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持弓方法有幾種?- 持弓法的演變_第1頁
小提琴持弓方法有幾種?- 持弓法的演變_第2頁
小提琴持弓方法有幾種?- 持弓法的演變_第3頁
小提琴持弓方法有幾種?- 持弓法的演變_第4頁
小提琴持弓方法有幾種?- 持弓法的演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小提琴持弓方法有幾種?持弓法的演變2306-2018在過去的百年間,小提琴與中提琴的演奏發(fā)展幾乎與人類文明的進程平行。全球化幾乎席卷了人類活動的方方面面,追求舒適與靈巧,幾乎成為文明發(fā)展的共同方向,一項項記錄都被打破。持弓法方面,德、俄、法比學派的持弓方法之間的差異日益消弭,而到了新千年后,有時連一點痕跡都辨別不出了。那就讓我們盡量去給出一點“定義”,去看看一百年前各“學派”持弓法的異同吧。提琴頻道德國學派持弓法當時最理性的要數(shù)德國人的持弓,“德國學派”的持弓方式,基于這樣一個說法:指尖是我們手指最敏感的部位,當你被針扎了一下,指尖的痛感往往會比(手指)其他部位更強一些。他們借助生理力學的定義,認為持弓接觸點一定得是指尖,因為這樣才能或者最佳的、力的反饋。不過障礙也隨之而來:為了完美做到這一點,大部分人的四指在指根關節(jié)就得彎曲,否則拇指本身太短,(若對不齊)是無法做到有效持握的。這我覺得也許就是“握弓”(bowgrip)這一表述的來源,用了“grip"(握?。?,而不是其他什么詞。當然,這個詞并不太優(yōu)雅,多少暗示著那是一種后天強迫的行為——你為了演奏,不得不這么握。而事實上,指根關節(jié)的彎曲一定程度減弱了沿著手指一路的神經敏感度,而馬尾庫(琴弓靠手尾端的長方形零件,德語“Frosch",英語“frog”,或許它的形狀和青蛙比較像),即弓根部位的轉向必須得由剛硬直板的手型來控制,這貌似并不是一個好的解決方法。卡爾.弗萊舍在他的回憶錄里,告訴我們約阿西姆大師是如何持弓的:“用指尖,食指觸碰弓桿,幾個最前端指關節(jié)保持成一條直線,而小指則保持在弓桿上的一點不動,放平。”結果是什么呢?在弓根處的換弓必然通過比較僵直的手指以一串復合動作完成的,非常難以描述。非要描述的話,這種動作,是由手腕的水平扯動和小臂的微妙扭轉復合而成的(譯者補注:約阿西姆曾描述這種手腕的水平扯動類似魚尾的搖擺,從生理角度看并不太合理,弗萊什也完全不認可)。顯然,這一姿勢非常的不舒服,而且后來也證明,一些效仿者容易患上肌腱炎。俄式持弓法從這一角度出發(fā),俄式持弓法或許是一個解決方案。它所倡導的是松弛的手——奧爾在他的《提琴學派》一書中有所圖示。突出指關節(jié)雖仍在一定程度上阻礙著充分的手指彈性,但是卻通過另一折衷的程序巧妙地規(guī)避了一部分:在長期訓練后,演奏者能設法訓練出一副松弛的腕關節(jié)與手指關節(jié),盡管手掌與手指之間形成了較明顯的角度。但不免顯得十分剛硬死板。一個極好的例子就是米爾斯坦??峙聸]有第二個人能以他那樣高度繃緊的手腕持弓,然而他演奏出的聲音卻甜美與順滑得超出你的想象。當海菲茨演奏時的手掌內旋地相當厲害時,在俄羅斯學派中的另一人大衛(wèi).奧伊斯特拉赫的折衷行為卻完全不同。因為他的手指較短,所以看上去“指根關節(jié)的突出”這一表象,就不那么明顯。出于對靈活性與松弛的追求,又在之后帶來了一種要求:右手除拇指外的四根手指的間距加大了——而不是像德式持弓和海菲茲的俄式持弓那樣四指相對并攏。實際上,直至奧伊斯特拉赫那個年代,這種四指松弛分張的手型,一向被嗤之以鼻呢。大衛(wèi).達爾頓在他的書《演奏中提琴》里提到,他曾問過普里姆羅斯關于三種不同的持弓法。普的回答是:”我必須承認,自己不太肯定它們各自是什么樣的。當然,奧爾學生肯定有一套——尤其以海菲茨為典型。當時,倫敦的那些學者甚至在海菲茨出現(xiàn)在熒幕上之前,完全沒有看到過這樣的持弓法。海菲茨的持弓接觸點大約在食指的中間關節(jié)與指根關節(jié)間的某一點,而手掌則強烈地內旋(或傾斜)。我感覺這應該是俄式的持弓方法。而所謂的德國持弓法,標志性的一點是,持弓接觸點在第一指關節(jié),更加靠近弓桿的頂端。這給人以一種奇特的感覺——就像人帶著厭惡感觸碰著某種爬行昆蟲似的。而法比學派呢,由于伊薩依和我的師徒關系,我感覺它其實是萃取了上述各流派中的優(yōu)點。”法比學派的持弓法可以這么說,法比學派的持弓法絕對是上述兩個流派的某種綜合。另外他們有一點很值得注意:彎曲突出的中指直接影響到了拇指—中指對握的姿勢(譯者注:這是法比持弓的基礎),如此一來,其它手指得以在靠近指尖關節(jié)或指尖本身的位置接觸弓子。這一持弓方式也影響到了右手四指的分開,特別是食指與其它手指的分開。我們可舉出雅克.蒂博的手勢仔細觀察,他四指分開的程度較明顯,而內弗和格律米奧也都追隨了這個傾向。改革是在二十世紀初開始的,不過我們需要考慮到:這樣的改變在樂器教育上的落實,往往會進行得非常緩慢,所以實際上那一輪革新直到二戰(zhàn)之后才得以推動。弗萊什與加里米安兩位教師對此都有所貢獻,他們不僅理性地分析、規(guī)范了一些事情,且創(chuàng)造出可以解決學生問題的詳盡訓練系統(tǒng)。對于加里米安而言,手腕的放松是雄壯發(fā)音的關鍵。于是,“強迫”(coercion)不再是小提琴學習中的決定性因素,讓人信服的理論變成了最重要的事情。無疑,隨著交通發(fā)展,人們旅行得更為頻繁,所以可以從國外吸取一些新的技巧。其中就包括年輕且有天賦的小提琴家,他們往往能贏得獎學金,從而去國外發(fā)現(xiàn)一些自己所未掌握的新技巧,這種技術上的大融合或許可以被稱作全球化。現(xiàn)在我們如何了?情況變得更好了嗎?我的回答無疑是正面的。出于日益增強的、對完美境界的追求,錄音技術日新月異已是,而科技(比如演奏中運動科學)的進步,都為小提琴演奏投下了一道新的曙光。尤其是神經學的研究,生理學家可以告訴我們,肩膀、手腕與手指之間存在相互依存的關系,一處的緊張可能會在另一處引發(fā)問題。另有研究證明,我們的大腦是可以自我調整,適應環(huán)境的。譬如手指第二指關節(jié)的神經,若較長時間內一直受到刺激,該區(qū)域的敏感度就會大大增加,最終超過指尖的敏感度。根據(jù)比較確鑿的生理學研究,人手的神經在指肚這樣的“關節(jié)間區(qū)域”游走得較為活躍,而靠近三個關節(jié)點時則較不活躍了。所以應該盡可能地避免將關節(jié)點選擇為持弓的接觸點,因為近關節(jié)的皮膚上信號反饋是較弱的。今天頂尖的年輕小提琴家,很少明顯顯示出“突出的指根關節(jié)”,取而代之的是持弓的手在腕關節(jié)下松弛地懸垂(hanginglooselyoffthe亞由1)。而倘若人跟人之間能看出些持弓方式區(qū)別的話,我想主要還是由手的形狀與體型決定的。所謂這些“區(qū)別,具體說來比如食指與其他手指之間的距離是大還是小,以及手掌的內旋程度是大還是小(目的是為了獲得一個上佳的拇指-中指的手指結構轉軸)等等?;\統(tǒng)地說,食指與中指之間的距離,還有無名指與小指之間的距離,應該比中指與無名指之間的距離多出細微的一點點——這距離可以用毫米來做單位衡量。還有,拇指與其他手指在弓桿上所處的相對位置關系,現(xiàn)在的容許度其實也蠻可觀的。我們還必須對拇指特別留意,這是演奏者右手最重要的手指?,F(xiàn)在大家已經公認,輕微地彎曲拇指的近指尖關節(jié)是正確的,因為這樣就可以較為自由地選擇彎多一些或者不彎。也就是說,行弓到弓根時,拇指靠指尖關節(jié)的彎曲度更大,行弓至弓尖時,拇指靠指尖關節(jié)就幾乎不彎了。既然拇指尖端已經觸碰到了馬尾庫的根部,它所給的力量反饋可以抵消一些指尖與弓指尖的力量聯(lián)系的缺失,而拇指的信號,根據(jù)醫(yī)學上的定義,在大腦皮層里拇指和四指的感知作用,在大腦中位于同一區(qū)域,隨著弓位的變更,此消彼長,相互協(xié)作。所有這一切運作的原理,可以通過我常常示范給學生的一個實驗加以證明,也可以看看他們通過這個實驗方法能否提升自己的靈活性。右手握著一支鉛筆,感覺就像握著一把弓,然后將手松弛自由地垂下,小臂與地面呈水平。接著有人上上下下地搖擺著你的小臂,使得右手手腕順著此方向運動,就像揮手說”再見”。而一支收到良好訓練的運弓手臂呢,可以將鉛筆保持在固定位置,完全不受到影響,可是未經訓練的人很可能搖擺一兩次會就會掉落鉛筆。然后你可以將此方法換到左手試試——很快,鉛筆也會掉落。由此可以看出,在持弓時手腕保持松弛是其中的小竅門,它也證明了我們的大腦是可以通過適當?shù)挠柧毝删汀捌孥E”的。這又將我們帶回到了故事的開頭。與智人(拉丁語是“Homosapiens”)的進化一樣,只要經歷合適的自我訓練過程,我們都能做到任何決意去做的事。一百年前的持弓法,在我們今天看來是不自然的,有一種不必要的笨拙感,而且若長期保持這樣的姿勢,容易變得疲憊與不舒服。雖然當時的技巧實現(xiàn)顯得比現(xiàn)在困難,然而那時候的演奏家所表現(xiàn)出的水準還真是不錯,其中原因或許是:當那時的人們遇到了障礙,一般不太去找疏解變通的方法,反而更習慣于硬碰硬地克服它,對抗它。那時的生活很艱難:疾病、瘟疫、沒有現(xiàn)代舒適的住宿條件,更找不到今天那么便捷的運輸方式。即便是一些充滿雄心壯志的小提琴家,也很少有機會錄音,他們的聲譽建立想要有大眾傳媒來扶上一把,難上加難。我們對小提琴演奏變遷的解釋,或許可以拿體育中的現(xiàn)象來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