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老子》四章課件23張 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1頁
6《老子》四章課件23張 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2頁
6《老子》四章課件23張 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3頁
6《老子》四章課件23張 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4頁
6《老子》四章課件23張 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須記,正是橙黃橘綠時。——蘇軾《贈劉景文》《老子》四章——《道德經》中的有無相生

作者其人

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陽,春秋末期楚國人,做過周朝“守藏室之史”。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與莊子并稱“老莊”。在道教中,被尊為道教始祖,稱“太上老君”。被奉為世界文化名人。老子生而異象——耳大、滿頭白發(fā)、皮膚滄桑如老者。東晉《玄妙內篇》記載老子母懷老子81載,逍遙李樹下,乃割左腋而生。陸德明《經典釋文》記載:老子生而皓首。古人常以孩子的一些生理特征為孩子取名?!榜酢?,在《說文解字》中是“耳漫無輪廓”,說明老子天生有生理缺陷。再者,懷胎最多至14個月,正常為9個月。懷胎81載,絕不可信。結合記載和現(xiàn)代醫(yī)學證明,王東岳先生推斷老子可能患有先天性白化病,頭發(fā)花白、皮膚滄桑,極有可能是白化病導致的色素沉著較淺。也許是因為老子生而與其他人不同,在他的童年時期,可能受到了其他同齡人的排斥,這也可能是老子性格喜隱居,學說求無為的原因之一。

道德經的來由:老子棄世出關

約公元前485年,老子看到周王朝越來越衰敗,就離開故土,準備出函谷關去云游。把守函谷關的長官尹喜很敬佩老子,可當他知道老子要出關云游,又覺得可惜,就想設法留住老子。于是,尹喜對老子說:“先生想出關也可以,但是得留下一部著作?!崩献勇牶?,就在函谷關住了幾天。幾天后,他交給尹喜一篇五千字左右的著作,然后就騎著大青牛走了。據說,這篇著作就是后來傳世的《道德經》。老子試圖建立一個適合于所有事物的理論,一切事物都遵循這樣的規(guī)律(道)。

老子認為相互對立的事物會互相轉化,即陰陽轉化。轉化的方法(德)來源于事物的規(guī)律(道)?!兜赖陆洝贰獦闼氐霓q證法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講人類的人生觀和世界觀,道出人生的進退術,包含長生久視之道;下篇《道經》,講宇宙和自然的規(guī)律。

“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道德經》思想概要

哲學上,“道”是天地萬物之始之母,陰陽對立與統(tǒng)一是萬物的本質體現(xiàn),物極必反是萬物演化的規(guī)律。

修身上,老子之道主張純樸、無私、虛靜、謙讓、貴柔、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

治國上,老子主張對內無為而治,不生事擾民,對外和平共處,反對戰(zhàn)爭與暴力。

這三個層面構成由“物理至哲學至倫理至政治”的邏輯層進,也就是從自然秩序中找出通向理想社會秩序的光明正道。朗讀課文,疏通文意第十一章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三十根輻條匯集到一個轂當中,有了車轂中空的地方,才有車的作用。揉和黏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開鑿門窗建造房屋,有了門窗四壁內的空虛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給人便利,“無”發(fā)揮了它的作用。

文化內涵探究:有與無【探究無與用】

車輪轂的圓孔、陶器的中空部分、房舍的空間,都是“無”,分別達到了“車之用”“器之用”“室之用”。

把老子關于有和無的辯證觀點遷移到日常生活中,請你說說圍繞學習、讀書、人生態(tài)度等具體事件,該怎樣正確對待“有”和“無”呢?【示例1】一個人如果不給自己和別人留出空間,那會有什么后果呢?比如學習與休息,我們能把一天二十四小時都用來學習嗎?如果這樣做,人很快就會崩潰。所以,我們白天學習,晚上休息,中午小憩。睡覺休息恰恰是積蓄力量,提高學習的效率。【示例2】讀書也是如此,如果囫圇吞棗不假思索地讀書,把頭腦塞得滿滿的,不給自己留下思考空間和消化吸收的余地,讀書的效果如何能好?【示例3】現(xiàn)代人想要的東西太多了,太在意“有”,去占有,去擁有,而恰恰忘記了“無”的作用。如果給自己的心靈留有空間,留有余地,留出“無”?;蛟S是另一種人生境界。企者不(

)立,跨者不行(

),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余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踮起腳跟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不穩(wěn),自逞己見的得不到彰明,自以為是的得不到彰顯;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勛;自我夸耀的不能長久。(這些行為)用道的觀點來看,就叫作剩飯、贅瘤(贅形:多余的形體,因飽食而使身上長出多余的肉。)。人們厭惡這些東西,所以有道的人決不這樣做。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二十二章)【解讀】老子的“無為”不是一無所為,而是用“無”的原則去“為”。所以能做到有若無,實若虛,以退為進,以守為攻,以屈為伸,以弱為強,以不爭為爭,從而豐富了中國古代辯證法思想,建立了中國古代辯證法貴柔的體系,與儒家《易傳》尚剛健體系并峙。兩大流派優(yōu)勢互補,共同豐富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寶庫。二十四章

『思考』現(xiàn)實中,有的老師或家長特別鼓勵孩子去自我表現(xiàn)、自我展示,你對這種做法怎么看?(建議:用雖然……但……/因為……而且……所以……等句式)【示例】

雖然俗話說“酒香也怕巷子深”。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一定程度的自我表現(xiàn)與能力展示固然應該有,但需要適度的自我表現(xiàn)。

一味讓孩子刻意不自然地表現(xiàn)自我,而且如果為了某種目的而不顧孩子是否愿意、是否有能力,就更令人生厭。所以尊重孩子的愿望,自然發(fā)展才是最好的選擇。何況真正的自我表現(xiàn)、自我展示,需要真才實學。而拋卻浮華,修煉真學問,真功夫,才是正道。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了解、認識別人的人有智慧,能認識、了解自己才算聰明。能戰(zhàn)勝別人的人有力量,能克服自己的弱點才算堅強。知道滿足的人能夠富有,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不喪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夠長久不衰,身雖死而“道”仍存的,才算真正的長壽。三十三章

【探究內涵】“知人者”,知人不知己,知外不知內,是一般之智?!白灾摺?,知人更知己,了解內心,是心靈之明。反省自身,把握自己,體察生命本質。內外皆明的自知者,比知人者境界更高?!皠偃苏摺?,憑借外在力量戰(zhàn)勝別人,只是有力量?!白詣僬摺?,憑借內在意志戰(zhàn)勝自我,克制欲望,摒除雜念,這才稱得上堅強。知足者富?——真正的富有并不是滿足于現(xiàn)狀,也不是滿足于物質匱乏,而是對自知、自勝的程度達到一定境界而感到滿足,這才算富有。知足者不失“自知”“自勝”立身之本,才可以立身長久。

如果對已經達到的境界(自知、自勝的程度)感到知足,可稱得上富有;但精益求精、強勁奮進才稱得上有(求道的)意志。

那些知足者“不失其所”,可以立身長久;但強行者求道不息,身死道存,與道同在,才稱得上“壽”,即不朽。(參見饒尚寬譯注《老子》,中華書局年2006版;朱謙之撰《老子校釋》,中華書局1984年版)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

于未有,治之

于未亂。合抱之木,生

于毫末;九層之臺,起

于累土;千里之行,始

于足下。為者敗之,執(zhí)者失之。是以圣人無為,故無?。粺o執(zhí),故無失。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第六十四章)善于處理翻譯關鍵點事物安然未生變的時候容易持守,問題還沒顯露跡象時容易解決;事物脆弱時容易分離;事物細微時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發(fā)生以前就處理妥當;治理國政,要在禍亂沒有產生以前就早做準備。合抱的大樹,是從細小的萌芽生長起來的;九層的高臺,是從一筐筐泥土筑起來的;千里的遠行,是從腳下第一步開始走出來的。動手去做的就會壞事,有所把持的就會失去。因此圣人不求有所作為,所以也不會招致失敗,不執(zhí)意把持所以也不會喪失。人們做事情,常常在接近成功時失敗,所以當事情快要完成的時候,也要像開始時那樣慎重,就沒有辦不成的事情。因此,有道的圣人想望人所不想的,不珍貴難得的貨物,學習別人所不學習的,補救眾人所經常犯的過錯。這樣輔助萬物的自然變化而不加以干預。【文化探究】“為”與“無為”的智慧【第一層】把握先兆,防患未然?!镜诙印繉Υ笫拢ズ眉毠?jié)。【第三層】妄為導致失敗,有所把持就會失去。圣人無為而治,不會有所把持。【第四層】做事者善始善終,妥善處理先兆和細節(jié),以免壞事做大、好事難成?!镜谖鍖印繌娬{圣人不以常人之欲為欲,不以那些難得之物為貴,學習常人所不學的道理,來補救眾人的過失。以此輔助萬物的自然之理,而不敢妄為。順應自然,不求有所作為(課后注釋);“無為”的意義,實際上并不是無所作為,它只是要為得少一些,不要違反自然地任意地為。(馮友蘭《中國哲學史》)老子的“無為”總此十思,弘茲九德,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爭馳,在君無事,可以盡豫游之樂,可以養(yǎng)松喬之壽,鳴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勞神苦思,代下司職,役聰明之耳目,虧無為之大道哉?——魏征《諫太宗十思疏》不滿社會現(xiàn)實自身修養(yǎng)積極進取使命責任自然天性寧靜和諧超越世俗療救社會,使之恢復正常的秩序儒道加法減法同糧店藥店

唐宋以后的中國文化,要講儒、釋、道三家,也就變成三個大店。佛學像百貨店,里面百貨雜陳,樣樣俱全,有錢有時間,就可去逛逛。逛了買東西也可,不買東西也可,根本不去逛也可以,但是社會需要它;

道家像藥店,它包括了兵家、縱橫家的思想,乃至天文、地理、醫(yī)藥,一個國家、民族生病,非去這個藥店不可;

儒家的孔孟思想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