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基礎知識_第1頁
中藥基礎知識_第2頁
中藥基礎知識_第3頁
中藥基礎知識_第4頁
中藥基礎知識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藥行業(yè)基礎知識

--中藥學內容緒言在長期與疾病斗爭的實踐中,我國人民以其聰明的智慧,掌握了多種多樣防病治病的手段。但中醫(yī)用以治療疾病的主要武器,則是藥物。這些藥物,對于保障我國人民的身體健康和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古代文獻記載的藥物,已達3000多種,經(jīng)目前調查,則在12,800種以上,其中有藥用植物11,146種,藥用動物1,581種,藥用礦物80種。但古今臨床常用和研究比較深入的品種,大約在500種左右。這些功用明確,療效可靠的藥物,是本課程學習的重點。中藥對人體的作用,可能發(fā)生有利的效應,亦可能發(fā)生不良的反應,在本草中,常將此稱為藥物的“利”和“害”。同一藥物,在人體臟腑生理功能或病理變化需要時使用,能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是有利的;在人體不需要時使用,往往引起不良反應,其是有害的?!端貑枴づK氣法時論》將前者稱為五臟所“欲”,并將藥物有利的作用統(tǒng)稱為“補”;又將后者稱為五臟所“苦”,并將藥物的不利作用統(tǒng)稱為“瀉”。此即文獻中所說的“五臟苦欲補瀉”。原書以舉例的方式告誡人們,任何藥物,哪怕是名貴的補虛之品,若不為臟腑所“欲”,就會干擾或破壞人體生理功能,或加劇病理改變,因而不可亂用;相反,只要為臟腑所“欲”,哪怕是偏性強烈甚至有毒性的祛邪藥,只要用之得當,都應該果斷使用。這對糾正人們喜補惡攻的不正確心理,具有積極意義。藥物對人體的醫(yī)療作用,習慣上叫做“功效”(或功能)。對人體的不良反應,則為副作用和毒性作用。副作用是指藥物在常用治療劑量內出現(xiàn)的與治療目的無關的不適反應,而且比較輕微,對人體危害不大,一旦停藥后多易于消除。副作用的產生,與藥物的炮制、配伍、辨證是否準確、患者體質等多種因素均有關。但更主要的是一種中藥有多種功效,對于某一證候,其中部分功效是與病相宜的,另一部分功效則與病不宜,可能對人體產生不良影響而引起副作用。如麻黃最宜于外感風寒,表閉無汗之喘咳。而對肺熱壅盛,汗出而作喘者,其溫散發(fā)汗的功效,則成為與用藥目的相違背的副作用。毒性反應是藥物對人體組織和器官造成的損害,或對正常生理功能的破壞。這種反應由藥物的毒性引起,主要是用量過大或用藥過久所致。副作用與毒性反應既有區(qū)別,亦有聯(lián)系,有時難以截然區(qū)分。這些內容,主要見于各藥物的使用注意部分,一般又將其稱為藥物的病證禁忌。中醫(yī)理論認為,人體在健康狀態(tài)下,臟腑經(jīng)絡的生理活動正常,并與外界環(huán)境之間保持著“陰平陽秘”的動態(tài)平衡狀態(tài)。當各種致病因素影響人體后,便會破壞這種協(xié)調和諧的關系,導致邪盛正衰,陰陽氣血失常,臟腑經(jīng)絡功能紊亂等病理改變,發(fā)生疾病。針對不同的病機,使用相應的中藥,或祛除病邪,或扶助正氣,或協(xié)調臟腑功能,糾正陰陽的盛衰,使機體恢復或重建其陰平陽秘的正常狀態(tài),這就是中藥的基本作用。我國傳統(tǒng)的藥學叫做“本草”,這種稱謂至遲出現(xiàn)在西漢時期,已沿習使用了兩千多年。人們對“本草”二字的理解,見仁見智,歷來有不同的認識,但大多支持“諸藥中草類最眾”的說法。自漢代起,大量藥學專著被冠以本草之名?;谶@一事實,一般認為,“本草”即是中藥學的傳統(tǒng)稱謂,二者之間并無實質上的區(qū)別,故現(xiàn)代亦有將中藥學專著稱為本草者。目前也有人認為,本草同時又指中藥,對此則存在爭議。

分列專項對中藥功效進行系統(tǒng)介紹,是現(xiàn)代中藥學有別于傳統(tǒng)本草的重要特征。古代本草將功效與主治混言雜書,不僅影響了本學科的學術價值,也給讀者的學習和記憶帶來了諸多不便。中藥的治療功效

中藥的基本作用是祛邪、扶正和調理臟腑功能。因此,中藥的治療功效主要是針對這些病因而概括出來的。如外因有六淫,則功效就有祛風、散寒、解暑、除濕、潤燥與瀉火;其他病因有氣郁、血瘀、痰凝、食滯、蟲積等,則功效便有行氣、活血、化痰、消食、驅蟲與之相應。這類功效能消除病因,可用以治本。辨證論治是中醫(yī)認識疾病和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中藥功效在層次上的不斷分化,正是為了使藥物作用與證候有機地相聯(lián)系。如熱邪可引起臟腑熱證、氣分熱證、血分熱證、濕熱證和熱毒證等不同熱證,清熱系統(tǒng)的功效就有清熱瀉火、清熱涼血、清熱燥濕和清熱解毒的分化。所以,中藥的對因功效,實質上主要是針對不同證候的。只有截瘧、驅絳蟲等少數(shù)功效,主要是針對疾病而不是與具體證候相對應的。臨床的證候,常常是由若干癥狀表現(xiàn)出來的,在中藥的治療功效中,客觀存在一些主要是針對癥狀的功效,如麻黃的平喘、生姜的止嘔、柿蒂的止呃逆等等。這類功效可以直接緩和其相應的主治癥狀,收到治標的目的。臨床應用時將這些功效與該藥對因治本的功效(如麻黃的發(fā)散風寒、生姜的溫中散寒)相聯(lián)系,或配伍對證之藥,可以標本兼治,或急則治標,這與中醫(yī)學要求治病求本的整體思想并無矛盾。中藥的保健功效

中藥的保健功效,包括藥物對疾病的預防作用,以及對“未病”狀態(tài)下人體的養(yǎng)生作用兩個方面。前者,如《本草綱目》所載蒼術“除惡氣,弭災沴”;后者,如《開寶本草》所載何首烏“黑須發(fā),悅顏色,久服長筋骨,益精髓,延年不老”。這些保健功效,不僅客觀存在,而且應用歷史遠久,是研制各種保健食品和預防藥物的主要依據(jù),目前更加受到世人關注。中藥與中藥學,是中華民族重要的傳統(tǒng)瑰寶,有著極其豐富的資源,悠久的歷史,獨特的理論,可貴的經(jīng)驗,廣泛信賴的民眾,巨大的市場潛力。在即將邁進21世紀的時候,隨著“回歸自然”的世界潮流,中藥學更加煥發(fā)出強大的生命力和展現(xiàn)出廣闊的發(fā)展前景。但是,中藥及其產品,在安全性和療效的客觀評價、生產工藝、質量標準、制劑技術等方面的發(fā)展,還滯后于其臨床應用。還不能適應現(xiàn)代科學技術進步和人們對健康水平期望的新要求。因此,加快發(fā)掘和研制安全高效,質量可控,作用明確,并便于貯存、攜帶和服用的優(yōu)質產品,實現(xiàn)中藥學整體的現(xiàn)代化,使之走向世界,為人類作出新的貢獻,是中藥工作者的歷史責任和機遇。怎樣學??結合中醫(yī)理論學習中藥是在中醫(yī)理論指導下認識和使用的藥物。中藥學理論同中醫(yī)的理論是統(tǒng)一的。例如,中醫(yī)的病因中有風、寒、暑、濕、燥、火六淫;中藥相應有祛風、散寒、解暑、祛濕、潤燥、瀉火藥的功效。八綱辨證中有表、里、寒、熱、虛、實、陰、陽等八大證型,中藥相應有解表、溫里、清熱、散寒、補虛、瀉實、滋陰、壯陽等功效;中醫(yī)有氣病、血病、痰病等,中藥也有理氣或補氣、活血或補血、化痰等功效……。所以,學好中醫(yī)理論,才能理解和記憶每一味中藥的功效和應用。例如,黃芪能補氣升陽,用于脾肺氣虛或中氣下陷之證,按中醫(yī)理論就可以推斷出中氣虛會有食少便塘、氣短乏力及脫肛、子宮下垂等一系列癥狀。此外,黃芪“有汗能止”,“無汗能發(fā)”的功效,按中醫(yī)理論就可以理解“有汗能止”的汗是衛(wèi)氣虛的表虛自汗,用黃芪能益衛(wèi)而固表止汗;“無汗能發(fā)”的無汗是氣虛的表虛挾有表邪,因而發(fā)汗不出,用黃芪能補氣,則表邪隨汗而解。可見,用中醫(yī)理論來指導學習中藥學,是學好中藥學的一個先決條件。學好總論和每章藥物的概說部分

中藥學總論是對中藥學這門學科的一個最扼要的概述,即介紹中藥學的發(fā)展源流,同時也闡述中藥學的基本理論,如性味、歸經(jīng),升降浮沉、有毒無毒;還闡述中藥應用的一般原則。學好總論,對各論各章節(jié)以及每一味藥物的學習有極大的幫助。所以有人說,學好總論是掌握了中藥寶庫的鑰匙。

各論中每章節(jié)的概說部分,是從該章節(jié)所有藥物中概括出來的共性和要點,應當下功夫首先弄通、理解和掌握,只有把這部分內容弄通了,才容易理解每章節(jié)藥物的性味、功效和應用。例如,解表藥,明確了表邪有風寒、風熱之別,因而解表藥的適應范圍就清楚了。具體藥物的效用也就容易理解和掌握了。又如化痰藥,首先明確痰成因,痰的分類及痰的表現(xiàn)形式,這樣對選擇藥物就有的放矢了。

掌握重點,在重點藥物上多下功夫例如學習清熱瀉火藥這一節(jié),應以石膏、知母、天花粉、梔子、夏枯草等為重點,對其性味、歸經(jīng)、功效、臨床應用、性能特點等理解透徹,牢固掌握;再熟悉蘆根、淡竹葉、決明子的功用;其它一般性的藥,只要記住其特點就行。運用歸納的方法掌握各類藥物運用比較的方法掌握各個藥物特性如黃芩、黃連、黃柏均為清熱燥濕藥,都是味苦性寒,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作用,這是共性;黃芩長于清肺火,并能止血安胎,偏治上焦之證,黃連長于清心胃之火,并能治痢止嘔,偏治中焦之疾;黃柏長于瀉腎火,并能退虛熱,偏治下焦之病,這就是各藥的個性。另一種是對不同章節(jié)的藥物進行綜合比較。例如,羌活與獨活,羌活是解表藥中發(fā)散風寒藥,羌活長于治上半身風濕痛,獨活長于治下半身風濕痛。其他如白術與蒼術,白術是補虛藥中補氣藥,蒼術是芳香化濕藥。兩藥的共性是什么?個性又是什么?把藥物的性味、歸經(jīng)、功效、應用等有機地聯(lián)系起來,全面理解和記憶

每一味藥物的性味和歸經(jīng),與它的功效,應用是密切相關的。如防風味辛與祛風發(fā)表作用相關聯(lián),味甘與緩解痙攣抽搐相關聯(lián);歸肝經(jīng)是因肝主風,主筋,防風祛風解痙。辛微溫,說明防風的祛風發(fā)表作用用于外感風寒表證;微溫則表明溫熱之性較弱,所以如果配伍清熱藥用,亦可以用于外感風熱之證。這些說明要將藥物的性味、歸經(jīng)、功效、應用有機地聯(lián)系起來,全面分析,才容易理解和記憶中藥的基本知識產地、采集、干燥、貯存中藥的炮制中藥的性能**中藥的用法*中藥材的品種、產地、采集和貯存,都是影響中藥質量的重要因素,歷代醫(yī)藥人員對此高度重視。如《神農本草經(jīng)·序例》指出:“(藥之)陰干、暴干,采造時月,生熟,土地所出,真?zhèn)侮愋拢⒏饔蟹??!闭J為藥物的品種(真?zhèn)?產地(土地所出)、采集、貯存(陳新)與其加工炮制(陰干、暴干及生熟)一樣重要。唐代著名醫(yī)藥家孫思邈于《千金翼方》中增列專篇,其“藥出州土”與“采藥時節(jié)”分別介紹了510多種藥物的產地情況和220多種藥物的采收時節(jié)。這些經(jīng)驗和知識,也是中藥學的重要內容,不僅臨床醫(yī)生應當了解,中藥人員更應熟知?,F(xiàn)代研究認為,以上環(huán)節(jié)與藥物有效成分的含量密切相關,至今仍是有待進一步深入的重要課題。中藥材在制備成各種劑型之前,根據(jù)臨床用藥目的,以及貯存、配方或制劑的不同要求,并結合藥材的自身特點,進行必要的加工處理,使之盡量滿足醫(yī)療需要,這些加工處理方法,統(tǒng)稱為炮制。增強藥物的某一作用,提高其臨床療效,是中藥炮制最常見的炮制目的。降低或消除藥物的毒性或副作用,保證用藥安全如蜜炙桑葉、百部能增強潤肺止咳作用,酒炒川芎、當歸能增強溫通活血作用。不加輔料清炒若干種子藥材(如決明子、萊菔子等),可使其表面爆裂;杜仲炒后不僅膠絲斷裂,而且膠質改變,均利于有效成分溶出而增強作用中藥的性能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歸經(jīng)毒性(自學)**中藥的性能與藥材的性狀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性能是用以描述藥物作用的特性,主要以服藥后的人體為觀察對象;性能的總結要以陰陽、臟腑、經(jīng)絡、治則治法等中醫(yī)基礎理論為基礎,并以藥物作用為依據(jù)。藥材的性狀是以藥物本身為觀察對象,用于描述藥材的各種天然物理特征,其主要內容為形狀、顏色、氣臭、滋味、質地(如輕重、粘潤、疏密、軟硬、堅脆)等。明末賈九如原著的《藥品化義》,對此已有清楚的認識。該書指出:藥物的“體”(燥、潤、輕、重等)、“色”(青、紅、黃、白等)、“氣”(、臊、香、腥等)、“味”(酸、苦、甘、辛等)四者,為“天地產物生成之法象”,實際上是用以表述藥材性狀的內容;“形”(陰、陽、木、火等)、“性”(寒、熱、溫、涼等)、“能”(升、降、浮、沉等)、“力”(宣、通、補、瀉等)四者,乃“醫(yī)人格物推測之義理”,實際上是用以闡釋藥理的性能內容。盡管前人常將此二者聯(lián)系在一起,但認識中藥時應加以區(qū)分。性能指藥物各自所具有的特性和作用,是藥物偏性的體現(xiàn)。以偏糾偏藥物的偏性人體陰陽的偏性偏盛偏衰寒性熱性實寒實熱虛寒虛熱四氣寒涼溫熱凡能治療溫熱性疾病的藥物凡能治療寒涼性疾病的藥物平性:作用平和的藥物四氣的臨床意義

分清疾病的寒熱證性,是臨床辨證的一大綱領?!渡褶r本草經(jīng)》所謂:“療寒以熱藥,療熱以寒藥?!焙汀秲冉?jīng)》所說:“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眲t是治療寒熱病證的基本原則。只有掌握了藥性的寒熱,才能使以上理論、治則與方藥密切結合,從而指導臨床實踐。

一般來講,利用藥物的寒熱,可以祛除寒邪、暑邪、熱邪,并消除這些邪氣引起的病理改變,對于“陽虛則生外寒,陰虛則生內熱”者,還能以溫補調陽,以寒涼清補調陰,促進陰陽調和而復其正常。對于寒熱錯雜之證,則宜寒熱并用以治之;對寒熱俱不明顯之證,可以性平之品主治,亦可寒溫藥并同,使復方顯現(xiàn)較平和的藥性。而真寒假熱之證,當以熱藥治本,必要時可反佐以寒藥;真熱假寒之證,當以寒藥治本,必要時反佐以熱藥。1、根據(jù)“寒則熱之,熱則寒之”的原則,藥性寒涼或溫熱的藥能不能解決所有的熱證或寒證,為什么?問題:五味辛甘酸苦咸淡能散能行能補能和能緩能收能澀能泄能燥能下能軟能滲能利能散、能行辛發(fā)散、發(fā)汗各種表證行氣、行血氣滯、血瘀證能補、能和、能緩甘補益調和緩急諸虛證緩急止痛調和諸藥拘攣疼痛能收能澀酸收斂固澀固表止汗斂肺止咳澀腸止瀉澀精縮尿固崩止帶體虛多汗肺虛久咳久瀉滑脫遺精遺尿崩漏帶下能泄、能燥苦通降清泄、泄、泄燥濕清熱燥濕濕熱證實熱火毒便秘淋證咳嗽氣喘能下、能軟咸瀉下通便軟堅散結瘰疬癭瘤癥瘕痞塊大便秘結能滲、能利(淡滲利水)淡滲利小便水腫小便不利五味的臨床意義

在認識藥物的功效以前,如果掌握了該藥的五味特點,可以增強臨床用藥的準確性。據(jù)《神農本草經(jīng)》記載,主治“咳逆上氣”(即咳嗽喘急)的藥物有20余種,卻并未指明這些藥物以什么樣的作用治療咳逆上氣。不弄清這些藥物的五味,就是不了解其作用特點,臨床選用藥物只能是襲其用而用,無異于按圖索驥。而認識這些藥的五味之后,就可能用辛散者去治療外邪郁閉引起的咳逆上氣,用甘補者去治療肺虛引起的咳逆上氣,用酸收者去治療肺氣不斂引起的咳逆上氣……這就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用藥的盲目性。為什么藥性寒涼或溫熱的藥不能解決所有的熱證或寒證?(性、味結合,療效確切)寒涼苦清熱泄火實熱內盛性味功效應用寒涼甘清熱滋陰陰虛內熱溫熱甘散寒助陽陽虛內寒溫熱甘、辛溫陽散寒陽虛內寒活血止痛寒濕痹痛2、性、味完全相同的藥物是否意味著其作用完全相同?(否)問題:藥物對某經(jīng)(臟腑或經(jīng)絡)或某幾經(jīng)發(fā)生明顯作用,而對其他經(jīng)作用較少,甚至無作用,這種對機體某部分的選擇作用稱歸經(jīng)。歸經(jīng):中藥的歸經(jīng)是以臟象學說和經(jīng)絡學說為理論基礎,以藥物所治病證為依據(jù)而確定的。臟象和經(jīng)絡理論,全面系統(tǒng)地說明了人體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是臨床對于疾病辨證定位的根據(jù)。作為表示藥物作用部位的歸經(jīng),應當與疾病的定位相一致,因而必須以臟象和經(jīng)絡學說為理論基礎。例如,臟象學說認為心主神志,患者出現(xiàn)昏迷、失眠、健忘、癲狂等精神、意識、思維異常的證候,按照臟腑辨證當為心的病變。能主治這類證候的藥物,如麝香、冰片開竅醒神以治閉證神昏,酸棗仁、琥珀寧心安神以治失眠,人參增智以治健忘等,皆為可歸心經(jīng)之藥。同理,桑葉明目,全蝎止痙,珍珠母潛陽,當歸養(yǎng)血調經(jīng)等,又屬可歸肝經(jīng)之藥。又如,經(jīng)絡學說認為,足陽明胃經(jīng)起于鼻翼旁,沿鼻上行,并入齒中,到額前,白芷祛風止痛,長于治療前額疼痛和牙齦腫痛;又能通鼻竅而治鼻塞流涕。按經(jīng)絡辨證,上述病變均為陽明胃經(jīng)之證,故白芷便為歸該經(jīng)之藥。

由于一種中藥具有多種功效,可以主治數(shù)經(jīng)的病證,因而其相應的歸經(jīng)是多方面的。在各論所載的各藥之下,往往只標明其主要的歸經(jīng),故不能將其絕對化,誤以為該藥一定不歸別經(jīng)。還有少數(shù)藥物的某一功效,其作用范圍十分廣泛,文獻中又有通行十二經(jīng)的說法,但仍有主次之分。在現(xiàn)代中藥學中,一般的歸經(jīng)內容都是指的臟腑,以經(jīng)絡定位僅見于少數(shù)特殊藥物,作為必要的補充。歸經(jīng)的臨床意義

掌握歸經(jīng)理論,對于性味功效相同,而主治不盡一致的藥物,可以增強用藥的準確性,提高臨床療效。如同為甘寒的補陰藥,沙參歸肺胃經(jīng),百合歸肺心經(jīng),龜甲歸肝腎經(jīng),必須準確選用。引經(jīng)和引經(jīng)藥的認識,是建立在歸經(jīng)理論基礎上的,是歸經(jīng)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所謂某藥為某經(jīng)的引經(jīng)藥,則此藥必主要歸該經(jīng),這與歸經(jīng)內容并無二致。但歸經(jīng)只是就此藥本身而言的,而引經(jīng)是立足于配伍之后,一種有特殊歸經(jīng)的藥,相對于其他被“引導”的藥物而言的。可見,歸經(jīng)與引經(jīng)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不應混淆。

藥物性味歸經(jīng)應用黃芩苦寒肺經(jīng)清上焦肺火黃連苦寒胃經(jīng)清中焦胃火黃柏苦寒腎經(jīng)清下焦相火藥物的歸經(jīng)與性味的關系1、性同,味不同,功效各異2、味同,性不同,功效各異3、性味皆同,歸經(jīng)不同,療效各異4、味多,歸經(jīng)多,功效亦多總結:——上升提舉——向內收斂——向外發(fā)散——下達降逆升降浮沉升降浮沉與疾病的病勢趨向相對而言的。藥性病勢(例)中氣下陷咳嗽氣喘風寒束肺久瀉久咳藥物作用的升降浮沉趨向,是與疾病的病勢趨向相對而言的。應用升降出入理論,對于各種證候,往往可以辨出不同的病勢趨向。如喘咳為肺氣上逆,嘔吐為胃氣上逆,其病勢趨向于上;泄瀉、脫肛而因于脾氣不升者,其病勢趨向于下;表虛不固之自汗盜汗,氣不攝血之肌衄,其病勢趨向于外;外感邪氣由表入里、麻疹初起疹出不暢,其病勢趨向于內。能夠改變上述病勢趨向,治療這些病證的藥物,便分別具有相對應的升降浮沉的作用趨向。如杏仁止咳平喘、枇杷葉止嘔逆,其性當降;黃芪、柴胡益氣升陽,可治久泄、脫肛,其性當升;荊芥、薄荷,解表、透疹,其性浮散;山茱萸、白芍,斂汗、止血,其性收束??梢詫⒐πе苯幼鳛榇_定藥物升降浮沉趨向的依據(jù)。一般來說,具有解表、透疹、祛風濕、升陽舉陷、開竅醒神、溫陽補火、行氣解郁及涌吐等功效的藥物,其作用趨向主要是升浮的;而具有清熱、瀉下、利濕、安神、止嘔、平抑肝陽、息風止痙、止咳平喘、收斂固澀及止血等功效的藥物,其作用趨向主要是沉降的。由于藥物作用的多樣性,有些藥物的升降浮沉趨向不明顯,如消食藥及外用的攻毒殺蟲藥等。而有些藥物有二向性,既能升浮,又可沉降。如牛蒡子、桑葉、菊花等發(fā)散風熱藥,其解表是升浮的,而清泄里熱卻是沉降的。祛風濕藥中,兼能利尿或清熱的防己、秦艽、薟草、絡石藤等;以及補陽藥中,兼能固精或止瀉的益智仁、補骨脂、菟絲子等,亦是二向性的。也由于作用趨向不明顯及二向性的藥物較多,趨向性很典型的藥物又可直接從功效中認識其升降浮沉的性能。所以,目前的中藥學中已不再逐一標明其作用的趨向性。中藥的用法配伍用藥禁忌中藥的用量用法中藥的煎服法*:單味藥治療配伍七情單行相須相使相畏相殺相惡相反相須麻黃桂枝辛、溫——發(fā)汗解表,增強療效同屬辛溫解表藥兩種性能功效相同或相近藥物合用以增效相使茯苓(主藥)白術(輔藥)利水滲濕補氣利水脾虛水腫提高療效兩藥合用,主輔相配,輔藥提高主藥功效相畏半夏(有毒)生姜半夏畏生姜相殺生姜殺半夏一藥的毒副作用被另一藥抑制,使其減輕或消失。一藥能清除另一藥的毒副作用。萊菔子相惡:一藥能破壞另一種藥的功效,使其作用減弱甚至消失的配伍減弱人參人參惡萊菔子相反:兩藥合用產生毒性反應或副作用貝母反烏頭,甘草反甘遂等。屬用藥禁忌中的“十八反”、“十九畏”:能減弱或消除另一藥的功效:兩藥合用產生毒副作用:毒副作用被另一藥抑制:能清除另一藥的毒副作用:性能功效相同或相近藥物合用:主輔相配,輔藥提高主藥功效配伍七情單行相須相使相畏相殺相惡相反增效的結果,臨床提倡使用減毒的結果,臨床積極利用增毒或減效,臨床避免使用:單味藥治療用藥禁忌病證用藥禁忌如表虛自汗、陰虛盜汗者,忌用發(fā)汗藥,以免加重出汗。里寒證忌用寒涼傷陽的清熱藥。陰虛內熱者還須慎用苦寒藥,以免苦寒化燥傷陰。脾胃虛寒便溏者忌用瀉下藥,以免損傷脾胃。陰虧津少者忌用利濕、燥濕藥,以免耗傷津液。腎虛遺尿、遺精者,不宜使用利尿藥。實熱證及陰虛火旺者,忌用助熱傷陰的溫里藥。婦女月經(jīng)過多及出血而無瘀滯者,忌用破血逐瘀之品,以免加重出血。脫證神昏者,忌用香竄耗氣的開竅藥。邪實而正不虛者,忌用補虛藥,以免誤補益疾。脾胃虛弱,痰濕內阻者,忌用滋膩助濕的補血滋陰藥。表邪未解者,忌用妨礙發(fā)汗解表的收斂止汗藥;濕熱瀉痢忌用澀腸止瀉藥;屬濕熱下注之遺精者,忌用助熱斂邪的溫補收澀藥.妊娠用藥禁忌

妊娠用藥禁忌的理由:避免引起墮胎是禁忌的主要理由。除此之外,凡對母體不利、對胎兒不利、對產程不利、對產后兒童生長發(fā)育不利的藥物,對妊娠婦女均當盡量避免使用??偟卣f來,凡對妊娠期的母親和胎兒不安全及不利于優(yōu)生優(yōu)育的藥物,均屬妊娠禁忌藥。妊娠禁忌藥的范圍:一般將妊娠禁忌藥分為禁用藥和慎用藥。禁用藥包括劇毒藥、墮胎作用較強的藥及藥性作用峻猛的藥。如砒石、水銀、馬錢子、川烏、草烏、斑蝥、輕粉、雄黃、巴豆、甘遂、大戟、芫花、牽牛子、商陸、藜蘆、膽礬、瓜蒂、干漆、水蛭、虻蟲、三棱、莪術、麝香等。慎用藥主要是活血化瘀藥、行氣藥、攻下藥及溫里藥等章節(jié)中的部分藥。如牛膝、川芎、紅花、桃仁、姜黃、枳實、枳殼、大黃、番瀉葉、蘆薈、芒硝、附子、肉桂等。

妊娠禁忌藥不宜用作墮胎藥。在我國古代,墮胎是違反我國傳統(tǒng)道德觀念的,所以,前人記載妊娠禁忌藥,是從用藥安全的角度提出的,并不是為了尋找墮胎的有效藥。用這類藥物墮胎,不僅很不安全,而且不一定可靠:首先,從藥物的角度來說,妊娠禁忌藥并非都是具有墮胎作用的藥;其次,由于妊娠婦女存在個體差異,即使使用具有墮胎作用的藥,亦不一定都能取得墮胎效果。服藥時的飲食禁忌一是忌食可能妨礙脾胃消化吸收功能,影響藥物吸收的食物?;疾∑陂g,一般人的脾胃功能都可能有所減弱,因此,應忌食生冷、多脂、粘膩、腥臭、有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妨礙脾胃功能,影響藥物的吸收,使藥物療效降低。

二是忌食對某種病證不利的食物。如生冷食物對寒證,特別是脾胃虛寒證不利;辛熱食物對熱證不利;食油過多,會加重發(fā)熱;食鹽過多,會加重水腫;等等。如服藥期間不忌這類食物,藥物的療效肯定會受影響。

三是忌食與所服藥物之間存在類似相惡或相反配伍關系的食物。如服皂礬應忌茶,因為皂礬為低價鐵鹽(硫酸亞鐵),遇茶中的鞣質,易生成不溶于水的鞣酸鐵,而使藥效降低;服綿馬貫眾應忌油,因為綿馬貫眾系脂溶性藥物,腸中有過多的脂肪存在,則藥物容易被機體吸收,如吸收過多,可導致中毒。中藥的用量用法宋以前方書的劑量,除特別標明大斤兩者外,都可按每兩14g計。宋以后至民國初年,法定衡制基本未變,都可按每兩37g計。民國年間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所用市稱,每斤500g;每斤16兩,每兩31.25g;每兩10錢,每錢3.125g。目前,我國對中藥生藥計量采用公制,即1公斤=1000g。為了處方和配藥,特別是古方的配用需要進行換算時的方便,按規(guī)定以如下近似值進行換算:

1兩(16進位制)=30g

1錢=3g

1分=0.3g

1厘=0.03g

按上述近似值計量,累計16兩只有480g,比市制1斤少20g。由于中藥處方中,單味藥的用量多用錢或兩,很少用斤,所以影響不大.確定劑量的依據(jù)教材中各藥用量項下所標劑量,系臨床用藥時的參考用量。臨床主要依據(jù)所用藥物的特性,臨床應用的需要,病人的具體情況及自然環(huán)境等多方面因素,來確定藥物的具體用量。

給藥途徑:將藥物引入人體的途徑,稱為給藥途徑。機體的不同組織對藥物的敏感性和吸收性能存在差異;藥物在不同組織中的分布、消除情況也不一樣。因此,給藥途徑不同,會影響藥物的吸收數(shù)量、速度和作用強度;有的藥物甚至必須經(jīng)某種途徑給藥,才能發(fā)揮某種作用(如枳實靜脈注射有升壓作用,但口服并無升壓作用;瓜蒂作散劑口服有涌吐作用,但作注射劑皮下、靜脈注射卻無涌吐作用;等等)。中藥的傳統(tǒng)給藥途徑,除口服和皮膚給藥兩種主要途徑外,還有吸入、舌下給藥、直腸給藥、鼻腔給藥、陰道給藥等多種途徑?,F(xiàn)代又增添了皮下注射、肌內注射、穴位注射和靜脈注射等。病證與藥物對給藥途徑的選擇,是通過對劑型的選擇來體現(xiàn)的。臨床用藥,具體選擇何種途徑給藥,不僅要考慮各種給藥途徑的特點,充分發(fā)揮其優(yōu)勢,而且還應注意病證與藥物對給藥途徑的選擇。如靜脈注射給藥,因不需經(jīng)過吸收階段,100%的藥物可直接進入血流而到達全身,故奏效尤為迅速。由于靜脈給藥具有上述特點,所以在治療需要速效時,或病人昏迷或嘔吐不止不能服藥時,所用藥物可作成注射劑經(jīng)靜脈給藥。但若藥物經(jīng)靜脈給藥不能發(fā)揮病情所需的治療作用,則不宜選擇靜脈給藥。如誤服毒物,毒物停留胃中尚未被充分吸收,從給藥途徑的特點與病情的需要的角度來說,適宜選擇靜脈注射的途徑給藥。但假如用瓜蒂涌吐,則不宜選擇靜脈給藥,因為瓜蒂經(jīng)靜脈給藥催吐效果不確實。此外,具有溶血作用的藥(如皂莢)或能凝固蛋白的藥(如明礬),亦不適宜經(jīng)靜脈給藥。

無論通過什么途徑給藥,都需要將藥物加工制成適合醫(yī)療、預防應用的形式,即制成一定劑型?!渡褶r本草經(jīng)》云:“藥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漬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湯酒者,并隨藥性,不得違越?!睂W習中藥學則尤應注意根據(jù)藥物特性的需要來確定藥物的劑型。一般來說,多數(shù)藥物都可根據(jù)劑型的特點,隨病情需要確定其劑型。但部分藥物由于自身的特點,對劑型具有選擇性。如蘆薈,因其味極苦,作湯劑或散劑都難以下咽(散劑入口遇唾液溶化后粘附于舌面亦令人不適),因此內服只宜作丸劑;甘遂,因其瀉下的有效成分不溶于水而不宜作湯劑,用于瀉水逐飲只宜作散劑或丸劑;雷丸,因其驅蟲的有效成分被加熱至60℃以上即會被破壞而失效,因而不宜作煎劑,只宜作丸散劑;蘇合香,因其藥材為半流動性的濃稠液體,不宜作散劑,又因其不溶于水而不宜作湯劑,只宜作丸劑或酒劑;等等。中藥的煎煮中藥的療效除與劑型的類別有關外,還與制劑工藝有密切關系。由于湯劑是臨床最常采用的劑型,并且大多由病家自制,為了保證臨床用藥能獲得預期的療效,醫(yī)家應將湯劑的正確煎煮方法向病家交待清楚。煎藥器具;煎藥用水;加水多少;煎前浸泡;煎煮火候;榨渣取汁.

先煎

有效成分不容易煎出的藥,與不宜久煎的藥同用,入湯劑時,有效成分不易煎出的藥應先煎一定時間后,再納入其余藥物同煎。一般來說,動物角(如水牛角、鹿角等)、甲(如龜甲、鱉甲等)、殼(如海蛤殼、石決明、牡蠣、珍珠母等)類藥物和礦物類藥物(如石膏、磁石、代赭石、龍骨等),大多需要先煎30分鐘左右,再納入其他藥同煎。植物藥中,苦楝皮等有效成分難溶于水的藥,與一般藥同入湯劑時,也需先煎。另外,有的藥久熬可使其毒性降低(如川烏、草烏、附子、雷公藤等),亦應先煎。制川烏、制草烏、制附子應先煎0.5~1小時(至入口無麻味為度),雷公藤應先煎1~2小時,再納入他藥同煎,以確保用藥安全。

后下

含揮發(fā)性有效成分,久煎易揮發(fā)失效的藥物(如金銀花、連翹、魚腥草、肉桂、沉香及解表藥、化濕藥中的大部分藥),或有效成分不耐煎煮,久煎容易破壞的藥(如青蒿、大黃、番瀉葉、麥芽、谷芽、神曲、白芥子、杏仁、鉤藤等),與一般藥同入湯劑時,宜后下微煎,待他藥煎煮一定時間后,再納入這類藥同煎一定時間。有的藥甚至只需用開水浸泡即可,不必入煎(如大黃、番瀉葉用于瀉下通便)。包煎

藥材有毛對咽喉有刺激性及漂浮水面不便于煎煮者(如辛夷、旋覆花等),或藥材呈粉末狀及煎煮后容易使煎液混濁者(如海金沙、蒲黃、五靈脂等),以及煎煮后藥液粘稠不便于濾取藥汁者(如車前子等),入湯劑時都應當用紗布包裹入煎。

另煎

部分貴重藥材(如人參、西洋參、羚羊角等)與他藥同用,入湯劑時宜另煎取汁,再與其他藥的煎液兌服,以免煎出的有效成分被其他藥的藥渣吸附,造成貴重藥材的浪費。

烊化

膠類藥材(如阿膠、鹿角膠等)與他藥同煎,容易粘鍋、熬焦,或粘附于其他藥渣上,既造成膠類藥材的浪費,又影響其他藥的有效成分的溶出,因此應當單獨烊化(將膠類藥物放入水中或已煎好的藥液中加熱溶化)兌服。

沖服

入水即化的藥(如芒硝等)、液體類藥(如蜂蜜等)及羚羊角、沉香等加水磨取的藥汁,不需入煎,宜直接用開水或藥汁沖服。中藥的服藥方法

服藥時間

適時服藥,是合理用藥的重要方面,古代醫(yī)家對此十分重視?!稖罕静荨吩疲骸八帤馀c食氣不欲相逢,食氣消則服藥,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