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蘇教版科學(2017)一~六年級下冊教學計劃及教學進度表一年級下冊教學計劃及教學進度表2022—2023學年第二學期班級:一年級任課教師:×××一、教學目標(一)掌握基本的科學知識,形成初步的科學觀念初步認識科學的本質;掌握與認知水平相適應的科學知識,初步形成基本的科學觀念,并能用于解釋有關的自然現象、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二)掌握基本的思維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學思維能力掌握分析與綜合、比較與分類、抽象與概括、歸納與演繹、聯想與想象、重組思維、發(fā)散思維、突破定勢等基本的思維方法及其在科學領域的具體應用;能基于經驗事實抽象概括出理想模型,具有初步的模型理解和模型建構能力;能合理分析與綜合判斷各種信息、事實和證據,運用證據與推理對研究的問題進行描述、解釋和預測,具有初步的推理與論證能力;能對不同觀點、結論和方案進行質疑、批判、檢驗和修正,進而提出創(chuàng)造性見解和方案,具有初步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三)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具有初步的探究實踐能力掌握觀察、實驗、測量、推理、解釋等基本的科學方法;形成科學探究的意識,理解科學探究是探索和了解自然、獲得科學知識、解決科學問題的主要途徑,理解科學探究涉及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訂計劃、搜集證據、處理信息、得出結論、表達交流和反思評價等要素,具有初步的科學探究能力;理解技術與工程涉及明確問題、設計方案、實施計劃、檢驗作品、改進完善、發(fā)布成果等要素,具有初步的技術與工程實踐能力;能根據自身特點制訂合理的學習計劃,監(jiān)控學習過程,反思學習過程與結果,具有初步的自主學習能力。(四)樹立基本的科學態(tài)度,具有正確的價值觀和社會責任感具有對自然現象的好奇心和探究熱情;能大膽提出自己的見解,并基于證據和邏輯得出結論,實事求是;不迷信權威,敢于大膽質疑,追求創(chuàng)新;善于與他人合作和分享,包容不同的觀點;熱愛自然、珍愛生命,具有保護環(huán)境、節(jié)約資源、推動生態(tài)文明建設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責任感;能對與科學技術相關的社會熱點問題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尊重科學,反對迷信;遵守科學與技術應用的公共規(guī)范、法律法規(guī)和倫理道德,維護自身和他人的合法權益,捍衛(wèi)國家利益。二、教學重點和難點本冊科學包含四個單元,共12課,但是卻包含了13個核心概念的分布:1.物質的結構與性質2.物質的變化與化學反應3.物質的運動與相互作用4.能的轉化與能量守恒5.生命系統(tǒng)的構成層次6.生物體的穩(wěn)態(tài)與調節(jié)7.生物與環(huán)境的相互關系8.生命的延續(xù)與進化9.宇宙中的地球10.地球系統(tǒng)11.人類活動與環(huán)境12.技術、工程與社會13.工程設計與物化在以上13個涉及的概念中,1、2、5、6、7、8、10、11是本學期的重點知識,但是在教學中如何把握學生掌握的度,既不過于淺顯,讓一年級學生感覺沒有在科學通過探究得到成就感,也不能加大教學難點,讓學生望而卻步,所以在教學中引導并激發(fā)學生通過多種感官觀察及生活經驗來系統(tǒng)、科學的學習本冊科學知識,并引導及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通過自主觀察并思考生活中事物間的聯系,學習、認識事物的方法,也引導學生通過科學探究,既養(yǎng)成良好的科學探究習慣與科學思維,同時也認識到我們美好的世界,是需要學生自己去愛護、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三、教學策略1.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給課堂教學創(chuàng)設良好的環(huán)境。學生學習的常規(guī)的培養(yǎng)和訓練是保證教學質量的前提。從擺放科學書及實驗用具開始,引導學生如何聽講、如何記錄實驗報告單、如何創(chuàng)新科學作業(yè)并將所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都是在每節(jié)課中潛移默化、循序漸進的引導、培養(yǎng)學生的過程。在課堂上采取循序漸進的方式,逐步引導學生會獨立思考、敢于提問、認真傾聽別人的意見、樂于表達自己的想法等內在的學習品質。通過本學期的學習,建立一個良好的開端,以后的學習中仍應充分關注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將此目標貫穿在教學的全過程中。2.重視學生的生活經驗和體驗,并結合課程知識和能力目標設計進行教學設計。在教學活動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注意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fā),在實際生活中引導與科學間的聯系,引導并讓學生認識到學科學是真正來源于生活,并應用于生活中。并捕捉有教育意義的內容,根據課程標準的各項規(guī)定制定教學計劃和教案,全面地,整體地實現課程目標,幫助兒童展開活動。3.兒童的科學探究習慣及科學素養(yǎng)的形成、知識和能力的發(fā)展、經驗的積累是一個連續(xù)的過程。通過學生適宜接受的生動活潑的游戲活動形式,通過學生直接參與探究實驗的方式,實現自我的,主動的教育過程,將科學探究認識轉化為學生自覺的將科學知識應用于生活的思維,并對現有的事物敢于質疑,敢于打破常規(guī),敢于創(chuàng)新的能力。4.建構合理、科學的獎勵制度,讓學生學正確認識到自己教好的學習習慣及科學探究能力對自己科學學習的幫助。在獎勵機制上采取多元的評價方式鼓勵學生,讓每個學生在這種機制中都有獲得成功的機會,感受成功的喜悅,從而培養(yǎng)起學習科學的興趣和自信心。5.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聯系當地和兒童的實際,及時的把社會中新的信息、科學技術,新的科學研發(fā)成果、兒童生活中新的問題和現象等吸收到課程內容中去,不斷提高科學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生動性,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四、學情分析一年級學生活潑好動,思維敏銳,與上學期相比,經過半年的科學教育,有了一定的課堂常規(guī);與二、三年級學生相比,又有較強的創(chuàng)新思維,所以在教授中,既要引導學生繼續(xù)保持較好的科學探究習慣,又要保護并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及好奇心。引導并培養(yǎng)學生科學探究欲、讓學生在學生科學常識的基礎上,學習科學家思考問題的方式。真正做到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的教育真諦。五、教學進度安排表周次教學內容課時教學要求教學重點教學難點教具學具實踐活動1-2周疫情居家學習情況反饋3-6周第一單元石頭與泥土1.石頭11.觀察石頭,會從多個方面描述石頭的特征。2.會按照某一個特征給一堆石頭分類,進一步認識石頭的特征。3.意識到石頭是一種重要的物質,舉例說出石頭的用途。4.對石頭和研究石頭的活動感興趣,樂于分享發(fā)現。重點:對石頭的特征作結構行觀察和描述。難點:用科學的語言描述石頭的特征。學生分組材料:1.具有多種特征的一套石頭。2.托盤、放大鏡。1.觀察并描述石頭。2.給石頭分類。2.玩泥巴11.能意識到泥土是地球上一種重要的物質。2.通過篩泥土的活動,知道天然的泥土中混雜著各種物體,泥土是由顆粒大小不同的物質組成的。3.通過做泥塑的活動,感受泥的特點。重點:在玩中感受泥土的特點。難點:學習用泥土做一個泥塑物品。學生分組材料:1.用于采集泥土的小鏟子和塑料盆。2.泥土、培養(yǎng)皿、白色托盤。3.篩孔由大到小的三種規(guī)格的篩子。4.用于和泥的容器。1.采集泥土。2.篩泥土。3.做泥塑。3.沙子與黏土11.能夠指出什么是沙子,什么是黏土。2.學會描述并區(qū)別干沙子和干黏土的特征。3.能夠描述沙子和黏土滲水現象的不同,并試著作出解釋。4.能夠舉例說出沙子和黏土的用途。重點:能夠描述并比較沙子和黏土的特征。難點:做沙子和黏土滲水的實驗并試著解釋所看到的現象。學生分組材料:1.干沙子和干黏土若干。2.用于篩去黏土的器材:廣口瓶、鋁箔、皮筋、針、培養(yǎng)皿。3.用于做滲水實驗的器材:過濾杯、燒杯、水。1.從土壤中分離出黏土。2.描述并區(qū)分干沙子和干黏土。3.做滲水實驗。7-9周第二單元水4.水是什么樣的11.熟練運用各種感官辨認哪一杯是水,說出水的基本特征:沒有顏色、沒有氣味、沒有味道、透明等。2.通過把同樣多的水倒入不同的瓶子,知道水沒有固定的形狀;通過用手接水,在手背上滴水,知道水可以流動。3.學會用氣泡圖呈現對水的特征的認識。重點:熟練運用多種感官進行觀察、辨別等活動,說出水沒有顏色、沒有氣味、沒有味道、透明等特征及水沒有固定的形狀,可以流動。難點:用科學的詞匯對水的特征進行描述,用氣泡圖的方式加以呈現。1.教師材料:白醋、水、牛奶、白糖水各一杯,嘗味棒。2.學生分組材料:不同形狀的瓶子、滴管、裝有水的燒杯。1.運用各種感官觀察并描述白醋、水、牛奶、白糖水。2.觀察不同瓶子里的水,感知水沒有固定形狀。3.在手背滴水,感知水的流動。5.玩轉小水輪11.學習利用生活中的材料和簡單工具組裝一個可以轉動的小水輪。2.能有意識地通過公平對比,發(fā)現水位的高低、水流量的大小會影響小水輪轉動的快慢。3.通過看圖片和相關視頻,了解人類對水力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重點:知道水有力量,并嘗試通過實驗發(fā)現水位的高低、水流量的大小會影響小水輪轉動的快慢。難點:在讓小水輪轉得更快的活動中,能有意識地進行公平對比。1.教師材料:人類對水力資源利用的相關圖片、視頻。2.學生分組材料:厚約2厘米的胡蘿卜1段、塑料片4片、鐵軸1根,水槽架子、漏斗2個、橡皮管1根、水杯、水。1.自制小水輪。2.探究影響小水輪轉動快慢的因素。6.鹽和糖哪兒去了11.能觀察并描述物質放進水里的溶解和不溶解現象。2.舉例說明有些物質可以溶解在水中,而有些物質很難溶解在水中。3.能通過過濾的方法發(fā)展對溶解特征的認識。4.意識到溶解在人們生活中的廣泛性和重要性,體驗研究溶解現象的樂趣,激發(fā)進一步探究溶解問題的興趣。重點:觀察并描述物質在水中的溶解和不溶解現象。難點:能通過過濾的方法發(fā)展對溶解概念的認識。1.學生分組材料:鹽、紅糖、沙子、面粉、燒杯、夾子、紗布、攪拌棒。1.觀察并比較鹽、紅糖、沙子在水中的變化。2.觀察并比較鹽和面粉在水中的變化。11-12周第三單元空氣7.找空氣11.通過在不同地點裝空氣的活動,發(fā)現我們周圍有一種能將袋子撐得鼓鼓的東西。2.通過做袋子里的空氣放出來的活動,調動多種感官,感知空氣的存在。3.通過憋活動,知道人類的生存離不開空氣。重點:知道我們的周圍有空氣。難點:運用多種方法、調動多種感覺器官,感知空氣的存在。1.學生分組材料:保鮮袋、自封袋4個、安全圖釘、口哨、水槽。1.把空氣裝進袋子。2.尋找空氣的存在。3.認識空氣是生命之源。8.這里面有空氣嗎11.通過猜想和驗證空瓶中是否含有空氣,知道一些物品的內部空間里有空氣。2.通過猜測和驗證粉筆、石塊等物品中是否有空氣,知道一些物品的孔隙中有空氣。3.通過拓展活動,能夠嘗試用多種方法檢測空桶中是否有空氣,進一步感知空氣的存在。重點:知道一些物品的內部空間和孔隙中有空氣。難點:認識到一些物品的內部空間和孔隙中有空氣。1.學生分組材料:水槽、塑料瓶、粉筆、石塊、海綿、磚塊、彈珠、鑰匙、螺絲。1.尋找瓶子里的空氣。2.尋找生活中常見物體里的空氣。9.空氣是什么樣的11.通過玩氣球的活動,知道空氣沒有固定的形狀。2.通過把瓶子里的空氣移到水杯里和用氣球里的空氣吹紙屑的活動,知道空氣會流動。3.通過與水的類比,運用多種感官比較全面地描述空氣的特點。重點:認識空氣在顏色、狀態(tài)、氣味等方面的特點。難點:知道空氣沒有固定的形狀、空氣會流動。1.學生分組材料:不同形狀的氣球、氣筒、水槽、礦泉水瓶、杯子、紙屑。1.觀察不同形狀的氣球,認識空氣沒有固定的形狀。2.松開氣球口,認識空氣會流動。13—16周第四單元動物與植物10.形形色色的動物11.通過動物圖片、知道動物是形形色色的,能說出一些生活中常見動物的名稱。2.在猜謎、模仿等游戲活動中,學會用多種方法初步描述動物的主要特征。3.愿意與其他同學交流、分享科學學習的樂趣。4.意識到生命是寶貴的,要珍愛生命。重點:認識自然界中形形色色的動物。難點:用多種方法初步描述動物的主要特征。1.教師材料:動物圖片、多媒體課件、記錄紙等。1.猜動物。2.同桌合作描述動物猜動物。11.多姿多彩的植物11.通過圖片、標本或者實物說出常見植物的名稱。2.通過測量樹的粗細、拓樹皮、用鼻子聞等多種方法,初步認識并描述植物的特征。3.通過討論,意識到植物的生命也是寶貴的,要珍愛生命。重點:認識自然界中多姿多彩的植物。難點:用多種方法初步描述植物的主要特征。1.教師材料:植物圖片、植物視頻資料、多媒體課件、記錄紙等1.觀察并描述植物。2.根據線索尋找植物。12.動物·人11.通過觀察與比較,發(fā)現人和動物的相同和不同之處。2.通過討論,發(fā)現人和靈長類動物的相同和不同之處。3.通過交流,認識到人與智能機器人的不同之處。重點:歸納人和動物的共同特征。難點:比較人和機器人的相同和不同之處。1.教師材料:圖片、視頻資料、多媒體課件、記錄紙等1.根據圖片分類。2.探究人與動物的相同和不同點。17-18周專項學習11.通過閱讀法布爾的故事,了解科學家研究科學問題的過程。2.通過研究一個問題,讓學生經歷一個完整的科學探究過程。重點:研究一個問題,交流展示自己的發(fā)現。難點:提出一個可以研究的問題。1.教師材料:介紹法布爾研究昆蟲的故事的圖片和視頻。1.閱讀法布爾的故事。2.進一步研究一種動植物。19-21周期末復習蘇教版科學(2017)二年級下冊教學計劃及教學進度表2022—2023學年第二學期班級:二年級任課教師:×××一、教學目標(一)掌握基本的科學知識,形成初步的科學觀念初步認識科學的本質;掌握與認知水平相適應的科學知識,初步形成基本的科學觀念,并能用于解釋有關的自然現象、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二)掌握基本的思維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學思維能力掌握分析與綜合、比較與分類、抽象與概括、歸納與演繹、聯想與想象、重組思維、發(fā)散思維、突破定勢等基本的思維方法及其在科學領域的具體應用;能基于經驗事實抽象概括出理想模型,具有初步的模型理解和模型建構能力;能合理分析與綜合判斷各種信息、事實和證據,運用證據與推理對研究的問題進行描述、解釋和預測,具有初步的推理與論證能力;能對不同觀點、結論和方案進行質疑、批判、檢驗和修正,進而提出創(chuàng)造性見解和方案,具有初步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三)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具有初步的探究實踐能力掌握觀察、實驗、測量、推理、解釋等基本的科學方法;形成科學探究的意識,理解科學探究是探索和了解自然、獲得科學知識、解決科學問題的主要途徑,理解科學探究涉及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訂計劃、搜集證據、處理信息、得出結論、表達交流和反思評價等要素,具有初步的科學探究能力;理解技術與工程涉及明確問題、設計方案、實施計劃、檢驗作品、改進完善、發(fā)布成果等要素,具有初步的技術與工程實踐能力;能根據自身特點制訂合理的學習計劃,監(jiān)控學習過程,反思學習過程與結果,具有初步的自主學習能力。(四)樹立基本的科學態(tài)度,具有正確的價值觀和社會責任感具有對自然現象的好奇心和探究熱情;能大膽提出自己的見解,并基于證據和邏輯得出結論,實事求是;不迷信權威,敢于大膽質疑,追求創(chuàng)新;善于與他人合作和分享,包容不同的觀點;熱愛自然、珍愛生命,具有保護環(huán)境、節(jié)約資源、推動生態(tài)文明建設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責任感;能對與科學技術相關的社會熱點問題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尊重科學,反對迷信;遵守科學與技術應用的公共規(guī)范、法律法規(guī)和倫理道德,維護自身和他人的合法權益,捍衛(wèi)國家利益。二、教學重點和難點本冊科學包含四個單元,共12課,但是卻包含了13個核心概念的分布:1.物質的結構與性質2.物質的變化與化學反應3.物質的運動與相互作用4.能的轉化與能量守恒5.生命系統(tǒng)的構成層次6.生物體的穩(wěn)態(tài)與調節(jié)7.生物與環(huán)境的相互關系8.生命的延續(xù)與進化9.宇宙中的地球10.地球系統(tǒng)11.人類活動與環(huán)境12.技術、工程與社會13.工程設計與物化在以上13個涉及的概念中,1、3、5、6、7、12、13是本學期的重點知識,但是在教學中如何把握學生掌握的度,既不過于淺顯,讓二年級學生感覺沒有在科學通過探究得到成就感,也不能加大教學難點,讓學生望而卻步,所以在教學中引導并激發(fā)學生通過多種感官觀察及生活經驗來系統(tǒng)、科學的學習本冊科學知識,并引導及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通過自主觀察并思考生活中事物間的聯系,學習、認識事物的方法,也引導學生通過科學探究,既養(yǎng)成良好的科學探究習慣與科學思維,同時也認識到我們美好的世界,是需要學生自己去愛護、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三、各單元設計意圖第1單元《它們是什么做的》設計意圖:材料的發(fā)現、發(fā)明及利用是人類文明進步的產物。材料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材料與能源、信息并稱為人類社會發(fā)展的三大支柱。因此,引導學生盡早了解材料的發(fā)展。基本性能及其主要用途,是現實生活的必然要求。物質、物體、材料是物質科學領域最基本的三個概念。物體是具象化了的物質。材料是功能化了的物質?!墩n程標準》中要求,從低年級開始引導學生認識常見材料的基本性能和主要用途,隨著年級的升高,逐漸理解物體具有一定的特征,材料具有一定的性能這些概念,在此基礎上,促使學生逐步建立“世界是物質的”這一大概念。第2單元《玩磁鐵》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從生活發(fā)現邁向科學認識。兒童對世界充滿了好奇,在不斷地進行探索,并在探索過程中獲得和積累寶貴的發(fā)現。然而,這些發(fā)現零碎、分散,缺乏條理,不成體系,往往停留在現象上。不能深入規(guī)律與原理層面,從而導致難以長期保存、快速調取、充分利用,就磁鐵而言,兒童在生活中會接觸多種形狀的磁鐵和用磁鐵做成的器具,出于好奇,他們曾經把玩過這些東西,并嘗試采取多種方法用這些東西來吸引其他物體,留下了一次次具體的感性體驗。如果止步于此,則談不上全面認識磁鐵,了解磁鐵的特征和性質,更談不上學會運用磁鐵。出于以上思考,本單元從磁性、磁極兩個方面出發(fā),針對兒童的年齡特點,以“玩”為載體,編排結構化的教學內容,組織兒童調用過去的零散生活經驗,在動手實踐和思考中形成對磁鐵較全面的認識。指導學生將學習與應用有機地結合起來,由于兒童的大部分學習源于實踐生活,同時學習也是為了將所學用于生活實際,因此。本單元將工程技術的有關內容融入教學活動設計,不僅介紹磁鐵的運用,還在組織兒童認識指南針組成部分的基礎上,指導他們自制指南針,以及用自制的指南針辨認方向,力求實現學與用的統(tǒng)一。第3單元《土壤與生命》設計意圖:本單元主要通過觀察、調查、實踐、實驗、記錄、交流、研討等途徑,豐富學生對生命科學、地球與宇宙科學領域的認識,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土壤不僅是地球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孕育了生命,如土壤里的植物和小動物——蚯蚓、螞蟻、蜘蛛、蜈蚣、蝸牛等。通過具體指導學生開展栽小蔥、養(yǎng)螞蟻等實踐活動,并對植物和動物進行仔細觀察和記錄,幫助學生充分認識到植物的生命過程需要水分和養(yǎng)料。小動物和土壤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通過搜集資料和分析研討等途徑,進一步了解生活在不同環(huán)境中的植物都只有生存的基本需求,也使學生在科學實踐科學研究活動中發(fā)展提出問題、收集證據、處理信息、得出結論和分享交流等科學探究的技能,以及保持對大自然充滿好奇心的科學態(tài)度。第4單元《打開工具箱》設計意圖:技術與工程是本次《課程標準》修訂的一個重要領域,而談到技術工程,必定繞不開工具的使用,因為工資本身就是技術的物化形態(tài),從工具的使用價值來說,它是人類勞動的一種手段的幫助與延伸,是勞動者借以提供工作效率、節(jié)省勞力的手段。人類與其他哺乳動物很重要的一個區(qū)別,就是人類會制造并使用工具。工具的使用在學生的周圍隨處可見,所以在小學階段認識并學會使用一些常見工具是很有必要的。本單元通過認識周圍常見的一些工具,并了解其功能,讓低年級學生學會使用工具,對材料進行簡單加工。學習的方式是將工具的使用與一些具體的工程任務結合在一起,如坐小板凳、做小溫室,同時強調工程設計進一步凸顯工程技術在整個小學科學學習中的重要地位。打開工具箱就是打開一般家庭常用的工具箱,這些工具基本以五金工具為主,對于現在的孩子來說,親手釘一根釘子或者擰一顆螺絲的機會比較少,所以有必要加強這方面的學習,強化他們對工具的認識以及實際的使用,這也是培養(yǎng)克服困難的能力和堅韌意志的重要一課專項學習《像科學家那樣》設計意圖:小學科學課程的總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并為他們繼續(xù)學習、成為合格公民和終身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這就意味著科學課程不能只教給學生科學知識,更重要的是讓他們認識到科學是什么,科學家怎么做科學,小孩子怎么學著科學家的樣子做科學。科學的核心在于其方法,科學方法是研究者用以考察自然界的步驟、程序,是科學家群體在長期的科學研究工作中總結出來的。科學方法創(chuàng)造了科學知識,體現著科學的精神與態(tài)度,彰顯著科學的本質與價值。對小學生進行科學方法的教育,是小學科學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環(huán)??茖W方法的學習當然要滲透在科學知識的學習中,但是只做到這一點還遠遠不夠,采用某種系統(tǒng)的、顯性化的方法進行科學方法教育,對小學生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乃至理解科學的本質都是必要的,因此本套教材在每一冊都設計了“專項學習”,構成專門的能力訓練板塊。又鑒于小學科學課程中實際上存在科學與工程這兩類既有聯系又有區(qū)別的活動,本套教材中的“專項學習”分別著眼于工程實踐能力的“像工程師那樣”和針對科學探究能力的“像科學家那樣”兩個系列。本次的科學探究活動主題從《土壤與生命》單元“養(yǎng)螞蟻”的學習活動中拓展而來。以中國古代科學家沈括研究植物開花的故事為例,引導學生學著科學家的樣子,提出一個通過觀察實驗可以研究的科學問題,帶著這個問題尋找證據、收集和整理信息,向全班展示自己的發(fā)現,和同學分享交流研究所得并合理質疑。從學生在整個小學階段科學探究能力發(fā)展的角度來看,本冊的活動緊接一年級的科學探究專項學習并有所提升,抓住了科學探究的三個主要環(huán)節(jié)——提出問題、尋找證據和分享交流,讓學生經歷一個完整的科學探究過程。四、教學策略1.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給課堂教學創(chuàng)設良好的環(huán)境。學生學習的常規(guī)的培養(yǎng)和訓練是保證教學質量的前提。從擺放科學書及實驗用具開始,引導學生如何聽講、如何記錄實驗報告單、如何創(chuàng)新科學作業(yè)并將所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都是在每節(jié)課中潛移默化、循序漸進的引導、培養(yǎng)學生的過程。在課堂上采取循序漸進的方式,逐步引導學生會獨立思考、敢于提問、認真傾聽別人的意見、樂于表達自己的想法等內在的學習品質。通過本學期的學習,建立一個良好的開端,以后的學習中仍應充分關注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將此目標貫穿在教學的全過程中。2.重視學生的生活經驗和體驗,并結合課程知識和能力目標設計進行教學設計。在教學活動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注意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fā),在實際生活中引導與科學間的聯系,引導并讓學生認識到學科學是真正來源于生活,并應用于生活中。并捕捉有教育意義的內容,根據課程標準的各項規(guī)定制定教學計劃和教案,全面地,整體地實現課程目標,幫助兒童展開活動。3.兒童的科學探究習慣及科學素養(yǎng)的形成、知識和能力的發(fā)展、經驗的積累是一個連續(xù)的過程。通過學生適宜接受的生動活潑的游戲活動形式,通過學生直接參與探究實驗的方式,實現自我的,主動的教育過程,將科學探究認識轉化為學生自覺的將科學知識應用于生活的思維,并對現有的事物敢于質疑,敢于打破常規(guī),敢于創(chuàng)新的能力。4.建構合理、科學的獎勵制度,讓學生學正確認識到自己教好的學習習慣及科學探究能力對自己科學學習的幫助。在獎勵機制上采取多元的評價方式鼓勵學生,讓每個學生在這種機制中都有獲得成功的機會,感受成功的喜悅,從而培養(yǎng)起學習科學的興趣和自信心。5.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聯系當地和兒童的實際,及時的把社會中新的信息、科學技術,新的科學研發(fā)成果、兒童生活中新的問題和現象等吸收到課程內容中去,不斷提高科學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生動性,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五、學情分析二年級學生活潑好動,思維敏銳,與上學期相比,經過一年半的科學教育,有了一定的課堂常規(guī)與一定的科學素養(yǎng);但與三年級學生相比,又有較強的創(chuàng)新思維及跳躍性思維,所以在教授中,既要引導學生繼續(xù)保持較好的科學探究習慣,又要保護并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及好奇心。引導并培養(yǎng)學生科學探究欲、讓學生在學生科學常識的基礎上,學習科學家思考問題的方式。真正做到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的教育真諦。六、教學進度安排表周次教學內容課時教學要求教學重點教學難點教具學具實踐活動1-2周疫情居家學習情況反饋3-6周第一單元它們是用什么做的1.認識常見材料11.識別身邊常見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2.能夠辨認玻璃、陶瓷、石材、布料、木材、紙、塑料、金屬等材料。3.能描述常見材料的優(yōu)點。重點:識別生活中常見的材料。難點:辨認物品的組成材料。學生分組材料:常見的材料:布料、木材、石材、塑料、金屬(鐵皮、銅片、鋁片)、陶瓷、紙、玻璃。1.觀察教室或家里物品的組成材料。2.辨認材料并給它們歸類。3.觀察文具袋和文具是用什么材料做出的。4.觀察鞋子的組成材料并交流選用材料的原因。2.各種各樣的杯子11.能舉例說出做杯子的各種材料的簡單特點。2.能說出保溫杯各部分材料的特點和作用。3.能提出類似的問題和相應的解決方法。重點:觀察、描述不同材料的特點。難點:針對不同材料的特點,提出類似的問題和相應的解決方法。學生分組材料:紙杯、塑料杯、陶瓷杯、玻璃杯、不銹鋼杯、木杯。1.交流幾種杯子是用什么材料做出的。2.觀察并描述各種材料制成的杯子的不同。3.思考如何想辦法彌補材料缺點的問題。4.分析保溫杯的各部分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并根據材料的特點說出選擇這些材料的理由。3.神奇的新材料11.發(fā)現荷葉不沾水、水滴卷走荷葉上粉筆灰的奇特現象。2.能用蠟燭火焰熏黑紙杯底,并發(fā)現蠟燭黑灰不沾水、水滴卷走黑板上粉筆灰的奇特現象。3.知道一些新材料給人類生產生活帶來的便利。重點:了解一些新材料及其用途。難點:用蠟燭火焰熏黑紙杯底。學生分組材料:干荷葉、滴管、紙杯、燒杯(裝少量水)、蠟燭、粉筆、火柴、記錄單等。1.在荷葉上滾水滴。2.在蠟燭黑灰上滾水滴。7-9周第二單元玩磁鐵4.磁鐵的吸力11.知道磁鐵能吸鐵和鎳,能隔空、隔物吸鐵。2.知道磁鐵在生活中的一些用途。3.在“玩”中感受科學樂趣。重點:用多種方法研究磁鐵。難點:在研究中發(fā)現磁鐵吸鐵的特點。學生分組材料:磁鐵、各種物體、鋼珠、鐵釘、尺、回形針、練習本、裝有水的燒杯等。1.用磁鐵吸金屬物品。2.用多種方法研究磁鐵。5.磁鐵的兩極11.知道磁鐵的磁極吸力最大,磁極能指示南北,同極相斥和異級相吸。2.根據磁鐵指南北的現象,能標示出磁鐵上的S極、N極。3.利用所學進行分析,知道磁懸浮列車的懸浮原理。重點:研究磁極間的相互作用規(guī)律。難點:讓懸吊的條形磁鐵自由旋轉并逐漸靜止。學生分組材料:各種磁鐵、大頭針、懸吊支架、沒有磁極標志的條形磁鐵、輪子、圓棒等。1.觀察磁鐵的形狀。2.用整塊磁鐵靠近一層大頭針。3.懸吊條形磁鐵,觀察它靜止時磁極的指向。4.讓兩塊磁鐵的磁極相互靠近。6.自制指南針11.認識指南針的結構,知道指南針的使用方法。2.能自制指南針,會使用自制指南針辨別方向。3.了解指南針的應用,知道用現代網絡定位系統(tǒng)辨別方向的新方法。重點:自制指南針。難點:用指南針辨別方向。學生分組材料:指南針、鋼珠、磁鐵、軟木塞、小水盆、記號筆、即時貼等。1.學習使用指南針。2.自制指南針。3.用自制指南針辨別方向。10-12周第三單元土壤與生命7.栽小蔥11.知道小蔥的生長需要一些基本條件。2.能觀察并描述不同環(huán)境中小蔥的生長變化。3.知道大自然中植物生長的需求。重點:發(fā)現小蔥生長需要的基本條件。難點:運用已有知識照料好小蔥。學生分組材料:小蔥、塑料量筒、彩色皮筋、棉球、水等。1.比較小蔥的生長狀況并猜想原因。2.觀察并記錄一棵小蔥一天的“喝水”量。8.養(yǎng)螞蟻11.觀察并描述螞蟻生活環(huán)境,知道螞蟻的生存需要一些基本條件。2.能親自動手養(yǎng)螞蟻。3.愿意與同學交流螞蟻的有趣發(fā)現。重點:觀察并描述螞蟻的生活環(huán)境。難點:養(yǎng)好螞蟻。學生分組材料:螞蟻工坊、螞蟻、食物、記錄單、放大鏡等。1.找螞蟻、捉螞蟻。2.養(yǎng)螞蟻。9.尋找土壤中的小動物11.知道土壤中生活著蚯蚓、螞蟻、鼴鼠、隱翅蟲、輪蟲、線蟲等小動物。2.能從生活地點、行為、食性等方面來觀察一種土壤中的小動物。重點:知道土壤里生活著許多小動物。難點:懂得土壤與生命息息相關。學生分組材料:放大鏡、記錄單等。1觀察一些土壤中小動物的圖片。2.觀察一種小蟲子的生活。13—16周第四單元打開工具箱10.認識工具11.認識工具箱里的一些常用工具,如錘子、螺絲刀、老虎鉗等。2.學會使用一些簡單的工具,如羊角錘、尖嘴鉗等。3.認識到同一種工具也有不同的樣式和不同的功能。重點:認識工具箱的常見工具,能夠學會使用一些簡單的工具。難點:利用簡單工具完成小任務。學生分組材料:工具箱、小鐵釘、鉛筆、木板、鐵絲等。1.認識工具箱里的常見工具,說說它們的用途。2.選擇合適的工具完成不同的任務。11.擰螺絲11.知道螺絲有不同的種類。2.知道擰不同的螺絲要選擇不同的螺絲刀。3.學會使用一些簡單的工具。重點:認識多種多樣的螺絲,選擇合適的螺絲刀擰螺絲。難點:制作小板凳。學生分組材料:各種各樣的螺絲、印泥、一字與十字螺絲刀、小板凳制作材料。1.觀察螺絲,給螺絲分類。2.做小板凳。12.做個小溫室11.能夠選擇合適的材料和工具,設計并制作小溫室。2.在做小溫室的活動中體會到工程設計的重要性。重點:選擇合適的材料和工具,設計并制作小溫室。難點:利用現有條件設計小溫室,并繪出簡單設計圖。學生分組材料:木棒、打包帶、雙面膠、透明膠、橡皮筋、鐵絲、塑料薄膜、訂書機、剪刀、尖嘴鉗、小盆栽等。1.認識溫室。2.做個簡單的小溫室。17-18周專項學習:像科學家那樣11.能提出一個自己可以觀察和實驗研究的科學問題,在研究中能尋找證據,在交流中能用證據說話,合理質疑同學的看法。2.了解科學探究的三個注意環(huán)節(jié):提出問題、尋找證據、分享交流。3.通過閱讀沈括研究植物開花的故事以及分享自己的發(fā)現,激發(fā)科學探究的愿望。重點:像沈括那樣研究問題,并分享交流自己的發(fā)現。難點:提出一個自己能研究的問題,并尋找證據教師材料:介紹沈括研究植物開花故事的圖片和視頻。1.了解沈括及其對植物開花環(huán)境的研究。2.提出并研究問題,分享交流。19-21周期末復習蘇教版科學(2017)三年級下冊教學計劃及教學進度表2022—2023學年第二學期班級:三年級任課教師:×××一、教學目標(一)掌握基本的科學知識,形成初步的科學觀念初步認識科學的本質;掌握與認知水平相適應的科學知識,初步形成基本的科學觀念,并能用于解釋有關的自然現象、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二)掌握基本的思維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學思維能力掌握分析與綜合、比較與分類、抽象與概括、歸納與演繹、聯想與想象、重組思維、發(fā)散思維、突破定勢等基本的思維方法及其在科學領域的具體應用;能基于經驗事實抽象概括出理想模型,具有初步的模型理解和模型建構能力;能合理分析與綜合判斷各種信息、事實和證據,運用證據與推理對研究的問題進行描述、解釋和預測,具有初步的推理與論證能力;能對不同觀點、結論和方案進行質疑、批判、檢驗和修正,進而提出創(chuàng)造性見解和方案,具有初步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三)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具有初步的探究實踐能力掌握觀察、實驗、測量、推理、解釋等基本的科學方法;形成科學探究的意識,理解科學探究是探索和了解自然、獲得科學知識、解決科學問題的主要途徑,理解科學探究涉及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訂計劃、搜集證據、處理信息、得出結論、表達交流和反思評價等要素,具有初步的科學探究能力;理解技術與工程涉及明確問題、設計方案、實施計劃、檢驗作品、改進完善、發(fā)布成果等要素,具有初步的技術與工程實踐能力;能根據自身特點制訂合理的學習計劃,監(jiān)控學習過程,反思學習過程與結果,具有初步的自主學習能力。(四)樹立基本的科學態(tài)度,具有正確的價值觀和社會責任感具有對自然現象的好奇心和探究熱情;能大膽提出自己的見解,并基于證據和邏輯得出結論,實事求是;不迷信權威,敢于大膽質疑,追求創(chuàng)新;善于與他人合作和分享,包容不同的觀點;熱愛自然、珍愛生命,具有保護環(huán)境、節(jié)約資源、推動生態(tài)文明建設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責任感;能對與科學技術相關的社會熱點問題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尊重科學,反對迷信;遵守科學與技術應用的公共規(guī)范、法律法規(guī)和倫理道德,維護自身和他人的合法權益,捍衛(wèi)國家利益。二、教學重點和難點本冊科學包含四個單元,共12課,但是卻包含了13個核心概念的分布:1.物質的結構與性質2.物質的變化與化學反應3.物質的運動與相互作用4.能的轉化與能量守恒5.生命系統(tǒng)的構成層次6.生物體的穩(wěn)態(tài)與調節(jié)7.生物與環(huán)境的相互關系8.生命的延續(xù)與進化9.宇宙中的地球10.地球系統(tǒng)11.人類活動與環(huán)境12.技術、工程與社會13.工程設計與物化在以上18個涉及的概念中,1、3、5、6、7、8、10、12、13是本學期的重點知識,但是在教學中如何把握學生掌握的度,既不過于淺顯,讓三年級學生感覺沒有在科學通過探究得到成就感,也不能加大教學難點,讓學生望而卻步,所以在教學中引導并激發(fā)學生通過多種感官觀察及生活經驗來系統(tǒng)、科學的學習本冊科學知識,并引導及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通過自主觀察并思考生活中事物間的聯系,學習、認識事物的方法,也引導學生通過科學探究,既養(yǎng)成良好的科學探究習慣與科學思維,同時也認識到我們美好的世界,是需要學生自己去愛護、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三、各單元設計意圖第1單元《植物的一生》設計意圖:植物是生命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植物對自然界中物質和能量的循環(huán)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動物和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植物遍布我們的周圍,為我們提供食物、氧氣和美好的環(huán)境,研究植物是我們認識自然、利用自然的重要內容。對于兒童來說,植物是熟悉而陌生的,他們知道植物的存在卻很少有目的地去觀察和了解植物,對植物的構造和各部分的形態(tài)與功能缺乏研究與認識。兒童對植物的認識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一年級下學期,學生認識了形形色色的植物,初步了解了植物、動物和人之間的關系。二年級下學期學生栽小蔥,通過觀察并記錄小蔥每天的喝水情況,了解到水是小蔥生長的基本需求,也初步了解到盆栽植物的生長有不一樣的基本需求。本單元要讓學生在低年段栽小蔥活動的基礎上,以種為載體,從觀察植物生命的某個階段延伸到觀察植物的一生,實現對植物生命歷程的認識。學生將通過親手種植番茄或黃瓜,觀察并記錄植物的生長過程,了解植物的生命周期,認識植物的構造和各部分的功能,為四年級學習植物的營養(yǎng)與繁殖,六年級學習生態(tài)平衡打下基礎。本單元精選了番茄和黃瓜這兩種既常見又各有典型特征的植物作為種植和觀察對象,按照自然順序編排內容,從播種到收獲,按照兩種植物的生長過程依次展開對其根、莖、葉形態(tài)的觀察和作用的探究,最后抽象概括出綠色開花植物生長過程的共同特征。從學習目標上看,本單元既注重學生動手實踐能力、觀察記錄能力、實驗探究能力的提升,也注重學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培養(yǎng)。第2單元《植物與環(huán)境》設計意圖:從遺傳學的角度而言,生物的多樣性與環(huán)境有著密切的關系,它是在遺傳與變異的過程中,接受自然選擇的結果,具體表現為變異的物種能適應生存環(huán)境就得以存活,否則便面臨死亡。這樣一來,存活下來的物種便具有了適應生存環(huán)境的形態(tài)、結構和生理機制。從研究生物對環(huán)境適應性的難度而言,由于植物基本上是定位生存,不會像動物那樣頻繁地移動位置甚至進行長距離的遷徙,所以研究植物對環(huán)境的適應性要比研究動物對環(huán)境的適應性簡單一些,也比較容易得出結論,適合作為小學科學的學習內容,也便于小學生進行研究。學生在生活中或多或少對植物的多樣性有所認識,在一年級下學期也學過《多姿多彩的植物》。在此基礎上,學生會產生更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們希望對諸如各種各樣的植物“是長在哪里的”“為什么會長成這樣”等疑問作出解答。為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從建構知識體系的角度出發(fā),教材以植物對環(huán)境的適應性特征為主體內容,選取幾種學生較為了解的環(huán)境——沙漠中、水里、石頭上,指導學生在動手活動和閱讀資料中了解其中一些典型植物的形態(tài)、結構和生理機制,讓他們懂得植物適應環(huán)境的一些初步知識,并為以后的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第3單元《聲音的奧秘》設計意圖:聲音對于地球上的動物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如果沒有聲音,整個世界便會沉浸于一片靜寂當中,動物將失去感知環(huán)境的一個重要渠道。我們隨時隨地生活在充滿聲音的環(huán)境里,無論是否在感知或愿意感知,聲音都客觀存在,并對我們的生活產生極大的影響。研究聲音現象是自然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小學生認識客觀世界必不可少的基礎內容之一,對于幫助兒童了解、認識外部世界有著重要的意義。本單元圍繞認識聲音的產生、傳播及聲音的特征等進行一系列的探究活動,引領學生感悟、研究、認知聲音的奧秘。聲音無疑是每個人都“司空見慣”甚至“充耳不聞”的,從嬰兒時期就早已“耳熟能詳”了。但聲音究竟是怎么產生的,又是如何傳播的,很多人對此缺少思考,對兒童而言尤其如此。他們對聲音現象、變化過程的知識積累不足,形象思維缺乏,概念模糊。本單元通過系列科學探究活動解答聲音的產生、傳播與變化這三大疑惑,用活動體驗糾正偏見,也為初中學段學習聲音規(guī)律提供知識基礎與實踐經驗,使學生樂于參與到聲音現象的科學探究活動中來。本單元的探究活動采用了顯性化的方式,讓難以直接觀察到的聲音“現身”,使聲音“看得見”,以及聽得見聲音在各類物質中傳播等,讓學生感受到看不見的東西也具有客觀存在性,并且學會在人工控制的條件下,觀察、研究自然現象及其規(guī)律,發(fā)展學生的思維,為其終身發(fā)展服務。第4單元《身邊的材料》設計意圖:材料是我們生活的物質基礎之一。從文具、衣帽、課桌到輪船、火車、宇宙飛船……各種各樣的材料制成了生活中成千上萬的物品。在科學技術高度發(fā)展的現代社會中,材料正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歷史上的石器時代、青銅時代、鐵器時代也都是以材料為標志來劃分的。面對種類繁多的材料,我們應該從哪些方面認識材料的特征?應該用什么方法來認識材料的特征?材料與我們的生活有什么關系?我們怎樣研發(fā)適應時代需要的新材料?這些都是本單元要研究的問題。本單元共有四課。第一課為材料總覽。通過觀察身邊的各種材料,使學生意識到物體是由不同材料做成的。按來源可將材料分為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接下來是并列平行的三課,分別選取了紙、金屬和塑料為研究對象,它們不僅常見、易得,而且既有天然材料也有人造材料。這三課的設計模式大體相同:在認識材料性質的同時,交織科學探究過程技能的練習。所涉及的科學探究過程技能有:觀察、描述、控制變量、作出假設、實驗、概括推理、表達交流等。本單元也將“科學一技術一社會一環(huán)境”結合得非常好,可以培養(yǎng)學生珍惜資源、愛護環(huán)境的情感和態(tài)度。在紙的硏究中,滲透了保護紙的原材料——木材資源的教育;在《金屬》一課中,讓學生綜合考慮材料的多種性能,進行材料的設計;在《塑料》一課中,讓學生思考塑料帶來的環(huán)境問題及解決方法等等。第5單元《觀察天氣》設計意圖:天氣是大氣在一定區(qū)域、一定時間內的物理狀態(tài)。天氣的變化對動植物和人類生活有著重要的影響。對天氣定量的觀測以及對量的分級,是人類建立應急響應機制的重要依據。臺風、洪澇、干旱等氣象災害對人類的影響非常大,只有充分把握其特點才能預防災害、減少損失。了解天氣與氣候的相關知識,學會觀測天氣的基本方法,樹立正確的關于天氣的觀念,這些都是現代社會公民所應具備的地球科學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民眾對天氣與氣候的熟知程度,對其參與諸如氣候變暖等全球性話題的討論,具有決定性的影響。中年級的孩子對天氣的知識或多或少有所了解,低年級時他們學過《關心天氣》這個單元,但是對天氣缺乏定量觀測的經驗。他們已經認識到天氣變化、季節(jié)變化對動植物和人類生活的影響,但不會從量的意義上去判斷影響的程度。此外,學生對天氣和氣候區(qū)分不清,對各氣象要素也未形成整體的認識。兒童在天氣這一概念的建立上有進階性,他們是先認識具體的天氣現象,進而了解這些現象的規(guī)律,最后才能搞明白天氣現象形成的原因。本單元處于兒童天氣概念發(fā)展的中間環(huán)節(jié),重點是要幫助學生建立“量”的概念,通過觀測天氣去把握幾個重要的氣象要素的變化規(guī)律本單元教材的編寫不只是呈現關于天氣與氣候的若干科學知識,還鮮明地顯示出天氣知識從形成到運用的邏輯,由這樣幾個問題串聯起來:為什么要知道關于天氣的量?怎樣才能知道這些量?知道這些量可以做什么?帶領學生弄清楚這些問題,其用意在于引導學生思考學習天氣知識的意義何在學會運用這些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專項學習《像科學家那樣》設計意圖:在科學教育的過程方法上,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像科學家那樣”以探究的方式來學習科學。雖然探究式科學教學是模仿科學家進行科學研究所經歷的一般過程,但由于兒童受到發(fā)展水平的限制,不可能完全像科學家那樣進行探究。小學生的科學探究活動應采用比較簡單的形式,以適合兒童發(fā)展水平??茖W方法是研究者用以考察自然界的步驟、程序,是科學家群體在長期的科學研究工作中總結而來的。科學方法創(chuàng)造了科學知識,體現著科學的精神與態(tài)度,彰顯著科學的本質與價值。對小學生進行科學方法的教育,是整個小學科學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環(huán)。在回顧和分析科學家探究活動的一般流程基礎上,我們可以在其中發(fā)現一些共同的要素,例如基于對自然的觀察提出問題等。小學科學課程標準以要素的形式提出了科學探究活動的共同要素,包括提岀問題、作岀假設、制訂計劃、搜集證據、處理信息、得出結論、表達交流、反思評價等八個方面。以要素形式來提出,提示我們學生的探究活動不一定完全按照這個流程的順序,也不一定在所有的探究活動中都涵蓋全部八個要素,例如,在指導低年級學生開展探究活動時,問題不一定是由學生自己提岀來的。但是,學生如果能夠掌握探究活動的一般流程,那么他們今后面對問題時,就有了自主設計和開展探究活動的必要基礎在探究活動過程中,學生將運用并發(fā)展觀察、測量、分類、推理、預測、控制變量、假設、解釋、交流等科學方法,這些被稱為科學探究的過程技能??茖W探究的技能不是孤立出來逐個培養(yǎng),而是在科學探究活動中,通過“做中學”的方式,逐步得到訓練。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讓學生親歷“像科學家那樣”探究的過程,在過程中訓練科學探究的技能,是科學教入學的重要目標。本套教材以專項學習的形式,設置“像科學家那樣”單元,與程師那樣”單元一起形成兩個面向的專項技能發(fā)展體系。在一年級到年級的12冊教材中,分上、下兩冊交替安排,各有側重,做到依據學單的發(fā)展水平,選取不同的重點和深度,讓學生獲得探究能力、思維能力、實踐能力等多方面提高。專項學習的選題,選取有利于凸顯清晰的探究過程的活動,旨在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探究活動的過程要素及其關系。對學生認識探究活動過程要素的教學,并非僅在本專項學習中進行,應該滲透在全年段教學過程中。因此,每學年所安排的專項學習強調的要點,教師要有所把握,在日常教學中有所體現,并在專項學習中幫助學生進一步整理、明晰,形成完整的認識本套教材專項學習中的科學探究過程細化為八個步驟,基本遵循課程標準提出的要素,又有一定的特色,包括:提出問題、作出假設、查閱文獻、設計方案、搜集證據、處理信息、得出結論、分享交流。這八個步驟同樣呈現螺旋上升的設計思路。在低年段的學習中是由發(fā)現問題、尋找證據、分享、交流這三個步驟來統(tǒng)領的;進入中年段以后呈現的是七個步驟:提出問題、作出假設、設計方案、搜集證據、處理信息、得出結論、分享交流;進入高年段以后,進一步增加了查閱文獻。本冊教材的“像科學家那樣”選取了“下雪以后,人們會在積雪冰凍的道路上撒工業(yè)鹽”的生活情境,通過提出“為什么要在冰凍的路面撒鹽”和“在冰上撒鹽和不撒鹽,結果有什么不同呢”的問題,讓學生在教師引導下,親歷對這個問題的探究過程。在三年級,重點對提出問題、設計方案得出結論和分享交流進行較為細致的指導。首先,讓學生進一步掌握提出問的方法,通過對比“為什么要在冰凍的路面撒鹽”和“在冰上撒鹽和不撒鹽,結果有什么不同呢”這兩個問題有什么不同,理解要提出能夠通過實驗找尋答案的問題;其次,引導學生設計進行對比實驗的探究方案,強調實驗的公平性;再次,在得岀結論時,培養(yǎng)學生根據實驗所獲得的結果(證據)來對假設進行判斷,得出結論;最后,強調分享交流時要結合證據介紹結論以及在交流質疑時也要提出證據。需要指出的是,雖然著重對四個方面提出了新要求,體現探究過程技能的螺旋發(fā)展,但并不意味著未被突出強調的方面在探究過程中不重要,如作出假設、處理信息,同樣要讓學生去經歷這些過程。四、教學策略1.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給課堂教學創(chuàng)設良好的環(huán)境。學生學習的常規(guī)的培養(yǎng)和訓練是保證教學質量的前提。從擺放科學書及實驗用具開始,引導學生如何聽講、如何記錄實驗報告單、如何創(chuàng)新科學作業(yè)并將所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都是在每節(jié)課中潛移默化、循序漸進的引導、培養(yǎng)學生的過程。在課堂上采取循序漸進的方式,逐步引導學生會獨立思考、敢于提問、認真傾聽別人的意見、樂于表達自己的想法等內在的學習品質。通過本學期的學習,建立一個良好的開端,以后的學習中仍應充分關注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將此目標貫穿在教學的全過程中。2.重視學生的生活經驗和體驗,并結合課程知識和能力目標設計進行教學設計。在教學活動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注意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fā),在實際生活中引導與科學間的聯系,引導并讓學生認識到學科學是真正來源于生活,并應用于生活中。并捕捉有教育意義的內容,根據課程標準的各項規(guī)定制定教學計劃和教案,全面地,整體地實現課程目標,幫助兒童展開活動。3.兒童的科學探究習慣及科學素養(yǎng)的形成、知識和能力的發(fā)展、經驗的積累是一個連續(xù)的過程。通過學生適宜接受的生動活潑的游戲活動形式,通過學生直接參與探究實驗的方式,實現自我的,主動的教育過程,將科學探究認識轉化為學生自覺的將科學知識應用于生活的思維,并對現有的事物敢于質疑,敢于打破常規(guī),敢于創(chuàng)新的能力。4.建構合理、科學的獎勵制度,讓學生學正確認識到自己教好的學習習慣及科學探究能力對自己科學學習的幫助。在獎勵機制上采取多元的評價方式鼓勵學生,讓每個學生在這種機制中都有獲得成功的機會,感受成功的喜悅,從而培養(yǎng)起學習科學的興趣和自信心。5.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聯系當地和兒童的實際,及時的把社會中新的信息、科學技術,新的科學研發(fā)成果、兒童生活中新的問題和現象等吸收到課程內容中去,不斷提高科學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生動性,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五、學情分析三年級學生活潑好動,思維敏銳,與上學期相比,經過二年半的科學教育,有了一定的課堂常規(guī)與一定的科學素養(yǎng);但與四年級學生相比,又有較強的創(chuàng)新思維及跳躍性思維,所以在教授中,既要引導學生繼續(xù)保持較好的科學探究習慣,又要保護并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及好奇心。引導并培養(yǎng)學生科學探究欲、讓學生在學生科學常識的基礎上,學習科學家思考問題的方式。真正做到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的教育真諦。六、教學進度安排表周次教學內容課時教學目標教學重點教學難點教具學具實踐活動1-2周疫情居家學習情況反饋3-6周第1單元植物的一生1.種子發(fā)芽了21.能夠用語言描述番茄和黃瓜的種子的外形特征。
2.能夠按照正確的方法播種番茄或黃瓜并設計栽種記錄,樂于長期觀察記錄。
3.通過收集五種植物的種子,擴展對種子形態(tài)多樣性的認識。
4.做種子萌發(fā)對比實驗,初步認識種子萌發(fā)的條件。重點:按照正確的方法播種番茄或黃瓜,并做好記錄。難點:做好探究種子萌發(fā)條件的實驗。
教師材料:PPT等。學生材料:番茄和黃瓜的種子、花盆、土壤、小鏟子、記錄單、發(fā)芽實驗盒、綠豆種子、紙巾、滴管。1.觀察并描述番茄和黃瓜的種子。2.收集5種不同植物的種子,觀察它們的特點。3.探究種子發(fā)芽的條件。2.幼苗長大了21.能夠用語言和數據描述番茄或黃瓜幼苗的形態(tài)特征。
2.通過觀察、回顧、實驗、討論,了解植物根、莖的作用,葉的構造及作用。
3.樂于長期照料植物,認真進行觀察記錄。重點:了解植物根、莖的作用和葉的構造。
難點:探究莖的作用。教師材料:燒瓶、紅色素水、植物的莖、水果刀、PPT等。
學生分組材料:種植記錄表、三種植物的葉子。1.觀察黃瓜或番茄的幼苗,描述每個部分的樣子。2.研究根、莖的作用及葉的構造。3.植物開花了21.通過對比觀察,初步認識番茄花的雌蕊和雄蕊、黃瓜的雌花與雄
花,知道番茄花和黃瓜花的種類不同。
2.通過閱讀資料,了解植物的傳粉方式。
3.樂于嘗試,初步掌握為黃瓜進行人工輔助授粉的方法。
重點:初步認識番茄花的雌蕊與雄蕊、黃瓜的雌花與雄花,知道番茄
花和黃瓜花的種類不同。
難點:能夠辨別雌蕊和雄蕊。教師材料:番茄花、黃瓜花、鑷子、有關植物傳粉的視頻、PPT等。
學生分組材料:番茄花、黃瓜花、放大鏡。1.比較番茄花與黃瓜花有什么不同。2.認識植物的傳粉方式。3.給黃瓜進行人工輔助授粉。4.植物結果了21.能說出植物的生命周期和六大器官。
2.能夠辨別果實和非果實,辨別常見蔬菜和水果的可食部分是植物的哪個部分。
3.了解周圍的植物資源,認識植物的價值。重點:通過比較找出番茄和黃瓜生長過程的共同特征。
難點:知道植物的可食部分是哪個器官。
教師材料:種植記錄表、各種常見蔬菜及水果、有關植物資源的視頻
資料、PPT等。
學生分組材料:種植記錄表、自已查找的植物資料。1.觀察種植的番茄或黃瓜,展示種植記錄。2.找一找植物的種子,認識果實。7-8周第2單元植物與環(huán)境5.不同環(huán)境里的植物11.在觀察和交流中,知道植物的形態(tài)與其生長環(huán)境有著密切的關系。
2.通過比較、觀察活動,發(fā)現大葉黃楊和楊樹應對嚴寒的本領。
3.能夠設計一個常青樹是否落葉的研究方案。重點:知道植物的形態(tài)與其生長環(huán)境存在關聯性。
難點:將觀察到的現象聯系起來思考。教師材料:介紹相關植物的圖片和視頻資料、PPT等。
學生分組材料:大葉黃楊樹葉、楊樹樹葉、白紙。1.描述形態(tài)各異的植物的特點。2.比較大葉黃楊與楊樹的葉子。6.沙漠中的植物11.能發(fā)現圖片中植物的形態(tài)特征,認識一些沙漠中的植物。
2.將觀察、操作的結果與模擬實驗的現象建立聯系,發(fā)現仙人掌和蘆薈通過減少水分蒸發(fā)和儲水來適應沙漠環(huán)境的形態(tài)、結構特征。
3.通過提取閱讀資料中的信息,知道駱駝刺和梭梭適應沙漠環(huán)境的結構特征:具有發(fā)達的根系。重點:了解一些植物適應沙漠環(huán)境的形態(tài)、結構特征.
難點:將觀察、操作的結果與模擬實驗的現象聯系起來得岀結論。教師材料:紙巾、蠟紙、塑料布、介紹相關植物的圖片和視頻資料、PPT等。
學生分組材料:仙人掌、放大鏡、仙人掌的莖、蘆薈的葉、不銹鋼勺
子、塑料或金屬碟。1.觀察仙人掌,找出它的莖和葉。2.用勺子擠壓仙人掌的莖和蘆薈的葉。3.探究仙人掌儲水的秘密。7.水里的植物11.能發(fā)現圖片中植物的形態(tài)特征,識得一些在池塘中生活的水生植物。
2.結合討論、觀察、探究實驗的結果,在分析現象中發(fā)現水葫蘆、金魚藻、蓮適應水環(huán)境的結構特征。
3.通過提取閱讀資料中的信息,知道紅樹適應海水環(huán)境的結構特征:長有許多支持根和呼吸根。重點:了解一些水生植物的結構特征。
難點:準確描述池塘水生植物的形態(tài)和生長位置。
教師材料:水果刀、托盤、碗蓮種子、無底孔的花盆、田園土或池塘
泥、介紹相關植物的圖片和視頻資料、PPT等。
學生分組材料:透明水槽、小水壺、水葫蘆、金魚藻、藕、蓮的葉柄、水果刀、托盤。1.探究水葫蘆漂浮的秘密。2.觀察金魚藻的特點。3.切開蓮的葉柄和地下莖,觀察它們的特點。4.種植碗蓮,了解碗蓮的特點。8.石頭上的植物11.觀察并提取圖片中的關鍵信息,發(fā)現植物生長在石頭周邊的環(huán)境特點。
2.通過仔細觀察與閱讀卡片,發(fā)現青苔適應石頭周邊環(huán)境的結構特征。
3.通過閱讀資料,知道卷柏具有超常的耐旱能力以及對它生存的意義。重點:了解青苔和卷柏適應石頭周邊環(huán)境的生存本領。
難點:從青苔叢中分離出幾株個體。教師材料:PPT等。
學生分組材料:青苔、牙簽、卷柏、不用的舊書、水杯、水。1.觀察青苔是否有根莖葉。2.讓干燥的卷柏復蘇。9-10周第3單元聲音的奧秘9.聲音的產生11.觀察、描述各種物體的發(fā)聲現象,比較、分析和歸納物體發(fā)聲的共同特征。
2.能用多種方法使某物體發(fā)出不同的聲音,使不同的物體發(fā)出聲音。
3.了解聲音對動植物與人類的意義,樂于分享與發(fā)現。重點:觀察發(fā)現物體發(fā)聲的共同特征,分析歸納物體發(fā)聲與振動的
關系。
難點:將物體發(fā)聲時的振動現象可視化。
教師材料:PPT、實驗音叉等。
學生分組材料:塑料袋、鋼尺、氣球、試管、音鈸、泡沫屑等。1.想辦法讓塑料袋發(fā)出聲音。2.體驗并描述物體發(fā)聲時的狀態(tài)。3.解釋發(fā)聲現象。10.聲音的傳播11.在探究活動中,發(fā)現聲音可以在空氣、水和固體中傳播。
2.在教師指導下,初步學會制作、安裝、正確操作適宜的實驗裝置,
觀察、控制產生現象的條件。
3.通過對聲音在空氣、水和固體中傳播現象的研究,體驗科學探究活
動的樂趣,樂于跟同伴分享與合作。重點:認識聲音在空氣、水和固體中傳播的現象與特征。
難點:設計探究聲音傳播的實驗方法,控制實驗條件。
教師材料:可密封鐘罩、水槽、手機與防水袋、小鼓、紙屏與泡沫塑
料小球、人耳結構圖片、PPT等。
學生分組材料:紙杯、火柴梗、棉線、膠帶等。1.探究聲音在空氣、水和固體中的傳播。2.模擬耳膜的實驗。3.認識耳朵的結構。4.做一個“土電話”。11.不同的聲音11.在觀察、制作的實踐活動中,描述物體聲音在音量、音調等方面的
不同的特點。
2.能夠對不同物體的發(fā)聲情況進行區(qū)別與辨識,學會利用不同聲音的特點制作發(fā)聲裝置。
3.在小組合作的制作與演奏游戲中運用相關概念,形成科學實踐活動的好奇心,樂于分享與合作。重點:能辨識聲音在音量、音調方面的區(qū)別,了解聲音與發(fā)聲物體之間的關系。
難點:利用物體聲音不同的特點設計制作發(fā)聲裝置。
教師材料:適宜的歌曲錄音、鋁片琴及相關視頻、PPT等。
學生分組材料:小皮鼓、三角鐵、裝有不同水量的小瓶若干、長短不同的金屬管、其他各種適宜發(fā)出不同聲音的物品等。1.制造音量不同的聲音。2.制造音調不同的聲音。11-12周第4單元身邊的材料12.天然材料與人造材料11.能夠運用多種感官和方法認識材料。
2.能夠對常見材料進行簡單分類。
3.知道材料有天然的,也有人造的。重點:認識周圍物品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
難點:能根據計劃探究材料的特征。教師材料:PPT等。
學生材料:棉花、腈綸棉、吸管、有色水、火柴。1.認識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2.比較棉花和腈綸棉,發(fā)現它們的相似處和不同點。13.紙11.能夠運用多種感官和工具對紙進行研究。
2.能夠運用語言、文字符號等多種方式表達探究結果,并進行交流。
3.知道紙的一般特性和常見用途,并能把紙的性質和用途聯系起來。
養(yǎng)成節(jié)約用紙的好習慣。重點:知道紙的一般特性和常見用途。
難點:能用多種感官和工具對紙進行探究。
教師材料:各種紙制品、水槽、PPT等。
學生分組材料:滴管、有色水、紙(廣告紙、復印紙、濾紙)等。1.研究不同紙吸水性。2.探究不同紙的結實程度。3.做一只不滲水的紙船。14.金屬11.引導學生探究金屬的性質。
2.能夠根據材料的特性、用途、來源或其他標準對金屬材料進行分類。
3.認識金屬材料與人類生活和社會發(fā)展的密切關系。重點:探究金屬的性質。
難點:金屬材料的特性、用途、來源等需要綜合判斷。教師材料:PPT等。學生分組材料:銅棒、鐵棒、鋁棒、鐵錘、天平、銅片、鐵片、鋁片、銅塊、鐵塊、鋁塊等1.研究金屬的共同性質。2.研究金屬的不同之處。15.塑料11.能夠運用多種感官和工具對塑料進行研究。
2.能夠運用語言、文字符號等多種方式表達探究結果,并進行交流。
3.知道塑料既有優(yōu)點也有缺點,體會回收、利用廢舊塑料對保護環(huán)境
的重要意義。
重點:知道塑料有很多優(yōu)點,但也有缺點。
難點:愿意為回收、利用廢舊塑料,為保護環(huán)境作貢獻。教師材料:各種非塑料制品與塑料制品、PPT等。學生分組材料:羊毛線、塑料繩、火柴等。1.比較塑料制品與其他材料的制品。2.辨別羊毛線和塑料繩。13-16周第5單元觀測天氣16.測量氣溫11.學習使用氣溫計,掌握溫度的正確讀、寫方法。
2.能夠測量并比較向陽和背陰處的氣溫,指出二者的差異。
3.通過分析百葉箱的設計,說明其原理,認識標準化測量的重要意義。重點:學習用氣溫計測量氣溫。
難點:通過實際測量氣溫,發(fā)現不同情況下氣溫有差異。教師材料:PPT等。學生分組材料:氣溫計模型、氣溫計。1.正確的讀寫氣溫計。2.用氣溫計測量不同地方的氣溫。17.云量和雨量11.通過觀測云量的活動,學會用簡單的方法度量和描述天空中的云量。
2.會做雨量器,掌握用雨量器來測量雨量的方法。
3.能夠從正反兩個方面說明降雨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
4.能夠列舉干旱、洪澇等災害對人類造成的惡劣影響。重點:做一個雨量器,測一測雨量。
難點:說明云量和雨量之間的關系。教師材料:PPT等。學生分組材料:制作雨量器的材料:塑料瓶、剪刀、20厘米長的刻度尺、透明膠。1.做一個雨量器。18.風向和風力11.通過學習,能說明什么是風向和風力
2.會借助操作輕飄物體判斷風向和風力,能復述“風級歌”的內容
3.自制風向風力計,測量風向和風力并做記錄。
4.通過閱讀資料,列舉龍卷風、臺風等極端天氣現象對人類的影響。重點:判斷風向和風級。
難點:利用“風級歌”,在自然場景中面對復合現象判斷風級。教師材料:PPT等。學生分組材料:用來觀測風向的輕飄物體,如紙屑、紗巾、布條等;
自制風向風力計的材料:硬卡紙、乒乓球、粗吸管、細吸管等。1.做一個風力計。2.判斷風向和風力。19.天氣和氣候11.能夠說出氣候是一定地區(qū)年復一年、長時間內的天氣特征。
2.通過對不同地區(qū)氣溫、降水量等氣象要素數據的分析與比較,指出
其區(qū)別,并能據此進行判斷、預測、決策等思維活動。
3.學會用科學的語言描述天氣和氣候。
4.列舉在雨林、草原、極地等常見氣候下生活的動物與植物。重點:描述和比較不同地區(qū)的氣候特點。
難點:區(qū)別天氣和氣候。
教師材料:表現不同地區(qū)氣候特點的資料。1.比較數據,分析兩個地區(qū)的氣候特點。17-18周專項學習像科學家那樣2-31.通過自主閱讀和交流介紹,了解科學有不同的研究領域,不同類型的科學家在各自的領域里探索自然界事物的現象變化及其規(guī)律。
2.能夠從生活情境中發(fā)現并提岀問題,親歷科學探究的過程,并通過回顧這一探究過程,形成對科學探究活動要素的較為整體的認識。
3.著重培養(yǎng)學生提出通過實驗能夠.解決的問題及初步掌握設計對比實驗的方法,能夠依據證據得出結論并分享交流。重點:了解和掌握提出問題、設計方案、依據證據得出結論和分享交流的新要求。
難點:設計對比實驗時,能夠通過控制變量來做到公平實驗。教師材料:PPT等。
學生分組材料:同樣大小的冰塊、盤子、鹽、藥匙、計時器、實驗記錄。1.經歷探究的過程。19-21周期末復習蘇教版科學(2017)四年級下冊教學計劃及教學進度表2022—2023學年第二學期班級:四年級任課教師:×××一、教學目標(一)掌握基本的科學知識,形成初步的科學觀念初步認識科學的本質;掌握與認知水平相適應的科學知識,初步形成基本的科學觀念,并能用于解釋有關的自然現象、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二)掌握基本的思維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學思維能力掌握分析與綜合、比較與分類、抽象與概括、歸納與演繹、聯想與想象、重組思維、發(fā)散思維、突破定勢等基本的思維方法及其在科學領域的具體應用;能基于經驗事實抽象概括出理想模型,具有初步的模型理解和模型建構能力;能合理分析與綜合判斷各種信息、事實和證據,運用證據與推理對研究的問題進行描述、解釋和預測,具有初步的推理與論證能力;能對不同觀點、結論和方案進行質疑、批判、檢驗和修正,進而提出創(chuàng)造性見解和方案,具有初步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三)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具有初步的探究實踐能力掌握觀察、實驗、測量、推理、解釋等基本的科學方法;形成科學探究的意識,理解科學探究是探索和了解自然、獲得科學知識、解決科學問題的主要途徑,理解科學探究涉及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訂計劃、搜集證據、處理信息、得出結論、表達交流和反思評價等要素,具有初步的科學探究能力;理解技術與工程涉及明確問題、設計方案、實施計劃、檢驗作品、改進完善、發(fā)布成果等要素,具有初步的技術與工程實踐能力;能根據自身特點制訂合理的學習計劃,監(jiān)控學習過程,反思學習過程與結果,具有初步的自主學習能力。(四)樹立基本的科學態(tài)度,具有正確的價值觀和社會責任感具有對自然現象的好奇心和探究熱情;能大膽提出自己的見解,并基于證據和邏輯得出結論,實事求是;不迷信權威,敢于大膽質疑,追求創(chuàng)新;善于與他人合作和分享,包容不同的觀點;熱愛自然、珍愛生命,具有保護環(huán)境、節(jié)約資源、推動生態(tài)文明建設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責任感;能對與科學技術相關的社會熱點問題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尊重科學,反對迷信;遵守科學與技術應用的公共規(guī)范、法律法規(guī)和倫理道德,維護自身和他人的合法權益,捍衛(wèi)國家利益。二、教學重點和難點本冊科學包含四個單元,共12課,但是卻包含了13個核心概念的分布:1.物質的結構與性質2.物質的變化與化學反應3.物質的運動與相互作用4.能的轉化與能量守恒5.生命系統(tǒng)的構成層次6.生物體的穩(wěn)態(tài)與調節(jié)7.生物與環(huán)境的相互關系8.生命的延續(xù)與進化9.宇宙中的地球10.地球系統(tǒng)11.人類活動與環(huán)境12.技術、工程與社會13.工程設計與物化在以上18個涉及的概念中,2、3、5、6、7、8、9、11、12、13是本學期的重點知識,但是在教學中如何把握學生掌握的度,既不過于淺顯,讓四年級學生感覺沒有在科學通過探究得到成就感,也不能加大教學難點,讓學生望而卻步,所以在教學中引導并激發(fā)學生通過多種感官觀察及生活經驗來系統(tǒng)、科學的學習本冊科學知識,并引導及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通過自主觀察并思考生活中事物間的聯系,學習、認識事物的方法,也引導學生通過科學探究,既養(yǎng)成良好的科學探究習慣與科學思維,同時也認識到我們美好的世界,是需要學生自己去愛護、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三、各單元設計意圖第1單元《冷與熱》設計意圖:人類生存在季節(jié)交替、氣候變幻的自然界中。冷和熱是人類最早觀察和認識的自然現象之一,與冷和熱有關的現象稱為熱現象。熱作為能量的一種表現形式,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在遠古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學會了使用火,人類對火的認識、使用和掌握,是人類認識自然,并利用自然來改善生產生活的第一次實踐,從而開創(chuàng)了人類的文明史;在生產力高度發(fā)達的今天,人類的生產生活仍離不開對熱的利用。因此,了解、研究有關冷和熱的知識,對于學生了解社會的進步和發(fā)展具有深遠的意義。冷和熱作為一種常見的生活現象,學生普遍對其較為關注,并有探究的欲望,如根據天氣的冷熱學生會增減衣服,把壓癟了的乒乓球浸入開水里燙一下,乒乓球會重新鼓起來等。人們對冷熱規(guī)律的利用,如加熱、制冷、散熱、保暖等,學生也有一定的生活體驗,容易引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針對學生的這一認知需求,教材結合生活中的冷熱現象,充分利用實驗、數據、圖示等方式,幫助學生建構溫度、熱脹冷縮、物態(tài)變化等科學概念,以掌握熱現象中蘊含的科學道理,也為小學高年級學習熱傳遞和水在自然界的循環(huán)等知識奠定必要的基礎。教材設計了一系列典型實驗活動,這些活動新穎豐富,緊密聯系生活實際,重在培養(yǎng)學生設計實驗、動手操作、連續(xù)收集數據、繪制曲線圖、分析解釋、大膽想象等多項科學技能,以及嚴謹求實、一絲不茍的科學態(tài)度。此外,在小學階段,學生要理解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和變化的。第2單元《地球、月球與太陽》設計意圖:本單元旨在通過引導學生認識地球、月球、太陽及其運動規(guī)律,幫助學生認識“世界是物質的,組成世界的物質是變化的”這一科學思想。人類生活在地球上,地球、月球和太陽屬于太陽系中三類主要天體:行星、衛(wèi)星和恒星。這三類天體占太陽系全部質量的99%以上。它們有規(guī)律的運動是太陽系天體運行的主要方式,也是地球上很多自然現象的根源,如日影長短和方向的變化、晝夜交替現象、四季輪回現象以及天氣和氣候的變化等。對這三類天體及其運動規(guī)律的認識貫穿了整個人類自然探索史。本單元通過引導學生認識地球形狀、關注月相變化規(guī)律、觀察并描述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變化、發(fā)現并應用陽光下影長的變化規(guī)律,使學生意識到人類對天體的認識是逐步的、漸進的,對這些天體的認識會隨著技術的發(fā)展和人類實踐活動的深入而趨于全面。學生通過觀察太陽的運動及陽光下影子的變化,總結出規(guī)律,結合人類歷史上出現的各種日晷和圭表等計時工具,意識到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互動。這些活動將進一步結構化學生對地球、月球、太陽的認知,拓展學生對地球形狀探索史的認知、對月相變化規(guī)律的認知,同時將我國古代計時工具——日晷作為一個重要內容推薦給學生。第3單元《昆蟲》設計意圖:昆蟲是地球上種類最多、數量最大的動物群體,人類已知的昆蟲有100余萬種,還有許多種類尚待發(fā)現。昆蟲不但種類多,而且同種的個體數量也十分驚人,是一個名副其實的龐大“家族”。這個“家族”的蹤跡幾乎遍及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廣泛適應各種環(huán)境條件,與人類生活密不可分。因此,引導本年段學生以昆蟲為對象開展探究活動,了解昆蟲的主要特征,知道昆蟲的生命活動和生命周期再合適不過。學生大都有捕蝴蝶、捉蜻蜓、養(yǎng)螞蟻的經歷,他們對昆蟲并不陌生,但是對昆蟲的共同特征及其在生命周期內的變化,他們的認知存在著模糊和不確定。比如,會有凡是蟲子都是昆蟲的片面認識,知道昆蟲有腿但說不準有幾條腿、腿長在什么位置,等等。因此,幫助他們糾正認知偏差,形成清晰、完整的昆蟲概念,完成階段性學習是非常有必要的。本單元以“昆蟲”為題,延續(xù)了低年段的學習方式,強調在親歷中發(fā)展科學思維。通過觀察、飼養(yǎng)、實驗探究等活動,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將動手與動腦結合起來,在發(fā)展概念的同時促進學生思維水平的提升。本單元也是專項學習“像科學家那樣”的深入,再次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2030年中國川菜餐飲行業(yè)資本規(guī)劃與股權融資戰(zhàn)略制定與實施研究報告
- 2025-2030年中國新型煙草行業(yè)商業(yè)模式創(chuàng)新戰(zhàn)略制定與實施研究報告
- 建設工程資料歸檔規(guī)范
- 2024年月亮灣教案
- 石門縣黨建知識培訓課件
- 吉林省扶余市(一實驗、二實驗)2023-2024學年九年級上學期期末化學測試卷
- 現代企業(yè)制度的局限性與大型企業(yè)經營模式
- 二零二五年度廢棄塑料清運及資源化利用合同3篇
- 醫(yī)院醫(yī)患溝通技巧培訓
- 2025版二零二五年度智能家居研發(fā)工程師勞動合同書3篇
- 2023年非標自動化工程師年度總結及來年計劃
- 2023-2024學年甘肅省嘉峪關市酒鋼三中高三上數學期末學業(yè)質量監(jiān)測試題含解析
- 水利機械施工方案
- 懸挑式腳手架驗收記錄表
- 主變壓器試驗報告模板
- 電動叉車安全操作規(guī)程
- 靜鉆根植樁施工組織設計
- 工程精細化管理
- 柴油供貨運輸服務方案
- 2022年長春市中小學教師筆試試題
- 肉牛肉羊屠宰加工項目選址方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