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認識自然 如何對待自然_第1頁
如何認識自然 如何對待自然_第2頁
如何認識自然 如何對待自然_第3頁
如何認識自然 如何對待自然_第4頁
如何認識自然 如何對待自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如何認識自然如何對待自然【環(huán)球視野】地理學作為一門學科,自出現(xiàn)以來就持續(xù)塑造著人們對于自然的廣泛理解。如今,氣候變化的后果以更為激烈的方式呈現(xiàn),野火、颶風、暴雨、洪水、極端高溫、極端低溫……凡此種種,或見諸報端,或呈現(xiàn)眼前,對我們形成了巨大壓力和挑戰(zhàn)。因此,人與自然的關系成為人們經(jīng)常思考或討論的話題。1.突破關于自然的定義20世紀70年代,一家石油公司在泰晤士河口挖掘了數(shù)千噸淤泥,堆積在肯維島,試圖為碼頭擴建工程奠基。但工程并未實施,場地因此荒廢。孩子們喜歡來這里玩耍和點火,自行車愛好者也頻頻到訪開辟新騎行路徑。肥沃的土壤萌生草木,因持續(xù)受到人類干擾,樹木無法扎根,但野草、野花和灌木蓬勃生長,促成多種動物與昆蟲物種棲息繁衍。100公頃的場地成為1300多個物種的棲息地,不乏熊蜂、翡翠豆娘等瀕危物種。誰曾料到,一座廢棄的石油碼頭竟然成為西歐生物多樣性最高的地點之一?自然就這樣在最出人意料的地點顯現(xiàn)了。如果沒有泰晤士河挖泥船、沒有石油公司的擬建工程、沒有孩童的玩耍和自行車騎手到來,這個場地就不會如此這般。淤泥、廢棄建筑和設施、游玩的孩童和自行車輪軋出的路徑,為一種獨特而多樣的野生生物組合創(chuàng)造了機會。1000多個物種以多種方式彼此依存,多年來也一直在為人類提供接觸、游玩與享受的機會。而英國政府的兩難境地是:重新開發(fā)肯維島從而為人滿為患的倫敦城提供擴張之地?抑或保護此地獨特的生態(tài)系統(tǒng)?下定義,就是在行使權力。說出自然是什么、自然如何運轉,以及應該或不應該以何種方式對待自然,正是一種權力。這是讓自己的知識主張被特定社會中大多數(shù)人鄭重對待的權力。擁有這種權力的人,能夠對數(shù)十億人的生命產(chǎn)生實質(zhì)性的影響,并對人類周圍如此紛繁復雜的有生命和無生命現(xiàn)象施加深刻影響??伞白匀弧币辉~如此之復雜,疊加了無數(shù)層含義,誰又能真的說清呢。倫敦肯維島的案例,印證了英國地理學家尼爾·史密斯關于“自然”的以下論述——“自然既是物質(zhì)的,又是精神的;既是天然的,又是人為的;既是純凈的,又是雜糅的。自然包括秩序與無序、崇高與世俗、受挫與勝利。自然既是總體,又是部分;既是母體,又是客體;既是生物,又是機器?!笔访芩褂昧艘欢逊戳x詞來描述“自然”這個詞,這無非說明了,為“自然”下定義是難度極高的任務。放棄下定義的努力,更容易達成一個共識:自然無邊界。它無所不在,包羅萬物;人不在自然之對立面,而在自然之內(nèi)?;蛟S可以突破關于自然的種種定義,挑戰(zhàn)人們慣有的思維?!叭伺c自然”總被掛在嘴邊,可這種說法無形中把人和自然置于對立之中。跳出此時此地,特別是現(xiàn)代大都市的拘囿,向遠方看,向從前看,“土生土長”就是對人屬于自然最樸素的認同。如果乘飛機越過高原,會看到雪山連綿無際,河流從高山之間開辟通路,偶有村鎮(zhèn)聚落在河谷,需要細看才能辨識。即便沒有俯瞰的視野,田間躬身勞作的農(nóng)人,靠山而居的山民,都不懷疑自己就是生長于斯的一部分。把自身置于自然之內(nèi)而非自然之對立面,這是人類認識自然的出發(fā)點,也是決定如何對待自然的出發(fā)點。2.“沒有人的自然”自然無法“自明”,必須有人為它“代言”。而關于自然的一切表述,都不可避免涉及“講述”——表達者會按照自己認為最適宜的方式對自然加以描述、建構或渲染。加拿大的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在經(jīng)濟上很大程度依賴木材出口,但這里也是綠色和平組織萌生之地。該省克里闊特灣分布著年深日久的溫帶雨林,因砍伐而日漸縮減。20世紀90年代,環(huán)保主義者就政府為林業(yè)公司頒發(fā)伐木執(zhí)照提出強烈反對。環(huán)保主義者和伐木游說者各執(zhí)一詞,對克里闊特灣的樹木加以“講述”。林業(yè)公司推出一本標題為《砍伐之外》的出版物,把克里闊特的林木描述為加拿大的寶貴資源,而自己則是富有責任感的資源管理者,代表加拿大人民管理這片樹林,為民眾創(chuàng)造工作崗位,謹慎經(jīng)營,以對環(huán)境負責的方式砍伐樹木。環(huán)保主義者則推出了名為《克里闊特:與自然同在》的出版物,包括許多照片,把克里闊特塑造為“崇高、復雜又迷人的景象,其中充滿了強大的力量及錯綜復雜甚至微妙的關系”,強調(diào)該地區(qū)的價值不僅在于林木的稀有性,更在于未受破壞的特征。兩相對比已經(jīng)非常有趣。但更有趣的是,把雙方關于同一片樹林的意圖和動機擱置一旁,伐木游說者和環(huán)保主義者其實對非人類世界采用了相同的話語方式——無論是作為寶貴的木材資源,還是珍稀的原始荒野呈現(xiàn),都把克里闊特的真實特征歸為“沒有人類存在的”自然性,擦除了本土居民的存在。這樣的“殖民話語”可追溯到一個多世紀之前,英國在此地殖民,把原住民遷離原本屬于他們的森林和山脈。由此可見,不同的人對自然加以呈現(xiàn),不但會因意圖和動機不同而使用不同的話語,更可能把“自然”的標簽當成另辟蹊徑的政治。這些關于自然的主張都在競爭著受眾,塑造受眾對自然的認識,并進而引導人們對自然的行動。16世紀歐洲風景畫算是更為通俗的例證。景觀作為特定的“認識方式”,與歐洲資本主義興起同步。城市新貴商人和實業(yè)家在郊外購房置地,并請人畫下自己的產(chǎn)業(yè)。農(nóng)民和傭工被排除在畫外,他們的勞作不為人所見,這反映了一種分化的社會關系,而且也讓城市的精英享受看上去和諧有序的鄉(xiāng)村環(huán)境。時至今日,當提到“景觀”一詞,人們很容易聯(lián)想到大地、河流、樹木、田野、天空、牲畜。但是,沒有人!景觀曾經(jīng)是階層特有的“觀看之道”,其影響延綿至今,可見自然的視覺建構與話語建構同樣重要。3.人類與自然的知識自然本身與關于自然的知識之間并不能畫等號。從歷史上看,自然之觀念發(fā)生了巨大變化。曾經(jīng)關于自然之“真理”,今時今日看起來常常是荒謬的。比如20世紀70年代在西方大行其道的新馬爾薩斯主義,提出有限的自然資源基礎會對地球上可以生存的人口數(shù)量產(chǎn)生限制。在此思想引導之下,《人口大爆炸》《增長的極限》等書籍紛紛呼吁通過“預防性抑制”(如通過增加避孕措施來限制人口)來規(guī)避饑饉致死的情況發(fā)生。當然,人類學和地理學家大衛(wèi)·哈維對其進行了批駁,指稱“人口過剩論”關于自然的假設是不夠嚴謹?shù)?。因為無論是“維持生活的最低水平”,還是“自然資源”的界定,都無法脫離歷史和文化背景,資源稀缺也并非自然原因導致,而是社會進程帶來的結果?;诖?,哈維認為,新馬爾薩斯主義之所以在20世紀70年代初的西方流行,正是因為它迎合了西方精英的利益,所以才被斷言是客觀真實的。人們持續(xù)以多種方式去理解自然,但不同的方式可能是相互矛盾的。實際上,在每一個時代,人們都在努力獲取關于自然的“恰當”理解。眾多組織、機構和行業(yè)都是關于自然知識的生產(chǎn)者。他們持續(xù)不斷產(chǎn)出知識,包括何為自然的知識,也包括如何恰當使用、控制或改變自然的知識。地理學作為自然知識生產(chǎn)者之一,堪稱卓爾不群。首先,地理學針對“自然”一詞涵蓋的現(xiàn)象開展了廣泛研究。與諸如化學等專門化的學科相比較,地理學研究一切,從世界人口遷移與分布,到基于冰芯和石筍提取信息以確定遠古時期氣候變化。其次,地理學的三大分支——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和環(huán)境地理學,為理解自然提供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以及人文科學兼而有之的視角,難以找出任何一個其他學科能與之相比。當然,需要明確:除了地理學之外,其他學科也在產(chǎn)出自然知識;除了學術界之外,還有諸多非學術組織產(chǎn)出自然知識;自然知識生產(chǎn)者之間存在著競爭;不可簡單判定學術界關于自然的理解就是真實而客觀的。基于這一立場,有必要對地理學的三大分支學科——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環(huán)境地理如何研究自然加以對照,從地理學的發(fā)軔溯源,以“自然”這一地理學最主要研究對象為主干,地理學的發(fā)展脈絡就能清晰呈現(xiàn)。英國人文地理學家諾埃爾·卡斯特利教授撰寫的《自然》一書中,將此概括為以下三點:地理學者對自然所涵蓋的現(xiàn)象開展了范圍異常寬廣的研究;地理學者共同為自然提供了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的視角;地理學三大分支學科以截然不同的方式關注自然中完全不同的方面,彼此存在明顯差異和相互忽視。一言以蔽之,自然地理向外探索“非人類”自然,人文地理由外而內(nèi)挖掘“人類”自然,環(huán)境地理則探求人與非人自然之關聯(lián)。三者時有交匯,卻更多分離;偶有唱和,更不乏沖撞。一方面,諾埃爾·卡斯特利巧妙地帶領讀者向遠方看、向從前看、以俯瞰的視野來看,從而把人類自身置于自然之內(nèi)而非自然之對立面。另一方面,《自然》一書對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環(huán)境地理學者開展自然研究的不同方式進行解釋,但卻無意做出孰優(yōu)孰劣之判斷??ㄋ固乩麑λ袑W者產(chǎn)出的關于自然的知識一視同仁——都是“關于知識的主張”而非“真理”,它們相互爭奪,努力得到學生、其他學者以及學界之外各種支持者的關注。自然自在,人對于自然加以討論和開展行動的方式一直在變。《自然》一書提醒讀者,通過不同的方式會得到關于自然的不同知識主張,進而引導對所謂“自然”之事物采取不同的行動。4.分裂的地理學經(jīng)歷了緩慢而曲折的歷程,地理學在19世紀末成為一門大學學科。彼時彼刻,地理學是一門整體性學科,其早期倡導者并未發(fā)現(xiàn)人文地理與自然地理之間的顯著差異。正如英國近代著名的非洲探險家利文斯頓所言,“地理學具有獨立的學科身份,正是在于這個學科有能夠把世界和生活中那些完全不相干的要素組合成一個連貫整體的能力?!睂τ谠缙诘乩韺W者而言,“自然”堪稱雙刃劍。一方面,“自然”這一主題被用來確定學科視角的獨特性,地理學在學界的標新立異之處在于,強調(diào)特定的自然環(huán)境與特定的人類自然特征和社會形態(tài)之間的特定關系。另一方面,這種全面性和綜合性的視角,無疑成為地理學的最大弱點——研究議題無比宏大,地理學者又如何能夠通曉一切,并理解萬事萬物如何在因果關系層面相互作用?地理學發(fā)展至今,正如我們所知,已發(fā)展成為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環(huán)境地理三大分支的一門龐大學科。自然地理學著眼于研究過去和現(xiàn)在的“真實環(huán)境”,把人的要素排除在外,是一門“實地研究學科”;人文地理學則把絕對的焦點放在人類世界上;環(huán)境地理學居于其中,把關于自然的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相互結合。大多數(shù)專業(yè)地理學者都為自己加上自然地理學者或人文地理學者的標簽。研究重點不同,所采用的范式也不同。地理學不再是曾經(jīng)的“整體性學科”,而成為“分裂的學科”。三大類地理研究群體以截然不同的方式對自然截然不同的方面開展研究,他們相互無視,對彼此的研究所知甚少。當然,地理學絕非個例。大部分其他學科也都是由若干學術群體組成的,他們彼此之間同樣所知甚少。今時今日,地理學者亟待對以下方面做出思考:其一:如何認識自己開展的研究和產(chǎn)出的有關自然的知識?這個問題又可以分解為:是否一直相信自己產(chǎn)出的知識是客觀而準確的?有沒有過分強調(diào)自己產(chǎn)出知識的客觀性和可信性?是出于何種目的去這樣強調(diào)的?是否贊同自己產(chǎn)出知識只是有待與其他知識相互競爭的“關于知識的主張”?其二:作為一個“分裂的學科”,地理學的各分支學科存在巨大差異和相互漠視。對地理研究者而言,如何破除彼此的漠視,擴展各自所研究的“自然”之范圍,并打破固有的研究范式?對地理教育者而言,如何幫助學生消除隔閡,突破研究范圍和思維模式的邊界?其三:從學科發(fā)展歷程來看,地理學因缺乏自信以至于略顯謙卑,本可以發(fā)揮更大的作用卻屢屢錯失機會。比如,20世紀初地理學未能抓住“人類影響”這一主題,本來可以為研究“人-環(huán)境關系”提供一種相對于進化論或環(huán)境決定論而言更優(yōu)的方式,卻任憑機會流失。20世紀70年代,環(huán)境問題凸顯,地理學又一次迎來可讓“人類影響”研究成為學科主流的良機。然而事與愿違。一方面地理學者未能對局部及全球環(huán)境問題充分重視開展分析;另一方面,從道德上看,地理學忽略了大規(guī)模環(huán)境運動中展現(xiàn)出的“親自然”(生態(tài)中心主義)態(tài)度而把重點放在了人類中心主義的“資源管理”之上。其四:地理教學和研究的影響力被低估了。地理學對于塑造有關自然的廣泛理解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在學術界中絕非“跑龍?zhí)住钡慕巧?。今時今日,地理學如何迎合時代需求并取得發(fā)展與進步?在氣候變化和人類面臨巨大不確定性的當下,地理學如何肩負起更為重要的使命?所有的知識,都是有關知識的主張,它們相互競爭,要獲取受眾的心。地理學者僅僅是努力去對“自然是什么”以及“人們應該以何種方式對待自然一詞所指代的事物”加以界定的群體之一。人們內(nèi)化了的關于自然的知識,正是讓社會對自然的理解得以形成和塑造的廣泛過程的一部分。對自然的知識生產(chǎn)作出貢獻的地理學人尤其需要“思辨”的態(tài)度,不應把從各種渠道獲取的關于自然的知識一概奉為真理,而應以“觀點”視之。不管在任何社會,都會有特定的知識生產(chǎn)者有能力宣告他們的知識是“格外真實的”。教育讓學生相信教師是值得信賴的專家,而教師則可以利用這一“優(yōu)勢”,讓學生毫無異議地吸收某些知識而非其他。教師是知識的“守門人”,他們使用這種對知識的真實性和可信性加以判斷的權力,去肯定某些知識主張,去否定其他主張?!蹲匀弧芬粫M麨閷W生讀者提供工具,讓他們知曉關于自然的知識是經(jīng)過建構的,不是無可辯駁的。書中提醒地理專業(yè)學生:“請把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