅、五志等的五行屬性,皆是以此方法推演的。自然界的五氣配五行:長夏屬土,濕為長夏主氣,故濕也屬土;秋季屬金,燥為秋季主氣,故燥也屬金。其它以此類推。人體的六腑、五體、官竅、五志配五行:肝屬木,肝與膽相表里,主筋,開竅于目,在志為怒,在液為淚,故膽、筋、目、怒、淚也歸屬于木;心屬火,心與小腸相表里,主脈,開竅于舌,在志為喜,在液為汗,故小腸、脈、舌、喜、汗也歸屬于火;其它以此類推。2020/12/1845
五行學說對事物屬性的歸類,將同一屬性的不同事物,聯(lián)絡成一個整體,并且根據(jù)“同氣相求”的理論,認為同一行的事物與現(xiàn)象之間有著相互感應的聯(lián)系。五行學說以五行的特性為依據(jù)的歸類演繹,將自然界的四時(五時)六氣(五氣)與人體的內臟建立“天人相應”的聯(lián)系,以說明自然環(huán)境的異常變化必然影響人體內的生理病理;由此強調人與自然相統(tǒng)一的觀點。更有意義的是,此種事物和現(xiàn)象的歸類,將五行的內涵作了擴充,發(fā)展了五行學說在方法論方面的意義,使五行學說變成表述宇宙萬物之間相互聯(lián)系、相互作用的一個共有的功能性模型。如《靈樞·陰陽二十五人》說:“天地之間,六合之內,不離于五,人亦應之?!?020/12/1846●五行生克制化——事物相關與變化的運動規(guī)律
五行之間存在著動態(tài)有序的相互資生(相生)和相互制約(相克)的變化,相生與相克的結合,共同維系著五行系統(tǒng)的平衡和穩(wěn)定,促進事物的生化不息,這即是“制化”。一般被用于闡釋自然界的正常變化和人體的生理活動。五行相生——是指木、火、土、金、水五行之間存在著有序的依次遞相資生、助長和促進的關系。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又復生火。依次遞相資生,往復不休。2020/12/1847五行相克——是指木、土、水、火、金五行之間存在著有序的遞相克制和制約關系。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又復克土。依次遞相制約和克制,循環(huán)不止。五行制化——“亢則害,承乃制,制則生化”(《素問·六微旨大論》),五行之中某一行過亢之時,必然承之以“相制”,才能防止“亢而為害”,維持事物的生化不息。
《內經(jīng)》和后世醫(yī)家認為:五行生化規(guī)律,是闡述人體五臟系統(tǒng)之間相互關系和變化規(guī)律的基本內容:五行之相生與相克是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沒有生,則沒有事物的發(fā)生與成長;沒有克,則不能維持事物之間正常的協(xié)調關系。只有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相反相成,協(xié)調平衡,事物才能生化不息,生命過程才能正常維持。誠如張介賓《類經(jīng)圖翼》所說:“造化之機,不可無生,亦不可無制,無生則發(fā)育無由,無制則亢而為害。”2020/12/1848水土火木金五行生克制化示意圖相生相克2020/12/1849●五行勝復乘侮——事物異常變化的運動規(guī)律
五行勝復乘侮主要體現(xiàn)在相乘和相侮。五行之間正常的亢害承制關系被破壞時,就會出現(xiàn)五行的相乘、相侮等變化。主要用來說明白然界的異常氣候和人體的病理變化。相乘——即乘虛侵襲。五行相乘,是指五行中的一行對其“所勝行”的過度克制和制約。五行相乘,即五行間過度的“相克”,故相乘與相克均表現(xiàn)為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的序列。導致五行相乘的主要原因為:
①某一行過亢,因而對其所勝行制約太過,使其虛弱。如“木勝乘土”。
②某一行過于虛弱,其所不勝行則相對偏亢,故其受到所不勝行的過渡地制約而出現(xiàn)相乘。如木雖然沒有過亢,但土已經(jīng)過于虛弱不足,木對土來說屬于相對偏亢,故土也受到木的較強的克制而出現(xiàn)相乘,稱為“土虛木乘”。臨床上所見的虛損性脾胃病因情緒變化的發(fā)作,多屬此種情況。2020/12/1850相侮——有恃強凌弱之義。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的一行對其“所不勝行”的逆向制約,又稱為“反克”。五行相侮,實為五行之間的反向克制,故相侮序列與相克正相反: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五行相侮的原因為:
①某一行過于亢盛,非但不受其所不勝行之制約,還可乘勢相侮,逆向制約其所不勝者。如木行過亢,不僅不受金行的制約,反而逆上侮金,一般稱為“木勝侮金”,或“木火刑金”。
②某一行虛弱不足,而其所勝行則相對偏亢,故其受到所勝行的反向克制而出現(xiàn)相侮。如金行虛弱不足,而木行相對偏亢,金行非但不能制約木行,反而被木行反向克制,一般稱為“金虛木侮”。臨床所見的慢性虛損性肺病(如肺癆)常因情緒劇烈變化而加重或發(fā)作,即屬此種情況。
③既有所勝行的過于亢盛,又有其所不勝行的虛弱不足,易出現(xiàn)較為嚴重的相侮。如臨床所見的既有慢性肺病長期不愈,肺精氣已虛,又有較為強烈的情緒刺激,肝氣正亢,因而出現(xiàn)較為深重的病證,一般屬于此種情況。2020/12/1851水土火木金五行乘侮示意圖相乘相侮2020/12/1852⑵五行學說在中醫(yī)學的運用
在中醫(yī)學中,根據(jù)五行特性歸納五臟的生理特點,構建起五臟與六腑、形體、官竅的生理與病理聯(lián)系,揭示以五臟各大系統(tǒng)之間的相互關系及其與自然環(huán)境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同時,借助于五行學說,中醫(yī)學奠定了人體自身整體性及人與自然、社會環(huán)境相協(xié)調的認識,構筑了中醫(yī)學的整體觀。2020/12/1853●說明人體組織結構的系統(tǒng)構成根據(jù)五行特性,確立與心、肝、脾、肺、腎五臟相對應的五行屬性,并推演類歸人體臟腑經(jīng)絡、組織器官的五行屬性,構建起以五臟為中心的,與六腑、形體、官竅等相聯(lián)系的組織系統(tǒng)。如“心”臟腑體系——
腑臟:小腸五竅:舌五體:脈……(詳見附表1)
2020/12/1854附表1五行屬性與人及自然界諸事物配屬關系表2020/12/1855●說明人體臟腑生理的正?;顒优c相互關系
以五行相生規(guī)律說明五臟之間的相互資生關系,以相克規(guī)律說明其相互制約關系,并用生克制化的理論來闡釋五臟之間動態(tài)的生理平衡。
《黃帝內經(jīng)》以五行相生規(guī)律來闡釋五臟之間的相互資生關系。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肝生筋,筋生心”,可理解為木生火,肝藏血以養(yǎng)心;
“心生血,血生脾”,可理解為火生土,如心陽可以溫暖脾陽,以助運化;
“脾生肉,肉生肺”,可理解為土生金,如脾運化之水谷精微化氣以充肺;
“肺生皮毛,皮毛生腎”,可理解為金生水,如肺之精津下行以滋養(yǎng)腎精,肺之肅降以助腎納氣;
“腎生骨髓,髓生肝”,可理解為水生木,如腎所藏之精可滋養(yǎng)肝血,腎陰資助肝陰以制約肝陽,防其上亢。
2020/12/1856
以五臟相克規(guī)律說明五臟之間的相互制約關系,也首先見于《黃帝內經(jīng)》?!端貑枴の宀厣伞氛f:“心之合,脈也;其榮,色也;其主,腎也”,這里所謂的“主”,即制約、相畏之義。水克火,腎陰上濟心陰,共制心陽,以防心火過亢,故腎為心之主。
“肺之合,皮也;其榮,毛也;其主,心也”,火克金,心火溫煦肺臟,推動呼吸,以防肺之過寒,故心為肺之主。
“肝之合,筋也;其榮,爪也;其主,肺也”,金克木,肺氣清肅下降,可抑制肝氣的升發(fā)上騰,故肺為肝之主。
“脾之合,肉也;其榮,唇也;其主,肝也”,木克土,肝氣之升發(fā),疏泄條達,可促進脾胃的運化,防其壅滯,故肝為脾之主。
“腎之合,骨也;其榮,發(fā)也;其主,脾也”,土克水,脾氣之運化水液,可防腎水泛濫,故脾為腎之主。2020/12/1857●說明五臟之間的病理關系如某臟的器質性病變或功能虛弱,不僅可以出現(xiàn)本臟病變,還會影響他臟而出現(xiàn)與之相關的病變。如以腎為例:腎水本可涵養(yǎng)肝木和上濟心陽,當腎精不足時就會出現(xiàn)所謂“水不涵木、肝陽上亢”,或心陰不得腎水滋養(yǎng)而引起“心腎不交”、“心陽偏亢”等病變,并進一步導致腎水更虧……這些都是五臟正常的生克制化關系遭致破壞,構成了五行相勝乘侮的病理關系。2020/12/1858●指導診斷,推測病情輕重,判斷疾病預后中醫(yī)重視面部色診,根據(jù)五行主色理論,以面部色澤的變化判斷病情輕重。如《醫(yī)宗金鑒·四診心法要訣》說:“天有五氣,食氣入鼻,藏于五臟,上華面頤。肝青心赤,脾臟色黃,肺白腎黑,五臟之常。臟色為主,時色為客。春青夏赤,秋白冬黑,長夏四季,色黃常則。客勝主善,主勝客惡?!蔽迮K之常色為“主色”,應時之色為“客色”。客色勝(克)主色,為順,病較輕淺;主色勝(克)客色,為逆,病較深重。如脾病若見其應時之色為黃色,為順,因脾臟之主色為黃色,與客色一致;若其應時之色為青色,亦為順,因此為木克(乘))土的“客勝主”;若其應時之色為黑色,則為逆,因此為土克(乘)水的“主勝客”。其它以此類推。2020/12/1859
古代醫(yī)家還用“色脈合參”來推測疾病的預后。所謂色脈合參,即將通過色診和脈診所收集的資料進行綜合分析,以評價病情的輕重,推測疾病的預后。色脈合參,無疑比單純以面色更能客觀地把握疾病的變化和預后。與五行的生克運動規(guī)律結合在一起的色脈合參,則能診斷病勢的輕重和推測疾病的預后。如肝病面見青色,并見弦脈,為色脈相符,乃平安之象;若此時反見浮脈,因其為相勝之脈(浮脈屬金,青色屬木,金克木),故病證預后不良;若此時兼見沉脈,因其為相生之脈(沉脈屬水,青色屬木,水生木),故其預后良好。2020/12/1860●指導疾病的治療
根據(jù)五行學說,疾病的傳變規(guī)律是母子相及和乘侮,故其治療原則有“補母瀉子”和“抑強扶弱”。
①根據(jù)相生規(guī)律確定治療原則和方法根據(jù)五行相生理論,疾病的傳變規(guī)律是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因而其治療原則是“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又稱補母和瀉子。補母,用于治療母子兩臟的虛證。不管是母病及子還是子病及母的母子兩臟皆虛,以及單純的子臟虧虛,皆可用補母之法治之。如“土不生金”的脾肺母子兩虛,或肺氣虛久而影響脾之健運的肺脾子母兩臟皆虛,可用健脾益氣的“補母”法治之。因脾為肺之母,故補脾則能生肺,不但治母臟脾虛,還能治子臟的肺虛。但應指出,“虛則補其母”,并非說子臟虛弱者只補其母臟即可,而是說子臟虛弱者應在補養(yǎng)本臟的基礎上兼補養(yǎng)其母臟。2020/12/1861
瀉子,適用于治療子母兩臟的實證。不管是子病及母還是母病及子的子母兩臟皆實,以及單純的母臟亢盛,皆可以瀉子之法治之。
如心火亢盛,子病及母導致的心肝兩臟火旺,或單純的肝火上炎,或肝火上炎,母病及子,引動心火的肝心兩臟皆火盛,皆可以清瀉心火的“瀉子”之法治療。
需要說明的是,“實則瀉其子”,并非是見到母臟亢盛時只瀉其子臟而置母臟于不顧,而是在清瀉母臟盛實的基礎上兼以清瀉其子臟,以使病邪速除。
根據(jù)五行相生理論確定的具體的治療方法,常用的有滋水涵木、濡木生火、益火補土法、培土生金、金水相生、瀉火清木、瀉土清火等法。2020/12/1862②根據(jù)相克規(guī)律確定治療原則和方法根據(jù)五行相克規(guī)律確立的治療原則是“抑強扶弱”?;騻戎赜谥破淇菏ⅲ蛊洳坏贸宋耆跽?;或側重于扶其不足,增強抵御乘侮的能力,避免弱者被欺凌;或抑強與扶弱兼用,損其有余,補其不足,以阻斷病證的傳變。
抑強——用于五臟中的某一臟過于亢盛有余而可能引起的對其所勝的“乘”或對其所不勝的“侮”的病理傳變。如肝氣郁滯或亢逆,則可乘脾犯胃,或化火刑肺。治應抑強為主,可用疏肝或平肝之法。臨床應用這一原則時應注意,無論亢盛的臟氣有沒有乘侮其所勝和所不勝,抑制或削弱這一亢盛的臟氣都是必須采用的治療方法。2020/12/1863
扶弱——用于五臟中某一臟虛弱不足而可能引起的其所不勝之“乘”或所勝之“侮”的病理傳變。如脾氣虛弱,其所不勝肝(木)及所勝腎(水)會相對偏亢,因而可出現(xiàn)“土虛木乘”或“土虛水侮”的病理傳變。治療時應以健脾為主,脾氣得健則精氣充滿,抵御肝腎的乘侮的能力增強,故能阻斷傳變而使病得愈。
抑強與扶弱兼用——用于五臟之中一臟亢盛有余而其所勝或所不勝虛弱不足,或一臟虛弱不足而其所不勝或所勝偏盛有余而導致兩臟以上的病理傳變。如肝氣亢盛,同時又有脾氣虛弱或肺氣不足,而產(chǎn)生的肝乘脾或侮肺,治應抑強與扶弱兼用,即疏肝或平肝與健脾或補肺同時并用。根據(jù)五行相克規(guī)律確立的具體治法,概括起來主要有抑木扶土、、培土制、佐金平木、瀉南補北(即瀉火滋水)、補南瀉北(即通陽利水)、補火瀉金、瀉火潤金法等治法。2020/12/1864③五行相克理論指導情志療法根據(jù)情志之間的相勝之理,臨床上可激發(fā)病人產(chǎn)生有利的情志活動,以矯治其有害的情志變化。這即是情志相勝的心理療法。張子和將情志的五行相勝理論應用到臨床實際中,開“以情勝情”以矯治不良情志之先河。他在《儒門事親》中說:“悲可以治怒,以愴側苦楚之言感之;喜可以治悲,以謔浪褻狎之言娛之;恐可以治喜,以恐懼死亡之言怖之;怒可以治思,以污辱欺罔之言觸之;思可以治恐,以慮彼志此之言奪之?!?020/12/1865三、中醫(yī)臟象理論
臟象理論即中醫(yī)學的“生理學”,主要包括經(jīng)絡與臟腑等理論。經(jīng)絡是人體通行氣血、溝通表里上下、聯(lián)絡臟腑組織器官的一個系統(tǒng),它作為人體的一種組織結構,是由經(jīng)脈和絡脈組成的。經(jīng)絡理論是研究經(jīng)絡系統(tǒng)的組成、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與臟腑之間關系的基礎理論。對中藥而言,經(jīng)絡的意義在于形成了“歸經(jīng)”理論。用以指導臨床組方遣藥。
2020/12/1866㈠
心心居于上焦,坐于縱膈之上,兩肺之間而偏左。具有主宰一身上下,統(tǒng)管五臟六腑的特殊職能,稱“君主之官”。其經(jīng)脈為手少陰心經(jīng),與手太陽小腸經(jīng)相表里;五行屬火,主時于夏;其在體為脈,在志為喜,在液為汗,在竅為舌,在味為苦,其華在面。病理特征為火熱。其主要生理功能:2020/12/18671.心主血脈——脈為血之府,人體的血液依靠心氣的推動而在血脈中流行,輸送至全身,心臟、血和脈管構成全身相對獨立的循環(huán)系統(tǒng),其中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的異常,就會導致心主血脈生理功能的障礙。
2.心主神志——即“心主神明”,又稱“心藏神”。指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主要由心所主持。3.開竅于舌,其華在面——舌是心的外候,主司味覺和表達語言。這與心經(jīng)之別絡于舌本、心主神明、心的氣血充盛與否直接相關。舌紅、舌紫、舌淡、舌卷、舌強等,反映了心主血脈、主神明的功能狀態(tài)。4.
心志為喜——心情舒暢,有助于氣血的和暢;喜樂過度則心氣渙散,耗傷心神,故有“喜傷心”之說。2020/12/18685.
心液為汗——“汗為心之液”,言其由陽氣蒸騰津液,經(jīng)玄府而排出體外;而津液與心血同源,所以有“奪血者無汗”之說。㈡
肝肝位于腹部,右脅之內,橫膈之下,膽附于肝,舊稱“將軍之官”。其經(jīng)脈為足厥陰肝經(jīng),與足少陽膽經(jīng)相表里,經(jīng)脈布于兩脅。五行配屬為木,主時于春。其生理特性肝體陰而用陽,喜暢達而惡抑郁;其在體合筋,在志為怒,在液為淚,在竅為目,在味為酸。病理特征為風。其主要生理功能:1.肝主藏血——肝有貯藏和調節(jié)血液的功能,故有“肝主血?!敝f。肝不藏血,則血溢于脈外,可出現(xiàn)各種出血性疾病。2020/12/18692.肝主筋——全身筋腱及關節(jié)運動功能,須賴肝的精氣滋養(yǎng),故有“罷極之本”之稱。肝氣衰則筋不能動,肝風內動則抽搐震顫。3.肝主疏泄——肝能助脾胃消食運化。其氣升發(fā),能舒暢氣機。肝氣郁結,則氣郁易怒,不思飲食。女子的月經(jīng)和男子的排精,亦與肝氣疏泄有關系。4.肝主謀慮——與精神活動有關,肝病多急躁善怒,急躁善怒則謀慮不周。5.開竅于目
——眼睛功用正常與否,與肝的精氣盛衰密切相關,故名。肝開竅于目,其經(jīng)脈連目系,上至額,與督脈會于巔。肝火上炎,可見兩目腫赤;肝虛則兩目干澀,視物不明。6.肝液為淚——淚出于目,肝主目,淚為肝液所化,主滋潤目睛而瞬動,故稱“淚為肝之液”。
2020/12/18707.肝志為怒——肝為將軍之官,其氣剛強,不平則鳴,郁勃而怒,有助于肝氣疏泄;怒而失制,氣血上逆,則可發(fā)為吐血、厥逆、中風等病。㈢
脾
脾位居中焦,其經(jīng)脈為足太陰脾經(jīng),與足陽明胃經(jīng)相表里;五行屬土,分主四時(一說主長夏)。具有宣發(fā)與肅降、升清降濁的生理特性;其在體合肉,在志為思,在液為涎,在竅為口,在味為甘,病理特征為濕。其主要功能:2020/12/18711.脾主運化——指脾具有運化水谷精微和水濕的功能,為營血化生之源,人體營養(yǎng)皆賴此得以補給,故稱脾為生化之源、后天之本?!端貑枴れ`蘭秘典論》:“脾胃者,倉廩之官,變化出焉?!?.脾主統(tǒng)血——指脾氣能統(tǒng)攝血液,使之正常循行于經(jīng)脈,不使血溢于脈外。因脾虛而致出血者多歸咎于脾虛。3.脾主四肢肌肉——指因脾胃的正常運化而使四肢肌肉得以濡養(yǎng),并能正常活動。脾氣虛弱,則見四肢消瘦,痿廢不用,或浮腫;脾受濕困,則見四肢倦怠。4.開竅于口——口主攝食,脾主消化,故口為脾之上竅。脾健則知饑欲食,食能知味;脾病則食欲不振,口味反常。5.脾液為涎——涎出于口,口為脾竅,故涎為脾主。2020/12/18726.脾藏意、主思——指意念、思維等精神活動以五臟精氣為本,與營血相關,以心主血脈而脾藏營,營舍意,故稱?!鹅`樞·本神》:“心有所憶謂之意……脾藏營,營舍意。”勞心用神,則茶飯不思,影響消化,遂有是說。㈣
肺
肺為華蓋,位居胸中,左右各一;肺朝百脈,上通喉嚨,開竅于鼻,主一身之氣,故稱為“相傅之官”;其經(jīng)脈為手太陰肺經(jīng),與手陽明大腸經(jīng)相表里。五行屬金,主時于秋;其在體合皮毛,在志為憂、為悲,在液為涕,在竅為鼻,在味為辛。病理特征為燥。其主要生理功能:2020/12/18731.肺主氣而司呼吸——指肺吸入自然界之清氣,并與脾運化的水谷之精相結合于膻中,貫心脈以行氣血,輸布、供養(yǎng)全身臟腑器官組織,同時吐出代謝后的濁氣,生生不息,故稱肺主一身之氣,為諸氣之本。2.肺朝百脈而主治節(jié)——指全身的經(jīng)脈相會于膻中,通過肺的治理、調節(jié)氣血津液的功能,使全身組織器官有序運作的功能。《素問·靈蘭秘典論》:“肺者,相傅之官,治節(jié)出焉?!?.肺主宣降,通調水道——肺為華蓋,通過其宣發(fā)、肅降的生理特性升清降濁,以保持三焦的通暢和正常的水液代謝?!端貑枴そ?jīng)脈別論》:“……經(jīng)氣歸于肺,肺朝百脈,輸精于皮毛……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020/12/18744.肺主皮毛——營衛(wèi)之氣行于皮毛而充養(yǎng)腠理、御衛(wèi)外侮,有賴于肺氣宣發(fā)才能實現(xiàn),故稱。又《五藏生成》:“肺之合皮也,其榮毛也……諸氣者皆屬于肺?!?.肺主聲——指聲音由肺氣鼓動聲帶而發(fā)生。肺氣足則聲音洪亮;肺氣虛則聲音低弱。風寒外感,肺氣不宜壅塞,聲音嘶啞,稱為“金實不鳴”;內傷肺癆,肺氣嚴重虧損,聲音嘶啞,稱為“金破不鳴”。6.開竅于鼻——指鼻的通氣和嗅覺功能,都是肺氣所主持。肺司呼吸,鼻為呼吸出入門戶。肺氣調和,則呼吸暢利,嗅覺靈敏?!鹅`樞·脈度》:“肺氣通于鼻,肺和則鼻能知臭香矣。”7.肺液為涕——涕出于鼻,由肺主持,肺氣和則津液上承,鼻竅得潤而知香臭。肺氣燥熱,則鼻竅干澀;外邪襲肺,則鼻塞流涕。2020/12/18758.肺志為憂、為悲——憂為肺之志,其情緒變化與肺有關。肺氣虛可出現(xiàn)情緒憂愁低落,而過度憂慮也可損傷肺氣?!端貑枴り庩枒蟠笳摗?“肺……在志為憂?!?.肺藏魄——魄屬人體精神活動中有關本能的感覺和支配動作的功能,為五臟精氣所化生,古人認為屬肺所藏。出《素問·宣明五氣》。如果精氣充足,則體魄健全,感覺靈敏,動作正確。㈤
腎
腎居下焦,其經(jīng)脈為足少陰腎經(jīng),與足太陽膀胱經(jīng)相表里。五行屬水,主時于冬。具有腎性潛藏、集陰陽水火于一臟、喜潤惡燥等生理特性。其在體合骨,在志為恐,在液為唾,在竅為耳,在味為咸。病理特征為寒。其主要功能:2020/12/18761.腎主藏精——《素問·六節(jié)藏象論》說:“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敝改I閉藏精氣,并使之不斷充盈,成為其在體內充分發(fā)揮正常生理效應的功能。廣義之精:泛指一切精微物質。包括氣血精津液及飲食水谷精微等。狹義之精:指生殖之精。生殖之精的一部分直接稟受于父母,與生俱來,屬于“先天之精”;生殖之精還包括人體發(fā)育成熟后形成的精子和卵子。腎為先天之本,所藏之精主生長、發(fā)育與生殖。2.腎主水——腎是主持和調節(jié)人體水液代謝的重要器官。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2020/12/1877
其一,腎對水液有直接的蒸騰氣化作用。腎位于下焦,接納肺通調水道輸送來的津液,將清者蒸騰于上,發(fā)揮其滋養(yǎng)濡潤作用;濁者下輸膀胱,化為尿液排出體外。其二,腎對津液代謝過程中的各個器官都有調節(jié)、推動、促進作用。腎藏精,為元氣化生之源,如肺對津液的宣肅、脾對津液的轉輸?shù)?,動力皆源于腎。其三,腎是調節(jié)尿液排泄,維持機體津液代謝平衡的重要器官。合三焦、膀胱,與肺、脾同司體內水液代謝與調節(jié)。2020/12/18783.腎主骨——骨,即骨骼。骨中有腔、隙,內藏以骨髓,故曰“骨者髓之府”(《素問·脈要精微淪》);腎藏精,精能生髓,髓以養(yǎng)骨,故骨髓的生長、發(fā)育、修復等,均有賴于腎中精氣的滋養(yǎng)?!褒X為骨之余”、“發(fā)為血之余”,牙齒頭發(fā)的生長、脫落,均與腎氣盛衰有關。腎氣盛,則齒更發(fā)長;腎氣衰,則發(fā)墮齒槁。4.腎主納氣——腎為元氣之根,主納氣者,指腎有攝納肺吸入之清氣,以防止呼吸表淺的作用。2020/12/1879
楊士瀛在《仁齋直指方論·咳嗽》中首次提出“腎不納氣”說,謂:“肺出氣也,腎納氣也,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藏。凡咳嗽暴重,動引百骸,自覺氣從臍下逆奔而上者,此腎虛不能收氣歸元也,當以補骨脂、安腎丸主之,勿徒從事于寧肺?!?/p>
5.開竅于耳,司聽覺——“腎氣通于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靈樞·脈度》)。腎經(jīng)上貫于耳,精氣暢達,則耳聰目明。6.開竅于二陰,主司二便——腎開竅于二陰,主司二便。2020/12/1880●腎的三個特性
腎主蟄藏——有固水津、攝二便、納氣、固胞胎、封藏膏脂之功,皆與其攝納封固之性相關。腎失潛藏,精氣耗泄則為患,斯病作矣。可表現(xiàn)為腎不納氣的呼吸異常,或精關不固的滑精早泄,或沖任不固的崩漏滑胎,或二便失攝的遺尿溏瀉等。治療多以補腎為大法,輔以固攝收斂之品。
腎惡燥——腎為水臟,主藏精,主津液。燥易傷陰津、耗損腎液,故具惡燥的特性。因此臨床腎病治療不宜過用燥烈之品,即使是腎陽不足宜用溫燥之證,也應在補陽方中加入滋陰之品以陰中求陽,腎氣丸的組方即體現(xiàn)了這一原則。2020/12/1881
腎為水火之臟——腎精在腎氣的作用下化生腎陰、腎陽,為一身陰陽之根本?!拔迮K之陰氣非此不能滋,五臟之陽氣,非此不能發(fā)?!?《類經(jīng)附翼·求正錄·三焦包絡命門辨》)因此,腎陰、腎陽又稱為真陰、真陽或元陰、元陽,也稱為命門之水或命門之火。腎寓真陰真陽,故為水火之臟。腎為水火之臟的臨床意義有二:其一,一身之水火由腎所主,因此全身性水火失調的病變多屬腎的水火失調,對腎的治療是的根本性的治療方法。其二,水火的失調以寒熱為表現(xiàn),所以對寒熱的治療應追究其本——水火之源的腎。2020/12/1882四、中醫(yī)病因病機理論病因,指導致人體發(fā)生疾病的原因?!夺t(yī)學源流論·病同因別論》說:“凡人之所苦,謂之??;所以致此病者,謂之因。”病因,又稱“病邪”、“病原”等。內容包括外感病因——六淫、癘氣;內傷病因——七情、飲食、勞逸;病理產(chǎn)物水濕痰飲、瘀血、結石等;其他病因——外傷、諸蟲、藥邪、針害、醫(yī)過、先天因素等。
2020/12/1883㈠外感病因1.六淫六淫,即風、寒、暑、濕、燥、火六種外感病邪的總稱。風、寒、暑、濕、燥、火,本是自然界六種氣候現(xiàn)象,《內經(jīng)》稱之為“六氣”。當氣候變化異常,非其時而有其氣(如春季應溫而反寒,秋季應涼而反熱等),或氣候變化過于急驟,并在人體正氣不足,抵抗力下降時,六氣則成為致病因素,并稱之為“六淫”、“六邪”。
《金匱要略·臟腑經(jīng)絡先后病脈證》說:“夫人稟五常(即五行),因風氣而生長,風氣雖能生萬物,亦能害萬物,如水能行舟,亦能覆舟。若五臟元真通暢,人即安和??蜌庑帮L,中人多死?!?020/12/1884●六淫致病的共同特點
(1)多從肌表、口鼻入侵——外感性
(2)多與時令氣候有關——季節(jié)性
(3)多與居處環(huán)境有關——地域性
(4)既可單獨亦可相兼致病——相兼性
(5)發(fā)病中病證性質可以轉化——轉化性●六淫致病的特性差異
(1)風邪致病特性
●風為陽邪,其性開泄,易襲陽位
●風性善行而數(shù)變
●風為百病之長
●風勝則動2020/12/1885
(2)寒邪致病特性
●寒為陰邪,易傷陽氣
●寒性凝滯而主痛
●寒主收引
(3)濕邪致病特性
●濕為陰邪,易傷陽氣
●濕性重濁
●濕性粘滯
●濕性趨下,易襲陰位
●濕多挾寒溫2020/12/1886(4)燥邪致病特性
●燥性干澀,易傷津液
●燥易傷肺及肝(5)火熱之邪致病特性
●其性炎上
●易耗氣、傷津
●易生風、動血
●火熱之邪挾毒,易致腫瘍(6)暑邪致病特性
●其性炎熱、燔灼
●其性升散,易傷津氣
●易擾心神,易動肝風
●暑多挾濕2020/12/18872.疫氣疫氣,即疫癘之氣,指一類具有強烈傳染性的病邪。疫氣又稱為“疫毒”、“癘氣”、“戾氣”、“異氣”、“毒氣”、“乖戾之氣”等。因其發(fā)病長幼相似,遠近咸若,沿門闔戶,一方俱病,如差役不可避之,故名。又因其為病頗重頗險,如經(jīng)鬼厲之氣,故名之“厲氣”、“癘氣”。更因其為病變化多端,傳變迅速,多有壞證、變證和逆證,故又稱戾氣,或徑稱乖戾之氣;再因其不同于一般六淫之氣,故又名其異氣。吳有性《溫疫論·雜氣論》則統(tǒng)稱為“雜氣”。如《諸病源候論·疫癘病候》:“一歲之內,節(jié)氣不和,寒暑乖候,或有暴風疾雨、霧露不散,則民多疾疫,病無長少,率皆相似,有如鬼厲之氣,故云疫癘病?!薄度驑O一病證方論·敘疫論》說:“夫疫病者,四時皆有不正之氣,春夏有寒清時,秋冬亦有暄熱時,一方之內,長幼患狀率皆相類者,謂之天行是也?!?020/12/1888(1)疫癘與六淫的不同之處
●病邪性質不同
●入侵途徑不同
●發(fā)病形式上的差異
●預后有兇吉之分(2)疫癘的致病特點
●傳染性強,易于流行
●發(fā)病急驟,病情危篤
●一氣一病,癥狀相似2020/12/1889㈡內傷病因1.七情內傷“情”,指情感和情緒,是人的生理本能;七情,是人對外界事物所產(chǎn)生的喜、怒、憂、思、悲、恐、驚等七種基本的客觀反應及其情感變化?!抖Y·禮運》說:“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勿學而能?!薄秲冉?jīng)》提出了喜、怒、憂、思、悲、恐、驚、畏八種情緒,后世認為恐與畏同類,遂成七情之說。《三因極一病證方論》說:“七情者,喜怒憂思悲恐驚是?!狈矟M足人體需要的事物,會引起肯定性質的情緒,以喜概括之;凡不能滿足人體需要的事物,或與人的需要相違背的事物,會引起否定性質的情緒,如忿怒、哀怨、痛苦、失望、憎恨、凄愴等,則分別概括為怒、憂、悲、恐、驚等。七情大致可概括人類的基本情感。2020/12/1890《三因極一病證方論》說:“七情,人之常性,動之則先自臟腑郁發(fā),外形于肢體,為內所因?!逼咔槭侨梭w對外界刺激的情緒應答反應,具有兩重性:適度的反應,為人之常性,屬生理范疇;但是,在突然的、劇烈的或過余持久的情志刺激下,其刺激量或刺激總量超逾人體的自我調節(jié)能力,則可導致人體氣機紊亂,臟腑損傷,陰陽失調而致病。七情致病,病從內生,又是內傷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故稱“七情內傷”。2020/12/1891七情致病特點——
七情致病特點,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損傷內臟,心為主導怒傷肝——指過度恚怒,引起肝氣上逆、肝陽上亢或肝火上炎,耗傷肝的陰血。《靈樞·邪氣臟腑病形》說:“若有所大怒,氣上而不下,積于脅下,則傷肝?!?/p>
喜傷心——指過喜使心氣渙散,神不守舍?!鹅`樞·本神》說:“喜樂者,神憚散而不藏?!?/p>
憂(悲)傷肺——指過度憂傷悲哀,可以耗傷肺氣?!端貑枴づe痛論》說:“悲則心系急,肺布葉舉,而上焦不通,營衛(wèi)不散,熱氣在中,故氣消矣?!?/p>
恐傷腎——指恐懼過度,耗傷腎的精氣。《素問·舉痛論》說:“恐則精卻?!?/p>
2020/12/1892思傷脾——指思慮過度,脾失健運,氣機郁結。《醫(yī)學衷中參西錄·資生湯》說:“心為神明之府,有時心有隱曲,思想不得自遂,則心神拂郁,心血亦遂不能濡潤脾土,以成過思傷脾之病。”
驚傷心膽——指大驚可以傷心神及膽?!端貑枴づe痛論》說:“驚則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矣?!毙臑橄葘А臑槲迮K六腑之大主,神之所舍,心在人體的精神情志活動中起著主宰作用,因而情志內傷,亦多以心為主導。張景岳在《類經(jīng)》中說:“情志之傷,雖五臟各有所屬,然求其所由,則無不從心而發(fā)?!薄鹅`樞·口問》說:“心者,五臟六腑之主也……故悲哀愁憂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2020/12/1893●
為病眾多,氣病為先情志所傷,多以氣病為先。這里所說的氣病,是指七情內傷最易導致臟腑氣機逆亂的病理變化,使氣機升降出入運動失常。《素問·舉痛論》說:“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薄度驑O一病證方論》說:“喜傷心,其氣散;怒傷肝,其氣出;憂傷肺,其氣聚;思傷脾,其氣結;悲傷心胞,其氣急;恐傷腎,其氣怯;驚傷膽,其氣亂。雖七診自殊,無逾于氣?!薄袂橹静▌?,加重病情臨床上有許多疾病,在患者有劇烈情志波動時,往往會使病情加重,或急劇惡化。如有高血壓病史的患者,若遇惱怒,可使陽升無制,血氣上逆,發(fā)生突然昏仆,或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癥;心臟病患者,也可因突然劇烈情志波動,出現(xiàn)心絞痛、心肌梗塞,病情迅速惡化,甚至猝然死亡。有神經(jīng)官癥易失眠的患者,情志波動時則失眠加重等。2020/12/18942.勞逸傷勞逸傷,是指過勞、過逸致病的因素。勞傷,指過度勞累,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度教育培訓機構學生資助及獎學金管理合同
- 案例分析及教育寫作(學生打印版)
- 二零二五年度個人消費分期付款服務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排水泵站設備升級合同4篇
- 二零二五年度拍賣會安全保障合同范本
- 2025年度房產(chǎn)租賃合同糾紛調解服務協(xié)議4篇
- 2025年度摩托車行業(yè)展會主辦與參展合同
- 第四單元 和諧與夢想 (解析版)-2023-2024學年九年級道德與法治上學期期中考點大串講(部編版)
- 第二單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與民族危機的加?。ㄔ戆妫? 2023-2024學年八年級歷史上學期期中考點大串講(部編版)
- 課題申報參考:民事訴訟法與民事實體法協(xié)同發(fā)展研究
- 2024年甘肅省武威市、嘉峪關市、臨夏州中考英語真題
- DL-T573-2021電力變壓器檢修導則
- 繪本《圖書館獅子》原文
- 安全使用公共WiFi網(wǎng)絡的方法
- 2023年管理學原理考試題庫附答案
- 【可行性報告】2023年電動自行車相關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歐洲食品與飲料行業(yè)數(shù)據(jù)與趨勢
- 放療科室規(guī)章制度(二篇)
- 中高職貫通培養(yǎng)三二分段(中職階段)新能源汽車檢測與維修專業(yè)課程體系
- 浙江省安全員C證考試題庫及答案(推薦)
- 目視講義.的知識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