術(shù)附湯-金匱卷上附方引-近效方-方劑加減變化匯總_第1頁
術(shù)附湯-金匱卷上附方引-近效方-方劑加減變化匯總_第2頁
術(shù)附湯-金匱卷上附方引-近效方-方劑加減變化匯總_第3頁
術(shù)附湯-金匱卷上附方引-近效方-方劑加減變化匯總_第4頁
術(shù)附湯-金匱卷上附方引-近效方-方劑加減變化匯總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PAGE69術(shù)附湯_金匱卷上附方引_近效方_方劑加減變化匯總術(shù)附湯_金匱卷上附方引_近效方_方劑加減變化匯總 11. 原方 261.1. 組成:白術(shù)2兩,附子1枚半(炮,去皮),甘草1兩(炙)。 261.2. 功效:風濕痹痛,頭眩肢重,及中濕泄瀉,小兒慢驚;風虛頭重??鄻O,不知食味;寒厥暴痛。 261.3. 來源:《金匱》卷上(附方)引《近效方》。 261.4. 以下方劑相似度只按組成計算,不計劑量。 262. 相似度100%:增損術(shù)附湯 262.1. 組成:白術(shù)1兩,附子1兩,甘草半兩。 262.2. 原方對照:白術(shù)2兩,附子1枚半(炮,去皮),甘草1兩(炙)。 262.3. 藥材組成不變,劑量不同。 262.4. 功效:寒濕相搏,身體煩疼,而腳軟痛;及氣虛頭眩,履濕地,覺腰重腳弱。 262.5. 來源:《易簡方》。 263. 相似度75%:附子湯 263.1. 組成:附子(炮裂,去皮臍)2兩,桂(去粗皮)2兩,白術(shù)2兩,甘草(炙)1兩。 263.2. 原方對照:白術(shù)2兩,附子1枚半(炮,去皮),甘草1兩(炙)。 263.3. 加:桂 263.4. 功效:中風,四肢攣急,不得屈伸,身體沉重,行步艱難,骨節(jié)煩疼。 263.5. 來源:《圣濟總錄》卷八。 274. 相似度75%:術(shù)附湯 274.1. 組成:白術(shù)1兩,附子1兩(炮,去皮臍),桂枝1兩,甘草半兩(炙)。 274.2. 原方對照:白術(shù)2兩,附子1枚半(炮,去皮),甘草1兩(炙)。 274.3. 加:桂枝 274.4. 功效:太陽病與陽明合病,而自利者;陽明病當多汗,而反無汗,身如蟲行,皮中癢者,此久虛也;厥陰病,因風濕相搏,身體疼痛,不能轉(zhuǎn)側(cè),脈浮澀者。 274.5. 來源:《醫(yī)方類聚》卷五十四引《通真子傷寒括要》。 275. 相似度75%:加味術(shù)附湯 275.1. 組成:白術(shù)(去蘆)1兩,甘草(炒)1兩,附子(炮)1兩半,赤茯苓1兩。 275.2. 原方對照:白術(shù)2兩,附子1枚半(炮,去皮),甘草1兩(炙)。 275.3. 加:赤茯苓 275.4. 功效:中濕,脈沉而微緩,腹(月真)脹,倦怠,四肢關(guān)節(jié)疼痛而煩,或一身重著,久則浮腫喘滿,昏不知人,挾風頭暈嘔噦,兼寒則攣拳掣痛。 275.5. 來源:《得效》卷二。 276. 相似度75%:術(shù)附湯 276.1. 組成:白術(shù)4兩,芍藥1兩,附子1兩半(炮,去皮臍),甘草2兩(炙)。 276.2. 原方對照:白術(shù)2兩,附子1枚半(炮,去皮),甘草1兩(炙)。 276.3. 加:芍藥 286.4. 功效:寒濕之證。 286.5. 來源:《普濟方》卷一一八引《指南方》。 287. 相似度75%:術(shù)附湯 287.1. 組成:附子半個(炮了者),白術(shù)1分,干姜2錢(炮),甘草1錢(炙)。 287.2. 原方對照:白術(shù)2兩,附子1枚半(炮,去皮),甘草1兩(炙)。 287.3. 加:干姜 287.4. 功效:小兒臟腑虛寒,泄瀉洞痢,手足厥冷;濕溫,小便不利。 287.5. 來源:《活幼口議》卷十九。 288. 相似度75%:術(shù)附膏 288.1. 組成:附子(大者1個,炮,去皮臍,姜汁制浸,夏3日,春秋5日,冬7日,焙干,微炒黃色)半兩,白術(shù)2錢半,訶子(炮,去核)2錢半,甘草(炙)2錢半。 288.2. 原方對照:白術(shù)2兩,附子1枚半(炮,去皮),甘草1兩(炙)。 288.3. 加:訶子 288.4. 功效:小兒吐瀉不定,氣粗煩渴,眼慢困頓,肚疼不食,鼻氣冷,諸藥力不能攻者。 288.5. 來源:《普濟方》卷三九五。 289. 相似度75%:腎著湯 289.1. 組成:白術(shù)、紅棗、甘草、附子各等分。 299.2. 原方對照:白術(shù)2兩,附子1枚半(炮,去皮),甘草1兩(炙)。 299.3. 加:紅棗 299.4. 功效: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帶五千錢。 299.5. 來源:《血證論》卷八。 2910. 相似度75%:甘草附子湯 2910.1. 組成:甘草2兩(炙),附子2枚(炮,去皮,破),白術(shù)2兩,桂枝4兩(去皮)。 2910.2. 原方對照:白術(shù)2兩,附子1枚半(炮,去皮),甘草1兩(炙)。 2910.3. 加:桂枝 2910.4. 功效:風濕相搏,骨節(jié)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風虛頭重眩,苦極不知食味。 2910.5. 來源:《傷寒論》。 2911. 相似度75%:羌附湯 2911.1. 組成:羌活(去蘆)、附子(炮,去皮臍)、白術(shù)、甘草(炙)各等分。 2911.2. 原方對照:白術(shù)2兩,附子1枚半(炮,去皮),甘草1兩(炙)。 2911.3. 加:羌活 2911.4. 功效:風濕相搏,身體疼煩,掣痛不可屈伸,或身微腫不仁。 2911.5. 來源:《濟生》卷三。 2912. 相似度75%:生附白術(shù)湯 3012.1. 組成:附子(生,去皮臍)半兩,干姜半兩,白術(shù)1兩,甘草1分(炙)。 3012.2. 原方對照:白術(shù)2兩,附子1枚半(炮,去皮),甘草1兩(炙)。 3012.3. 加:干姜 3012.4. 功效:中風濕,昏悶恍惚,脹滿身重,手足緩縱,漐漐自汗,失音不語,便利不禁。 3012.5. 來源:《三因》卷二。 3013. 相似度75%:如神散 3013.1. 組成: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白術(shù)(捶碎,用漿水煮半日,焙干)1兩,干姜半兩(炮),甘草(炙,銼)半兩。 3013.2. 原方對照:白術(shù)2兩,附子1枚半(炮,去皮),甘草1兩(炙)。 3013.3. 加:干姜 3013.4. 功效:洞泄,不拘冷熱,注下不止。 3013.5. 來源:《圣濟總錄》卷七十四。 3014. 相似度75%:溫脾散 3014.1. 組成:附子半兩,干姜半兩,甘草(炮,銼)半兩,白術(shù)1兩。 3014.2. 原方對照:白術(shù)2兩,附子1枚半(炮,去皮),甘草1兩(炙)。 3014.3. 加:干姜 3014.4. 功效:小兒脾冷水瀉,乳食不消,吃奶頻吐。 3014.5. 來源:《顱囟經(jīng)》卷上。 3115. 相似度67%:六一湯 3115.1. 組成:白術(shù)12兩,甘草2兩,人參2兩。 3115.2. 原方對照:白術(shù)2兩,附子1枚半(炮,去皮),甘草1兩(炙)。 3115.3. 加:人參 3115.4. 減:附子 3115.5. 來源:《醫(yī)方類聚》卷一○二引《御醫(yī)撮要》。 3116. 相似度67%:桂枝加附子湯 3116.1. 組成:桂1兩,附子(炮)1兩,甘草3錢半。 3116.2. 原方對照:白術(shù)2兩,附子1枚半(炮,去皮),甘草1兩(炙)。 3116.3. 加:桂 3116.4. 減:白術(shù) 3116.5. 功效:腹中痛,脈遲緩。 3116.6. 來源:《云岐子脈訣》。 3117. 相似度67%:理中附子湯 3117.1. 組成:干姜1兩,甘草1兩,附子1兩。 3117.2. 原方對照:白術(shù)2兩,附子1枚半(炮,去皮),甘草1兩(炙)。 3117.3. 加:干姜 3117.4. 減:白術(shù) 3217.5. 功效:下痢嘔逆,胸中悶亂,心腹并痛,手足躁擾,臥不安席,服藥但增煩熱,利不禁,脈小者。 3217.6. 來源:《雞峰》卷十四。 3218. 相似度67%:甘草附子湯 3218.1. 組成:甘草(炙)2兩,附子(炮,去皮臍)1兩。 3218.2. 原方對照:白術(shù)2兩,附子1枚半(炮,去皮),甘草1兩(炙)。 3218.3. 減:白術(shù) 3218.4. 功效:風濕,掣痛不得屈伸者。 3218.5. 來源:《全生指迷方》卷二。 3219. 相似度67%:桂附散 3219.1. 組成:桂心1兩,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3219.2. 原方對照:白術(shù)2兩,附子1枚半(炮,去皮),甘草1兩(炙)。 3219.3. 加:桂心 3219.4. 減:白術(shù) 3219.5. 功效:傷寒中風,身體疼,不煩躁,能自轉(zhuǎn)側(cè),脈浮虛者。 3219.6. 來源:《圣惠》卷十。 3220. 相似度67%:四逆湯 3220.1. 組成:甘草2兩(炙),干姜1兩半,附子1枚(生用,去皮,破8片)。 3220.2. 原方對照:白術(shù)2兩,附子1枚半(炮,去皮),甘草1兩(炙)。 3320.3. 加:干姜 3320.4. 減:白術(shù) 3320.5. 功效:傷寒太陽病誤汗傷陽,及陽明、太陰、少陰、厥陰病、霍亂病等癥見四肢厥逆,惡寒踡臥,嘔吐不渴,腹痛下利,神衰欲寐,舌苔白滑,脈微欲絕者,以及瘟疫、瘧疾、厥證、脫證、痛證見有上述癥狀,屬陰證者?,F(xiàn)常用于心肌梗塞、心衰、急慢性胃腸炎吐瀉過多,各種高熱大汗所致之虛脫,各種因素所致的休克等屬于陽衰陰盛者。 3320.6. 來源:《傷寒論》。 3321. 相似度67%:姜附湯 3321.1. 組成:干姜3兩,附子3分,甘草1兩。 3321.2. 原方對照:白術(shù)2兩,附子1枚半(炮,去皮),甘草1兩(炙)。 3321.3. 加:干姜 3321.4. 減:白術(shù) 3321.5. 功效:陰寒暴下;中寒口噤,四肢強直厥冷,語音不出。 3321.6. 來源:《普濟方》卷二○九引《指南方》。 3322. 相似度67%:姜附丸 3322.1. 組成:附子3枚7錢重者(炮,去皮臍),白術(shù)4兩,干姜2兩(炮)。 3322.2. 原方對照:白術(shù)2兩,附子1枚半(炮,去皮),甘草1兩(炙)。 3322.3. 加:干姜 3322.4. 減:甘草 3422.5. 來源:《楊氏家藏方》卷六。 3423. 相似度67%:寬帶湯 3423.1. 組成:白術(shù)2兩,杜仲1兩,甘草2錢。 3423.2. 原方對照:白術(shù)2兩,附子1枚半(炮,去皮),甘草1兩(炙)。 3423.3. 加:杜仲 3423.4. 減:附子 3423.5. 功效:婦人脾胃不足,帶脈拘急,小腹之間自覺緊迫,急而不舒,斷難生子。 3423.6. 來源:《辨證錄》卷十一。 3424. 相似度67%:理中丸 3424.1. 組成:人參、甘草、白術(shù)(炒)各等分。 3424.2. 原方對照:白術(shù)2兩,附子1枚半(炮,去皮),甘草1兩(炙)。 3424.3. 加:人參 3424.4. 減:附子 3424.5. 功效:中氣虛熱,口舌生瘡,不喜冷飲,肢體倦怠,飲食少思。 3424.6. 來源:《校注婦人良方》卷二十四。 3425. 相似度67%:六一湯 3425.1. 組成:白術(shù)6兩,甘草1兩。 3425.2. 原方對照:白術(shù)2兩,附子1枚半(炮,去皮),甘草1兩(炙)。 3525.3. 減:附子 3525.4. 功效:脾胃不和,心腹痞悶,脅肋脹,口苦無味,嘔噦惡心,不思飲食,面色萎黃,腸虛自利,肌體瘦弱,膈氣翻胃。 3525.5. 來源:《雞峰》卷二十五。 3526. 相似度67%:麻黃附子甘草湯 3526.1. 組成:麻黃(去節(jié))2兩,甘草(炙)2兩,附子1枚(炮,去皮,破8片)。 3526.2. 原方對照:白術(shù)2兩,附子1枚半(炮,去皮),甘草1兩(炙)。 3526.3. 加:麻黃 3526.4. 減:白術(shù) 3526.5. 功效:素體陽虛,感受風寒,惡寒,不發(fā)熱,或有微熱,苔白,脈沉;腎陽不足,風濕外侵,通身浮腫。 3526.6. 來源:《傷寒論》。 3527. 相似度67%:通脈四逆湯 3527.1. 組成:甘草2兩(炙),附子(大者)1枚(生,去皮,破8片),干姜3兩(強人可4兩)。 3527.2. 原方對照:白術(shù)2兩,附子1枚半(炮,去皮),甘草1兩(炙)。 3527.3. 加:干姜 3527.4. 減:白術(shù) 3527.5. 功效:少陰病,陰盛隔陽。下利清谷,里寒外熱,反不惡寒,手足厥逆,脈微欲絕。 3627.6. 來源:《傷寒論》。 3628. 相似度67%:術(shù)附丸 3628.1. 組成:白術(shù)1兩,附子1兩,橘皮2兩。 3628.2. 原方對照:白術(shù)2兩,附子1枚半(炮,去皮),甘草1兩(炙)。 3628.3. 加:橘皮 3628.4. 減:甘草 3628.5. 功效:洞泄。 3628.6. 來源:《普濟方》卷二○九引《指南方》。 3629. 相似度67%:甘草附子湯 3629.1. 組成:甘草1兩,附子1兩(炮,去皮臍),桂4兩(去皮)。 3629.2. 原方對照:白術(shù)2兩,附子1枚半(炮,去皮),甘草1兩(炙)。 3629.3. 加:桂 3629.4. 減:白術(shù) 3629.5. 功效:傷寒虛汗不止。 3629.6. 來源:《普濟方》卷一四○引《指南方》。 3630. 相似度67%:術(shù)附湯 3630.1. 組成:白術(shù)4兩(去蘆),綿附子(炮,去皮臍,薄切片)1兩半,甘草(炙)2兩。 3730.2. 原方對照:白術(shù)2兩,附子1枚半(炮,去皮),甘草1兩(炙)。 3730.3. 加:綿附子 3730.4. 減:附子 3730.5. 功效:中寒、中氣之候,四肢厥逆,口噤,牙關(guān)緊急,痰涎壅盛,如中風狀者。 3730.6. 來源:《得效》卷三。 3731. 相似度67%:術(shù)附湯 3731.1. 組成:白術(shù)4兩,附子(炮,去皮臍)1兩5錢。 3731.2. 原方對照:白術(shù)2兩,附子1枚半(炮,去皮),甘草1兩(炙)。 3731.3. 減:甘草 3731.4. 功效:風濕相搏,腰膝疼痛,中氣不足,四肢重著。 3731.5. 來源:《馮氏錦囊_雜癥》卷九。 3732. 相似度67%:術(shù)附湯 3732.1. 組成:白術(shù)2兩(銼如麥豆),附子1枚(以半兩為率,炮裂,去皮臍,銼如麥豆粒)。 3732.2. 原方對照:白術(shù)2兩,附子1枚半(炮,去皮),甘草1兩(炙)。 3732.3. 減:甘草 3732.4. 功效:寒濕身痛,腹脹,陰黃。 3832.5. 來源:《普濟方》卷一四七引《保生回車論》。 3833. 相似度67%:暖陽湯 3833.1. 組成:白術(shù)1兩,肉蓯蓉1兩,附子1錢。 3833.2. 原方對照:白術(shù)2兩,附子1枚半(炮,去皮),甘草1兩(炙)。 3833.3. 加:肉蓯蓉 3833.4. 減:甘草 3833.5. 功效:大便秘結(jié)。 3833.6. 來源:《辨證錄》卷九。 3834. 相似度67%:平胃散 3834.1. 組成:附子(炮)1兩,白術(shù)1兩,丁香半兩。 3834.2. 原方對照:白術(shù)2兩,附子1枚半(炮,去皮),甘草1兩(炙)。 3834.3. 加:丁香 3834.4. 減:甘草 3834.5. 功效:水腫。 3834.6. 來源:《普濟方》卷一九一。 3835. 相似度67%:平胃散 3835.1. 組成:紅曲(年久者)3錢半,甘草(炙)1錢,白術(shù)1錢半(面炒)。 3835.2. 原方對照:白術(shù)2兩,附子1枚半(炮,去皮),甘草1兩(炙)。 3935.3. 加:紅曲 3935.4. 減:附子 3935.5. 功效:小兒吐逆頻并,手足心熱,不進飲食。 3935.6. 來源:《醫(yī)方大成》卷十引《經(jīng)濟方》。 3936. 相似度67%:芩術(shù)湯 3936.1. 組成:白術(shù)1兩,黃芩7錢,甘草3錢。 3936.2. 原方對照:白術(shù)2兩,附子1枚半(炮,去皮),甘草1兩(炙)。 3936.3. 加:黃芩 3936.4. 減:附子 3936.5. 功效:痢疾。 3936.6. 來源:《證治匯補》。 3937. 相似度67%:三神湯 3937.1. 組成:蒼術(shù)2兩(米泔浸2宿,焙干),白術(shù)半兩,甘草半兩(炙)。 3937.2. 原方對照:白術(shù)2兩,附子1枚半(炮,去皮),甘草1兩(炙)。 3937.3. 加:蒼術(shù) 3937.4. 減:附子 3937.5. 來源:《洗冤集錄》卷五。 3938. 相似度67%:芍藥甘草附子湯 4038.1. 組成:芍藥3兩,甘草(炙)3兩,附子1枚(炮去皮,破8片)。 4038.2. 原方對照:白術(shù)2兩,附子1枚半(炮,去皮),甘草1兩(炙)。 4038.3. 加:芍藥 4038.4. 減:白術(shù) 4038.5. 功效:傷寒發(fā)汗后陰陽俱虛,反惡寒;瘡家發(fā)汗成痙;發(fā)汗病不解,小便清,大便依度,腹痛。 4038.6. 來源:《傷寒論》。 4039. 相似度67%:麻黃附子湯 4039.1. 組成:麻黃3兩,甘草2兩,附子1枚(炮)。 4039.2. 原方對照:白術(shù)2兩,附子1枚半(炮,去皮),甘草1兩(炙)。 4039.3. 加:麻黃 4039.4. 減:白術(shù) 4039.5. 功效:水病,其脈沉小。 4039.6. 來源:《金匱》卷中。 4040. 相似度67%:倍術(shù)散 4040.1. 組成:白術(shù)2兩,附子(炮,去皮臍)1兩。 4040.2. 原方對照:白術(shù)2兩,附子1枚半(炮,去皮),甘草1兩(炙)。 4040.3. 減:甘草 4040.4. 功效:酒癖痰飲。 4140.5. 來源:《百一》卷五。 4141. 相似度67%:附子丸 4141.1. 組成: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高良姜1兩,甘草(炙,銼)1分。 4141.2. 原方對照:白術(shù)2兩,附子1枚半(炮,去皮),甘草1兩(炙)。 4141.3. 加:高良姜 4141.4. 減:白術(shù) 4141.5. 功效:濡瀉不止,或冷痢無度。 4141.6. 來源:《圣濟總錄》卷七十四。 4142. 相似度67%:薏苡仁散 4142.1. 組成:薏苡仁2兩,附子2兩(炮裂,去皮臍),甘草1兩(炙微赤,銼)。 4142.2. 原方對照:白術(shù)2兩,附子1枚半(炮,去皮),甘草1兩(炙)。 4142.3. 加:薏苡仁 4142.4. 減:白術(shù) 4142.5. 功效:胸痹,心下堅痞緩急。 4142.6. 來源:《圣惠》卷四十二。 4143. 相似度67%:甘芍附子湯 4143.1. 組成:甘草、白芍、附子。 4143.2. 原方對照:白術(shù)2兩,附子1枚半(炮,去皮),甘草1兩(炙)。 4243.3. 加:白芍 4243.4. 減:白術(shù) 4243.5. 功效:汗出過多,陽虛營竭。 4243.6. 來源:《醫(yī)級》卷七。 4244. 相似度67%:茵陳附子湯 4244.1. 組成:茵陳1錢,附子(炮)1錢,甘草(炙)1錢。 4244.2. 原方對照:白術(shù)2兩,附子1枚半(炮,去皮),甘草1兩(炙)。 4244.3. 加:茵陳 4244.4. 減:白術(shù) 4244.5. 功效:陰黃,遍身冷。 4244.6. 來源:《東醫(yī)寶鑒_雜病篇》卷六引《活人書》。 4245. 相似度67%:茵陳散 4245.1. 組成:茵陳1兩,白術(shù)半兩,甘草半兩。 4245.2. 原方對照:白術(shù)2兩,附子1枚半(炮,去皮),甘草1兩(炙)。 4245.3. 加:茵陳 4245.4. 減:附子 4245.5. 功效:傷寒發(fā)黃。 4245.6. 來源:《衛(wèi)生總微》卷七。 4346. 相似度67%:陳橘皮湯 4346.1. 組成:陳橘皮(去白,焙)2兩,甘草(炙)1兩,白術(shù)3兩。 4346.2. 原方對照:白術(shù)2兩,附子1枚半(炮,去皮),甘草1兩(炙)。 4346.3. 加:陳橘皮 4346.4. 減:附子 4346.5. 功效:霍亂吐利。 4346.6. 來源:《圣濟總錄》卷三十八。 4347. 相似度67%:參術(shù)附子湯 4347.1. 組成:人參2兩,白術(shù)2兩,附子3錢。 4347.2. 原方對照:白術(shù)2兩,附子1枚半(炮,去皮),甘草1兩(炙)。 4347.3. 加:人參 4347.4. 減:甘草 4347.5. 功效:小便之時,忽然寒噤脫陽。 4347.6. 來源:《辨證錄》卷八。 4348. 相似度67%:必效飲子 4348.1. 組成:白術(shù)、甘草(蜜炙)、罌粟殼(蜜炙)各等分。 4348.2. 原方對照:白術(shù)2兩,附子1枚半(炮,去皮),甘草1兩(炙)。 4348.3. 加:罌粟殼 4448.4. 減:附子 4448.5. 功效:久新赤白痢。 4448.6. 來源:《百一》卷六。 4449. 相似度67%:調(diào)中丸 4449.1. 組成:白術(shù)5分,人參5分,甘草(炒)5分。 4449.2. 原方對照:白術(shù)2兩,附子1枚半(炮,去皮),甘草1兩(炙)。 4449.3. 加:人參 4449.4. 減:附子 4449.5. 功效:小兒脾胃虛寒。 4449.6. 來源:《保嬰撮要》卷九。 4450. 相似度67%:必勝散 4450.1. 組成:附子1枚(端正重8錢者,生,去皮臍,切為4段,生姜自然汁1大盞,浸1宿,慢火炙干,再于生姜汁內(nèi)蘸,再炙再蘸,滲盡姜汁為度),高良姜、附子各等分。 4450.2. 原方對照:白術(shù)2兩,附子1枚半(炮,去皮),甘草1兩(炙)。 4450.3. 加:高良姜 4450.4. 減:白術(shù)、甘草 4450.5. 功效:一切風寒客搏陽經(jīng),偏正頭痛不可忍,及陽虛頭痛,連綿不愈。 4450.6. 來源:《楊氏家藏方》卷二。 4551.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