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興人文地理學的旗手_第1頁
復興人文地理學的旗手_第2頁
復興人文地理學的旗手_第3頁
復興人文地理學的旗手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復興人文地理學的旗手《復興人文地理學的旗手——李旭旦》一書系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隨園大家”系列叢書中的一種。該書由南京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前任院長沙潤等撰寫。全書以傳主李旭旦這個人物成長的時間為順序,空間活動為背景,概括了人文地理學家李旭旦先生的人生成長路徑和學術成長過程以及學術成就,真實地反映了先生在成長歷程中所結交的老師、同學,朋友、學生之間的情誼,其中有胡煥庸、張其昀、李四光、華羅庚、任美鍔、吳傳鈞等,他們對李旭旦先生的學術成長均產(chǎn)生過重大影響,同時描寫了先生一生所經(jīng)歷的時代、風風雨雨,以及先生憑著堅強的信念和頑強的毅力戰(zhàn)勝困難并戰(zhàn)勝自己的精神。全書分九部分:故鄉(xiāng)的人文熏陶、南京的求學之路、劍橋的發(fā)軔階段、重慶的教授生涯、赴美的訪問教授、戰(zhàn)后的社會活動、隨園的大家風范、暮年的報國情懷、先生的人格魅力。李旭旦(1911-1985)與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同是江陰人,且是鄰鄉(xiāng)。畢業(yè)于江陰南菁中學,以總分第一名的成績被保送至當時的首都南京的國立中央大學學習,師從胡煥庸先生學習地理。早在大學時代,他就在老師張其昀等指導下,與同班同學任美鍔先生共同翻譯了《人地學原理》,這本巨著長達50萬字,從房屋、道路、耕種、畜牧、伐林和采礦等六個方面,分別論述了“人地關系”原理。1935年由南京中山書局出版,系主任胡煥庸為之寫序,中央大學校長羅加倫題寫書名。大學畢業(yè)后留校任教的李旭旦,又迎來了人生中的第二個歷史機遇。1936年考取中英庚款去英國劍橋留學,臨行前國內(nèi)的指導老師為地質學家李四光。到了英國劍橋大學后與清華大學保送的華羅庚同室共寢,并成為好友。學成回國后,適逢日本侵略中國,中央大學被迫西遷重慶。28歲時,他就被中央大學騁為教授,成為當時最為年輕的教授。之后李旭旦冒著敵人的炮火,毅然帶領西北考察團堅持野外考察,不僅提出了白龍江作為秦嶺一淮河西伸的南北界限,而且還在七十多年前就呼吁人們在開發(fā)大自然的同時要與之做朋友。1943年起擔任中央大學地理系主任。由于他的學術成就突出,1943-1946年擔任《地理學報》總干事和總編輯,在此期間,李旭旦在《地理學報》上發(fā)表14篇文章,占到總篇數(shù)的近十分之一。他熟練掌握英文,憑著一張地圖和一個羅盤,周游世界列國,把中國介紹給了世界,同時也將世界的知識財富介紹給了中國。在李旭旦的一生中,經(jīng)歷過大清王朝垮臺后余威猶存的封建黑暗時期,也經(jīng)歷過辛亥革命帶來“三民”主義改革所產(chǎn)生的瞬時喜悅的民國時期,還經(jīng)歷過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顛沛流離的生活,更迎來了解放以后新中國誕生的曙光,還有黨在認識到自身錯誤之后撥亂反正、改革開放的新時代。雖然社會動蕩,時代不斷變遷,但作為一名有良知、有見地的中國知識分子,李旭旦從未推卸過自己身上所肩負的社會責任,用“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所得到的見解,不遺余力地為祖國的建設事業(yè)貢獻力量。在其一生中,有過輝煌的高峰,也有過暗淡的低谷,但無論歲月的音符如何變換,他始終以知國愛國報國”的熱情,彈奏著輝煌而又生動的樂章。他站在世界人文地理學發(fā)展的前沿,與國際地理學者進行著平等而又流利的對話,讓一個人口大國的人文地理學在世界也有分量。為了更多的人能夠懂得與大自然相處的規(guī)律,他毅然擔負起教書育人的重任。1952年院系調(diào)整時,李旭旦主動申請來到南師創(chuàng)辦地理系,毅然扛起復興人文地理的大旗,為中國人文地理學的復興鞠躬盡瘁,死而后已2011年5月14日至15日南京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舉辦了“2011年中國人文地理學術年會暨紀念李旭旦先生誕辰100周年學術研討會”。南京師范大學仙林賓館偌大的會議室座無虛席,地理學界名人,幾乎都來了。與會代表緬懷李旭旦先生,其中一位代表深表敬意的發(fā)言中流露出這樣一種觀點:如果當初我們在西部大開發(fā)中能用李旭旦先生一貫倡導的環(huán)境保護與人地協(xié)調(diào)理念,注意水土保護,也不至于今天對環(huán)境有這么多的破壞,也許不會有這么多的自然災害的發(fā)生,更不可能受到大自然的這么多懲罰!也有與會代表上臺發(fā)言時為了紀念李旭旦先生,特地繪制了李旭旦當年考察白龍江時的路線圖,還有代表上臺講述了李旭旦先生同樣倡導的天人合一的理念……悠悠歲月,匆匆流逝。我國著名的人文地理學家和地理教育家,中國“現(xiàn)代人文地理學的奠基人”,復興中國人文地理學的旗手——李旭旦先生已離開我們整整二十八個年頭,但他的精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