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邏輯學重慶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教研部INTRODUCTOR:楊長福Emailycfmx@126.comPhoneueto2015,5考核要求1.考試形式:開卷2.總分:100分3.計算方法:卷面:70%;平時:30%(出勤、作業(yè)、討論)參考教材
《現(xiàn)代邏輯導引》
重慶大學出版社第一章緒論一、為什么要學習邏輯學?(Why)二、邏輯學是什么?(What)1、邏輯學的研究對象2、邏輯學研究方法的特點三、怎樣學好邏輯學?(How)四、邏輯思想史(中、西)五、意義和方法一、為什么要學習邏輯學?1、學習邏輯可以提高我們的思維能力生活之中處處有邏;生活之中處處要用到邏輯思維。2、學習邏輯有助于提高我們的科學素養(yǎng)1、學習邏輯可以提高思維能力例1:歌德是18世紀德國的一位著名的文藝大師。
有一位與其文藝思想相左的文藝批評家,生性古怪,態(tài)度傲慢。
—天,歌德與他“狹路相逢”,不期而遇。
這位文藝批評家見歌德迎面走來,不僅沒有有禮貌地打招呼,反而目中無人,高傲地往前直走,并賣弄聰明地大聲說:“我從來不給傻子讓路!”
面對這十分尷尬的情景,歌德鎮(zhèn)定自若、笑容可掬,謙恭地閃避一旁,并機智而禮貌地答道:“呵、呵,我可恰恰相反?!惫首髀斆鞯奈乃嚺u家頓時怔然,討了個沒趣,只得默然離去。
1、學習邏輯可以提高思維能力在這故事里,無論是文藝批評家還是歌德,各自都只說了一句,而且話語非常簡練,極為深刻,話中有理,語中有刺。
他們的對話,體現(xiàn)了演繹推理的三段論法。文藝批評家推理的是:
大前提
我從來不給傻子讓路!
小前提
(你歌德是傻子——省略)。
結
論
(我不給你讓路——行動表明,省略)。
歌德推理的三段論法:
大前提
我可恰恰相反(即我只給傻子讓路)。
小前提
(你文藝批評家是傻子——省略)。
結
論
(我給你讓路——行動表明,省略)。
雖然歌德和文藝批評家都只講了大前提,但由于是當面對話,且輔有一定動作,所以小前提和結論都省略了。
但“聽話聽聲,鑼鼓聽音”,誰都能準確無誤地理解對方的意思。
1、學習邏輯可以提高思維能力例2、傳說古代有位殘暴的國王,有一次抓到一個反對他的人,一定要將這個人處死。國王雖然心里要將反對者處死,但表面上還裝出仁慈的樣子:“讓上帝來決定這個可憐人的命運吧,我允許他在臨刑前說一句話,如果他講的是真話,那么他將受刀斬;如果他講的是假話,那么他將被絞死;只有他的話使我緘默不言,那才是上帝的旨意讓我赦免他?!闭垎栠@個人說一句什么話,才能救自己一命呢?1、學習邏輯可以提高思維能力如果說真話,那么將被刀刑。如果說假話,那么將被絞刑。答案是:“我將被絞死”國王如果判定這句話是真話,那么按照國王的規(guī)定,反對者應當處刀斬。然而,反對者說的是自己“將被絞死”,因而顯然不能算為真話。如果國王判為假話,那么按說假話的規(guī)定,反對者將被絞死,但反對者恰恰就是說自己“將被絞死”,這表明他的話是真話。因此,也不能將反對者的話定為假話。1、學習邏輯可以提高思維能力例3、據(jù)說,愛因斯坦提出過一個邏輯推理題,題目是“土耳其商人和帽子”,內容如下:
有一個土耳其商人,想找個協(xié)助他經(jīng)商的伙伴。有兩個人前來報名。土耳其商人想知道這兩個人中誰更聰明,于是想出一個辦法來測驗他們。他把兩人帶進一間屋子,這間屋子用照明燈,沒有鏡子,也沒有窗戶。商人指著一個盒子說道:“這里面有五頂帽子,兩頂紅的,三頂黑的?,F(xiàn)在我把燈關掉,打開盒子,我們三人每人摸一頂帽子帶在自己頭上。然后我蓋上盒子,打開電燈,你們倆盡快地說出自己頭上的帽子是什么顏色。”
當電燈開亮后,那兩個人看見商人頭上戴一頂紅色帽子。兩人相互看了看,無法判斷。過了一霎那,其中一個喊到:“我的是黑的!”
這個人的判斷是正確的,他于是被選中。親愛的同學們,你們能說出其中的奧妙嗎?1、學習邏輯可以提高思維能力
帽子只有兩種顏色,不是戴紅帽子,就是戴黑帽子。答出的人我們稱為A,沒有答出的是B。假使商人拿的是黑帽子,那就還剩下兩頂紅的,兩頂黑的。AB這兩個應考者就無法做出合乎邏輯的回答。現(xiàn)在商人恰好戴的是紅帽子,就是說還剩一頂紅帽子。假定B看到A戴紅帽子,那他立刻就可推斷自己是戴黑帽子,但是B看見A頭上的帽子后不吱聲,于是A馬上就悟到自己頭上戴
的是黑帽子。
1、學習邏輯可以提高思維能力例4、
某銀行被竊,甲、乙、丙、了四人涉嫌被拘審。偵破結果表明,罪犯就是其中的某一個人。
甲說:“是丙偷的?!?/p>
乙說:“我沒偷。”
丙說:‘我也沒偷。”
丁說;‘如果乙沒有偷,那么就是我偷的?!?/p>
現(xiàn)已查明,其中只有一個說假話。從上述條件可以確定以下哪項成立?
A.甲偷。
B.乙偷。
C.丙偷。
D.丁偷。
E.推不出何人偷。答案是:D2、邏輯有助于提高科學素養(yǎng)“這三十年來,有一個名詞在國內幾乎做到了無上尊嚴的地位,無論懂與不懂的人,無論守舊和維新的人,都不敢公然對他表示輕視或戲侮的態(tài)度。那個名詞就是‘科學’!”
——胡適2、邏輯有助于提高科學素養(yǎng)1915年新文化運動,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公開舉起科學(賽先生)和民主(德先生)的旗幟,進行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文化啟蒙運動。1919年“五四”運動更奏響科學與民主的時代強音。2.1問題:近代中國有科學嗎?“從文化的歷史和影響的廣泛看來,中國的文明是世界上自古以來最偉大的文明,中國人就個人情況來說,從事研究的秉賦是無可置疑的,然而中國科學畢竟是微渺的?!?/p>
——懷特海(《科學與近代世界》)●問題:中國為什么沒有產(chǎn)生出科學?李約瑟博士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一卷二章)向世人提出了這樣的一個問題:“為什么近代科學,亦即經(jīng)得起全世界的考驗,并得到合理的普遍贊揚的伽利略(Galileo),哈維(Harvey),維薩留斯(Vesalius),格斯納(Genser),牛頓(Newton)的傳統(tǒng)(這種傳統(tǒng)注定會成為統(tǒng)一的世界大家庭的理論基礎)是在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而不是在中國或亞洲其他任何地方發(fā)展起來呢?”這個問題被國際科技史界稱為李約瑟問題(NeedhamThesis)?!叭绻覀儼芽茖W理解為理智為其自身而系統(tǒng)地追求的那種獨立的自覺的認識活動,那么就在希臘人中,就在公元前第六世紀的希臘人中,我們第一次找到了這樣的科學?!?/p>
——文德爾班“人是萬物的尺度?!?/p>
——普羅泰哥拉“古今來,人們開始哲理探索,都應起于對自然萬物的驚異,他們先是驚異于種種迷惑的現(xiàn)象,逐漸積累一點一滴的解釋,對于較大問題例如日月與星的運動以及宇宙之創(chuàng)始作出說明。
——亞里斯多德(《形而上學》)●自天子一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孔子《大學》●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窕壑浅觯写髠?。
——《老子》●古人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孔子《大學》1、地域上的原因:●作為歐洲文明源頭的古希臘,由地中海、愛琴海中一系列島嶼組成的內陸多山而土地貧瘠,航海捕撈是希臘人最重要的生產(chǎn)勞動?!裰袊拿靼l(fā)祥于黃河流域,稍后亦見于長江流域,很長時期中國人基本生活于以黃河、長江為軸心的廣大內陸地區(qū)。這個區(qū)域土地肥沃,物產(chǎn)豐富,氣候適宜,總之自然條件比較優(yōu)越。2、語言上的原因:●中國語言文字阻礙了科技的發(fā)展。漢字是象形文字,整體結構,屬綜合型,使得中國人的思維具有綜合性,西歐的拼音文字屬分析型,使得歐洲人善于分析型思維,而這正是科學發(fā)展所必需的。
3、制度上的原因:●自漢董仲舒倡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后,研究儒家經(jīng)典成為學術研究的主要內容。隋唐實行科舉制度后,社會更是通過“學而優(yōu)則仕”的方式,以功名利祿為誘餌,把無數(shù)最優(yōu)秀的本可以鉆研科學的學者吸附到研究“經(jīng)世致用”之列。鉆研自然,致力于發(fā)明創(chuàng)造則被貶為雕蟲小技。
4、精神層面上的原因:●理性精神的缺失問題:科學何以能從黑暗的中世紀走出來并發(fā)生革命?宗教變革:經(jīng)院哲學中的代表人物便是托馬斯·阿奎那。他認為知識的來源有兩個,一是基督教的信仰,一是人類理性所推出的真理。這兩個源頭是相容的,神的存在可以用推理來加以證明。
自然科學的發(fā)展是以兩個偉大的成就為基礎的:一個是希臘哲學家發(fā)明的形式邏輯體系,另一個是近代以來建立起來的以系統(tǒng)的實驗觀察發(fā)現(xiàn)因果關系的實驗方法。
——愛因斯坦●科學的本質特征:理性(也稱為科學理性),科學必須且一定能體現(xiàn)理性。一方面是分析性,即要把自然作為獨立于人之外的一極來研究;另一方面要有系統(tǒng)性,要努力透過現(xiàn)象總結出規(guī)律性,尤其是數(shù)量上的規(guī)律性,而不僅僅是簡單的對現(xiàn)象、經(jīng)驗的描述。
邏輯思維的發(fā)展成為科學產(chǎn)生的一個重要條件的原因:1邏輯思維作為理性思維的基本內容,它構成科學的理性精神的思維工具和建筑材料。2邏輯思維內在地包含有科學的批判精神。3邏輯思維也內在地包含有科學的寬容精神??偨Y:邏輯學是“社會理性化的支柱性學科”,邏輯的缺位意味著理性的缺位,這是邏輯學最根本的人文性質。“邏輯精神”既是科學精神的基本要素,也是民主法治精神的基本要素。建立在邏輯基礎之上的科學理性是科學體系與民主政治的共同基石。邏輯“為一切法之法,一切學之學?!?/p>
——嚴復二邏輯和邏輯學是什么?●邏輯學具有基礎學科、工具學科和人文學科三重性質?!衤?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0世紀70年代把邏輯學確認為與數(shù)學、物理學、化學、天文學以及地球科學、空間科學、生命科學等相并列的基礎學科。后來在該組織發(fā)布的“科技領域國際標準命名法”中,把邏輯學列為一級學科之首?!斑壿嫛币辉~的來源“邏輯”是一個外來詞,它是英文Logic的音譯,而英文Logic又源于希臘文λσγοs(邏各斯),其原意是指思想、言辭、理性、規(guī)律性等。我國近代學者曾將Logic意譯為“論理學”、“理則學”、“名學”、“辯學”、“名辯學”等。第一次將“Logic”譯為“邏輯”是嚴復?!斑壿嫛币辉~的含義
1、指客觀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例如:“搗蛋,失敗,再搗蛋,再失敗,直至滅亡——這是帝國主義和世界上一切反動派對待人民事業(yè)的邏輯?!?、指某種特殊的理論、觀點或看問題的方法。例如:“侵略者奉行的是強盜邏輯”3、指思維的規(guī)律、規(guī)則。例如:“概念要明確,判斷要恰當,推理要合乎邏輯?!?、指邏輯學這門科學。例如:“提高能力,首先要提高思維能力,因此,學習邏輯是十分必要的”二、邏輯學是什么?邏輯學是研究推理和論證的學問。邏輯學就是研究正確推理形式的科學。(所以邏輯學又稱為形式邏輯)。研究目的:將有效推理與無效推理,正確論證與錯誤論證區(qū)分開來。邏輯學是通過研究語言的形式結構來實現(xiàn)對推理形式的研究,它對形式的認定必須借助于對相關語言形式的分析。什么是一個推理?●推理是從一個或者一些已知命題得出新命題的思維活動。一個推理表現(xiàn)為一個陳述句的集合。
陳述句表達命題描述事件例如:“王武當時在案發(fā)現(xiàn)場嗎?
誰表達的是一個推理?是否正確?(1)“張珊是中國公民;張珊已年滿18歲;凡是年滿18歲的中國公民都有選舉權;所以,張珊有選舉權?!保?)“張珊是中國公民;張珊已年滿18歲;凡是年滿18歲的中國公民都有選舉權;張珊有選舉權?!笔裁词峭评??推理不僅是由命題構成的,而且在推理中還包含有“所以”、“因為”、“因此”等特殊詞語,根據(jù)這些詞語,我們可以區(qū)分出哪些命題是前提和哪些命題是結論。而(2)中沒有這樣的語詞,它就僅僅是一個陳述句的集合而不是一個推理。什么是推理?一個推理是正確的當且僅當前提真并且推理有效。一個推理是有效的,必須是前提真結論不可能假。一個論證是正確的,僅當其中的推理是有效的。而一個推理是否有效,只跟推理的形式結構有關。推理的有效性只同形式有關*●[例1]所有金屬都是導電的;所有橡膠不是金屬;所以,所有橡膠不是導電的。所有M是P;所有S不是M;所以,所有S不是P?!馵例2]所有貪污都是犯罪行為;所有搶劫不是貪污;所以,所有搶劫不是犯罪行為。所有M是P;所有S不是M;所以,所有S不是P。什么是語言的形式結構:[例3]所有違法行為都是要受到法律追究的。[例4]所有公民都是民事權利的主體。[例5]所有律師都是懂得法律的。它們卻有共同的形式結構:所有S都是P推理的形式結構[例6]如果磨擦物體,那么物體會發(fā)熱。[例7]如果李司年滿18歲,那么他有選舉權。這二個命題也各有不同的內容,但也有共同的形式結構:如果p,那么q。邏輯真理和邏輯謬誤[例8]張珊在案發(fā)現(xiàn)場,或者不在案發(fā)現(xiàn)場。[例9]張珊在案發(fā)現(xiàn)場,并且又不在案發(fā)現(xiàn)場。
[例8]這種由邏輯形式?jīng)Q定其為真的命題叫做邏輯真理。顯然,邏輯真理是在任何情況下都為真的命題。沒有傳達任何經(jīng)驗的信息的空洞的真命題,它只是同語反復,因此它被稱作“重言式”(tautology)。[例9]這種由邏輯形式?jīng)Q定其為假的命題叫做邏輯謬誤。它被稱作“矛盾式”??偨Y
如果說科學理論的目的是研究和探索真理,那么邏輯學所關注的真理就是邏輯真理。我們后面的分析將說明,所有有效的推理形式都表現(xiàn)為一個邏輯真理。邏輯學就是系統(tǒng)地研究有效推理形式的學問。三、西方邏輯學的發(fā)展簡史古希臘哲學家、邏輯學家亞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在歷史上建立了第一個初級的演繹推理公理系統(tǒng)。1、研究了關于概念和判斷的理論以及直言判斷和模態(tài)命題;2、提出了邏輯的三大思維規(guī)律:矛盾律、排中律、同一律;3、主要貢獻是對三段論的系統(tǒng)研究;4、總結了很多關于論證、反駁謬誤和詭辯的方法。傳統(tǒng)邏輯的發(fā)展英國哲學家培根系統(tǒng)總結和研究了實驗科學方法,奠定了歸納邏輯的基礎并使之蓬勃發(fā)展。其著作《新工具》主要內容:1、提出了整理、分析、比較等科學歸納的“三表法”;2、提出了確定現(xiàn)象因果聯(lián)系的方法,初步建立了歸納推理的理論體系。英國哲學家穆勒提出了探求因果聯(lián)系的五種方法,也就是“穆勒五法”。邏輯學的現(xiàn)代發(fā)展17世紀末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提出把邏輯推理變成數(shù)學演算。英國邏輯學家布爾建立了“邏輯代數(shù)”,首先實現(xiàn)萊布尼茲的設想。德國數(shù)學家、邏輯學家弗雷格較嚴格的構建了一個邏輯演算系統(tǒng)。邏輯學的現(xiàn)代發(fā)展英國著名的哲學家、邏輯學家羅素建立了謂詞演算系統(tǒng)。羅素和懷特?!稊?shù)學原理》中總結前人的成果,使數(shù)理邏輯成為一個新學科。●邏輯學三項劃時代的重大成果1931年德國數(shù)學哥德爾提出了不完全定性定理,它證明了包括數(shù)論在內的一致的形式系統(tǒng)都是不完全的,提出了形式系統(tǒng)的局限性。1933年波蘭邏輯學家塔爾斯基建立了邏輯語義學,在其理論中,區(qū)分了元語言和對象語言,確立了真謂詞的邏輯原則。
1937年英國數(shù)學家、邏輯學家圖靈建立了“圖靈機理論”,第一次為人類提出了計算機應用的理想模型,標志著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哥德爾他的工作否定了他的信仰。-----愛因斯坦他的信仰否定了他的生命。-----呂海林他的工作否定了他的信仰”。開始哥德爾一直堅信“一切數(shù)學定理系統(tǒng)都是可證的”,他的工作開始是為了證明自己的信仰。但是事與愿違:通過縝密的邏輯證明并沒有給他的信仰增加證據(jù),相反一步步的發(fā)現(xiàn)事實開始與信仰背離。他放棄了證明信仰的企圖。于是,一個偉大的定理出現(xiàn)了:《哥德爾定理》。哥德爾定理告訴我們:所謂的理性只不過是建立在有意識或無意識的假設的基礎上的邏輯游戲。很多數(shù)學家在哥德爾提出“哥德爾定理”后,都表示驚訝:其實這個定理大家早就隱約看到輪廓。哥德爾
他的信仰否定了他的生命。
天才在常人看來都是有缺陷的,哥德爾更是這樣。他把工作中的專業(yè)精神帶到了生活當中,不幸的是他并沒有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生活不完全定理”。
在生活中他只信賴他的妻子。一次他的妻子出去旅游,留下他一個人在家里。在這期間哥德爾拒絕其他人為他做飯,理由是不能證明這些人是衛(wèi)生的??蓱z的哥德爾只好自己煮雞蛋吃了。后來他妻子生病住院期間,哥德爾也是同樣拒絕他人為他提供生活上的幫助。最后哥德爾在醫(yī)院里去世后,醫(yī)生給的診斷是:長期營養(yǎng)不良造成身體機能衰竭。哥德爾過分的強調理性的一面,在生活中除了習慣了的東西,任何例外他總要找到理由。可是,證明生活中一切的存在的合理性本身就是類似證明數(shù)學定理系統(tǒng)的完全性。四中國邏輯思想簡史1.《周易》的邏輯思想1.1關于“類”的認識歷程《易》的初始符號是“--”和“—”。同西方不同,它們有確定的內容,即“陰”和“陽”?!?-”和“—”的形成經(jīng)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中國的先人關于“類”的自覺認識,就從這里開始四中國邏輯思想簡史在記數(shù)上,是以3個或6個一組來進行的。對自然數(shù)的刻寫是:
—、═、≡、亖、╳、人、?、“┚┗”、又、?。當“--”、“—”兩個符號出現(xiàn)時,意味著代表兩類的符號的出現(xiàn)。四中國邏輯思想簡史1.2《周易》的符號集:類比思維初始符號“--”和“—”稱為爻(yao)?!柏骋舱?,效此者也?!奔淳哂蟹ǖ墓δ堋X秤址Q爻象,“象者,像也。”總之,“--”、“—”以象形符號的形式對事物效法和模擬。由此形成了三爻一組的8種卦體和六爻一組的64種卦體。世間萬物由此分為八大類和六十四小類。四中國邏輯思想簡史1.2.1八卦的象形類比八卦也稱經(jīng)卦,它們是乾、坤、震、巽(xun)、坎、離、艮、兌。分別代表天、地、雷、風、水、火、山、澤八種物類。具體思維中又可代表具體的物象,如:乾馬、坤牛、震龍、巽雞、坎豕(shi,豬)、離雉、艮狗、兌羊。四中國邏輯思想簡史或者,乾首、坤腹、震足、巽股、坎耳、離目、艮手、兌口。每卦能代表很多事物,如乾為天、為圜、為君、為父、為玉、為金、為寒、為冰、為大赤、為良馬、為老馬、為瘠馬、為駁馬、為木果。中國古人所說的類,只是在某一方面或某一屬性相同。四中國邏輯思想簡史1.2.2六十四卦的象意類比稱為“復卦”、“重卦”。復卦與象意文字相似。由此開始了對一般事物情況的抽象。六爻由下往上分為三部分:初、二爻為“地爻”,三、四爻為“人爻”,五、上爻為“天爻”。復卦的象征意義便通過每一爻在整體中的所處位置得以顯示。每爻還通過與相鄰或相關的爻之間的關系,體現(xiàn)復卦所蘊含的更深一層的意義內容。四中國邏輯思想簡史1.2.3符號推類系統(tǒng)中的語法語言類似西方符號系統(tǒng)中的語法語言。有陽爻、陰爻、經(jīng)卦、復卦、內卦、外卦、上卦、下卦等概念。陽爻為“九”,陰爻為“六”,第一爻為“初”,第六爻為“上”,初、三、五爻位為“陽位”,二、四、上爻位為“陰位”,陽爻居陽位、陰爻居陰位為“得位”,反之為“失位”。四中國邏輯思想簡史每一爻畫的陰、陽爻之間還存在著“承”、“乘”、“比”、“應”、“據(jù)”、“中”等關系。同一卦體中,若陽爻在上,陰爻在下,則此陰爻對于上位的陽爻稱為“承”,上位的陽爻對于下位的陰爻稱為“據(jù)”。若陰爻在上,陽爻在下,則此陰爻對于下位的陽爻稱為“乘”。四中國邏輯思想簡史同一卦體中,初與二同屬“地爻”,三、四同屬“人爻”,五、上同屬“天爻”。于是,初與二、三與四、五與上之間的關系,稱為“比”。由于復卦可分為上下兩經(jīng)卦,所以,初與四、二與五、三與上之間有相互呼應的關系,稱為“應”。因二為下卦之中爻,五為上卦之中爻,故二、五爻位稱“中”,第二、五爻稱為“處中“、”居中“、”得中”。數(shù)字6稱“老陰”,9稱“老陽”。凡此則遵循物極則反的原理,發(fā)生爻變:老陰變陽,老陽變陰。由此一次占筮過程結束便有兩卦:爻變之前為“本卦”,之后為“之卦”。四中國邏輯思想簡史1.3《周易》“推類”的方法1.3.1據(jù)象推理《周易》的推理,以占筮為前提,因為首先獲得的是卦象,所以稱“占卦”。據(jù)象推理,就是通過占卦取象,決斷事情的吉兇。又分為本卦之象與之卦之象兩種。四中國邏輯思想簡史決定據(jù)象推理正確的因素有二:一是必須選準上、下卦的象征對象,保證它們之間的相宜相稱。二是根據(jù)卦象選取的象征必須與所詢內容之間具有類同關系,保證由卦象引申出來的意義與所詢內容在某一方面具有可推理性。四中國邏輯思想簡史1.3.2據(jù)辭推理根據(jù)變爻推類規(guī)則進行的推理。變爻規(guī)則是根據(jù)占筮過程中的變爻數(shù)量,相應選擇卦辭爻辭作為推類依據(jù)的規(guī)則。一卦既成,有7種情況:1)六卦都未遇老陰或老陽,因而沒有爻變。2)有一爻為老陰或老陽,發(fā)生爻變,產(chǎn)生一之卦。四中國邏輯思想簡史3)有兩爻為老陰或老陽,發(fā)生兩次爻變,產(chǎn)生一之卦。4)有三爻為老陰或老陽,發(fā)生三次爻變,產(chǎn)生一之卦。共有20種變化:初爻不變的“前十卦”,初爻變化的“后十卦”。5)有四爻為老陰或老陽,發(fā)生四次爻變。6)有五爻為老陰或老陽,發(fā)生五次爻變。7)六爻都為老陰或老陽,六爻皆變。四中國邏輯思想簡史1.3.3象辭結合推理能彌補前兩種易發(fā)生歧義之不足?!鲜龇椒?,不能保證推理結論的必然正確。四中國邏輯思想簡史2.儒家的邏輯思想2.1孔子的“正名”與推知方法2.1.1“正名”的邏輯意義最早提出“正名”主張:
子路曰:“衛(wèi)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無所茍而已矣?!保ā墩撜Z·子路》)四中國邏輯思想簡史孔子正名本意是“正政”,但在邏輯上也有其地位:說出了“名”與“言”的關系。如果名不正確,言辭就不會通順、達意。這在邏輯上,是言由名致,語句由語詞組成,言的正確性必須依賴于名的正確性。四中國邏輯思想簡史2.1.2“思”(思維)的推知作用孔子一方面要求學生“博學”、“多聞”、“多見”,另一方面又要做到“告諸往而知來者”。這里的“知”即“推知”。這樣,孔子已經(jīng)清楚地認識到了“思”(思維)的“推知”作用。此外,他還提出了“溫故而知新”、“聞一以知十”,這些都揭示了思維從已知推未知的作用。四中國邏輯思想簡史2.1.3推論的方法1)“能近取譬”的推類方法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雍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顏淵》)這里相比的是“人”類。四中國邏輯思想簡史2)“舉一反三”推類方法
舉一隅不以三隅反者,則不復也。(《述而》)
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為政》)四中國邏輯思想簡史2.2孟子的“辯”2.2.1“好辯”、“知言”的邏輯意義“知言”是孟子自己說過的;“好辯”是別人對他的看法?!爸浴迸c“好辯”主要是為他的性善說和仁政的政治觀服務,但在邏輯上也有意義。四中國邏輯思想簡史“好辯”是為了“距楊墨”、“非墨子”而不得已為之,因墨子太善辯。
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說,距诐(bi)行,放淫辭,以承三圣者。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滕文公下》)論辯的目的在于端正人的思想,消滅邪說,反對偏激行為,駁斥荒謬言論。四中國邏輯思想簡史何謂“知言”?
诐辭知其所蔽,淫辭知其所陷,邪辭知其所離,遁辭知其所窮。生于其心,發(fā)于其政,害于其事。(《公孫丑上》)“知言”便是批判各種錯誤言論,指出它們犯了什么錯誤,如何導致錯誤的,以及如何造成政治上的危害。诐、淫、邪、遁四辭,是孟子對“詭辭”的初步概括。四中國邏輯思想簡史2.2.2“知類”與“求故”什么是“類”?
麒麟之于走獸,鳳凰之于飛鳥,太行之于丘垤(die),河海之于行潦,類也,圣人之于民,亦類也。(《公孫丑上》)
故凡同類者,舉相似也。何獨至于人而疑之,圣人與我同類者。故龍子曰:不知足而為履,我所不為蕢(kui)也。履之相似,天下之足同也。(《告子上》)四中國邏輯思想簡史凡是有共同屬性或相似屬性的事物,就構成一類。足之為足,正是有其相似之處,履為適足,也有其相似處,便成為履類。麒麟、走獸;鳳凰、飛鳥;太行、丘垤;河海、行潦,各為一類。圣人與民,是一類?!鞍子鹬滓?,猶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猶白玉之白?!庇?、雪、玉三者不同,但都具有白的性質,因而都屬于白類。四中國邏輯思想簡史此外,一個類可以有不同的小類。如:人類可分出“出類拔萃”的圣人、庸人、“穿逾之類”的壞人?!八?,人也,我亦人也”,堯舜是圣人,圣人亦人,堯舜也是人。這里涉及到了一般、特殊和個別的關系。四中國邏輯思想簡史孟子不僅考察了類同,也考察了類之間的差別性,即即類異?!笆ト恕迸c“穿逾之類”雖同屬人類,但卻有根本不同。由此,孟子揭示了類的共同性、普遍性和差別性,并涉及到了類的屬種關系。四中國邏輯思想簡史孟子接著提出了要“知類”。即要把握住類概念的內容,并將其作為辯說中的有力的邏輯工具。如,關于“不為”與“不能”的區(qū)別:
挾太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笔钦\不能也。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笔遣粸橐?,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類也。(《梁惠王上》)四中國邏輯思想簡史再如:
今有無名之指屈而不信(通伸),有疾痛實事也,如有能信之者,則不遠秦楚之路,為指之不若人也。指不若人,則知惡之;心不若人(指思想、品德不如人),則不知惡,此人之謂不知類也。(《告子上》)在“不若人”上,“指不若人”與“心不若人”屬同類,但若對“指不若人”知道厭惡,而對“心不若人”反而不知道厭惡,就是不知類。四中國邏輯思想簡史孟子對“故”也有論述,要“求其故”(推求所以然):
天下之言信也,則故而已矣。故者以利為本…禹之行水也,行其所無事也。如智者亦行其所無事,則智亦大矣。天之高也,星辰之遠也,茍求其故,千歲之日至,可坐而致也。(《離婁下》)四中國邏輯思想簡史2.2.3“充類”其一,“夫謂非有而取之者盜也,充類至義之盡也?!保ā度f章下》)凡不是自己所有的而去取得它,就是強盜行為,就是充類,即舉相似而推廣到全類。四中國邏輯思想簡史其二,“陳仲子以兄之祿為不義之祿而不食也,以兄之室為不義之室而不居也,避兄離母,處于於陵?!保ā峨墓隆罚┻@種行為不能算廉潔。若算,“充其類”。但是,孟子在這里失于異類相比,違背了異類不比原則,推比失當。四中國邏輯思想簡史2.3荀子的“正名”思想
故王者之制名,名定而實辨,道行而志通,則慎率民而一焉。故析辭擅作名以亂正名,使民疑惑,人多辯訟,則謂之大奸,其罪猶為符節(jié)度量之罪也。故其民莫敢托為奇辭以亂正名,故其民愨(que,誠實)。愨則易使,易使則公。其民莫敢托為奇辭以亂正名,故壹于道法而謹于循令矣,如是則其跡長矣。跡長功成,治之極也,是謹于守名約之功也。(《荀子·正名》)四中國邏輯思想簡史荀子的正名思想是以名為核心,名、辭、辯說為主要內容的一個整體。他說道:
實不喻然后命,命不喻然后期,期不喻然后說,說不喻然后辨(通“辯”)。故期命辨說者也,用之大文也,而王業(yè)之始也。名聞而實喻,名之用也。累而成文,名之麗也。用麗俱得,謂之知名。名也者,所以期累實也。辭也者,兼異實之名以論一意也。辨說也者,不異實名以喻動靜之道也。期命也者,辨說之用也。辨說也者,心之象道也。心也者,道之工宰也。道也者,治之經(jīng)理也。心合于道,說合于心,辭合于說,正名而期,質請(情)而喻,辨異而不過,推類而不悖;聽則合文,辨則盡故;以正道而辨奸,猶引繩以持曲直。是故邪說不能亂,百家無所竄。(《正名》)四中國邏輯思想簡史2.3.1論“名”要正名,必須考察三個問題:
然則所為有名,與所緣以同異,與制名之樞要,不可不察也。(《正名》)
名的性質和作用要正名,就要弄清楚“所為有名”,這便是名的作用和“制名”的必要性。四中國邏輯思想簡史“名也者,所以期累實也?!薄捌?,會也?!薄皶?,合也。期者,要約之意。所以為會合也。”“累,增也?!薄霸稣撸嬉?。凡增益謂之積累?!泵墙?jīng)由約定而增加于實上的東西。相對于事物而言,是指稱事物的名稱;相對于語言而言,是語詞。四中國邏輯思想簡史名不是事物固有的屬性,而是事物之外的、經(jīng)由約定人為而成并附加于事物之上的東西?!爸泼保褐泼灾笇?;“作名”:有作于新名;“命名”:名無固宜,約之以命;“成名”:后王之成名。四中國邏輯思想簡史名的作用:
名聞而實喻,名之用也。累而成文,名之麗也。用麗俱得,謂之知名。即:一是聽到名稱就可以明了它所指稱的事物是什么;二是用名組合成表達思想的文辭。荀子正名思想的重心是政治和倫理方面。邏輯和認識論方面的意義是附帶的。四中國邏輯思想簡史“制名”的認識論基礎通過認識事物的同異而形成不同的名。
然則何緣而以同異?曰:緣天官。凡同類同情者,其天官之意物也同;故比方之疑似而通,是所以共其約名以相期也。形體、色、理,以目異;聲音清濁、調竽奇聲,以耳異;甘、苦、咸、辛、酸、奇味,以口異;香、臭、芬、郁、腥、臊、灑(“漏”,馬臭)、酸(牛臭)、奇臭,以鼻異;疾、養(yǎng)、滄、熱、滑、鈹(“皸”)、輕、重,以形體異;說、故、喜、怒、哀、樂、愛、惡、欲,以心異。心有征知。征知,則緣耳而知聲可也,緣目而知形可也,然而征知必將待天官之當簿其類然后可也。五官簿之而不知,心征之而無說,則人莫不然謂之不知。此所緣而以同異也。四中國邏輯思想簡史
制名的原則和方法制名有二:“循于舊名”;“作于新名”,但都必須懂得“制名之樞要”,即掌握制名的原則和方法。它們有:1)“同則同之,異則異之”與“單”、“兼”之用“同實同名,異實異名”的制名原則:
然后隨而命之:同則同之,異則異之;單足以喻則單,單不足以喻則兼;單與兼無所相避則共,雖共,不為害矣。知異實者之異名也,故使異實者莫不異名也,不可亂也,猶使同實者莫不同名也。四中國邏輯思想簡史2)“遍舉”之“共名”與“偏舉”之“別名”
故萬物雖眾,有時而欲遍舉之,故謂之物。物也者,大共名也。推而共之,共則有共,至于無共然后止。有時而欲偏舉之,故謂之鳥獸;鳥獸也者,大別名也。推而別之,別則有別,至于無別然后止。(《正名》)四中國邏輯思想簡史3)“約定俗成”的制名原則
名無固宜,約之以命,約定俗成謂之宜,異于約則謂之不宜。名無固實,約之以命實,約定俗成謂之實名。名有固善,徑易而不拂,謂之善名。(《正名》)四中國邏輯思想簡史4)“稽實定數(shù)”的制名原則
物有同狀而異所者,有異狀而同所者,可別也。狀同而為異所者,雖可合,謂二實。狀變而實無別而為異者,謂之化:有化而無別,謂之一實。此事之所以稽實定數(shù)也。(《正名》)四中國邏輯思想簡史2.3.2論“辭”與“辯說”
辭的一般性質和作用“辭也者,兼異實名以論一意也?!薄稗o足以見極?!保ā皹O”,本)四中國邏輯思想簡史
辯說的一般性質“辯說也者,不異實名以喻動靜之道也?!?/p>
辯說的構成與要求實不喻然后命,命不喻然后期,期不喻然后說,說不喻然后辯。故期命辯說也者,用之大文也。要求:“心合于道,說合于心,辭合于說,正名而期,質請(情)而喻?!彼闹袊壿嬎枷牒喪?/p>
辯說的原則1)“辯異而不過,推類而不?!?)“聽則合文,辯則盡故”
辯說的方式1)“以類行雜,以一行萬”2)“求其統(tǒng)類”四中國邏輯思想簡史2.3.3論“類”、“故”、“理”1)“類”荀子有關“名”、“辭”、“辯說”的思想都離不開類。荀子的“類”是對墨子“類”的繼承和發(fā)展。首先,事物有不同的類,同類事物有相同的事理和規(guī)律。
物類之起,必有所始…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濕也。草木疇生,禽獸群焉,物各從其類也。(《勸學》)四中國邏輯思想簡史其次,把類看做實現(xiàn)言議談說的基礎和規(guī)范名、辭、辯說的基礎。“言以類使”;“聽斷以類”“其言有類”是“大儒之稽也”。四中國邏輯思想簡史2)“故”、“理”類、故、理乃立辭之“三物”。辯說必須“持之有故,言之成理”,“推類而不?!薄5€必須“辯則盡故”、“言必當理”四中國邏輯思想簡史2.3.4對“三惑”的批判“三惑”是“析此善作名以亂正名”的三種情形:“用名以亂名者”、“用實以亂名者”、“用名以亂實者”。1)“用名以亂名”
“見侮不辱”,“圣人不愛己”,“殺盜非殺人也”,此惑于用名以亂名也。(《正名》)如何避免這種情形?“驗之所為有名而觀其孰行,則能禁之矣?!彼闹袊壿嬎枷牒喪?)“用實以亂名”
“山淵平”,“情欲寡”,“芻豢不加甘,大鐘不加樂”,此惑于用實以亂名者也。(《正名》)如何防之?“驗之所緣以同異而觀其孰調,則能禁之矣?!奔赐ㄟ^感覺器官加以檢驗,合乎事實者則正確。四中國邏輯思想簡史3)“用名以亂實”
非而謁(ye)盈,有牛馬非馬也,此惑于用名以亂實者也。(《正名》)如何禁止這種詭辯?“驗之名約,以其所援,悖其所辭,則能禁之矣?!彼闹袊壿嬎枷牒喪?.4韓非子“矛盾之說”和“刑名”邏輯思想2.4.1“刑名”邏輯思想1)“用一之道,名為首”制定正確的名(名稱、法令、條文等),對治國是重要的。
圣人之所以為治道者三:一曰利,二曰威,三曰名。夫利者所以得民也,威者可以行令也,名者上下之所同道也。非此三者,雖有不急矣。(《韓非子·詭使》)四中國邏輯思想簡史2)“循名而責實”刑名的“參驗”原則是:
循名實而定是非,因參驗而審言辭?!皡Ⅱ灐奔幢容^、驗證。將該原則運用于政治、法治,就是刑名之術:
術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責實,操殺生之柄,課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執(zhí)也。(《定法》)四中國邏輯思想簡史“術”,即是根據(jù)人們的才能授予合適的官職,然后按照官職的職能要求其實際功效,把握生殺大權,考核群臣的才能,這些是君主所必須親自掌握的。
刑名者,言與事也。為人臣者陳而言,君以其言授之事,專以其事責其功。功當其事,事當其言則賞;功不當其事,事不當其言則罰。故群臣其言大而功小者則罰,非罰小攻也,罰功不當名也。群臣其言小而功大者亦罰,非不說于大功也,以為不當名也,害甚于有大功,故罰。(《二柄》)四中國邏輯思想簡史2.4.2“矛盾之說”韓非子對矛盾思想的論述,相當于論述了傳統(tǒng)邏輯中矛盾律的思想。
《難一》《難勢》:在討論賢治與勢治時說出了那一段著名的故事:賣矛與賣盾四中國邏輯思想簡史從“吾楯之堅,物莫能陷”,能推出:
(A)“吾矛不能陷吾楯”。而從“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則能推出:
(B)“吾矛能陷吾楯”。顯然,AB構成矛盾關系。四中國邏輯思想簡史2.4.3二難論式和聯(lián)珠體1)二難論式的普遍采用《難一》、《難二》、《難三》、《難四》、《問勢》、《難勢》、《問田》、《問辯》、《定法》、《顯學》等中常用此法。如《難一》中講了齊桓公的故事:
齊桓公時有處士曰小臣稽,公三往而弗得見。公曰:“吾聞布衣之士,不輕爵祿,無以易萬乘之主;萬乘之主,不好仁義,亦無以下布衣之士?!庇谑峭跬说靡娭?。四中國邏輯思想簡史韓非子對此辯難道:
…仁義者,不失人臣之禮,不改君臣之位者也。使小臣有智能而遁桓公,是隱也,宜刑;若無智能而虛矜桓公,是誣也,宜戳;小臣之行,非刑則戳。四中國邏輯思想簡史這顯然是一個省略了小前提(即:小臣之行,或是隱,或是誣)的二難推理。韓非子常用的二難論式,以完全式和省略式為多。完全式:有完備的大前提、小前提和結論。如《顯學》:
夫無參驗而必者,愚也;弗能必而據(jù)之者,誣也。故明據(jù)先王,必定堯舜者,非愚則誣也。四中國邏輯思想簡史省略式:主要指省略了小前提的二難論式。前述辯難齊桓公的便是一例。再如《孤憤》:
其可以罪過誣者,以公法而誅之;其不可被以罪過誣者,以私劍而窮之。是明法術而逆主上者,不僇于吏誅,必死于私劍矣。四中國邏輯思想簡史2)聯(lián)珠體的創(chuàng)立先列出總綱,即“經(jīng)”,相當于論證中的論題;再逐條解析、列舉例證,即“說”,相當于論據(jù)?!秲葍φf上七術》中有關于“七術”的連珠:
七術:一曰,眾端參觀;二曰,必罰明威;三曰,信賞盡能;四曰,一聽責下;五曰,疑召詭使;六曰,挾知而問;七曰,倒言反事。此七者主之所用也。這是總綱,即“經(jīng)”。以“一”為例進行分論,即“說”:四中國邏輯思想簡史
觀聽不參,則誠不聞,聽有門戶,則誠壅塞。(第一連珠)其說在侏儒之夢見灶,哀公之稱莫眾而迷。故齊人見河伯,與惠子之言“亡其半”也。其患在豎牛之餓叔孫,而江乙之說荊俗也。嗣公欲治不知,故便有敵。是以,明主推積鐵之類,而察一布之患。(第二聯(lián)珠)四中國邏輯思想簡史《解老》論證“禍兮福之所倚”
人有禍則心畏懼,心畏懼則行端直,行端直則思慮熟,思慮熟則得事理。(第一珠)
行端直則無禍害,無禍害則盡天年;(第二珠)四中國邏輯思想簡史
得事理則必成功,盡天年則全而壽;(第三珠)
必成功則富與貴,全壽富貴之謂福,而福本于有禍,(引申)
故曰:禍兮福之所倚,以成其功也。(結論,第四珠)四中國邏輯思想簡史3.名家的邏輯思想注重名的分析和名實關系的考察即是名家。3.1鄧析的思想鄭國大夫,與子產(chǎn)、老子、孔子同時?!安环ㄏ韧?,不是禮儀”(荀子)。辯訟方法和表達技巧,對思維、語言和現(xiàn)實事物的關系進行探討。四中國邏輯思想簡史3.1.1“名”鄧析主張“循名責實”、“按時定名”,對“名”做了最初的探索:
循名責實,實之極也;按實定名,名之極也。參以相平,轉而相成,故得之形名。(《轉辭》)這里有用名正確地指稱實的意思。四中國邏輯思想簡史鄧析還提出了“名不可以外務”的要求,即名與實要保持確定性,不可以任意超越。這是從“治世”的角度提出的:
治世,位不可越,職不可亂,百官有司,各務其刑。(《無厚》)從鄧析關于“名”的思想中還可以看到他的關于“類”的思想。四中國邏輯思想簡史他認為客觀事物可以分為不同的類,各類事物有其相應的名:循不同之名,可得不同類之實;按不同類之實,可定不同之名?!皠又云漕?,安有不應者”,如:
抱薪加火,爍者必先燃;平地注水,濕者必先濡。(《轉辭》)鄧析也注意到了異類事物之間的區(qū)別,從而把“別殊類使不相害”作為“談辯”的基本原則。四中國邏輯思想簡史3.1.2“辯”的初步理論
故談者,別殊類使不相害,序異端使不相亂,諭志通意,非務相乖也。若飾詞以相亂,匿詞以相移,非古之辯也。(《無厚》)四中國邏輯思想簡史“辯”又分為“大辯”和“小辯”:
所謂大辯者,別天下之行,具天下之物,選善退惡,時措其宜,而功立德至矣。
小辯則不然。別言異道,以言相射,以行相伐,使民不知其要。無他故焉,故淺知也。四中國邏輯思想簡史鄧析提出了依不同的辯說對象,可采取靈活多變的論辯方法:
夫言之術:與智者言,依于博;與博者言,依于辯;與辯者言,依于要;與貴者言,依于勢;與富者言,依于豪;與貧者言,依于利;與勇者言,依于敢;與愚者言,依于說。這一方法叫做“依類辯故”。四中國邏輯思想簡史辯說時應持的態(tài)度是:
非所宜言,勿言;非所宜爭,勿爭。因為:
一聲而非,駟馬勿追;一言而急,駟馬不及。故惡言不出口,惡語不留耳,此謂君子也。四中國邏輯思想簡史3.1.3“兩可”及其論證何謂“兩可”?
是有(又)不是,可有(又)不可,是名兩可。(魯勝:《墨辯注序》)《呂氏春秋·離謂》記載了鄧析化解“尸體買賣”的故事,典型地表現(xiàn)了兩可方法的特點:四中國邏輯思想簡史
洧(wei)水甚大,鄭之富人有溺者,人得其死者,富人贖之,其人求金甚多,以告鄧析。鄧析曰:“安之,人必莫之賣矣?!钡盟勒呋贾愿驵囄觥`囄鲇执鹬唬骸鞍仓?,此必無所更買矣?!敝劣谔煊谌?、君于民、兄于弟等之間的“無厚”,同樣是兩可方法的運用。鄧析說道:四中國邏輯思想簡史
天不能屏勃厲之氣,全夭折之人,使為善之民必壽,此于民(人)無厚也;凡民有穿窬(yu)為盜者,有詐偽相違者,此皆生于不足,起于貧窮,而君必執(zhí)法誅之。此于民無厚也。堯、舜位為天子,而丹朱、商均為布衣,此于子無厚也;周公誅管、蔡,此于弟無厚也。推此言之,何厚之有?四中國邏輯思想簡史鄧析在兩可中,大量運用了各種邏輯推理方法。如在“無厚”論中,先提出了四個具體的無厚論題,進而展開演繹論證;然后再進行歸納:“推此言之,何厚之有?”再如:對“圣人不死,大盜不止”論題,他也采用了歸納方法:圣人不死,大盜不止。何以知其然?為之斗斛而量之,則并斗斛而竊之;為之權衡以平之,則并與權衡而竊之;為之符璽以信之,則并與符璽而竊之;為之仁義以教之,則并與仁義而竊之。四中國邏輯思想簡史鄧析還經(jīng)常將依類相推作為論證兩可之說和其他論題的重要方法。他曾以車夫駕車來類比君主的治國:
勢者君之輿,威者君之策,民者君之輪。勢固則輿安,威定則策勁,臣順則馬良,民和則輪利。為國失此,必有覆車奔馬折輪敗載之患,安得不危!四中國邏輯思想簡史3.2惠施的“歷物十事”與“譬”式推論惠施具有豐富的自然科學知識,是一位“以善辯為名”且“善譬”的辯者。3.2.1“歷物十事”的論辯與研究《莊子·天下》記載了惠施“歷物十事”的十個命題,它們是:四中國邏輯思想簡史
歷物之意,曰:至大無外,謂之大一;至小無內,謂之小一。無厚不可積也,其大千里。天與地卑,山與澤平。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大同而與小同異,此之謂小同異;萬物畢同畢異,此之謂大同異。南方無窮而有窮。今日適越而昔來。連環(huán)可解也。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泛愛萬物,天地一體也。四中國邏輯思想簡史十個命題涉及了時間、空間和事物間關系三個方向。1)關于時間:第一,“今日適越而昔來”。“今”“昔”是相對的,相互轉化的。第二,“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太陽剛正中即向西傾斜了。四中國邏輯思想簡史2)關于空間:第一,“至大無外,謂之大一;至小無內,謂之小一”。第二,“南方無窮而有窮”。第三,“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第四,“無厚不可積也,其大千里”。第五,“天與地卑,山與澤平”。四中國邏輯思想簡史3)關于事物之間關系:第一,“連環(huán)可解也”。第二,“泛愛萬物,天地一體也”。第三,“大同而與小同異,此之謂小同異;萬物畢同畢異,此之謂大同異”。四中國邏輯思想簡史3.2.2“譬”的理論與實踐“譬”是依類相推,惠子善譬,《說苑·善說》描述為:
客謂梁王曰:惠子之言事也,善譬。王使無譬,則不能言矣。王曰:諾。明日見謂惠子曰:願(yuan)先生言事,則直言耳,無譬也。惠子曰:今有人于此而不知彈者,曰:“彈之狀若何?”應曰:“彈之狀若彈?!眲t諭乎?王曰:未諭也。于是更應曰:“彈之狀如弓,則以竹為弦?!眲t知乎?王曰:可知矣?;葑釉唬悍蛘f者,固以其所知諭其所不知,而使人知之。今王曰:“無譬”,則不可知矣。王曰:善。四中國邏輯思想簡史《戰(zhàn)國策·魏策》記載了惠子善譬的故事:
田需貴于魏王?;葑釉唬鹤颖厣谱笥?。今夫楊,橫樹之則生,倒樹之則生,折而樹之又生。然使十人樹楊,一人拔之,則無生楊矣。故以十人之眾樹易生之物,然而不勝一人者,何也?樹之難而去之易也。今子雖自樹于王,而欲去子者眾,則子必危矣。四中國邏輯思想簡史惠子把譬定義為“以其所知諭其所不知而使人知之”。其后的《墨經(jīng)》則把這種方法定義為“舉他物而以明之”;東漢時王符的說法是:“夫譬喻也者,生于直告之不明,故假物之然否以彰之?!彼闹袊壿嬎枷牒喪?.3辯者及其“二十一事”“辯者”是勇于向傳統(tǒng)觀念挑戰(zhàn)的學者,鄧析是先驅,稍后墨翟?;葑铀跁r期是辯者最活躍的時期,連同其“歷物十事”,共構成了21個命題,稱為“二十一事”:
卵有毛;雞三足;郢有天下;犬為羊;馬有卵;釘子有尾;火不熱;山出口;輪不碾地;目不見;指不至,至不絕;龜長于蛇;矩不方,規(guī)不圓;鑿不圍枘(rui);飛鳥之景(影),未嘗動也;鏃矢之疾,而有不行不止之時;狗非犬;黃馬、驪牛三;白狗黑;孤駒未嘗有母;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四中國邏輯思想簡史3.3.1名的同異該類命題有三個,主要揭示名與名之間在內涵上的同異性:1)“犬為羊”。犬、羊皆為物,且為動物,又有毛、四足、胎生、哺乳等,故此。2)“狗非犬”。一般認為狗與犬異名而同實,故《墨經(jīng)》有“狗,犬也”,“知狗而自謂不知犬,過也”之說。但《爾雅》:“犬未成豪曰狗”,《說文》:“犬,狗之有縣(懸)蹄者也”。認為狗、犬之間有稍許差別。辯者認為,犬與狗各自獨立為物,皆有其個性,所以“狗非犬”。四中國邏輯思想簡史3)“雞三足”?!豆珜O龍子·通變論》:“謂雞足,一;數(shù)足,二;二而一,故三。謂牛羊足,一;數(shù)足,四;四而一,故五。牛羊足五,雞足三,故曰:‘牛合羊非雞’。”這里的要點是“謂足”和“數(shù)足”的不同:雞、牛、羊都有“謂足一”的屬性,又有“數(shù)足二”和“數(shù)足四”的不同,故“牛羊足五,雞足三”,可見雞不能與牛羊歸為一類。四中國邏輯思想簡史3.3.2名的相對性通過對事物屬性的“兩可”分析,揭示名的相對性。有6個這類命題:1)“火不熱”?;鸬臒崤c不熱,是人在一定條件下的感覺?!赌?jīng)》:“火熱,說在頓?!奔串斀佑|到火,并有所停頓,就是“熱”的感覺;與火保持距離而不接觸,就是“不熱”的感覺。若就后一情形作為判斷標準,則“火不熱”。四中國邏輯思想簡史2)“目不見”。目之見物,必有光亮度和距離等條件,若不具備這樣的條件,如在漆黑的夜晚或距離過遠,就會“視而不見”,即“目不見”。3)“龜長于蛇”。有些大龜并不比蛇短。若以部分的大龜與部分的小蛇做比較,便可有“龜長于蛇”的不完全歸納論斷。四中國邏輯思想簡史4)“山出口”。同“山與澤平”相應,”出口“指個別山峰超出了一般山脈的高度。5)“鑿不圍枘”?!拌彙?,榫眼;“枘”,榫頭。該命題揭示的是鑿和枘之間的相合關系具有相對意義。6)“矩不方,規(guī)不可以為圓”。矩,畫方的儀器,曲尺;規(guī),畫圓的儀器,圓規(guī)。方與圓是相對的,方中有圓,圓中有方。四中國邏輯思想簡史3.3.3名的轉化通過對事物轉化的分析,揭示名的可變性。該類命題有9個:1)“卵有毛”;2)“馬有卵”3)“白狗黑”4)“丁子有尾”.無尾的“丁子”即蛤蟆是從“有尾”的蝌蚪轉化而來的。四中國邏輯思想簡史5)“孤駒未嘗有母”:孤駒,失去母馬的幼駒6)“飛鳥之影,未嘗動也”。7)“鏃矢之疾,而有不行不止之時”8)“輪不碾地”9)“黃馬、驪牛,三”。“黃馬”,一類;“驪?!?,一類,兩者不同類,但可歸入更大的類,而成為三個類。四中國邏輯思想簡史3.3.4有窮、無窮的問題這類命題有3個:1)“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2)“郢有天下”:“郢”,楚國的國都。3)“指不至,至不絕”。四中國邏輯思想簡史3.4尹文的“形名”思想尹文,戰(zhàn)國齊人。注重形名關系、名實關系和名的分類辯察。前承鄧析之脈,后啟公孫龍之學。著作有《尹文子》,有《大道》(上下)篇,但其真?zhèn)斡袪幾h。四中國邏輯思想簡史3.4.1形、名關系事物的普遍規(guī)律為“道”:“大道無形”;有形的具體事物為“器”、“形”;稱謂具體事物的名稱為“名”。它們的關系是:先有道,后有器(形),而后“稱器有名”:
大道不稱,眾必有名。(形)生于不稱,則群形自得其方圓。名生于方圓,則眾名得其所稱也。(《大道(上)》)四中國邏輯思想簡史這表示,“無形”不用名去稱謂,有形之物皆有其名。有形之物生于道,各具一定形態(tài);名來自于有形之物,各個都是其相應之物的稱謂。名有“正形”的作用。由此他提出了“形正由名,則名不可差”的要求。怎樣才能“名不可差”呢?四中國邏輯思想簡史
有形者必有名,有名者未必有形。形而不名,未必失其方圓黑白之實;名而無形,不可不尋名以檢其差。故亦有名以檢形,形以定名,事以檢名。察其所以然,則形備名之于事物,無所隱其理矣。(《大道(上)》)因此,名與形是不能混淆的。尹文說道:四中國邏輯思想簡史
名者,名形者也:形者,應名者也。然形非正名也,名非正形也,則形之于名,居然別矣。不可相亂,亦不可相無。(《大道(上)》)尹文的正名是“正形名”,他說道:“形名者,不可不正也?!彼闹袊壿嬎枷牒喪?.4.2名、實關系尹文從“名不可差”的要求出發(fā),考察了名實關系的復雜性,指出要注意名實之間并不一一相符的諸種情形。這些情形有:1)“悅名而喪實”只滿足于虛名而不究其實。說齊宣王只有“三石”之力但因“好射”而被左右虛夸為不下“九石”之力,于是他“終身自以為九石”。其實,“三石,實也;九石,名也。宣王悅其名而失其實?!彼闹袊壿嬎枷牒喪?)“違名而得實”齊人黃公“好謙卑”,其二女“皆國色”,卻“常謙辭毀之以為丑惡”,于是“丑惡之名遠布,年過而一國無聘者”,嫁不出去了。衛(wèi)國一鰥夫因“窮不擇妻”而“時冒娶之”,才知其女“果國色”。尹文評論道:“國色,實也;丑惡,名也。此違名而得實者也?!彼闹袊壿嬎枷牒喪?)得名而失實有楚人以“山雉”假冒“鳳凰”叫賣,有人愿出“十金”買鳳凰,楚人不賣,后以“加倍”之金成交。打算將其作為祥瑞神鳥“獻楚王”,不料“經(jīng)宿而鳥死”,悔恨。不因“惜金”而“惟恨不能得以獻楚王”。后楚王感動,“厚賜之”且“過于買鳥之金十倍”。四中國邏輯思想簡史4)同名不同實故事1:“莊里丈人”的長子名“盜”,次子名“毆”。一次長子出門,其父在后連呼“盜!盜!”被捕快聽見而遂將其長子捆綁起來;于是其父又急呼次子之名:“毆!毆!”,不料次子又被捕快所打。四中國邏輯思想簡史故事2:“康衢長者”之書童名“善搏”,其犬名“善噬”。聞聽此名,“賓客不過其門者三年”;后該書童與犬之名,又“賓客往復”。故事3:鄭人稱“玉未理者”為“璞”,周人則稱“鼠未臘者”為“璞”。當周人將其璞賣給鄭國玉器商后才知“乃鼠也”,于是原物退還。四中國邏輯思想簡史3.4.3名的分類和名、分的察辯在名的分類上,《墨經(jīng)》分為“達”、“類”、“私”三種;荀子分為“單”、“兼”兩種,然后又分為“共”、“別”。尹文則“名有三科”:
一曰命物之名,方圓黑白是也;二曰毀譽之名,善惡貴賤是也;三曰況謂之名,賢愚愛憎是也。四中國邏輯思想簡史對于名、分的辯察,尹文提出了“先正名分,使不相侵雜”和“定此名分,則萬事不亂”的要求,對名作了彼我的分析:
今親賢疏不屑,賞善而罰惡,賢不屑善惡之各宜在彼。親疏賞罰之稱宜在我。我之與彼,又復一名,名之察者也。我愛白而憎黑,韻商而合徵,好膻而惡焦,嗜甘而逆若苦。白黑、商徵、膻焦、甘苦,彼之名也;愛憎、韻合、好惡、嗜逆,我之分也。定此名分,則萬事不亂也。(《大道(上)》)四中國邏輯思想簡史3.5公孫龍的“正名”理論公孫龍,戰(zhàn)國趙國人。集名家之大成,提出了完整的名學理論。3.5.1正名思想的基礎公孫龍的哲學思想有:1)“物莫非指”通過對“物”、“指”、“物指”等概念的論述,以及對“物莫非指”的論證,表明了他對事物與人的觀念之間關系的看法。四中國邏輯思想簡史(1)關于“物莫非指”“物”:“天地與其所產(chǎn)焉,物也?!奔纯陀^世界中所存在的各種事物?!爸浮保杭础坝^念”,“指也者,天下之所無也;物也者,天下之所有也?!薄爸浮迸c“物”相對,指是以物為對象的觀念。四中國邏輯思想簡史“指”的用法有二:一是表示以物為對象的觀念,即指物之意;二是表示作為觀念對象的物,即意之所指。于是可以理解命題:
物莫非指,而指非指。四中國邏輯思想簡史(2)關于“非指”和“物指”“非指”的含義有二:非能指和非所指。“非能指”即非觀念,不是觀念的東西。“天下無指,而物不可謂指也。不可謂指者,非指也?!币馑际牵翰淮嬖谀苤?,物也不能叫能指。不能叫能指,就是非能指。四中國邏輯思想簡史“非所指”就是不作為觀念對象的東西?!扒曳蛑腹套詾榉侵浮?。意思是能指本身就是非所指,即觀念本身就不是觀念的對象?!拔镏浮奔础爸概c物”:“指與物,非指也。使天下無物指,誰徑謂非指?”“指與物”,即與指相合之物,也就是作為某一概念對象之物,就是所指。“物指”主要是區(qū)分非能指和非所指。四中國邏輯思想簡史(3)關于“物莫非指”這里的“指”為所指,即觀念的對象。“物莫非指”的意思是:天下萬物都是所指,也即,天下萬物在人的頭腦中都有與之相對應的觀念。為什么呢?
天下無指而物不可謂指者,非有非指也。非有非指者,物莫非指也。四中國邏輯思想簡史2)“堅白石二”公孫龍從認識論角度論證了堅與白的“相離”關系,強調感覺在認識過程中的重要作用?!秷园渍摗凡捎弥骺蛯q的形式,論客主張“堅白石三”,論主主張“堅白石二”。其中,論主的話語反映了公孫龍的觀點。四中國邏輯思想簡史(1)論證“堅白石二”由于“堅”和“白”是彼此分離的,所以對于“堅白石”人們或者只能舉出“堅”、“石”這二者,或者只能舉出“白”、“石”這二者。這便是“堅白石二”
“無堅得白,其舉也二;無白得堅,其舉也二?!薄皥园纂x”是論證“堅白石二”的依據(jù),公孫龍從存在、感覺、思維的角度進行了論證。四中國邏輯思想簡史從存在的角度:
物白焉,不定其所白;物堅焉,不定其所堅。不定者兼,惡乎其石也?從感覺的角度:
視不得其所堅而得其所白者,無堅也。拊不得其所白而得其所堅者。無白也。四中國邏輯思想簡史從思維的角度:
且猶白以目以火見,而火不見,則火與目不見,而神見。神不見,而見離。堅以手,而手以捶,是捶與手知,而不知,而神與不知,神乎?是謂之離焉?!吧瘛保慈说男闹?。四中國邏輯思想簡史(2)“堅白離”是公孫龍正名思想的認識論基礎屬于樸素的經(jīng)驗論者?!爸浮?,即觀念,是聯(lián)系名與實的中介。四中國邏輯思想簡史3.5.2“正名”理論1)名實理論的基本范疇(1)物、實、位、正
天地與其所產(chǎn)焉,物也。物以物其所物而不過焉,實也。實以實其所實而不曠焉,位也。出其所位,非位。位其所位,正也?!拔铩奔纯陀^事物;“實”乃作為名的稱謂對象的物;“位”是說實和被看做實的物應當一致;“位其所位”便是“正”。四中國邏輯思想簡史(2)“名”的定義
夫名,實謂也。知此之非此也,知此之不在此也,則不謂也。知彼之非彼也,知彼之不在彼也,則不謂也。四中國邏輯思想簡史2)“正名”說(1)“正名”的定義其正者,正其所實也,正其所實者,正其名也。(2)“正名”的原則
其名正,則惟乎其彼此焉。謂彼而彼不惟乎彼,則彼謂不行;謂此而此不惟乎此,則此謂不行。其以當不當也。不當而當,亂也。四中國邏輯思想簡史
故彼彼當乎彼,則惟乎彼,其惟行彼;此此當乎此,則惟乎此,其謂行此。其以當而當也。以當而當,正也。故彼彼止于彼,此此止于此,可。彼此而彼且此,此彼而此且彼,不可。(3)“正名”的方法
以其所正,正其所不正;以其所不正,疑其所正?!捌洹保皩崱币?;“疑”為“定”;“其所正”乃實所確定的物的范圍;“其所不正”乃實的范圍之外的物。四中國邏輯思想簡史3.5.3正名理論的展開和說明1)“白馬非馬”是名與名的關系
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馬非馬?!鞍遵R”之名不是“馬”之名。四中國邏輯思想簡史2)以“名”論“白馬非馬”
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馬非馬。3)以“實”論“白馬非馬”
求馬,黃、黑馬皆可致,求白馬,黃、黑馬不可致。使白馬乃馬也,是所求一也。所求一者,白馬不異馬也。所求不異,如黃、黑馬有可有不可,何也?可與不可,其相非,明。故黃、黑馬一也,而可以應有馬,而不可應有白馬,是白馬之非馬,審矣!四中國邏輯思想簡史4)以名實關系論“白馬非馬”
馬未與白為馬,白未與馬為白。合馬與白,復名白、馬,是相與以未相與為名,未可。故曰:白馬非馬。四中國邏輯思想簡史4.墨家的邏輯思想4.1墨家辯學與邏輯4.1.1墨家辯學重視和研究“談辯”。西晉時魯勝研究了《墨子》中的《經(jīng)》、《說》四篇(《經(jīng)(上)》、《經(jīng)(下)》以及與此對應的《說(上)》、《說(下)》),稱其為《墨辯》。四中國邏輯思想簡史“墨辯”之稱含義有二:一是《辯經(jīng)》確為墨子著述篇名之合稱;二是魯勝以“辯”屬“經(jīng)”,稱其為四篇,又冠以《墨辯》之名,是要明確和突出四篇所論之主題。墨家順應“正形名”的需要,對言談論辯做了集中的研究與闡發(fā),使之成為專門的學問——辯學?!澳又鴷?,作辯經(jīng)以立名本?!彼闹袊壿嬎枷牒喪?.1.2辯學乃“談辯”之學先秦時之“辯”既指明辨是非的論辯,也指一般的言議談說。此時稱為“辯者”,“辯學”及“墨家辯學”之名是后人提出的。后人用“辯”統(tǒng)括墨家的“談辯”,用“辯學”指墨家“談辯”之學。四中國邏輯思想簡史對于“談辯”,墨子是這樣說的:
治徒娛,縣子碩問于墨子曰:“為義孰為大務?”子墨子曰:“譬若筑墻然,能筑者筑,能實壤者實壤,能欣者欣,然后墻成也。為義猶是也,能談辯者談辯,能說書者說書,能從事者從事,然后義事成也?!薄罢勣q”、“說書”、“從事”,是實現(xiàn)墨家理想(推行義事)的三項重要工作,也是墨家成員應具備的三種能力,以及培養(yǎng)自身的三科學問。四中國邏輯思想簡史“談辯”包括“談”和“辯”?!罢劇蹦恕把哉劇保强陬^講述。所謂“使人之吻(唇),助己言談”,“言,口之利也”?!稗q”指論辯,其本質是“對諍”,是分持“是”、“非”之說的兩方之間的對諍?!稗q,爭彼也”,“辯也者,或謂之是,或謂之非”。四中國邏輯思想簡史4.1.3辯學與邏輯梁啟超:“西語的邏輯,墨家叫做‘辯’?!蹦q與邏輯相等同。郭沫若:二者有別。事實上,二者既有別,也有聯(lián)系。四中國邏輯思想簡史4.2墨辯論“名”言談論辯的三個相聯(lián)系的部分是:“以名舉實,以辭抒意,以說出故?!薄罢f”由“辭”組成,因為“說”是借助作為“故”(理由)的“辭”去成立另一個“辭”的過程。“說”與“辭”又是由“名”而成。四中國邏輯思想簡史4.2.1“名”1)什么是“名”所以謂,名也;所謂,實也。2)“名”的含義(內涵)與所指(外延)代表事物的符號。其意義有二:所指事物的性狀特征等與所指之事物。四中國邏輯思想簡史4.2.2“名”之種類1)達名、類名、私名這是依據(jù)“名”指稱對象的范圍而劃分。
名,達、類、私。(名)物,達也,有實必待之名也命之。馬,類也,若實也者必以是名也命之。臧,私也,是名止于是實也。四中國邏輯思想簡史2)形貌名、居運名、量數(shù)名這是根據(jù)“名”所指稱事物的性征所做的劃分:
以形貌命者,必智是之某也,焉知某也;不可以形貌命者,惟不智是之某也,智某可也。諸以居運命者,荀入于其中者皆是也,去之因非也。諸以居運命者,若鄉(xiāng)里齊荊者皆是。諸以形貌命者,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節(jié)能oem合同范例
- 代銷售合同范例
- 明星代言簽約合同范例
- 兩兄弟宅基地合同范例
- 居間勞務派遣合同范例
- 銅仁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數(shù)字場景設計與表現(xiàn)》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銅川職業(yè)技術學院《數(shù)學教學技能與訓練》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同濟大學《刑法學(一)》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人教版小學數(shù)學五年級下冊 3 3《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同步練習
- 鎮(zhèn)江2024年江蘇鎮(zhèn)江揚中市公安局招聘警務輔助人員47人歷年參考題庫(頻考版)含答案解析
- 天津理工大學操作系統(tǒng)實驗2
- 幼兒園大班認識人民幣課件
- 青島版二年級上冊數(shù)學知識點匯總
- 學校安保服務管理理念及服務內容措施
- 公路工程竣工文件資料立卷歸檔整理細則
- 漢譯巴利三藏相應部3-蘊篇
- Q∕SY 05592-2019 油氣管道管體修復技術規(guī)范
- 高中地理-地形對聚落及交通線路分布的影響2課件-湘教版必修1
- 復盤TJX看國內折扣零售業(yè)發(fā)展機遇
- 變電站電氣設備簡介
- OBE理念與人才培養(yǎng)方案制定ppt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