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社會救助_第1頁
古代社會救助_第2頁
古代社會救助_第3頁
古代社會救助_第4頁
古代社會救助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淺談我國古代社會救助合作者:宋興

茍育梅

邱志宏

鄭亮導航1、古代社會救助的介紹2、古代社會救助思想3、古代社會救助實踐4、古代社會救助對現在的啟示1、古代社會救助的介紹

社會救助是近代以來出現的概念,它指公民由于種種原因導致生活困難、無法維持基本生存水準時,由政府和社會組織提供物質援助和服務的一種社會活動和行為。無論任何社會,也無論歷史上的任何時期,對于貧困人群和弱勢群體實施必要的社會救助都是不可或缺的。從歷史上看,中國是世界上較早以國家行政權力介入社會救助的國家,有著悠久的社會救助傳統以及豐富的社會救助思想和實踐中國自古提倡仁義,注重對鰥寡孤獨、殘疾者的救濟、收養(yǎng),對貧困、突遭不幸變故者的救助,古代社會慈善救助活動頻繁一是對突遭天災人禍等急難的救助。是一種災后的臨時性救助活動;二是經常性的社會救助慈善活動。指對鰥寡孤獨的救助,給貧病者施藥、施粥、收養(yǎng)棄兒丐童及設義冢收埋枯骨、饑殍,施送棺槨等善舉。2、古代社會救助思想

中國古代社會救助慈善思想分為人性和理性社會救助慈善思想。人性社會救助慈善思想是從人同情心即仁義出發(fā),憐憫并救助他人思想;理性社會救助慈善思想是為維護統治地位行仁政的社會救助慈善思想..既民間和官方的救助渠道思想。2.1人性社會救助思想2.11、視救助他人為己任,主張各有所歸思想。2.12、墨子主張以強扶弱、以富濟貧,相互扶持、交相利的兼愛慈善救助思想。2.13、贍族庇護同宗,實行族內救助的慈善救助思想。2.14、儒家以仁為中心,視人若己,推己及人,以博施濟眾為己任的社會慈善救助思想。2.15、追求生生、善報等受佛教影響的社會慈善救助思想。2.2理性社會救助思想

2.21、以行仁政方式得民、養(yǎng)民,以建立或鞏固自己的統治的得民者昌的社會救助慈善思想。2.22、失民者亡的社會慈善救助的思想理念。它豐富了理性社會慈善救助思想。2.23、理性政治高于一切,人性服從于理性是行仁政得民的理性社會救助慈善思想主要特征。2.3對古代社會救助思想的評價2.31當然世上沒有一種絕對的,超階級的仁,否則只能是無法實現的大同理想。而仁一旦運用于政治,就打上階級的理性烙印,理性就會戰(zhàn)勝甚至吞噬人性,仁就成了服務于理性政治,維護統治的工具。2.32中國古代的一切行仁政得民的社會慈善救助活動都是為適應這一需要而施行的。因此中國古代社會救助慈善思想無論民間還是官方社會救助思想,其實質都是維護君王統治的工具而已。3、古代社會救助實踐

-----人性社會救助實踐

3.11地方精英的救助

3.111鄉(xiāng)紳救助,鄉(xiāng)紳一般指在科舉中獲得了“功名”,因而具有了某種官方背景的地主。鄉(xiāng)紳救助主要表現在賑災活動中,主要形式有舉辦“社倉”和以設“粥廠”為主的更加個人化的救助方式。3.112商人救助,在我國古代,商人參與貧困救助主要表現為遇到大規(guī)模災害時出資賑災。如明代正統三年(1438年),衡陽人周誠販糧經九江、安慶時,遇大饑,遂將所運7500石稻谷盡數賑濟災民。另一個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是明末安徽歙縣商人吳民仰,在崇禎年間販糧途經松江,恰逢當地鬧饑荒,便將所販千石小麥分發(fā)給饑民,救了許多生命。3.12宗族救助

3.121濟貧:宗族對族人實行濟貧,是以設置族田為基礎的。3.122優(yōu)惠租佃:宗族貧困救助的另一種形式是將族田以優(yōu)先和優(yōu)惠的條件租賃給族內貧戶,以解決他們的衣食之需。3.123互助性救助:上述的救助都是依托族產實施的,宗族救助的另一種形式則只涉及族人的私有資源,我們稱之為互助性救助。3.13宗教團體救助宗教團體的救助是真正意義上的社會救助。社會救助的本來含義,指的是既非由政府、又非由宗族組織的民間社會組織或個人實行的貧困救助3.2、古代社會救助實踐

--------理性社會救助

3.21我國古代社會救助實踐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國家的積極介入,對貧困人口等社會弱勢群體實行普遍的社會救助是我國傳統社會救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3.22先秦時期對“老弱群體”實施救助的始源,奠定了中華民族救濟的實踐基礎。據管子記載,商湯吸取了夏桀“失其天下”的教訓,實行了“夷疏而積粟,饑者食之,寒者衣之,不資者振之”的政策,得到廣大群眾的擁戴。3.23戰(zhàn)國時期的諸侯并起,稱雄爭霸,各國為了安定社會、收攬人心,也部分地實施了社會救助政策。如齊桓公時期采用的“振孤寡,收貧病”(《管子·輕重甲》)政策;3.24社會救助制度發(fā)展到秦漢時期有了專門的救助機構。漢朝還為窮人設立了專門的收容機關,“受粥法”中規(guī)定,民年90以上者,不但自己生活有保障,就連他的子、孫、妻、妾也可以得到政府的食物救濟,不致使其挨餓。3.25唐宋時期,社會救助制度發(fā)展的更加完善,這一時期慈善機構更加多樣化,救助內容更加廣泛。唐玄宗在位時設置收容、救助貧病孤疾者的專門機構。3.26元明清時期對“老弱群體”實施救濟的措施得以完備,元明兩代是以養(yǎng)濟院為主,另外還設安樂堂、棲流所、惠民藥局等救助機構。清朝順治五年,即詔告各處設立養(yǎng)濟院,收養(yǎng)鰥寡孤獨及殘疾無告之人。由于朝廷重視,各府州縣幾乎都設立的養(yǎng)濟院,有利的推動了慈善事業(yè)的發(fā)展4、古代社會救助對現在的啟示

4.1、必須明確對弱勢群體救濟的出發(fā)點:作為共同體代表的治權層面的政府有責任為每個人提供基于“公民身份”的社會保障,這種保障必須生成和運行于制度框架以內,以保障其公平性、穩(wěn)定性和個人的自由性。4.2、必須注重和吸收古代積極進步的救助思想:古代社會救助思想雖然是附屬于當時階級統治的勸誡式空想,但在現今,我們依然要弘揚中華民族和諧共生和尊老愛幼的積極因素,普及這種優(yōu)秀文化,努力實施社會救助制度,對老弱群體的終極關懷進行到底。4.3、發(fā)揮政府和民間組織的雙重作用中國古代國家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