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文學與世界文學的交流互動,外國文學論文_第1頁
法國文學與世界文學的交流互動,外國文學論文_第2頁
法國文學與世界文學的交流互動,外國文學論文_第3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法國文學與世界文學的交流互動,外國文學論文內(nèi)容摘要:法國文學在世界文學史上一直占據(jù)重要地位。啟蒙運動以來,法國文學一直與歐洲其他國家、乃至歐洲以外地區(qū)如近東、遠東、非洲和美洲的文學保持密切聯(lián)絡。本文通過豐富翔實的材料介紹了前當代時期與當代世界中法國與其他國家和地區(qū)在語言表示出、文學形式、哲學思潮、藝術流派等眾多層面的對話、溝通、互動以及互相影響,勾畫出世界文學融合發(fā)展的若干側面與脈絡。本文關鍵詞語:法國文學;世界文學;溝通互動;Abstract:Frenchliteraturehasconsistentlyoccupiedaneminentplacethroughoutthehistoryofworldliterature.SincetheEnlightenment,closeconnectionshavebeenmaintainedbetweenFrenchliteratureandotherEuropeannationalliteratures,andtheselinkscanevenextendtootherpartsoftheworld,includingAsia,AfricaaswellasAmerica.Thisarticledemonstrates,withabundantdetails,severalhistoricalepisodesofreciprocaldialogues,exchangesandinteractionsbetweenFranceandothercountriesandregionsintermsoflanguageexpressions,literatureandartforms,philosophicalthoughtsandideologicalschools.Itdelineatesvariousaspectsandtrajectoriesofthefusionanddevelopmentofworldliterature.一、前當代時期斯塔爾夫人〔MmedeSta3l〕是一名法語小講家、評論家和新教教徒,她在19世紀初就構思了一位英國貴族愛上一位意大利女詩人的故事:在這部名為(柯麗娜,或論意大利〕〔CorinneoudelItalie〕的小講中,她考慮了南北歐洲的對立與互補。不過,跟這塊大陸上的其他所有國家相比,法國在地理和文化上恰好位于這兩個歐洲的連接處。法國人的語言和文化好奇心傾向北部歐洲,這無疑與18世紀的啟蒙運動息息相關,不過他們并未因而就放棄親近意大利,也和西班牙保持最低程度的交往。啟蒙運動的重心事實上就落在了法國和英國。啟蒙運動這股文學和哲學潮流在政治、宗教領域牽連廣泛,目的旨在削弱教士階層的政治權利,并質疑宗教信條的權威性。它是16世紀新教改革派,尤其是德國人路德和法國人加爾文的事業(yè)的延續(xù),并將后者的改革引至一個愈加激進和徹底的方向。它接續(xù)17世紀的浪蕩子們在性與宗教層面的叛逆態(tài)度,同時又賦予這種態(tài)度以哲學的嚴密性,使其成為上層社會廣泛爭論的話題。1773年,沙俄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在宮廷接待狄德羅,不久之后,她又購買伏爾泰的書信手稿。此后所有的俄國精英,從普希金、屠格涅夫、托爾斯泰到帕斯捷爾納克等人,直到1917年甚至更晚都會講法語并閱讀法語作品。幾年以后,德國哲學家康德也埋頭閱讀盧梭,對法國大革命的起源充滿激情,他還發(fā)表了一篇名為(什么是啟蒙運動?〕〔WasistAufklrung?〕的文章,這既是一篇宣言又是一種考慮。不過,德語單詞Aufklrung包含了照亮的動作這一層深奧玄妙的意思,而法語單詞Lumires則缺少這種精微的含義。〔1〕19世紀初,德國人席勒和英國人華茲華斯明確表示支持法國大革命,然而革命卻遭遇歐洲各大君主國的還擊。此處提及這兩位大詩人,表示清楚我們已經(jīng)開場游歷于浪漫主義核心之處。然而,當我們自問啟蒙運動和浪漫主義的關系時,通常會發(fā)現(xiàn)浪漫主義首先是對啟蒙運動的一種反動:哲學的啟蒙/光明在這里遭遇浪漫主義的黑夜,比方,德國詩人諾瓦利斯或者法國詩人繆塞的夜晚,以及肖邦的(夜曲〕。黑暗、陰沉重新被正名,甚至獲得贊頌。然而,在啟蒙運動和浪漫主義之間也存在一種不那么明顯的一致性,將法國文學置于歐洲大背景中能夠更好地展現(xiàn)出這種一致性。18世紀初期,人們就能感遭到英國哲學、思想和小講的影響,這表現(xiàn)為大論。當然,這種相對的世界性言過其實,尤其是1784年這番宏論發(fā)表之時,法語的優(yōu)勢地位已經(jīng)由于英語地位的不斷上升而遭到嚴重威脅。法國在1763年先后失去加拿大和印度,1776年美國獨立更是加強了英語的實力。法國對美國的獨立也做出了奉獻,拉法耶特將軍在法美兩國都被尊為英雄。里瓦洛爾言論中具體表現(xiàn)出出的這種優(yōu)越感,讓法國人遭受狂妄自大的非議,而后,長久以來就已喪失優(yōu)越感的法國人也開場指責美國人狂妄自大,到了20世紀更是如此。并不是只要法國人的狂妄才激起大部分歐洲其他地方人的保存態(tài)度,入侵的方式并不總是像詞匯、家庭老師、舞蹈家、理發(fā)師以及廚師的入侵那樣溫和,想想路易十四的在德國法爾茲〔4〕的瘋狂劫掠,或者140年后西班牙人戈雅和俄國人普希金的同胞對拿破侖的劇烈抵抗,就足以讓人明白這一點。法式風格在歐洲很多作家筆下由于民族主義情緒的對抗而遭拒斥。人們將它與德國批評家、理論家施萊格爾兄弟及其友人斯塔爾夫人之后開場稱呼的古典主義混為一談:浪漫主義與被視為法國風格的古典主義針鋒相對,正是在這種對立中,浪漫主義才首先在19世紀早期,然后在1830年的戲劇之爭中,在德國、英國、法國以及歐洲其他地區(qū)結晶成形。即使在法國國內(nèi),也有人同時拒絕法國大革命和啟蒙運動,不管此種拒絕有無理據(jù),這兩場運動本身便已構成其動機:反哲學在哲學家的時代〔5〕就已存在,只要想想伏爾泰的諸多敵手便可明白。但是,1789年后移居國外的法國人與本來就仇視法國啟蒙運動及其影響的外國人溝通往來,使得反哲學的風氣愈演愈烈。(圣彼得堡之夜〕〔LesSoiresdeSaint-Ptersbourg〕的作者約瑟夫德邁斯特〔JosephdeMaistre〕當時只是薩瓦人,而不是法國人,由于薩瓦〔laSavoie〕當時還不是法國領土,德邁斯特與歐洲反革命頭目之一,英國人伯克〔Burke〕遙相照應,擁有諸多讀者。日內(nèi)瓦人斯塔爾夫人后來成為巴黎人,夏多布里昂是布列塔尼貴族,在當時名氣還沒有那么響亮,他們在革命期間都參加了移民隊伍;不過與德邁斯特式的反動分子相比,他們更能區(qū)分1789年的(人權宣言〕和1793年的恐懼統(tǒng)治。緊接著小講〔lanouvelle〕大師,莫泊桑在19世紀末逝世之后的影響力超出了法國國界:俄國作家契訶夫和新西蘭作家凱瑟琳曼斯菲爾德都非常推崇他,這兩位作家也將這種文學體裁發(fā)揚光大。叔本華的作品同時屬于哲學史和文學史,他的重要性也具體表現(xiàn)出為其作品的文學品質,這意味著與哲學之間的沖突關系,與系統(tǒng)精神的某種對立。尼采的作品因其魅力和同等程度的模糊性將在20世紀深受歡迎,繼叔本華之后也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不過并未完全取代叔本華的影響。尼采是著名的箴言作家,他深深地吸引了20世紀法國諸多作家和哲學家,當然,尼采本人也從法國文化中受過諸如拉羅什富科、波德萊爾等箴言作家的滋養(yǎng)。我們也特別欣賞尼采的心理和道德分析,欣賞華而不實玩世不恭但帶點英雄主義,富有批判性卻又時常自相矛盾的層面。在1910到1940年間紀德的作品,以及隨后馬爾羅的作品里,我們都能看到(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講〕和(道德的譜系〕留下的痕跡。離我們更近一點的,對文學批評產(chǎn)生了一定影響的哲學家德里達,其闡釋性的懷疑論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歸功于尼采。莫里斯布朗肖是德里達的密友,1945年以后法國最偉大的批評家之一,喬治巴塔耶同樣也是批評家,與布朗肖相比,他更以社會學家和人種學家的身份著稱,他們二位都沉迷于尼采的作品與生命傳奇。尼采人生最后幾年的瘋狂強烈沖擊了巴塔耶以及20世紀60、70年代另一位富有影響力的思想家米歇爾???。讓我們最后一次從另一個角度回到叔本華的影響上來,這一影響具體表現(xiàn)出了19世紀和20世紀之間的關聯(lián)。叔本華思想的傳播也是一個十分的歷史時期,尤為重要的是它反映了一個更廣闊的現(xiàn)象,即歐洲文化與非歐洲文化,詳細來講就是與遠東文化的關系。最早分析叔本華哲學的法國學者泰奧迪勒里博〔ThoduleRibot〕在其著作中這樣寫道:叔本華的哲學實踐表示清楚他就是一位西方世界里的fo教徒?!?〕歐洲與遠東關系中另一個重要階段相繼在19世紀下半葉和20世紀激起了雙方對相互的興趣。1858年,日本被迫向西方開放門戶,隨即使采納了西方的技術,這讓日本人在1905年打敗俄國人,日本知識分子迅速西化,然而并未因而拋棄自個的文化傳統(tǒng)。日本開放的間接后果,就是西方得以接觸到日本文化的某些方面。由此,掀起了一股當時人們所講的日式風格時髦:這股風潮首先觸及美術作品,詳細而言,就是日本裝飾藝術和浮世繪。左拉在馬奈的畫作中端坐于一扇日式屏風前;埃德蒙龔古爾把他的房子變成了藝術家的房子,而且他在好幾本書中都論及日本浮世繪大師喜多川歌麿和葛飾北齋。另一位大珍藏家埃米爾吉美〔EmileGuimet〕,則在巴黎和里昂開創(chuàng)建立了兩座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亞洲藝術博物館。吉美博物館是西方世界在這個領域里最重要的博物館之一,藏品基本上涵蓋了整個亞洲,它與巴黎另一家同時開創(chuàng)建立的賽努奇博物館〔MuseCernuschi〕有所不同,后者規(guī)模較小,基本上只珍藏中國古代藝術品,從周代的青銅器到唐代的唐三彩。19世紀后半葉是左拉和馬拉美的時代,但是大詩人馬拉美并不需要事先造訪中國,也不需要參觀這兩家當時髦未建立的博物館來欣賞中國藝術,由于中國藝術就存在于巴黎一些私人珍藏和藝術品商人手中。1866年,年輕的馬拉美在一首詩中試圖以瓷器上的中國畫為原型來表現(xiàn)自個:一道蔚藍的線條,一灣纖細而昏暗的湖水,在光潔白瓷的天空之中?!?〕馬拉美在這里嘗試的是一種暗示的藝術,也就是空無與未被表現(xiàn)的重要性,它是未被言講和沉默在視覺上的對應物。大約一個世紀之后的米肖,一位定居法國的比利時作家,如此評論趙無極的水墨畫:黑墨潑灑過后,紙上此處彼處的空白,空無一物,在出人意料的地方表露出來。這是虛空,為了世間的和諧,永不該缺少的虛空,無論何處?!?0〕與此同時,西方人還將了解道家思想,米肖在這里已有影射??寺遽窢枏?9世紀末開場也在(認識東方〕〔ConnaissancedelEst〕中一首題為(運河邊的小憩〕〔Haltesurlecanal〕〔11〕的散文詩中明顯指涉道家思想。好像道家思想曾經(jīng)啟發(fā)了中國的畫家和詩人,歐洲人對道家思想的興趣也經(jīng)歷了一個特有的經(jīng)過,它往往促使詩人、畫家和音樂家反思本身藝術創(chuàng)造的源頭,同時也考慮藝術與不在場、沉默和空無的關系,這些虛空的元素既可能讓人一無所獲,可以能蘊含豐富的啟示。遠東文化與歐洲文化的關系不僅僅具體表現(xiàn)出為欣賞那些無法用嚴格意義上的語言來表示出的藝術。歐洲作家要么通過翻譯,要么由于他們通曉某一門亞洲語言,進而接觸遠東地區(qū)的文學、哲學和戲劇,當然,第二種情況非常少見。從19世紀開場,雨果、勒貢特德李勒〔LecontedeLisle〕和波德萊爾就已經(jīng)嘗試在法國的詩律中采用馬來語詩歌中一種非常講究的形式,即馬來人的盤頭詩〔lepantoum〕.〔12〕波德萊爾在詩作(黃昏的和諧〕〔13〕中的嘗試尤為著名。20世紀30年代克洛岱爾對日本能劇和歌舞伎產(chǎn)生了濃烈厚重興趣,與此同時,另一位風格懸殊的作家、演員、詩人和素描繪家安托南阿爾托卻被巴厘島傳統(tǒng)戲劇哇揚皮影偶戲〔Wayanggolek〕的表演深深折服,巴厘島位于爪哇東部,島上居民多信奉印度教。阿爾托把這些表演視為一種姿勢的形而上學,并由此以為,在戲劇表演中,身體和語詞兩種元素兩相對立。阿爾托不主張戲劇中太多使用語詞,法國的戲劇傳統(tǒng)在他看來過于依仗語詞。歐洲文化和非歐洲文化之間的聯(lián)絡,除了通過翻譯作品或對語言的把握來實現(xiàn),它同樣還產(chǎn)生于作家們的旅行,通過游記,或在受旅行、游記所啟發(fā)而寫成的虛構作品、詩作中得以表現(xiàn)。因而,儒勒凡爾納并不需要去過中國才能發(fā)表歷險小講(一個中國人在中國的遭遇〕〔1879年〕,他只需讀幾本游記便可,他在故事里時常援引那些游記。在這方面,歐洲各國文學經(jīng)歷了兩次主要轉變,都與政治文化環(huán)境息息相關,一次發(fā)生在19世紀初,另一次發(fā)生在20世紀上半葉。19世紀初,法語中出現(xiàn)了另一個英語外來詞,即旅行〔letourisme〕.該詞本身也從法語單詞tour衍生而來,后者有圈子、游覽、周游之意。英國貴族、大資產(chǎn)階級,有時也包括藝術家,從18世紀開場就在法國、瑞士、意大利等地實踐我們所講的大旅行〔legrandtour〕,有時還會游歷至歐洲邊境甚至更遠,比方伊斯坦布爾〔戈蒂耶等人稱之為君士坦丁堡〕以及土耳其其他地方。歐洲大陸人也紛紛效仿這些英國人,因而時而能熟悉一些新的目的地。1798年拿破侖波拿巴的將一些學者和藝術家?guī)<爸?,法國人便是如此不斷向新的目的地邁進。1824年,法國人商博良〔Champollion〕破譯了埃及象形文字:此后,戈蒂耶、福樓拜、馬克西姆杜坎〔MaximeduCamp〕等紛紛前往埃及旅行;作為回應,埃及精英階層也對法國語言文化產(chǎn)生了持久的興趣。塔哈侯賽因〔TahaHussein〕娶了一位法國姑娘,并赴巴黎留學,他是1919年后阿拉伯文藝復興運動〔Nahda〕的主要推動者之一。很快,外交官、傳教士、商人以及個別藝術家在旅行歸來后紛紛撰寫游記,繼他們之后,職業(yè)作家出于興趣和創(chuàng)作動機也紛紛外出游歷。他們的游記由于華而不實的歷險、神怪或詼諧片段而有別于平凡乏味的旅行指南。由此就有了夏多布里昂,后來的拉馬丁、戈蒂耶、奈瓦爾、喬治桑、皮埃爾洛蒂、紀德、保羅莫蘭和日內(nèi)瓦人尼古拉布維耶爾〔NicolasBouvier〕等人的游記,旅行也啟發(fā)他們創(chuàng)作故事和詩歌。當時,人們已能讀到拜倫或歌德關于他們客居意大利時的精彩故事。伴隨歐洲之外的游歷產(chǎn)生了另一種大規(guī)模的政治和社會現(xiàn)象,即殖民化經(jīng)過,或者一種支持殖民化的思想狀態(tài),即殖民主義。輕易就能欣賞到的風景,夢幻想象不費力氣就能理解他者,試圖將他者的復雜性簡化為幾條刻板的陳舊印象以更好地構建作為文明人本身的優(yōu)越性,凡此種種,都強化了異域風情式的靈感。東方成為這種異域風情趣味的絕佳場所,這里所講的東方并非地理學概念,而是文學、繪畫和音樂領域里東方風情喜好者們〔lesorientalistes〕的東方。它從戈平瑙〔Gobineau〕的波斯,或皮埃爾洛蒂的土耳其,一直延伸到德拉克洛瓦的摩洛哥,在這些穆斯林疆域之外,還覆蓋了另一個基本上不是穆斯林世界,從印度一直延伸到日本的東方。20世紀前半葉,社會輿論大多要么傾向于殖民主義,要么保持冷漠。然而,若干遠離社會的作家卻提醒人們警覺這種簡單化,過分同化以及做作的優(yōu)越感,希望能維持與東方的距離感。他們當中首推維克多謝閣蘭,謝閣蘭是醫(yī)生、考古學家、漢學家、批評家和詩人,還是游歷塔希提和中國的行者。他贊頌多樣性〔ledivers〕,反對簡化的異國風情,堅決主張維持不可簡化的特異性。幾十年之后,米歇爾萊里斯在30年代初的旅非日記(非洲魑魅〕〔LAfriquefant8me〕中,亨利米肖于1933年、1945年和1968年,也在(一個野蠻人在亞洲〕〔UnBarbareenAsie〕和(厄瓜多爾〕〔Ecuador〕中,提醒人們警覺文化上的誤解,并且對殖民主義時常持批判態(tài)度。紀德在他的游記(乍得歸來〕和(剛果之行〕中已經(jīng)為他們指明了道路。但是,紀德的旅行小講同時也是私人日記和報道性文字,而萊里斯從一開場就是人種學家,這讓他接近于21世紀初以百歲遐齡逝世的同代作家列維-斯特勞斯。列維-斯特勞斯受過哲學教育,(憂郁的熱帶〕〔Tristestropiques〕提供了一種哲學考慮,同時也是一部有關回憶的作品,這部著作考慮了人類學的中心偏移問題,在這里領域,蒙田堪稱先驅,尤其是(隨筆集〕中著名的(論食人族〕〔DesCannibales〕一章。萊里斯和列維-斯特勞斯在上述作品中探究外表上靜止不變的文明,當然他們也成認這些文明的文明身份。與此同時,20世紀30年代的其他作家則對動亂的歷史非常敏感。比方馬爾羅,1933年出版的(人類的命運〕讓人感遭到雪崩的轟隆聲將動搖古老的中國.然而,以為亞洲是一潭死水這種成見一直存在,就在該書出版前幾年,克洛岱爾曾嘗試給我們拋出如下怪論:在亞洲,一切都已事先計算好,以阻止人類發(fā)生改變,〔14〕當然,歷史最后證明此觀點站不住腳。我們已進入20世紀的縱深,同時審視這個已經(jīng)離去的世紀與19世紀之間的關系,正如一開場我們考察浪漫主義與啟蒙運動之間的關系那樣,每個時代都在斷裂與連續(xù)性之間交織前行。但是,20世紀究竟始于何時呢?假如講19世紀提早在1789年就拉開序幕的話,那么它遲至1914年才劃上句號嗎?然而,1900年也許已經(jīng)標志著一條分界限。假如文學首先在本身找到標記的話,也許象征主義和自然主義運動主將們的離世已經(jīng)足以標志著一個時代大致終結于1900年?還有一些標志沒有在文學本身,而是在思想、物質文明和社會文明的轉變中具體表現(xiàn)出出來,它們更深入地具體表現(xiàn)出了美學思想的發(fā)展。電影同時作為工業(yè)和藝術,起始于1900年,華而不實的各種可能性,尤其到一戰(zhàn)之后,都將加快戲劇和導演藝術的革新步伐。比方科波〔JacquesCopeau〕和茹維〔LouisJouvet〕兩位導演,將導演藝術從現(xiàn)實主義的窠臼中解放出來,激發(fā)小講家從事戲劇實驗。甚至有些小講家日后也成為電影導演,我們能夠想到的有20世紀30年代的馬爾羅,或60年代的瑪格麗特杜拉斯和羅伯-格里耶。1900年是弗洛伊德(釋夢〕出版的年份,但是要目擊詩人們以夢為主題進行大量創(chuàng)作,還需再等大約20年;自傳作品轉以其他形式的目光觀照本身,尤其是米歇爾萊里斯和薩特的作品,則是更長時間之后才會發(fā)生的事情。交通方式在20世紀初發(fā)展迅速:前文在議論西方與東方溝通的問題時,已經(jīng)指出過旅行的重要性。到了20世紀初,由于汽車和飛機的出現(xiàn),出租馬車很快便已過時,隨后,用于豪華出游的大型客輪也風光不再,旅行變得更為頻繁。畫家和詩人們贊美速度,他們?yōu)榇藳_動不已,不管是意大利的將來主義作家如馬里奈蒂〔Marinetti〕,抑或他們在法國相識的人物,如阿波利奈爾,皆是如此。阿波利奈爾渴望并沉迷于某種當代性,但他同時也是一個懷舊的不討人喜歡的人。當時,滿懷敵意的公眾經(jīng)常指責畫家、音樂家和詩人們引發(fā)一些轟動社會的丑聞,讓藝術家們經(jīng)常需要去應對。在這樣一個時代,借用一個19世紀中期出現(xiàn)的軍事和戰(zhàn)爭術語來講,阿波利奈爾比當時任何人都更能代表一種我們稱之為先鋒〔avant-garde〕的精神。這個典型的世界主義靈魂沒有固定國籍,母親是波蘭人,父親是意大利人。好像好友馬克斯雅各布,阿波利奈爾通過一種長期被法國人視為英國風格的美學樣式,即詼諧,在自個的散文詩中表示出事實和內(nèi)心的痛苦。他為畢加索辯護,后者和那個時代很多外國畫家一樣,當時棲身于蒙馬特高地。他欣賞俄國芭蕾舞,尼金斯基在巴黎如日中天。他決定性地啟發(fā)了巴西詩人馬里奧德安德拉德〔MariodeAndrade〕的當代主義,兩次世界大戰(zhàn)之間的超現(xiàn)實主義詩人也深受他的影響。巴西采用法國哲學家奧古斯特孔德〔AugusteComte〕的名言秩序與進步〔Ordreetprogrs〕作為國訓,印在國旗上。該國在20世紀20、30年代還與熱愛冒險的世界主義詩人、小講家布萊斯桑德拉爾〔BlaiseCendrars〕維持關聯(lián),桑德拉爾曾兩次赴巴西旅行。在那個年代,甚至二戰(zhàn)之后,出生于烏拉圭的法國詩人蘇佩維埃爾〔Supervielle〕與一些阿根廷作家,尤其是吉拉爾德斯〔Guiraldes〕和博爾赫斯的密友奧坎波〔Ocampo〕姐妹保持通信。蘇佩維埃爾在1922年出版的首部詩集(下船碼頭〕〔Dbarcadres〕中描寫了阿根廷的潘帕斯,一個長滿高草、遍布牛羊的廣袤地區(qū)。30年代,年輕的危地馬拉人米格爾安赫爾阿斯圖里亞斯〔MiguelAngelAsturias〕在巴黎求學,60年代他又以駐法大使的身份重返巴黎,1967年他以一部反對專制恐懼統(tǒng)治的表現(xiàn)主義小講(總統(tǒng)先生〕〔MonsieurlePrsident〕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以上只是1910至1970年間法國與拉丁美洲文化聯(lián)絡的幾個側面,我們在這里捎帶提及。注釋1啟蒙運動一詞的德語原文Aufklrung,是動詞aufklren的動名詞形式,保存了動作的意味;法語則用名詞lumire的復數(shù)形式來表示出啟蒙的意思,該詞本意為光線.2在德語中叫作SturmundDrang,法語中為TempteetElan.3指1870-1871年的普法戰(zhàn)爭以及兩次世界大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