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論《大學》修養(yǎng)_第1頁
南懷瑾:論《大學》修養(yǎng)_第2頁
南懷瑾:論《大學》修養(yǎng)_第3頁
南懷瑾:論《大學》修養(yǎng)_第4頁
南懷瑾:論《大學》修養(yǎng)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第7頁南懷瑾:論?大學?修養(yǎng)如今我們正式研究?大學?第一段的四句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古文就是這樣簡化。假如用現(xiàn)代的觀點來說,這種古文,就是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簡體文。把人類的意識思想、言語,經(jīng)過濃縮,變成文字,但永遠保存意識思想的原有成分,流之長遠。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古文。這四句書,到了南宋開場,經(jīng)過宋儒理學家們的研究注解,尤其是程、朱學派以后的學者,大多必要遵守程、朱章句之說,因此習慣地說?大學?書中的要領(lǐng),便有“三綱八目〞的說法。綱,是綱要;目,是條目。綱目,是朱熹首先慣用的創(chuàng)作。例如,他對于中國歷史的批判,不完全同意司馬光?資治通鑒?的觀點,自創(chuàng)一格,他對歷史的編寫,被后人稱作“紫陽綱目〞。其實,綱目是寫作文章和對學術(shù)分類的邏輯方法。綱,是前提,也可以說是標題。目,是分類的引申。很有趣的,我們現(xiàn)代在政治術(shù)語上,聽慣了“上綱〞這個名詞,但大家還不知道,首先使用這個名詞的導師,也是采取儒家學說中來的,并非導師自已的創(chuàng)作。只是大家書讀得不及他多,就不知道他當年也是此中的建者。過去所講的?大學?一書中有“三綱八目〞的說法。是哪個“三綱〞?是哪個“八目〞呢?答案是這樣的:?大學?書中首先提出的“明德〞、“親民〞、“至善〞,便是三綱。不是古代傳統(tǒng)文化的“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三綱。那八目呢?答案是?大學?后面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實,對于?大學?一書,指出有“三綱〞之說,也不盡然!事實俱在,如說?大學?一書的綱目,應該說它有四綱、七證、八目才對。四綱、七證、八目那么,四綱是什么呢?就是在“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之上,一個最重要的前提“道〞字,也可以說是大學之道的“大道〞。詳細的理由,待我們漸漸地“明辨〞。但可以從“以經(jīng)注經(jīng)〞的原那么去討論,只要從?大學?開頭兩段的本文中,就可看出來事實俱在。本文中不是明明白白地寫出“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那么近道矣〞嗎?所以“大道〞或道,才是首綱。那么,為什么又特別提出“七證〞因為?大學?本文,在四綱以后,跟著就提出有七個求證大道與明德的學問程序,也可說它是求證大道的學養(yǎng)步驟。假如你快樂要說它是七步學養(yǎng)的功夫,也未嘗不可。這就是知、止、定、靜、安、慮、得。這就是?大學?學問的綱要所在。過此以后,所謂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八目,才是“親民〞的實際學問和修養(yǎng)。也可以說,初由大道到明明德,每個人自立自修的學問。也就是宋儒理學們冒用莊子學說,作為自已廣告的“內(nèi)圣外王〔用〕〞之說的“內(nèi)圣〞之學。也可以說是“內(nèi)明〞之學。再由明明德到親民,才算做到真正修、齊、治、平的功德,便是自立而立人,自利而利他的“外王〔用〕〞之致用。但無論是自立的“內(nèi)明〞,或立人之道的“外用〞,都要到達“至善〞的境界,才算是人倫大道的完成。理解了這些預備學識以后,我們再來用白話文的方式,試著簡單的直譯?大學?首先的四句書看看?!按髮W的道,首先在明白明德的修養(yǎng),然后才能深化民間做親民的工作,到達極其圓滿的至善境界〞。當然啰!這樣直譯了?大學?的原文,無論怎樣說,已經(jīng)是隔夜油炒飯,肯定不是原來的本味了!況且對這四句書的四個句詞的內(nèi)涵,也是隔靴搔癢,始終抓不到重點。因此,還要一點一點、一層一層來抽絲剝繭再加研究。既然知道用白話文直譯古文的內(nèi)涵,畢竟似是而非,完全不是那個味道,那只有用孔門所教治學的方法,所謂“博學、審問、慎思、明辨〞來抉擇它,也就是現(xiàn)代所說用分析、歸納的方法來研究了。自立立人而達于至善第一,在兩千多年前的中國,所謂春秋末期、戰(zhàn)國先期的階段,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本來就儒、道并不分家的一個道統(tǒng)時代。即使諸子百家之說,也都是標榜一個“道〞字作定點。?大學?作者曾子,就生在這個時代,而且在孔門七十二賢之中,他是傳承道統(tǒng)心法的中堅分子。在那個時代里,在政治系統(tǒng)、社會風俗習慣上,至少外表上還是宗奉周朝皇為中央,尤其在文化風俗上,還是以周禮為準。所謂子弟八歲入小學,到束發(fā)而冠的十八、二十歲,再進習成人之學,也就是準備作一個真正大人,已經(jīng)不是童子的細〔小〕人了。那么,大人之學所教授的,一個人之所以為人的人倫之道是什么呢?那就是先要明白這個“明德〞。所以這一句書里有兩個明字,第一個明字當動詞用,第二個明字當形容詞或名詞用。這種用法,在上古時代,是很平常的。例如:父父,子子,親親等,都是把第一個字當作動詞,第二個才是名詞。就是說:對父親而言,要做父親的本分;對兒子而言,要做兒子的本分;對自已的親人而言,要做到對親人的本分。理解了以上的道理,同時也可以知道我們上古傳統(tǒng)教育的主要宗旨,就是教導你做一個人,完成一個人道、人倫的本分。不是只教你知識和技能,而不管你做人做得好不好。因為做工、做衣、做小販、做官、做學者、做皇帝,那都是職業(yè)的不同。職位雖不同,但都需要做人,才是本分。你的職業(yè)職位果然榮耀值赫,而人都做不好,做人不成功,那就免談其他了。第二,“大學之道〞的道,是根本,也可以說是體?!懊鞯篓暿怯傻赖闹掠茫菑牡荔w出發(fā)的心理和身體力行的行為。“親民〞是由個人學問的道和德的成就,投向人間,親身走入人群社會,親近人民而為之效勞。這便是明德立已以后,外用到立人的目的。最終的結(jié)果。無論是個人立已的明德,或是外用立人的親民,都要達成“至善〞的境界。第三,假如我們照這樣的說法,怎樣才可以表達得更明白一點呢?那只有用“因明〞〔邏輯〕的方法,借用相似的比類做譬喻、做例子,或者可以比較明白一點。怎樣借譬呢?那只有向鄰居的佛家去商量,暫借用佛學來做說明了!自覺覺他而覺行圓滿佛,是古代印度梵文“佛陀〞的簡譯。佛是什么,在中文來說:佛者,覺也。覺個什么?覺悟心性的自體。怎樣才能自能自覺心性自體成佛呢?那必須先要修行大乘菩薩道的功德,所謂:自利〔等于儒家的自立〕、利他〔等于儒家的立人〕,到達?!补Α车沦Y糧圓滿,智慧資糧圓滿,才可以成佛。所以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就叫作佛。假如用佛學來比方儒家學說,佛就是圣人的境界,菩薩就是賢人的境界。菩薩是梵文“菩提〔覺悟〕薩埵〔有情〕〞的簡稱,中國初期的翻譯,也叫做“開士開車〞“大士〞。我們借用了佛學這個比例來說明?大學?的“大學之道〞。那么,明明德是自覺,親民是覺他。止于至善便是覺行圓滿而得道成圣了!這樣一來,恰恰如道家的列子所說:“東方有圣人,西方有圣人,此心同,此理同。〞是不是如此呢!大家再去想想看,再做研究吧!理解了前面所講的理念之后,就可以明白這四句綱要的下文,所謂知、止、定、靜、安、慮、得七個層次的學問修養(yǎng)次序,完全是銜接上文四句的注腳。不然,讀了半天?大學?,好似在看教條式的條文,聯(lián)貫不起來。就如說?!爸苟笥卸è暤阶詈笠痪涞摹皯]而后能得〞,它終究得個什么呢?假如我們照前面所講的理念,那就可以明白“慮而后能得〞,便是得到明德之目的了。不然,這個“明明德〞,也不知道從怎樣明起?當然,既能到達明德的境地,那就真能達成“大學之道〞這個道的境界。這樣便可能理解從漢、魏以后,儒家、佛〔釋〕家、道家,把各個自家修行的成果,都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習慣用語,統(tǒng)統(tǒng)叫做“得道〞。其實,得道這個名稱,也就是從?大學?“慮而后能得〞這個理念而來的。由此演變,到了唐、宋以后,佛家的禪宗普及流行,大致標榜禪以“明心見性〞而得道。道家也相隨而來,標榜以“修心煉性〞而得道。儒家的理學們,當然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