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喉棒狀桿菌課件_第1頁
白喉棒狀桿菌課件_第2頁
白喉棒狀桿菌課件_第3頁
白喉棒狀桿菌課件_第4頁
白喉棒狀桿菌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節(jié)白喉棒狀桿菌1.第一節(jié)白喉棒狀桿菌1.致病物質

(一)白喉外毒素毒力強,130ng/kg可使人死亡抗原性強編碼外毒素的tox基因——β-棒狀桿菌噬菌體一、臨床意義2.致病物質一、臨床意義2.(二)索狀因子細菌表面的一種糖脂,能破壞細胞的線粒體,影響細胞的呼吸與磷酸化(三)K抗原--細胞壁外面的一種不耐熱糖蛋白--抗吞噬--有利于細菌在黏膜表面的定植3.(二)索狀因子3.所致疾?。喊缀?-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傳染源:患者及帶菌者傳播途徑:飛沫或污染臨床表現細菌------上呼吸道粘膜,生長繁殖,產生毒素細菌與毒素共同作用引起局部炎癥:炎性滲出,壞死,纖維蛋白→→假膜→→窒息毒素→→血液→→全身中毒癥狀外周N---N炎:膈肌麻痹---呼吸困難聲帶麻痹---聲音嘶啞軟頜麻痹---吞咽困難心肌---心肌炎4.所致疾病:白喉--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傳染源:患者及帶菌者4.白喉假膜5.白喉假膜5.抗毒素免疫感染后機體可獲得牢固的免疫力機體還可通過其它方式獲得免疫力:六月以下嬰兒---------母親成人---------------------隱性感染、人工主動免疫易感者:1~5歲兒童成人---也有可能免疫性:6.抗毒素免疫免疫性:6.錫克試驗(Schicktest)

(白喉外毒素皮內試驗)調查人群在感染或預防接種后對白喉是否產生免疫力根據外毒素與抗毒素中和的原理,以少量白喉外毒素測定機體有無相應抗毒素缺點—觀察時間長、操作繁瑣,不易進行廣泛測試7.錫克試驗(Schicktest)

(白喉外毒素皮內試驗)《致敏紅細胞凝集試驗》測定血清中抗毒素水平0.1ml血清,倍比稀釋+外毒素致敏紅細胞37℃、1h敏感度可達10-4單位,簡便快速8.《致敏紅細胞凝集試驗》8.防治原則:--人工主動免疫——白喉類毒素DPT混合疫苗:白喉類毒素、百日咳菌苗、破傷風類毒素--人工被動免疫——白喉抗毒素+白喉類毒素--治療:抗毒素+抗生素早期足量注射白喉抗毒素,使毒素在與細胞結合以前被抗毒素中和9.防治原則:9.二、生物學特性形態(tài)與染色:G+細長微彎的桿菌一端或兩端膨大呈棒狀常排列呈V、L、X等文字形異染顆?!螒B(tài)上的鑒別特征無莢膜、無芽胞、無鞭毛白喉棒狀桿菌異染顆粒1000×10.二、生物學特性形態(tài)與染色:白喉棒狀桿菌異染顆粒1000培養(yǎng)特性:需氧或兼性厭氧,最適溫度35~37℃營養(yǎng)要求高,在含血液、血清、雞蛋的培養(yǎng)基上生長良好呂氏(Loeffler)血清斜面或雞蛋斜面:生長最快,6h即生長,10~12h長出灰白色、濕潤、有光澤的光滑型菌苔/菌落,菌體形態(tài)典型、異染顆粒明顯,連續(xù)傳代可保持形態(tài)和產毒性能不變11.培養(yǎng)特性:需氧或兼性厭氧,最適溫度35~37℃11.

BAP中菌落BAP:菌落灰白色、光滑型、直徑1~2mm、有狹窄β溶血環(huán)(輕型)多次傳代后菌體變?yōu)榍蛐?2.BAP中菌落BAP:12.亞碲酸鉀BAP:選擇鑒別培養(yǎng)基黑色菌落——鑒別依據不同菌型還原能力不同,呈現黑色或灰黑色菌落根據菌落特征及生化反應特點可將本菌分為:重型、中間型、輕型白喉棒狀桿菌在亞碲酸鉀BAP中菌落13.亞碲酸鉀BAP:選擇鑒別培養(yǎng)基白喉棒狀桿菌13.液體培養(yǎng)基:生長較好,但菌型不同其生長特點也不相同14.14.生化反應:分解葡萄糖、半乳糖、麥芽糖、果糖產酸不產氣,不分解乳糖、甘露糖,一般不分解蔗糖,吲哚(-)、硝酸鹽還原(+)、觸酶(+)、氧化酶(-)、明膠液化(-)尿素(-)重型能分解淀粉、糖原、糊精,遲緩分解蔗糖15.生化反應:分解葡萄糖、半乳糖、麥芽糖、果糖產酸不產氣,不分解抵抗力:對干燥、寒冷和日光抵抗力較其他無芽胞細菌強,在干燥的假膜中可生存3個月對濕熱和消毒劑敏感,5%石炭酸、1:1000升汞1min,100℃1min、60℃10min均可滅菌對青霉素、紅霉素等敏感,對磺胺不敏感16.抵抗力:對干燥、寒冷和日光抵抗力較其他無芽胞細菌強,在干燥的三、微生物學檢驗分離出白喉桿菌,并證明其毒力標本采集:分泌物取雙份如不能及時檢驗,標本浸于無菌生理鹽水或15%甘油生理鹽水保存17.三、微生物學檢驗分離出白喉桿菌,并證明其毒力17.毒力試驗患者或帶菌者咽喉、鼻咽拭子等直接涂片染色鏡檢(單染或G染色+異染顆粒染色)呂氏血清斜面35℃12~18h亞碲酸鉀BAP、35℃24~48hBAP35℃16-18h涂片染色鏡檢(G染色和異染顆粒染色)觀察菌落特點呂氏血清斜面生化反應涂片染色鏡檢檢驗程序18.毒力試驗患者或帶菌者咽喉、鼻咽拭子等直接涂片染色鏡檢(單染或直接涂片染色鏡檢:--2~3張涂片→G染色、異染顆粒染色鏡檢——初報“直接涂片檢出形似白喉桿菌”——早期診斷--用無菌棉拭子浸以動物血清,采集標本,37℃10h,涂片染色鏡檢——提高陽性率19.直接涂片染色鏡檢:19.分離培養(yǎng):呂氏血清斜面:37℃、8~12h→→涂片染色鏡檢--檢出率要比直接涂片高,有助于快速診斷亞碲酸鉀BAP:37℃、24~48h,黑色菌落BAP:

輕型有β溶血環(huán),應注意與溶血性鏈球菌鑒別20.分離培養(yǎng):呂氏血清斜面:20.鑒定:形態(tài)染色、菌落特點、生化反應糖發(fā)酵試驗、尿素酶、硝酸鹽還原—鑒別棒狀桿菌屬不同的種白喉:葡萄糖(+)、麥芽糖(+)蔗糖(-)21.鑒定:形態(tài)染色、菌落特點、生化反應21.毒力試驗(鑒定致病菌株的重要依據)體外法:瓊脂平板毒力試驗(Elek平板毒力測定)SPA協同凝集試驗對流電泳瓊脂平板毒力試驗-Elek平板對流免疫電泳22.毒力試驗(鑒定致病菌株的重要依據)體外法:瓊脂平板毒力試驗-體內法:用豚鼠作毒素-抗毒素中和試驗23.體內法:23.第一節(jié)白喉棒狀桿菌24.第一節(jié)白喉棒狀桿菌1.致病物質

(一)白喉外毒素毒力強,130ng/kg可使人死亡抗原性強編碼外毒素的tox基因——β-棒狀桿菌噬菌體一、臨床意義25.致病物質一、臨床意義2.(二)索狀因子細菌表面的一種糖脂,能破壞細胞的線粒體,影響細胞的呼吸與磷酸化(三)K抗原--細胞壁外面的一種不耐熱糖蛋白--抗吞噬--有利于細菌在黏膜表面的定植26.(二)索狀因子3.所致疾?。喊缀?-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傳染源:患者及帶菌者傳播途徑:飛沫或污染臨床表現細菌------上呼吸道粘膜,生長繁殖,產生毒素細菌與毒素共同作用引起局部炎癥:炎性滲出,壞死,纖維蛋白→→假膜→→窒息毒素→→血液→→全身中毒癥狀外周N---N炎:膈肌麻痹---呼吸困難聲帶麻痹---聲音嘶啞軟頜麻痹---吞咽困難心肌---心肌炎27.所致疾病:白喉--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傳染源:患者及帶菌者4.白喉假膜28.白喉假膜5.抗毒素免疫感染后機體可獲得牢固的免疫力機體還可通過其它方式獲得免疫力:六月以下嬰兒---------母親成人---------------------隱性感染、人工主動免疫易感者:1~5歲兒童成人---也有可能免疫性:29.抗毒素免疫免疫性:6.錫克試驗(Schicktest)

(白喉外毒素皮內試驗)調查人群在感染或預防接種后對白喉是否產生免疫力根據外毒素與抗毒素中和的原理,以少量白喉外毒素測定機體有無相應抗毒素缺點—觀察時間長、操作繁瑣,不易進行廣泛測試30.錫克試驗(Schicktest)

(白喉外毒素皮內試驗)《致敏紅細胞凝集試驗》測定血清中抗毒素水平0.1ml血清,倍比稀釋+外毒素致敏紅細胞37℃、1h敏感度可達10-4單位,簡便快速31.《致敏紅細胞凝集試驗》8.防治原則:--人工主動免疫——白喉類毒素DPT混合疫苗:白喉類毒素、百日咳菌苗、破傷風類毒素--人工被動免疫——白喉抗毒素+白喉類毒素--治療:抗毒素+抗生素早期足量注射白喉抗毒素,使毒素在與細胞結合以前被抗毒素中和32.防治原則:9.二、生物學特性形態(tài)與染色:G+細長微彎的桿菌一端或兩端膨大呈棒狀常排列呈V、L、X等文字形異染顆粒——形態(tài)上的鑒別特征無莢膜、無芽胞、無鞭毛白喉棒狀桿菌異染顆粒1000×33.二、生物學特性形態(tài)與染色:白喉棒狀桿菌異染顆粒1000培養(yǎng)特性:需氧或兼性厭氧,最適溫度35~37℃營養(yǎng)要求高,在含血液、血清、雞蛋的培養(yǎng)基上生長良好呂氏(Loeffler)血清斜面或雞蛋斜面:生長最快,6h即生長,10~12h長出灰白色、濕潤、有光澤的光滑型菌苔/菌落,菌體形態(tài)典型、異染顆粒明顯,連續(xù)傳代可保持形態(tài)和產毒性能不變34.培養(yǎng)特性:需氧或兼性厭氧,最適溫度35~37℃11.

BAP中菌落BAP:菌落灰白色、光滑型、直徑1~2mm、有狹窄β溶血環(huán)(輕型)多次傳代后菌體變?yōu)榍蛐?5.BAP中菌落BAP:12.亞碲酸鉀BAP:選擇鑒別培養(yǎng)基黑色菌落——鑒別依據不同菌型還原能力不同,呈現黑色或灰黑色菌落根據菌落特征及生化反應特點可將本菌分為:重型、中間型、輕型白喉棒狀桿菌在亞碲酸鉀BAP中菌落36.亞碲酸鉀BAP:選擇鑒別培養(yǎng)基白喉棒狀桿菌13.液體培養(yǎng)基:生長較好,但菌型不同其生長特點也不相同37.14.生化反應:分解葡萄糖、半乳糖、麥芽糖、果糖產酸不產氣,不分解乳糖、甘露糖,一般不分解蔗糖,吲哚(-)、硝酸鹽還原(+)、觸酶(+)、氧化酶(-)、明膠液化(-)尿素(-)重型能分解淀粉、糖原、糊精,遲緩分解蔗糖38.生化反應:分解葡萄糖、半乳糖、麥芽糖、果糖產酸不產氣,不分解抵抗力:對干燥、寒冷和日光抵抗力較其他無芽胞細菌強,在干燥的假膜中可生存3個月對濕熱和消毒劑敏感,5%石炭酸、1:1000升汞1min,100℃1min、60℃10min均可滅菌對青霉素、紅霉素等敏感,對磺胺不敏感39.抵抗力:對干燥、寒冷和日光抵抗力較其他無芽胞細菌強,在干燥的三、微生物學檢驗分離出白喉桿菌,并證明其毒力標本采集:分泌物取雙份如不能及時檢驗,標本浸于無菌生理鹽水或15%甘油生理鹽水保存40.三、微生物學檢驗分離出白喉桿菌,并證明其毒力17.毒力試驗患者或帶菌者咽喉、鼻咽拭子等直接涂片染色鏡檢(單染或G染色+異染顆粒染色)呂氏血清斜面35℃12~18h亞碲酸鉀BAP、35℃24~48hBAP35℃16-18h涂片染色鏡檢(G染色和異染顆粒染色)觀察菌落特點呂氏血清斜面生化反應涂片染色鏡檢檢驗程序41.毒力試驗患者或帶菌者咽喉、鼻咽拭子等直接涂片染色鏡檢(單染或直接涂片染色鏡檢:--2~3張涂片→G染色、異染顆粒染色鏡檢——初報“直接涂片檢出形似白喉桿菌”——早期診斷--用無菌棉拭子浸以動物血清,采集標本,37℃10h,涂片染色鏡檢——提高陽性率42.直接涂片染色鏡檢:19.分離培養(yǎng):呂氏血清斜面:37℃、8~12h→→涂片染色鏡檢--檢出率要比直接涂片高,有助于快速診斷亞碲酸鉀BAP:37℃、24~48h,黑色菌落BAP:

輕型有β溶血環(huán),應注意與溶血性鏈球菌鑒別43.分離培養(yǎng):呂氏血清斜面:20.鑒定: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