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史-第四講-儒家文化(二)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9cccacf2fc848492c665f1f684496ce/49cccacf2fc848492c665f1f684496ce1.gif)
![中國文化史-第四講-儒家文化(二)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9cccacf2fc848492c665f1f684496ce/49cccacf2fc848492c665f1f684496ce2.gif)
![中國文化史-第四講-儒家文化(二)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9cccacf2fc848492c665f1f684496ce/49cccacf2fc848492c665f1f684496ce3.gif)
![中國文化史-第四講-儒家文化(二)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9cccacf2fc848492c665f1f684496ce/49cccacf2fc848492c665f1f684496ce4.gif)
![中國文化史-第四講-儒家文化(二)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9cccacf2fc848492c665f1f684496ce/49cccacf2fc848492c665f1f684496ce5.gif)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漢代儒學、宋明理學及儒家精神第四講儒家文化之二漢代儒家思想董仲舒生平及著作董仲舒(前179年-前104年),西漢廣川(今河北省棗強縣廣川)人,享年75歲?!稘h書》記載有123篇,探討《春秋公羊》學著稱,《春秋繁露》82篇,《春秋決獄》、《舉賢良對策》等。治學精神:“三年不窺園”,學術造詣高深,拜師者甚多。譽為“博學君子”、“漢代孔子”。景帝時任博士(文教),武帝時三次問對,其三大文教政策均被接受,政治不得志,任江都相和膠西王相,前121年托病棄官。董仲舒的思想天意主宰一切(天者乃萬物之主,天意尊陽抑陰),天人感應“天地之生物者,莫貴于人。人,受命于天也,……人有三百六十節(jié),偶天之數也;形體骨肉,偶地之厚也;上有耳目聰慧,日月之象也;體有空竅理脈,川谷之象也。心有哀樂喜怒,神氣之類也。觀人之體,一何高物之甚而類于天也!”——人是天的縮影天是至高無上的人格神,有道德情感,并以之賜予人“天以天下予堯舜,堯舜受命于天而王天下”。——“君權神授”——“遣告論”“三綱五?!标枮橹鳎帪檩o,君為陽,臣為陰,故應當“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這是“天意”的支配;“五倫”關系的道德信條應當是仁、義、禮、智、信,即“五常”,二者成為中國封建社會道德教化的基本內容。德教“承天意以從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
特點:以儒家思想為中心,以奉天法古為旗號,將儒學神學化三大文教政策指導思想:治天下以教化為大務
“夫萬民之從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是故教化立而奸邪皆止者,其堤防完也;教化廢而奸邪并出,刑罰不能勝者,其堤防壞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為大務;立太學以教于國,設庠序以化于邑,漸民以仁,摩民以誼(義),節(jié)民以禮,故其刑罰甚輕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習俗美也?!本唧w內容1、教化之本在人才,人才之本在教化“夫不素養(yǎng)士而欲求賢,譬猶不琢玉而求文采也。故養(yǎng)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學;太學者,賢士之所關也,教化之本原也。今以一郡一國之眾,對亡應書者,是王道往往而絕也。臣愿陛下興太學,置明師,以養(yǎng)天下之士,數考問以盡其材,則英俊宜可得矣。”意義:建立起了以太學為首的中心官學體制。太學在后世成為封建官學的龍頭樣板;以太學養(yǎng)士,官吏的搖籃。2、重選舉以取士養(yǎng)士與選才結合起來,使學校培育人才和社會上各類人才各盡其材。改革官吏銓選制度,設立察舉制。各諸列侯、郡首歲供二賢人,經視察賢者有獎,不肖者有罰。“使諸列侯、郡守、二千石,各擇其吏民之賢者,歲貢各二人,以給宿衛(wèi),且以觀大臣之能;所貢賢者有賞,所貢不肖者有罰。夫如是,諸侯、吏二千石皆盡心于求賢,天下之士可得而官使也。遍得天下之賢人,則三王之盛易為,而堯舜之名可及也。毋以日月為功,實試賢能為上,量材而授官,錄德而定位,則廉恥殊路,賢不肖異處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春秋大一統(tǒng)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tǒng);法制數變,下不知所守。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邪僻之說滅息,然后統(tǒng)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無論是學校養(yǎng)士還是國家選士,都必需有統(tǒng)一的標準。否則,百家殊方,法制數變,君主無所持,百姓無所從,照舊很難實現(xiàn)思想上的統(tǒng)一和政治上的穩(wěn)定。意義:不僅使?jié)h代學校養(yǎng)士和察舉取士有了統(tǒng)一的標準,而且在思想上奠定了漢王朝鞏固統(tǒng)一大業(yè)的理論基礎,同時徹底結束了春秋戰(zhàn)國以來百家爭鳴的局面。又為隋唐以后科舉考試以儒學為基本內容、主要標準埋下了伏筆。宋明理學:儒家文化的新形態(tài)濂學代表周敦頤生平及其著述1、生平:周敦頤(1017-?1073),字茂叔,世稱濂溪先生,宋朝道州(今湖南道縣)人,其家世代以儒術為業(yè)。小時候孤貧,寄養(yǎng)在母舅鄭向家。神宗的時候,當郴州知州,也是最高的官位,不及半年。后來當廣東轉運判官。他為官廉明,斷獄確定要有真憑實據。但三十多年的仕宦生涯始終未曾顯達。晚年,因病遷居廬山蓮花峰下,潛心學問,苦讀經書,鉆研《周易》,提出諸多有特色見解。他胸懷磊落,如光風霽月。是宋朝理學的開祖,程顥,程頤都是他的弟子。2、著述:《太極圖說》,《通書》(《易通》)(詩文)《愛蓮說》、《拙賦》等。《太極圖說》由圖和說兩部分構成,“圖”是以易象對易理的圖解,“說”是以文字對易理的解說?!短珮O圖說》中,周敦頤依據陰陽哲學的原理,立足于儒家的文化價值志向,提出了一個與佛教相抗衡的宇宙生成論。大千世界,蕓蕓眾生根源于無形無象、孤獨不動的“無極”。它在天地產生前就已存在,且包含著豐富的內蘊。無極產生出宇宙的原始實體——太極,并處于不停頓地動靜交替的狀態(tài),動時生陽,靜時生陰。實吸取了佛教“非有非無”的觀點,且其中有諸多觀點源于道家?!摗疤斓馈薄锻〞贰锻〞贰摗叭耸隆薄!罢\”,真實無妄《中庸》“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
“誠者圣人之本。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誠之源也;乾道變更,各正性命,誠斯立焉?!薄罢\,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靜無而動有,至正而明達也。”“思”“不思則不能通微……通微生于思……故思者,圣功之本而吉兇之幾也”“無思而無不通為圣人”把《周易》推崇為“性命之源”,為理學建立道德本體論、重新說明《四書》奠定了一個以易學為依據的理論基礎。從哲學的高度論述了禮樂的產生及社會作用。關中學派張載生平及著述(1020-1077),字子厚,生于士宦家庭,因隱居陜西眉縣橫渠鎮(zhèn),人稱橫渠先生。“終日危坐一室,左右簡編,俯而讀,仰而思,有得則識之,或中夜起坐,取燭以書。”其潛心學問,著書立說,并廣收門徒傳授其學。著作頗豐,涉及哲學、政治、經濟、軍事、文學、考古等領域,惜大多已佚。今存《正蒙》、《易說》、《經學理窟》、《語錄》和《文集》(片斷)等張載的主見氣本論(用“太虛”表明“氣”的消散狀態(tài),把一切有形的物體都看作從太虛中派生的易變形態(tài);“太虛不能無氣,氣不能不聚為萬物”)“理一分殊”,描述宇宙生成模式,即每一事物都是經過太極分化二氣,二氣演化五行,五行聚合萬物過程而產生的。從上向下推,事事物物都從一個本原上來;從下往上推事事物物都歸源于一。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命題人性分為先天的“天地之性”和后天的“氣質之性”,除了聞見和窮理外,還有更重要的窮性——通過道德修養(yǎng)以改造氣質從而復原人的天性。學以致用,主見把學術思想與現(xiàn)實社會的政治、經濟、軍事等問題聯(lián)系起來,力圖為現(xiàn)實服務。陰陽五行程朱理學對儒家思想的改造二程程顥(1032-1085),字伯淳,河南洛陽人,學者稱明道先生。幼誦詩書,強記過人;十歲能為詩賦;程頤(1033-1107),字正叔,程顥胞弟,學者稱伊川先生。幼有高識,非禮不動;年十四五,與兄明道同受業(yè)于周濂溪,被稱為“二程”。曾一度為官,因反對王安石變法被貶,居住洛陽龍門的伊皋書院講學,世稱洛陽學派。弟子眾多,是北宋影響最大的理學派別。著作《河南程氏遺書》、《外書》、《文集》(顥4頤8詩文)、《伊川易傳》(頤注易)、《經說》(中僅改正高校為與顥合著)、《粹言》,以上為《二程全書》二人特點:在學問的規(guī)模上,明道是自然和平,天人一體,以超群之資勝;而伊川則系統(tǒng)周密,內容詳盡,以學問之功顯。
洛學思想存天理,去人欲天上只有一個理,萬物皆是一個天理,形而上為理,形而下為氣——“天理”為核心的唯心主義體系。三綱五常是大理,是至善的天地之性,與之對立的是七情(喜、怒、哀、懼、愛、惡、欲)六欲(生、死、耳、目、口、鼻所生欲望)——天理與倫理道德干脆聯(lián)系起來。下順乎上,陰順乎陽“下順乎上,陰順乎陽,天下之正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無所逃于天地之間。為君盡君道,為臣盡臣道,過此則無理。”封建綱常由道德論升為本體論。格物致知,格,悟道思辯之功夫;知,道德修養(yǎng)朱子:“格,至也,物猶事也。窮至事物之理,欲其極處無不到也。致,推極也知,猶識也。推極吾之學問,欲其所知無不盡也”。致知即充分運用自我的相識實力,達到認知天理奇異的最終目的。道德學問最根本“聞見之知為末,無益于身,君子弗學”勾畫出程朱理學的基本輪廓朱熹生平及著作朱熹(1130-1200)南宋理學家。是福建學派(閩學、朱學或考亭學派)的代表。小名沈郎,小字季延,字符晦,又曰仲晦,號晦巷,晚稱晦翁,又稱滄洲病叟。19歲登進士第。曾任“知南康軍”。于南康誡民修孝悌忠信之行,敦厚宗族,和諧鄉(xiāng)鄰,并辦賑濟,減賦稅,筑江堤,辦學校,宣揚理學思想。后歷任提舉兩浙東路常駐機構平茶鹽公事、江西提刑、漳州知府、潭州荊湖南路安撫使。1167訪、1194擴“岳麓書院”;1178年建“白鹿洞書院”;1181年建“武夷精舍”(四書);27所慶元四年寧宗下詔命“偽學之徒改視回聽”,訂《偽學逆黨籍》,致朱門無人往來,很多人不敢以儒者自命。受空前孤立,仍講學不輟,至死改《高?!ふ\意章》死后九年始解禁,名譽復原,學說受重視,宋理宗年間成為科舉教材。
著作《四書集注》、《高校章句》、《中庸或問》、《論語精義》、《孟子要略》、《太極圖說解》、《伊洛淵源錄》、《周易本義》、《孝經刊誤》、《儀禮經傳通解》、《楚辭辯證》等。合稱《朱子大全》,語錄被編為《朱子語類》朱熹思想宇宙觀,綜合周敦頤太極學說和二程理氣思想:太極是宇宙的根本和全體,太極本身包含理與氣,理在先,氣在后?!疤斓刂g,有理有氣。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氣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薄袄怼笔怯钪娴谋驹?,萬物的主宰,社會道德規(guī)范的源泉,一切封建道德的原則、規(guī)定及儀節(jié),都是理在人間社會的呈現(xiàn)。理與道、太極屬同一意義范疇氣,有情、有狀、有跡,鑄成萬物的質料。理為第一性,氣為其次性。改造張載的氣本論。人性論,“天命之性”干脆源于太極之理,是確定的善,完備無缺,后來人們在現(xiàn)實中所受的“氣”有清濁偏正之別,故有善與惡。此為陰陽二氣交感所致。圣人凡人?!靶浴崩^承二程之說,把性(人性)作為天理在人心物體中的顯現(xiàn)。正值的物質生活欲望vs無欲,生存條件vs無度追求道德修養(yǎng)論,“居敬”,無事時不為物欲所誘,有事時不忘道義。窮理。王道政治-霸道政治-區(qū)分人心與道心,革盡人欲,復盡天理。相識論,格物致知,通過相識外物去相識人心之理,從而最終體認太極之理。提倡格草木、舟車等物理,接觸一些具體學問,但一旦豁然貫穿則自然學問被拋棄。歷史觀,社會盛衰決于當權者;歷史漸漸后退意義:體系完整精致,元明清儒學的代名詞,唯心的,但有合理內核和辯證因素。朱熹理學的地位在經學、史學、文學乃至自然科學的訓詁考證、注釋整理上都有較大成就。朱熹哲學發(fā)展了程頤等人的思想,集理學之大成,建立唯心論的唯理論體系。認為“理”、“氣”不相離,但“理在先,氣在后”,“理”是物質世界的基礎和根源。朱熹晚年受到韓侂胄排斥,學說被視為“偽學”,遭到禁止。但后來朱熹理學始終成為官方哲學,元代復原科舉后,朱學被定為科場程序;在明清兩代被列為儒學正宗,著作成為后世注釋探討經學的章本。在中國儒學史上,朱熹理學的作用和影響力僅次于孔子(朱子)。朱熹理學傳到了朝鮮,再傳入日本,在日本一度形成朱子學熱,影響頗大。陸王心學對程朱理學的發(fā)展陸九淵其人其說(1139-1193),字子靜,學者稱象山先生,撫州金溪(今江西臨川)人。自淳熙元年(1174)起任過縣主簿,后被薦國子監(jiān)講授《春秋》并形成自己的心學體系。與理學代表朱熹觀點嚴峻分歧,曾有多次爭論。淳熙十三年,回故里講學,次年于貴溪應天山建“精舍”作講習場所,集四方學徒于此。一生述而不作,不借助注解經書來闡發(fā)思想學說?!断笊较壬募芳瘯?、雜著、講義、語錄詩作等全部著作。陸九淵思想心本論“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往古來今謂之宙,四方上下謂之宇”,“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六經注我!我注六經?”——反對以己意注經。學習關鍵在“修身”。心是萬物的本源朱陸之爭朱陸之爭(鵝湖之會),1174年夏呂祖謙、地點之意、目的、內容相識論(義理)泛觀博覽(性即理,事物不是在人的主觀意識之中,“理”是事物存在的依據,“理”是第一性的)VS獨創(chuàng)本心(心即理,事物的理本在人心中,“萬物森然于方寸之間”,心第一性,“理”離不快樂)無極與太極(道家源流)(考據《太極圖說》圖)理學史上的一大公案,這場爭論涉及到兩個不同性質的問題,其一是義理問題,即如何理解《太極圖說》的哲學意義,評價其在理學史上的地位,其二是考據問題,即此圖之傳是否來自道教,其說是否混雜有佛老二氏的思想成份。前者可以見仁見智,依據各人的哲學主見作出不同的理解和評價,后者則只是一個單純的澄清史實的問題,弄清這個問題,有助于確定理學在開創(chuàng)時期與佛老二氏的關系,無論作出什么回答,都不影響對義理的理解和評價。但是,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朱陸二人都以繼承儒家的道統(tǒng)自命,視佛老為異己,雙方都力圖站穩(wěn)儒家的立場,與佛老劃清界限。于是關于《太極圖說》的考據壓倒了義理的探討,攻之者見其有,辯之者言其無,把一場學術上的是非之爭轉化為一場以考據來檢驗意識形態(tài)的是否純凈之爭。后來黃宗羲評價這場爭論指出:“朱陸往復,幾近萬言,亦可謂無余蘊矣。然所爭只在字義先后之間,原委無以大相異也”。所謂“無以大相異”,是說朱陸二人維護道統(tǒng)的儒家立場并無差別,“然所爭只在字義先后之間”,則是對這場爭論停留于文字考據的范圍表示不滿。王守仁的學說王守仁其人,(1472-1528),字伯安,余姚人,因筑室紹興陽明洞,世稱“陽明先生”。他受過嚴格而系統(tǒng)的封建教化,27歲中進士,先后任過知縣、刑部主事、侍卿、都御史、兵部尚書等職,曾參與鎮(zhèn)壓農夫起義,平定宗室貴族寧王叛亂。后講學于紹興稽山學院和龍泉寺中天閣等處,并從事著述,其言論文章輯為《王文成公全集》。閱歷四世皇帝,親歷眾多危機,企圖為明朝找尋“起死回生”之方,故有“王學”產生。王學的內涵心外無物,天地萬物都是人的主觀意識的產物游南鎮(zhèn),友人指山中花樹問:天下無心外之物,這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和你心有何關系?答: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心外無理有忠君孝父之心,才有忠君孝父之理,君父死了,心中仍有忠孝之理,可見理在心中,由此則萬事萬物的理都是這樣先驗地存在于人的心里。致良知良知,即人生下來即有的道德觀念。致良知即在實際行動中實現(xiàn)良知,知行合一。排斥感性閱歷,感性相識會對人們致良知起阻礙作用?!安宦劜欢檬橇贾倔w”,“聞日博而心日外,識益廣而偽益增”,將“格物致知”說明為“致良知”,并主見格物之功,只在“心上做”?!案裰瘛敝泻弦凰^“知”主要指道德觀念,“行”主要指道德行為,所謂“合一”不是統(tǒng)一于行,而是統(tǒng)一于知。反對朱熹“先知后行”,認為既然人先天就有一切學問,就不須要一個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度新型起重機專利許可及銷售代理合同
- 合作房地產開發(fā)協(xié)議(28篇)
- 師傅和徒弟作文
- 2025年兼職工勞務合同格式
- 2025年企業(yè)合作投資與合資合同
- 2025年信用卡預借現(xiàn)金協(xié)議書范本
- 2025年中尺度自動氣象站系統(tǒng)項目立項申請報告
- 2025年區(qū)域飲品代理合作協(xié)議范本
- 2025年式多功能打印機銷售合同規(guī)范
- 2025年企業(yè)電力安全使用標準協(xié)議書
- 2024-2025學年華東師大版數學七年級上冊計算題專項訓練
- DL∕T 5452-2012 變電工程初步設計內容深度規(guī)定
- 2024至2030年中國中檔商務酒店連鎖行業(yè)市場調查研究及發(fā)展戰(zhàn)略規(guī)劃報告
- 血栓性微血管病的診治
- 綜合客運樞紐換乘區(qū)域設施設備配置要求JTT1066-2016
- 人工智能產業(yè)分類目錄
- 中國急性缺血性卒中診治指南(2023)解讀
- 一年級下冊寫字表練字帖
- 青島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案例
- 2024PowerTitan系列運維指導儲能系統(tǒng)運維指導
- 2024年成都溫江興蓉西城市運營集團有限公司招聘筆試沖刺題(帶答案解析)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